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談學習策略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學習策略工作坊之三
時間:2007 年 6 月 6 日 18:30~20:30
地點:臺大視聽小劇場
講者:林曜松教授(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講題:談學習策略
整理:賴慧玲(臺大外文系畢)
修訂:教學發展中心
我並未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也未曾拿過教育的獎項,但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題目,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年研究生就業率降低讓我開始關心自己的研究生,而 我也在優秀的研究生中發現一些共同的特質可與大家分享。另一方面是我在關心自己小孩的求學與就業時累積的一些認識。我的孩子在高一時休學,從那時起我便非 常關心報章雜誌裡和有效學習相關的文章,特別是體制外的學習。在這些文章中,我發現許多對教育提出看法的傑出人士對東方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還有很多人對北歐的教育推崇備至。後來,我的小孩有天跟我說想出國留學,便到英國念了五年書,再到波蘭唸了兩年,也讓我看到了歐洲的學習方式與臺灣學習方 式的差別。接觸這麼多資訊之後,我開始相信,臺灣的教育與學習方式應該要有所改變,而近來成立的教學發展中心便是臺灣大學想改變的嘗試。當學校決心要改變 時,我們三萬位同學中有多少人也有改變的體認呢?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在退休之前來跟各位介紹關心教育的傑出人士如何批判東方教育,一些西方大學的教學變革 和方式,我傑出的研究生所共有的學習特色,以及我的小孩在英國和波蘭的學習方式,然後做一個總結。
獨立學習
首先,李遠哲先生曾說,亞洲培育人才的盲點,就是太注重筆試,考試領導教學,只是培養考試的高手。但一個有創新發明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用筆試 測不出來,也訓練不出來。大前研一也說過,東方的教育僅提供標準答案,學生學習僅止於背,考完就忘了,沒有提供思考的訓練;這種教育的特徵就是:上課不發 問,害怕答錯,即使不認同老師的話也不會跟老師辯論。他認為二十一世紀要注重「獨立學習」,即使離開學校之後也能自己學習,並要培養「發想」(也就是最重 要的「思考」)、「溝通」、「討論」的能力,能將所學應用在實際問題上。
另外,耶魯大學校長曾在 2006 年與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校長在電視上談話,也認為東方填鴨式教學阻礙了創新精神,在應付考試的大學教育底下,學生回答標準答案就能獲得滿分,導致學生不能 開創性地思考而一味盲從,因此,應該特別鼓勵學生「批判性」地「獨立思考」。現在他們已不鼓勵學生機械式地記憶課堂上的知識,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為自 己的見解辯護。目前香港大學已經朝這個目標改變,希望學生具備「獨立學習」、「批判性思考」、「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的特 質。《天下雜誌》有一篇文章提到「批判性思考」是要勇於堅持自己的見解,「要勇敢,要勇敢,要勇敢!」。
西方教育的狀況何如呢?兩年前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關於芬蘭教育的文章,內文提到歐盟曾對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十五歲的小孩進行閱讀能力、科學、數 學、問題解決四個項目的測驗,結果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第一,數學和問題解決排名第二,但芬蘭中小學生一週平均讀書時間才三十個小時,而東方學生則是五 十個小時以上!芬蘭的老師解惑而不傳授,輔導而不教導,家長、學生、老師一起規劃讀書計畫,從小學開始激發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北歐先進國家多是如此,如 要效仿,我們的教育必須整體改變。1996 年一位教育學家說,現在的科學教育講求主動學習,在過程中自己探索、假設、求證。因此,我特別鼓勵各位同學從大學開始便培養獨立精神,不要到了研究所才學 習獨立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