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概況
日本2008年經濟整體表現,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原油價劇烈波動、美國次級房貸金融風暴及日圓大幅升值等影響,日本經濟因國外需求銳減而遭受嚴重衝擊,各類經濟數據反映出日本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2008年第一季日本實質GDP成長1.4%(與上年同期比),第二季反轉下滑萎縮4.5%,第三季則持續負成長1.4%,第四季進一步急遽惡化衰退12.1%,減幅僅次於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之1974年1至3月(衰退13.1%),創史上第二大之單季下滑紀錄。2008年日本經濟衰退0.6%,表現大不如2007年。
外需向來係帶動日本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由於國際金融風暴已蔓延至新興市場,對日本產品需求恐進一步明顯萎縮,加上日圓持續升值走勢,工業生產及企業獲利將遭受侵蝕。至於內需展望,在經濟情勢惡化的情況下傾向保守,雖然日本政府預定向每位國民發放總金額高達2兆日圓之定額給付金,可望刺激民間消費,惟成效如何看法分歧,同時因民間企業獲利縮減、失業率攀升、實質薪資所得不增反降,影響民間消費意願,經濟恐有陷入通貨緊縮的危機。因此,展望2009年度日本經濟將持續嚴峻情況,實無法樂觀以待。
二、天然資源
日本為能源消費大國,但自產能源,極為有限,絕大多數仰賴進口。各項能源進口依存度,分別為原油99.6%、天然氣96.1%、煤炭93.9%;日本之蘊藏金屬礦物種類非常多,但產量極少,致鐵、鋁、鎳、鈷、鈦等金屬,完全依賴輸入,銅、鉛等之進口依存度,亦高達九成以上。
日本降雨量多,惟因降雨地區及降雨季節差異大,且地形陡峭,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快速流入大海。可利用之水資源不足,政府積極建設水庫與地下水儲存槽,但部分地區仍然偶有缺水情形,政府不斷呼籲與教育國民節約用水。
日本森林廣達2,506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之66.7%,與芬蘭、瑞典並稱為森林大國,惟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疏於植林及濫伐,森林資源大為減少。戰後進口木材比例,高達五成,戰後栽植林木,歷經40餘年成長,近年內可望採伐,預估林木進口比例,將逐漸減少。
三、產業概況
據經濟產業省工業統計,2007年底日本製造業家數合計約258,032家,其中中小企業(員工人數在299人以下)有255,172家,大型企業(員工人數達300人以上)僅3,371家,幾乎99%為中小型企業。
據上述統計,2007年日本製造業產值約300兆日圓,其中中小企業產值146兆圓,占49.0%;大型企業產值154兆日圓,占51%。總體製造業之附加價值逾105兆日圓。
日本企業為維持國際競爭力,相當重視研究發展投資,全產業之研究發展費用占營業額比率,2008年為4.2%,依序為醫藥業8.64%,精密機械工業7.44%,電機工業為4.97%,車輛工業為4.56%,化學工業與一般機械業同為4.08%,顯示在液晶半導體等IT關連產業之製程設備、關鍵化學材料與車輛工業等關連產業著力甚多。此種有魄力之研發投資造就了汽車工業連續25年穩居出口值龍頭,汽車零組件、科學光學機器、影像器材、發動機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亦連續15年列登前10名。
四、政府之重要經濟措施及經濟展望
(一)擬訂緊急總合性經濟對策以因應民生問題
為因應高油價及高物價等經濟環境之變化,日本政府2008年8月提出總規模超過11兆日圓之總體經濟政策,主要項目包括:1、對低所得者實施定額減稅措施;2、降低高速公路過路費;3、提供卡車、巴士運送業者及建設業者等援助;4、導入新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制度;5、充實及改善高齡者醫療體系營運制度;6、延長及擴充住宅貸款減稅措施;7、加速導入省能源與新能源設備;8、加強對幼兒保育機構之認定準備工作;9、擴充對低所得者及母子家庭之融資;10、針對高齡低所得者支給定額「臨時福祉特別給付金」;11、壓抑進口小麥價格之漲幅。
(二)修訂「經濟成長戰略大綱」
如何將日本經濟強項發揮到最大極限,克服社會人口減少等結構性課題,亦攸關未來日本的景氣榮景。日本經產省於2008年9公布經修訂之「經濟成長戰略大綱」內容,主要重點略以:(1)加緊規劃推動節能及導入新能源政策,特別是在促進業務及家庭方面的節能措施,俾實現低碳素社會國家。(2)全面展開資源外交工作,積極藉由ODA、貿易保險或經濟產業合作等措施,加強與資源出口國建立雙邊戰略性互惠合作關係,克服能源侷限問題。(3)積極協助開發超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等技術,產官學合作共同克服地球溫暖化問題,達成京都議定書之二氧化碳排放減半目標。(4)為活絡日本經濟及創造雇用機會,將透過擴展新經濟領域及引導資金回流,挹注國內經濟成長動能。(5)戰略性對外政策方面,將以世界貿易組織(WTO)及經濟合作協定(EPA)雙軌並行方式推動,積極促成早日完成WTO杜哈回合談判,以及推動東亞總合性經濟夥伴構想(CEPEA),朝東亞經濟統合目標努力。
(三)防止地球暖化因應對策(福田願景)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於2008年6月發表防止地球暖化因應對策(福田願景),表示日本將以2050年為目標,把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減60%~80%,以因應地球暖化及能源短缺問題,並將此視為「新的經濟發展契機」,其要旨如次︰(1)2050年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削減60%至80%;(2)2020年前希望比目前削減14%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相關中期目標將在2009年伺機發表;(3)對日、美、英共同創設之地球溫暖化對策多國基金提供12億美元資金;(4)從低碳素社會觀點,全面重新檢討包含環境稅在內之日本稅制改革;(5)在2030年前提高太陽能發電為目前之40倍;(6)以2012年為目標,將傳統白熱燈泡全面更換為省能源電燈。
(四)制訂防止日本地名及商品被註冊之因應對策
鑒於日本「鹿兒島」及「青森」等縣市地名陸續傳出在中國或台灣被註冊登錄為商標,日本特許廳針對各地方政府製作一套有關如何進行法律訴諸之行動指南,並呼籲各地方政府儘早註冊登錄「自保」,以免被捷足先登。日本特許廳彙總之指南,內容除包括商標登錄狀況之查閱方法,以及發現「被搶先申請」時如何提請撤銷違法商標之申請手續等內容外,並介紹日本企業取回商標權之實際成功案例。
(五)制訂消費者利益保護法
為迅速因應消費者的投訴及防堵受害範圍的擴大,日本政府計劃制訂「消費者利益保護法」,針對消費生活中心通報投訴資訊之義務,特別規定凡牽涉人命之相關重大事件,必須以「重要情報」方式進行緊急通報,所匯集的資訊並交由消費者廳透過地方政府公布。此外,並規定消費者廳具有對問題業者進行搜索調查的權利,當發生有害健康之緊急狀況時,可強制要求業者停止商品流通,以防類似中國冷凍水餃中毒事件,地方政府延遲向中央機關通報等重大缺失。
(六)修法加強管理高科技產品及技術輸出
為加強管制民間企業將有可能轉用為軍事用途之高科技產品及技術外洩至北韓等危險國家,日本經濟產業省擬擴大管制輸出項目及加強管理技術人員等,主要措施制度包括:(1)管制品目將超過現行瓦聖那協議等國際公約所規範之對象。(2)輸出管制對象擴及歐美以外之所有國家與地區。(3)為防止人員移動造成之技術外流,建議採行對已移居至國外之人士,自移居日起算2至3年內管制對渠等轉移技術。(4)配合企業活動日趨全球化,對於輸往歐美等貿易管理較先進之國家,將簡化輸出管理手續。(5)為防止產品及技術經由亞洲國家輾轉流出至危險國家,必須加強進一步與亞洲各國攜手合作。
(七)未來經濟展望
依據日本內閣府2008年12月公布之景氣動向領先指標為79.8,較上月指標下滑2個百分點,係連續第3個月減少,並創1998年11月以來新低紀錄,且預測未來幾個月景氣動向之6項指標均呈現惡化,顯示日本2009年度的經濟成長充滿不確定性。為防止景氣進一步惡化,日本政府及執政黨已緊急再度檢討追加預算,推出大規模刺激景氣方案。
在此一狀況下,日本內閣府原預估2009年度日本經濟實質成長率為0.0%左右,名目成長率為0.1%左右,惟因全球景氣仍無觸底反彈之情況下,咸任原預測數據過度樂觀,內閣府遂於2009年4月大幅修正調降2009年度經濟成長為-3.3%,創史上新低水準。日本政府對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之預測值如次︰
1、實質國內總生產
民間最終消費支出:雇用及所得環境雖仍持續嚴峻狀況,惟因政府提振景氣對策效應,可望逐漸改善回復(較上年度增加0.3%左右)。
民間住宅投資:因實施稅制改革及其他相關政策措施,民間住宅投資將回穩,可望微幅負成長(減少0.5%左右)。
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在交易條件改善及稅制改革等因素帶動下,對企業設備投資雖有正面影響,惟因出口下滑及外需減少等,情況恐進一步嚴峻(減少14.1%左右)。
政府支出:由於政府實施刺激景氣振興對策等,公共固定資本形成及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可望同時增加,可望超越上年度水準(增加6.4%左右)。
外需:受全球經濟衰退及日圓升值的影響,外需持續低迷不振(對實質經濟成長率之外需貢獻度為負2.8%左右)。
2、勞動.雇用
企業雇用調整壓力雖因政府雇用政策而有改善跡象,惟雇用及所得環境仍持續嚴峻狀況,完全失業率將較上年度增加(5.2%左右)。
3、工礦業生產
由於內需及外需同步低迷不振,將持續大幅衰退(較上年度減少23.4%左右)。
4、物價
反映原油及原物料價格下滑,國內企業物價及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時反轉向下趨勢,企業物價減少5.5%左右,消費者物價轉為減少1.3%左右,GDP Deflator 較上年度微幅成長(增加0.3%左右)。
5、國際收支
出口雖低迷不振,惟因原油及原物料價格下滑導致進口大幅減少,貿易收支可望增加。經常帳收支順差將微幅擴增(經常收支佔名目GDP之3.7%左右)。
五、市場環境分析及概況
(一)日本對外貿易現況
1、貿易規模
2008年日本之貿易總額為1兆5,320億美元,其中進口為7,561億美元,出口為7,759億美元,貿易順差金額為198億美元。
2、貿易市場結構
2008年日本貿易以市場地區別來看,亞洲之構成比占44.9%,北美洲占15.4%,歐洲占12.8%。
3、進出口商品結構
2008年日本之出口以一般機械1,527億美元為最高,占出口總額之19.7%,其次為電子電器機器之1,471億美元,占18.9%。進口之最大宗則為礦物性燃料之2,64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之34.9%,其次為電器機械826億美元,占10.9%。
4、主要貿易對象
2008年日本之最大貿易夥伴國為中華圈(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韓國),其次為美國、歐盟。
(二)日本與我國貿易現況
1、貿易規模
依據我國海關統計,2008年日本與我國之貿易總額為641億美元,其中我國自日本之進口為465億美元,對日出口為176億美元,對日貿易逆差為289億美元。
2、我國自日本進口商品結構
2008年我國自日本進口產品最大宗為電氣機械,進口金額為102億美元,占總進口金額之22.7%,其次為一般機械之96億美元,占21.5%。
3、我國對日出口商品結構
2008年我國對日本出口產品最大宗為電子零件,出口金額為64億美元,占總出口金額之32.1%,其次為一般機械19億美元,占9.6%。
(三)市場特性
1、市場特性
(1)加工出口型之貿易結構。
(2)雙層結構之市場。
(3)企業的集團化與系列化。
(4)封閉性及排他性強。
(5)商品需求少量多樣。
(6)經濟活動集中於大都市。
(7)決策過程緩慢。
(8)重視人際關係。
(9)商業糾紛遵重調停。
(10)流通管道過於冗長、複雜,製造廠與批發商往往結合成系列公司。
2、交易習慣
(1)重視人際關係。
(2)交易以遠期付款為原則。
(3)出貨前實施驗貨制,嚴格要求商品品質之完整性。
(4)嚴守交易條件。
(5)回扣(Rebate)制。
(6)退貨制。
(7)維持交易之安定持續性。
3、日本市場之觀感
(1)外商打進日本市場之困難點
日本市場之保守性 ─ 人民愛用國貨、注重商品品牌‧品質,對東南亞之產品普遍形像不佳,因此需用苦心解說、並經其相當之時間試用後始能獲得認同購買使用。
複雜的配銷通路 ─ 上、中、下游環環相扣,緊密結合、專業分工。
日圓匯率變動之風險─講求穩定供給、價格安定。
日本文化之差異
品質認知之差異─追求嚴謹←→(不僅實用)。
交期認知之差異─嚴守交期←→(氣候季節分明、節慶時品)。
價格認知之差異─講求安定←→(無淡旺季之分、著眼長遠之利益)。
(2)外商打進日本市場之要訣
美國、日本的行銷專家認為外商欲成功打進日本市場,須要加以注意事項有六點如下:
尋找合適的夥伴─引導進入日本市場。
特殊的市場定位─選擇最佳品質、時髦品、第一品牌、知名廠牌。
找出新的配銷通路─避開傳統的通路。
集中配銷資源─不要使用「散彈槍策略」,避免分散資源。
耐心、漸進、長期經營─以克服困難。
培養人際關係及重用當地人才─在日本十分重視信賴與形像。
(四)拓展之道
1、深入市場長期耕耘
日本商業習慣獨特,流通管道複雜,行政手續繁什等,很難打進。但這都是人為因素,只要有心深入了解,不難攻破。其實日本市場也有比歐美市場可愛的一面,如消費者不胡亂殺價、日商不輕易變更採購對象及交易夥伴、注重情理與共存共榮的理念、日商相互提攜等,諸此都有利我商進入日本市場。相信日本市場不是難攻不破,而是需要長期深耕,同時,在貿易轉型及全球化的趨勢下,我業者為維持競爭的優勢,赴海外佈局已成為必須積極思考的課題,「走出去」不再侷限於尋求廉價的生產基地,而是應積極尋求赴主要市場佈建行銷據點,早日進入日本市場佈局,深入市場長期拓銷,就有早一天的機會。
2、利用「國際市場開發中心計畫」之服務攻進日本市場
據外貿協會東京辦事處(又稱台貿中心東京事務所)調查結果,雖然國內廠商對前來日本設立據點有相當之意願,但礙於欠缺日本市場人材及派遣駐日人員之費用太高等因素而卻步不前。台灣貿易中心有鑑於此,特別成立「國際市場開發中心」以協助國內業者,具體辦法要點如下:
初期由於廠商不派員進駐,大阪台湾貿易中心提供每家廠商1間辦公室使用,辦公室除陳列樣品及型錄外,並可於出差前來拜訪日商洽商時辦公使用。
由大阪台湾貿易中心指派專人協助廠商發掘並拜訪潛在需求業者進行推廣工作,僅酌收服務費,但不介入交易。
本辦法於2000年11月起開始實施,廠商反應非常踴躍,希望廠商盡量利用本項協助,開拓日本市場。
3、確保品質之安定
日本市場對產品品質、服務品質之要求近乎挑剔,業者宜加強了解並自我要求。
六、結語
近年來由於日本市場之長期景氣低迷,促使過去牢不可破之價格與通路結構紛紛瓦解,價廉物美之產品已成為企業與消費者採購之目標產品,全球金融風暴更進一步促使中低價位商品大受消費者青睞,因此目前之日本市場已成為我國業者進入之最佳時機。且由於日本市場重視售後服務與及時因應,因此在日本設立據點成為拓銷成功與否之重要關鍵,可借重東京台灣貿易中心協助我國業者共同深耕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