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強項 台灣也可超強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台北支店總經理張正武認為,台灣整個經濟及產業的問題在於如何找出自我定位、自己的優勢。圖為工研院日前慶祝十週年,舉辦「台灣產業育成的未來趨勢」論壇。(中央社)
⊙張家鳳
經過十餘年的沉潛,日本經濟已經開始復甦,日本商界人士如何看待「日本再起」?來自日本的野村總合研究所台北支店總經理張正武認為,日本對中國的輸出有明顯大幅度的增加;另外,由於過去日本重工業的機械設備,使用至今已有二十幾年之久,而今剛好面臨機械設備需汰舊換新之局面,相對提升機械設備之投資比率,以及日本政府積極在作基礎構造改革,這些都是日本經濟復甦的主要因素。
企業整合 日本復甦關鍵
張正武指出,在日本的企業中,這幾年可觀察出有個非常兩極化的現象,如規模小的產業,相對產業競爭力弱,無法朝大方向去發展,營運狀況不好就是不好;規模較大的產業則是相反,真正有在賺錢的大都是大企業,但大企業的投資也會間接影響到小企業的生存,而日本這幾年許多中小企業紛紛消失無蹤,由於缺乏競爭力,並無法掌握所謂「關鍵零組件」之情形下,當然會無法生存,而大企業恢復的速度跟體力比中小企業好太多。另外,還有一項原因是,大企業在這幾年透過購併機制,讓自己越來越茁壯,所以當景氣一恢復時,他們已累積相當大的能量,就像現在的銀行一樣,所以「企業整合」也是日本景氣復甦的一個重要關鍵。
目前正受不景氣考驗的台灣,張正武表示,台灣的現況體制與日本不同,台灣的問題是如何找出自我定位?張正武認為,台灣的定位過去至今都不明確,應該要想得更清楚「自己的優勢是什麼?」「適合扮演什麼角色?」張正武認為,台灣的優勢應該在於人才的提供,譬如,行銷人才與研發人才,這是台灣的強項,在整個大中華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台灣屬於多元化的社會,對於行銷方面,台灣屬於比較先進的市場;而對研發方面,台灣研發能力強且研發人才流動率低,不像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研發人才流動率太快,因為這是專業領域,人員的流動率相對會影響研發之時間性與結果性,而台灣在這方面在整個大中華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極具競爭力。
多元台灣 應思考自身定位
除此之外,張正武還說,台灣要定位自己,思考自己還有哪些優勢,思考在整個亞洲裏又是扮演何種角色?因為台灣是一個多元,且快速又先進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單一獨立的,無可複製,在設計及行銷上也受此影響而具多元想法,如,工業產品或是較優質的產品都是來自台灣的,還有軟體市場亦是。
對於日本的角色,張正武認為與台灣不同的是,日本產業過去在亞洲扮演的角色大都是重視自己的內需市場,且販售很多的關鍵零組件與機械設備,像中國在這幾年所需要的一些大型設備,很多都是向日本採購。
張正武表示,日本有自己的內需市場、出口及設備,但在設備或重工業方面,過去都不是台灣的強項,台灣的強項是在管理面、生產面及成本效益面上;台灣企業很多賺代工的錢,而日本企業則是賺設備的錢,角度顯然不同,但相對代工較容易被取代,而設備、關鍵零組件基本上不是誰都可以賣,因此,台灣應該掌握最關鍵之鑰。張正武還強調,中小企業基本上是台灣競爭力的來源,如何再加強提升國內中小企業之競爭力,這需要整個配套措施與明確的定位。
台灣研發仍待加強
很多人認為台灣目前經濟低迷,是否有步上過去日本經濟不振後塵之虞?張正武表示,根據數據顯示,台灣經濟成長約4至5%,以他個人觀點,經濟較差應該是在過去幾年。基本上,台灣經濟對內需需求較淺,反而是對外關係較密切,因此,很難控制台灣的經濟是好或壞,應該比較注意對外關係,尤其是對美國,現在中國也占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台灣對中國有貿易落差,若中國經濟不好,相信很多國家都會有所牽連,因此,台灣可以控制自己的經濟因素其實是不多的。
反過來看,台灣本身可以控制自己的經濟因素在哪裏?應該找出來,把自己定位好,加強它,而且是多元化的加強,就如先前所言的,加強人才的提供、工業產品設計、軟體的力量,甚至是媒體等都需加強,最終都要輸出,但台灣輸出的是知識、是人才,再加上台灣本身製造業很強,尤其研發方面的技術也可以加強,這也是台灣的優勢。
很多學者都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日本的發展模式有些類似,從日本企業顧問公司的角度,張正武認為目前台灣企業大部分所面臨的是企業如何成長、轉型或擴充營收等問題,這也是日本過去10年企業所面臨的重要一環;張正武說,日本企業開始重視「整合」,對公司沒有賺錢的部分便割捨變賣,而台灣現在也有一些企業也開始做類似的動作。
張正武認為,台灣核心技術轉往中國,可能和環境以及政府的配套措施、優惠政策與給予的支援等有關,但他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台灣要如何去達到平衡。例如,韓國近年來有了很大的變化,以智慧財產權為賣點,擬定標準,賺專利的錢是最聰明的,而台灣相對有製造能力,且與美國幾個大晶片廠商關係也非常良好,甚至比韓國好。因此,建議政府擬定政策前要想清楚,為何要擬定這個政策?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台灣現在是反過來,先做了再說;張正武認為,台灣現在應該也要朝專利的目標邁進,他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有信心。
──轉載自第236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