華嚴三昧章
唐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華嚴三昧章一卷,新羅崔致遠作賢首傳。用華嚴三昧觀直心中十義配成十科。證知此章即觀文也。東洋刻本改其名為發菩提心章。於表德中。全錄杜順和尚法界觀文。近三千言。遂疑此本非賢首作。庚子冬。南條文雄遊高麗。得古寫本。郵寄西來。首題華嚴三昧章。讎校盡善。登之梨棗。因來本作章。故仍其舊。尚有華嚴世界觀。求而未得也。
石埭楊文會識
華嚴三昧章
三昧略以四門分別。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三。表德第四。
初中問。云何名發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論。有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眾生故。依此三心。各曲開十門。
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者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捨離故。五者無閒心。謂觀此真如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七者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者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者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不二。還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圓滿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者。一者廣大心。謂於遍法界一切行門。誓當修習學故。二者修行心。謂於無邊行海。對緣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六者無疲倦心。謂於一難行。多時勇悍。無疲倦故。七者常心。謂於一一行。各盡未來際。念念相續。恆不斷故。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我。俱絕三輪故。
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廣大心。謂於一切眾生。皆立誓願。將度脫故。二者最勝心。謂度彼要當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謂求度眾生巧方便法。要當成就故。四者忍苦心。謂堪忍代彼一切眾生受大苦故。五者無厭足心。謂於一一難化眾生。化以無量方便。無厭離故。六者無疲倦心。謂化一難化眾生。設於無量劫荷負眾生苦。不以為勞故。七者常心。謂於一一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閒。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報心。謂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報故。九者歡喜心。謂令眾生得安樂時。過自得輪王樂。釋梵天王。乃至二乘涅槃故。十者不顛倒心。謂不見能化及所化故。
第二簡教者。問。眾生修行。為要藉受持聖教。方成行耶。為要須捨教法。行方成立耶。答。通辨此義。略有十類眾生。一者。自有眾生。元不識教。懸捨聖言。師自妄心。或隨邪友。違教修行。以為心要。外現威儀。內懷巧偽。巧偽誑惑。是魔徒黨。此為最惡人也。二者。自有眾生。亦背聖教。不讀經典。以質直心。隨逐前人。謂為出要。勤苦修行。竟無所益。此雖輕於前類。猶非好人也。此上二人。俱捨聖教。不得義理。三者。自有眾生。聞前二人背教為損。即便唯讀聖言。不解義意。莫知修行。唯以巧偽。依傍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順妄背真。此雖不捨聖言。猶非好人也。四者。自有眾生。受持讀誦。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不解修行。唯以直心讀誦為業。雖無巧偽。勝過前人。猶非究竟。此上二人。俱不捨教。不得義理。五者。自有眾生。讀誦聖教。分知解行。隨力修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雖是好人。猶非究竟。六者。自有眾生。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修聖教。順教修行。取意專修。不復多讀。此雖勝前。猶非究竟。七者。自有眾生。受持聖教。深會其意。亡筌得實。唯在修行。不復尋言。雖捨教筌。猶非究竟。八者。自有眾生。尋教得旨。知一切法無不稱性。是故於文字教法亦不待捨離。持此順性之教。則為正行。此雖不捨教而得真。猶非究竟。九者。自有眾生。常受持稱性之言教。遂得於不捨不著。恆觀絕言之真理。不捨不滯。俱起二行。經云。聖說法。聖默然者。是其事也。此雖理事無礙。二行俱起。猶非究竟。十者。自有眾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恆誦習而不礙觀空。此則理事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也。
第三顯過。問。色空。空色。為相即耶。為不相即耶。答。有四句。謂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非俱亦不可。
初中有二。謂據人及法。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過。一。凡迷同聖過。以凡夫見色是真空故。二聖智同凡過。以所證真空。即是凡見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一聖應同凡。見妄色故。二凡應同聖。見真空故。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還有二過。一。壞俗諦過。以青黃等色。即是真空。則無別俗故。二者壞真諦過。既以青黃等相為真空。則別無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一。壞真諦過。以空即是青黃等。則無真空故。二。壞俗諦過。以真空為色。則無妄色故。
第二非即亦不可者。亦有二失。據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者。凡迷不成過。以所見色。非虛妄故。二。凡無悟聖過。以所見妄色。隔色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聖智不成過。以取色外。非真空故。二聖不從凡過。以空異妄色。聖自聖故。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壞俗諦過。以色不無性待緣不得有故。二。壞真諦過。以不會色歸空。則無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壞真諦過。以色外斷空。理非真故。二。壞俗諦過。以空非色。妄無依故。
第三。俱亦不可者。謂若色即空不即空。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種。先據人有二失。一。凡聖雜亂過。二。迷悟不成過。次就法亦有二失。一。二諦雜亂過。二。二諦不成過。思之可見。
第四非俱亦不可者。謂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種。先就人有二失。一。迷無悟聖期。悟不從凡過。二。聖凡既雜亂。二位俱壞過。二。據法者亦有二失。一。二諦各別俱不成過。二。二諦混雜失法體過。思之可見。
第四顯德。自有五門。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案日本南條文雄校云。此下初三門無釋可考。似讓其釋於杜順法界觀也。)四。色空章。十門止觀者。第一。會相歸性門。於中有二種。一。於所緣境。會事歸理。二。於能緣心。攝散入止也。第二。依理成事門者。亦有二種。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二。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於妙觀。第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前理事。融通交徹。令無礙故。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於一念頓照故。第四。理事雙絕門者。由事理雙觀。互相形奪故。遂使兩相俱盡。非事。非理。寂然雙絕。是故令止觀雙泯。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於一事中見一切法。而心無散動。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由諸事悉不異於理。理復不異於事。是故以不異止之觀。見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由交參非一。與相含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現即入二門。同一法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者。由於一事中具一切。復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餘一切事亦然。以止觀心境不異之目。頓現一切。各各重重。悉無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也。第十。主伴圓備門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於此普門法界。然舉一為主。一切為伴。主伴互容。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門。皆悉安立。自在無礙。然無異念也。五。理事圓融義十門。第一。理事俱融門。事虛理實。相攝全收。融成十義。一。緣起事法。以虛無性故。舉體全理也。二。真性理法。以真實故。不礙舉體全事也。三。由前二義不相離故。理事俱存。四。由二義相奪故。理事雙泯也。五。事全理而事不壞。六。理全事而理不失。七。二俱存而俱不立。八。俱亡而俱不泯。九。前八相順而俱現。十。皆各相奪而無不泯。並銳意思之。第二。理法隱顯門。理性隨事。隱顯融通。亦有十義。一。以理全事故。理隱也。二。事全理故。理顯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隱顯俱立也。四。以二義相奪故。非隱非顯。五。以全事而不自失故。即隱常顯也。六。以事盡而不泯他。即顯常隱也。七。此二不相離故。即俱隱俱顯也。八。相奪二亡故。俱非隱顯也。九。由前八義。同一理性。不相礙故。同時俱現也。十。同時相奪。義無不盡。泯同一味。亦非一也。深思可見。又單隱單顯。各有四義。及俱存俱泯十義。思準可知。第三。事法存泯門。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理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五。以舉體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八。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同一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不盡圓融迥超出情表。亦深思可見。單存單泯等十義。準前思之。第四。事事相在門。事法緣起。力用相收。亦有十義。一。眾緣起法。於中若無一緣。餘一切緣全不成故。是故即一緣有力。能攝一切。餘並無力。攝在一中。即一現多隱也。二。以多唯一故。是故即多緣有力。而能收一。一緣無力。攝在多中。即多現一隱也。三。由前二義不相離故。無礙俱現也。四。以各相形奪。無不盡故。即非隱非現也。五。由有力攝他時。必無力入他故。現即隱也。六。無力入他時。必有力攝他故。隱即顯也。七。俱攝無不俱入故。隱顯俱現也。八。俱攝俱入。必不俱故。隱顯斯絕也。九。以前八義同一緣起門。自在俱現前也。十。各相形奪。超然無寄。圓融絕慮也。亦深思會意。可以準知。又單攝單入等十義。亦準前思之。第五。一事隱現門。一事望多。有攝有入。隱顯自在。亦有十義。一。由一攝多故。一現也。二。由一入多故。一隱也。三。以攝入同時一法故。亦隱亦顯也。四。全攝相奪各盡故。非隱非現也。五。由一能攝多。方能入於多。是即現常隱也。六。由入多故。方能攝多。是即隱常現也。七。由具前二義。方為一故。俱隱俱現也。八。二義同一相奪俱盡故。非隱非現也。九。合前八義。同在一法。無礙頓現前。十。由前諸義。各相奪盡。泯然無寄。迥超言慮。即俱泯也。並各去情如理思之。又如攝入具隱現有此十義。當知隱現具攝入。亦有十義。準思之。第六。多事隱現門。多事望一。有攝有入。隱顯自在。亦有十義。一。由多攝一故。多顯也。二。由多入一故。多隱也。三。以攝入俱現故。亦隱亦現。四。攝入相奪故。俱非也。五。以多能攝一。方能入一。即顯常隱。六。以能入一方能攝一故。即隱常顯也。七。以具前二義。方為多故。即隱即顯俱現也。八。同體二義。必相奪盡。即隱顯非也。九。合前八義。同時頓現前也。十。以前諸義。各相形奪。泯然超絕。準前思之。又隱顯具攝入十義。同前思準。第七。事事相是門。緣起事法。展轉相成。體互有相無。彼此相是。亦有十義。一。於大緣起中。若無一緣。非直所起不成。彼能起緣體亦不成。是故一緣是能成。為有義。多緣是所成無體。是空義。是即多歸於一故。一存多泯也。二。多亦為一故。多為能成。是有義。一為所成。是空義。是即一歸於多故。多存一泯。三。兩門二義。並不相離故。即存亡俱現。四。形奪俱盡故。即存亡俱泯也。五。一為能成。必有所成故。是即攝一同一之有。即是廢自同他之空也。六。多為能成。必有所成故。亦攝廢同時也。七。一多各二不相離故。無礙俱現也。八。攝廢同體。定不得故。即俱非也。九。一多緣起。隨義成立故。則相是存亡俱存現前。十。能成存亡空有俱反故。泯然超絕也。深思可知。第八。一事存泯門。然一望多。有攝他廢自。相是存泯。亦有十義。一。此法有攝他同己故。自存也。二。廢己同他故。自泯也。三。收廢俱現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義全奪故。俱非也。五。非盡己同他。無以盡他同己。是故即泯常存也。六。反上句故。即存常泯也。七。二義不相離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現也。八。相奪全盡故。存泯。泯存。俱非也。九。合前八句。一事法不相障礙。俱現前也。十。諸義同體相奪俱盡故。超然絕慮也。思之可見。第九。多事存泯門。然多望一。既攝他廢自。相是存亡。亦有十義。一。以多有攝一同己故。多存也。二。以多有廢自同一故。多泯也。三。以前二義不相離故。存泯雙現。四。形奪俱盡故。雙非也。五。以非不攝一同多。無以廢多同一。是故存即泯也。六。非不同一。無以攝一。泯即存也。七。由存即泯故。有泯。由泯即存故。有存。二義不相離故。存泯。泯存。俱現前也。八。由存無不泯故。非存。由泯無不存故。非泯。二義形奪兩亡故。俱非也。九。由八義同位相須。法體方立。是故圓通無礙。俱現前也。十。由前諸義。各互相奪。定取不得。是故無不超絕。挺然無寄。唯證相應也。會意思之。第十。圓融具德門。然上諸門。並同大緣起。無障無礙。圓明自在。亦有十義。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切也。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三。隨舉一義。亦具一切。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圓分。俱是總相。是故融攝一切。六。俱是別相。莫不皆是所攝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同故。八。俱是異相。義各別不離故。九。俱是成相。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十。俱是壞相。緣起無作。同一味故。此上諸義中。各有解行境。會意思之。此即略辨理事圓融。若能熟思。使法理現前。則華嚴義旨。由此稍開耳。
華嚴三昧章竟
謹案唐賢首國師著述。中土久佚。經 楊仁山先生轉輾求得者。為華嚴探玄記。未刻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入楞伽心玄義。起信論義記。別記。法界無差別論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華嚴義海百門。以上各種已刻行而楞伽經疏七卷。法華經疏七卷。華嚴策林一卷。日本續書 先生藏有此謂係膺本華藏世界觀一卷。及此三昧章。則求之日本亦不可得。日本南條文雄君。嘗覆 先生書云。法藏所作三昧觀者。義海百門。或華嚴雜章之異名也。 先生辨其非是。覆書云。法藏所作華嚴三昧觀。崔致遠作別傳。已用其直心中十心名目。貴國所刻發菩提心章。錄十心之文。與崔同。并有三十心。而與法界觀。及他種湊合而成。謹知華嚴三昧觀當有全本流傳高麗也。祈請駐韓道友訪之。又書云。近聞貴宗同人往高麗布教者頗多。唐法藏所作華嚴三昧觀華嚴世界觀二種。高麗或有存者。乞寄信求之。歲庚子。南條君遊高麗。訪得此本。寄 先生書云。在韓日。得唐法藏華嚴三昧章寫本。因奉贈一本。未知此果與華嚴三昧觀同乎。抑異乎。 先生覆書云。華嚴三昧章。與菩提心章同。而闕法界觀之文。始知二書同出一本。即華嚴三昧觀無疑矣。以上均照錄原文 蓋 先生之於此書。歷數十年之久遍行中日韓三國。一再訪求。僅乃得之。至足寶已。 先生得是寫本。識以數語。謂將登之梨棗。而珍藏篋衍。未遑付梓。 先生西歸。忽忽六載。同人幾不復知有此事。乃者覆檢 先生遺稿。始知梗概。覓得底本。巵為校刻。以竟 先生未竟之志。謹以 先生原文冠於卷首。並節錄 先生與南條君往來書牘中語如右。俾當世咸知是書久佚之後。得之非易。異日者。儻能更得楞伽疏等四種刻之。與是書並顯於世。不尤法門之大幸歟。
丁巳仲春海鹽徐文霄附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