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界相應
我們的進度已經要逐漸進入「正法要」,進入到甚深的這些法義,今天來講解「界相應」(85頁),為什麼要從「界相應」開始講?這與我個人實際所體悟過來的歷程有關,因為從這裡切入,大家比較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綱領,一般都是從「五陰」開始講,因為《阿含》的彙篇,以及印老他們的整理,認為《雜阿含》方面的核心,是從「五陰」開始,於是認為「五陰」是放在前面,因為它非常重要。不錯!「五陰」方面是非常重要,但是以我實際體証過來的歷程,覺得「五蘊」、深層的「我慢」要斷除,不太容易。為什麼會不太容易?以後大家看經文裡面也可以得到印證,就我實際所體悟、走過來的,也是有同樣的體會,如果從界方面切入,效果會更快。
為什麼要從界、蘊、處來分析呢?所謂的「界」,有的是講「四界」、有的講「六界」,南傳地區的泰國、緬甸,他們大部分是講四種界、四界,再來「五蘊」,再來是「六入處」。「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北傳佛教大部份會講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在泰國、緬甸方面,他們大部分都講「四種界」--地、水、火、風。所謂的「五蘊」,有時候稱為「五蘊」,有時候稱為「五陰」,「五蘊」、「五陰」都是一樣,「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是從我們身體的身跟心這兩方面來解析。
「五蘊」最主要是從身體的身與心切入、解析,在身、心之中,沒有「我」、沒有「我所」,身方面就列出一個「色」,心方面分解成受、想、行、識。「六入處」方面,它是從我們身體的功能方面解析,從功能、功用,也就是從器官、從身體器官方面來解析,於是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但是,它是已經組合一個生命體出來了,有一個生命體的存在,才能夠進一步解析它的功能。生命體是由什麼組合而成呢?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往前去探討,生命體就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
我們的生命,所有一切的物質,所有一切的生命,無論是動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產生「識」,所組合而成。如果是礦物,一般來講算是地界,地、水、火、風,然後加「空」,這樣的因緣組合,地、水、火、風跟「空」組合而成,就會產生「識」,因此地、水、火、風、空、識,總合起來就稱做「六界」。但是,由於「空」與「識」是很玄的,一般比較容易看到、容易解析的,就是地、水、火、風。我們生命的組成元素是哪些?明瞭生命是由這些元素組合而成,然後作用展現出來,綜合而言就叫做身、心。
有機生命體誕生之後,才會有生理與心理的作用,然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解剖它的功能器官來看,又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管界、蘊、處,從哪一個角度,記得一個重要原則,佛陀就是不管從界、蘊、處,哪一個角度都要去解析,就是「無我」之前的「無常」,不管從任何角度,你都要去透徹了悟,它都是「無常」與「無我」兩個法印。五蘊、五陰就是在講解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與「無我」;「六入處」是在解析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無常」與「無我」。「六界」就是更進一步去解析地、水、火、風、空、識的「無常」與「無我」。
事實上,都是從不同角度詮釋「無常」與「無我」的真理實相,「五蘊」是著重在一個人的身、心上面解析。為什麼說「五蘊」很重要,但是又不容易體證到真正的「無我」呢?在此先透露一點,大家慢慢再去體會、再去求證,如果你光從「五蘊」方面解析「無常」、「無我」,還是以「我」在解析「無我」,還是以「我」在說「無我」,用「我」在理解「無我」,習染、習性方面還是很粗層的。「以慢斷慢」,「以慢止慢」的修法,就是用「我」去斷種種慢,用「我」去斷種種我見、身見,但是最後那個「慢」,最後那個「自我」,一定要從這裡下工夫,最後那個「自我」,一定要深刻去體會這些。
我們今天先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為從色、受、想、行、識這方面,會比較抽象一點,我們現在先從這些了解之後,以後再看這些就會很具體,就會很容易去了解到「五陰」,還有「六入處」的無常與無我,以後到後面又會「水漲船高」,可以斷除深層的自我。深層的「我慢」,一定要靠這些來斷除,一定要靠體悟這些來斷除。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總括一句話,就是物與類聚,喜歡遊蕩的人、逞強的人,慢慢就會跟黑社會的幫派,漸漸的會合、漸漸的結合。如果你喜歡行慈善、慈悲的人,漸漸就會跟那些喜歡行慈善的人會合。喜歡修行的人,喜歡出世間法解脫道的人,就會跟力行解脫法、行解脫道的人結合……,以此類推,你喜歡賭博的人,就會去找那些喜歡賭博的人,就是物以類聚,眾生常與界俱。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佛陀屬下有很多僧團、很多行人,大家一群一群,佛陀就講:喜歡跟大迦葉在一起的人,都是那些少欲知足、頭陀苦行的人,因為大迦葉是屬於頭陀行第一,「頭陀行」就是重視苦行的人。跟舍利佛在一起經行,接受舍利佛指導禪修的人,大部分都是大智辯才,因為舍利佛他是智慧第一。跟大目楗連在一起的,都是神通大力;跟阿那律陀在一起的人,就是天眼明徹;二十億耳這一位是勇猛精進的人,代表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迦旃延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跟阿難在一起的修行者,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法義分享】:「物以類聚」--你內心要的是什麼,你就會找較能與你內心需求相共鳴的朋友或善知識。你可以推薦介紹,但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所喜好的口味。學習包容異己,學習尊重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信仰的眾生。鍾鼎山林,各有天性。森羅萬象許崢嶸。千差萬別的世界,正顯示出法界的玄妙與莊嚴。
我們一般眾生容易常犯的毛病,就是把異己--跟自己的觀念、理念不同的人,跟自己所喜歡的宗教、派系不同的人,就會排斥、貶低,稱別人是異端邪說、外道,或是別人這樣不如法。不只修行方面常常這樣,這是一般眾生很常犯的毛病,「法」上面的見諍是如此,持戒律方面的見諍也是如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認為是外道或是不如法,都是拿著自己的一些框框、標準,內心裡面設定某種框框、某種架構、某種標準,在衡量、在看。
所以,今天就是要去看到、反觀到,原來是我內心裡面有那個框框、那個架構,有種種我是、我能的身見,當你能夠看到,就真的能夠尊重別人、包容異己,你可以推薦介紹,但是不會去強迫別人接受你所喜歡的這些。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都可以認為滿正常,但是又有一句話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就像說我喜歡一個法門,或是說我喜歡某種戒律觀念,或是我喜歡哪一種形式、模式,然後就會急著趕快向別人推薦、介紹。如果你是單純無條件、無所求的推薦介紹,很好!不錯!但是當我們向別人推薦介紹時,背後會有什麼心態?一個「有所求」的心態,我們想要別人加入、認同,如果別人不加入、不認同,就認為跟我們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或是認為這麼好的法要給你,為什麼你不要?於是很多宗教方面的摩擦,都是這樣產生的。
宗教的熱誠、宗教的情操,會讓你己所欲、施於人,然後慢慢把對方引導入我們的框框、我們的組織、我們的架構裡面。所以,是否只把你所聽到的法喜、法味,無條件、無所求與眾生分享,但是背後沒有主宰欲,沒有想去掌控他、希望一定要怎麼樣,以及如果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慾望就失望、挫折……,能否把這些心態調整一下?我們無條件、無所求與眾生分享,背後只是尊重眾生,只是法的一種分享,無條件、無所求,背後沒有得失心態。否則在修行路上,一般眾生是「欲」諍不斷,修行人是見諍不斷。
有的人喜歡頭陀行,認為一定要怎麼樣,才是代表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為法做見證,才是真正法的代表,如果沒有這樣做,就認為你是次等的,以此類推。如果你喜歡一個框框,就會去排斥它;如果落入種種界、框框,界線、框框架構就會出來。界線是戰爭的導火線,當你執著在某一種界裡面,就會排斥界外的,而且希望別人納入你的界線裡面,這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裡面背後都有「我」、我所、我的、我是、我能,微細的陰影都在裡面,我們要慢慢去看到。
所謂「物以類聚」,不要以為這樣就不會改變,因為一切都是不斷的在變化,都是緣生、緣滅。就像過去你曾經很喜歡賭博,但是當有一天你覺悟到之後,就會放下過去那些。所以,年輕時候所找的賭博朋友,你後來就會放下;當你現在想修行了,就會去找那些修行的人。雖然說「物以類聚」,但是一樣會隨著時空、因緣情況不同而轉變。
(第三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我此識身」就是我的身、心,羅?羅問佛陀: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我此識身」與外面境界一切相?亦即我的身、心與外面的境界,所有這些萬事萬物,「一切相」就是萬事萬物,我怎麼樣去體證到沒有「我」、沒有「我所」?怎麼樣去破除深層的「我慢」呢?
佛陀就告訴羅?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包括所有的地界,「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這裡的文字很簡短,但是言簡意賅、含意很深,以後在實修實證方面,包括從現在開始,都是要不斷去體會、不斷去求證,是真的嗎?是這樣嗎?都要去求真求證。
地、水、火、風、空、識,佛陀舉出「地界」,所有的地界、有形物質、硬的東西,不管是過去、未來或是現在,不管在你身體內、身體外面的一切,不管多麼粗、多麼大,或是多麼細、極微、極小,不管你認為好或是多美的,或是多醜陋的,不管近在眼前,或是遠在天邊的一切,「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前面十一種稱做「十一形相」,其實真理、無常法印是超越任何時空的,這十一點已經具體詮釋出來。
過去、現在、未來,都一定是無常生滅變化、超越空間,不管遠近、大小、好壞,它一定都是符合「無常法印」,你要從中慢慢去體會「非我」,「非我」就是「無我」,「不異我」就是「非我所」。眾生是在「我」、「我所」的覺受裏面,有時候我們要修行,要慢慢去體會「無我」、「無我所」,有時候「無我」會翻譯做「非我」。「非我所」,有時候就翻譯做「不異我」,「異我」與「我所」是相同的名詞。
為什麼「異我」就是「我所」?「我」是一個核心、是一個主體,核心、主體的外面所抓取的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所」,我的車子、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父母親、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什麼、我的什麼……,一個主體他週遭所附屬、所抓取的,稱做「我所」,另外一個翻譯叫做「異我」,亦即除了「我」這個主體外面的這些,跟「我」不同的外面這些,都是屬於「異我」,也就是「我所」。如果你能夠慢慢去體會「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何謂「不相在」?要先從「相在」,再進一步了解「不相在」,舉例這是一個魚缸,裡面有兩條魚,以世間的名詞來講,我們可以說魚在魚缸裡面,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這個魚缸可以包容這些魚,所以魚在「我」裡面。「我」有這個魚缸,這個魚缸就像是我、我慢、我是、我能,我有這個魚缸可以包容這些魚,因此這些魚在「我」裡面。然而,這是錯誤的推論,因為你有這樣的覺受出來,這個「我慢」就會出來,你認為你能夠包容別人,你有一個「我慢」出來,你認為你很厲害,這個「我」很厲害,可以包容這些魚,但是你有沒有看到這個魚缸的存在,你要靠什麼支撐?魚缸的存在,一方面還要靠那個架子,如果你說不用架子,我把它放在地上,你還是要靠大地的支撐。
你本來認為我這個魚缸能夠包容別人、能夠涵容別人,你在「我」裡面,所以「我」比你偉大,那個「我慢」就出來。我們要仔細再去看,你的存在是很多因緣的支撐著,不是你單獨能夠存在的,當你體會到這些,就不會有一個「我」。雖然魚在這個魚缸裡面,但是你不會有一個「我」可以去包容別人,然後認為別人在「我」裡面,不會有那一種「我慢」。這裡的文字都很簡要,但是裡面的含意都很深。
一般眾生也常常會觸犯這種毛病,亦即當你是一條魚,你覺得「我」在這個魚缸裡面,認為這個魚缸是我們的「上帝」,因此我們要感恩這個魚缸,你認為你在它裡面,你看到你這是在它裡面,你要感恩這個,然後認為你是它的附屬品,這樣會產生「卑慢」,前面則是「我慢」,後面這個是會產生「卑慢」,你認為你是在別人裡面,這種心態都是不正常、不正確。我們以後要慢慢去體會到「不相在」,因為這個魚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緣的聚合而成,這個魚缸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緣的聚合而成,慢慢要去體會「緣起甚深」。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果你真正深度去體會、如實知,包括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你也是這樣如實去體悟,就可以真正體證到無我、無我所,另外「我慢」會斷除。因為這個含意很深,現在先跟大家講述聞思方面的理解,以後實修實證方面,就是要慢慢真正去體悟、體證。
所謂的「開悟」就是要實際去求證、去體悟,當你能夠體會到「不相在」的真理,不但「我慢」會消失,「卑慢」也會消失。「非我、不異我,非我所、不相在」這些要慢慢地從地、水、火、風、空,從一切動、植物,從一切眾生裡面慢慢去體會,然後就可以斷除種種這些我、我是、我能、我慢、我所、還有卑慢。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真正能夠這樣去透視,則種種的「身見」,種種那些「慢」就會斷除,「是名斷愛縛諸結、斷諸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無間」就是沒有間斷,也就是「慢」已經被斷除,不會再生出來,沒有再生起那些慢。
【法義分享】:本經佛陀從身、心的組合元素「,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來解析,讓眾生了解這個身心是自然界各種元素因緣聚合而成。這個能起作用的身心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本來就有。從中去體悟無我、無我所,進而斷除我慢、我是、我能。
在《雜阿含》裡面,對「界」方面的經文比較少,於是有的人就認為「界」方面好像不是很重要,因此修行一直著重在五蘊、五陰方面,因為「五蘊」所佔的篇幅最多。但是我實際這樣走過來,覺得這一經、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以後要多下點工夫,要多深入去體會,因為這一節跟後面第七節是連帶的,等一下在後面第七節再一起講述。
(第四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覺」有時候翻譯做「受」。什麼叫做「緣種種界」?後面有一個解釋「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就是十八,是更微細的一種解析。舉例「眼界」,你的眼睛去看到、觸到一輛名車,名車是你的眼睛要去觸到,才會有這後面一層一層出來,當你眼睛去觸到當立法委員、行政院長,或是當總統的那一種拉風,然後就會生起總總的聯想,就會想「哇!我應該也能夠……,如果我像他這麼拉風,多好啊!」於是你就會產生總總的慾望,怎麼樣逐步先去選縣長、再選立法委員,然後再表現突出一點,這樣將來就有機會可以選總統。你內心的總總慾望,就不斷在蘊釀。
因為你的內心裏面,感覺當總統到哪裡人家都會保護,到哪裡都是乘坐最豪華的車輛,覺得很舒服,以及那種虛榮心能夠滿足內心的榮譽感,讓你感覺到熱,內心才會想進一步醞釀,然後越來越澎湃洶湧起來了,再來就會付諸實際的行動,再來就會熱衷於政治運動。事實上,就是把我們的「心行」,整個解析出來,我們內心裡面的運轉,就這樣由單純的觸,然後一直慢慢的醞釀、慢慢的醞釀。我們修行就是要越來越深度,回去看到越深的,在你內心裡面開始已經在醞釀、在萌芽的最初開始,也就要清楚看到,本來一般眾生不知道這些,就一直求啊!求啊!然後到後來真的有一天,他當總統了,但是當總統、有名之後,他還要有什麼?當他有名之後,還要再求利。
像前一段期間,菲律賓的前任總統被趕下臺,像以前韓國的全斗煥也是這樣,一個人有名之後,他不會因此而滿足的,他會繼續他的追求。結果,你當了總統之後,到底是對你好處?還是害了你呢?就看你能不能去體會到,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五節)「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阿難聽聞佛陀講過,就代替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佛陀在世時,阿難尚未證到阿羅漢果,頂多只證到初果,很多問題的回答就像錄音機重新播放一遍,對阿難來講,因為他常常聽聞,但是他所講的這些,還是像「鸚鵡學話」,人家問什麼問題,聽聞到佛陀以前這樣回答,於是他會把類似的問題,只要能夠代佛陀回答,就幫佛陀回答一些問題,但是他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屬於錄音方面的轉播,不是他所親證過來的,除非後來當他親證阿羅漢之後,又不一樣了。
「有三界。云何為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捨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何謂「三界」?後面第六節是講出「三界」,所以這兩經要合併一起看。
「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怎麼樣才能夠出三界呢?從「欲界」出到「色界」,再來從「色界」出到「無色界」,再來要超越「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也就是「出三界」。「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一般眾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當然所謂「有修行」,不一定要掛上佛教徒才是,一般還沒有體會到修行重要的人,他就是在名利堆之中打滾,就是在「欲界」裡面。
要放下「欲界」,才能夠進入「色界」,如果你一直在名利堆裡面打滾,沒辦法進入「色界」,「色界」與「無色界」是屬於修行人的世界,但是一般講說修行人,很多的宗教徒、修行人,他還是在欲界裡面。如果說出了家之後,然後還是一直忙著誦經、辦法會,則只是換個服裝而已,跟一般眾生在賺錢,沒有什麼兩樣,這樣還是在名利堆之中,還是在「欲界」。「色界」就是他進入修行、實修,是從初禪到四禪的世界,然後進入五定到八定,屬於「無色界」。
從「欲界」出到「色界」,要離開「欲界」才能夠禪修有成。所謂「從欲界出」,如果滿腦筋裡面還在想著股票,想著年底要怎麼選立法委員,怎麼樣去爭得一席之地,滿腦子還在名利方面,縱然有一段時間參加禪修,你的身體是來到禪堂,但是你的心卻是在外面,或者越坐,心不斷在打妄想、妄念紛飛,沒辦法進入初禪。所以,你沒有放下「欲界」,沒辦法進入「色界」,要進入初禪、二禪……,你要放下名利、放下萬緣才能夠進入。因為初禪到四禪是「色界」,因為它是依地、水、火、風,依一些有色有形的而入定,因此叫做「色界」。再來,「五定到八定」不是無依,它是依空、依識,屬於「空」跟「識」,這是「無色界」,進入深定的人,稱作進入「無色界定」、「無色界」。
不是說修行就可以出三界,如果沒有體會到解脫道的「出世間法」,就是在這三界裡面繞,包括初果到三果、證到三果的人,都還在三界裡面。證到三果的人,「色界」、「無色界」兩個部份,就是屬於「五上分結」,因為證到三果的人,他還沒有看到「色界」與「無色界」的味跟患,所以還沒辦法出離,因為這是很微細,以後我們在實修的時候,再看因緣來講。
【法義分享】:「三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三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世界,是中性的。佛經裡面有講到「三界」,但是很多人卻把「三界」錯解了,如果沒有區分出廣義與狹義,何謂真正要出離的「三界」,你拼命的錯誤出離,就沒辦法出離「三界」。廣義的「三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世界,這是中性的。「狹義的三界」是指「自我」所想像、抓取、構築而成的夢幻三界--是無邊的苦海。佛教所要出離的三界,是指由「自我」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
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所要出離的,是指狹義的個人的夢幻世界,個人慾望所抓取出來的三界,結果偏偏一直在用你的禪定、你的修行,然後要去離開廣義的世界、廣義的三界。所以,有的人會把這個世界認為說是五濁惡世,我們要趕快離開這個世界,到他方世界去找一個清清淨淨、永恆不變的地方,那都是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一個涅槃寂靜的世界。「三界」?什麼是屬於「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呢?如果一個人喜歡禪定、涉獵禪方面,在這種情況往生,他是生到與初禪、禪定的「色界天」相應的那些天,還是屬於天人。如果他喜歡在「無色界」,然後在「無色界定」方面往生,就跟「無色界天」的這些天人相應,還是在三界裡面、六道裡面的天道而已。
為什麼狹義的三界是由「自我」所構成的夢幻世界?因為當你進入初禪到四禪,或是五定到八定,甚至再更深入,就是進入到「滅盡定」。修行人就算能夠放下「欲界」,如果還一直迷執在「色界」與「無色界」方面,不要以為進入這些就是修行很高,反而很容易增長「我慢」,這些都屬於三界,還是無邊的苦海,因為你都是用「自我」,還是透過「有為法」,「入色界定」或是「無色界定」,都是透過你的努力用功修行,透過你的「有為法」而契入的,也就是都還有「自我」,還在「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三界裡面。
先了解這樣的觀念,以後大家在實修實證時,要逐步的深入。我們現在把整個從初果到阿羅漢果的次第講解出來,這樣大家才不會得少為足,或是中途被一些禪相、禪定,把你吸住了、迷惑了。「四禪」還是在色界裡面,阿羅漢是四果,四禪跟四果不一樣,禪定跟證果不一樣,如果沒有法義聞思基礎,這些都算是在「世間定」。所以,為什麼聞思法義、聞思證法,非常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做「出世間法」,不知道怎麼樣「出三界」,你再用功,也都是在「自我」的三界裡面繞,都是在「世間定」裡面繞,一樣都是在夢幻世界裡面。
只要有證初果之後,事實上它那種串習力就會出來了。當一個人證初果之後,他再怎麼樣他都一定會尋尋覓覓,一直往解脫路上邁進。只是說你如果不是很積極、得少為足,有可能要七世之久,如果你能夠好好用功、努力繼續,不以得少為足,你很可能現世就能夠到達阿羅漢。
以後我們把蘊、界、處這些慢慢看過,你就可以知道,因為只要有「自我」,雖然佛陀一直在解析無我、無我,但是當他因緣形成之後,有這個色身、身心,但是你那個「自我」的幻相會形成,會一直緊抓著不放,然後在往生的剎那,還會抓住一個、形成一個種子出來,就像水果長到最後會生出果實,果實裡面又有種子,種子遇緣又會再成長,也可以講是一種「業識」,只要這一生這一世,還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那生命核心的抓取,還會存在著,會抓取那個我、我所,他會抓著、所以不放,於是就會在他的意識田裡面,形成一個種子出來。
但是,這個種子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一般認為是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一個識,不是這樣。我們連這個「識」,都要看到它的無常、緣起,這個種子也是地、水、火、風、空、識的組合而成,這個「識」不是單獨存在的東西,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風跟空組合而成的。所以,不管它是欲界、色界,或是無色界的這些,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所組合而成,只是它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已,包括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方面,也還是一樣有這些元素,就像有些比重比較重的,就像是那些魚,在海裡面游;組合比較輕的就像鳥,在空中這樣飛。海裡面的魚與空中飛的鳥,組成元素都是相同,都是地、水、火、風、空、識,但是比例不同而已。
【法義分享】:眾生是在「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中打滾。凡夫是在欲界、欲求的欲界中打滾。大部分修行人仍是在欲界中追逐。這裡我們只能點到為止講,大家慢慢去看。少部分修行人能夠離開欲界,但是仍然在色界(四禪),就是初禪到四禪,跟無色界(八定)中浮沉。證到三果的阿那含仍未斷色界、無色界貪,因為他的五上分結還沒有斷。要斷十個結才能「出三界」。「出三界」就是「我慢斷盡」,從夢幻世界中醒來,體證涅槃、無為、空,成為無學的阿羅漢。
「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光從文字上面,你沒辦法體會到它的深義,你都是會做一些負面的取角。「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這一樣從文字上面,你沒辦法了解它的意思,唯有你慢慢的實修實證一路上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這裡面所講的深義,因為你從文字上,有的人就會認為這就是消極悲觀,修到解脫的人、出三界的人,就會像石頭這樣死灰枯槁。所以,有的人就認為「涅槃」是焦芽敗種,不好啊!都是被文字所障礙住,看不到它裡面所要透露的深義。
「一切行滅盡」,體會錯誤是認為我們要進入涅槃,就要一直打坐、打坐、修行,要放下種種、然後打坐,初禪到四禪,再五定到八定,到八定還不夠,還要進入「滅盡定」,把一切的受、想都止息了。受、想都止息了,就是進入「滅盡定」,就認為這就是「涅槃寂靜」,就是解脫的世界……。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論法、一種論調,但是我實際體悟過來的,不是這樣!解脫、涅槃,不是死板板的,不是你打坐到入深定,才叫做入涅槃。
所以,有的人體會錯誤,就說一切行滅盡、一切思想滅盡,我們不可以有思想,不可以有這些念頭,因此我們要入深定,進入到「滅盡定」,受、想都滅止的時候,就是入涅槃,於是就要打坐,一直坐到像植物人一樣,「滅盡定」其實跟植物人很類似,結果都把一個活潑潑、活生生的一個解脫,變成一直扭曲、壓抑,成為很死死板板的。沒有真正去了解「一切行滅」、一切思想滅,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就是要超越二元對立的頭腦邏輯思惟。涅槃、無為、空,是甚深極甚深,你用二元對立的頭腦去思惟、去想像,都只是像瞎子摸象,因此都是要實修實証逐步上來。
絕對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裡死板板的不動,才叫做「解脫」。這樣的一個會錯意,一方面也很容易讓人家覺得一個解脫者、出三界的人,他就是心如枯木、枯槁焦炭,於是難怪人家會批評說阿羅漢像焦芽敗種,這都是會錯意,或是從門外、文字上去理解。真正的解脫,是這三種都有經歷過,然後看到它的味、也看到它的患,然後又能夠出入自在。他有看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味、患,每一種界都有看到它的味、也有看到它的患,「離」就是一種出入自在,能夠入三界、也能夠出三界,能夠入定、也能夠出定,能夠不執著。
【法義分享】:「一切行滅盡」就是無為、無學,但含意很深。若單從經典文字上去理解,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誤解。因為那不是頭腦所能思惟想像的範圍。頭腦思惟都是在二元對立的邏輯思惟、推理判斷,常常讓我們陷入一個框框架構裡面,結果都是陷入死板的推理,但是活生生的,卻是不斷地在變化。
以上所講內容很多是屬於實修實證,才能夠體會到的,現階段是屬於聞思方面,必須要讓大家對整個次第清楚知道,以後在實修時,才不會說進入到一種情況,結果遇有一個分岔點、分叉路,還一直沾沾自喜,走偏差而不知道。所以,現在的聞思基礎要打好,以後當你慢慢提升、體證到,那時候就會看到:「我現在來到這裡了!我看到那個路標了!我知道這裡有分叉路……」你就知道往哪邊走。
具有正確的聞思之後,你後面的實修方面,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沒有正確深入聞思,光是在剛才的「三界」裡面,就很有得繞了!我現在儘量用大家比較容易瞭解的,不會低估、也不會高估,我是如實估。沒關係!這些看不懂得名相方面,要查看一些解釋予以幫助,有的是在書本後面,所謂「四禪八定」方面,是在禪定後面的章節介紹,有關文字方面,總是要多下點工夫,慢慢去把它消化,所謂「初果」是七有天人、七有往生……,不用擔心這麼多,現在最重要是怎麼樣證到初果,當你證到初果之後,後面方面就知道怎麼走,就知道要怎麼樣。
如果一個人證到二果的時候往生,二果在經典裡面是屬於「一還果」,還會再到世間一次,但是他來的那一次,就會證到阿羅漢果。二果往生的人,下一世來的時候,因為在他的意識田裡面,那種修行、薰習的聞、思、修,都有相當的基礎,因此幾乎從小想要修行的念頭都已經有了,當他慢慢長大、智慧漸漸地成熟,像我們一般十五、六歲之後,智慧開始就有很大的轉變,當他慢慢智慧比較成熟,就會想要深入了解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生死大事方面的問題,他會要去突破,於是很自然就會一直往這方面,要去追溯、要去探討、要去突破。他前面這些還是很快在走,很快的走過、上來,後面他就會繼續再用功。
世間的聰明才智與佛法所講的智慧是不同的。世間的聰明才智,就算你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縱使你的IQ180,算你IQ200好了,超級很聰明的人,就算你像愛因斯坦,可以提出這麼高深的理論,但是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未必有徹底解決,未必能夠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愛因斯坦能夠提出這麼高深的理論,但是他還是會遇到瓶頸。老子、莊子這方面的境界很高,至於高到什麼樣的程度,以後你就會知道。
所謂修行人、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套上佛教的名詞,不一定在佛教框框裡面,才有解脫者,不一定要證初果、二果……果位,貼上標籤才是。是不是有解脫?以後你自己來親證,當然我是知道,但是我所講的,你現在未必能夠理解答案,真正的答案是你自己來證明,自己有解脫就可以知道他們有沒有解脫。
世間的聰明才智,不等於佛教所講的智慧。佛教所講的智慧,就是要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遠離顛倒夢想、「我慢」斷除。世間的聰明才智越高,往往背後的「我慢」,也會相形越大,因此世間的聰明才智,跟佛教所講的智慧是不一樣。一個人就算得了兩個或是三個博士學位,或是說在發表你的論文、理論方面,真的是所向披靡,在世間方面的學術成就是佔一席之地,但是首先要去看到我是、我能的「我慢」,其次自己內心深層的不安,那一種苦、生死大事,有沒有徹底解決?如果還沒有,縱然你站在國際場合、國際舞台上,讓人家萬眾矚目,但是當你私下面對自己的時候,內心的苦悶、內心的不安,你能夠欺騙得了別人,卻欺騙不了自己。所以,佛教所講的解脫,是要如實回來面對我們內心深層的問題,真正讓我們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讓我們從顛倒夢想的世界出離。
(第七節)「諸賢!云何五盛陰?」「五盛陰」就是五陰,什麼叫做「五陰」?或是什麼叫做「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受」在《中阿含》大部分都翻譯為「覺」。什麼叫做「色蘊」呢?什麼叫做「色陰」呢?「謂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這裡先講出「五蘊」,然後五蘊裡面又再針對它前半,先把五陰裡面的色、受、想、行、識的「色」解析出來。經文的前面大部份,都是在解析「色」,解析地、水、火、風,也就是要解析我們的身體、色身,是由哪些所組合而成?
這一經的後半,才講到「空」與「識」。「謂有色」就是所有的身體、所有的物質,「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任何眾生、任何動植物,一切的山河大地,這些都是四大及四大所造,「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云何四大?」什麼是「四大」呢?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賢!云何地界?諸賢!謂地界有二:有內地界,有外地界。諸賢!云何內地界?謂內身中在,內所攝堅,堅性住,內之所受。此為云何?謂髮、毛、爪、齒、粗細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肺、脾、腸、胃、糞,如是比此身中餘在,內所攝,堅性住,內之所受,諸賢!是謂內地界。諸賢!外地界者,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諸賢!此外地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謂不多聞愚癡凡夫而做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聞聖弟子不做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要看懂《阿含》經文,都是要身心靜下來,慢慢去體會這裡面所講的,這裡先挑出地界,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來詮釋,如果地、水、火、風,不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來詮釋,很容易又被轉變成為佛教的名相、哲學名相,一些很空洞的抽象概念,結果光是在這地、水,火、風裡面,就繞了好幾年。事實上,地界就是我們的大地、土壤,水界就是我們很常見的流水。火界最主要的源頭是陽光,才會轉變出陽光、還有能量。風界是空氣,「空」的含意很深,但是大家先從一個空間來理解。
不要把地、水、火、風,想得很抽象、很玄,其實「地」就是大地、「水」就是流水,「火」就是陽光、陽光、能源,「風」就是空氣。所有一切眾生的生命,所有的動、植物,是不是都是由這些所組合而成?有沒有哪一種動物、哪一種植物例外?你的身體完完全全是由大地、流水、太陽、陽光、空氣,有形的色身就是由這些主要元素組合而成,是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色身解開,它的組合元素就是這樣。
我怎麼去看到身體的地界是哪些呢?就是我們身體裡面骨、肉之類的,也就是所有那些硬的東西、有質礙的,我們身體裡面的肌肉、骨頭、頭髮,還有指甲這些硬的東西,還有它裡面支撐的這些,都是屬於地界。「流水」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哪一部分?血、液體、眼淚、小便……這些都是。太陽、陽光、能源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能源,因為身體裡面有能源,所以才能夠保持體溫,才能夠存在,因為我們有攝取太陽的能源。但是,我們人類、動物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沒辦法!而是透過植物直接吸取太陽的陽光、能源,透過植物的轉化,才能夠轉化成為動物所能夠吸收的能源。所以,你身體裡面的能源,是間接從太陽轉換過來。
身體裡面的能源都是間接從植物的直接於太陽吸取能源轉換能源,然後流到你身體裡面。空氣就是呼吸,你身體裡面的所有氣體是氧氣、二氧化碳,身體裡面的這些氣,都是屬於空氣。至於,我的身體跟大地的關係是怎麼樣呢?每一天,大地的這些地、水、火、風,都會流到我們的身體裡面,然後又會排出去。你每天三餐所吃的飲食,像五榖、飯菜,都是大地、地界的轉換,你沒辦法直接吃土,但是你吃稻米、吃稻穀,可以消化吸收嗎?
因此,植物也是一樣,從大地裡面攝取一些我們人類身體可以吸受的,就從大地裡面吸取部分的能源、物質,然後轉換出人類所能夠吸收的,我們三餐所吃這些硬質的東西,例如五榖、飯菜之類,它就是屬於大地裡面的一種轉換,所以你的生命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關,而且完全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元素,每天進進出出的交換,你的生命才能夠活著。
流水也是一樣,我們所喝的水、所喝的湯,都是大自然的水,它是在大自然裡面流動、流動啊!我們只是拿一瓢飲來喝,喝了之後經過排尿又把它送回大自然了。我們所吃的這些硬質的東西,進入到身體之後,又會形成糞便排掉,因此包括「地界」也是一樣,每天我們身體裡面的「地界」,它也是有生有滅、有進有出。大地、地界方面,在我們身體裡面一樣有進有出,水界也是一樣,我們喝水、喝湯(有進),然後又透過小便或是排汗,把這個水又是回歸自然。陽光也是一樣,每天我們吸取很多的能源,透過植物、像稻穀……,或是我們吃的飲食裡面,事實上這些都有包括。
我們所吃的三餐裡面,硬質的東西是屬於地界,飯菜裡面一樣有液體的部分,一樣有水,稻米裡面含有很多的熱能、卡路里,都是從陽光轉換過來的。所以,我們吃稻米、吃這些飯菜,就是要吸取裡面的能源。所以,太陽方面,它也是一樣透過植物的吸收,然後流到我們身體裡面;我們直接接受太陽、陽光這些恩賜還很多,它提供我們光明,而且當我們接受陽光的照射,身體一樣可以接受陽光部分的功能,可以增加我們身體對維他命D的攝取,還有增加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功能。
空氣方面,一樣你每天吸收的空氣,一吸一呼,都是跟大自然在進行交換,我們每分每秒都在跟大自然交換。陽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吸取這些能源,能量進入我們身體,就像核能發電廠轉換的能源過程,還是有廢物要排掉,以及能源要轉換出來。當我們吸收能源之後,利用這些能源轉換成體力做種種工作、包括講話,都是要消耗能源。
我們每天都是跟大自然的地、水、火、風,不斷地在交換、不斷地在交換,不斷的進進出出、生生滅滅,大家一方面慢慢去體會之後,就可以體會到「無常」,可以體會到「無我」。「無常」是代表一種流體,我們身體也是一個流體,地、水、火、風,每天都進入我們的身體裡面,然後又不斷排出、不斷交換,生啊!滅啊!生啊!滅啊!地、大地、流水、太陽、空氣本身,它們又是不斷的剎那剎那在生滅變化。
因此,從這些不斷剎那生滅變化的元素所組合的身體,它怎麼會不變呢?!佛陀就是要我們去體會,看到整個地、水、火、風,一直的無常剎那生滅變化,當身體也是由這些會變化的元素組合而成的,身體怎麼會不變化呢?這是「無常法印」。然後我們每天又不斷在吸取這些無常的這些元素進來,你每天都在跟大自然界不斷在交流,都不斷浸泡在「無常」法流裡面。當真正能夠體會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時,你越深入一層去體會,你的我是、我能、我慢就會漸漸減少,如果沒有大自然的這些供應,看你哪能夠我是、我能?!深層的那個「我慢」,一定要從這些深刻的去體會,才會斷除。所以,這方面的體悟非常重要,對斷除深層的「我慢」,非常有效!
第90頁經文所謂的「地界」,就是我們身體的髮、毛、爪、齒、皮膚、肌肉、筋骨、心、腎、內臟……,也就是屬於硬質的這些東西。「外地界者,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所謂「外地界」,如果光從經典文字上面,看不到「外地界」到底所指為何,會變成在名相方面鑽研。所謂「外地界的大是,淨是,不憎惡是」學習了老半天,還是在一些名相上面繞,於是見諍不斷。「外地界」就是山河、大地。
「此外地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含意很深!大地廣大,再來地、水、火、風,它後面的經文都一樣會提到這一句話,「外地界者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提到水界一樣,「外水界是極大,極淨,極不憎惡」,火界也是一樣,「外火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風界也是一樣,大家慢慢去體會。為什麼外面的這些地、水、火、風,它是極大、極淨、極不憎惡呢?為什麼說極淨,極不憎惡呢?
一個是中性的意思,因為你很不喜歡的那些大便,你認為很齷齪、很骯髒的那些東西,大自然有沒有去接受這些?接受啊!這些你不喜歡的大便,回歸到大地之後,它又化成為什麼?養料啊!營養啊!它又做為其他生物的營養份來源。地界、大地方面,它還是一樣不斷的在做資源回收,然後又重複利用。所謂大便的骯髒齷齪,是它本身是這樣?還是說我們人類把它分辨出來的?你認為大便髒、你討厭它,那是人類把它分辨出來的,因為你不喜歡,於是就認為這是很不好的。
但是,對於大自然、大地來講,我沒有這些問題啊!我都好、接受啊!大便對我這個大地來講,它也是資源回收,也是可以重複運用,它也是營養品。所以,對大地來講,我沒有認為是淨或是不好的分別。所謂好壞、善惡、美醜……,是人類站在自己的立場,而去二元對立的區分。你所喜歡的,就認為是好的;你所喜歡的,就認為是淨的;你不喜歡的,就認為是壞的、惡的;你不喜歡的,就認為是醜的、髒的,那是人類二元對立所分辨出來的。
對大自然來講,我沒有這些問題,所以叫做極大、極淨,那個「淨」就是沒有這些分別,不管你是正、是負,進入這裡面就是一個絕對值。「極大」就是你的心胸再怎麼廣大,也不會比大地大啦!大地可以養育你、可以承載你,你的事業再怎麼大,你的地盤再怎麼大,大地永遠都比你所佔的地盤還要大。
所謂「極不憎惡」,又要好好去體會。政治上有你對立的國家,宗教上有你所仇視的宗派,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有你很不喜歡的人、有你認為的壞人……,但是對於大自然來講,它有沒有這些分辨?政治上你所對立的,你認為很不好的國家、種族,對大地來講,我一視同仁,不會說是因為你的仇敵,大地就站在你這一邊,然後刻意把你的仇敵壓死。政治上的仇敵、政治上的對立,包括說利益的衝突,或是說他所扮演的是社會上的壞人,但是這些大地都默默的承擔、接受,就是「極不憎惡」,你再怎麼討厭的人,大地也一樣接受他,大家慢慢去體會、慢慢去感受。
當你慢慢去感受,然後再回來想想,我自己也是大地裡面的一份子,我也是一樣需要大地的長養才能夠存在,大地能夠包容一切,我為什麼不能夠包容一切?在修行上方面,這是很重要的心態。所以,佛陀他們以前的修行,與他們所居住的,都會跟大自然結合,就是深深刻刻從大自然的啟示裡面,去體會到無我、無私。當你真正能夠去體會到大地、大自然的偉大,對眾生默默的涵養、默默的長養,然後又是無條件、無所求,這樣你的心胸絕對會有很豁然、很超然的開放,你接受大自然--地、水、火、風方面的,接受大自然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長養你,你是接受大自然地、水、火、風,大自然界是無條件、無所求的在長養你,有去看到嗎?如果你真正心靜下來去看到,會大大生起感恩之心。
再者「我慢」也會大大的降服,絕對不是用想像、用幻想,而是事實存在就是這樣,只是你有沒有去體會到?你有沒有去感受到?如果有,在你的修行方面,以及你的心胸、你的見識方面,會有很超然的超越、很大的突破。這就是地、水、火、風,它們都是極大、極淨、極不憎惡,但是我們一樣要去看到「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第90頁的第四行經聞),不管地、水、火、風的哪一界,都是無常、剎那生滅、變易,當你慢慢去體會這些,要跟整個大自然溶入,又體會到無常剎那生滅的法流、法印,這些透過實修實證,你一定可以親證到。
佛陀已經親證到了,你現在也要把你的聞、思,慢慢進入到實修實證,真理它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此,只怕你不去求證而已。只要你願意去求證,一定可以證明到這樣的法印、真理。
【幻燈片】
(太陽系及地球的誕生)
現在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幫我們揭開地球與整個宇宙很多的迷惑,而且也可以讓我們對佛教經典裡面所敘述的法義,有更深入的求證與體會。因為想要了解比較深的天文方面,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提供很好的資訊,慢慢去看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以及生命的形成,與我們上述所講的地、水、火、風、空這些,都有很深厚的關係,慢慢更進一層去體會何謂「緣起甚深」?
這一張是「空」,所謂地、水、火、風、空的「空」,「空」是甚深極甚深,不要把「空」當作是哲學名詞、哲學名相,它含有很深的含意,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空間。如果沒有空間,地、水、火、風、萬事萬物,它沒辦法成立。在虛空之中,有很多的星雲與銀河系。
在虛空裡面,很多的微粒慢慢醞釀、慢慢組合、慢慢形成,所謂「空中生妙有」,逐步的因緣、緣聚而生,不斷一直在演變、變化。星球的誕生與死亡也一樣,都是在示現無常、宣說無常法印。有黑洞、就會有白洞,現在假設黑洞的存在,很多的星球不斷一直進入黑洞的範圍裡面,慢慢這些星球消失,然後在另外一邊會釋放出很大、很大的能量。星球不斷被黑洞吸進去,慢慢的星球它會消失、被吞噬掉,但是它會釋放出非常、非常巨大的能量,像核電廠的核溶核反應,都是運用讓一些物質轉換成巨大的能量。在黑洞裡面,有形的東西吸進來、然後消失,它會轉換出能量,又散播在整個虛空之中。
這是一個星球的爆炸,都是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實際拍攝到的。當它爆炸之後,它本身一樣提供、轉換出大量的能量、能源,散播在整個的虛空中。只要有能量慢慢散播在整個虛空之中,當它因緣形成,又會從能量慢慢的凝縮,聚集,轉換出微細的粒子,從極微細的粒子、慢慢再凝聚,轉換出原子。原子再慢慢的排列組合,又轉換出分子;然後分子再不同的排列組合,又轉換出萬事萬物。所以,科學家在宇宙裡面,發現到質、能轉換,質、能會互換,質、能不滅。不管它再怎樣一個消失,另一邊又會出來,就是這樣不斷的轉換。
但是這樣的轉換過程,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些,它已經是不同的再排列組合了,就好像說資源回收,很多的這些銅回收來之後,運到熔銅的鍋爐裡面,然後再重新製造出銅,新的這條銅與原來的這個銅,雖然說成分是類似、相同,但是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銅。當原來那個銅它進入到裡面,經過洗滌之後,又變成一條好好的銅。原來的那一個銅已經是經過很多的熔合,然後又再產生出來。包括說紙張也是一樣,將一萬張的再生紙紙攪拌之後,再製作紙張出來,但是新的紙張,不是說原來我這一本書的第幾頁,然後我這一本書在第幾頁消失之後,下一本書印出來,第幾頁就是那一頁。
為什麼要講述這些比喻?是帶給你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觀念,什麼觀念?包括人也是一樣,與「緣起性空」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是說你原來的這一張進去,然後洗一洗之後,又是那些同樣的演員,又把它組合成這一張出來,不是這樣!新的紙張它出來的,又是很多的因緣聚集所產生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的去體會,雖然會有生有滅,有白洞、黑洞,星球會有死亡、也會誕生,但是所謂新的誕生,不是原來那個星球死掉之後,然後又原班人馬、又原班那些能源再聚合,然後又產生相同的一個星球,不是這樣!它已經是不斷在虛空之中,不斷在緣生、緣滅排列組合。
就像這「獵戶星雲」,這個星雲的產生,是由宇宙、虛空之中,它有很大量的能源,然後因緣聚集之後,能源又慢慢轉換出極微。像現在的天文物理學家,或是高能物理學家,國內丁肇中博士,他們就是在從事這方面的突破,把原子打破之後,現在他們又追溯到裡面的中子、質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原子彈,現在已經是進展到核子彈,現在再研發出中子彈,就是要把更微細的那些打破,他們發現每打破一層,都是釋放出能量。所以,這個都在跟我們詮釋物質與能源,所有的物質是由那些能源,所凝聚、轉換出極微粒子,慢慢形成各種物質,然後逆推回去也是一樣,就是慢慢的瓦解、瓦解,然後又釋放能源出來的。
這就是《心經》講到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從一個角度來講,能源就是「空」裡面的一部分、一個特性之一。所謂「色不異空」,那個「空」就是指能源,那個「色」就是所有的物質,物質與「空」是不一、不異,就是不斷在變化。但是,不是說「空」就是只有能源,能源只是「空」裡面的一個特性之一,這樣而已。只要還沒有解脫,你那個抓取就還會在,那個核心就還會在,它又有一個種子出來,這個種子又會遇因緣再起。一樣都是地、水、火、風、空這些組合而成,「空」、「識」這些組合而成,只是成分比例不同,這樣而已。
像有些植物開花之後,像棉花的種子爆開之後,它會隨風飄動、隨處吹啊!你看那個種很輕,它會隨風吹,然後吹到適當因緣時,它又會再長。那個種子也是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只有證到阿羅漢的人,我是、我能、自我……才全然的瓦解;沒有「我慢」,他才全然的放開,沒有任何的抓取。在他大般涅槃的那一剎那,也不會有任何的抓取,他是全然與這個宇宙、這個虛空,都是溶為一體的,就是進入到「無所在,無所不在」,已經沒有「業識」這方面的問題,包括說能量方面他都超越了。不過,因為這方面是屬於比較高深的層次,你現在逐步慢慢的提升上來,就可以逐步去體會、體證。
從「空」裡面的能源,然後慢慢凝聚形成很大的一片星雲,在虛空裡面非常大,太陽系只是裡面一個小小的點而已,它裡面一片的一個部分,都可以慢慢運轉、慢慢運轉,就是「星雲」。然後它慢慢運轉之後,又會形成一個星球、一個太陽系。這是薔薇星雲,它看起來滿像玫瑰,滿有名,都是實際的實景,在虛空中就是這樣,然後把它放大,不斷製造出星球,整個能源又轉換成為星球出來的過程,基督教說是上帝在創造,但是佛教講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在背後創造,佛陀看到整個背後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自然緣生緣滅,各種因緣不斷的這樣一直在轉變、轉變。
如果有任何一個神存在,也是屬於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所以,大自然的法則是非常深奧的,它不屬於任何人,再超級的神都不可能創造的,但是大自然的那一種緣生緣滅,是非常深、非常深!稱為「緣起甚深」,背後的「空」,要看到「緣起甚深」,才能夠體會到背後的「空」更深,地、水、火、風加「空」,會產生「識」。一個星星的誕生,一樣都是由能源所凝聚、轉換成有形的物質。
這是孕育星蛋的「老鷹星雲」,非常廣大。星雲都是由能源轉換過來,當它慢慢這樣轉換,因為所有一切東西都在動的,就算在極小的原子、核子、介子、中子……,它裡面有沒有在動?都在動啊!都是微細的一種波粒在生滅、在動。能源本身也是在流動,當它組合成微細的粒子時,或是組合成原子或分子時,它本身一樣都是在變化,在動、在動啊!就是佛教裡面講的「諸行無常」,一切都在行、都在動,當它轉換成現象界之後,所有都在行、都在變、都在動。「無常」並不是不好的,它本身就是一種不斷流體的過程。
這是很大片的一片星雲,然後慢慢的醞釀,就像母雞裡面的卵,像說母雞今天生一個蛋,如果你把牠殺掉,看牠裡面還有好幾個沒有成形的卵,裡面有好幾個蛋在排隊。所以,它是慢慢的醞釀、慢慢的醞釀,然後形成一個星球,只要隨便一片,都是形成一個太陽系。這整個就是很大片的星雲,然後慢慢的旋轉、運轉,它會慢慢形成一個核心,慢慢的突出、慢慢的突出,然後慢慢的它會更突出,再脫離出來,就形成一個太陽系。
以上是介紹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它也是從一片廣大的星雲裡面,慢慢的凝聚,像太陽系它只是裡面的一個小部份而已,然後像這樣的形成一個太陽系,因為一個太陽系裡面的核心一樣在運轉,裡面核心的壓力最大,轉速也會最快,然後慢慢就會形成。以後當它正式形成時,就是太陽,旁邊這些就會形成行星,再來更小的,就會形成一些流星。都是經過幾億年一直在醞釀,因為溫度越來越高,於是會慢慢產生核溶核反應,慢慢就會發光。內部的溫度越來越高,外面這些因為壓力不夠大,因此慢慢形成之後,也會冷卻下來。
但是,會形成行星、沒有發光,因為中間的壓力很大、又夠大,因此形成核溶核反應,開始燃燒、發光,中間就已經開始慢慢形成行星,然後又形成中間發光的太陽,旁邊這些就形成行星,這些就是更小的粒子組合成的小行星。今天的天文學家是還沒有找到,但是沒有人敢否定,因為以前的觀念太狹小了,認為地球才是宇宙的核心,地球才有生命,但是當慢慢打開視野之後,才發現地球只是滄海中的一粟,只要其他星球方面,中間有陽光、太陽存在,然後又有行星,有適當的因緣條件,一樣會有眾生的存在,其他都以此類推。
剛剛是太陽系的形成過程,現在再看地球的誕生。這是整個星雲,然後慢慢的轉變、轉變,中間形成太陽,旁邊的這些就形成行星。當地球最初形成時,一樣都是高溫高熱,都是由這些能源這樣快速旋轉。這一張是地球的核心,還是一片高溫高熱,地球的核心大約攝氏六千度以上,很熱!外表這些有冷卻下來,慢慢演變比較適合眾生居住的地方,因為在這時候都是高溫高熱,裡面一樣都有地、水、火、風的組成。當地球在最初剛形成時,一樣是高溫高熱,蒸氣、水氣會蒸發出來,然後有熔漿會把裡面的水分慢慢蒸發,包括氣體,一樣都會擠壓生出來,然後慢慢升到空中。
當慢慢形成、升到大氣之中,然後因緣又成熟時,它又會降雨、降水下來,於是低漥的地方就會形成海水,就會形成湖泊、海洋,於是海水又形成了,還有空氣、還有風、還有陽光,太陽又存在,於是生命就慢慢起源了。有地、水、火、風、空這些元素,慢慢有形的生物、植物、動物就會生出,就是緣起甚深啊!所以,它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已,它會有無窮的變化,因此生命就這樣慢慢形成了。水氣不斷蒸發上去,然後降水下來,於是形成海洋,因此我們地球上的生物是從哪裡開始?地球上的生物是從海洋開始的,這是大自然的現象,有些宗教師講說上帝創造,有些佛教會講說這是業啊!眾生的業啊!業力所形成的。
事實上,不是這樣。因為以「業」這些,然後慢慢就會把一些罪,要加諸在你的身上,因為是大自然的行,所謂的「行」,就是大自然的演變,一個分子、原子它們都是在動,這都是很自然,不是誰在命令它,或是你「雞婆」推動,它才又會動,它本來就是這樣,這是自然的現象。所以,當你慢慢了解之後,才會超越很多宗教師所灌輸的一些業力,才會從很多的原罪裡面超脫出來,這部份很深,以後我們會再分析。整個萬事萬物的形成,包括所有動、植物的形成,都是緣起啊!緣起甚深啊!「緣起」的背後,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推動、在創造,從中去體會「無我」、「無我所」。
這是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裡面的藍寶石,繼人類出現之後的生物,就是我們這個有,地、水、火、風、空,所有的萬事萬物就這樣不斷醞釀出來,不是等於「識」,而是會含有「識」。大地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養育一切眾生。這些都是屬於藍寶石,將一百五十億年濃縮為三百六十五天,就是大自然的整個演變,它從能源轉換為物質,然後又不斷一直在醞釀整個變化,一個是無常生滅變化,第二個是宣說「緣起性空」,再來就是「無我」、「無我所」,處處都是在宣講「無上甚深微妙法」。
形成之後的地、水、火、風,它是不是也是一直剎那在生滅變化呢?太陽冒出來的熔漿,太陽本身又是不斷一直在燃燒、燃燒,本身也是不斷在變化。太陽每秒鐘將四百萬公噸的質量轉變為能源,而且至少將再持續進行五十億年,太陽本身不斷的燃燒能源,它要釋放出這個光、放出能源,一定要從物質轉換出能源。它一秒鐘是燒掉這麼多,為了照顧我們在座的各位大哥,要照顧我們這些眾生,太陽默默在燃燒自己。所以,太陽每一秒鐘都是在燃燒,都在供養陽光、能源,無條件、無所求養育眾生,太陽從來有沒有跟你收過費?沒有開過收費單給你,大自然都是無條件、無所求的供應,我們要慢慢去體會這一種無條件、無所求,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出無條件、無所求。
大自然是無條件、無所求,但是問問我們自己對這個世間,對大自然、對眾生,我們做了多少無條件無所求的回饋?這方面值得我們去自我深思。整個大自然的因緣,是無條件、無所求的,來養育我們、長養我們,但是我們做出來的,卻都是在我、我所、我是、我能、我慢,還是有條件、有所求的作為之中。當我們真正慢慢去體會之後,很多的觀念會有很大的轉變。
太陽光這樣發射出來之後,陽光裡面含有一些主要的顏色,但是這些又會變化出七種顏色,再來又會變化出無窮、千變萬化的顏色,都是微妙啊!奧妙啊!「緣起甚深」的「甚深」,都是在宣說那種奧妙。一個太陽的生滅,當然也包括整個太陽系,最初就是這樣一片星雲,然後慢慢的形成、慢慢的醞釀之後,形成一個太陽出來,然後它一樣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所以,天文學家都在幫佛陀證明宇宙人生的實相,我很佩服佛陀提出「無常」、「無我」的法印,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有任何科學家能夠推翻這些法則,而現代越頂尖的科學家,包括天文物理學家,也都只是在證明「無常」、「無我」法印的真實性、正確性。所以,佛教是講求冷靜理智的求真求證,絕對不是盲目迷信的,當你越對這些實相深刻去了解,就越能夠遠離顛倒夢想。
整個銀河系裡面,太陽只是旁邊的一個小點,太陽叫做恆星,事實上稱為恆星是錯誤的,以前的觀念認為太陽是不動,當證明地球會動之後,結果認為是太陽不動,因此認為太陽是恆定在那裡。但是現在天文學家都可以清楚知道,太陽它也是在動,一切萬事萬物都在行、都在變、都在動。銀河系裡面,有一千億到兩千億個太陽系,這就是銀河系,中間的溫度還是非常高,我們太陽就是在旁邊不會很熱的地方,有點熱、又不會很熱,一個很好的地方。太陽就是在旁邊的一個星球,一片銀河系就有一千億到兩千億個太陽系所組合而成,每一片都是一個銀河系,是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去照射的。
整個這些一樣都在變、都在動,都在生、住、異、滅,都在成、住、壞、空。天地雖大,天地就是我們一個太陽系,地球是地、太陽是天,天空也是天,天地是我們的太陽系。我們一個太陽系雖然很大,但是在整個空曠的太空中,卻只是滄海一粟、一粒沙。所以,把我們的視野、心胸拉開,對於破除我是、我能,我慢,會有很大的幫助。所謂地界的存在,大地是極大、極淨、極不憎惡,它能夠承載眾生萬物,不管你是好人、壞人、總統、民意代表、黑社會大哥……都承載,極不憎惡啊!就是有大地的這些支撐、長養,眾生才能夠在這裡面安居,就是有大地的這些支撐,你才能夠在這上面奔跑。
當你在奔跑時,有去感恩這個大地嗎?我們往往都忽略了它,也不知道大地對我們的重要,我們常常在踐踏它,但是卻很少好好去感恩它。天主教的教宗出國訪問,一下飛機會做一個動作--親吻大地,他親吻大地有什麼樣的含意?當然,來到這個國家是表示一種尊重,最重要是感恩大地。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感恩、親吻過這個大地?所以,要慢慢去體會我們的很多我是、我能、我慢,會漸漸地消失。
海洋孕育地球上面的生命,包括動物、植物,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源頭,而且這些海水又會蒸發成為雲,然後雲又會飄到各處,又會降雨下來,然後這個雨水又會流到我們的身體裡面。所以,我們的生命與海洋,一樣都是息息相關。我們所喝的這些水,都是來自海洋的提供,然後再更深一層去看,都是來自於大自然,再往回去推溯,你會去體會到「緣起性空」、「緣起甚深」,以及「無我」。
太陽是我們地球上所有動物、植物的生命能源的總供應站,我們有好好去感恩過嗎?所謂感恩跟崇拜太陽--把太陽當作一個神、一個偶像在那裡拜,不一樣。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默默貢獻,都是無條件、無所求在長養我們,我們有沒有好好去感恩過?
這一張要看到風界,你有看到風在吹嗎?因為風是無形,是介於無色界,大自然的風每分每秒都不斷在流動,你的身體裡面的空氣也是一樣,每分每秒都是在跟大自然的風,在跟大自然的空氣,都是在交換、交換啊!所以,要處處去體會「無常」,它就是一直在流動變化。這是山、這是地,再來這是水、這是火,還有遍佈的風、還有空,有地、水、火、風、空的存在,經過時空慢慢的醞釀,動物、植物就會出來,你的存在要去看到,是有地、水、火、風在支撐、在養育,去看到生命的源頭,你的生命的這些色身,到底是由哪些組合而成?要深刻去體會「緣起」,這樣才不會成為很大尾,慢慢深層的我慢才會降服。
當你慢慢去體會到這些之後,因為感受整個大自然,它就是LOVE、YOU、FOREVER,有去體會嗎?所以,當你慢慢去體會到大自然無條件、無所求的在養育我們時,深層的「我慢」,不但會慢慢斷除,而且會一種感恩、知足,感恩的回饋的心,無條件、無所求的做你所該做的事情,而回饋這個世間,這時候你會從有我的世界,慢慢體證到「無我」。所以,你還是一樣積極去做你所該做的事情,絕對不會消極悲觀的,而是會很積極樂觀去做,然後這時候你會慢慢展現出無條件、無所求的去做,該做的、我就去做。如果大家慢慢好好去體會這些,比你去參加十天、兩個月、幾個月、一年、兩年……的禪修,卻沒有去體會到這方面,都更重要。如果沒有去體會這方面,你的禪修越用功,往往所產生的我慢也會越大。
【回答問題】
「一位開悟解脫者,其心境與一般凡夫有何差異?怎麼確認?」
我們上次有講過,在書本16頁的第三節跟第四節,都是在敘述一個開悟者與一般眾生有不同之處,尤其是在面臨重大逆境考驗現前之時。(第四節)「愚癡無聞凡夫」,一般眾生沒有修、沒有證,「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然就是很痛苦、很沮喪、很悲傷。「心亂發狂,長淪沒溺」在苦海裡面一直浮浮沉沉,有時候境界好一點,有時候就是跌到谷底,就在那裡上上下下,「長淪沒溺,無止息處」,沒辦法把心安止下來,因為他不知道何處才是他的歸依處,何處是他解脫涅槃的地方。所以,一顆心就是這樣一直隨波逐流,隨著境界起伏,境界好、就高興,境界不好、就跌到谷底,這是一般的凡夫。
一位解脫者呢?「多聞聖弟子」就是有開悟解脫的人,「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會「心生狂亂」,不會淪在生死苦海裡面浮沉,「得止息處」因為他知道什麼是涅槃彼岸,怎麼樣才能夠自依止、法依止。
「開悟解脫者就弘法教導外,還有何事可利益社會眾生?」
你們今天所問的這六個問題,都是有備而來,剛才有同修過來說這些問題很精采,不錯!只要大家是真正要求真求證,我會盡可能回答大家的問題。如果是一種很不客氣、射箭過來的,我會擋掉。所以,你是有真心要求真求證呢?還是一種挑戰式的?都可以看得出,不錯!我們大家都滿認真的在求真求證,這樣很好!
「解脫者就弘法教導外,還有何事可利益社會眾生?」有關於利益社會眾生方面,因為當年也有人問佛陀:我們都有在耕耘、播種,我們都有在生產,都有在生產一些實際的成品,但是你剃一個光頭,然後又沒有實際去耕作,你到底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貢獻呢?」佛陀就舉出很具體的例子出來,你在耕種、你在播種,我也在耕耘啊!我也在播種啊!你耕耘世間有形的土地,我耕的是什麼?眾生的心田。你的產品是製做一些有形的食品、食物出來,回饋這個世間,或是改善、提昇物質方面的生活品質,然而一個佛陀或是一個解脫者,他提昇的是什麼?他提昇眾生的心靈品質,一般人是從事物質方面的生活改善,都屬於物質層面、生活水準的提高,但是不管物質再怎麼提高,你內心的空虛、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會因為物質方面的提昇而解決嗎?
所以,這就是佛陀他放下世間的這些,然後深入到根本原因,深入到根本來解決人類深層內心的苦悶、不安,協助眾生心靈智慧不斷的成長。因為心靈智慧成長,就可以深度去透視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就不會捨本逐末,也不會顛倒夢想。這就是一個開悟解脫者在弘法教導外,對社會、眾生的回饋,就是協助眾生心靈品質的提昇,協助眾生開發智慧、了悟真理實相,然後出離苦海。
「開悟解脫者不再輪迴轉世,他往何處去?」
如果是一般人問這個問題,佛陀會以「十四無記」來回答,也就是因緣不成熟,不談這個問題。因為機緣不成熟,卻談論這個問題,會落入哲學式的思考辯論,如果是因緣比較成熟、實修實證上來,身心夠柔軟,佛陀就會看因緣情況,來回答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今天點到為止的跟大家講,「他不再輪迴轉世,那他往何處去?」如果你有一個固定的來去,就是有生有死、有來有去,因為你還有一個來來去去的問題,幾年前廣欽老和尚在臨走前講一句話,「無來無去無代誌」,這一句話含意也很深,體悟也相當高。
有來有去、有生有死,還是凡夫。一個究竟解脫者,他是沒有來去的問題、沒有生死的問題,當他在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緣盡時,因為他是全然的不抓、全然的放開,所以你說他在哪裡?他是無所在、無所不在。好像有答案、又好像沒答案,因為這方面的問題是屬於實證方面,我們也只能夠點到為止跟大家講這樣,當你逐步的初果、二果……這樣上來,以後你就可以體會到這個更深入的答案。
「所謂『萬法歸一』,那麼『一』歸何處?」
如果要更深的回答,以後要實證。所謂「萬法歸一」,把它解釋「空」也好,解釋做「零」也好,含意很深!萬法歸一,一歸零、一歸空,因為比較深,當以後大家逐步上來,還可以再做更深層的講解。這個問題不是說我故意敷衍過,因為這是屬於實證的問題,所謂「萬法歸一」,不是頭腦裡面哲學的「歸一」,而是你真的要很用功,逐步走在聞、思、修、證的解脫道上,你一心一意的走在這個法上,當然你正常的工作還是一樣在工作,因為你在工作一樣是在修行。但是,如果我們要講實證方面,「萬法歸一」就是把種種的結縛、十個結,慢慢的全部都去除掉,你也見到法了,看到無常,體證「無常」、體證「無我」,然後把種種結縛也慢慢斷除。
但是,最後會有一個問題出來,因為前面的「斷」,都是以慢斷慢,都是用「自我」在修,都是有個「我」在修,像大家現在的階段,以及你在初果、二果、三果,到三果都還是有個「自我」在修,都是有個「我」在修,現在你修、修、修到後來,剩下這個「一」、這個「我」,就是三果還留下的「五上分結」,最後會來到深層這個「我」的問題。這個「我」,它到底要怎麼斷?「自我」要怎麼樣才會消失?一定要體證到「空」,那個「一」才會知道一歸何處。所以,我現在講說一歸零、一歸空,現在都變成是頭腦上面的一個哲學名相,但是大家現在還是可以先了解,以後大家可以進入到實證。
當你進入「空」、進入「零」,你是無所在、無所不在,到最後那個「一」要消失,只要你還有「自我」,就會有「我慢」,生命核心還會抓著,那個「我慢」還在,因為你還不知道「一」歸何處,要「自我」消失,才能夠溶入「空」,才能夠解脫自在,但是那要實際去做到,一定要實修實證上來,絕對不是在頭腦裡面思惟諍辯,這樣都沒用!
「常說身體不好是因為四大不調,解脫者應該是四大調和,是否身體無恙?」
宗教的修行,一個是修身、一個是修心,有的宗派、有的宗教,會滿重視修身方面,練氣啦!或是練什麼氣脈打通。以原始佛法來講,佛陀最初他們本身,以及他們所帶領的,都是著重在修心方面,因為真正生死輪迴痛苦的原因是在這個心,如果你沒有正確了悟真理實相,顛倒夢想、顛倒抓取,才會抓來一些的苦,因此是這個心的問題。
佛教的修行是針對心方面的問題,身方面呢?如果你能夠體悟到法,了悟身心實相之後,體悟到自然的法則,就不會跟自然的法則對抗,於是身、心的抓取就會大大減少,包括說我們身體的疾病,很多都跟七情六慾有關,喜怒哀樂會影響我們身體的疾病,如果能夠心平氣和,你的疾病會大大的減少。所以,一個解脫者的身體方面,當然會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問題不是說一個修行解脫者,他的身體就不會有毛病,因為身體也是屬於自然法則的一分子,還是要接受無常的的法則,還是會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身體免不了的。
解脫者與一般眾生的比較,除了身體比較不會有重大疾病之外,最重要是一般人面對身體產生疾病時,他的內心又會怎麼樣?又會在那裡抗拒,又會在那裡瞋心,又會在那裡怨天尤人,變成苦上加苦,就是一個「苦苦」啊!你的身體產生疾病,這已經是一個苦了,身體本身是自然的法則在變化,你沒辦法掌握、沒辦法主宰,本身就已經有苦的成分了,然後當它生滅變化的時候,你又不了解,又在跟大自然法則對抗,於是又會產生「苦上加苦」。
一個解脫者,他是怎麼樣呢?當他的身體出現無常生滅變化時,當「無常」展現之時,他是很心平氣和去接受。經典裡面一樣有提到佛陀的腳被銳器刺到,不是說一個修行者、解脫者被刺到,釘子就歪掉,而他的腳就不痛……,不是這樣啊!不是說一個解脫者,身體就不會受傷,不是這樣啊!他還是一樣會有意外、受傷,但是當一般人受傷之後,會一直在抱怨,或是抱怨怎麼運氣這麼差、這麼衰,怨怪是沖到什麼、煞到什麼,想說最近怎麼會這麼倒楣,然後去做一些消災、祭祀……。佛陀不是這樣,當佛陀遇到這種現象,他的身體一樣會痛,解脫者並不是說身體就沒有覺受,都不痛、都不……,不是啊!他還是會痛,但是他是以一個平常心、寧靜的心來接受這緣生、緣起的現象。
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你不接受會怎麼樣?如果你不接受,就會苦上加苦啊!你又在那裡苦……,又在那裡瞋心,又在那裡瞋恨,那個傷痛反而更容易發炎啊!如果你在那裡抗拒,那個境界反而不容易流過。如果你全然接受,那個境界、那個苦境,反而更容易流過,不是說一個解脫者的身體就不會有毛病,而是當有異樣時,一樣都是以一個平常心來接受。
「如何消災解難才如法?一般的法會、放生、唸咒,是否有必要?」
怎麼樣才能夠消災解難?分兩個層面分析,先從一般比較初淺的的層面來講,真正的消災解難是在你的心境的改變,如果你做了這些事情,心境還是沒辦法改變,你只是在趨樂避苦啊!你是在逃、在避而已,不是真的消災,必須要你心境的改變、觀念的改變,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消災。
再舉例而言,像以前我在一個診所上班,一輛車開了好幾年,都還好好的,但是有一個朋友的車,買新車還不到兩年,就碰撞了好幾次,到後來很稀爛的,當做破銅爛鐵賣掉,不只出車禍一次,為什麼?你會常常報怨:「啊!我就運氣比較差!……」不是那回事啊!而是你的內心浮躁、急躁,內心的浮動不安,於是當你開車時,常常無意中顯現出急躁、衝動,所以就容易出車禍,如果你的個性不改,縱使再拿幾百萬去做特別法會、做特別消災,有用嗎?如果你能夠去察覺到說這樣常常出車禍,事實上是因為自己個性的急躁,你願意從自己的心性來調整、來改變,讓自己穩定下來,讓自己身心柔和,讓自己的身、口、意柔軟,以後你開車就會比較慢、比較溫和,這樣很多的意外車禍,是不是會大大的減少?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啊!
所以,真正的消災,還是在於我們內心、心境的改變,我們身心的柔軟,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再來,更深方面,我想以後再講好了,點到為止講,當你還有災難逆境、你不喜歡的境界,表示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還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這很深!包括說有的人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可以做法會把颱風驅離,可以做法會讓地震都消失、災難都消失,裡面很多都在展示一種我是、我能,還有要對抗大自然的法則,因為你對颱風、地震,認為這是不可意境、這是不好的。
這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因為你不希望看到不想要的境界出現,於是想透過一些你的法力、咒術……,然後要把那些趕走,這都還在有對立的世界。當有一天,你體證到「空」,進入到一體的世界,就沒有這些問題了,不管是黑、是白,都在這個裡面。這一段的回答很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先從前面心境的改變,才是真正的消災,從這裡去改變起,然後後面逐步的上來。
所以,真正的消災,是在我們心境的改變。如果說你持咒、做法會、唸佛、打坐,你的心境沒有改變,你的心胸沒有擴大,你的身心沒有柔軟,這些對於實際的消災沒有幫助,沒有很具體的幫助,真正要從我們自己的身心柔軟來改變起。當你慢慢地把慈悲的心具體展現出來時,很多原來的不可意境都會變為助力,很多的災難都會無形中減少,因為任何的逆境,它都會帶給你有正面的啟示,如果你一直把它當作很不喜歡的境界,一直去逃避、一直去排斥,看不到那個逆境在啟示你什麼。
大家要能夠心靜下來,去接受每一個境界,很多的逆增也可以上緣啊!逆境也可以成為逆增上緣,也都會給你很大的啟示,告訴你「法」。
第十章 界相應(Part2)
「諸賢!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於空,便生身名。」這個「空」,一般都以為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空」看不到,不知道「空」的重要,像我們建造一棟高樓大廈,首先地基方面,是不是要有空地?第一個就要有空地,光是地的大小,一個空間,土地越大、就越貴。當一層一層樓蓋起來,是不是也要有空間?你蓋房子或是買房子,是買外殼、還是買空間?你買房子是買外殼、還是買空間?買空間。事實上,買房子是買空間,坪數是表示使用空間的大小,要有自己活動的空間越大、坪數越大,價格就越高啊!你不是在買那個外殼。
所以,如果任何的建築物沒有「空」,那一些地、水、火、風這些,只是一些材料,只是堆壓在一起而已,沒辦法形成房子,沒辦法形成裡面有空間,這些材料對你來講,完全沒有用處,包括說你的身體也是一樣,如果光只是地、水、火、風,裡面沒有「空」,我們身體裡面沒有那些空洞、沒有那些「腔」,身體沒辦法運轉、沒辦法存在、沒辦法活著。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的「腔」,「腔」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空」,它有「空」,口腔、胸腔、腹腔……,我們身體裡面的各處,它都一定要有空間。
像我們的口腔,如果嘴巴塞得滿滿的,你的舌頭能不能動?能不能講話?沒辦法的。它要轉動就一定要有空間,在食道也一樣,它就是有「空」,食物才能夠穿過去。胃一樣有胃腔,我們胃一定留有空間,食物才能夠進去,它才能夠攪拌。所以,你一切的有形的建立,包括一切有機生命體要運轉,記得!都一定要有「空」。龍樹也有講過「以有空異故」,一切「有」才能成立,但是所謂「空異」,如果又是在哲學名相繞,你在那裡花了一、二十年,還是不知道真正「空」是什麼,還是在頭腦裡面的一個「空」。
這個「空」最具體、最容易瞭解的,就是先體會空間。如果沒有空間,我今天不能夠站在這裡,我的手也不能動,因為這個空間,它才能夠讓我們動。如果沒有空間,我講話的聲音,沒辦法傳達到你的耳朵,因為那個聲波沒有辦法傳達。所以,「空」方面,首先以空間來了解,因為它還有很深的含意,以後再逐步的解析。我們身體裡面一定要有這些空腔的存在,這樣身體才能夠運轉。如果我們現在把身體裡面的「空」,包括空氣把它抽掉,我們的身體會怎麼樣?全部都扁塌下來,你會死掉啊!如果像棉被用一個密封套包起來,然後把空氣抽掉,就剩下一點點。。
事實上,我們身體裡面是有很多空腔,否則地、水、火、風沒辦法正常運轉,包括任何再小的一個原子,有沒有「空」?原子核在裡面,電子在外面跑,它一定要有「空」,電子才能在那裡跑。所以,可見「空」的重要,如果沒有「空」,地、水、火、風就無法正常的運轉,要有房屋或是有身體,都需要有「空」,都是六界裡面的空界。
「諸賢!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這裡的文句表達,一般人是比較不容易理解,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身體(色身)的各種器官功能--眼、耳、鼻、舌、身,眼睛接觸、看到外面的「色」(物質方面的),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所謂「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的「內眼處壞」,代表眼睛壞掉、是一個瞎子,前後兩句話對照,後面一句「若內眼處不壞者」,表示眼睛正常的人,如果是瞎子,「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
因為我們的眼睛要看到「色塵」、要看到東西,中間需要陽光、需要光線、需要光明,不是眼睛就直接能夠看到東西,必須要有陽光的普照,要有光線才能夠看到。陽光它本來就存在這裡,如果一個人眼睛壞掉,對一個瞎子來講,「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正常的人是「外色便為光明所照」,不是說陽光沒有幫忙瞎子照到東西,而是雖然他有眼睛,但是他的眼睛是壞掉的,雖然外面有陽光,但是對他來講完全沒有作用,等於說陽光在照這個東西,但是對瞎子來講,等於陽光沒有照到東西,因為他不知道陽光是什麼,也就是說陽光對瞎子而言,有等於不存在。
「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他沒辦法透過陽光來看東西。「則無有念」他沒辦法看到這原來就能夠正常看到東西,因此內心裡面不會存在有那些念頭、念想,因為他的「眼根」沒有與「色塵」接觸。眼睛正常的人,當他接觸「色塵」之後,就會產生種種「眼識」,舉例來講,如果我們放置幾個鐵達尼號片中所講的「海洋之星」大鑽石,或是把英國皇冠上的大鑽石,放在大家面前,有一半是眼睛明亮的人,有一半是眼睛瞎掉的人,我都不講什麼,就拿一樣東西放在這裡,然後讓大家來看,大家內心的感受會怎麼樣?會不會相同?明眼的人、眼睛好的人,當他觸到這個鑽石,會「哇!這麼大啊!」他會很讚嘆,甚至想說能夠擁有多好!當他眼睛接觸之後,然後產生「眼識」。
「眼識」就是當你看了之後,產生很多後續的想像、後續的動作,對於一個瞎子而言,放一個大鑽石與水晶在這裡,都一樣啊!什麼是鑽石、什麼是水晶,他也不知道啊!什麼是大理石……,這些他也不知道啊!他沒辦法分辨啊!因為他的眼睛無法跟「色塵」接觸,後面的那些「眼識」就不會產生。所謂的「識」,就是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才會啊!所謂的「識」,不是本來就存在,後面課程講到「五蘊」時,還會繼續剖析。因為很多的修行,包括佛教裡面很多宗派,不斷一直在這個「識」上面繞,結果繞不出來。
「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眼睛正常的人可以透過陽光,然後看到外面的境界、外面的「色塵」,因此當他看到之後,就會起種種念,這時候「眼識」就會產生。「識」就是透過眼睛去接觸,然後產生種種分別心,亦即地、水、火、風,空、識的「識」的產生,一定是要有因緣配合之後才會產生。
「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於色陰」我們眼睛與身體這六根,接觸外面的物質之後,眼睛與「色塵」這些有形的物質,它是屬於「色界」,再來就是要歸納到「五陰」方面的色、受、想、行、識,有形的這些物質是屬於物質,「色陰」就是色界。「若有覺是覺陰」覺就是「受」,《中阿含》常翻譯做「覺」,事實上在《雜阿含》都翻譯做「受」,如果你有那種感受,就是屬於「五蘊」裡面的「受陰」,如果繼續有想,就是「想陰」,有行是「行陰」,有識是「識陰」。
「如是觀陰會合」,這裏有一個先後順序,我們要弄清楚出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地、水、火、風這些元素,經過巧妙地緣起、緣生、緣聚之後,然後它要建築在「空」之上,跟「空」會合,這樣才會產生「識」,才會產生有機生命體。如果只有地、水、火、風,卻沒有「空」,那麼就只是一堆死的元素,然後存放在那裡。房子沒辦法蓋起來,只是一堆材料堆壓在那裡而已。我們現在人都好好的,如果用一個很利的切割機,把人這樣切成兩半,然後再把合起來,這裡面的地、水、火、風都沒有少,但是這個人還能不能活著?死了,為什麼?我只是用一個很銳利的刀將你切成兩半,然後又再把你合起來,你本來是六十公斤,我切過之後,還是一樣地、水、火、風組合起來,還是六十公斤啊!都沒有少你什麼,為什麼他會死?因為這個「空」改變了,因此要知道這個「空」的重要。
當地、水、火、風,然後加上「空」,就會有「識」的產生,這個「識」是怎麼樣產生出來?「六根」是從一個角度來講,那個「識」與這裡「六根」一樣,這是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跟外面的「色塵」接觸之後,然後就會繼續。前面是生命體的產生,後面是繼續在運作。因此當「六根」與「六塵」接觸,然後又會產生種種的「識」、種種分別。
切開就是因為「空」的元素改變,剎那間它沒有「空」,於是就改變啊!你其他的地、水、火、風,還可以幾秒鐘不要,空氣可以一分鐘不要,還可以活著;不喝水一樣可以活著;我可以幾天不吃東西,一樣可以活著;我可以幾天沒有曬到太陽,還可以活著。但是這個「空」,只要一秒鐘沒有「空」,你的生命就不存在。因為大家不知道這個「空」的重要,我們佛教又把那個「空」解釋得很抽象、很玄,不知道「空」的重要,其他的那些還可以短暫幾分鐘、幾天不要,但是只要一秒鐘沒有「空」,你就不存在。「空」就是我們這個空間,我們身體裡面也有很多的「空」,只要因緣元素不具足時,就像說逼得你沒有空間時,你的痛苦、煩惱就會產生。
如果我們身體裡面真的沒有「空」,生命就不會存在。但是這個「空」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空」本身還可以「空中生妙有」,所以「空」是很玄。所以,大家先從比較容易瞭解的「空間」開始理解「空」,開始體會「空」的重要,以後我們還要再更深入解析這些「空」。地、水、火、風是屬於物質的「色陰」,「五蘊」裡面的受、想、行、識,就是屬於「識」的解析,一定是有機生命體產生之後,才會有後面的受、想、行、識,因此我們為什麼要先講「界分析」,然後再講後面的「五陰」。
「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緣起就是你要去看到這個有機生命體,它就是地、水、火、風的因緣具足之後,產生出這個身體,它產生的過程就是緣生「緣起法」。上次有跟大家播放從一片「空」,然後產生星雲,慢慢形成太陽系,再形成有太陽、有地球,地球又有海洋、空氣,然後生命慢慢的產生,那都是在告訴我們「緣起」、「緣起甚深」。若見緣起,真正能夠見到「緣起法」,而且知道每一個元素,它又是不斷的生滅變化,你就可以見到法、見到緣起、見到無常。「見法」就是見到緣起、見到無常、又見到緣起,當你真正體證到這兩個法印,第三個「無我」,就會很深刻的體會、體證到。因為是需要實證方面的,我們現在先深入了解它的過程。至於地、水、火、風這些,大家又可以從物理學的角度來了解。
【法義分享】:我們這個身體--有形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而成。但有一最重要的元素卻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空」。所以一般只談「四界分別觀」。因為眾生看不到「空」、感覺不到「空」的存在,便不知「空」的重要。就像說想要蓋房子,然後去運很多的材料過來,沙土、水泥、還有水、還有土地,這裡有土地,我們興建中鼎這一棟大樓,這是要有土地,「地界」要有啊!然後再來運砂土、水泥過來,還有裡面含有水,所以地、水這些都有,再來火(陽光)本來就有存在,你覺得不用搬陽光過來,但是風與空氣都遍滿存在的,中鼎大樓最初要蓋的時候,要不要去買風跟空氣?都沒有啊!你只是購買一些材料過來,但是如果這裡面沒有這個「空」、沒有這個「風」存在,將會如何?以前有一個電視廣告要說明除濕機的厲害,除濕除到最後怎麼樣?房子都扭曲、塌陷下來。如果我們現在把這個房子密封起來,把裡面的空氣都抽掉,這個房子馬上塌陷下去。
我們的房子裡面,不要以為空氣不重要,不是說你設計的鋼筋大樓多精良,然後可以撐力多少,不錯!這是有形的這些鋼骨架構,但是我現在只要把裡面的風、空氣抽掉,這一棟大樓都不存在了,因此要慢慢去體會那個「風」跟「空」的重要,不要因為看不到,然後就不知道它的重要。因為當你進入到「風界」的體會,已經漸漸進入到「無色界」了,當你真正體證到「空」的重要,就體證到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的「無色界」就是「空」。
「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纏裹於空,便生身名」若沒有空間,一些材料只能堆壓在一起,不可能有房子產生;若沒有「空」,「四大」不可能組合出「色身」。「空」就是「名」,這是我後來體會之後,發現我們很多方面被文字障礙住了,後來體會到「空」就是「名」,有名、有色,才會誕生有機的生命體。所謂「十二緣起」裡面,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因為十二緣起它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如果從一個生命的誕生,包括地球生命這些的誕生,都一樣可以用無明行識……來解釋,現在縮小到以我們一個人身體的生命來講,一個人身體的生命無明、行、識、名、色……,所謂的「名色」,因為比較深,以後再解析。
要地、水、火、風跟「空」的組合而成,才會產生有機的生命體,才會有生命,就像一個受精卵與精子結合之後,它裡面要有「空」的存在,每一個精蟲跟卵裡面一樣都有「空」,而且子宮也一樣要有空間,它才能夠在裡面孕育。當胎兒慢慢的孕育成長,「六根」就會漸漸的健全發育起來,後面這些才會繼續。我們現在只是先講這一段,前面這些還有更深的含意。所謂「六根」、「六塵」「六識」,植物不一定是透過「六根」方面,它一樣有它的生命的成長方式,這是我們以人的立場來講,我們透過「六根」跟外境接觸,植物一樣有生命體,它一樣在進行光合作用,一樣是在吸收養分,然後又製造出這些果實,回饋給這個世間,植物一樣它有生命自然的運轉,不是一個單純「識」的作用。至於礦物,要看它是不是有具足地、水、火、風、空這些,它就有可能有,但是也要有適當的比例,礦物它本身不一定,但是礦物裡面有可能含有很細小的細菌,還有細小的動物在裡面。
【法義分享】:「空」就是「名」,有名、有色才會誕生有機的生命體。「名色因、名色緣而識生」。名、色加起來,才會產生「識」,「內六根」與「外六塵」接觸之後,「六識」就產生。「外六塵」也是因為有「空」才能存在。根、塵能夠接觸起作用,也是因為有「空」才能成立,所以「空」是非常重要的。
再請深入去禪思、深觀:「四大從哪裡來?外六塵、山河大地又是從哪裡來?名、色怎會聚合?」這些都是滿重要的問題。所以,打坐、參話頭或是參公案,一直在想那個話頭,一直想那個公案,想到後來認為說「我開悟了!」如果要參那些話頭、參那些公案,不如好好去體會、去找尋、去參這方面的問題,因為這樣才能夠真正與你的解脫、生死輪迴,會有很大的益助。若以一句「因緣所生」、「因為業力」、「因為無明渴愛衝動」為答案,那就容易「自塞悟門」。?什麼會「自塞悟門」?以後我們逐步的深入,你就可以了解。如果今天要講解這些,變成又要花很多時間,以後大家慢慢的步上來,就可以了解。
大地無條件的承載一切眾生,無條件的讓我們踩踏;流水無條件的讓我們喝,滋養一切萬物;陽光無條件的普照大地、供給一切能源;空氣無條件的讓我們呼吸。如果沒有大自然的這一切,你、我的生命怎能存在?上述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你能不能斷深層的「我慢」?跟這些關係非常非常大,要好好去體會。
有體悟到大地、流水、陽光、空氣、空間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嗎?若有體悟到大自然的一切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你就會由衷的感恩。而且「我是、我能、我慢」會隨著您的體悟深度而減少。我們實際的實修實證,就是要去體會大自然的法則、法印,再來體會到大自然跟你的密切關係,這樣你才會真的遠離顛倒夢想。所以,這些問題都比你參任何公案更重要,大家要把這些慢慢去消化、慢慢去體會,你能夠心如大地嗎?心如流水嗎?能否心如陽光?心如和風?心如虛空?無條件、無所求,「無我、無我所」的回饋這世間?我們以前沒有感覺到大地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你慢慢打開智慧眼,慢慢去看大地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對我們生命的默默的承擔、承載。
所謂「四大」都是極大、極淨、極不憎惡,含意都很深!慢慢去體會到這些,你的心胸才會打開,因為你的慚愧心會產生,感覺應該也要如此效法大地、陽光、流水,這一種無條件、無所求的默默回饋、默默貢獻,大自然都在啟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大自然都在訴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看到了嗎?聽到了嗎?不要輕易丟出「我早就看到了!這哪有什麼?!」這部「無字天書」是很深、很玄、很妙的,必須靜下心來打開智慧眼,用您的心靈慢慢去閱讀。「四大」都是極大、極淨、極不憎惡,裡面有很深的啟示,要慢慢去體悟,而「空」更是更是玄妙。
前幾次有跟大家播放「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都是協助大家去看到活生生的法。如果能夠看到大自然的啟示、大自然的法,你會超越所有的文字、超越所有的經典,也就是說你都可以放下經典文字。禪宗講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謂「不立文字」,就是你能否超越經典、超越文字,去看到活生生的大自然啟示、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真正的法就是每分、每秒,都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含意都很深!像佛陀最後大徹大悟,不是讀《阿含經》才大徹大悟啊!不是說看了很多經典、很多文字,他才大徹大悟啊!經典、文字、語文、講解這些,都只是「指月的工具」,要去看到文字與文字之間的空白,要去看到文字所指出的真理實相。
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是邁向究竟解脫的寶藏圖,它只是提供一張寶藏圖給你,不是實際的寶在裡面,它只是一張尋寶圖,大家就不會「見指不見月」,只是看到那個手指,而沒有看到月亮。「月亮」代表真理實相,而真理實相都是活生生的呈現眼前,如果你能夠真正從大地風雲裡面,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能夠真正見法。當你見法之後,不管你到哪裡,所處的世界都是一個淨土。所以,淨土不是在他方世界,淨土不是在地球外面,淨土不是在美國、不是在其他國家,而在於你能不能真正去看到法,所謂「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看到法、真正去體悟到之後,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就不會與大自然的法則對抗,於是種種的苦就會消失,內心裏面的苦就沒有了,再來就剩下身體還有一些苦。
所謂身體還有一些苦,就是「有餘依涅槃」,他還有肉身方面的這些苦,但是這些對他來講,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也知道這個肉身也是緣起啊!緣生啊!我接受啊!今天大家有緣相聚在一起,就好好的珍惜。所以,一個真正的解脫者,絕對不會殘害他的身體,絕對不會悲觀厭世,因為他了悟緣起,而且體會到緣起、緣生的那種甚深--緣起甚深,因此他是珍惜每一個緣起、珍惜每一個相聚,但是他不會去抓,緣散、緣盡、緣滅,他完全的接受。一個解脫者他是全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當下你該做什麼,覺得這樣做對自己、對眾生有益助,你就去做。
因此,要全然活在每一個當下。同樣的,你上班該做什麼事情,就全然的去做;你現在該做的事情也都是修行,都是要讓你見法。不是說「空」建立在「有」,因為「空」不容易看到、不容易體會到,你要透過「有」,然後才容易看到「空」,有時候我會播放一些幻燈片,說明風在吹動的情況,現在說「火化」,那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空」,那個「空」跟地、水、火、風的「空」,不一樣!雖然同一個字,但是含意不一樣,那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東西壞滅掉了,所說的那個「空」無了,沒有了!不是那個,現在是要體會一個「空」。
舉例桌子是一個東西,一個「色」的存在,旁邊這裡就是「空」,因為它有空間,我的手才能在這裡動,這裡就是「有」,但是現在看黑板、看前面之時,我們一下都是直接看到白板、看到文字,但是你有沒有去看到你所在的位置跟白板之間的距離、空間?當體會到之後,你以後看東西、看山河大地,就會看到那個「空」,你要把那個距離看出來。我們通常都是直接看到那個東西,但是要慢慢地去看到你跟這個東西之間,這個空間要能夠看得出來。當我們看到很美麗的服裝、很美麗的山,我們一下子都是去看到看到色塵,但是之間這個「空」,有沒有看到?不是說不用去討論,不要只看到有形有色的色塵而已,你要慢慢去看到那個「空」,要看到「無色界」。
這是「色界」,你要慢慢去看到「無色界」,要去看到「空」,這不是抽象的,否則「無我」又會變成比較抽象,是要體證到「空」、體證到「無我」,現在大家對這方面不要有太多哲學上「空」的想像,現在大家要先體會到有形有色的、跟這個空間,從這裡去體會「空」的重要。因為有「空」,我們才能夠走動,「以有空異故」,於是我才能夠存在、才能夠走動,慢慢去體會到「空」的重要,「空」還有更深的含意,以後我們再進一步的解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