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八正道
八正道這一章,算是相當的重要,就是所謂苦、集、滅、道的道諦。但是,有一點滿重要的,很多人以為說他懂得八正道,八正道的名稱也都會背了,也都很熟了、然後也會宣說了,就以為自己已經走在八正道上了,結果不知道你所走的八正道,常常是在「世間法」裡面的八正道,而不知道,很冤枉啊!而且常常自以為自己就是走在八正道上,然後自己所認知的就是正知正見,跟自己所認定標準不同的,就是邪見。我們今天就有需要深入把此過濾、分析一下,什麼叫做「世間的八正道」?什麼是「出世間的八正道」?如果沒有分清楚,在修行路上,我們往往落入在「自我」意識,所預設的八正道裡面,而不知道,你會走很多冤枉的路。
、、(第一節)「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一個人真正走上「出世間法」,真正是要邁向究竟解脫,正知正見會先建立起來。當你有正見的時候,後面的正智、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會連貫性的,像骨牌效應這樣的,後面的就會慢慢一起帶出來。「起定正受」就是一個人具有正知正見,然後能夠「止觀雙運」,所謂「起定正受」就是止觀雙運。當一個人具有正知正見、又止觀雙運之後,「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脫」當一個人具有了正知正見,然後「止觀雙運」,了悟宇宙真理實相之後,他就能夠解脫自在,因為他遠離顛倒夢想。
一個人能夠真正建立起正知正見,他就必然會正確走在八正道的解脫道上,這裡所謂的「正見」,意思就是「智慧眼」。八正道是以正見為前導,正見就是智慧眼,你要打開智慧眼,講更深入具體一點,就是你要見法,否則你所謂的正見,都是頭腦裡面的知見而已。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見,也就是以智慧為前導。
(第二節)「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其他的,以此就類推了。再來,「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你具有「諸善法」,慚愧心就會生起,然後「能生正見」。一個是「無明為前相」,一個是「明為前相」,記得!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一個是「無明」跟「明」,最重要就是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些實相,你有沒有如實去了悟?有沒有如實去現觀?你如果不清楚,叫做「無明」。如果你能夠好好把心寧靜下來,然後去看清萬事萬物的實相,也就是「無常」與「無我」這些法性,就能夠轉「無明」為「明」,後面就會生起慚愧心。
記得!如果前面是「無明」,你一個人縱然很認真、很用功修行,但是因為你沒有正知、正見,走偏了都不知道,因此沒有慚愧心。如果修行沒有以慚愧心為出發,不管你再怎麼認真的修行,都會偏離八正道、偏離解脫道越遠。所以,不要急著找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啊!如果最根本重要的正知正見沒有建立,以及沒有慚愧心、沒有柔軟心、沒有感恩的心,你不會走上「出世間法」的解脫道。解脫道的整個架構、次第要弄清楚,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
【法義分享】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就不可能走在真正的解脫道上。而正知正見來自於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問題是每個宗派、每一種宗教,都強調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知正見,怎麼辦?就要用智慧眼去抉擇、去求證。如果是宇宙的真理,必是禁得起任何時空的考驗。一個滿重要的關鍵,我們現在宗教界,不是光佛教而已,宗教界很普遍存在的,而且問題很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個宗、每個派、每個教,幾乎都認為自己的才是最究竟,幾乎都認為自己的才是最好,自己的才是正知正見。很多的宗教師,他也會把自己所認定的這些,就界定出這些就是正知正見,然後他會為一個正知正見,設定一個範圍、一個框框,符合哪些條件,就是正知正見;如果你所做的,跟他所界定的這些不符合,他就把你落入打入邪知邪見,然後大肆批判。這是在宗教界裡面,問題很嚴重啊!而我二十幾年這樣走過來,也看得很痛心!
當一個山頭確立起來之後,以這個山頭的大師為核心的正知正見就建立起來,然後跟我這個山頭大師的核心不同的這些,就批判為邪知邪見。我們一般眾生,只要他還沒有証到四果阿羅漢以前,常常是在用「自我」,然後去界定正知正見。一般的眾生,他會用一個「自我」為標準,然後去界定他所認定的正知正見,再來他又會設定一個框框,因為只要你有「自我」,你就有個人的框框架構,他會設定一個框框架構,再來呢?你符合這個框框架構,就是正確的;不符合這個框框架構,就是錯誤的。所以,我把它歸納出一個原則,一般人一般都會落入一個「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也就是順我則正、逆我則非,逆我的就是邪啦!很多很多啦!
佛陀對於正知正見,有佛陀的一個界定範圍,佛陀非常鼓勵我們,大家要去求真求証,是不是這樣?要去求真求証,不要人云亦云啊!不要別人界定說:這個才是正見,跟這個不同,那就是邪見……!這樣都是落入自我意識裡面運作,而不知道。在修行路上,很容易如此啊!如果現在沒有特別強調,以後也許你又無意中,落入那個框框裡面,你都不知道啊!所以,這一關是很大的一個分岔點,很重要的一個分岔點,也很不容易分辨出來的一個分岔點,希望大家具有這一種智慧眼,能夠去分辨得出來,避免再落入這樣一種無謂的諍見裡面。
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像以前布袋戲裡面藏鏡人講「順我者生、逆我者亡」,那是黑道的老大和這種生死是非,落入一種很嚴格的分判、分判,認為順我者生、逆我者死,但是宗教界裡面這種現象很普遍,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你不要講說:是他們才會啊!我沒有啊!我不會啊!……錯了!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常常都在犯這種毛病,包括戒律上面的認定標準,我們一般人也都是。
舉例來講,喜歡吃素的人,你就認為吃素才是正知正見,吃素才是真正修行人,不是吃素的就不是修行人,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分辨,或是包括說不持金銀戒,有的人就堅持一定不可以拿金銀,拿到錢、碰到錢,就是邪知邪見,你就不如法。如果要在這上面見諍不斷,而且光是在枝流末節上面,就讓你忙個一輩子忙不完。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回到核心,要超越二元對立,只要有「自我」存在,都一直在二元對立、在框框裡面,永遠跳脫不出來。這方面,希望大家能夠有所誡懼,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在二元對立裡面,然後繞而不知道。
我們平常在日常歷緣對境中,幾乎都是常常在「順我則是、逆我則非」的框框裡面,所以你不要以為:我沒有!我不會!只要你沒有警覺,常常都是在這樣而不知道,就是無明遮障。如果你有警覺到,就會產生「明」,正見就會出來,你會有慚愧心的。這方面,大家一定要慢慢去覺察到,你才能夠跳脫出來,否則你落入在裡面而不知道。
(第三節)「世間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因為有老、病、死,生死大事的問題,所以才須要修行、才有解脫者,而你要邁向解脫,所謂苦、集、滅、道,你要了悟這個苦的種種實相、現狀、狀況,你才會更進一步去了解苦的原因,這是「集」,去了悟「集諦」。問題是,你光是知道說,眾生就是在苦海裡面,也知道這些原因,但是認為這是宿命論,沒有解脫的可能啊!或是說幾乎微乎其微啊!滅諦沒辦法了解,就沒辦法體會有出離苦海的滅諦存在,你認為說:修行沒用啊!所以你就不會走上「道諦」。
但是,佛陀就坦白跟我們講,這個苦是可以止息,是可以滅除的,這苦海是可以出離的,而出離的道,就是八正道。解脫的道路,就是八正道。因為有「老、病、死」的生死大問題,才需要修行,因為經過真修實証,才有上到彼岸的解脫者出現。所以,眾生是在生死苦海裡面頭出頭沒,然後一直都要找尋解脫的方法,記得!一般眾生都是要找尋解脫的方法,只是有沒有找到?只是你所找的是方便法、還是究竟法?每天你在工作,你每天在忙碌,事實上你都是要對治你的苦,一方面你是要讓你的苦不產生,都是要求解脫。像小孩子他靜不下來,他需要玩具,因為他靜下來會很苦,因此需要玩具來讓他暫時的解脫,但是那個都只是暫時性而已,青少年他們靜不下來,要常常去打電腦、打電動玩具,上網站上去飆網或是去飆車,事實上就是他們內心的苦,內心不知如何安下來?所以才需要找一些方法,來讓他的苦放掉,都是要找解脫方法,都是要找解脫道,只是所找的都只是一些暫時性的。
像有的人他很苦、很苦悶、壓力大的時候,有的人就藉酒澆愁,但是你喝再多的酒,頂多只是讓你暫時麻醉,讓你暫時忘掉而已,那個都是在找尋解脫的方法。有的人他一直忙,一直忙忙碌碌的衝剌他的事業,或是在名利堆中一直在追逐,他靜不下來,因為他內心沒辦法很知足、很安祥、很快樂,他沒辦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他也是要逃避苦,也是要解決苦,於是有種種的忙碌。除非你真正是一個解脫者,除非你真的是一個心安無事、體證無為的人,不然你很多很多的忙碌,都是在找尋解脫的方法,都是在治療那些苦。只是這些「藥」往往都往往只是治標,或只是一些麻醉劑,或只是一些止痛劑。
佛陀希望我們能夠靜下來,不要光只是吃麻醉劑,或是吃止痛劑、或是只治標,我們要把真正的根本原因找出來,要治本,要找尋一條真正的解脫方法。修行路上也是一樣,很多很多的法門,都只是讓你暫時忘掉煩惱,讓你暫時麻醉、麻痺,這樣而已。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讓你不安的心靈能夠安下來,靜下來之後,如果你沒有進一步去導向正知、正見,八正道的修行,聞、思、修、證,去了悟實相,所有這些八萬四千法門,讓你靜下來,那只是一種鎮定劑。你靜下來不是目的,靜下來之後,要更進一步去「止觀雙運」,去了悟眼前就存在的這些真理實相,要處處去求證「無常」與「無我」的實相,要去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要去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不要被一些方便法門又迷住了,然後又沒有進一步深入去求解脫。
(第四節)什麼叫做有學?什麼叫做無學?「何等為學?謂正見成就,學正志、學正語……」後面講的是無學。【法義分享】修行是要從有學到無學,從有依到無依,一開始就要心柔軟、虛心的學習。四雙八輩中就算證到三果,仍然要虛心的學習,千萬不要得少為足,要有非達究竟竟解脫,決不終止的決心,才有可能現世成就。這裡的文字講得很簡單,但是含意卻是很深、很深!光是一個「學」跟「無學」,你從文字上面,是沒辦法真正了解的。你現在一開始,就是要學習著從這個「學」,就是「有為法」及「有依」。你現在一開始就是要從有為法入門,如果你一開始就要無學、無修、無證方面,就是在那裡講一輩子,還是一樣沒辦法真正的了解什麼叫無學?
因為在很久以前,我也都曾經歷練過來了,因為禪宗本來很多方面,就是講直接從這上面下公夫,但是你沒有經過前面這些基礎,你想要從後面無學方面下手,都只是在高談闊論,或是在炫耀我是、我能、我慢,認為你們這些根器比較差的,我們這些是頓根的,我們可以直接從頓悟、頓門頓入,如果一個慚愧心、感恩的心沒有出來,都是沒用啦!容易越修我慢就越大。所以,「學」方面,大家就是先從有為法,正知、正見的世間法的八正道,人天善法基本這些都要有,當你這些具足,在方法方面也是有為法,再來「有依」就是你要找尋一個善知識,最初我們前面講證初果,要有親近善知識,所謂親近善知識是一種「有依」,但是親近善知識,然後要學習著自依止、法依止,不是越對善知識的抓取,越牢固。
親近善知識,是讓你從「有為法」契入「無為法」,是讓你從有學,契入到無學;從有依、、契入到無依;從有為、有依,然後契入到自依止、法依止;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覺醒過來,然後解脫自在。所以,所謂「無學位」,是四果阿羅漢的無學方面,這是「無為」,包括無為法、還有無依,都是屬於四果方面的。所以,你要從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上來,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學?《心經》所講的「無智亦無得」,還有無苦、集、滅、道,有沒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無生、老、病、死」那些,都是四果的這些世界,講的都是無學,無學、無修、無為,講的都是無為法,我們後面會再講,現在大家概略的先知道。
學跟無學,經文講的很簡便,但是你從文字上,沒辦法真正理解的,如果說我們現正無學啊!再來就是說不用打坐啊!不用修行啊!不用聞思啊!認為別人還要在那裡用功,都還工夫很差!……如果你這樣,永遠都沒辦法瞭解真正的無為、無學是什麼。所以,記得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走,解脫道次第最快的就是你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的走,自然可以漏盡解脫,你的機緣、工夫醞釀成熟,自然就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做無為?什麼叫做無學?
(第五節)是第十五章、八正道的重點,像第五節、還有第八節,是相當重要的重點。第五節這裡,佛陀說我們要修八正道,但是要修正見,修八正道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公式,就是你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這是滿重要的一個原則。你要依遠離、再來依無欲、依滅,再來向於捨,這是世間八正道跟出世間八正道,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滿重要的一個原則。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因為這方面比較不容易了解,於是我從老子《道德經》摘錄這一段出來,包括整個八正道,整個修行路上,出世間的解脫道上,都是要依這個原則。
【法義分享】「八正道」仍然有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之分,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才是走向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因為老子這一句話,能夠把佛陀所講的這一句話,更傳神的詮釋出來。因為這是修行路上,出世間法、解脫道上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水嶺,而這方面,如果光從文字上面去理解,你還是很難、很難理解到的,很難體證到的,因為這都是屬於實證方面的。
佛陀告訴我們:你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還有向於捨。我們先講世間人,世間法是世間的奮鬥、世間的努力,包括修行也是一樣,大多數的修行,都是在世間法裡面。世間的這種世間法抓取,都是希望能夠愈修愈厲害、愈抓愈多,因此在世間法裡面,世間法的運作,都是希望能夠有所得,然後抓的愈多愈好,都是有所抓、有所執取,然後都讓你能夠愈來愈貪愛。世間法你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夠得到愈多,然後愈多愈好,你都是一直在抓取各種執著,這是世間法。一般眾生在名利堆裡面,都是這樣一直貪愛、一直貪愛。但是,出世間法就是看到眾生在世間法裡面,不管你再怎麼抓、再怎麼追,再聚集的更多、聚集的多大,如果沒有走上「出世間法」,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束縛,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更多的苦。
很多人他覺得:不會啊!我不覺得啊!不覺得是一方面因為麻痺,一方面以苦為樂、苦中作樂,有的是因為苦果還沒有現前,因此還不知道後面會有很多的束縛、很多的苦,包括生死大事也是一樣。修行人就是看到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一直抓、一直聚沙,然後聚集那些泡沫,像在海邊用很多的沙土,然後聚集很多的城堡,認為說:這是我的、我的,我的國家、我的範圍啊!……然後都不知道說到後來形成一種作繭自縛、一種苦。
修行人、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了悟這些之後,於是遠離跟眾生的這一種抓取、跟眾生的作為就不一樣了,遠離那些眾生的盲目抓取,因此「無欲」。所謂「無欲」就是他不會跟眾生一樣一直在名利堆裡打滾,這一種「無欲「」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他是因為了悟這些你抓愈多,你只是苦愈多、束縛愈多,你是貪得無厭啊!如果你是因為基本的需要而去做,沒關係!修行人他還是要維持最基本的這些需要,但是他是因為需要而吃、因為需要而做,而不是因為欲望而吃、因為欲望而抓,欲望無窮,你的苦海就無邊,你的束縛就無限。所以,所謂「滅」就是導向涅槃寂靜、解脫,「向於捨」就是你要能夠放得下,你要能夠看得開。所謂「捨」、基本的「捨」,就是要你能夠放得下,這是基本的;更深層、最深層的「捨」,是這個「自我」要能夠捨得下。如果「自我」捨不下,你就沒辦法體證「無我」。但是證到三果的人,「自我」都還不死,都還用「自我」在修,還用「自我」在證,這就是「向於捨」,把深層的「自我」都要捨掉。
所謂「為學」,「學」就是世間法,包括就像說世間的學問,「為學」就是指世間法,你把修行、把學佛、把閱讀經典,當作是一種學問的累積,都是屬於「世間法」,你認為是要跟人家在比,一談就是在跟人家在比,我三藏經典讀了多少、讀了多少,我讀了幾遍、我翻了幾遍,你沒有看多少,你這個太差勁了!……如果你把閱讀經典當作一種學問知識的累積,都是屬於在世間法裡面「為學」,你這樣是越來越多,所謂「為學日益」,事實上就是你越累積越多,你是越來越增加,這就是世間法方面,你越來越得越多,越積越多、越抓越多,你認為越多啊!但是到最後,你才會發現那只是一場夢一場空,但那都是落入「後知後覺」。修行人就是慢慢提升到「先知先覺」,當他了悟這些,然後走上修道之路,所謂「為道日損」,真正走在修行道上,所謂「損」是說他的抓取越來越能夠減少,他的那種放不下,越來越能夠看開,越能夠放得下,「損」就是包括能夠放得下,對名利能夠放得下,最重要就是那十個結,十層的「自我」保護膜。
這十層的保護膜,「自我」在裡面抓得很緊、很緊,這是生死的原因,苦海的造作者,今天你要走上解脫道,就是要去反觀到,你的所有這些苦,苦海、束縛這些,都是「自我」所抓來的,因此你願意一層一層的去剝掉,願意一層一層的去放下,所以證初果就是少掉三個結,證初果就是斷三結嘛!身見結、戒禁取結,還有疑結,就是屬於外面三層的,把它去除掉了、斷除掉了;再來再把五個結斷除、淡薄,就是說斷三結之後,然後另外貪、瞋也淡薄,就是證到二果;再來貪、瞋也斷除了,這是證到三果。證到三果的人,他就剩下裡面更深的這些五上分結。「為道日損」就是把你那些重重的保護系統,自我的保護系統一層一層去除掉、去除掉。世間法是一直要鞏固自我的保護系統,一直要要抓取「自我」的保護系統,「自我」的成就、「自我」的肯定……那些都是。
「出世間法」就是要把十層的那些要照見到,然後一一去除。「損之又損」就是一層一層的去除掉、去除掉,「以致無為」,到最後就是證到三果之後,繼續再向阿羅漢果邁進,繼續向究竟解脫邁進,這時候後面的五個結也去除掉,到最後「自我」斷除、「自我」消失,就是溶入「無學位」的阿羅漢,所謂「以致於無為」的「無為」,就是阿羅漢的世界,無學、無為、解脫者的世界,到達涅槃彼岸的世界,必須要「自我」消失才可以。所以,「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一直把那十個結一直的去除、去除,去除到最後,十個結斷除,證到無學位的阿羅漢,這是「以致無為」,但是這個很深!很多修行人,包括佛教方面的,很多一看《阿含經》,就認為《阿含》都講「無為」啊!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啊!……都是負面的文字,好像悲觀啊!消極啊!「無為」啊!好像一個人成為解脫者之後,就什麼事都不做啊!成為社會的寄生蟲啊!於是就一直在批判那些阿羅漢,一直在批判真正依著解脫道在修行那些人。
所以,這都是眾生,因為沒有實修實證,然後不了解,又從文字上面,去落入在文字障礙裡面而不知道。一個真正要證到四果的人,才能夠真正體證到什麼叫做無為?老子這一句話補充得相當好,一個真正體證「無為」的人,他是「無為而無不為」;一個真正證悟到「無我」的人,他是「無為而無不為」;真正體證「無我」的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絕對不會只是一個自了漢,但是那個很深!一個人的「自我」真正能夠死亡,當「自我」消失之後,才能夠真正體證到不生不死;當「自我」死亡之後,才能夠真正體證到《心經》的世界,何謂沒有苦、集、滅、道,何謂「無智亦無得」,什麼叫做沒有老、病、死那些……,都是「自我」消失之後,契入不生不死的世界。
不要被一些語言、被一些文字,把我們障礙住了,如果你光是從這些語言文字上面要去了解,你很容易都是負面的想像、了解,尤其是無為、無學,不是用一般眾生的智慧,所能夠去推理、去想像得到的,不是這樣的!你一定要腳踏實地實修,實實在在一直在醞釀、累積,然後不斷求真求證,到最後你才能夠當「自我」消失,你願意決心用生命去追求真理實相,你決心大死一番,一定要大死一番,如果沒有大死一番以前,那個「自我」不會死;「自我」不會死,「自我」不死,你就絕對體會不到什麼叫做無為、無學。大家要慢慢一步一腳印的醞釀、累積,去求真求證,到後來你會發現真正苦海的根本原因,都是在這個「自我」的問題,到最後你才會心甘情願的要大死一番,那個「自我」才會放下,才會死亡、才會消失。當「自我」消失,你才會真正體證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苦集滅道,你才能夠真正體證到什麼叫做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那個都是事實,可修、可證、可達。所以,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被文字語言所障礙住,一步一腳印的走,一定可以到達。
(第六節)什麼叫做此岸?什麼叫做彼岸?「非彼岸」講的就是此岸,也就是生死苦海的眾生所處的世界。「邪見者,非彼岸」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那麼你沒辦法脫離苦海的,沒辦法到達涅槃的彼岸的。「正見者,是彼岸」如果一個人具有正知正見,初步他是邁向脫離生死苦海、涅槃彼岸的開始,這是「有為法」的正見、「有學」的正見。但是當一個真正的解脫者,建立起無為、無學的正知正見,「爾時,世尊說偈言:希有諸人民,能度於彼岸;一切諸世間人,徘徊遊此岸」注意這兩句話,多重視!然後也勉勵、警醒、提醒自己。
佛陀跟我們講「希有諸人民,能度於彼岸」,人能夠超越生死苦海,而到達究竟涅槃、解脫彼岸的解脫者,不多啦!「一切諸世間人,徘徊遊此岸。於此正法律,能善隨順者,斯等能度彼,生死難度岸」就像說「阿含解脫道」,是一個邁向究竟解脫彼岸的解脫道,大家要能夠聽聞到解脫道,不容易啊!再來,聽聞解脫道之後,又能夠正確去解讀、正確去修行,這又要下一番功夫。你不要以為看了之後,然後讀了之後,就以為說:我懂了!我懂了!我知道了!我知道、我都會了!我看過了!你有證初果之後的體會,在你證二果來看,會有不同的體會。
在此,勉勵大家要有非達目的、絕不終止的決心,才能夠真正一直過關斬將的到達彼岸,不然在這解脫路上會有很多的岔路,很多的誘惑、很多的障礙,會讓你迷得團團轉。但是也不必認為說:解脫之路好像很難達到,很不容易實踐啊!錯了!不會啦!不會困難啦!如果還沒有找到解脫道,就不敢說;如果你依循著佛陀走過來的一種路程,佛陀就是這樣走過來,而且佛陀也跟我們講,以前的佛他們也是這樣走過來,只要大家能夠腳踏實地的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你這一生、這一世,一定可以到達的,一定可以成就的。所以,解脫道已經有在幫大家找尋出來、呈現出來,問題就是你要不要走?要不要做?信不信?都是要看你要不要去求證?所謂「信不信」不是說盲目、盲信,而是你願不願意去如實面對你的生死大事?你願不願意認真的去求真求證?如果你願意,真理、正法不怕你求證的。
如果你真鄭願意如實的面對自己,願意好好去追求解脫道,你會對解脫道會越來越清楚,而且你會越來越確定,這就是成佛之道。此經所講的「正見是彼岸」是指已經到達彼岸的解脫者,能真正正確的走在八正道上(三果以下的只能說是「學習」走在八正道上,因為還在有學位,尚有「無明」未破)。這裡也是讓大家能夠先有正確的見解,不要以為我懂一些名相之後,就是已經走在八正道上。三果以下的只能說是「學習」走在八正道上,還不是真正走在八正道上。為什麼說是學習呢?因為有「自我」,還有「無明結」,最主要是「無明」未破。三果以下的、證到三果的人,他還有五上分結沒有破,後面兩個結就是我慢、無明結,我慢就是「自我」。所以,不要以為我證到初果、二果、三果,我證到二果就已經很厲害了,然後就不知道要繼續上進。事實上,只要還有「無明結」未破,你的苦、你的不安都會繼續存在,因此就是要繼續努力、虛心的學習,這樣才會很快!你越虛心學習,你會越快有成就。
真正能到達彼岸的究竟解脫者,實在是很稀少。眾多修行人都被不斷的見諍或我欲、我慢、我能,或名利所繫縛,船是划了一輩子,但是仍在原地不動,因為繫在此岸,欲界的這種繩索並沒有解開,縱然你入了修行門、佛門,或是很認真的修行,但是你都在世間法裡面打滾,都在世間法裡面轉,你知道嗎?有沒有照見到?這個很重要喔!你越清楚的照見,你的成佛之路,越轉就會越快。所以,如實回來,腳踏實地的聞、思、修,把聞思基礎打好,你當下就已經正確在思了,「思」就是八正道裡面的「正知」,有時候翻譯作「正思惟」。
第七節是把八正道做具體的定義,什麼叫做正見,見、智、語、業、命、進、念、定,八正道裡面具體的一個定義。第八節又把前面的第七節,具體的劃分出來,什麼叫做世間的八正道?什麼叫做出世間的八正道?
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什麼是究竟法?就能夠善巧應用各種方便法。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是究竟法?就能夠善巧應用各種方便法。如果一個人能夠清楚知道什麼叫做出世間法?同樣的,他也能夠善巧應用各種世間法。大家能夠掌握住這個原則,對於大家在修行,以及在工作上面,都可以非常有用的,而且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做智慧?什麼叫做圓融?如果你沒辦法了解到這個法則,你在世間法裡面、在工作上面,會覺得跟你的修行是衝突。如果你不曉得什麼叫做究竟法,你會被很多的方便法迷惑住,結果以方便為究竟,也不知道。如果你能夠清楚知道什麼叫做究竟法,就能夠善巧應用各種方便法,而且也能夠包容一切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你會以平等心來尊重他們、包容他們,你會善巧應用各種方便法。
如果你能夠知道「出世間法」,最主要就是那個核心、那個精神、那個原則,出世間法的法則能夠掌握到,你就能夠善巧運用各種世間法,當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修行,你在家裡炒菜、煮飯、帶小孩,也都是修行啊!所以,如果你能夠知道什麼是「出世間法」,你就可以應用,包括你工作方面,原來會有所衝突,如果能夠了解這些,不會有衝突的,而且你會把你的智慧帶帶到你的工作之中,讓你的工作更順利、更好。
(第七節)什麼叫正見?所謂正見就是「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所謂「有阿羅漢善到、善向」就是有明顯的一個解脫道的次第,你清楚知道有一個明顯有為、有修、有證的解脫道次第。「有此世、有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過去有解脫者,現在也有解脫者,未來一樣會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一個到達體證解脫的人,他所做的宣言。
什麼叫做正志呢?「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出要志」就是要有出離苦海的魄力、決心,很堅定的一種志向,修行方面,我們後面會講到「欲神足」,你要有精進力,這樣才會有魄力去過關斬將。「無恚志、不害志」不要去傷害眾生,當然這方面基本的慈悲心都要有。
什麼叫做正語?就是「離妄語」,不要說謊。「離兩舌」就是不要當兩面人,不要人前人後說不同的話。「離惡口」就是不要去瞋罵,「離綺語」就是不要去譁眾取寵,或是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或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都是不好!因為背後都有欲望、企圖心在,沒辦法契入正語的。
「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何等為正命?」正命就是正確的滋養性命,正業就是選擇一個正當的職業、正當的作為,佛陀也跟我們講一個概略的原則,你不要去從事那些殺、盜、淫這方面的行業,選擇一個能夠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益助越多的越好。「何等為正命?」正確滋養我們的生命,方法「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有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世間法也要如此,修行人更是要如此,你本身所需要這些,也是一樣要如法得來,就是所謂的正命,不要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或是說修行上面,有一個比較容易陷入而不知道的,就是當你成為一個大師,或是一個住持之後,你本身並沒有真正的實修實證,或是說本身沒有這一種正法,來引導眾生走上出離,而是一直忙著各種建設,然後你的講經說法裡面,卻慢慢是在透露、慢慢鼓勵人家,一直要布施、布施、布施,像這樣的講經說法裡面,都有很多的變質啊!不純啊!這樣就不是佛陀所講這一種正命,我們只能夠點到為止,希望在將來能夠避免陷入這方面。
「何等為正方便?」就是你要正精進,「謂欲(善法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這裡所講的欲,就是你要有善法欲,要有求法修行的一種精進力,不是一般欲界的欲。「方便」就是各種的對治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這些,你要善用各種方法,一方面要聞思,一方面要實修。再來,下決心要「出離」;再來「勤競」,要有慚愧心,跟那些有修有證的人比較,但是最重要就是不要得少為足,要跟佛陀比,佛陀到達究竟涅槃彼岸、出離苦海,那我們呢!還有沒有苦啊?如果有,就要不斷再繼續追求。
所以,這個比,最好的對象就是跟佛陀比,佛陀可以做到,我們一定可以做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裡的比,不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不是那個比,是說我們要有見賢思齊的一種心。
「堪能常行不退」就是要有恆心,修行要有恆心。「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隨順」就是心要柔軟、依教奉行,依佛陀所跟我們開示的這些法次法向,逐步的去實修實證,當然我們要透過我們的求證。「念不妄、不虛」不要自欺欺人,隨時回來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實?是不是真的很樸實無華?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正定」的這些解釋,也是滿重要的,但是後面有更深入的解釋。「住心不亂」就是你的心要能夠專心下來,「住心不亂、堅固、攝持」都是告訴你要專注、專心啦!一心一意在用功啦!「寂止、三昧」就是入定,「寂止、三昧、一心」都是告訴我們要專注,然後內心寧靜,也就是要止觀雙運。但是這裡所講的「正定」,是較偏於大家一般能夠理解的「世間定」方面的,「出世間定」在後面第八節會講到。
(第八節)這裡所講的,滿重要的一個分別,就是把八正道具體區分出來,什麼叫做世間的八正道?什麼叫做出世間的八正道?先講一個總原則,所謂的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八正道有二種,正見有二種,一種是世間的正見,一種是出世間的正見,什麼叫世間法的正見呢?「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就是世間的正見。什麼叫做世間的正智?什麼是世間的正語?什麼是世間法的正命?這都講的是世間法。所以,前半講的是世間法,世、俗就是世間法,「有漏」就是雖然你這樣做,表面上是正見,但事實上它還是有漏的,也就是說不圓滿、不究竟的。有取,有執取、有得失、「轉向善趣」就是說你這樣做,是不會墮惡道,至少能夠讓你轉向,也就是廣結善緣,多累積善根福德因緣,如果還沒有解脫以前,至少將來可以生三善道,不會墮入惡道,所謂「轉向善趣」的意思就是這樣。
你修世間法的八正道,縱然未必此生此世能夠解脫,但是也不會白費功夫,至少可以讓你不墮惡道,這是世間法的八正道。但是佛陀是鼓勵大家要走向「出世間法」,要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解脫自在,所以佛陀是希望大家能夠走上「出世間法」的八正道。「有正見,是聖、出世間」就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所謂「無漏、無取」,你走在這樣的八正道上面,是不會導致煩惱、不會導致痛苦的。「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正盡苦」就是能夠協助你出離苦海,「轉向苦邊」就是你會一直來到那個苦邊,苦海是有邊的,不是苦海無邊,你會到達那個邊緣。當你到達邊緣,很自然的會很快超越過去。所以,「苦邊」的意思就是解脫自在,沒有苦的境界。
有的人會這樣一種說法,認為說我們不要到達涅槃彼岸,我們不要出離這個生死苦海,因為如果出離生死苦海,你就不會回頭來度眾生,眾生需要我們去度,因此你要倒駕慈航,不要出離苦海……。那個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你沒有真正上到彼岸,你怎麼樣救眾生出離苦海?!如果你還在水裡面打滾,你還在水裡面浮沉,你怎麼樣救眾生上到彼岸?事實上,那個苦海講的就是那個我慢、「自我」有沒有消失?你叫人家不要出離苦海,事實上就告訴人家你那個自我、那個我慢不要斷除。你的我慢、自我不斷除,都還會繼續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所以,佛陀都是希望我們大家,你要上到涅槃的彼岸,你要出離苦海,事實上那個「自我」、「我慢」要消失,這樣才能夠真正成為明眼的善知識,協助眾生出離苦海,走上出世間法。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這些就是屬於世間法的正見,但是你不要聽到說世間法,就認為不重要、這個就不要。如果沒有這些,你沒辦法了悟什麼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因此第七節的基礎要有。當你有這些基礎之後,要更進一步的「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出世間的八正道呢?出世間的正見是什麼呢?「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後面出世間法的八正道都是依這樣的解釋原則,真正的出世間法的八正道,一定是要跟「四聖諦」緊密結合,一定要跟「四聖諦」的苦集滅道,合而為一的。如果你認真修行,但是卻沒有去體證四聖諦,不管你的修行多麼認真,都是在世間法裡面繞而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所以,不是說我打坐、我打坐多久,然後我禪修參加過多少次,然後我怎麼樣持午,怎麼樣經行,我怎麼樣……,那些都只是「方便法」,重要的是你做了這些之後,是要心寧靜下來,然後要去正思惟、要去靜慮,「靜慮」就是要止觀。止觀的具體內容,就是要去一一的去體悟,什麼是苦諦?什麼是集諦?什麼是滅諦?什麼是道諦?世間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要清楚的去體證,要清楚的去求證,包括自己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要如實去面對,不要掩飾、不要逃避、不要自欺欺人,你如實面對,才能夠真正把苦的原因--「集諦」才會找尋出來,真的如實面對苦,把苦的原因也找出來,你才能夠對症治療,治療生死苦海的病根、病源,你才能夠出離苦海,所以「滅道」也就這樣,「苦集滅道」就這樣出來。
八正道裡面,一樣有講到正思惟,包括在《阿含經》裡面,常常都會跟我們講,你要精勤方便去禪思,你要去靜慮、要去禪思。你的修行、用功修行裡面,如果不懂得怎麼樣去「止觀雙運」,你光是在那裡打坐,光是在那裡數那些呼吸、看那些禪相,或是看那些覺受,都是在世間法裡面而已,都在方便法上面繞而已。所以,其他的正志、正語、正業,正方便這些都是。「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什麼是世間法的定?如果一個人「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法正定,這裡所講的「定」,就是包括未到地定,以及初禪到四禪,五定到八定全部都包括。所以,四禪八定,還都是屬於世間法的禪定。
在四禪八定裡面,尤其是在初禪,或是未到地定,會有很多的禪相,很多眾生都迷失在世間法的禪定上,很多眾生都迷失在那些禪相上面,包括禪相裡面所產生的光,那些都是禪相。所以,什麼叫做世間法的定?什麼叫出世間法的定呢?「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法的定,才能夠真的讓你脫離生死苦海,也就是「聖弟子謂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真正出世間法的定,那是止觀雙運的,你的心寧靜下來,然後你在這個靜的過程裡面,都是有「法」的體會,有三法印的體會,有四聖諦的體悟。
記得!出世間法的定,它是跟三法印、四聖諦結合的,是止觀雙運的。【法義分享】本經具體的劃分出:什麼叫做世俗有漏的八正道?什麼是出世間無漏的八正道?什麼叫做「有漏」、「無漏」?等一下我們會來解析。主要的區別是在於是否有導向深觀苦、集、滅、道,是否有導向斷除我慢、漏盡解脫、涅槃寂靜。這是把世間法的八正道跟出世間法的八正道,世間法的修行跟出世間法的修行,用幾句話把它具體的說明出來。
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否有導向深觀苦、集、滅、道,是否有導向斷除我慢、漏盡解脫、涅槃寂靜。你在禪修的過程,是不是身心越來越柔軟呢?是不是越來越有慚愧心呢?是不是越來越有感恩的心、知足的心、柔軟的心呢?如果沒有,那些修行都是在世間法裡面繞;如果沒有,那所有的修行法門,包括四念處、四聖諦、八正道,統統屬於世間法的修行。這個很重要!所以,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做出世間法?要具體區分出來,但是這方面相當不容易!你要好好去體會、好好去聞思,這樣才能夠把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真正的分別出來,什麼是世間的八正道?什麼是出世間八正道?
一般在精進打坐禪修的行者,經常停在世間的禪定、禪境上面下功夫,而不易覺察,也不易跳出。因為這也看了很多,這也看過很多,希望大家能夠具體的區分出來,什麼叫世間定?什麼叫出世間定?縱然具足四禪八定,包括第九定也是一樣,滅盡定也是一樣,只要一出定,仍然是在苦海裡面浮沉,內心仍是不知如何安下來,我慢仍在啊!生死大事仍是一片茫然啊!如果你能夠入深定,包括滅盡定,然後你有一種炫耀之心,認為我是、我能,我能夠入這樣深的定,你們還不行、你們還不能、你們境界還很差……,如果還有這一種比較的心,都表示「自我」還沒有死,還在世間的禪定裡面。記得!世間定就會有一種「石頭壓草」,就是這裡本來會有很多的草,「草」代表是煩惱、代表是苦、代表是不安,你用一個石頭把這些草壓下去,這個草它是不是就沒辦法?但是那個草有消失嗎?它還是會再向旁慢慢竄;再來,當你這個石頭移開之後,草一樣繼續再長啊!世間定就是一種「石頭壓草」。
四禪八定,當你進入初禪、二禪,進入有禪定的時候,世間的煩惱、世間的苦這些,你都可以暫時的放下,都可以暫時的消失,但要那些都只是暫時的忘掉,暫時的轉移注意力,這時候你的注意力是在禪定上面,所以你覺得我入禪定,這些覺得很好啊!覺受很好啊!我有這些禪悅為食啊!但是你不知道內心裡面的那些草、那些煩惱、那些苦,都只是暫時壓住而已,你只是暫時逃避、暫時轉移而已。當你一出定之後,面對歷緣對境的時候,那些煩惱、那些苦,全部都出來了,那些習性全部都出來啦!世間定,它在修定的過程,它是重視在專心、專注,一心一意的在一個境界上,然後在那裡專注下來。他又在專注的過程,就會產生各種禪相,他產生各種禪相或是各種覺受,就覺得我好舒服、好殊勝,我看到什麼,我看到光啊!我光多亮啊!我光是什麼顏色啦!我看到什麼……看到各種相,你會被那些境界迷惑住。
你看到那些相,跟你的痛苦、跟你的煩惱,跟你內心的不安的根除,有幫助嗎?所以,不要以為說你打坐時間越久越好,如果沒有正確的止觀雙運,你打坐時間花的越多,講具體一點,你的生命也浪費掉的越多。如果你打坐能夠止觀雙運,是要透過打坐,讓你的心靜下來,有更高的心靈品質,更寧靜、更敏銳的這種心,能夠去深觀世間的苦集滅道,能夠去深觀三法印。記得!打坐是要讓你能夠去體證真正的出世間法的定,是要讓你能夠去體證三法印、四聖諦,你要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你要體悟苦的根本原因,苦的實相、苦的根本原因,你才會走向實修實證之路,你要有這些基礎,才能夠真正的遠離顛倒夢想,而出離苦海。
有不少人他也跟我表示,希望要趕快急著要去修行,他覺得時間不多,他要趕快去修行,覺得說要趕快去實修實證,我就跟他講:你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你越用功修行,如果你偏離了解脫道,偏離了八正道越遠,你知道嗎?你覺察得到嗎?所以,真正你要出離苦海,一定要去體證三法印跟四聖諦,不是在打坐的時間多久,不是在禪定多久,不是說禪定境界多高,不是禪相那些有多美妙……,都不是的!禪定是要協助你能夠去「止觀雙運」,記得!出世間的定,是要協助你「止觀雙運」。
什麼叫出世間定跟世間定?再具體跟大家說明一下,一個人已經打坐了兩個小時了,世間定的人,他是選擇在一個所緣點上面,然後他就在那裡專注、一心的專注,所以兩個小時下來,他都還是一樣,一直專注在他的所緣的點上面,「所緣點」包括說只是一直在那裡看呼吸啊,或是在那裡數息,兩個小時他還是在那裡數息,或是在那裡看呼吸,或是專注在一支香的一個點上面,或是專注在某一個點上面,這是一種專注。當你精神專注比較久的時候,自然會有各種禪相產生,以及各種覺受,你不知道就繼續在原來的專注,然後在專注中,又產生各種禪相,包括各種定、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那些都是屬於禪境、境界,然後再來禪相以及各種覺受,很多一般的大部分都迷失在這上面,這是屬於世間定。
出世間法的定呢?現在開始打坐,他就是當下心寧靜下來,然後就是止觀雙運,保持清醒的明覺,每一個當下,他都是去體悟無常法印、無常法流,不然就是心靜下來,然後去體會、去靜慮、禪思,這裡面是有禪思,禪思也就是靜慮,有時候翻譯作靜慮。講具體簡單的就是禪思、靜慮,事實上就是一種止觀,看你要止觀、禪思、靜慮,都是跟整個宇宙的存在,因為它都是每一分每一秒,是不斷在脈動、波動、生滅變化。所以,出世間法的定,你是跟宇宙存在的,在脈動、一致的清醒、明覺,身心是很柔軟的。當你的身心柔軟,才能夠跟這個脈動一致,這裡如果方法用錯,你的身心會很僵硬。世間法的禪定修了之後,身、心會僵硬,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我慢又會很大,會增長我慢。出世間法這些,你是身心很柔軟,當你身心柔軟,才能夠跟這個脈動一致。
所以,你每一個當下,都是保持一個明覺,然後都是止觀雙運,去體證無常法流,或是去體悟「無我」,或是去體悟「苦、集」,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定的不同的地方。在禪思的過程中,一開始你還是要有一個找尋的一種過程,還是要用有為法去體會,因為你還不熟練,就像說你要坐在無常法流上面,你一開始沒辦法很熟練的,還是需要學習的有為法,然後學習的坐在這上面。當你慢慢的熟練之後,你會很自然的從有為法契入無為法。所以,出世間的禪定也是這樣,你一開始還是要透過有為的這些學習,當你體會幾次之後,再來很自然的,不用去刻意、不用去造作,很自然的就是用無為去體會三法印。
要真正體證三法印,要真正體證無常的法流,你必須要做到真正的無為,因為如果是有為,還在有為法,但是一開始很難免,一開始你沒有經歷過這些,你沒辦法體會無為的,這很正常,你有為的去體會無常法流,是跟在火車的後面跑,你不是坐在火車上,火車代表是無常的法流,你是跟在火車後面跑,因為你一去起心動念,去作意、去想像、去體會、去思維的時候,你跟無常的實相的那一點,它是一直這樣,在分分秒秒跳動,你跟這一點沒辦法同步的。你一起心動念,會跟它有一個落差出來,就好像說你現在聽到鳥叫聲,那個鳥聲這樣傳過來,我們覺得好好聽,當你要跟人家講說,我剛才聽到那個鳥叫聲好好聽,我跟你講的那個當下,那是在講那個過去,當我在講的時候,當下正在發生的聲音,我就沒有聽到。
所以,你有為,是在跟著在火車後面跑、火車後面追,但是你也要經過這個階段,才會知道說跑的很累了,不要跑了,要跳上去了,你會「自我」放掉、死掉,當放掉的時候,契入無為,會發現我竟然坐在火車上,竟然坐在無常法流上。
修行是由點、線、面、空間,就算你放大到空的時候,跟整個無常法流都是溶為一體,但是當你退回到點、線的時候,如果又落入有為法,你會從無常法流掉下來,就會從火車上掉下來,又在後面追。如果你落入有為法就會這樣,如果你在點、線的過程,還是有體會到無為的原則、精神,就算在點、線的過程,一樣都是用無為法。只要你無為,就會坐在無常法流的火車上面。整個時間、整個空間,都是一直在流動變化,交叉點就只有當下這一點,就像你現在在聽課的時候,一樣啊!你可以坐在無常的法流、聲浪上面,不是眼睛睜或是閉的問題,這些你一定要去實修,一定要實際去經歷過。
落入沒有覺知,與溶入空,不一樣啊!但是並不是精神分裂,這是身心的分裂,你要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有為?什麼叫做無為?什麼叫做真正放空?放空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放空就是你那個「自我」,那些造作、那些抓取,你把它放下、放開、不要抓,不要用頭腦去想像、去思維,那些都落入在自我的意識裡面。落入自我意識,你會跟宇宙、大自然的存在,同步不協調,就會脫離出來。所以,你要慢慢去體會,當落入「自我」意識的時候,你又跟這個脫節了;當你能夠放空,溶入一切境界的時候,你跟整個大自然都是溶為一體,都是清醒明覺。
有人提問題時,就沒有坐在法流上?如果你不清楚要問的問題,當你在問的時候,沒有清楚的覺知到你的聲浪,你就是「無明」的問,就是沒有坐在法流上,這樣就沒有坐在法流上。如果我的講話是一種衝動,沒有聽到我自己講話的聲浪,講話一直很急躁的,一直要跟大家講,一直急著要表達什麼,炫耀我是、我能那些,就是落入在我慢的世界裡面。你要保持清醒明覺,安住在每一個當下,聽課的時候就專心的聽;當你要講話的時候,就全然的在講話,整個過程都是貫穿一個明覺、覺知的。當你有清醒的明覺,就不是落入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你會在貪、瞋、痴的影子產生之後,才會看到啦!你的覺知很難說跟貪、瞋、痴展現的時候,同步覺察到。所以,你會是在展現之後,才會看到。但是,慢慢你的心越來越柔軟、明覺度越高,當你有這樣產生的時候,馬上可以覺察。
你真正是止觀雙運、身心柔軟,你當下的講話、當下的動作,有沒有我慢?都可以馬上覺察到的,也就是說你貪、瞋、痴展現,跟你實際覺察到,那個時間距離有多長,跟你的明覺度是成正比。當你的明覺度越高,你貪、瞋、痴產生,跟覺察的時間就會越短,到後來當你真的保持清醒明覺、身心柔軟,你都是坐在無常法流上面。
什麼叫做有漏?什麼叫做無漏?有漏、無漏比較深,先跟大家講述中道。事實上,八正道更深入而具體講,就是中道。你走在八正道上,就是走在中道上,八正道就是中道。學習走在八正道上,學習走在中道上,都是從「有學」邁向「無學」,很自然!而且也是很必要的一個過程,你沒有經歷過「有學」,沒有經歷過世間法的八正道,你沒辦法體證什麼叫做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包括你要體會苦、集、滅、道--四聖諦也是一樣,還是要從有為、有修,這樣才能夠體證過來。
現在我們用一個槓桿原理,跟大家做一個解釋,這邊是代表因緣,代表緣、各種緣,這時候它的中間點是在這裡,我們現在把它標出來,棍子的中間點,現在這兩邊的因緣是這樣,它的支撐平衡點在哪裡,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如果你堅持在原來的這一點上面,它一定會傾斜,它一定會倒下來。所以,「中道」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中間點,現在講的很簡短,但是很重要,訣竅我們要去體會,因為一般很容易堅持在一個固定的中間點上面,認為我這個才是正道,我這個才是正見,跟我這個不同的,就是邪知邪見。
所以,只要你有「自我」,你都會堅持在一個「自我」所認定的中間點上面。事實上,真正的八正道,它是看世間的因緣,然後調整這個平衡點,就隨順因緣,應該更具體講就是善觀因緣,然後隨著因緣來調整、來變化。當你選擇一個對自己最好的,你是把「自我」擺在優先,就是一個「自我」會選擇,你是選擇你要的那個點,而不是實際因緣綜合判斷的、真正靈活的那個點。真正的中道是要有智慧的,而且真正的中道這個點、平衡點,它是靈活的、不是死的。
假設現在你是公司裡面的經理,當你在公司的時候,你該做你要扮演經理的角色,該做的工作你要做,對屬下、對職員,你有該你承擔、該負責的職責,你要如實的去承擔。但是當你回到家裡面,如果還是以管理者的一種角度,去面對你的小孩、面對你的老婆,個問題很多啊!問題會很苦啊!講更具體一點,我有一位認識的朋友,先生是很有名及法官,在學校裡面是當教授,在法院裡面是當法官,然後都是在罵人,都是在教化人,都是在指責別人不對,都是在評判的不對,久了之後,結果他把這些習性都帶回到家裡,把他的小孩子、老婆都當作好像犯罪的人,這樣不行、這樣不可以,這樣觸犯什麼法條……,結果小孩子或是老婆都覺得家庭裡面,就好像法庭,別人都要聽他的,別人都要他唯命是從,他的論斷就是正確的,不可以推翻、不可以否認,他都是要審判別人,像這樣就是把你法院,把你教授的那一套身份,也帶回到家裡面,你要你的老婆、小孩都當學生,你也把法院裡面面對犯人、面對壞人的那一套,帶回家庭裡面,把你的家庭裡面的成員,都當作是罪犯,就是你是站在「自我」的一個中心,沒有去衡量這個因緣。
如果你有智慧,當你站在學校裡面的講台上,你當教授的時候,會好好扮演你教授的角色;當你到法庭的時候,你扮演法官的角色;當你回到家裡,面對太太的時候,你要扮演是好男人,下廚房也可以、也無妨啊!扮演先生的角色;當你面對小孩的時候,你要扮演父親的角色,在你的嚴厲、威嚴之中,要有慈愛、慈悲、柔軟,協助小孩子成長,而不是去掌控他們,不是去把他們當作犯人、壞人一樣在審判,就是你要有智慧面對。因為我們每天的歷緣對境都不斷的在變化、變化,怎麼樣才能夠真正有智慧,怎麼樣才能夠真正走在中道上、八正道上,就是我們要去慢慢探討出來,慢慢隨著我們智慧的成長,然後真正走在中道上。
真正學佛,佛法是活的法,佛法就是活法,不要光是在語言、文字上,然後只學到死板的,這就是要有智慧。所以,佛教講的般若、智慧,跟世間一般的聰明才智,不一樣!當教授、當法官,你要有很多世間的聰明才智、世智辯聰,但是你未必有智慧,因此智慧是靈活的,你是看因緣而走在平衡上。我們要走在八正道上面,要走在中道上面,而所謂平衡點、「正」,都不是死板板的一個固定點。
有關於無漏、有漏無漏方面,等以後我們再講好了,因為那個又是很深、很重要的,什麼叫有漏?什麼叫無漏?
【幻燈片】
今天講八正道,一開始經文裡面就有講到「明相初光」,就好像說在黑暗之中,然後破曉、一道曙光出來了,黑暗就會漸漸慢慢的減少,慢慢的天越來越亮。如果你有了正知正見之後,後面的這些就會漸漸建立起來,然後就會從「無明」走向「明」,這裡代表是明相初光,也就是說破曉,它一開始有陽光出來,太陽開始稍微破曉時分的時候,然後黑暗就會漸漸的減少了,所以有正知正見,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有正知正見之後,後面的正智、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這些,才會產生出來,尤其後面的正定止觀雙運,都是要以前面七支為基礎的,因此正定沒有那麼容易,這些基礎大家要有。「明相初光」整個的,由黑暗然後開始有一點光亮,然後慢慢的整個過程上來,當你越有正見之後,你的黑暗就會越來越少,一方面這都是在告訴我們,當你真正走在八正道上,那麼你的苦就會越來越少,你的無明就會漸漸的減少,這就是學習走在八正道上,這是屬於世間法的八正道,你要經歷過這些,然後才能夠真正的走在出世間法的八正道上面。
你越來正見越具足,聞思越具足,無明、黑暗,就漸漸的減少了,所以太陽越來越上來,當你正見越具足,它慢慢就一直越來越亮、越來越亮,當然在這個過程,除了讓大家體會正見為首,正見就是智慧,以智慧為前導。再來,當然這些幻燈片都在告訴我們,整個的大自然都是不斷的,包括水、包括地、包括太陽、包括雲,都是一直的在流動變化,他們都在告訴我們無常的法印,當你在看大自然這些,一樣都是要去看到無常的法流、無常法印,都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在眼前活生生在上演,活生生的在告訴我們無常法流。剛才有人有提到他現在都已經漸漸喜歡接近大自然,溶入大自然裡面去體會,這個很好!
當然,我們在大自然中體會,你靜下來面對自己,平常面對自己的身、口、意,貪、瞋、痴這些,一樣都是在告訴我們法,都是在告訴我們真理實相。你看越來變化很精彩,都是告訴我們無常變化,地、水、火、風、空都在變化,太陽出來了,你正見越具足、越有智慧,你的智慧越提升,你的黑暗、你的無明、死角就會越來越少,你的種種結縛就會越來越少,種種的顛倒夢想就會漸漸減少。太陽就是代表一個人的正見,智慧越來越提升、越來越提升,天就會越來越亮、越來越亮,日出整個這些精彩的變化,一方面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一方面在告訴我們正見為首的八正道。慢慢你看太陽越來越上來,就代表我們的正見智慧越來越提升、越具足,黑暗就越來越少,無明就會破除,無明真正的破除就是這樣,來自於我們正見智慧的提升,都是要腳踏實地的走在八正道上面,一定要實實在在的,一步一腳印去修,就是正見具足,把無明轉為明,黑暗消失。
當你一方面黑暗消失,一方面當你真的有正知正見之後,你也了悟這些解脫道,然後你又能夠協助眾生走向解脫道,才可以叫做「倒駕慈航」,又可以倒駕慈航,回來協助在黑暗中的眾生,在苦海中的眾生,就像一座燈塔一樣,協助他們走上解脫道,協助他們出離苦海,再來你就可以協助眾生站在涅槃彼岸的岸上,協助眾生、告訴眾生,怎麼一條邁向解脫的路,就是出離苦海的路。像這座燈塔,告訴眾生一條八正道、一條解脫道,告訴眾生怎麼走?這之間、這過程,有什麼岔路?路標怎麼樣?你如果真正走過,可以清楚的告訴眾生:哪裡要注意?哪裡要注意?你會告訴眾生哪裡有標示?要注意區分。這就是告訴眾生一條在叢林之中、在荒野之上,也能夠去找到解脫道。
你在這個道上,你也一樣,從兩旁、從眼前,從各種境界,都去看到無常的法印、無常的法流,眼前呈現的一切,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當你真正有智慧眼,打開正見、智慧,所謂智慧就是打開我們的智慧眼,智慧眼要打開,明相初光,你有智慧眼,才能夠真的出離黑暗、出離無明,協助眾生能夠在這迷魂陣之中,在這叢林之中,能夠告訴他們一條能夠出離這個叢林,走上涅槃彼岸。一方面你自己也可以站在比較超然開闊的立場,然後能夠看得更深、更遠,修行就是這樣。這是一塊大理石,這一面跟這一面,差別在哪裡?若沒有磨過,你是這樣;你有磨過以後,就能夠這樣。所以,你有磨過之後,那個明覺就不一樣,你若沒有好好去修行,沒有好好去找修行、解脫之路,你就是這樣無明遮障,還有你的心鏡不明不亮,沒辦法照見實相的。
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純樸的這一塊,能夠慢慢的發亮、發光,讓我們的心能夠明亮,這樣就能夠照到實相。修行之路,不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管怎麼樣,再怎麼孤獨,你也要能夠堅持下去,這就是「正志」,你要有這一種魄力、決心,我再怎麼孤獨、再怎麼坎坷,我都一定要走,因為你會確信,唯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出離苦海,唯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所以,不管再怎麼孤單,你都願意去承擔,就是解脫道上,你要有這一種魄力、決心。當然,當你真正有魄力、有決心走在解脫道上,你不會孤獨的,會有很多的善因緣,很多的善知識會協助你。
這一張是我在1984年,在還沒有通過中醫特考之前,最後那個衝刺,我是1984年底,通過中醫師特考的,1984那一年又回老家,我在佛寺住三年,後來最後階段又搬回鄉下老家,然後就在老家的牆壁上貼一張,那時候這一位也滿有名,報紙有刊出來這一則,他曾經是奧運兩屆的十項金牌得主,連續兩屆不容易,報導他為什麼能夠有兩屆奧運的金牌得主?他就是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應酬一概拒絕,湯普森心裡只有第一,這就是湯普森,十項全能,出人頭地就是天賦加苦練,每週就是不斷的這樣練習。在修行路上,當然現在也不是說,為了修行之路,你其他的工作都不要做的,不是這樣!而是說那一種魄力、決心,你該做的工作你一樣要承擔,而且你真正修行,在你的工作當下,你就是在修行啊!而是說那一種體會,那一種決心、那一種魄力,你有沒有把法用在你的歷緣對境?包括在你工作之中,要有那一種魄力、那一種決心,要學習佛陀非達目的、絕不終止的那一種魄力、決心,這是讓我們參考。
你要真的修行有成、解脫自在,記得有人問愛迪生:你會有這些傑出的成就,應該是你的天才?他怎麼回答呢?他是說:我是百分之一的天份,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所以,大家都要有信心,不要認為說佛陀能啊!佛陀是怎麼樣啦!我們現在不可能這樣……,不要作繭自縛,人都是有無限的潛能,現在就紮紮實實下工夫,你一定會成功。當你真的體悟三法印、四聖諦,當你真的體證到無常,真的做到無我,尤其最重要真的做到無我之後,你會展現出無私、無為的胸襟,天下為公啊!《禮運大同篇》裡面,大家有時間再慢慢消化,它是含意很深的!要問問我們自己。如果你認為說這是世間法,跟我們出世間法不相干,如果是說世間法,問我們自己:你能夠做到了嗎?這些境界你能夠真的做到嗎?《禮運大同篇》展現出來的,也是相當高的一種境界,而且那一種無我的心,無私、無為,境界都相當高,因此我們不要輕視,都是有助於我們去學習的,往這方面去做,都是有助於讓我們去體證「無我」。
像德烈莎修女,人家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樣,她跟《禮運大同篇》這種世界、境界,都是很相應的。前面是講介紹八正道方面的,後面我們用一些比較輕鬆方式的,然後繼續來看,你坐看雲起,然後一方面去體會大自然的妙,一方面去體會無常的法印、法流。當然,下面播放這些,如果有音樂配合更好,現在就以一種欣賞,但我們的欣賞是學佛的欣賞,跟一般的欣賞又不一樣,一般的欣賞只是看雲的變化,我們學佛的欣賞是要去看到無常剎那生滅變化,以及大自然的緣起甚深。緣起法裡面,它含有很深、很微妙的,這些你要去看到,你要去看得出來,緣起甚深。
我們來看「大地風雲經」,你的心能不能像一片白雲這樣,很灑脫的來去自如,還是到哪裡,到哪裡就黏著哪裡?到哪裡就執著哪裡呢?有一句話叫做「白雲無心已出岫」,要有白雲的灑脫精神。再來,包括一片白雲,你要問它:你從哪裡來?如果你解釋很多很多的原因,佛陀都會說:那都還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最終佛陀發現到的,包括這一片白雲它的出現,都在告訴我們緣起法啊!緣起甚深啊!你看一些雲的變化,大地風雲的這些變化,水也在動、雲也在動,風也在動,地、水、火、風都在動,外面的大自然的地、水、火、風在動,你當下的身心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也絕不會例外的,都是一直在流動變化。
我們看這雲就好像在天空中跳舞,前面這一張就是大地風雲,這是我小時候住的鄉下地方,就在這個池邊長大,我們來看大地風雲,就像雲就在空中,好像在跳舞、在飛舞,這些一方面都在告訴你風在動、雲在動,一直在變化。雲啊!到處它在飄啊!在動啊!它就是告訴你緣起。整個這些大地的精彩奧妙變化,都在告訴我們雲也在變、風也在變、地也在變、空也在變、太陽也在變,太陽、陽光這些你看,整個時空都一直在流動、在變化,就是同一天裡面同樣的那些雲,剛好很奧妙的就是說,這些雲因為颱風前一天,事實上風不大、風平浪靜,有一句話就是颱風前的寧靜,它就停留在這個地方,慢慢的移動,但是它不斷在變化變化。
我們要學習去看大地風雲經,去看到空、去看到雲,看到有、也看到無,看到整個的這些大地風雲,不斷的在變化,不斷的在告訴我們無上甚深微妙法,三法印、四聖諦,你都可以從當下、你的身心之中,從當下你的歷緣對境,從當下你接近的大自然裡面,去體悟三法印、四聖諦,真的這樣一步一腳印的去做,那麼你一定可以了悟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