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中心早期留學歐美人士
[1B]{台大醫學中心早期留學歐美人士》 [B]系列原載 《景福醫訊》,2002年3月開始連載
(一) 前言及介紹洪文治教授大作
(二) 耳鼻喉科新技術的引進 洪文治
(三) 第一位來美發展有成的景福校友:林炯東(安息)前輩
(四)
(五)
(六)
(七)
台大醫學中心早期留學歐美人士
朱真一
前言及介紹洪文治教授大作
自己一向對台灣的歷史文化有興趣,對人物傳記尤其鐘愛,身為醫界人物,對醫學人文
也一樣愛涉獵。雖人在海外,對台灣醫界仍很關心。有了上述種種的喜愛,自然而然對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人士有特別的興趣。人在海外收集資料有不便但也有好處。查詢海外
機構的資料更直接更方便,也較容易訪問一些仍在北美的人士。
對挖掘台灣早期留學歐美人士的資料,真像挖寶藏一樣,珍貴的歷史一件件地出土。我
甚於在十幾年前就以「掘寶記」(1990年9月28日自立晚報)來描寫早期尋找資料的經
過。後來在<台灣醫界>也再寫一次較多找尋資料的點點滴滴(2000年六月號,第44卷
)。以後在該刊連載了蔡阿信、鄭翼宗、劉清風、杜聰明等前輩的生涯、風範及貢獻。
戰前仍有另外十幾位曾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他們較短而仍不齊全的報導也會在近期在
<台灣醫界>刊登,仍在搜尋更完整的資料。
戰後出國進修人士早幾年(1950年)前只有幾位,五十年代以後才漸漸增多,戰後初期台
大醫學院是台灣唯一的醫學院,自然不少出國留學人士跟台大有些關連。目前這些資料
仍在收集整理中。此系列用「台大醫學中心」,因為也想包括附設醫院的其他非醫師的
人士如護理人士,及從醫學院分出去的公共衛生界,非醫學院教職員,有許多的長輩值
得報導。
收集資料過程中,非常感謝陳定信院長之熱心幫忙,他主動地將我想我資料的信複印給所
有已退休的教職員,更送我些資料。這兩個月來不少前輩寄來自己或他人的資料。我想
收集的除了前輩的生涯、事蹟及貢獻外,最希望探討前輩們前往歐美留學進修對台灣醫
界有何貢獻。在收到資料中洪文治教授自己寫的一篇「耳鼻喉科新技術的引進」可以說
是最好範本。
徵求洪教授同意,在此當此系列之第一篇。洪教授算是台大醫學院教員自己來美的第一
位(算自費、留職停薪,請看其文),他不只是去看看或研究而已,而是自己親身去當
住院醫師,表現優良其中一年還是總住院醫師。他一定做得很好,他的同事對他念念不
忘。我1966年到Boston的Carney Hospital當Rotating Intern時有位耳鼻喉科醫師問我
從何處來,當他知道我是從台灣來的,跟我講了洪教授不少好話,使我很感光榮地跟他
說「Heis my professor in the medical school I graduated」。
希望有更多前輩也像洪教授一樣寫出自己的生涯事蹟讓大家了解台灣早期的醫學。上述
在<台灣醫界>或其他刊物寫過的文章在網路上也刊登,請看:
http://home.i1.net/~alchu/medical/histor1.htm,該網站仍有其他台灣人醫界的一些
資訊文章,而且可從那也可連上其他一些有關台灣歷史文化,客家台灣語言文化的資料:
也有<景福外訊>,( http://home.i1.net/~alchu/toivan/jinfu1.htm)。那兒出版有
<景福醫訊>上看不到的文章
如不方便寫,也不妨用錄音帶或錄影帶口述寄來給我。(P.O. Box 22, Cheserifield,
MO63006)。文章也可傳真來314-268-4081。當然也可用e-mail送來:chuj@slu.edu並請
copy到alchu@i1.net。不論用華語、英語、福老或客家台語都可以。e-mail也可顯示日語
,我也會請人幫忙。請用上兩e-mail址因可適用不同window或漢字版本。
對已提供資料前輩,因事忙仍未能一一致謝,再此先謝以後再補謝。對以前「青杏」上
有許多早期留美校友之報導,如有人有「青杏」各期,請複印寄給我,不勝感激。若要
我出版的小冊子請來連絡(請看上website有目錄)。
耳鼻喉科新技術的引進
洪文治
文治於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日生於台南市,父親洪鐵濤是位詩人,
祖父洪彩惠是當時有名的中醫,早年從潮州搬來台灣,經營各種海產、陸產及藥
材生意。當時是清朝,我父親小時候還留著辮子。我出生時已是日本時代,那時
的小學校及公學校:小學校是給日本人唸的,公學校是給台灣人唸的。我在台南
市公學校接受小學教育,畢業後到台北來,在台灣總督府府立台北高等學校附屬
尋常科(相當於現在的初中)就讀四年,後轉高等科(相當於現在的高中)就讀
三年,畢業後就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即現在的台灣大學醫學院)。
當時的醫學部是四年制,但是因為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日軍需要許多軍醫,希望
醫學部的學生趕快畢業去從軍,所以縮短課程,我們三年半就畢業了。不過因為
日本醫生被徵召做軍醫,不能再霸佔所有臺大醫院的職位,因此也給了台灣人許
多機會。我於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九月畢業,是醫學部第四屆畢業生,
景福會現在給我的學號是031MA015。畢業後立刻開始在臺大醫院耳鼻喉科服
務,一九五○年昇任副教授。
當時台灣耳鼻喉科的技術相當落後,我想到美國去學一些新的技術。也是因緣際
會,有朋友幫忙,取得美國Boston City Hospital耳鼻喉科的聘書。那時Boston
City Hospital是美國第二大綜合醫院,是Boston University, Harvard Medical
School及Tufts University的教學醫院。從前來美國留學並不像現在這麼容易,
機會不多,旅費又貴,還得通過政府機構的思想安全調查。拿到聘書後,我先徵
得當時臺大校長錢思亮的同意,留職停薪,又找到幾位同事為我作保,然後拜訪
衛生部長劉瑞痝掑h,由他掌管的ABMAC (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dvancement in China, Inc.)贊助旅費。那時一趟台北到美國的飛機票要美金
500元,以當時的待遇來說,沒有人贊助旅費,恐怕就不能成行。
一九五二年八月底,我從台北松山機場搭上 Pan American的螺旋槳式小飛機,
先到日本,由日本往夏威夷途中,飛機故障,只好飛回日本,再轉乘Northwest
的飛機,經由阿留申群島,到阿拉斯加,再轉往美國,花了好幾天,晝夜不分,
終於在8月31日深夜抵達目的地Boston。林宗義教授夫婦很親切的來機場接我,
使我非常感動。九月一日開始在 Boston City Hospital耳鼻喉科上班,接受住院
醫師(resident)的訓練,學習當時最新的耳鼻喉科醫學技術。這些技術包括聽力檢
查(audiology) ,使用手術用顯微鏡施行耳科手術(micro-otoscopic surgery),
以保持及改善聽力,和頸部根治手術法(radical neck dissection)以徹底根除頭
頸部惡性腫瘤。當時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根除做的最好的是在New Sloan-Kettering
Memorial Hospital的Dr. Hayes Martin。我也利用假期特地到New York去觀摩研習。
在Boston City Hospital受訓兩年後,我又轉到Philadelphia的Temple University
Hospital的Jackson Bronchoesophagology Clinic學習三個月。那裡有最新式的食
道氣管內視直達的器械,bronchoesophagoscope。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學
成回國,就在臺大醫院致力於這幾項技術的推動:購置新器械,增添設備,及訓練
人才。
在美國留學期間,我認識了Professor Hollinger,他是國際耳鼻喉科醫學會秘書
長。我回國兩年後,他寄了一份請柬給中華民國,請我國派員出席一九五七年五月
五日在Washington, D.C.舉行的國際耳鼻喉科醫學會第六屆世界大會(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torhinolaryngology)。他信中並說如果我方不參加
的話,大會也可能邀請中共方面的醫師參加。當時的魏火曜院長認為我們不能輸給
中共,所以一九五七年我國耳鼻喉科的醫師踴躍出席大會,首次登上耳鼻喉科的國
際舞台。從此以後,風氣漸開,耳鼻喉科同事,特別是年輕醫師也儘量找機會出席
會議,向專家們請教,增加專科知識。在Washington D.C.參加了國際耳鼻喉科醫學
會第六屆世界大會後,我又轉往德國W‥urzburg University,
在Professor Wullstein的Clinic裏觀摩研習Tympanoplasty,使用手術用顯微鏡,
以autogenous skin graft來形成鼓膜,回國後也把這項新技術介紹給台灣醫界。
一九六七年我到馬尼拉參加第一屆亞太耳鼻喉科醫學會議時,答應由我國在台北市
主辦一九七一年的第二屆亞太耳鼻喉科醫學會議。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會第一次
主辦國際會議,因為沒有經驗,遇到許多困難,但終於一一克服,使會議圓滿完成。
有了這次經驗後,使我們以後更容易和各國專家聯絡,保持我們的專科水準。
文治一生在台大服務將近四十年,一九五八年昇任教授,一九七九年四月三十日退
休,任臨床教授,一九八六年受聘為名譽教授。回想三十二歲時,在留學風氣未開
之前,能順利出國留學,要感謝錢思亮校長,劉瑞恒博士,林宗義教授以及各位同
事的幫助與鼓勵。最後要再感謝鼓勵我寫這篇報告的師長同事們!
(作者係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1942年畢業,現已退休)
第一位來美發展有成的景福校友:林炯東(安息)前輩
朱真一
偶爾聽到人討論誰是最早移民來美的台灣醫界人士,大概都認為戰後才有。二二
八事變中的重要人物謝娥前輩,1949年底移民美國在公共衛生有成,可能是戰
後最早的一位,以後再來多多討論。在收集早期留學歐美資料時,從二位不同的
來源得到一景福校友早在1935年就來美久居的消息,值得在此討論其成就及生
涯。
本名林安息的前輩1897年生,1918年台灣醫學校(第17屆)畢業,1935年來
美後來在營養學、生化學及細胞學很有成就。以下資料由前台大圖書館系系主任
及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賴永祥教授提供林前輩弟弟林金生(已於1972年去世)
的信,以及林前輩的堂弟林東輝醫師提供資料,以及李敦厚、李遠川、廖述宗、
謝奇璋等教授的幫忙查證。
林安息前輩又名錫蝦,醫學校畢業後在台北市紅十字社醫院,台南的總督府立台
南醫院實習後,在台南竹仔街(今民權路三段)開業「春陽堂醫院」。後
來到上海與同學翁俊明及林錦生兩人共同開業。後來他又去日本醫科大學進修,
再回去上海的滬江大學當教授並開業。他到中國後以炯東為名。在上海結婚,生
獨女似蘭,母女戰後回到台灣,似蘭女士十二年前仍住台北。
1935年由當時國府立法院院長長孫科聘為立法院顧問醫師,不久陪孫科夫人去美
國治病,孫科夫人治病後回國,林前輩則留在美國。林金生之信說他到哈佛大學
深造得醫學博士。我去哈佛查不到他得MD的記錄。可是經林東輝醫師得到他1948
年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發表有關Pyridoxine的論文。那論文是
他在哈佛公共衛生學院Nutrition科做的,我找到任教於該學院的李敦厚校友,
他很認真地去查證,他說哈佛大學沒有他得MD之記錄,他去哈佛的註冊部門詢
問,林前輩的確於1946-47年在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註冊一學期當Special Student,
並沒有得到任何學位。李校友還打電話給該論文共同作者,D. Mark Hegsted。那
教授還記得林前輩,說他很認真工作, 但已不記得他是以什麼身份做研究。
顯然他以後到John Hopkins大學攻讀生化學位。從Biological Abstract找到他
在1952-54年共發表四篇有關Vitamin B12的論文,都是從該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School of Hygiene and Public Health)的生化科發表(三篇在JBC,另一篇在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 Biophysics)後來我也證實他在1952年得該大學生
化學博士。論文題目是"Studies on the Metabolic Role of Vitamin B12"有100頁。
他得Ph.D.後去Philadelphia 的 Jefferson Medical College生化科當Assistant
professor兩三年,後來又轉回到 John Hopkins大學。據林東輝醫師的說法是當到
Associate Professor,但他弟弟林金生的信中則說當到「終生教授」。去Biological
Abstract查他在1962,1963發表二篇Abstract,在1968年(當時71歲)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發表細胞培養劑的研究。這篇是從該大學外科的Finney-Howell
CancerLaboratory及生化科名義發表,他是該論文的第一位作者。
按林金生的信,他大約1922年離開台灣後再也沒回到台灣,1972年他們兄弟再次
在美國見面。林前輩於八十四歲膽癌逝世(約1981年)。林東輝醫師曾在Philadelphia
以及他病重時在John Hopkins大學醫院內見到他好幾次。他一直稱讚林炯東前輩很
了不起,是位學者。他們也提及他對茶花及養鴿子非常有研究。他來美國後再婚。
他1935-1946年間做什麼工作,那信及堂弟林車輝都不知道或未提及。他研究生化
有成,能在很難得的JBC發表好幾篇,後來轉研究細胞培養也在71歲仍發表論文於
難登的雜誌。生涯的其他詳細仍不知。據說他弟弟黃俊烈目前仍健存,住台南東寧
路不知他有更多資料否,不知他女兒林似蘭女士,仍在台北否?若有人知道他們請
麻煩來聯絡。^
順便一提,他1948年在JBC發表一論文,本以為該是台灣人最先發表於JBC的論文,
再去詳查,林國煌教授及董大成教授在1948年JBC同一卷第二期發表了一篇"The
oxidative demethylation of Monomethyl-l-amino acids"這論文比林炯東的論文早
一個月發表。董、林教授這一篇是台大醫學中心(也許是台灣生化界及台灣醫界)用
英文發表於國際論文的嗃失。
林前輩38歲才到美國,不知他前十年做什麼工作。他的生涯多采多姿,不論是上海在
日本在美國都很不尋常很可惜沒有資料可探討。他五十幾歲還很努力做研究,後來約
55歲得到PhD.以後論文較少轉研究細胞也有成就,在七十一歲仍有論文,其精神真值
得我們的佩服。他對台灣的影響很小,但無論如何林前輩是我們後輩該尊敬的第一個
到美國的拓荒者。
附錄﹕
再度懇請有資料的前輩、朋友能與我連絡。
地址:J.Y.Chu, P.O. Box 22, Chesterfield, MO63006。
傳真:314-268-4081,電話:314-577-5638,E-mail:chuj@slu.edu及aljychu@yahoo.com。
我在此先謝謝大家,尤其希望有人提供高敬遠、林德翰、郭松根、王通明(祖檀)、蔡愛禮、
劉聰慧、李晏、蔡陽昆、劉禎祥、謝娥、王振明(James D. King)、黃演燎、黃文、黃雲裳
(新島裳一)、林鼎乾(林田健男)諸先輩的
資料。
×××××××××××××××××××
再度懇請有資料的前輩、朋友能與我連絡。地址:J.Y.Chu, P.O. Box 22,
Chesterfield, MO63006U.S.A。
傳真:314-268-4081,電話:314-577-5638,
E-mail:chuj@slu.edu及alchu@il.net。我在此先謝謝大家,尤其希望有人提供高敬遠、
林德翰、郭松根、王通明(祖檀)、蔡愛禮、劉聰慧、李晏、蔡陽昆、劉禎祥、謝娥、
王振明、黃演燎、黃雲裳(新島裳一)諸先輩的資料。
美國Missouri州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Cardinal Glennon兒童醫院 小兒科
血液癌瘤組
---------------------------------------------------------------------
---------------------------------------------------------------------
請 贊 助, 請 開 CHECK 分 ( PUN)NATPA,NON-PROFIT ORGANIZATION
大 名 ﹕
漢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GLISH:__________________
住 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 寄 來 NATPA, P. O. BOX 22, CHESTERFIELD, MO
63006 或 E-mail : alchu@i1.ne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y comment and question,please send to Albert Chu
Link to:HAKKA TAIWANESE NEWSLETTER 客 台 語 專 刊 各 期
Link to:HAKKA TAIWANESE REFERENCE 客 台 語 資 料 庫
Link to:TAIWANESE HAKKA 台 灣 客 家
Link to:HAKKA TAIWANESE NEWSLETTER 客 家 台 灣 文 化 專 刊
Link to:TAIWAN MEDICAL HISTORY台 灣 醫 學 史 專 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