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選擇念佛
眾生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又負荷著無始以來如山的罪業,積累著日益加重的迷惑,縱有佛性之寶,亦不易將之開顯出來,於生死海中頭出頭沒,於解脫路上一再退墮。
睹見人間此種情形的阿彌陀佛,悲憫苦難和恐懼的眾生,於很久以前示現菩薩之道,經過五劫思維,發下深重誓願,最後選擇稱名念佛一行,作為救度十方眾生之法。
一、超世弘願
在久遠的過去,阿彌陀佛有一世曾做國王,當時有佛出世,號「世自在王佛」,國王聽了佛所宣講的無上妙法.非常高興,放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法藏比丘」。
心量廣大的法藏比丘為使所有眾生都能脫離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淨國土的雄心壯志。世自在王佛之應法藏比丘的心願,為他廣說諸佛國土的情狀及眾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經過漫長時劫的思惟,超發無上殊勝的四十八願。
在四十八願中,最偉大、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第十八願:
我成佛之後,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若聽聞了我的名號功德,生起信心,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踴躍稱念我的名號,我就會讓他們來往生;即使有的眾生因故僅能稱念十聲,如果不能讓他往生,我絕不成佛!
我十八願又稱為「念佛往生願」,被尊為「本願之王」,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凡夫眾生的一大創舉,其偉大之處在於:以他方諸佛所放捨的、無力修行的罪惡眾生為首要的救度對象。眾生不論智慧、善惡,皆可乘此願王念佛往生,縱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婦,只要一向念佛,即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願,必得往生。
二、依正莊嚴
法藏菩薩在佛前超發弘願之後,用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來修行,一向專志,勇猛精進,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眾生,令所有眾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薩達成了志願,建立了莊嚴的極樂世界。經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裡的「西方」寓為回歸,因為在我們看來,西方是太陽和月亮沉沒的方法,以此比喻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的歸宿。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所顯現的世界,是沒有生滅的無為界。淨土三部經 ── 《無量壽經》(《大經》)、《觀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小經》) ── 對極樂世界有詳細的描述:
極樂世界廣大莊嚴,地勢平坦,大地由柔軟的黃金合成,又被無數寶物所裝飾,香潔光明,微妙奇麗。
極樂世界氣侯溫和,沒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極樂世界隨處可見宮殿、樓觀、講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眾寶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寶珠和寶鈴交絡覆蓋,富麗堂皇,窮微極妙。
極樂世界處處分佈著美麗的七寶池,大如湖泊,池底舖著金沙,池邊是寶物所莊嚴的階道,池中盈滿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開著各色如車輪的蓮花,光艷奪目,微妙香潔。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寶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其人往生極樂後,就會在此蓮花中化生。
階道四周,有行行香氣芬馥的寶樹,樹上彌覆著眾寶羅網。人們所欲瞭解的十方佛國景象,都能在寶樹間映現,就像照鏡子一樣清晰。微風吹來,寶樹及眾寶羅網發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樂同時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間棲息著種類繁多的鳥兒,色彩斑斕,奇妙可愛,晝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聲音宣講人們心中所欲瞭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歡喜踴躍的念佛之心。
極樂世界時常天樂嗚空,音曲和雅,人們聽到這美妙的聲音,一切煩惱頓時煙消雲散,並生起無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飄下奇異的花朵,日夜不停,這些花朵色彩艷麗,香氣撲鼻,使人增長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每天清晨,人們用衣襟兜著美麗的花瓣,頃刻間飛到他方無量世界,供養那裡的佛陀。
極樂世界是一個遠離黑暗的世界,大地、樓閣、眾生、蓮花......。一切萬物皆放光明,無需日月照耀;極樂世界還是一個遠離污穢的世界,萬物皆由無量寶香合成,散發著芬芳的氣息,香氣普熏十方世界。
極樂世界處處可見巨大的寶蓮花,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其上,為人們宣說微妙的佛法。人們為能夠親聞佛法而歡喜。
極樂眾生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真金色身,金剛不壞,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通達,辯才無礙,六通具足,「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隨意聞法,隨意觀察他方世界,隨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眾。
衣服、飲食、用具應念即至,想要穿衣則「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飯則「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美景雖然令人身心適悅,卻不生起貪著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名都聽不到。人們與菩薩、聖人時常聚會,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三、名號意義
在《觀經》中,五逆十惡之徒一生造惡,不具善根,直至臨終方遇善知識道法,救令念佛。那人被痛苦所逼,無暇思惟,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因為念佛的緣故,能夠乘坐金蓮花,於一念頃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毫無修行的惡人,僅僅稱念十聲佛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古往今來有很多大德對此產生各種各樣的揣測,致使在「凡夫惡人念佛能否往生」的問題上眾說紛紜。
豈不知,一切看似平常的「南無阿彌陀佛」,正是淨土宗他力救度的核心。著疏楷定古今的善導大師解釋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救命,願生安樂淨土。(信、願)
「即是其行」:十方眾生的往生因行已由阿彌陀佛修行成就。(行)
可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阿彌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議的悲智,將五劫思惟及兆載永劫的修行功德作為十方眾生的往生之因,收攝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中,至心回向給十方眾生。因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悲願的載體,也是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的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即可獲得阿彌陀佛所回施的無上功德。
譬如乘船過海,但能上船,即是「歸命」;啟航之後,船的速求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謂「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盡形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乘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大願船,則能安安穩穩到達彼岸,《觀經》云: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若有人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
若有人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信此教法,稱念此名號,阿彌陀佛就會常住其頂,時時守護;十方諸佛也會不請自來,日夜相隨,護念行者,直至成佛。
若有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除去無盡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為宿世的怨業,今生聾盲、愚癡,甚或生為狂惡之徒,他若能隨順善知識開示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則於一聲聲中除去無量無邊生死之罪,於名號光明中蒙受解脫。
若有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畢命為期,往生信心不動搖,在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許多聖眾就會顯現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會顛倒慌亂,從而於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
在此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帶給人更大的利益。無論什麼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發起信樂欲生之心,聲聲稱名,他已獲得無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壽命即將結束之時,聽聞彌陀名號,發心往生,則雖一聲一念,也決定往生。
念佛利益不可稱計,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歡喜,轉惡成善,至德具足,知思報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諸佛稱讚,菩薩圍繞,善神守護,眾生敬畏,滅罪消業,重障轉輕,化解寃業,離諸災厄,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輔助醫藥,增福延壽,益智開慧,子孫賢達,身心如意,現世安穩,臨終往生。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何況世間福樂? 因此,凡求子嗣、延壽命、愈疾病、解災難、取功名、安家宅、謀職業、益資財、度怨親、薦亡酣、皆可以念佛為之,不需夾雜其它行法。
印光大師說: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世尊在經中盛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 『阿彌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一句彌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念總持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觀世音、大勢至及諸多菩薩歡喜影護。因此,但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多行門自在其中,不必改口稱念其它諸佛菩薩,不必改修其它經咒、行法。
四、決定往生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公認為阿彌陀佛的化身。大師對淨土信心的闡釋,滲透著淨業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機之深信)
無始劫來,我們在六道之中隨業流轉,久而久之,習非成是,長醉不醒,被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說「受苦無窮、無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謂千載難逢。但品嚐著生活的甜蜜,我們竟忘記了輪迴的存在,大好光陰在身邊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們始終抱持著一個錯覺:我是好人.沒做過什麼壞事。
事實上,我們由惡業所感而來此濁惡的世間,執著著自我的利益,抱持著自我的見解,無時無刻不在造作罪業。縱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鈍、意志不堅而一再退轉墮落。
業因果報,毫釐不爽。佛在《大經》中說:「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歸到哪裡?我們無不是以地獄為故鄉啊!
在此,大師對自己及眾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觀照:雖然具足佛性,但無明厚重,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清心,猶如畫水,障深慧淺,自力怯弱,故而沉淪生死苦海,無緣出離。(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為罪惡生死凡夫,這對於我們這些驕慢的人來說,不啻當頭一棒。)
萬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沒有捨棄我們。
我們耽戀世間五欲,世尊則極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們,令我們生起厭離心;我們茫然不知淨土,世尊則詳陳極樂世界之樂,吸引我們,令我們生起欣慕心。
阿彌陀佛唯恐我們難以激揚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遂將使我們厭離穢土、欣求極樂的功能滲入名號光明中,投入我們無明癡暗的心中。
當我們這顆剛強的心在名號光明中漸漸融化的時侯,它一下子被開啟了:哦,原來極樂淨土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世尊在此土發遣,彌陀在彼土召喚,共成普度眾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願生淨土,又口稱佛名,我們還是如此冥頑:「我業障這麼重,心已散亂不清淨,又持不好戒,又沒有智慧,這樣念佛能往生嗎?」
對此,善導大師闡示了第二個「決定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如來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待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彌陀佛的偉大誓願已經實現,相信「稱念我的名號,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願專為我等而發;放心大膽,正念直來,「無疑無慮,乘彼願力」,罪業再大,即使煩惱再多,彌陀的救度永不改變,念佛一定能夠往生成佛。
善導大師以「念佛決定往生」啟發眾生信心,並在著作中勉勵行者「作得生想」,可謂深契彌陀願心。印光大師承善導大師法脈,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的開示。
應知,法藏菩薩五劫思惟所發大願,正是以我等業障深重、散亂不淨、道心膚淺、卑劣無智之人為標準,《觀經》之中,五逆十惡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們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法然上人開示說:
「不是將我們的心修清淨了以後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則罪業自然消滅。生為凡夫,怎麼可能心無散亂呢?所謂『將心修清淨之後才能往生』,絕沒有這樣的道理。雖無戒定慧,雖不能清淨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這正體現阿彌陀佛本願的可貴。」
無論我們是哪種根性的人,如何往生無需計度,只管念佛! 所謂「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兒女,如果哪個孩子生了病,父母就會格外關心他,這不是說父母的心不平等。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對於罪業深重者、放逸懈怠者、無知而煩惱者不僅不會遺棄,反而會倍加憐愛,經言:「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猶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惡業眾生若無彌陀救度,無疑將直入地獄。
阿彌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眾生所有的罪業(「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將所有功德用名號的方式無條件、無保留地惠賜給我們,以名號引導我們,以光明妙德遍照、調熟我們,念念不捨,甚於父母思念丟失的幼子,主動而來,不講條件,不因祈求拜託 。我們生在阿彌陀佛的光明願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見,一念回光,如實接納第十八願的真實義,著眼阿彌陀佛同體大悲和威神願力的層面,不因我心之惡、罪業之重而喪失往生信心,單只一向口稱佛名,發起「無疑無慮,乘彼願力,稱佛名號,必定往生」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絕對的普救願力感應道交,即可就路還家、業事成辦,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窮子驟然富貴,現前當來獲大安樂。 如此,我們便時時刻刻生活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關愛之中,時時刻刻浸潤在彌陀陀的無礙光明之中。歡喜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悲傷於自己無歡喜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慚愧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深恥於自己無慚無愧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淨時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亂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五、安心念佛
稱名念佛是佛法當中最不拘形式的法門,心一不一、處淨不淨皆無妨礙,一切條件下皆可修習,不論遍數多少,貴在相續不斷(若事務繁忙,不得不處理,處理完再念佛,此亦名為「相續不斷」),養成習慣,想起來就念,行住坐臥,口不離佛。不能大聲就小聲,不能出聲就心中默念。無需調靜身心,無需觀佛相好,無需觀極樂世界莊嚴,但知「彌陀本願,真實不虛,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即可。
初念的人不免忘失,感覺心中沒有著落,可在日常散心念佛的同時,自定早晚功課(以下僅供參考):
1、每日早晚梳洗完畢,燃香,頂禮佛像。(若受條件限制,簡單地向西合掌鞠躬也可。)
2、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或萬聲,式千聲,或百聲,或一柱香,或十口氣(一句頂一句,以氣為度,盡十口氣而念)。姿勢或行、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3、頂禮而退。(或合掌鞠躬而退,同前。)
如感覺過於簡單,可在念佛前加念《阿彌陀經》一卷或《讚佛偈》一遍:「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末後可加念《回向偈》一遍:「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現在沒空,等退休以後再念佛吧。
首先,念佛並不是一定要閉門淨修,重點在於心態的轉變,因此,一切時處皆可為之,不拘環境,不拘形式,不會妨礙任何事情。
再者,我們在世間所從事的一切活動,最終所求的,無不是一個目的,那就是安心。然而,我們找到安心了嗎? 我們的快樂能持久嗎? 萬事萬物虛幻多變的本質,使我們無法在世間找到永恆的快樂,而念佛卻能讓我們得到安心。
無常的訊息也應令我們驚覺:生命在呼吸間,一旦業障現前,我們將失去既得人身又值佛法這無上稀有的機會,那無疑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佛法的存在,並不在於讓我們改變信仰,而是向我們指出通往真實、快樂與安詳之路,惠予我們真實的利益。念佛人身體力行佛陀的教誨,能夠化苦惱為快樂,化束縛為解脫,體驗從未有過的清涼感覺。
所以,每一位念佛人對佛法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特別是老年人,他們對於自己以前的行為無不深具悔意:「如果早一天接受佛法,這一生能避免多少錯誤啊!」
尚未實踐佛法的人,不妨借自己幾天時間,體會一下另一種人生觀、價值觀,感受一下念佛的心情,不久你就會面貌一新。
六、念佛實益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念佛利益無量無邊,消災免難,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臨終往生......誠如經言:「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增福無量。」略引幾則念佛感應之實例,以說明念佛之種種利益。
1、病中鬼現,大佛來救
記得在一九九一年春天,我高燒不退,住進醫院。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病房裡只有我一個病人,小女兒陪護著我,燈一直亮著。
大約十點鍾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裡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見右上方床頭有個穿灰衣服的小鬼,見不到臉,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閉起,但不管睜眼、閉眼,總能看見那個小鬼站在床頭,我緊張得不得了。
就在這時,左上方床頭出現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頭戴一頂寫有「佛」字的帽子,盤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上。我仔細端詳著大佛,慈祥而莊嚴,不知為什麼,我一點兒也不害怕了。
我整晚沒剛,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著。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來了。我把發生的情況告訴他,並說:「大佛現在還在這裡坐著。」
我丈夫不信。我一時無法使他相信,著急地說:「真的還在這裡,我不是講故事。」話音剛落,大佛不見了。
我當時沒入佛門,對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個「佛」字,我還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如果當時不是阿彌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
嗚呼了。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學佛了,並勸我的媽媽、妹妹進入佛門。
南無阿彌陀佛!
(安徽貴池 胡妙阿二○○一年十一月)
2、蓮霧芋圓豆腐
金嫂是在台灣打工的菲傭,其子在故鄉菲律賓跑船。每當想起海上的凶險,她就提心吊膽。
主人是個專心學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誦經焚修。金嫂聽著那仙樂般的誦經聲,頗生羨慕,認定那必然有某種神力。
一日,金嫂請女主人隨便教一句經文念念,好為遠方的兒子祈福。女主人沈吟片刻,微微領首一笑:「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吧。』
「蓮霧、芋圓、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台語雖差,這幾個字眼倒是知道的,想開口再問,可女主人已經轉身走開了。
蓮霧、芋圓、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邊掃地邊想,越想越覺得這個宗教果然好,食物對人不是最重要的嗎?用食物作經文既實在又貼切。
「蓮霧、芋圓、豆腐、蓮霧、芋圓、豆腐......」金嫂開始有事沒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誠。
不久,她那瓢泊海上的兒子遭遇暴風雨,全船唯他一人獲救。歷險歸來,提起當時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議:在驚濤駭浪中,忽有一大片雜亂的「蓮霧枝」遠遠飄來,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游過去,攀住纏繞交錯如一張筏子的蓮霧樹椏,隨浪飄流了兩天兩夜,受盡日曬寒凍,幾度餓昏過去。
正在感覺獲救無望之際,只見一顆顆「芋圓」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從落日的方向漂聚過來,他狼吞虎嚥,覺得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美味的東西了。
這番敘述無人願信,大伙都嘲笑他是被海難嚇呆了,變得癡言瘋語。
唯有金嫂相信,並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發揮功效了。
今晨,金嫂原打算起個大早,趕在女主人誦經前報告這樁奇跡,未料仍是太遲。朝陽透過窗戶照進來,專注於禮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佇立於佛堂外,靜靜等侯,內心充滿肅穆之情。
按:在台語中,「蓮霧、芋圓、豆腐」與「南無阿彌陀佛」諧音。菲傭台語念不準,亦不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義,誤以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臥念念不捨。菲傭音雖不準,亦誤解其義,然彌陀慈悲,仍滿其願,且感應奇特,至使聞者起信,信者稱念,故知:
口雖未言,佛已先知,音雖不合,佛解其義。
願子免難,子即免難,願生彼國,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雖未明信,一向稱名,暗合道妙。
欲學淨土,宜還愚癡,稱名念佛,無義為義。
── (慧淨法師《念佛感應錄》)
3、黃打鐵
黃打鐵是宋朝潭州人,打鐵為生,每打鐵時,念佛不絕於口。
要曰:「打鐵本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
黃答:「此法極好,往日爐邊覺火熱,念佛則不熱;打鐵覺臂酸,念佛則不酸。」
一日無疾,托鄰人寫頌云:
「叮叮噹噹,久煉成鋼。
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執錘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嗚空,眾所共聞。
其頌盛傳於湖南,人多念佛。(《佛祖統記》)、《淨土聖賢錄》)
按:別無他能,只是念佛,一錘一佛,念佛不輟。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嗚空。
念佛作務,兩不相妨,土農工商,皆可模仿。
但願如是,依樣行持,尋奇覓巧,將成虛度。
── (慧淨法師《念佛感應錄》)
4、韓有才
韓有才是一位中學教師,家住江蘇省高淳縣鳳山鄉東村,他的母親和弟弟均為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誹謗。一九九一年四十一歲時,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將近結束,幡然醒悟。
蓮友勸他念佛,他當即接受:「要麼不信,信就不疑。」於是開始專心念佛。
農曆十二月十二日二十二時,臥床多日的韓有才突然要起來,家人不知何故,他說:「佛來了,躺著不尊敬。」並問:「你們沒看見嗎?」
五分鍾後韓有才安然逝去。
(真慈法師、朱寶華 供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