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策略
表達能力
哈佛管理學院一位教授曾提出 3C 能力:思考、表達和應用能力,在各個領域都十分重要。而本校的郭瑞祥教授在「專業導向的學習藍圖」演講中也強調「有效的學習」:寫作、小班專題討論、與老師討論、生活;前三樣是培養表達能力,後一樣是培養應用能力。1972 年我在康乃爾大學唸生態課時,他們已實施「大班教學小班討論」,而台大到去年才開始實施。英國牛津、劍橋名校則非常重視一對一學習和與老師討論;另外,他們很強調寫作能力。哈佛大學博士生必須在畢業前證明自己能教三門課,便是強調表達和溝通的能力,這同時也是未來面試、開會、申請計畫時不可或缺的能力。《世界是平的》書中直說沒有溝通能力是無法在二十一世紀生存的,但我們的大學教育對這個重要的能力做了多少投資呢?就現況而言,我們確實還需要加強。
生活應用
林曜松老師回應同學提問除了表達能力以外,哈佛大學給新生的信中除了提到專業,更重視「豐富的經歷」而非簡短密集的大學教育,這便是強調「生活」。英國商學院有一種三明治碩士課程:兩學期上課,中間一學期實習,有了經歷再回頭學,學習便很不一樣。法國商學院也有類似的理念,如果學生沒有實習的經驗是不能畢業的;美國大學也開始實施實習和課堂學習交錯的制度。因此我建議念科學的同學可以儘早進實驗室,實作、討論、溝通、學習,體驗科學生活。我小孩在愛丁堡唸書時,他的老師呼籲學生參加愛丁堡藝術季,於是,他便到藝術季打工;在倫敦唸書時,還有一門課要學生到外面實習,交報告便可獲得學分。這樣將生活和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習之後,讓他畢業後有自己找工作的能力,很快便在波蘭找到工作。
能力的培養
大學教育要如何教導學生這些重要的能力呢?2003 年大陸清華大學特別請知名教授為大一新生開授三十一班的專題討論課,進行口頭辯論與寫作訓練,沒有固定教材或領域,每班小於十五人,安排實驗、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這樣一堂課便包含了所有重要的能力。
在我歷年 65 位碩博士學生中,有 25 位在不錯的大學擔任教授,台大就有 6 位,校外表現傑出的也不少,公費留考的有 8 位,中學教師有 10 位。這些優秀學生的共同特色是:一、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因此不管是當教授、教師還是公務員,他們知道該各自培養什麼樣的能力,並且能堅持下去。二、他們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題目,因為有興趣,所以能主動快樂地學習,我則放牛吃草地讓他們自由發揮,獨立思考,輔導他們取得適當資源,最後再一起討論;這也正符合了芬蘭的教育理念。三、他們培養出團隊合作的能力,研究中常需要彼此幫忙,因此研究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增廣視野。1991 年我推動兼任助教制度,要求動物系碩士與博士班一年級必修普通生物學實驗,而修過課的研究生就有機會兼任助教,上台講課,因此學生都能言善道。四、他們有國際化的視野和閱歷。
總結
最後,我以兩項資料簡單做個結論。1999 年中國國務院報告中提出有效學習的四個要件:一、課堂內外全面學習。其實實驗是就是最好的課外學習。我的小孩 60% 是靠校外學習,40% 才是校內學習。他曾參加 7 個校外的寫作班,表達能力比我強得多。他還發現獨立學習所得的知識比課堂學習的要來得完整有效,學習最快的時候是和老師討論的時候而不是上課的時候。二、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國際化的必重條件。三、思考的技巧,特別是批判性思考。
哈佛大學也曾提出三點:第一,學習要達到一個境界、要有很好的觀念,靠得是專業和思考能力;第二,要呈現思考必須靠表達、溝通的能力;第三,要將所學與生活結合,例如做實驗。以上便是我今天的演講,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