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是首楞嚴三昧,關於密教部的楞嚴經,詳見「楞嚴經」。
首楞嚴三昧經(梵文 Śūraṃgama-sūtra,Wurajgama-samadhi-sutra,Arya-wurajgama-samadhir nama Mahayana-sutram ,藏文 Hphags-pa dpah-bar hgro-bahitiv ve-hdzin ces-bya-ba theg-pa-chen-pohi mdo),大乘佛教般若部經典,全名《佛說首楞嚴三昧經》,簡稱《首楞嚴經》,內容講述首楞嚴三昧。
在唐代之前,漢傳佛教相當重視這本經典,但是在宋代之後,這本經逐漸失去影響力。
目录 [隐藏]
1 漢傳譯本
1.1 漢傳十譯本
2 藏傳版本
3 釋義
4 重要性
5 外部連結
[编辑] 漢傳譯本
在漢傳佛教中,共有十個譯本,最早譯出此經的是支讖。其他譯本多已經散失,今日所見的是姚秦鳩摩羅什譯,《新出首楞嚴三昧經》二卷。
[编辑] 漢傳十譯本
《首楞嚴經》,二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186年于洛陽,佚失。
《方等首楞嚴經》,二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於222-229年在武昌譯出,為支婁迦讖譯本的改譯,佚失。
《蜀首楞嚴經》,二卷,曹魏(220-265),失譯者名,在四川譯,佚失。
《後出首楞嚴經》,二卷,曹魏(220-265),失譯者名,在四川譯,佚失。
《首楞嚴經》,二卷,曹魏西域三藏白延〔帛延〕於258年在洛陽譯,佚失。
《勇伏定經》,二卷,西晉月支裔敦煌三藏竺法護(Dharmaraksa)譯,291年,佚失。
《首楞嚴經》,二卷,西晉西域優婆塞竺叔蘭於291年在洛陽譯,佚失。
《合首楞嚴經》,八卷,西晉支愍度於301年收輯各譯本所成,佚失。
《首楞嚴經》,二卷,前梁張天錫、支施崙、帛延於 373 年在甘肅涼州譯,佚失。
《新出首楞嚴三昧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Kumarajiva)於 385年-402年在涼州譯。
[编辑] 藏傳版本
在藏傳《甘珠爾》中收有印度的 Wakyaprabha 與西藏的 Ratnaraksita 於九世紀初譯出的藏傳譯本,名《聖勇行三昧大乘經》,五卷。
[编辑] 釋義
「首楞嚴」為梵文 Wurajgama 的音譯,又譯做「首楞伽摩」、「勇伏」、「勇行」、「健相」、「健行」。字根來自Wura,意為增長、勇健、勇士。「三昧」為 samadhi的音譯,意為禪定。《大智度論》卷25中說:「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學者Étienne Lamotte將「首楞嚴三昧」的字根拆解為wurasya iva gamanaj yasya sa wurajgamah samadhih (the samadhi whose progress is like that of the hero is wurajgamah samadhih),意思為其行進猶如勇士之行進的三昧。
文殊師利菩薩是得到首楞嚴三昧的代表人物。
[编辑] 重要性
《佛說法盡滅經》說:「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說明了此經的重要性。
在唐代之前,凡提到《首楞嚴經》皆是指《首楞嚴三昧經》。但是在明清之後,《楞嚴經》因為禪宗的宏揚,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視,故提到《首楞嚴經》時,多是指《楞嚴經》。
[编辑] 外部連結
蔡耀明〈解讀有關《首楞嚴三昧經》的四篇前序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