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此六佛可得極特殊極殊勝的功德 - 妙法蓮華觀世音 - Yahoo!奇摩部落格

本站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修持法門,初學佛弟子的初學、進階入門,以及顯密兩宗的相關法教,顯密圓融、慈悲無量!願眾生得佛菩薩護佑,身心安樂自在,究竟圓滿成佛!(http://tw.myblog.yahoo.com/avalokiteshvara-ommanipadmehum)

關閉

頂禮此六佛可得極特殊極殊勝的功德

分類:方便法門
2007/01/28 10:11



頂禮此六佛可得極特殊極殊勝的功德


南無寶光月殿妙尊音王如來
南無樹根花王如來
南無造王神通[火*僉]花如來
南無月殿清淨如來
南無善寂月音王如來
南無無數精進願首如來

摘錄自(佛說寶網經)


持六尊佛號名。可以在人間享受最極第一妙樂福。現世消災解難。同時也能成就佛法。真可謂兩全其美啊。下面是此六尊佛號。各自在經書中所記載的持佛號的功德。

寶光月殿妙尊音王如來 

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不懷猶豫。信佛道眼斯可聞名。所生之處作轉輪王。若佛興世常與相見。睹無央數諸佛至真鹹供養之。淨修梵行獲致神通。進退獨步總持自在。得觀如來睹江河沙等平等正覺。棄捨生死超若干億。劫亦如江河沙。心常安靜未曾忽忘。恆志無上正真之道。無有塵埃不近眾塵。由得自在身如鉤鎖。住在一處具足四事。體如紫金以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逮八部音聲喻梵天。棄捐八難常得閑靜。

若有篤信於佛道者。和合離別未曾述惕。正使往世犯諸罪釁。應在惡趣燒炙劫數。小遇頭痛眾殃消除。火不能災風不能中。國主王者不能加害。聞如來名未曾生盲。目不痛瞎不聾不啞。聞佛名故不僂不跛。諸龍鬼神及阿須倫餓鬼人與非人不能犯觸。諸魅暴鬼神龍地祇莫不愛樂。假使執持諸佛名者。功德如是不可稱計。

若能誦懷於人中尊所演經典。修淨致尊備諸佛行。臨壽終時其心不亂。尋能睹見億垓諸佛。聞所說法皆能受持。

樹根花王如來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彼佛名不懷疑結信吾道眼。則於現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何謂為五。一曰盡除吾我所生之處常值佛世。二曰獲極尊勢轉輪聖王。三曰逮總持法執御經典誠信百千。四曰成三十二大人之相。至得佛道眾行備悉。五曰逮得五通無所蔽礙。是為五。復有五事逮得神通。何謂為五。一曰徹視見於十方粗細大小。學無學聲聞緣覺。上至世尊與眾超越。二曰耳能徹聽。聞萬億地獄餓鬼燒炙飢渴畜生之惱。天上世間安隱苦樂。或惡或好。十方諸佛所說經典。皆悉聞之。三曰身能飛行遍諸佛國。如日現水。雖現往來而無周旋。四曰能知一切眾生心念善惡好醜。有志無志有漏無漏。有心無心慕俗樂道。而悉知之。五曰自知宿命。並見眾生無數劫事古世所生。過去當來今現在事。靡所不通悉識念之。

造王神通[火*僉]花如來     (火*僉)字讀xian,意思是火貌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不懷狐疑。篤信於道自所宣說。所生之處致演光明三昧正定。尋復隨逮十阿僧祇億百千垓諸三昧門入於六十不可計會億百千垓諸總持門。如海總持寶藏總持。然後不失諸定意法。臨壽終時目見十方各十億垓諸佛正覺。十方諸佛所說法者。皆能啟受不失道教。至成佛道越五百劫生死之難。住於斯學如是不久。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月殿清淨如來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信樂不疑。敬喜道眼之所頒宣。所生之處常當逮致寶幢三昧。觀見十方各十江沙諸佛國土。亦越若干百千億垓生死之難。立在初學疾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若有女人聞彼佛名。不懷狐疑有信吾言。所生之處轉女人身得男子形。勸化無數百千眾生。令致無上正真之道。解其音響得不退轉疾成正覺。當為一切講說經典。令致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大道
 
善寂月音王如來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心不懷疑。信我道眼之所解說。所生之處得普光三昧。臨壽終時。具足逮見億百千垓佛現住其前。十方各然。十方諸佛為說經典。聞則受持抱在心懷未曾忽忘。至成佛道。不可計會十倍功勳億百千垓。致不可計無崖底載諸三昧定。不中失定。至成佛道無所蔽礙。十方諸佛皆共建立。在於新學。越九十九億百千劫生死之難。菩薩疾近無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數生死為礙。如自晃出天下大明。(九十九億百千劫是九百九十萬億劫,垓是數目字。古代以百兆數為垓)

無數精進願首如來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不懷結網信吾道眼。世世所生未曾懈怠。不習貪慾不戀父母。不著妻子兄弟姊妹。不慕親屬中外種姓。不貪親友交識所知。世世所在身未曾離。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少淫怒癡身無疾病。不多憂慮安隱無量。至成佛已。常逮得不可稱計億百千垓功勳之德。

上一篇 下一篇
回應(0)
引用(4)
╭☆╯ ANGELE╭☆╯2009/01/28 23:52 引用

頂禮此六佛可得極特殊極殊勝的功德 ...《詳全文

jimmy2009/01/28 23:50 引用

...《詳全文

過去式2007/03/26 15:45 引用

轉貼自網站:妙法蓮華觀世音 頂禮此六佛可得極特殊極殊勝的功德   網址: ...《詳全文

企美諾布2007/01/31 13:04 引用

...《詳全文

文章分類

顯密專站

最佳瀏覽

    水晶 本站最佳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7.0以上版本

    Mozilla Firefox 3.5以上版本


    水晶 本站最佳瀏覽畫面:

    1024X768


    若您覺得字體過小,可點選上方"檢視"

    →"字型",調整為"較大"或"最大"

    或恢復"適中"大小。


    水晶 現在播放的試聽曲目 「天女之聲:六字大明咒(僅供試聽)」

    點選圖片至官方網站選購(國外代理館→天女新世紀系列→唵嘛呢叭彌吽)

搜尋

更新日期

2012/03/22 13:33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 2012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
南無地藏王菩薩 - 靜慮寺---静慮世界 - Yahoo!奇摩部落格

菩提園櫻花

關閉

南無地藏王菩薩

分類:佛教樂曲
2010/09/11 23:01
 
 

南無地藏王菩薩



地藏讚

地藏菩薩妙難倫 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 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 九蓮台畔禮慈尊
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
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心定和尚唱誦】


祈願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上一篇 下一篇
回應(0)
隱藏設定:
※ 提醒您:發表前請先登入,以免內容遺失。
引用(2)
蠶爸爸 嘉灣娟業工業社2010/12/10 04:44 引用

    ...《詳全文

魚兒2010/10/11 23:38 引用

南無地藏王菩薩     ...《詳全文

線上人數

    website stats

    修行

    是要降伏

    我們的心

    啟發

    我們內在

    清淨的智慧

     

      處順境

    隨善緣無貪癡

       福慧全現

     

      處逆境

    隨惡緣無瞋恚

       業障全消

     

静慮寺部落格

    静慮華園logo

    静慮世界logo

英文學習網


    線上英漢字典


    線上翻譯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誠敬念佛



    無常

    西方佛韻

更新日期

2012/01/29 22:04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 2012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
《首楞严经》资料站 - 《大佛顶首楞严经》经文、注解、开示、读诵mp3、视频rmvb



首楞严经资料站(slyj.org) 敬告


  鉴于以下两个原因,2010年9月起本站运行方式为:仅提供网站整体打包下载,不再以动态网页方式运行。

  原因一.本站2007年8月创建,至2010年8月,历经3年已基本完成《首楞严经》相关资料收集,并完成了繁体版经文的精确校对。此后,本站已无频繁更新的必要(因为本站重在收集古版资料,现代讲经等不是收录重点)。

  原因二.在原经原典已具备的条件下,教观并进、深入学修便是行者终生事业。频繁触网对于进阶学人也许不是好事,故对本站资料打包为单独的chm/rar。打包文件可随时携带于电脑、mp3等电子媒体,便于资料保存和长时熏修。

www.Slyj.Org打包内容

打包日期2011年12月30日,此次对网站中的难字注音释义进行了多处重要修订。
项目名 内容说明

SlyjOrg全站网页
rar打包文件

包括以下文件:
  全部网页HTML文档
  全部图片Jpeg文档、
  全部TXT及Xls文档、部分WORD文件。
  包含本站收录的《楞严经》之7种古代注解、6种近现代注解、及《卍字续藏》52种注疏。不包括MP3/RM/WMV等大文件。

SlyjOrg重点栏目
chm打包文件

  此chm带"全文检索"和"书签"功能。

  "全文检索"可搜索chm内包含指定关键词的所有文章,便于针对特定经文搜索注解,有利于比较研读和贯通研习各个注解。
  "书签"可以方便返回到自己收藏的文章。

  chm版去掉了有较大争议的某一部注解,其他所有收录内容与rar完全相同。

   网站整体打包文件(rar):http://115.com/file/an4h8lgw

 
  网站整体打包文件(chm):http://115.com/file/c2bdce6v

  点击上面链接后,在打开网页的左下角会看到。根据你的接入商选择最快的一个下载链接即可。

  说明:

  1、可下载到本地任何文件夹。

浏览方式与直接上网一样,但并不需要连接互联网。

    chm下载即可直接察看阅读。如果下载来的chm看不到实际内容,处理办法为:用鼠标右键点击chm文件,选择菜单项“属性”,在“常规”页面中点击“解除锁定”按钮。之后便可正常打开。

    chm全文搜索技巧提示:搜索出来的结果可能排序较乱,此时点击文件列表上面的"标题",所有搜索结果便会按文件标题整齐排序。显示具体文章内容后,若文章较长,则不方便找到关键词,此时可在文章具体内容上面点击一次(以获得焦点),再按Ctrl+F,再输入一次关键词,就可看到文章内该关键词。

    rar解压缩之后,“点击这里开始!”即可浏览所有内容。

  2、若您觉得本站资料有保存的必要,请下载打包文件、保存到个人电脑!若需《楞严经咒》读诵MP3/RMVB/WMV、《大藏经》pdf等大文件,也可直接浏览压缩包,按照相关的提示下载保存。  


 

首楞严经资料站(slyj.org) 宗旨

宗旨综述

  《首楞严经》资料站(www.dfdsly.org 或 www.slyj.org),致力于收集有关《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首楞严经》、或《楞严经》)的经文、注音、注解、开示、读诵等相关资料,为广大道友读诵、研学、修习、弘扬《楞严经》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

  网站以提倡深入佛经原典、学修古来大德高僧之原本著作为建立网站和收录资料的重要原则。同时,本站以汇集来源可靠的相关资料为主要目标。

栏目设置(以下内容已包含在上述打包文件中)

  1、经文原文:

  以html版、Word版、Pdf版三种方式提供楞严经之经文原文。

  html版(网络浏览):目前站长提供的Html原文,已经初步与《乾隆大藏经》和《新修大正大藏经》校对过。并提供一个更细致精校后的《楞严经》原文电子版。

  Word版:Doc格式文件的提供,主要是为了方便电脑打印和离线阅读。

  Pdf版:Pdf版提供11部大藏经中收录的《楞严经》之原文扫描。其文字相对来说准确可靠。提供大家校对确认经文之用。(Pdf版需要安装AcroBat Reader阅读器)

  2、难字疏通:

  文字关,是读诵经典的第一步。很多人听说过《楞严经》的殊胜功德之后,发愿要专心受持读诵,可惜很多人却遇到了这种尴尬:一翻开经文,立即感到一种巨大困难,根本读不下去。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最终导致信心受挫,或者放弃读诵。这是非常可惜的。

  初学者读诵《楞严经》感到困难的原因,最基本的一条是文字关难以通过。站长多年前也曾有如此经历。后来决心坚持读诵、并查阅各种古汉语词典,慢慢感受到了读经之殊胜利益,越来越喜欢读《楞严经》,乃至发愿终生受持。本站提供的《难字注音释义》,正是站长本人多年慢慢疏通本经难字的记录整理稿,愿提供给初学道友,帮助他们契入读经之法喜中。

  “难字疏通”栏目同时包括《楞严咒》的全文注音。

  3、《楞严经咒》读诵:

  《楞严经》读诵,目前提供2个MP3版本,1个MP3+视频版本。每版皆包括全经十卷。

  《楞严咒》读诵,目前提供4个声音教念版,4个flash版,3个唱诵版下载。

  "单章节"读诵:提供《四种清净明诲》、《念佛圆通章》、《耳根圆通章》等章节的念诵。 

  "妙湛总持"唱赞:提供卷三末、也即是寺庙晨钟唱赞之录音。

   4、古高僧注解:

  主要收录《乾隆藏》、《大正藏》所包括的有关《楞严经》的注解。重点收集在佛法实修上得到古今一致公认的古代高僧的注解(诸如:长水大师、憨山大师、惟则禅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
  同时提供《卍字续藏》收录之52种注疏(txt格式)的下载地址。

  5、近现代注解:

  收录近现代有关本经的注解。以收录现代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宣公上人之《浅释》为重点。也收录诸如太虚大师、圆瑛法师、海仁法师等几部近代注解。同时收录当代在提倡实修方面颇有影响力的元音老人、南怀瑾老师这两位大德居士之注解。

  6、单章精义:

  主要收录汇集《四种清净明诲》、《耳根圆通章》、《念佛圆通章》、《五十阴魔》的单章节注解。 为大家就重点章节深入学修提供方便。

  7、相关经论:

  提供与《楞严经》密切相关、亦同样精妙异常、能帮助行者契入无上佛法实修的几部经典,收录其原文与相关古今重要注解。目前已经收录了《圆觉经》、《法华经》 、《大乘起信论》三部经论。同时,收录了其修证境界在数百年来皆堪为后世仰止的高僧憨山大师之精要开示。

  在此特别推荐大家:若精力许可,不妨认真学修《大乘起信论》,以配合《楞严经》之深入!憨山大师在其《楞严通议》中曾说到:“论文昭然,以论堪经则一毛不爽,非是谬谈,智者请深观之!”;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古代大德高僧之任何楞严经注解,几乎没有不引用《大乘起信论》的。(若不信者,可点击这里,打开"《卍字续藏》52种注疏"之任何一部注解,按Ctrl+F,输入“起信”查看,便知!)

  8、持诵修习:

  主要收集单篇文章,包括:宣公上人"楞严"开示、楞严经咒雪谤、持诵学修体会、楞严综合文摘、倡议建议/本站消息、三宝图像精选等区。


  声明:

  1."首楞严经资料站"的网址为 www.slyj.orgwww.dfdsly.org

  对于其他类似slyj.org的网址,或通过转载本站内容而建立起来的其他网站,与我没有关系。其转载之后文字内容的准确性由其站长本人负责。

  2.本站服务器已由北京迁移至香港,虽目前并无被he~xie的迹象,但鉴于“网事无常”之理,若您是《首楞严经》爱好者,敬请你赶快下载本站chm或rar文件,妥善保存。阿弥陀佛。

客尘居士
 2011-1-25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英文佛学网
 
Home English Buddhism Healthy Vegetarian

HAPPY AND COMPASSIO NATE TOUR

Readers message Foundation names Saint's footprint
广州市大佛寺英语佛学班
林剑山先生在讲经
林剑山主持心经壁开工典礼
桃花岛心经壁开工典礼
English Buddhism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0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0
  阿弥陀经   Amitabha Sutra
  无量寿经   The Sutra Of Endless Life
  观无量寿经   Sutra Of Contemplation Of Endless Lif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The Heart Of Prajna Paramita Sutra
  金刚经   The Diamond Sutra
  三世因果经   The Sutra Of Cause and Effect
  地藏菩萨本願经   The Sutra Of The Past Vows Of Earth Store Bodhisattva
  盂蘭盘经   The Ullambana Sustra
  宝箧印陀罗尼经   The Casket Seal Dharani Sutra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   The Great Auspicious Celestial Girl Twelve Names Sutra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Universal Door Chapter Of 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妙法莲花经   The Sutra Of Lotus Flower Of Wondrous Dharma
共 2 页/当前为 1 页 共 15 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P:2 / R:15   [1] 2 »
本站域名:EnglishBuddhism.org Copyright@2007
  英文佛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请提出你宝贵的意见:JimmyLin826@yahoo.com.cn   网站建设:鹰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善生020-33339381 机械手 浏览人数
  电子邮箱:www.33339381@126.com 管理后台
首楞严网资料汇集站_首楞严经|楞严经资料下载|首楞严经讲义|楞严经注解|首楞严经表解

本站建站缘起及声明

建 站 缘 起 建立本网,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缘: 一、网上虽有许多的楞严经的资料站点,但是比较分散,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后发心建一资料集中的网站,供初学佛友学习研究楞严经; 二、受宣化上人影响,宣化上人: [ 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查看全文]

最新文章
楞严经原文更多...
古祖师注疏更多...
近现代注解更多...
精义汇集更多...
楞严综论更多...
相关经论更多...
楞严经咒视频更多...
诵持修习更多...
互动中心 热点排行 评论 会员
正在载入,请稍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更换
本月热点
本站初建意见收集
您认为本站那些地方需要改进?
网站页面美工
网站相关栏目
网站资料编排
网站结构需改进
其它地方需改进
查看结果
法寶 - 網誌 - yam天空部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1/107
檢視方式: 列表 摘要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贯 释成觀法师師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6:37:59 | 經論釋
 

觀看全文...
道次第略論 講記 濟群法師 ( 3/3 )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6:35:32 | 經論釋
勸發菩提心的好文,  共約10M的文字檔, 只能分三部份刊出,  勘誤未完成 trial only

觀看全文...
道次第略論 講記 濟群法師 (2/3)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6:10:35 | 經論釋
 

觀看全文...
道次第略論 講記 濟群法師 (1/3)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5:46:58 | 經論釋
 

觀看全文...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6:45:11 | 開示
 

觀看全文...
普賢行願品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5:53:39 | 堪布
 

觀看全文...
淨土宗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6:41:11 | 淨界法師
 

觀看全文...
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6:32:09 | 淨界法師
 

觀看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老法師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8:00:14 | 淨空法師
 

觀看全文...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 淨空法師講
benji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9:37:16 | 開示
 

觀看全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1/107
檢視行動版網頁  |  檢視正常版網頁
系統公告
熱情贊助
yam揪便宜
個人檔案
個人圖檔
ID:benji
暱稱:benben

文章分類
benji的最新回應
yam今日我最殺
人氣指數
當日人次:
累積人次:
我推薦誰
誰推薦我
誰來我家
好時光貼曆
RSS 訂閱
其它資訊
本部落所刊登之內容,皆由作者個人所提供,不代表 yam 天空部落 本身立場。
POWERED BY
POWERED BY 天空部落
《藏經閣》所收一覽
普光帝珠網
普光帝珠網

普光者,乃取「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之簡稱。經軌言:但聞持陀羅尼題名若一字二字乃至十字者得大利益。

帝珠網者,帝釋天以網張空而為莊嚴,網孔有摩尼寶珠。孔多珠亦多,珠珠各攝森羅萬象,而互攝互融。以帝珠比喻系列網站連結互融互攝重重無盡之意。

如何隨喜作大功德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index1.htm

 

★普光居士出版之著作一覽

(1)七俱胝佛母准提王法要集(西元2006年10月由「中和法明寺」出版)--已無存書

(2)末法明燈:殊勝的準提陀羅尼(2007年4月由「彰化清明寺」出版)

(3)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集要(2008年2月由「彰化清明寺」出版)

(4)利樂人生的藥師佛(2011年「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5)准提神咒持驗集(2011年6自費出版)

(6)東方淨光——藥師法門集要、藥師佛靈感錄(2011年7藥師佛本願推廣中心」出版)

(7)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集要-2011年修訂版由薩迦法王賜序。2011年8月「彰化清明寺」出版)

 

★普光居士製作之網站一覽

如來部

站名:藥師琉璃光如來

成立時間:2004/6

改版:2009/05/04

網址:http://www.bgvpr.org/

站名:安樂道

成立時間:2005/4/14/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pure_land/

站名:諸佛名號功德海

成立時間:2007/05/1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buddha

站名:不動如來妙喜願海:Aksobhya-buddha

成立時間:2008/03/01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Aksobhya

佛母部

站名:七俱胝佛母準提王

成立時間:2002/09

網址:http://www.cunde.org/

站名:佛母大孔雀明王

成立時間:2006/06/10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hamayuri/

站名:懷攝人天作明母

成立時間:2008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Kurukulle

 
菩薩部

站名:六字大明微妙心印

成立時間:2002/0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chenrezig

站名:大悲觀世音菩薩

成立時間:2005/08/17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avalokiteshvara/

站名:彌勒菩薩大慈尊

成立時間:2005/05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itreya/

站名:大願地藏王菩薩

成立時間:2004/8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kshitigarbha/

站名:普賢行願威神力

成立時間:2004/0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bhadraya/

站名:金剛薩埵如意寶珠

成立時間:2006年2月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njusri/

站名:虛空藏菩薩

成立時間:2006/04/12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Akasagarbha/

站名:文殊菩薩妙吉祥

成立時間:2006/07/31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njusri/

站名:多羅菩薩綠度母

成立時間:2006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taragreen/

 
金剛部

站名:大忿怒普巴金剛

成立時間:2008/0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vajrakilaya/

祖師部

站名:光明善導大師

發表時間:2006/10/04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sd/

 
經典部

站名:金剛般若到彼岸

成立時間:2005/7/17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vajracche/

法要部

站名:密宗初學安全守則

成立時間:2004/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safe

站名:萬惡淫為首

成立時間:2010/06

網址:http://www.bgvpr.org/retribution/

 
道場部

站名:清明寺全球資訊網

成立時間:2006

網址:http://www.chingming.org

站名:薩迦派中文官網

成立時間:2008

網址:http://www.hhtwcenter.org

普願

四生九有

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三途

共入毘盧性海

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

普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國泰民康寧

出資贊助者 誦持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所求皆果遂 隨願生淨土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願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淨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淨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訪客 Counter 人次

 

涅槃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聞大乘經。億百千劫不墮三塗八難。

於一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暫聞大乘經。

於二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聞大乘經。不生誹謗。

於三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歡喜禮拜。

於四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書寫流通。

於五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受持讀誦。

明知大乘經甚難得。


如何隨喜作大功德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index1.htm

 

網站空間由穢跡金剛的家發心贊助提供
佛相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請參看「釋迦佛小傳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請參看「佛學講座撮要」之「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及佛說阿彌陀經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身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一由旬有四十里),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頂上天冠有一立化佛,眉間毫相具七寶之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為瓔珞。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手十指端指紋莊嚴美觀,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

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福無量。若有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尋聲救苦,故號為觀世音菩薩。
頌曰: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
灣灣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浙江普陀山乃觀音菩薩道場,與九華、五台、峨眉,合稱四大名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言: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節錄自大悲心陀羅尼經)

悲華經中,觀世音菩薩言: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無有救護,若能稱念我名字,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

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現在以菩薩身,在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正法滅盡已,觀世音即補上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無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勢者勢力,至是至極。

又菩薩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事故。今在極樂世界,與觀世音菩薩一同輔助阿彌陀佛弘化。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左面,大勢至菩薩在右面。未來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涅槃後,正法滅已,大勢至菩薩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頂上肉髻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大勢至菩薩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南方世界湧香雲,
香雨花雲及花雨,
寶雨寶雲無數種,
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讚嘆,
      十方菩薩共歸依,
南無地藏王菩薩我今宿植善因緣,
稱揚地藏真功德。

請參看「佛學講座撮要」之「地藏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又稱妙德或妙吉祥。掌智慧,世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教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菩薩發菩提心。菩提即覺,故又稱為三世覺母,是菩薩眾中上首,故又稱為法王子。

文殊左手持青蓮花,表心無所住之清淨般若智,右手持利劍,表能斷一切眾生煩惱,乘青獅,表以威猛之般若智,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頭上五髻,表五智五佛,有時現童子相,表本源自性天真佛。稱念文殊師利菩薩名號,能滅四重罪。

山西省五台山(又名清涼山)乃文殊菩薩道場。

請參看「佛學講座撮要」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山西省五台山
殊像寺文殊菩薩像

 

 

南無普賢王菩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

普賢又稱遍吉,掌理德,與文殊之智德相對。文殊乘青獅侍釋迦佛之左,普賢乘六牙白象王侍於右。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波羅蜜。乘此六波羅蜜為因,而到如來果地。若有人修法華三昧,普賢菩薩即現其前而守護之。

四川峨嵋山乃普賢菩薩之道場。古之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賢也。

請參看「佛學講座撮要」之「普賢行願品」。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譯曰慈,是姓氏,因修慈心三昧而得此姓。名字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指彌勒菩薩以大慈度眾生,無人能超勝於他。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則是賢劫第五尊佛,現在兜率內院說法。在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人間成佛,故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菩薩從兜率下生人間後,觀世無常,立志出家學道,即於出家當日於龍華樹下成佛。成佛後有三會說法:第一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果所度的都是曾於釋迦佛法中種善根者,是故彌勒佛常稱讚釋迦佛的功德。

請參看「佛學講座撮要」之「阿逸多菩薩」。

 

如閣下須要列印,務請在列印後小心保存,以表對佛菩薩像的尊重。

下載圖片須時,請耐心等候。

史公響應公益分享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記錄寶貝史公生活點滴。推廣並分享佛法&社會慈善公益! 稱名:史公為代表 血統17吋(波音達犬)別名是英國指示獵犬.隨主人信仰佛教(史公還有皈依喔)

關閉
大智發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我要留言

分類:  寶篋印&楞嚴法

2011/06/24 03:10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正議大夫同中書門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0)
2011/06/24 03:09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0)
2011/05/02 00:32

終南山觀音古洞105歲普光老和尚誦楞嚴神咒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5OTQ4MTg0.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0)
2011/04/29 14:37

此手印圖為網路上法友分享 僅供參考 倘若能尋得專修此法門法師或正確手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1)
2011/04/29 00:14

楞嚴咒的功德 附咒圖請自印.楞嚴經~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

...《 詳全文
回應 (1) 引用 (0)
2011/04/12 10:11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簡易懺悔法本此文章內容為網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0)
2010/11/21 22:49

虛雲老和尚楞嚴經開示 (轉貼) ★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0)
2010/10/25 21:42

從《楞嚴經》中談持咒修行的次第及要訣 -古梵音暨楞嚴學推廣講師,果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1)
2008/07/24 19:38

弟子是位女士,在深圳工作,在深圳這樣一個物質至尚,慾望橫流的地方,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1)
2008/01/12 02:52

    首楞嚴經講義簡要科判兼目錄表圓瑛法師 233 KB 43 KB

...《 詳全文
回應 (0) 引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網路訊息

文章分類

搜尋

更新日期

2012/01/10 04:21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72
  • 累計人數:151439
  • 發表文章:1174
  • 相片數量:652
  • 回應數量:428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 2012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
果青寺: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集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尊貴的 貝諾法王 開示 ----發心護法的重要
      佛法快要滅亡的時候,誰能夠護持,這樣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積聚資糧有很多很多種的方法,但是其中護持佛法,能夠使佛法宏揚,能夠增廣,能夠讓佛法長久駐世,這樣的護持是最大的意義,也是最大的功德。
      一個燈裡面的油快要沒有,快要消失的時候,那一個人來加一點油,這個燈,這個光明可以維持下去,具有殊勝的功德,佛法還沒有滅亡,還在持續中。大家能夠努力護持,這是非常非常殊勝的功德,也非常非常的重要。

    歡迎請至藏密網  http://www.edupro.org/

  • 晉美彭措法王的遺教
  • 即使有一天我已不在人世,我期望我的弟子們能夠堅定不移地修持並弘揚佛法,力爭將佛法的智慧之炬一代代地傳下去,這就是對我最好的紀念與報恩。
  • 溫馨提示如下:
  • 扎西德勒! 歡迎您的到來! 因此網頁無法正確顯示藏文---藏文成亂碼, 此處藏文部分略去, 且在簡繁字體轉換中可能會有錯誤發生,請原諒! 所以請諸位菩薩最好參看法本, 以原法本為準, 法本多有流通處可以請.






  • 如何使用RSS
    Powered by Xuite
  • 關鍵字
    個人首頁 / 文章分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前面分析了五蘊當中的色蘊,接下來觀察受、想、行、識四蘊,從而抉擇出它們也是無有自性的空性。

    (繼續閱讀)

    第一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最後頁 
    普光帝珠網
    普光帝珠網

    普光者,乃取「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之簡稱。經軌言:但聞持陀羅尼題名若一字二字乃至十字者得大利益。

    帝珠網者,帝釋天以網張空而為莊嚴,網孔有摩尼寶珠。孔多珠亦多,珠珠各攝森羅萬象,而互攝互融。以帝珠比喻系列網站連結互融互攝重重無盡之意。

    如何隨喜作大功德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index1.htm

     

    ★普光居士出版之著作一覽

    (1)七俱胝佛母准提王法要集(西元2006年10月由「中和法明寺」出版)--已無存書

    (2)末法明燈:殊勝的準提陀羅尼(2007年4月由「彰化清明寺」出版)

    (3)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集要(2008年2月由「彰化清明寺」出版)

    (4)利樂人生的藥師佛(2011年「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5)准提神咒持驗集(2011年6自費出版)

    (6)東方淨光——藥師法門集要、藥師佛靈感錄(2011年7藥師佛本願推廣中心」出版)

    (7)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集要-2011年修訂版由薩迦法王賜序。2011年8月「彰化清明寺」出版)

     

    ★普光居士製作之網站一覽

    如來部

    站名:藥師琉璃光如來

    成立時間:2004/6

    改版:2009/05/04

    網址:http://www.bgvpr.org/

    站名:安樂道

    成立時間:2005/4/14/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pure_land/

    站名:諸佛名號功德海

    成立時間:2007/05/1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buddha

    站名:不動如來妙喜願海:Aksobhya-buddha

    成立時間:2008/03/01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Aksobhya

    佛母部

    站名:七俱胝佛母準提王

    成立時間:2002/09

    網址:http://www.cunde.org/

    站名:佛母大孔雀明王

    成立時間:2006/06/10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hamayuri/

    站名:懷攝人天作明母

    成立時間:2008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Kurukulle

     
    菩薩部

    站名:六字大明微妙心印

    成立時間:2002/0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chenrezig

    站名:大悲觀世音菩薩

    成立時間:2005/08/17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avalokiteshvara/

    站名:彌勒菩薩大慈尊

    成立時間:2005/05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itreya/

    站名:大願地藏王菩薩

    成立時間:2004/8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kshitigarbha/

    站名:普賢行願威神力

    成立時間:2004/0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bhadraya/

    站名:金剛薩埵如意寶珠

    成立時間:2006年2月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njusri/

    站名:虛空藏菩薩

    成立時間:2006/04/12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Akasagarbha/

    站名:文殊菩薩妙吉祥

    成立時間:2006/07/31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njusri/

    站名:多羅菩薩綠度母

    成立時間:2006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taragreen/

     
    金剛部

    站名:大忿怒普巴金剛

    成立時間:2008/0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vajrakilaya/

    祖師部

    站名:光明善導大師

    發表時間:2006/10/04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sd/

     
    經典部

    站名:金剛般若到彼岸

    成立時間:2005/7/17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vajracche/

    法要部

    站名:密宗初學安全守則

    成立時間:2004/9

    網址: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safe

    站名:萬惡淫為首

    成立時間:2010/06

    網址:http://www.bgvpr.org/retribution/

     
    道場部

    站名:清明寺全球資訊網

    成立時間:2006

    網址:http://www.chingming.org

    站名:薩迦派中文官網

    成立時間:2008

    網址:http://www.hhtwcenter.org

    普願

    四生九有

    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三途

    共入毘盧性海

    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

    普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國泰民康寧

    出資贊助者 誦持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所求皆果遂 隨願生淨土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願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淨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淨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訪客 Counter 人次

     

    涅槃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聞大乘經。億百千劫不墮三塗八難。

    於一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暫聞大乘經。

    於二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聞大乘經。不生誹謗。

    於三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歡喜禮拜。

    於四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書寫流通。

    於五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受持讀誦。

    明知大乘經甚難得。


    如何隨喜作大功德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index1.htm

     

    網站空間由穢跡金剛的家發心贊助提供

    google搜尋此網誌

    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馬勒第3音樂欣賞暨期末報告

    馬勒第3音樂欣賞暨期末報告



    耳熟能詳的旋律,化成一首首優美動聽的合唱曲,由名聲樂家林鬱穎老師指揮,樂友合唱團和您一起乘著歌聲的翅膀,唱遊世界~

    演出曲目:
    藝術歌曲:月光(德步西).音樂頌(舒伯特). 乘著歌聲的翅膀(孟德爾頌).
    日文歌曲:千風之歌.少年時代.夏日的回憶.
    東南亞民謠:Kaming mag ma ma ni(賣花生).Da hil sa yo.星星索.
    英美民謠:Home,Sweet Home .Danny Boy. Sing,Sing,Sing
    中國民歌:燕子.掀起你的蓋頭來.鳳陽花鼓
    本土歌謠:百家春.一領蓬線衫.桃花鄉
    創作歌曲(郭孟雍老師):是愛把希望打開.承擔是一種幸福
    樂友的團員來自各行各業,年齡亦從十幾歲至七十多歲。我們都沒有受過正式的
    號交響曲 (馬勒)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創作歷程

    馬勒對於他的九首交響曲被冠上「標題」這件事,並不是很坦然接受,但就這方面來說,他可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為了要睿智地管控巨型的交響曲結構,常常會 一一寫出「標題」,並向朋友钜細靡遺地描述。當作品即將出版時,他便把標題移除,並表示這些標題完全無涉於觀眾對音樂的理解。
    或許是因為規模宏大之故,第三號交響曲跟其他作品比起來,馬勒寫了更深入的標題分 析。這首作品的標題與副標題歷經了無數次的修改:《牧神》、《歡愉的人生》、《歡愉的智慧》、《我的歡悅智慧》、《仲夏夜之夢》、《仲夏午之夢》,以及 《夏日晨夢》等。最後,他命名為「D小調第三號交響曲」。
    但即便是這麼簡潔的標題他還是不滿意。在他寫給知音娜塔莉‧鮑爾-萊希娜的信中說 道:「稱它為交響曲並不正確,因為它根本不因循常軌。我認為,創作一首交響曲就是用所有的技術來建構一個世界,不斷求新求變的內容自然會決定作品的形 式。」 除了交響曲的標題,他也不斷地修改每一個樂章的名稱與內容。馬勒在1895年8月底寫信給摯友呂爾表示:「我新的交響曲…是大型的交響曲式。這首曲子對我 個人感性生活的著墨(以「萬事萬物告訴我的事」的形式),跟每個樂章的知性內容息息相關。」 於是,他著手描述每個樂章的表徵:
    1. 牧神甦醒-夏天來了
    2. 草原上的花兒告訴我的事
    3. 森林的野獸告訴我的事
    4. 人類告訴我的事
    5. 天使告訴我的事
    6. 愛告訴我的事
    這些描述性的標題最後都沒有出現在出版的總譜上。如同馬勒自己說的:「我認為按照 預先立下的標題來創作音樂是件沒有格調的事,為既有的音樂作品加上標題也是無謂的舉措;創作音樂的衝動來源,無疑地是來自於作者本身的經驗。」 換句話說,馬勒知悉不論個人的經驗為何,也不論能否造成心靈上的提升,音樂終歸是一種抽象的創造。
    馬勒可能早在1892年就開始寫第三號交響曲了。他通常是倒回來寫,也就是第一樂 章留到最後才寫。第二到第六樂章,連同第一樂章的某些草稿,是1895年夏天寫於史坦巴赫,那是薩爾斯堡附近一處阿爾卑斯山避暑勝地;當時他在漢堡歌劇院 擔任音樂總監,每當冬季樂季結束後,他總會到此地僻靜。
    漢堡歌劇院的工作讓他一直無法完成第一樂章,直到1896年的夏天,他再次回到史 坦巴赫才得以完成。糟糕的是,他當時忘了把第一樂章的草稿帶出門, 所以他趕緊寫了一封信,叫朋友想辦法進去他漢堡的公寓拿草稿,最後總算讓他收到了。他寫給朋友的感謝信上說到:「對你來說那幾頁樂譜一定很不起眼,但它們 (根據我打草稿的方式)可是包含了所有的種籽,讓這棵樹能順利長大。」 拿到那幾頁草稿後,馬勒僅用了幾週的時間就完成了長達40分鐘的第一樂章。
    這首交響曲最後出爐的結構相當怪異,全曲分成兩個部份:龐大的第一樂章形成了第一 部份,而後五個樂章則是第二部份。第一樂章是由兩個樂章組合而成(兩者調性的差異顯而易見),而最後三個樂章為不間斷地連續演奏,不尋常地以慢樂章做結 尾。當然這是有先例的,例如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也是以慢樂章結尾,先前許多交響曲也有不間斷連續演奏的樂章。但是之前從來沒有人寫過規模如此龐 大、又完全漠視傳統交響曲式的作品。
    除了曲式之外,管弦樂團本身也很龐大:四支長笛、四支雙簧管(加上英國管)、五支 單簧管加低音單簧管、四支低音管(加上倍低音管)、八支法國號、四支小號、四支長號加低音號、兩座豎琴、各式敲擊樂器、大規模的弦樂加以抗衡,還有一名獨 唱女低音,以及女聲合唱團與男童合唱團。難怪這首曲子的完整首演要等上好幾年。這首曲子完成不久後,匈牙利指揮家尼基許與奧地利指揮家溫加特納都曾指揮過 個別的樂章,但是完整作品的首演卻要等到1902年時,由馬勒親自於德國克雷費爾德的音樂節上指揮。這首曲子花了更久的時間,才進入「外面的」世界 (1961年在英國首演,1967年在澳洲首演)。如同馬勒常掛在嘴邊的,要瞭解他的音樂是要花上一些時間的。
    第三號交響曲的音樂分析
    第三號是一首關於「大自然」的交響曲。曲子完成不久後,指揮家華爾特到史坦巴赫拜訪馬勒,當華爾特欣賞著壯麗的阿爾卑斯山美景時,馬勒告訴他:「別瞧啦, 我已經把那一切都寫入音樂中了。」
    開頭樂章是馬勒自己的「春之祭」,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將近20年後才問世。 馬勒在創作時,寫信給娜塔莉‧鮑爾-萊希娜:「這不再是音樂了,裡面幾乎都是大自然的聲音。多奇異呀,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生命逐漸產生、一步步地演化成更 高形式的生命。」在另一次的書信往返中他寫下:「這就是世界,整個的大自然,從深不可測的寂靜中甦醒,歡唱歌頌著。」
    大自然的歡唱歌頌是由八支法國號喚起注意,曲子開頭的那幾分鐘的確用了很多的銅管樂器,長號與低音號描述地球在生命出現之前的黑暗。當然,如果沒有軍樂隊,就不能算是大型的馬勒樂章,這裡也出現了軍樂隊,彷彿是從史前時代的沼澤中倏地冒出頭來。
    現在夏天進駐了,正好趕上傳統交響曲中「正規的開頭快板樂章」。這個樂章非常龐 大,不論是規模或是精神層次都是如此,馬勒表示,幸好最後才寫這個樂章,不然他可能沒有勇氣寫完整首交響曲了!馬勒在總譜中指示,第一樂章結束後應該要有 一段長時間的休息,清楚表達本曲的第一部份已經結束了。
    交響曲的第二部份與第一部份是天差地別:這裡講的是草原上的花朵,但是音樂方面侷限在維也納沙龍音樂,而且與第四號交響曲部份雷同。對聽眾來說,第二樂章會讓人嚇一大跳,這也說明瞭馬勒的音樂充滿了活力,因為這首原本平淡無奇的小步舞曲,竟能在這裡產生令人不安的效果。
    無疑地,馬勒在史坦巴赫的工作室外看到夏天的草原上開滿了花,所以產生了靈感(這點他在信中有提到)。但馬勒不僅只看到大自然的美,他也沒有忽略自然界的狂暴。就像他寫的:「突然間,一陣狂風吹過草原,搖晃樹葉與花朵,它們彎著腰發出嗚咽,彷彿是在為生存求饒。」
    第三樂章(根據馬勒的信件判斷,現在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是馬勒根據《少年的魔號》 〈夏季的換班〉這首詩所寫的器樂版本。以快活的管樂旋律開頭,搭配弦樂的撥弦伴奏,形成了詼諧曲與中段。當然,這裡的快活只是表面上的,黑暗面(小調調 性)仍徘徊不去。中段以美麗的郵車號角獨奏而出名,郵車號角是一種特殊的銅管樂器,莫劄特的D大調小夜曲K.320就是以郵號為名。跳舞嬉戲的音樂又回來 了,即將抵達尾聲時,音樂又猛然陷入交響曲開頭的那個奇異、不定形的聲響世界;馬勒可說是什麼挑戰都嘗試過了。
    最後三個樂章一氣呵成、連續演奏。頭一個樂章(即全曲的第四樂章)講的是人類,以及人類的聲音。一陣寂靜中,女低音出現了,宛如人類從塵土中起身一般。下面這段文字來自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人哪,醒一醒吧!
    聽那深沈的午夜在說些什麼?
    「我已入睡了,但從夢中被喚醒:
    世界是深沉的,
    白晝無可披露的深沉。
    悲痛是深沉的,
    ──而歡愉遠比悲痛更加深沉!
    悲痛說:滾開!
    歡愉卻要永遠地駐留──
    深-沉、深-沉地駐留,直到永恆。」*
    我們從馬勒的信件中知道他讀過很多尼采的著作,的確,這首交響曲的原始標題之一《歡愉的智慧》,即出自尼采。但是馬勒在晚年時表示反對尼采的無神論。無論如何,在這個慢到不能再慢的慢樂章中,他給了我們他最卓越的創作之一:一個時間靜止的世界。
    回到開頭的重低音音樂後,第五樂章以驚人的對比出現,特色為男童的歌聲、鈴聲與木管,以及《少年的魔號》另一首詩歌(按,即〈三位天使齊唱一首好聽的歌〉):
    三位天使齊唱著一首好聽的歌
    帶著祝福與歡樂,天堂迴盪著歌聲
    他們開心大叫
    因為彼得從罪惡中解脫了
    主耶穌坐在桌旁
    跟他的十二門徒共進晚餐
    主耶穌說:「你為何站在這裡?
    我看著你,你對著我淚眼婆娑。」
    「仁慈的上帝,我不該流淚嗎?
    我觸犯了十誡
    我走自己的路、痛苦地哭泣
    喔,求禰憐憫我!」
    「如果你觸犯了十誡
    那就跪著向上帝祈禱
    永遠都只愛上帝!
    這樣就會獲得天堂的幸福。」
    天堂的歡愉是一座幸福之城
    天堂的歡愉沒有盡頭!
    天堂的歡愉賜與了彼得
    主耶穌賜與的,並賜與眾人
    這是一段光芒四射的音樂,很快地加入了合唱團與獨唱女聲、豎琴、法國號與小號。熟知第四號交響曲的人會立刻認出,交響曲結尾處、女高音獨唱部份的下行旋律;這就是馬勒想像中的天堂。
    最後,當演奏時間即將到達一個半小時之際,最終樂章出現了。馬勒寫道:這就是頂點,這是世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我也可以把這個樂章命名為「上帝告訴我的事」,在這裡,上帝就是「愛」。
    這是一闕壯麗的慢速樂章,弦樂拉奏著遼闊、感人的旋律,獨奏管樂接續演奏。馬勒寫作本樂章時,想的是與上帝的和解、請求祂的原諒:「天父,請看著我的傷口,不要放棄禰任何子民!」
    本樂章以一連串的變奏演進,偶爾觸及全曲開頭的戲劇感,但最終還是抵達高潮,恐懼之心碰上了堅定的信仰。最後,信仰勝出,面對所有的挑戰,絕對的愛終究大獲全勝。
    馬丁‧布劄卡特 © 1998

    D小調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 3)乃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三首交響曲作品,於1893年至1896年間寫成。該首涉及龐大陣容的音樂,需要較長時間演奏,奏完約需耗時90至100分鐘。
    結構
    此曲最終定作以下之章節:
    1. 剛強•果斷(Kräftig. entschieden.)
    2. 小步舞曲速度•中板(Tempo di Menuetto. Sehr mäßig.)
    3. 自在地•詼諧地•從容不迫(Comodo. Scherzando. Ohne Hast.)
    4. 甚緩板•神秘地•從頭至尾極弱奏(Sehr langsam. Misterioso. Durchaus.)
    5. 爽朗的速度及盡情表達(Lustig im Tempo und keck im Ausdruck.)
    6. 緩板•祥和地•傷感地(Langsam. Ruhevoll. Empfunden.)
    此段涉及稍為長至30分鐘(有時40分鐘)的首段樂章,形成該交響曲之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歷時60至70分鐘,包含其餘五部分的樂章。
    馬勒在首四套交響曲之每章節當中,亦以標題音樂之主題標示涵意。第三號交響曲所述之標題如下:
    1. 「牧神甦醒,夏季昂首闊步地邁進」
    2. 「草地上花兒跟我說」
    3. 「林中鳥獸跟我說」
    4. 「人跟我說」
    5. 「天使跟我說」
    6. 「愛情跟我說」
    上述標題在1898年出版交響曲時被予以刪除。
    原訂出現之第七標題「小孩跟我說」,卻於其後被刪去,但後來又出現於第四號交響曲當中並作為最終樂章。
    此交響曲由於樂段極廣及其人物、構造相差異之緣故,跟交響曲極不相似,然而又在馬勒眾作品當中自成一格。以「跟該首交響曲一樣概念奇異」見稱的首段樂章,描繪出原始時期牧神甦醒為引子,堪稱19世紀最長奏鳴曲式單一樂章;該處又有一個極美妙的次中音長號所形成之清晰音節,並於後期形成;由此處開始(包括明顯地出現之長度),皆每處出現創新之地方。以高座見稱的無數個單獨鼓聲以歷時30秒形成韻律式的段落,與此同時,8個圓號為開首段落重複演繹無數次。
    然而在終結部分,馬勒卻在此揭示了他天才的身分以示混淆心靈。此段富有建設性的地方,莫過於半音階的洪亮的弦樂部分所形成的清新愉快樂章。其後的結束位置,亦同時出現富有情感及點到即止的樂段,並以不斷重複的D大調及連續敲響定音鼓作結。
    第三樂段透過馬勒早期的音樂《夏日換班記》(Ablösung im Sommer)潛移默化,形成與布穀鳥有關之片段;第四樂章以「午夜之歌」為題,取材自尼采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第五樂章則是根據《少年魔號》改編而成的「天使跟我說」。
    娜塔麗•鮑雅-裏希納與馬勒第三交響曲之關係
    馬勒在創作第三交響曲期間,曾與一位名叫娜塔麗•鮑雅-裏希納(Natalie Bauer-Lechner)的中提琴手成為要好的朋友。創作過程當中,馬勒並無透露創作內容予公眾,反而將之透露予鮑雅-裏希納。她亦為第三交響曲作私人記錄,由此可見她對馬勒第三交響曲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配器法
    第3號交響曲採取下列的配器形式:
    木管樂器:4長笛(全部兼任短笛)、4雙簧管(第4雙簧管兼任英國管)、2E♭調高音單簧管(第2高音單簧管兼任第4單簧管)、4單簧管、B♭調低音單簧管 (由第3單簧管兼任)、4巴松管、低音巴松管(第4巴松管兼任)
    銅管樂器:8圓號(F調)、4小號(F調)、4長號、大號
    敲擊樂器:2定音鼓、2鐵片琴、鈴鼓、鑼、三角鐵、鈸、小鼓、大鼓
    樂隊外樂器:小軍鼓(於第一樂章再現部前演奏)、B♭調郵號(只於第三樂章出現)、管鐘(只於第五樂章出現,置於合唱團內)
    合唱部分:女低音獨唱(第四、五樂章)、女聲及童聲合唱(第五樂章)
    絃樂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豎琴
    歌詞(第四及第五樂章,德文原詞連中文翻譯)
    第四樂章
    "Zarathustras Mitternachtslied"
    (au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von Nietzsche)
    ALTSOLO:
    O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查拉圖斯特拉午夜之歌」
    (取材自尼采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女中音獨唱)
    人哪,聽著!
    深沉的午夜在說甚麼?
    我睡了,我睡了—
    我從深沉的夢裡醒來;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晝所想的還要深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樂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在說:「走吧!」
    可惜快樂渴望永恆—
    深沉,深沉的永恆。
    第五樂章
    "Es sungen drei Engel"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FRAUEN- UND KNABENCHOR, ALTOSOLO:
    (Bimm bamm!)
    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 süßen Gesang,
    Mit Freuden es selig in den Himmel klang;
    Sie jauchzten fröhlich auch dabei,
    Daß Petrus sei von Sünden frei.
    Und als der Herr Jesus zu Tishe saß,
    Mit seinen zwölf Jüngern das Abendmahl aß.
    Da sprach der Herr Jesus; "Was stehst du denn hier?
    Wenn ich dich anseh' so Weinest de mir."
    "Ach, sollt' ich nicht weinen, du gütiger Gott;
    Ich hab' übertreten die zehn Gebot;
    Ich gehe und weine ja biterlich,
    Ach komm und erbarme dich über mich!"
    "Hast du denn übertreten die zehn Gebot,
    So fall auf die Knie und bete zu Gott,
    Liebe nur Gott in alle Zeit,
    So wirst erlangen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himmlishe Freud' ist eine selige Stadt;
    Die himmlishe Freud', die kein Ende mehr hat.
    Die himmlishe Freude war Petro Bereit't
    Durch Jesum und allen zur Seligkeit. 「三人同唱的天使頌」
    (取材自「少年魔號」)
    女聲及童聲合唱、女中音獨唱
    (Bimm bamm!)
    三位天使唱著甜美的歌,
    聲聲喜樂,響徹天國。
    眾天使們齊聲歡呼著說:
    「彼得的罪得赦免!」
    坐在桌前的主耶穌,
    正在跟十二門徒用晚膳。
    主耶穌說「你站著所為何事?
    我看得見,你為我而哭!」
    「仁慈的主!我怎可能不哭?
    我犯了十誡!
    漫無目的地走著,苦苦痛哭!
    主啊,求你憐憫!」
    「若犯了十誡的話,
    必須跪下禱告,
    及發誓以後永遠祇愛神!
    因為喜樂由神所賜!」
    天賜的喜樂是有福的城,
    天賜的喜樂並無終結!
    天賜的喜樂由彼得來領受。
    耶穌將喜樂賜予彼得,也永遠賜予世人。
    成就
    第三號交響曲雖然陣容龐大及演奏時間極長,但近年卻吸引不少頂級樂團嘗試征服這首樂曲,現在,現場演奏機會比起二十世紀前期及中期都為多。另外由於 馬勒曾於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結尾處標示 "需休息五分鐘",因此曾經有一些現場版本同樣於第一樂章後加插短暫的中場休息,不過現在多為一氣呵成地演奏,或只作很短暫的休息。
    本交響曲曾多次被主要樂團及指揮作灌錄。其中一個最難忘的錄音,就是一個由名叫莫禮士•艾伯拉瓦尼爾的美籍指揮領導猶他州交響樂團,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內以聽覺優良見稱之盬湖城大聖堂,以四聲道立體聲作現場錄音。最終之樂章亦曾用作1984年的電視片集「召喚榮光」(en:Call to Glory)之主題音樂,亦曾於BBC紀錄片「海岸」(Coast)其中一集介紹英國海軍艦艇的環節中出現。
    第二樂章曾被班傑明•布烈頓於小型樂團當中演奏,此錄音亦在1950年由Boosey & Hawkes發行。
    盧奇諾•維斯孔蒂1971年的《魂斷威尼斯》亦曾用到第四樂章的一小段。在電影中,此段音樂是電影主角——作曲家古斯塔夫•馮•奧森巴哈(en:Gustav von Aschenbach)臨死前的作品。
    樂曲首演
    • 首演(僅限第二、第三及第六樂章):1897年,由菲力斯•懷恩加德納作柏林首演
    • 全套交響曲首演:1902年6月9日,由作曲家本人於德國克勒菲德市首演
    • 美國首演:1914年5月9日於辛辛那堤五月節由恩斯特•昆瓦德作指揮。
    • 紐約愛樂樂團首演:1922年2月28日於紐約市由威廉•文告保格作指揮
    • 英國首演(由BBC播送):1947年11月29日由艾特林•普特領導BBC交響樂團作首演
    • 英國音樂會首演:1961年2月28日由白賴仁•費弗克斯於聖潘克拉斯作演出
    註一


    馬勒:第三交響曲

    來源: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Vision/Vision-馬勒.htm
    作者:

    比較版本:
    海汀克/柏林愛樂(Philips 1990)
    沙羅年/洛杉磯愛樂(Sony 1997)

    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號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 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采。從《第一號交響曲》年輕愛戀的昇華,到《第二號交響曲》面對生命的 流逝、死亡的無常,進而期待復活,到了《第三號交響曲》,呈現了一種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人與神交流的宏大格局。馬勒自己在寫完本曲後,曾說「這 是我最個人化與最豐富的作品」。的確是的。

    1893年夏天,馬勒在忙碌的漢堡歌劇院工作閒暇,前往奧地利渡假。創作本曲草稿後,曾依此段快樂的時光賦予標題為「The Happy Lif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與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無關),並分別給了六個樂章與大自然相關的次標題。回到漢堡後,他又將標題改為「The Joyful Science, a Summer Morning's Dream」,而此時的這首交響曲已經擴張到七個樂章了,因為馬勒又在結尾處加入了一段由《少年魔號》中引申出來兒童眼中的天堂。

    之後,又經歷了一段複雜的創作、整理的階段,在1896年的七月底,於Steinbach完成這首交響曲。馬勒的好友Bauer-Lechner 稱此曲為「音樂的終結,除了自然的聲音,沒有其他」。很能形容本曲一種反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宏大思想。馬勒的助理指揮華爾特,當時曾前往拜訪,對於馬勒住 所滿佈文件、書籍的情形深感好奇,馬勒說:「不必看了,全都在我的音樂中」。

    八月六日,最終定稿。

    「A Summer Noon's Dream」

    第一段
    Introduction
    Ⅰ Summer marches in (第一樂章)

    第二段
    Ⅱ What the flowers of the meadow tell me (第二樂章)
    Ⅲ What the beasts of the forest tell me (第三樂章)
    Ⅳ What man tell me (第四樂章)
    Ⅴ What the angels tell me (第五樂章)
    Ⅵ What love tell me (第六樂章)

    在1902年之前,僅有部分樂章被當時的大指揮家如尼基許(Artur Nikisch)及溫加特納(Felix Weingartner)等拿來單獨演奏,特別是第二段中的樂章(因為大家都對長達半小時的第一段深感不耐),直到1902年9月9日,馬勒親自指揮全曲 演出,才算獲得初步的成功。

    第一樂章

    雖然這是馬勒所作過最長的樂章,但結構卻相當簡單,一種奏鳴曲式的改編。由小號開頭的主題,附和著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傳統,連續的進行曲式主宰接 下來的樂段,接著是兩端相關的主題呈現以及引導部的結尾,帶有半音階的木管樂器,引導一段具暗示性的雙簧管旋律,而用小提琴的獨奏應答著;一段不吉利的伸 縮喇叭接手,然後在厚重的聲響中達到頂點。關於正午時分蟲鳴鳥叫的描述,引導夏日進行曲的進入,這段音樂包含了馬勒所喜愛的眾多音樂型式──華麗的吹奏、 流行的曲調,以及鄉間音樂的共鳴。理查.史特勞斯曾形容此段像是一大群工人行進去參加五月節的節慶,所以本樂章也被視為是二十世紀民主主義的象徵,一種強 調群眾的力量。

    第二樂章

    草地上的小花間奏曲,是一種田園式的小步舞曲,A大調,但帶有許多變調。這是一段輕鬆的音樂,伴隨著低音部的撥奏,小小的風暴在中段以升F小調吹起(馬勒自己形容是一陣寒冷的秋風),但它幾乎沒有幹擾到正常的音調,隨即而逝。終樂章有著超乎尋常的美麗。

    第三樂章

    詼諧曲,C小調。借用了《少年魔號》歌曲中的主題,是一段關於布穀鳥及夜鶯的主題。這段音樂帶有鄉愁,但結尾卻又轉為強烈的爆炸性降E小調,運用小號及伸縮喇叭的吹奏象徵動物因為人類的接近而畏懼(這可是馬勒自己說的,真可謂是保育活動的先軀)。

    第四樂章

    緩慢開頭的17小節,由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豎琴,和諧的介紹出女低音的歌聲。D大調的Midnight Song來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意念,音樂中對照著狂喜及多愁善感的對比。然後由黑暗轉為明亮,再順勢轉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

    象徵天使的童聲輕快活潑的bimm-bamm鈴聲,再加入女聲的合唱。曲中再度引用了《少年魔號》的歌曲(《第四號交響曲》的終樂章),伴隨著管樂、小號、豎琴、鐵琴、還有低音部的弦樂加入,以及小提琴寂靜的穿越而過。

    第六樂章

    在較短的四個樂章之後,馬勒又寫了一個龐大的樂章來呼應第一樂章。持續布魯克納式的慢板,帶有《帕西法爾》的沉重音調,莊嚴而令人敬畏。馬勒曾經 告訴別人,也可以稱此樂段為「What God tell me」,此樂章充滿對上帝的愛。來自第一樂章的小號主題以及伸縮喇叭獨奏重新喚回一段不和諧、心情紛亂的段落。但在逐步加強的合聲及旋律擴張中,伴隨著弦 樂及銅管的強力宣示,逐漸轉轉為壯麗而達最終的神化。

    沙羅年(Esa-Pekka Salonen)

    這個近來廣受好評(尤其是錄音)的版本很有一種沉靜恬淡的風格,就像CD封面的落葉溪水,怪不得日本人會讚譽有加。第一樂章銅管的幽遠、深厚,很 能營造空間中的氣氛。低音部的明顯提供了良好的的背景。青春的節奏感讓進行曲表現得特別輕快入耳,但若要硬加於群眾主題,則似乎太過輕鬆了點。雖然整體速 度並非緩慢,但第二樂章的小步舞曲卻太過沉緩,尤其開頭田園式的美麗較為欠缺,反而是一種強烈的快慢衝突,倒是令人覺得相當突兀.中段之後氣氛轉為適當, 風景主題也較為明顯。第三樂章的節奏特性,讓沙羅年的特長得以發揮,流暢美麗,輕鬆自然,速度輕快而具青春氣息。終段的銅管吹奏得沉靜而有氣質,具昇華式 的美感,好比薄霧清晨中遠方傳來的起床號。第四樂章,Larsson唱得直接而美麗明亮,但略欠細緻,強調聲樂家的技巧性,但對曲子氣氛的營造上較為不 足;沙羅年的伴奏滑順而柔情萬千。第五樂章偏快的速度帶來一種緊張感,而不是天使般的活潑,有點速度失控的感覺,也由於這種太趕的速度讓童聲的美麗無法突 顯。終樂章,一貫保有溫和敦厚的特質,雖然平易近人,但缺乏衝擊性,神性及莊嚴性的不足,讓精神層面上無法與傑出的管弦樂錄音相輔相成。

    海汀克(Bernard Haitink)

    薑還是老的辣,海汀克不愧是馬勒權威,這個與柏林愛樂的新版錄音(也不算很新啦),堪稱是本曲最傑出的版本。不同於沙羅年的強烈風格,由第一樂章 即可領略,柏林愛樂銅管明亮而震撼,深具衝突性,小提琴的獨奏表情豐富,轉折細膩,而伸縮喇叭的突顯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大起大落的情緒累積,與頂點時的高 潮犀利,讓本樂章的革命情感更能顯現。第二樂章中有質感美麗突出的木管,雖是田園風格,但還是帶有一點沉鬱緊張,表情的細微變化精緻而巧妙,旋律線更是圓 融滑順。四平八穩的第三樂章對於詼諧曲的性格還是能適度兼具,強烈而厚重的銅管,帶來一種濃厚色彩的油畫景色,結尾的加速度更具刺激,表面平靜而內心翻騰 一向是海汀克的拿手好戲。van Nes厚而不重,咬字清晰的唱腔賦予歌曲適度的陰影感,有一種自地上升起的寧靜,開頭與結尾的極弱聲很值得細細品味。第五樂章中童聲略顯厚重,但在節奏感 上的掌握還是比沙羅年適當多了。終樂章的婉轉巧妙,沉靜的感覺,在海汀克棒下自是不需多言,一種接近上帝的昇華美感,無人能敵,精緻的管弦樂在一番的起承 轉合之後,慢慢地擴散,終至爆炸性的天人合一。

    相較之下,我當然比較推薦我們家阿海的錄音,但是沙羅年的錄音也可算一股難得的清流,如果您不想馬勒太過沉重的情緒負擔,真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還有深具氣質的絕佳錄音相贈。

    附註:其他推薦錄音-伯恩斯坦(CBS/Sony)、霍倫斯坦(Unicorn)、蕭提(Decca)。

    馬勒 第三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3/4) A [a] 4 5 4 6  [b] 2 6 8  [a] 2 4 4 4
    (3/8) B  8 6 6  (2/4) 9  (9/8) 2 2 10


    Mahler 想必聽過Brahms第二號。一樣以A、B二段交替,CODA結束。一樣由雙簧管和撥弦開始,田園風格。短短的樂段,交替節拍,比Brahms更複雜更誇 張。樂團編制大,尖銳刺激的聲響敢用。A段,[b]的6小節,第3、4小節半音下行,音樂很尖銳。B段,前8 6 6是3/8拍,一小節打一下;接著9小節是2/4拍,一小節打兩拍;後面2 2 10是9/8拍,一小節打三下。這個樂章,風格像小步舞曲,一般是放在第三樂章,但Mahler起初寫了7個樂章,所以小步舞曲在第幾樂章也就沒有關係了。

    第 三號交響曲於1895-96年之間完成,1902年由Richard Strauss指揮首演,1904年Mahler本人指揮演出。原本有7個樂章,後來馬勒覺得太長,所以把第七樂章移到第四號交響曲作為其中一個樂章。即 使剩6個樂章,演奏起來也需100分鐘左右。每個樂章都有標題:
    第一樂章:夏日來了
    第二樂章:草地上的花 對我所敘述的
    第三樂章:林中鳥 對我所敘述的 (兒童神奇號角的詩) (管弦樂演奏)
    第四樂章:夜 對我所敘述的 (尼采詩) (女中音獨唱+管弦樂)
    第五樂章:晨鐘 對我所敘述的 (兒童神奇號角的詩) (女中音+女聲合唱)
    第六樂章:愛 對我所敘述的
    第七樂章:天堂的生活
    由 標題來看,第一是大自然的規律,純粹季節轉換。第二出現有生命的東西,植物。第三,動物。再經過夜、晨鐘、愛,最後是天堂的生活。一層一層愈來愈高的境 界。會想到Beethoven的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是到達鄉間,愉快的心情,第二是在小溪旁,有鳥聲,第三是農夫的愉快聚會,第四是暴風雨(有人就有災 難),雨過天晴之後的感恩、牧童的讚美歌。以這樣的觀點去理解田園,就不會匪夷所思,為什麼一向不喜歡標題的Beethoven卻寫了標題──其實標題不 只是標題而已,而是哲學的境界。Mahler在Beethoven的基礎上再作了擴充。


    第一樂章 (4/4)
      4 4 5  5 2 6
    ──────────
      4 4 4  7 7 5
      7 12 6
      4 4  2 2 4 (3/2)2 1 1 2
      2 3 2 2 5

    先 聽開始一小段,約4分半(全部有31分)。前半一開始有點像Brahms大學慶典所引用的學生歌曲。5小節(第3句)的第2-5小節是第四樂章開始的音 樂。標題夏日來了,但前半的音樂還好,後半卻是很沉重的送葬進行曲。很典型的馬勒。中間出現3/2拍,節拍不好抓,因為號角像唱宣敘調一樣。


    第五樂章
    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 SUSSEN GESANG (三位天使唱著一首甜蜜的歌)
    (6) [1] 2 2 2  4 5
       [2] 2 2 4 5 (4)
       [3] 4 1 1 4 (3)
         4 1 1 3 4

    是 strophen歌曲,聽第一個strophe。6小節預備,人聲作著晨鐘的聲響。[2]的最後4小節,轉小調,cello演奏漂亮、簡單的旋律,接 [3]的小調音樂。女中音唱[3],第一行的1 1 4 (3)正是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一段歌曲的旋律,加上第七樂章挪到第四號,可見第三號與第四號 關係密切。[3]的第2行是第1行的變奏。


    第三樂章
    A. (2 2) 4 5 2
    B. (2 1 1) 4 (2 2) 1 1 4
    C. (4) 4 2 2 1 1 2  (3) 4 1 1 2
    CODA 2 2 1 1 3


    音樂與歌曲完全一樣,除了歌曲A的預備只有一個2小節之外。這是兒童的神奇號角中很可愛的的一首歌:Ablosung Im Sommer,Ablosung是衛兵換崗之意,歌詞內容大概是kuku跌死在草地上、誰能為我們消磨夏日、只有夜鶯太太…。
    歌 曲由鋼琴伴奏,B段中間的(2 2),鋼琴將一開始的預備(2 2)誇張地半音化,下行,很可愛、很美。C段的(4)鋼琴很輕,在交響曲中則是用弦樂和豎 琴表達。CODA一開始的2 2也是半音化,在交響曲中由號角吹出大方的旋律。歌曲在CODA結束,交響曲繼續下去。先熟悉歌曲的旋律,再聽交響曲,就能體會更多,Mahler如何配 器、運用龐大的管弦樂團。

    建議版本:
    Bernstein/VPO DGG 445 506-2
    Karajan/BPO DGG 419 863-2

    Mahler’s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Symphonies form a trilogy depicting the composer’s search for spiritual meaning in a tragi-comic universe. Each of them employs texts from Des Knaben Wunderhorn (The Youth’s Magic Horn), Arnim and Brentano’s anthology of Germanic folk-poetry published in 1805-08, and lunge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most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and absurd banality, as they attempt to achieve Mahler’s symphonic ambition of ‘embracing the world’.
    Dating from the 1890s, they were all composed at a time of great spiritual uncertainty, both for Mahler himself and for European society in general. Reflecting the broader cultural trends, that final decade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a time of innovation and anxiety in the arts. The Expressionist movement in the visual arts and drama was at its height, and in music the young Arnold Schoenberg was just beginning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tonal harmony.
    Dreams and the role of the unconscious became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higher truth within the arts. And as reality and the world of illusion collided (in Frank Wedekind’s play Spring Awakening a character appears carrying his head under his arm), nightmare visions became mixed up with nostalgic reminiscences of innocence. Death became the only philosophical certainty.
    Owing to his personal circumstances, Mahler keenly felt th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crises of the Zeitgeist. The second of 12 children, as a child he witnessed the death in infancy of five of his brothers and sisters. He grew up treating every moment as if it were his last, terrorised those who wasted his time, and was relentless in his quest to discover a greater order within the universe.
    Born a Jew, he converted to Catholicism around the time the Third Symphony was completed. While this conversion was ostensibly to secure his conducting post at the Vienna State Opera,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 later years Mahler became genuinely attracted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mysticism. All his life he was plagued by spiritual doubt and a fear of death. Like so many of his scores, Mahler’s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Symphonies contain all the symptoms of his anxieties – the death-obsession and the paradoxical but understandable celebrations of life and the innocence of childhood, the virtual worship of nature, and the desire to depict all human experience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symphonic form. Within the Third Symphony, these ambitions are encapsulated in a massive journey which effectively retraces human spiritual evolution, beginning deep in the primeval dust, working its way up through vegetation and the animal world, on to humanity and then finally up to the angels and heaven, existing within the broader category of absolute love.
    It’s no small ambition, which is why the Third Symphony takes more than an hour and a half to perform. (The symphony was going to be even longer, but Mahler removed the seventh and final movement, saving it for the finale of his Fourth Symphony instead.)
    Writing the symphony
    Mahler never felt comfortable with ‘programs’ being attributed to his nine symphonies, but he was his own worst enemy in this regard. To maintain intellectual control of the massive architecture of the symphonies, he himself often created ‘programs’ which h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friends. Then, when the works came to be published, he removed the programs and denied that they had any role to play in audiences’ appreciation of the music.
    Perhaps because of its size, the Third Symphony received more in-depth programmatic analysis by Mahler than any of his other works. It went through countless changes of title and subtitle: Pan, The Happy Life, The Happy Science, My Happy Scienc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Midsummer Noonday’s Dream, and A Summer Morning Dream, and so on. In the end, he chose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But even that uncomplicated title failed to satisfy him. He wrote to Natalie Bauer-Lechner, ‘Calling it a symphony is actually incorrect because in no way does it adhere to the usual form. But, in my opinion, creating a symphony means to construct a world with all manner of techniques available. The constantly new and changing content determines its own form.’
    Aside from the overall title, each of the movements also went through name and program changes. Mahler wrote to Friedrich Löhr at the end of August 1895 telling him: ‘My new symphony…is all in large symphonic form. The emphasis on my personal emotional life (in the form of “what things tell me”) is appropriate to the work’s singular intellectual content.’ He then went on to characterise the movements:
    1. Pan awakes – Summer marches in
    2. What the flowers in the meadow tell me
    3. What the beasts in the wood tell me
    4. What Man tells me
    5. What the angels tell me
    6. What love tells me
    None of these descriptive titles would end up in the published score. As Mahler himself said, ‘Just as it seems trivial to me to invent music to a preconceived program, I find it unsatisfactory and sterile to add one to an existing musical composition;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the creative urge for a musical organism certainly springs from an experience of its author.’ In other words, Mahler knew that whatever its origins i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hatever its ability to create spiritual exaltation, music ultimately remained an abstract construct.
    Mahler may have begun working on the Third Symphony as early as 1892. In typical fashion he worked backwards on it, completing the first movement last. Movements two to six, together with some sketches for the first, were written during the summer of 1895 in Steinbach – his Alpine retreat near Salzburg, where he found peace after winter seasons as musical director of the Hamburg Opera.
    Opera commitments in Hamburg also kept him from completing the first movement until the following summer of 1896, when once more he returned to Steinbach. But unfortunately he’d left the sketches for the first movement behind. So he sent an urgent letter to a friend to break into his Hamburg apartment and retrieve the sketches, which were duly delivered to him. ‘To you those few sheets of music must have seemed quite unimportant,’ he wrote thanking his friend, ‘but in fact they contained (according to my way of sketching) all the seeds for the now fully grown tree.’ Once in possession of those few pages of sketches, Mahler completed the massive 40-minute first movement in just a few weeks.
    The symphony’s final structure is bizarre. It is effectiv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gargantuan first movement forms the first part and the final five movements the second. That first movement itself, however, is a combination of two individual movements (the difference in tone is still evident), while the final three movements run on without a break, before ending, unusually, with a slow movement. There had been precedents of course – Tchaikovsky’s Pathétique Symphony also ends with a slow movement, and many previous symphonies had run their movements into each other. But no one had ever previously conceived a symphony on such a grand scale and with such an apparent disregard for traditional symphonic form.
    Not only the form, but the orchestra too was inflated – four flutes, four oboes (plus cor anglais), five clarinets with bass clarinet, four bassoons (plus contrabassoon), eight horns, four trumpets, four trombones with tuba, two harps, a myriad of percussion, large forces of strings to balance them all, not to mention a solo contralto, and choirs of women and boys. Small wonder that it took some years before the work was first performed in its entirety. While Artur Nikisch and Felix Weingartner conducted individual movements of the work soon after its completion, the complete work was first performed at a music festival in Crefeld only in 1902, with Mahler himself conducting. And it took much longer than that for it to reach the ‘outside’ world (only being premiered in England in 1961 and Australia in 1967). But then Mahler always did say that it would be some time before his music was understood.
    The symphony – musical analysis
    The Third is a ‘nature’ symphony. Shortly after its completion, the conductor Bruno Walter visited Mahler at Steinbach. As Walter gazed at the magnificent Alpine scenery Mahler told him, ‘No need to look. I have composed all this already.’
    The opening movement is Mahler’s own ‘rite of spring’, composed nearly two decades before Stravinsky’s masterpiece. As he was composing it, Mahler wrote to Natalie Bauer-Lechner: ‘This almost ceases to be music, containing mostly sounds from nature. And it is eerie how from lifeless matter…life gradually breaks forth, developing step by step into ever-higher forms of life.’ In another context he wrote, ‘Here it is the world, nature as a whole, that is awakened out of unfathomable silence and sings and rings.’
    Nature’s singing and ringing begins with a call to attention by the eight horns, and indeed the opening minutes of the symphony are decidedly ‘brass-heavy’, with trombones and tuba depicting the darkness before the arrival of life on earth. Of course it wouldn’t be a large-scale Mahler movement if it didn’t have a marching band thrown in – and here one duly appears, as if emerging unconcerned from the prehistoric swamp.
    This is summer coming in, and its arrival corresponds with what would be regarded as ‘the opening Allegro proper’ in a traditional symphony. It’s such a massive movement, both in size and spiritual concerns, that Mahler said he was grateful he composed it last, because if he hadn’t, he would never have dared to finish the symphony as a whole! In the score, he directed that there should be a long pause following its conclusion, clearly delineating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symphon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ymphony begins a world away from the first – purportedly with the flowers in the meadow, but musically very much within the confines of Viennese salons, not to mention in a similar sound-world to parts of the Fourth Symphony. For the listener, this second movement comes as quite a shock. But that in itself says a lot about the invigorating effect of Mahler’s music, for this otherwise innocuous little minuet remains somehow disturbing and unsettl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appears.
    Undoubtedly it was inspired in part by the summer displays of flowers in the meadows outside Mahler’s workroom in Steinbach (to which he referred in correspondence). But Mahler never just saw the beauty of nature divorced from its terror. As he himself wrote: ‘Suddenly a stormy wind blows across the meadow and shakes the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whimper and moan on their stems as if begging for salvation.’
    The third movement (in the world of animals now, according to Mahler’s correspondence) introduces an instrumental version of Mahler’s setting of ‘Ablösung im Sommer’ (Relief in Summer) from Des Knaben Wunderhorn. Opening with a jaunty little wind melody over pizzicato accompaniment in the strings, it forms a kind of scherzo and trio. Again, it’s superficially happy and playful. But the darkness (and the minor tonality) is never far away. The trio section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solo for posthorn, an unusual brass instrument which lends its name to Mozart’s Serenade K.320. The dancing and play resume, but towards its end the movement relapses violently into the eerie, unformed sound-world of the symphony’s opening. Nothing remains unchallenged in Mahler’s world.
    The final three movements then proceed without a break. The first of these (i.e. the fourth) introduces the human element – and the human voice itself. There is a rapt stillness marking the contralto’s entry, as if humanity is rising from the ashes. The text is from Nietzsche’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O Man, take heed!
    What does the deep midnight say?
    I slept. From deep dreaming I was wakened!
    The world is deep,
    And deeper than the day imagined!
    Deep is its grief!
    Longing, deeper still than heartache!
    Grief says: Go hence!
    But all longing craves eternity,
    Craves deep, deep eternity.
    We know from his correspondence that Mahler had read Nietzsche quite extensively – indeed one of the symphony’s original titles, The Happy Science, derived from him. But later in his life Mahler declared himself an opponent of Nietzsche’s godless philosophy. In any case, in this ever-so-slow slow movement he gives us one of his most sublime creations – a world where time stands still.
    After a return to the deep bass of the opening, the fifth movement then enters with astonishing contrast, marked by the voices of boys, the sound of bells and woodwind, and the setting of another poem from the Wunderhorn collection.
    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 süssen Gesang;
    Mit Freuden es selig in dem Himmel klang,
    Sie jauchzten fröhlich auch dabei,
    Dass Petrus sei von Sünden frei,
    Und als der Herr Jesus zu Tische sass,
    Mit seinen zwölf Jüngern das Abendmahl ass:
    Da sprech der Herr Jesus: Was stehst du denn hier?
    Wenn ich dich anseh’, so weinest du mir!
    Und sollt’ ich nicht weinen, du gütiger Gott,
    Ich hab’ übertreten die zehn Gebot.
    Ich gehe une weine ja bitterlich.
    Ach komm und erbarme dich über mich!
    Hast du denn übertreten die zehen Gebot,
    So fall auf die Kniee und bete zu Gott!
    Liebe nur Gott in alle Zeit!
    So wirst du erlangen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himmlische Freud’ ist eine selige Stadt,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kein Ende mehr hat!
    Die himmlische Freude war Petro bereit’t,
    Durch Jesum und Allen zur Seligkeit.
    Three angels were singing a sweet song,
    With blessing and joy it rang in Heaven,
    They shouted for joy, too,
    That Peter was set free from sin.
    And as the Lord Jesus sat at table,
    With his twelve disciples at the evening meal,
    Lord Jesus said: ‘Why stand you here?
    When I look at you, you weep before me.’
    ‘And should I not weep, thou God of goodness,
    I have broken the ten commandments.
    I go my way and weep bitterly,
    Ah, come and have mercy on me!’
    ‘If you have broken the ten commandments
    Then fall on your knee and pray to God,
    Love only God for all time!
    So you will attain heavenly joy.’
    Heavenly joy is a blessed city,
    Heavenly joy, that knows no end!
    Heavenly joy was granted to Peter,
    Through Jesus, and for the delight of all.
    It’s a radiant sound, soon joined by choral and solo women’s voices, harps, horns and trumpets. Those who know the Fourth Symphony will instantly recognise the descending melody from the soprano’s solo at the end of that symphony. This was how Mahler imagined Heaven.
    And then at last, as we head toward the hour-and-a-half mark, the finale emerges. Mahler wrote: ‘It is the zenith, the highest level from which the world can be viewed. I could also name the movement something like “What God tells me”, in the sense that God can only be comprehended as “Love”.’
    It’s a magnificent slow movement with strings carrying the broad, achingly poignant melody, and solo wind instruments later taking it over. Mahler based the movement on the words of Christian reconciliation and forgiveness – ‘Father, look on these my wounds – let not one creature be lost!’
    The movement proceeds as a series of variations which occasionally touch on the drama of the symphony’s opening, but ultimately lead to a climax in which fear is confronted with a steadfast faith. And here, at last, faith triumphs, and an absolute love wins out over all that would dare to destroy it.
    Martin Buzacott © 1998

    友人介紹席琳•狄翁,我覺得很少外國歌

    我弟弟跳我火舞時就喜歡剪輯電子搖滾樂來配樂,他說啥排名第一的D.J來台灣,那種很適合夜店.pub之類的,因為如果配合燈光,有時聽起來的確有些迷幻,但是我不是很喜歡這種音樂類型,因為聽久頭腦會脹脹的,昏昏的。又帶有紙醉金迷的感覺

    最後很高興有機會能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聽NSO馬勒第三號交響曲

    資料來源 註一:維琪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Vision/Vision-馬勒.htm
    Martin Buzacott © 19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