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很多修行人、越有智慧的人,他的外表外相看起來都是越樸實無華,有時候我們用台灣一句話就是說『一元錘錘』(台語)。很多真正修行很好的修行人,他就是樸實無華,看起來就是這樣一元錘錘、憨厚老實、沒有虛偽、沒有偽詐、沒有偽裝,你能不能看出實實在在的人?他不會從外表去裝飾、偽裝、打扮。所以我們真的要學習看到實實在在的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當說,如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裡須菩提很驚嘆也很震撼的跟佛陀提到:佛陀!世尊!你講這麼深奧的經典法理,以後眾生他們能夠了解、能夠聽得懂嗎?能夠信以為真嗎?就是「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就是說:因為這個都很深奧,眾生他們可以了解嗎?眾生他們可以體會到嗎?佛陀就跟須菩提講,「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佛陀告訴須菩提,你不用擔心,以後會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們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之後,不但能夠聽到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而且他們還能夠理解,不只是五百年後,兩千五百年後一樣,那時候的眾生可以理解到的,像這些能夠聽聞又能夠理解的人,你要知道他們是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之後才形成,就是這裡所講的,像能夠聽懂金剛經深義的人,「不只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當然這是個比喻,意思就是他真的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當因緣俱足的時候,他不但能夠到現場來聽聞金剛經的解釋,而且能夠在聽聞之後又能夠理解,要知道這樣就是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
  有一點跟大家提出來就是,這個人如果已經接近過那麼多的佛,為什麼這麼多的佛都還沒有令他開悟?可能要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懈怠呢?如果你真的在找尋,真的在求道、覓道、修道,當你親近那些開悟者、有智慧者,跟我們講真理實相之後,你要見法、要解脫很快,所以我們要隨時保持一個清淨的心、歸零的心、柔軟的心,這樣你很快就能夠聞法,花開見佛悟無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只要聽到《金剛經》裡面幾句很重要的話,他就能夠一念生淨信者,也就是聽到之後,馬上就能夠很快相應,而且體悟到、開悟了,像這樣有沒有真的見法?我佛陀清清楚楚的知道,「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真的要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能夠聽到《金剛經》,然後又能夠很快開悟,而遠離顛倒夢想,像這樣的人他很快,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金剛經》就是在破除眾生對所有相的執取,眾生因為看不透實相、看不清實相,所以被境界牽引著走而不知道,看到一條草繩的黑影,就以為是毒蛇,就被嚇得半死,就算你看到真正的毒蛇,只要不去攻擊牠、不去糟蹋牠,毒蛇牠也不會攻擊你,那些猛獸動物如果能夠感受到你的慈悲、感受到你的祥和,牠們不會攻擊你的。往往是人類去驚嚇、去怕牠,包括看到一隻蟑螂、看到一隻老鼠,你都如此的驚嚇,那是因為人類被灌輸了很多錯誤的觀念知見。
  如果你能夠慢慢靜下來,去看清實相、透視,所以不是看破世間,不是看破,是要看透,你要看透世間,看透實相、看透真理,如果你真的能夠看透之後,就不會被那些相所欺騙,不會被那些相耍得團團轉。所以你心裡面的一些擔心、操勞的,或是瞋恨、生氣的,回去好好淨化一下,你靜下來好好去體會,是不是都是我們去捕抓來,放在我們心裡的那些陳年老舊照片,你已經抓取了很久的那些相,都一直累積在你的心裡面,然後常常拿出來那些相,把你又牽引著走,很難歸零,你就很難很輕鬆的活在當下。
  如果你能夠聽聞到金剛經之後,了悟到原來所有相都是虛妄,原來諸相非相啊!這樣你就很快就會開悟。當你開悟之後,那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會消失。什麼叫做我相?這四個相我們來解析一下。
  「壽者相」就是時間相,一個沒有了悟真理的人,會被時間相把你逼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你見到法、開悟之後,時間相、壽者相會破除,如果以宇宙大自然實際存在來講,是沒有時間相,這個很深。時間相,時間是人類所設定出來的,就好像貨幣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工具,時間也是人類所虛構出來的,設定出來的。一個便於溝通的時間相,一個計算,但是人類發明時間之後,卻被這個時間相緊緊的逼著,在《事事本無礙》課程中有講到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真正的解脫者是來到超越時空的世界,你只要被這個時間相逼住,就會落入在生、老、病、死的世界裡面,如果你突破了時間相,會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問題是那個不生不死是很深,我們會再進一步解析。
  「我相」就是這個自我,對「自我」的這個形象,你緊抓著不放,很在乎這個「我」消失,你一直要讓這個「自我」更加鞏固、被肯定,想要得到種種的掌聲,這都是屬於「我相」。為什麼會有「我相」產生?因為你體悟不到「無我」,如果能夠體悟到「無我」,「自我」的這個「相」就會消失,如果你能夠體會到上一節所講的:X是由非X組合而成,你能夠去深觀無常、深觀緣起,就可以體悟到無我。
  《金剛經》從前面到現在,雖然講了短短幾個小時,如果你能夠好好去聽的話,你真的會開悟,你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當你體悟到「無我」的時候,這個「我相」就會破除。但是現在大家聽好像可以理解,問題是,你現在只是頭腦知見的理解,至於要來到實證,你必須要有相當深厚的聞思修證,逐步的累積各種因緣,你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真正做到,只要你有「我相」,就會有「人相」,這個人相、我相是一個對稱的,有我、就有我所,有「自我」、就會有我所,有「我相」、就會有「人相」,當你來到「無我相」的時候,人相也消失,這樣知道嗎?你有自我的時候,這個我跟他,我跟眾生是對立的、是分開的,所以有「自我」就會有人相,也會有眾生相,包括你還會用我慢的心態來看一隻貓、看一隻狗,那就是「眾生相」,你瞧不起其他道的眾生,瞧不起其他種族的人民,看不起跟你膚色不同的人,那都是眾生相,也就是人我相。
  為什麼你會有那些心態?因為我們沒有如實去看到,這些相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不到。所以前面的第五章,如果你能夠真的去看,真的好好去體會、去消化之後,這些相會破除,到後來會體會到,真的是沒有時間相。雖然年紀老了,五六十歲、六七十歲了,但是他的心一樣保持一個赤子之心,保持一個新鮮活潑的生命,所以雖然他六七十歲,外相上面是有老,但是他的心有沒有老?他的心是沒有老化的,佛教講來到沒有老、病、死的境界。記得喔!不是身體的沒有老病死,是你的心境、你的心,很多人認為佛教講說我們要修到出離六道,沒有老病死那些,所以變成一直在修練這個身體,但修練這個身體只是一個修身,但是你的心如果沒有了悟真理實相的話,你的心還是怕死啊!你還在貪生怕死的心態。
  有沒有時間相?是落入在時間相裡面的,因為你覺得人類平均的年齡是七十八歲或是八十歲,我現在已經七十歲,再沒幾年就即將壽終正寢了,糟糕!一想到這個死神在後面逼,就越恐慌、越不安,那就是落入時間相,因為你沒有體會到,真理實相的存在是沒有時間相的,當你透視這個時間是個幻象的時候,你會很輕鬆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雖然我年紀大了,已經六七十歲,但是他還是保持童心未泯,還是一個赤子之心,過得很快樂,他的臉上還是充滿著安祥,像你看這樣的人雖然年紀老,年紀、外形上是老了,但是心不老,我們要看看喔!很多人是身體還沒有老,而心早就很老化了,早就很僵化了,你一學佛或是一談到修行,就緊抱一個法門,然後就一直堅持著不放,一直鞏固你的觀念、思想、信仰。當別人要告訴你一些更好的訊息,你都聽不進,像這樣我們很容易躲在一個封閉的世界,你生命的成長就會停滯不前,停滯不前你就漸漸的老化,就像那個水沒有流動,很快就漸漸變成一湖死水。
  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赤子之心,流通的心境、暢通的心境,活在每一個當下,當然你要來到這些,要慢慢的去體會,為什麼所有相都是虛幻?什麼叫做諸相非相?你真的能夠去透視之後,很快你就能夠開悟。你就能夠來到,「是諸眾生」就不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前面是講解四個相,後面我們再來看,什麼叫做「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法相」就是來到沒有法執,沒有宗派門戶之見,不會有那些見諍。你會跟人家有見諍,是代表你執著一個法門不放,你執著一個堅固的信仰不放,才會引起見諍,這就是「法相」,這樣知道嗎?你只堅持我的這個法門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別人法門不好,遇到跟你的法門不相符合的時候,你就在那裡起見諍,那就是法相、法執,亦無非法相。
  有的人認為佛教是迷信的,那些不好啦!我們不要落入宗教信仰,人死了之後就一死百了,這就是落入斷滅空,就是落入非法相,他認為別人修行不對,他變成不去修行,認為別人聽聞佛法是迷信而排斥這些,所以他不想聽聞佛法,眾生總是在中道的兩邊、兩端跑來跑去,很少走在正確的中道上。如果你有正確的理解,會來到沒有法執,也不會落入斷滅空,這樣知道嗎?
  因為《金剛經》很深,所以你要打開心靈來聽,如果你真的能夠歸零,用寧靜的心靈品質來聽,我告訴各位:你隨時每一章,都有開悟的可能,你會很震撼,有時候光是一堂課的講解,勝過你十年二十年閉門造車的用功,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些講解,不要小看這些盛會,只要你能夠歸零,以赤子之心來聽聞,然後去體會、去思惟,去消化、去咀嚼,你隨時都有可能開悟見法。你看佛陀光是講這樣沒幾章,如果你真的聽懂的話,就會來到破除種種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心取相,只要你有我見,其它的種種相就會跟著出來,所以眾生若心取相,你有取我見、我相這些,其它的種種相就會存在,佛陀跟我們講宇宙的真理是「無我」,這是佛陀的體悟、佛陀的發現,證悟到的人可以來到跟佛陀相同的境界,但是一般眾生因為體悟不到、做不到,所以你沒有真正做到「無我」的境界。你在「我相」的世界裡面,你會取各種相,而這各種相呢?又是從「自我」去界定、去出發─「順我則是,逆我則非」。
  你會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從「自我」去界定、去出發,所以種種的相就出來,你會被這些幻象把你耍得團團轉,這就是苦海。只要你有「我相」,其它的各種相就沒辦法破除,「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你看前面是我見、我相,,這裡講的是「法相」,如果你還執著某個法門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如果你還一直執著自己的法門才是最好,然後很喜歡跟人家見諍、很喜歡去打壓別人,或是瞧不起別人,這叫做落入在法相的世界。只要你執取法相、法門、法執的話,你一樣都是在人我眾生壽者四相裡面轉,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金剛經》講的都很深入,直接切入那個核心。
  前面取法相,不對!後面繼續再解釋:何以故呢?若取非法相,取法相不對,取非法相呢?一樣,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個眾生就不容易理解。好!你說取法相會著我人眾生壽者相、種種相,那我不著相,就不取相啊!但你不知道你落入取、執著那個非法相,也就是你是從一端跑到另外一端,這個取非法相就是你落入頑空,落入斷滅論。
  有人講因果很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理解因果的人,就容易落入宿命論、被因果卡住,被宿命論的包袱捆住了,結果他修得很苦,那是他個人沒有正確的理解。但是在旁邊的人呢?看那個人常常強調因果,所以才修得這麼苦,然後就認為或斷定沒有什麼因果啦!你就會變成又跑到另外一端,認為反正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你變成落入沒有因果的那一端,這就是跑到取非法相。你以為你的境界比那位朋友高,佛陀就講是一樣啦!半斤八兩啦!你只是跑到另一種執著、執取,你在那種執著、執取裡面一樣,是有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還是有那一種比較,認為我比我那個笨笨呆呆的朋友高尚多了,我是蓋高尚!你以為你的智慧比別人高,但是你不知道你在人我是非裡面比較,還是一樣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裡面,這樣可以理解嗎?眾生都是在兩端跑來跑去。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一句話又是很深,佛陀跟我們說,各位有心修行的善知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修行就好像從這一岸,然後你要渡這個生死河,到另外對岸、彼岸,你在渡河的過程,我們需要這個船來協助我們渡河,以前是竹筏啦!這個竹筏、這個船就是協助我們渡河的方便法,佛陀跟我們講經說法,告訴我們種種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些竹筏,是要協助我們渡過這個生死河,讓我們了悟真理實相,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理解,糟糕了!你又執著在竹筏上面的話,你能夠上得了岸嗎?還是上不了岸。
  所以來到岸邊的時候,你要把渡河的工具捨掉、放下,才能夠上岸,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何況非法」就是何況那些很多的世間法、種種法,把你牽引在苦海裡輪迴的那些法,例如賭博、是吃喝玩樂、吸毒或是種種,包括玩金錢遊戲啦!因為這些很多都會把你牽引住,讓你沒辦法渡這個生死河,所以佛陀跟我們講「」法尚要捨何況非法」,就是這樣的意思。
  為什麼法要捨呢?這含意很深,你不要聽到「法尚應捨」,各種法門就都不用了,如此當你一跳下水裡面就淹死了。很多在展現我慢的人,就認為不必需要什麼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要展現我慢的時候,就連那些法都要拋棄掉,是不正確的。我們要看什麼因緣,這些法就是治病的藥物,什麼時候該用正確的藥物來治療,什麼時候要把藥物放下,我們要有智慧去判斷。
  佛陀勸大家「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什麼叫做法?這裡面所講的法,就是法門、方法,渡河的工具、治病的藥物,也就是說,如果以世間法來講,對治病的有益助的這些藥物,我們把它稱做「正法」,但是有很多的藥物,無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多的藥對我們的身體,不但是無益而且還有害,那個叫做「非」,這樣知道嗎?例如安非他命、毒品或是大麻,這些是屬於「非法」。
  合法的這些法都要捨除了、都要捨離了,何況那些非法呢?為什麼合法的這些法要捨離呢?法、正法是一種治病的藥物,我們為什麼要吃藥?因為有疾病、有病痛才要吃藥,佛陀是大醫王,是醫療眾生的心病,在我們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眾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病,所有這些方法就是幫助眾生,怎麼樣讓我們能夠把無明轉變為明,讓我們大徹大悟,讓我們的顛倒夢想,以及讓我們的憂悲苦惱,能夠得到治療、能夠得到止息,所以佛陀就講出對眾生心病有益的這些藥物,我們把它稱做正法、法門,但是我們要知道,如果你一直執著在這個法門的話,就好像一個人得了感冒,你吃一種藥,感冒治好了,或是你得了偏頭痛好幾年,結果你吃了某種藥,好了之後呢?你竟然一直都放不下那些藥物,連續一直吃一直吃,像這樣的話,你慢慢的就會成為一種叫做藥癮,吃藥吃了上癮。
  上癮就是這樣,你就沒有把那些法、沒有把那些藥物放下,這樣你藥物吃了過量、過多、過久,會產生怎麼樣?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出來,所以藥把病治好了,就要放下那些藥物,不是要養成藥癮,不是要養成依賴性,佛法、法門也是一樣,就像那個竹筏,從生死此岸渡向彼岸究竟涅槃彼岸的一個渡河工具,這是生死河流、是苦海,這是個比喻,如果你沒有這些渡河的這些工具,你一跳下去很快就淹死、被洪水沖走,因為有這些適當的方法、竹筏,幫助我們超越過這個生死河,這個就是正法,八萬四千法門是有助於我們超越生死河的那些工具。
  但是我們要知道到了一個階段,就是要把這些放下,如果你沒有放下,還一直戀戀不捨不上岸的話,你還是在河流之中,還是有被漂走、沖走的危機,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說法尚應捨?如果一開始,你就沒有用依著某一種方便法契入的話,一開始就要無為、無為法,一開始我就從果地起修,就要什麼又快速又快速!如果你不按照次第逐步過來,你還是一樣在這邊喊,但是你喊的再久,你還是在生死苦海的此岸,所以我們透過有為法,逐步這樣過來,到後來你這些又要放下,這個叫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非法」就是那些不正確的方法,還有那一些藥物、一些毒藥,對身體有害的那些藥,無助於渡河的工具,好像這一艘船、竹筏可以幫助我們渡河,如果你是拿著一個網球拍,或是拿著球棒,認為說反正我抱著一個東西,但是你一跳下去,那些不是救生圈、不是渡河的工具,雖然你手中有拿著一種東西、一種工具,但是那卻沒辦法幫助你渡過,或是認為別人抱著木頭可以浮過去,那我也抱著一小塊的木塊,或是說抱著鐵條,你抱著鐵條你跳下去,很快你就沉下去了,這個就是非法、不正確的方法,這樣知道嗎?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要有擇法覺支,要有智慧去選擇、分辨什麼叫做正法?什麼叫做非法?什麼是有益於我們身體疾病的藥物?什麼是對我們身體疾病沒有幫助的藥物?我們都要有智慧去分辨,然後透過這些有為法,協助我們上到彼岸,所以這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有的人是一直執著在實際的實有上面,緊緊抱守著一個法門,然後一直堅持不放,這是錯誤,如果認為這個法很好、這個工具很好、這個藥物很好,你一直緊緊抱著不放,這個是錯誤。但是有的人他就跑到另一端,跑到斷滅空,否定種種、否定那些工具,就是治病才吃那些藥啊!你吃到身體又罹患更大的疾病、產生更多的疾病,所以就排斥很多的那些藥物、排斥很多的那些方法,他認為那些都不能用,於是又落入斷滅空。
  所以佛教講的,過與不及都不正確,要走在中道的智慧上面,這一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要有中道的智慧,什麼時候該用有為法、方便法幫助我們渡河?什麼時候你應該要放下?這都要有智慧去分辨,當然在這個過程,善知識協助我們是滿重要的一個階段。
    【幻燈片】
  現在我們透過一些幻燈片,來協助大家進一步的了悟,什麼叫做「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包括要去體會,X是由非X組合而成,這個含意都很深,我們盡量深入淺出用幻燈片來跟大家來解析,讓大家處處可以看到,可以體會到活生生的佛法。這一張風光明媚,湖光山色、有別墅,住在這個地方多好、好享受,有吃有穿、樣樣都有,這樣無憂無慮啊!住在風光明媚的地方多好,一般眾生取的相是不是覺得風景好好?現在請你溶入那個鴨子裡面,大家在看幻燈片要記得一個要領,要把自己溶入裡面,裡面的那些鴨子就代表你、我、他,你把自己溶入裡面,我們住在一個湖光山色很漂亮的地方,環境樣樣都很好、都很愜意,多舒服!你就在那裡享受、享受啦!因為我不愁吃不愁穿,要吃飯的時候就有人拿過來,住的地方也都有啊!如果房屋破損,主人他們就會去蓋,不用我去操心什麼,這裡多好,我吃飽就到處去玩、遊山玩水,多棒!我們現在取的相、一般眾生取的相都是到這樣。
  所以你就貪著在樂這方面,快樂啊!但是後面的這些就不容易看到,你能不能看到當你一直在吃吃吃的時候,過得很安祥很快樂,忘了我是誰,你能不能看到背後的危機?背後的危機是什麼?北平烤鴨、烤鴨三吃,你知道嗎?如果你對事情只是看到片段,只有看到前面的湖光山色,你看不到整體,看不到下場,如果你能夠看到整體,你還會執著在那個小小的角色裡面嗎?所以佛陀《金剛經》處處都在喚醒我們,前面你看的相、非相啊!你要看到全相啊!要看到總相啊!這樣知道嗎?
  這都是在告訴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個憂患就是佛陀所跟我們講,你處處要去見苦諦,要處處去體悟法,你要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啊!對自己的生命要好好的交代,不要浪費了生命。
  以前大家都有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很吸引人,大家都讚嘆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讚嘆蓮花的高潔、漂亮,而對那個污泥呢?我們卻覺得它是污垢、不好的,但是我是覺得這樣不夠客觀、不夠公平,為什麼呢?我們透過幾張幻燈片跟大家分享,蓮花多漂亮,人人喜歡看、人人在讚嘆,但是蓮花腳下的污泥,大家卻嫌它髒、嫌它不好,但是空海發現,如果沒有那些污泥的長養、養育,怎麼開出蓮花?這個蓮花你可以想像、可以推想到,當你做種種事情覺得很有成就、得意忘形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那些幫助你成就的種種助緣?包括我們今天這些幻燈片,我們上課這一系列,將來能夠在世界各國播放,你要知道不是空海一個人能、一個人行,是要具足好多好多的因緣。
  如果你能夠體會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能夠體會到這個X的一個現象,是由很多的因緣組合起來,你內心會充滿著感恩。我們現在看看這個蓮花,一方面諸相非相,除了看到緣起之外,我們還要看到蓮花本身也在變,現象本身也一樣在變,你看蓮花現在是這樣的形狀,它也會變、會不斷的變,這是無常變化。你三天前去看的那一朵蓮花是小小的,在你腦海中看的是含苞待放的蓮花,三天後來看它變成這樣了,所以你三天前取的那個相,三天後的相就不一樣了,這叫做諸相非相的一種解釋,可以了解嗎?
  各種相是不斷的在變化、變化、變化,不要把它固定不變,眾生常常是當有喜歡的境界,就要抓取一個恆常固定不變,那是錯誤、是顛倒夢想的。你看蓮花它不斷的在變、在變,所以漸漸開出美麗的花朵出來,但是當美麗的花朵這樣盛開的時候,它一樣繼續在變、繼續在變,漸漸的它慢慢會凋落。如果你來的時候看到這一朵花,就認為這個過時了,就好像一個人老了、沒用了,就覺得這個花沒有什麼可看、快凋謝了,你要知道如果花沒有凋謝的話,後面的果實怎麼出來?
  所以很多人把「無常」解讀是負面的,但我們要正確的理解:無常是中性的,這個含意很深,以後我們還會再深入解析。你看如果那個花是固定不變在那裡的話,果實沒辦法生長出來,蓮子怎麼跑出來呢?就是因為有無常在流動、在變化,我們才能夠吃到這些果實。所以不要想到無常,就都是往負面的想,無常是中性的。再來它一樣會繼續再變化,這就是蓮子比較久之後,就結出深褐色的種子,所以這一張就是前面幾張的一個結論,這個蓮花代表說,包括我做各種事情有成,或是修行有成,各位都是有心要修行、要邁向解脫的人,很多人當他修行有成之後,就忘了我是誰,然後他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厲害,我接受人家供養是理所當然,這個我相、人相出來,我慢又出來,像這樣是不正確。
  這個蓮花代表就是說,一個人就算今天修行有所成就,要體會到不是我這個蓮花本身可以,必須要具足大地、流水、陽光、空氣,還有農民的辛苦耕耘、播種,要具足很多的因緣,才能夠開出美麗的蓮花。佛教講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修行有成是要具足背後很多的因緣,當你能夠體會這樣的時候,你處處會感恩啊!
  剛才是蓮花系列的幻燈片,我們現在再用幾張介紹芒花的幻燈片,來讓大家去體會,這些都是有啟發性的,引領出大家更深度的思維,讓大家思維的深度更深、廣度更廣。以前大家在看這些芒花的時候,很少人多看它一眼,大部分的人都很討厭它,對不對?都認為這個不起眼、這沒什麼嘛!很討厭;很惹人厭。但是對空海而言,我後來看到一個相,讓我很震撼,我又重新來評估,重新來面對它們。
  今天我們也從另一個也許你平常很少看到的一個角度,來跟大家介紹,什麼叫做無用之用?平常大家不覺得芒花的重要,但是我現在來跟大家介紹,剛才這芒花,當我幾天之後再去拍,它跟前面的又不一樣了,本身也在變、在變,慢慢的它再來又漸漸的成熟,開花然後結很多的種子,這些種子仔細看的話,請你以後如果路過有開芒花的地方,請你停下來仔細去分析、去看看它,一棵芒花可以結出好幾千個、甚至幾萬個種子,請你仔細去看這個種子,每一個種子都帶有螺旋槳,也就是種子本身帶有翅膀,芒花會飛是透過大自然的風力來傳播,所以你說它沒智慧嗎?要知道你上不去的高山,芒花可以上去,芒花的腳是什麼?風就是芒花的腳,風到哪裡芒花就可以走到哪裡,人類攀爬不到的懸崖,芒花可以爬上去,靠的是大自然風的腳。
  我爬上去做什麼?人類爬到哪裡之後,就到那裡破壞大自然,或是丟下垃圾,這個芒花爬上去之後不一樣喔!我們來看看它的作用,這就是越成熟的,你看它就慢慢的脫落,而且每一個種子都帶有一些毛絨,那個毛絨就是它的翅膀、螺旋槳,然後風一吹的時候,它就透過像翅膀的這個,然後隨風飄、隨風飄,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它這樣飄得很悠揚,它飄到一個地方,如果著地之後,因緣具足就在那裡安住下來,就在那裡把種子落下來,種子落下來之後,它的那個翅膀、絨毛會脫落掉。
  我們來看看芒花的效果,人類常常在破壞大自然,本來這是茂密的森林,但是人類把它砍伐、把它破壞,形成一片光禿禿的一片,本來這裡都沒有草,因為被人類把它破壞之後,就變成光禿禿的一片,但是那些芒花怎麼樣呢?很快隨著風飄過去,把這些受傷害的大地皮膚縫補起來,做水土保養,要知道人類常常是在破壞大自然,那這些芒花呢?平常你們不重視我、看不起我,但是它們卻默默的在做這個地球的修補工作,大地這個母親的皮膚常常受傷,被人類濫墾、破壞,而這些芒花趕快跑去將它修補起來,做些水土保養,這一點人類很少去看到。我們再把鏡頭拉近,有沒有?第一道去把它補起來的就是芒花,所以各位如果你以後到戶外去看看,那個被人類濫墾濫建之後,修補起來的、復原最快的功臣是芒花,很快就去把水土再做一些環保,我們要想想自己,我們對這個地球、大地,到底盡了多少的保護責任,我們瞧不起的芒花,它竟然默默的在為人類保護這一塊綠色大地,所以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
  你以前對芒花取的相,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討厭的,但是現在空海從另一個角度來協助大家,去看到芒花發揮出來的無用之用,如果你能夠看懂芒花,它對法界大自然的愛護跟重要性之後,你可以看到什麼?這有點像孔雀開屏,有沒有?你從這個芒花裡面又可以看到孔雀開屏,你會讚嘆它們、感恩它們。真的會見法的時候,你處處會感恩,而且處處你都可以法喜充滿,你對事情的看法角度真的會跟過去不一樣。
  人類常常一直忙著自己所要的,追逐自己的各種慾望,你一直忙忙碌碌、忙忙碌碌,不然就是開著車,然後一直在壓馬路、南奔北跑,但是為了個人的欲望在奔波,而不斷的吃、不斷的吃。你看像那個大恐龍,一直張著嘴巴,然後一直吃、吃、吃,這是欲望無窮,一直啃食各種資源,但是我們卻看不到人類跟這整個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如果你能夠去看到我們跟整個大自然的密切關係,你真的會見到「見諸相非相」,而且各種執著都會破除,你能不能去看到能夠在這裡快快樂樂唱歌跳舞,背後要有具足多少的因緣?不是人類我是、我能、我慢,大家都希望有個好菜頭、好彩頭嘛對不對?但是你的好彩頭來自哪裡?法界大自然的養育啊!你能夠看到各種因緣,慢慢的形成具足之後,我才能夠長養出這個好彩頭出來。
  所以你所有那些的吉祥如意,背後都要有很多的因緣,包括你很想旺旺來,鳳梨、旺旺來,你的各種事業有成,真的要去看到背後很多很多的因緣。再來,你要去體會到農人種稻米、五榖下去,以及這些稻穀要成長、成熟,真的背後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緣。
  你種稻米之後,沒多久可以收穫,但是眾生都只看到是人類的厲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嘛!人類只看到我們的努力、我們的付出,而看不到大自然的貢獻,看不到大自然的重要,所以我們對大自然、對這個環境,我們就很少去保護它,如果你能夠體會大自然對我們的養育,對我們的重要的時候,這也是一樣去看到「諸相非相」,我能夠有這些稻米可以吃,背後是有很多的元素所組合而成啊!如果你能夠去體會到背後的種種因緣,你那個自我、我慢就會消失。
  當你在吃五榖、吃稻米、吃水果、吃青菜的時候,請你慢慢靜下來去分析、去體會,這些背後要凝聚多少因緣,我才能夠吃到這些東西?如果你能夠好好去體會,你看得越深、懂得越多,就會越謙虛,身心會越柔軟,到後來你的我慢會斷除,當我慢斷除、自我消失的時候,你就會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到跟佛陀相同「無我」的世界。所以一個懂得越多的人,他真的會越來越懂得感恩,我慢真的很快會消失。
    無得無說 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陀就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你認為我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嗎?「如來有所說法耶」?我講經說法幾十年,你認為我有所說法嗎?一般人的理解都認為有啊!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果位,有啊!或是明明有在講經說法,一般人都會認為有啊!你有得到、你有在說法。
  但是看看須菩提怎麼回答?須菩提就回答說:如我解佛陀所說的深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依我所理解的,事實上你並沒有得到一個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名號。「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如來你可以宣說的,為什麼呢?佛陀、如來你所說的法「皆不可以取」:不可以抓取,不可以執著;「不可說」,很多方面真的不是用世間的語言、名相,所能夠說出來的,很多不是用世間的語言、名相所能夠理解的。「非法、非非法」,你所講的那些不是真的實有,但也不是斷滅空。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大徹大悟的人、智慧者,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他們都同樣體悟到: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但是他們個人所展現出來,所宣說、所講的、所詮釋的角度,卻有所不一樣,會有些區別、差別,大同但是有小異的地方。以上只是從經文最簡潔的來講,如果你各方面的理解力夠的話,剛才講這樣,你就可以相當的震撼,但是因為這要透過實修實證,你才有辦法了解。
  現在再進一步解析,為什麼佛陀成道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但在這裡卻問大家,也問須菩提:你們認為我有所得嗎?事實上這裡就是要問大家:你認為我有得道嗎?有證到果?我有得到什麼嗎?須菩提從第一義諦方面來回答:沒有!你並沒有得到什麼,但是這並不是說佛陀沒有成道、沒有成佛,不是這樣。
  因為眾生所理解的得與失,跟佛陀他們所講的得與失,是不一樣的。眾生一般人從二元對立的立場來看,什麼叫做得?什麼叫做失?就好像你上個月很辛苦工作,老闆上司發給我們五萬塊的薪水,我得到了五萬塊的薪水,或是說你很努力打拼,結果業績很好;或是你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上司把你升官,得到了一個高官,得到了厚位;你很努力的用功、打拼,得到了博士學位,得到了博士的文憑;我很努力的寫作,發表了一篇論文出來,受到肯定
  世間的「得」,是用這種「有為」之後,得到實質的東西,眾生認為這叫做「得」。如果今天很倒楣,遺失了五萬塊,你就會認為是失去了多少錢。眾生是從有形的這些得失,金銀財寶的增減、名位的增減,來衡量一個人的得失。如果你從一個課長級的,升為主任級的,就認為是升官了;如果上司不賞識你,從課長把你降為組長,你就認為我被貶低了,所以眾生的得失,是從這方面立場來看,但是眾生不知道說,你認為的「得」,在有智慧的人看起來,並未必是真正的「得」,為什麼呢?
  就好像你會認為這幾十年來,一直在打拼、賺了很多錢,但是你有沒有評估生命犧牲了多少?是你賺到錢?還是你的生命被錢賺走?某方面你有所得,但是某方面你失去了很多,而那方面卻不是用金錢所能夠換回來的。再來,你認為我金玉滿堂,當你在洋洋得意的時候,在那些智慧者的眼光看來,你是危機四伏啊!知道嗎?你在炫耀金玉滿堂、在炫耀手上帶著一百萬的名錶,在炫耀你開的是五百萬的轎車,你在炫耀身分地位的時候,但是在有智慧者的眼光看來,那是代表你內心還有很多的苦、還有很多不安,你需要透過很多外物來彌補內心的不足。
  你不知道當你在炫耀你的「得」的時候,你的危機已經在醞釀了,所以智慧者他們眼光中的得失,不是一般眾生心中的那種得失,包括有的人認為我們要百子千孫,當然現在是節育計畫之後,生育的比較少,但是像以前我在當醫生的時候,有的人生不出小孩子,然後就是百般設法到處求名醫,設法看能不能幫忙生個小孩子,生不出來就是百般設法要生個小孩子。好啦!有的人帶著小孩子來,就是很頭痛說:哎呀!當初就是沒想到那麼多,有了小孩子之後,被這個小孩子吵的實在,氣得要命,她以前很高雅的氣質,不曉得現在那些氣質跑到哪裡去了!以前是紳士,現在變成粗魯的凡夫,所以你為生一個孩子在高興,但是另一邊呢?很多人卻被這個小孩子吵得憂悲苦惱,你有沒有看到你得到什麼?然後你失去什麼?當小孩子兩三個生下來之後,不錯啦!你一方面養育小孩子,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失去很多自由了,而且這一承擔是二三十年的責任,並不是說生小孩不好,而是你世間的那一種得,你要跟失、利弊,做一個中和的考量,不要只單純的考量。
  智慧者、解脫者他們對世間的那一種得失,看得很清楚、很透徹,所以對於得失方面所衡量的角度,不是一般人所衡量有限、二元對立的那一種得失。以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來講,他本身是個皇太子,如果只要繼續“混& rdquo;下去,可以當未來的國王,是皇位的繼承人。以世間方面來講,你將來可以當國王,頭殼壞掉了,為什麼不準備當國王?竟然捨棄皇宮、出家去了,然後去過著苦行的生活,過著穿著糞掃衣,去托缽,過著像乞丐的那一種生活,這就是佛陀他們看到了世間的得失,不是他們所要的,他們要看的是了悟整個宇宙人生真理實相,了悟生命的實相,來到大安心大自在。
  因為他看透世間實相,就算得到了高官厚位,當到了王子、當到了國王,又怎麼樣!他也是看到他的父親還是一樣,當國王還是有很多的憂悲苦惱、很多的不安,所以佛陀會將心比心,如果以後我當國王之後,還是一樣有很多的憂悲苦惱,不是當國王就能夠解決那些事情,他要的是更深層的那一種安心自在。佛陀這樣不斷的去修行、修行之後,他這樣慢慢淨化身心,慢慢淨化到後來,他大徹大悟了,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實相,來到安心自在,沒有官位也沒有什麼金錢,世間的金銀財寶他都沒有,佛陀只有孓然一身。
  如果以世間的角度來衡量的話,他是很可憐的一級貧民,但是他內心所得的,卻不是那些世界最富有的人,所能夠擁有的。你說佛陀失去的是什麼?得到的是什麼?如果你用世間的思維角度來衡量佛陀,真的你想不透、想不通為什麼他要這樣做?但是你看,佛陀所過的是國王所比不上、瀟灑自在快樂的生活,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比不上的那一種安祥。還有,那一種智慧看得之深,就是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國王,沒有人對後代的影響力能夠超越過佛陀。如果以基督教來講,他們把耶穌稱為「王中之王」,有沒有?佛陀沒有當國王,但是事實上,歷史上哪一個國王對人類的影響超越過他?他能不能稱為人中之王?
  這也是讓大家好好的去體會,學佛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悲觀,很多人認為那只是信仰、只是迷信,我不如意的時候,才躲到裡面,不是這樣的啦!學佛真的是非常的積極、非常的正面,而且可以提升你的視野,可以讓你的智慧不斷的開展,可以讓你看得更高、更寬、更深、更遠,所以這裡的得跟失,我們不要用世間的角度來衡量。
  佛陀就講說:你看我佛陀有得到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我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嗎?事實上,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佛陀是無所得,什麼也沒得。但是從出世間法來講的話,他所得的就是內心的安祥自在、快樂解脫、大慈大悲,所得的是一般國王、一般高官厚位的人或是最有錢的人,他們所得不到的。佛陀不走世間人思維的那種腳步,佛陀走的是出世間法,這裡就讓大家知道,為什麼說無所得?但是這個無所得,又不是真正那種斷滅空的毫無所得。有的人認為既然無所得,我為什麼要修行?我頭殼壞掉才去修行,認為「無所得」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得不到。這一種得失,不是用有形的來衡量。
  我們再跟大家講一個例子讓大家參考,前幾天我們在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禪修,很多學員到後來很法喜、很喜悅,很多方面都進步很多,他們的法喜、喜悅寫在臉上,以他們來講,會覺得真的這一次很有收穫、有所得,但是當他回到家裡跟他太太報告,這一次禪修非常好,我得到很多,太太很火大、很生氣說:你得到什麼?來!拿出來!你算算看,這八、九天來,你到底得到了什麼?拿算盤出來算算看,如果算不出來,那你就,。為什麼呢?現在假設他太太沒有學佛,她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衡量,你看請假一個禮拜,是不是要扣薪水?很多事情你都沒有做,家務事你也沒有承擔,人家這一個禮拜,有的人他業績一衝,還賺個幾十萬呢!你不但沒有賺錢還虧錢,你參加禪修還拿一些錢去贊助、捐助、還付出,你還得到什麼?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真的他是付出,當太太認為說:好!你說你有得到什麼?你拿出來啊!人家有賺些錢、有得到金銀財寶,你拿出來,但是當要我拿出來,你拿得出來嗎?你又拿不出來。
  所以這一種得失,不是用世間法那一種來衡量,至於當事人他本身,他覺得我這八九天放下工作、放下家庭、放下事業,然後到山上去禪修幾天,值不值得呢?真正有聞思修証、一步一腳印上來的人,他們就會覺得很值得,因為他的生命逐漸的在脫胎換骨,他的生命一直在成長,得到了很多的法喜、很多的快樂,所以他內心裡面的那一種「得」,不是沒有學佛的家屬所能夠體會,所能夠了解的,這樣知道嗎?為了讓大家了解得跟失,我們講這些例子讓大家參考。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為什麼說無有定法?佛陀你得到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就好像我們修行,這個人證到初果,證到二果、三果、四果,證到阿羅漢果,要知道就算你證到阿羅漢果,這也是世間語言名相的一個權說、方便說,就好像一樣東西,你用國語來講蘋果,用台灣話來講蘋果,一樣都可以,你用不同的名相,或用是英文名稱,或是日語或是阿拉伯語,用其他語言來形容都可以,但是眾生很容易被這不同的語言、名相劃分開來了。
  釋迦牟尼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也可以講得道了,證到了阿羅漢,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雖然名詞不同,但是所指的那一種內涵、實質上是相同。為什麼說「無有定法」?沒有固定的名詞名相,這樣知道嗎?就像你要稱它為什麼,都可以,用大家比較容易方便溝通的一個名詞。例如麥克風,如果你跟那些聽不懂華語的人,跟他講麥克風是什麼,他不知道。同樣一個名詞,不同語言體系的人,他們沒辦法了解,所以一樣可以用台語講,同樣一個東西,它本身是沒有名稱的,這個叫做「無有定法」,但是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它,它所指的就是相同,這就是「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是說我列出這幾條、幾條,只要你完完全全符合這幾條,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結果就變成:好啊!用考試的。考一百分的人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可以這樣嗎?世間法可以用考試來衡量,但是考試也只能夠當個參考,因為一個人孝不孝順、慈不慈悲?不是用一些你會做,你這一個問卷調查或是這份考試考一百分的人,他的孝順、他的慈悲就是一百分,沒有背這些題目的人,沒有背這些內容的人,考試沒有達到一百分,他就不孝順、就不慈悲,你怎麼知道別人家在利用這些時間,背誦那些考題的時候,他卻用這些時間在照顧他的父母親,到底那一則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出世間法方面,是沒辦法用一個固定的方式、固定的模式,來評斷說你得到了什麼,這樣發給你一個證明,像以前也有學員建議,是不是也可以參考日本那一種做法,說你修了什麼、學了什麼之後,然後頒發給一個證書,證明你證到初果,可以這樣嗎?這個證書一頒,你的我慢就會大增,所以這就是「無有定法」。
  為什麼「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就好像這個蘋果,如果遇到不懂國語的人,你就會跟他講蘋果,如果你遇到外國人、講英文的話,你就要跟他講apple,你遇到不同語言體系的人,如果你會講,就用他們能夠溝通、能夠聽得懂那一種語言來講,如果不懂的話,你就跟他講那個、那個,語言未必能夠完全表達,但是實相本身可以一看就知道。為什麼說「無有定法?因為實相本身沒有固定的名相,實相本身就是沒有名稱的、沒有名相,要知道所有的名相都是人類貼上去的,這一點很重要,所有的名相都是人類貼上去的,這個叫做「無有定法」。
  那些解脫者、智慧者,他們體會到,實相無相、實相不可說,當他們體會到不可說的那些言語道斷的境界時候,問題是我不說,眾生不了解、又不知道,我說了之後,眾生以為他這樣就知道,但是佛陀知道你還不知道,你以為你知道,所以他又會提醒你不要用那個固定式的一種理解角度,來理解佛陀他們所詮釋的那個內容,這一句話要仔細聽:你不要用那個固定式的理解角度,來理解佛陀他們所要詮釋的那個內容。
  剛才講的是一個總則,現在再舉例來講,佛陀講無常,那很多人一聽到這個無常,就變成又落入斷滅空,人死了之後就一死百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或是一提到無常,就是往壞的方面去想,都只有想壞的,但是你沒辦法體會到,無常中它卻是不斷,但是它是不常,無常它是告訴你不常,但是也不斷,「不斷」就是要否定你的斷滅論、斷滅空,但是有的人一聽到這個不斷,就認為這樣就恆常,你又從那個斷滅論、斷滅空那裡,跑到恆常的那一端去了。一講到不斷,你又想到這樣就是恆常,而眾生理解的那個恆常,都是固定不變化的,所以一般眾生,都是在恆常或是在斷滅裡面,兩邊跑來跑去。
  所以你所理解的常,跟所理解的那個斷,跟佛陀所講的不一樣,這樣知道嗎?有時候為了破斥你的執著,告訴你無常,不要抓取,一抓就會有苦,因此告訴你說無常就是苦,是要破斥你的執著,這是要對治眾生偏差的心病、病態,問題是:有的人就一直強調這一句話,無常就是苦,現象界一切都是無常,所以現象界、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苦,就把苦變成真理了。
  所以一講到無常,什麼都是苦,你一直在無常這個世界裡面就是苦,無常就是苦,結果到後來,你修行越修之後,你的生命會越來越萎縮、越來越僵化,你不敢快樂起來,你認為快樂的話,我就違背了佛陀所說的那些真理。
  你不知道那個無常就是苦,是在破除眾生的執著,那是一種對治、一種方便,但是你只從一個片面的角度,結果越修之後,你就否定生命的存在,認為凡是生命都是苦啊!到最後變成你的生命就是負面的導向,後來空海所體會到的,不是一般人所講:無常就是苦,不是這樣,無常到苦之間,是要看你有沒有在抓取?那個苦是來自於眾生的抓取,苦是來自於眾生的覺受,而無常本身呢?真理實相、真理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都是中性的,真理實相都是中性的。
  你從不喜歡的角度就認為它是苦、它是負面的,但是如果有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同樣的一個現象,有的人從他不喜歡的角度來看,他就認為那是苦的。但是有的人從他所喜愛的角度來看,他認為那一件事情就是好的,包括說,要不要興建核能電廠?支持興建核能電廠的人,他們認為興建核能電廠,這是美好的事情,他認為這是樂的;但是不喜歡核電廠的人,一提到要興建核電廠這個方案,他認為是錯誤的、是不對的、是苦的,如果你落入派系之爭的話,你很難站在一個超越的立場來看,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能站在超越黨派、超越個人利益,真的以客觀的立場來評估,為我們的千千萬萬的百姓,也為後代的子孫,做個很客觀的評估,提出利弊得失,這樣的話,我們對得起自已,也對得起下一代,也對得起所有的眾生。
  所以這裡就是在告訴我們,為什麼說「沒有定法如來可說」,因為佛陀很多的講經說法,都是針對眾生的,你有什麼的病,我提出什麼的藥來對治,但是不要把那些藥,變成吃上癮了,然後一直在那裡執著,這樣是不對的。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佛陀講經說法這麼多,為什麼還說不可以取呢?並不是要你全盤否定,而是要你知道,說了這麼多法就好像是開了一間大的藥店、藥舖,裡面有很多的藥,當醫生的不是希望你常常來看病、來吃藥,不要執著這些藥物、法門,真正有良心的醫生是希望你有病的時候才吃藥,希望你早日健康,沒病的時候,不要常常往醫院診所來跑,不要執著藥物,這個叫做「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這樣可以了解嗎?但是不是要全盤否定,不要落入法執。
  「不可說」,因為很多方面就是來到「入空戲論滅」,真理實相不可說,真正很高的那個境界,我只能夠設法讓大家去理解,但是請你不要一直執著在語言名相上面,而且真正最深的精華核心、精髓核心,不是用語言、名相所能夠理解的,你要真的去體會到真正的精髓,不是用語言所能夠講,拈花微笑,我們要知道裡面含意很深。
  舉個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就像說荷花、蓮花有香味,或是玫瑰花一樣有它的香味,玉蘭花都有香味,我們現在在這裡拈一朵花,要知道是在告訴你這個花是緣起甚深,而且也要告訴你,這一朵玉蘭花的香味,是沒辦法用語言用文字,能夠敘述得淋漓致盡,如果你沒有聞過玉蘭花的香味,不管我怎麼講、怎麼說,你還是很抽象,沒辦法真正了解玉蘭花的香味是什麼,這個叫做「不可說」。那個香味沒辦法用說的,最好的方式是怎麼樣呢?我概略的講一下,它很芳香、很清香、很高雅,但是這是個「指月的工具」協助你,最重要、你真正要去理解的話,是親自去聞聞看就知道嘛!這個叫做「親證」。
  真的佛法精髓核心,是不可說的,所以大家不要一直光是在語言文字上較量誰高誰低,看誰看的多,誰的學問淵博,不是這樣的。那個都是參考、都是地圖,都是指月的工具,都是協助我們去體悟到那個「不可說」的核心,所以為什麼「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你不要把它執著在一個實有、固定不變,也請你不要落入斷滅空,不要否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賢聖講的就是那些世間的智慧者,他們真正的來到大徹大悟的人,我們稱為賢聖、大徹大悟的人。
  在還沒有到達最高頂位的人,還沒有到達那個金字塔頂端的人,你才會有見諍不斷,就像你從金字塔不同的角度,如果只是一隻螞蟻或是一隻小蟲,你是在一面那裡爬啊!爬!然後你看這邊的顏色,跟那邊顏色不一樣,這邊的國度跟那邊的國度,不一樣。這邊的語言、文化背景,跟那邊不一樣,你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執著一個角度,然後排斥其他的,那是因為你沒有來到透視全盤,如果你一直上到金字塔的最高頂端,你會來到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無為法的世界。
  但是這必須要你用生命去修,才能夠來到無為法的世界,當你大徹大悟之後,佛陀有佛陀成長的環境背景,佛陀用當時眾生能夠了解的語言來講,來跟眾生溝通那個真理實相是什麼?怎麼樣到達那個世界?老子處在中國的世界、東方的世界,老子有他的環境背景語言,所以老子用他的語言,以及他所能夠詮釋的角度來講,相同的,耶穌祂處在中東的地區,用那時候的人類所能夠了解的語言名相來講,這個叫做祂們都同樣體會到無為法,但是所展現出來的,所說的角度,卻是有所差別,這個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體會。
    依法出生 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個人如果用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珍寶去布施,這樣的福德多不多呢?當然很多啊!不要說用三千大千世界,你用你家裡金玉滿堂的珠寶去布施,就已經很多很多了,這裡是形容說,你用很多的財布施,財力、各方面去布施,把你的家當全部都去布施,這樣多不多呢?很多!很多!這裡強調的就是說,如果有人能夠對《金剛經》受持全部,或是至少你把裡面的重點,扼要的精華核心背下來,乃至四句偈,如果你本身能夠受持,而且又能夠為他人演說、講解、講經說法的話,是勝過你用所有的金銀財寶去布施,比那些福德都還要更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為什麼《金剛經》這麼重要、這麼好呢?你能夠受持或是跟別人宣說,福德、福報是相當大,因為所有的佛,跟所有的佛所宣說的那些法,都是從這一部經出來。「皆從此經出」,就是強調這一部經是非常高、非常重要的。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我還是要提醒大家,告訴你們說,這一部經很重要,告訴你們佛法很重要,但是「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的提醒,很多人又「霧煞煞」,為什麼你講說佛法即非佛法?很多人也是會課誦、會背,你一樣會很會背啊!但是你就很難理解,為什麼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重點,我們先從後面這裡講起。
  為什麼說「佛法即非佛法」,第一個我們要了解,「佛」就是覺悟者、覺醒者,「佛」只是一個覺悟者、覺醒者的代表。「佛法」就是覺醒者他所體悟到的宇宙真理實相,然後把它宣說出來,佛陀所宣說出來的這些法,並不是佛陀所創造的,不是我所發明的,所以你不可以把稱為:這是釋迦牟尼的法,這個叫做「所謂佛法即非佛法」,因為我把它稱為佛法,那也只是一個權說,你不要變成說,記在佛經裡面的這個才叫做佛法,那其他經典他們所講的就不是佛法,其他人宗教他們所信仰的那些都不是,你這樣很容易落入在金字塔的一邊來看事情。
  佛陀覺悟這些真理實相,不是只有佛陀能夠創造,不是佛陀他所創造的,它本來就是客觀的事實的存在,佛陀也不能夠申請專利說:只有我釋迦牟尼佛可以發現,其他人、你們都不可以發現,我申請專利、申請智慧財產權,其他人都不可以宣說,不能夠這樣啊!所以其他人一樣,只要他們好好去聞思修,好好去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他們大徹大悟,一樣會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但不要因為不稱為佛教,不稱為佛經,然後你就認為那些都是邪魔外道,那些都不正確。這樣很容易就是落入在個語言名相裡面,說出這個是佛法,你就認為沒有冠上佛法的就不是法,這樣又錯了,所以這一句話就是告訴你,我稱為佛法,但是請你不要用狹窄的眼光把它套上,這就是「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佛法也不是我釋迦牟尼佛所創造的,這本來只是個覺悟者講出來的宇宙的真理實相而已,真理實相雖然沒有套上佛經,沒有套上佛教的這個術語,但是只要他講出來的是符合宇宙的真理實相,他一樣是在敘述真理。
  這一段裡面有提到「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就是所有那些佛法、覺悟者,「諸佛」就是那些覺悟者、大徹大悟的人,以及那些大徹大悟的人所講出來的法,我們簡稱為「佛法」,都是從這一經出來,都是從這一經流露出來。這裡是要強調這一部經的重要,但是這樣的說法很容易又讓眾生執著在「指月的手指」上面,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個問題,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但是這個問題不是出在佛陀,而是因為這所有的經典,不是佛陀自己編寫的,所有的經典都是後代的弟子所結集、編輯出來的,有些經典距離佛陀大般涅槃之後是比較早結集出來,有些是比較慢結集出來,所以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經典都不是佛陀親自寫、親自編輯,是後來的人編輯的,在這個編輯的過程,加上一些時空的演變,多多少少有一些增減,這是很自然、很正常。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段事實上是後來的人,在編輯這一部《金剛經》的時候,為了強調這一部經的重要,而把它寫出來的,寫出來是強調這一部《金剛經》的重要,但是很容易讓眾生變成來到執著在《金剛經》上面,一直執著在這個地圖上面,執著在這個「指月的手指」上面,《金剛經》再怎麼重要,它都是一個指月的手指、是個地圖,協助我們去尋寶,協助我們開發智慧的寶藏圖。這樣大家就容易了解,先後次序是怎麼樣,我們怎麼透過指月的手指,去看到真理實相?而不要迷執在那個手指上面。
  現在請大家看黑板這裡所寫的,像這個它現在漆成綠色,但是我講黑板即非黑板,這樣知道嗎?因為以前習慣溝通的就是把它稱為黑板,事實上它顏色已經不同了,這是因為改良,後來的人覺得說用綠色,對大家眼睛比較有保護,但這只是個名相的溝通,所以大家不要提到黑板,你就去搬一個黑色的過來,用這個比較理想。
  經典是怎麼樣出來的?包括說經典跟智慧者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如果你沒有正確理解的話,你會本末顛倒,那些修行者、大徹大悟的大智慧者,我們把他稱為大智慧者,他們體悟的真理實相,到底是來自哪裡呢?先問大家:是先有釋迦牟尼佛,還是先有《金剛經》?是先有釋迦牟尼佛,然後才有《金剛經》。不是佛陀以前看了《金剛經》之後才開悟的,然後是透過這個《金剛經》大徹大悟,不是這樣。
  在佛陀還沒有宣說佛法之前,是沒有《金剛經》。沒有《金剛經》,那佛陀到底是怎麼樣開悟的呢?他怎麼大徹大悟的呢?佛陀所閱讀的以及佛陀所宣說的,不是拿著《阿含經》在看,不是拿著《阿含經》在講,不是這樣啊!佛陀所講的就是依據大地風雲經,也就是整個大自然所呈現出來的真理實相。
  我們現在回到兩千五百年,再加上五十年,也就是在佛陀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這些真理實相有沒有存在?佛陀二十九歲之前,當他還是當王太子,還是有苦、還是有不安的時候,這些真理實相有沒有存在?有啊!早就存在啊!還是一樣有生老病死,存在啊!佛陀因為當王太子的時候,還不了解,所以他還是在那裡顛倒夢想,還在那裡苦、不安。
  他為了了悟真理實相,結果用六年去修行、修道,然後當他身心寧靜下來之後,用寧靜的心靈品質,去觀察大自然的真理實相,也觀察我們身心內外的這些實相,從最微細的到最大的,從這個很近的五蘊身心,包括到身外的一切,所能夠看到的、所能夠觸及到的,都一一的去檢驗,佛陀發現原來整個法界大自然,包括我們的身心都不例外,每一個眾生都不例外,所以他觀察了大自然的這些實相之後,歸納出來一些法則,現象界的一切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的存在,這不是抽象,真實存在的一切,你眼前所看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切的人事物,實際的存在的叫做實相。
  這些實相的存在,沒有一樣能夠超越這個無常,沒有一樣不是在無常法印的法流裡面運轉,哪一個人能夠長生不死?哪一朵花能夠永遠開著?哪一樣汽車不會折舊?當你慢慢去體會、一一的去檢驗,原來無常遍貫一切,加上現象界的一切,佛陀慢慢的去分析,原來這個背後不是有個大力神在操控、在操縱,而是緣起,因緣具足就會產生,像我們要吃的那個稻米、五榖、蔬菜,要有農人拿種子去播種,農人的因緣,加上這個種子的因緣,加上有適當的土壤、水分、陽光,因緣具足之後,這些稻米、蔬菜、水果就會長出來。
  如果你把它拿到冰天雪地去種植,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有辦法生長嗎?沒辦法,所以這個蔬菜、水果的產生,不是我在那裡唸唸有詞之後,我躲在禪堂裡面修修修,然後稻米就無中生有跑出來,不是我很厲害,不用透過各種因緣,它就會跑出來,不是這樣。
  現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因緣具足就會產生,再來「無我」是非常深啊!以後有因緣我們再解析,「無我」都是實相,佛陀是發現說,眾生不了解大自然運轉法則,所以跟自然實相背道而馳,結果自討苦吃、苦海無邊,就在苦海裡面。因為你構築了很多的想要,跟這個實相是不相符合的,所以在苦海無邊裡面,如果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就會來到涅槃,這個涅槃是在告訴我們苦海的消失、止息,也就是來到快樂、安祥自在的世界、解脫的彼岸。
  你看大智慧者他們現觀大自然的一切,現觀一切的人、事、物、真理實相,發現了這些真理之後,把它宣說出來,如果他們不講的話,變成只是他們自己自利而已,我不講出來的話,你們也沒有辦法了解,受益的只是我個人,我解脫只是我個人,如果我不講出來,眾生沒有辦法了解,所以大慈大悲憫眾生,然後就宣說出來。
  佛陀所宣說出來的這些法,我們就把它稱為佛法,如果我們詳細稱呼的話,就是大智慧者所講的法,因為大智慧者是覺悟者,覺悟者所講的真理實相法則,我們把它稱為佛法,。
  佛陀當時在世時引導眾生去了悟真理實相,然後透過實修實證,這樣很快你就可以來到親證,親證之後,你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出離苦海,等佛陀大般涅槃之後,後來的人再把它結集下來,最初沒有文字,大家只是靠背誦,所以最初也沒有一本一本的經典,沒有那些經典,都只有靠大家背誦,背在腦海裡面,經過佛陀大般涅槃幾百年之後,才有經典出來,才有形成那個文字,所以最初已經有結集出大家公認的那些法義、法要,這就成為《四部阿含》,尤其是《雜阿含》最早出來,但是最初還沒有一本一本的經書,只有經過大家公認之後,一樣都是靠背誦、背在腦海裡面,等到後來有文字的時候,才把它形成文字,這時候才有藏經的存在,才有一部一部、一本一本的經典出來。
  所以後來才產生經典,到有正式的經典的產生,距離佛陀已經是兩、三百年後了,歷史上事實的存在就是這樣,不管哪一部經典,都是後來的人編輯出來,加上這些經典都是在記錄著智慧者他們宣說的真理實相,所以經典是讓我們僅供參考,是參考的地圖、參考的指標。因為《金剛經》是要破除一切相、破除一切的執著,甚至你真的來到體悟真理實相之後,這些經典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超越。「法上應捨,何況非法」。
  《金剛經》也是一個法,到有一天你真的看懂實相之後,這些一樣都要放下的,不可以執著,如果你真的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大自然實相、活生生的佛法之後,你要看懂《金剛經》就容易了,因為《金剛經》裡面所敘述的,都是大自然實相,很多方面都是要破除眾生的語言名相,那一種狹小的框框、狹小的理解角度,來看到實相。
    一相無相 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陀就問須菩提:你能夠說某個人證到初果、我得須陀洹果,或我已經證到須陀洹,可以這樣說嗎?須菩提就回答說:不可以的!為什麼不可以呢?「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裡講得很深,如果沒有實修,只是從語言名相上面是很難正確的理解。
  為什麼「須陀洹名為入流」?要知道整個自然界的存在,它就是一個波動、一個流體在流動,現在的物理學家都發現所有物質的存在,不管是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以一種波動在存在。原子、電子都是一種波動在存在,包括夸克也都是一種波動在存在。我們從比較容易了解的,風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你還沒有出生以前,風就一直在流動、流動而沒有停止過。水也是一樣,在你還沒有出生以前,就一直在流動、流動,從來沒有停止過,而這只是從比較明顯的角度,來看大自然現象界一切都在流動。
  例如你現在看到的桌子、白板、綠板,或是你所看到的一切,有些你認為它好像固定不動,但如果你再作深度的解析,找出它的分子、再找出它的原子,有沒有在動?都在動啊!一棟房子、一棟高樓大廈落成的時候,它有沒有開始在折舊了?開始在折舊了,一輛新車剛出廠,你剛過戶、買過來,隔天你跟他講說這輛我不喜歡,要改換購其他的車輛,但是對不起!車輛只要出門再回來就折舊,不會是原價的,你會認為說我又沒有碰撞到、沒有受損什麼,但是他就是要估算折舊。
  不要以為你看不到的,就覺得沒有什麼變動、沒有什麼變化,包括這一張桌子,最初剛完成到現在,它有沒有在變化?都有在變化、都有在折舊,機器也是一樣,有它使用的壽命,鐵、鋼鐵都一樣,有它使用的壽命,都會衰退、會變化。所以我們要了解現象界的一切,都是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一個人如果身心不柔軟,沒辦法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身心不柔軟就沒辦法見法、沒辦法證果。
  所以慈悲心很重要,證到初果一定要有慈悲心。如果沒有慈悲心,你的身心不會柔軟,就不會證到初果的,要知道沒有不慈悲的阿羅漢,因為你沒有慈悲心,連證初果都不可能,不要說證到四果阿羅漢。為什麼要有慈悲心才能夠有辦法證法呢?如果你沒有「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那一種魄力決心,你的身心不會柔軟,你是用我慢、僵化的身心去修,你只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不會跟「出世間法」相應。
  你要跟「出世間法」相應,因為它是個流體、流動,你的身心一定要來到柔軟、慈悲。當你能夠慢慢調整你的頻率,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如果你身心僵硬、僵化的時候,你沒辦法活在當下。當你是僵化的時候,一定就是活在過去,或是活在未來的世界、活在一個夢幻世界,你真的清醒明覺活在當下,會是很柔軟的。
  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身心是很柔軟,你才能夠去見法,見法、體悟無常法印,溶入無常法流裡面,這時候「見法入流」,才稱為你是來到證悟初果的階段。「入」,一方面入無常法流,一方面入四雙八輩的聖者之流,這叫做「入流」。
  但是你「入流」而無所入,這裡是個形容,你真的得道、證到初果,你不會洋洋得意說:我已經證到初果了、我已經怎麼樣了,不會這樣的,你會更加謙虛、更加柔軟、慈悲心,而且會越來越精進用功,會繼續努力用功。「入流無所入」的意思就是:因為你本來就在法流裡面,就好像一條魚本來就在大海裡面游來游去,不是說發現自己跟大海是一體。大海是流動,這時候海是在流動,我這個魚才溶入大海裡面,以前你是不知道,因為縱使你在大海中,一直在游在游、尋尋覓覓,你要找一個理想的大海,所以你的身心是僵化的,你跟大海沒有一起在脈動,你覺得這不是你所要的,那是很苦的世界。
  但是有一天當你發現原來大海就是我的家,原來大海有波動、有脈動,我生命才能夠存在,這時候你的生命,會來到很安祥、溶入當下的一切,我是體會到我跟大海是一體,一起脈動、溶為一體,但你能夠說我這時候才溶入大海裡面嗎?我這時候才在大海裡面嗎?你本來就在大海裡面,這叫做「無所入」。因為你本來就在裡面,你只是發現到自己本來就在無常法流裡面,所以這只是「入流」,也是一個權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往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是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這裡快樂的樂是唸ㄧㄠˋ,喜好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