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到果位的人不會有我慢,而自我炫燿證到什麼果,是不會有我慢。一般眾生是從實質上得到什麼東西?賺了多少錢?累積多少金銀財寶?買了多少房子?獲得多少高官厚位?…從這些來衡量一個人得到什麼,累積了越多的金銀財寶,就會標榜說財富越來越多、得到越多。
但修行上的「得」,剛好是跟世間法的「得」是相反的。修行上的「得」是依據什麼衡量呢?第一、依據見法,對真理實相體悟的深淺度而定。第二、對貪、瞋、癡、煩惱,斷了多少結縛而定。證初果、二果、三果是見法的力道越來越深,所斷除的結縛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有真正實質得到一個有形的東西嗎?你手上是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反過來是放下的越多。
以前不知道的時候,一直在抓、一直在抓取,世間的思維是抓得越多,就認為得到越多。但是當你抓到越多,認為得越多的時候,有很多的苦、很多的逆境在磨練你、考驗你、衝擊你的時候,你才會重新反省,到底以前得到的「得」,帶給自己是快樂還是痛苦?還是不安?當你重新思維之後,你才會走上修行之路。
佛陀外相看起來像是兩袖清風的乞丐,但卻是那麼的安祥快樂,他們到處隨遇而安,處處無家處處家。我擁有這麼多的房子,真的快樂嗎?擁有這麼多的金銀財寶,我快樂嗎?我這樣的獲得,到底是失去更多?還是得到更多呢?所以這時候你重新思維、反覆咀嚼之後,才會體會到還是要認真的追求「出世間法」。
當追求「出世間法」,有的人不了解,還是一樣想越修越厲害,希望越得越多,如果你帶著錯誤的觀念知見在佛門裡修行,是會越修越厲害,會一直要求神通、求感應,求沒多久之後就能夠具足三頭六臂,沒多久之後就能夠用飛的,很多修行是想越修越厲害,這跟「世間法」的抓取沒有兩樣。
但是請大家回到原始佛法,看看佛陀怎麼講述解脫之路?什麼叫做真正的證果?什麼叫做真正的開悟?證果的次第跟步驟為何?一般世間人是你得到有形的越多,就認為有所得,但是「出世間法」完全是相反的思考取向,以佛陀所制定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有講出具體的內容,就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層層的結縛,叫做十個結。不要認為沒有學佛、不信教就沒有這些。不會因為沒有學佛、不是佛教徒,或是你不信教就沒有這些結縛,就像是不因為不懂得法律而犯罪就無罪。不因為不了解內心有這些結縛,就認為沒有,那是因為你自己不了解,不是沒有,還是有的。
你處處在展現種種的結縛,只是佛陀把它具體的歸納出來告訴我們,如果你要邁向解脫,方法、次第就是把種種結縛一一照見到,然後解開、斷除,解開了多少結,就是依此來劃分證果的次第步驟。
佛陀所歸納出來的十個結,如果你能夠見法、體悟到三法印、四聖諦,身心柔軟,當見法開悟之後,因為漸漸遠離顛夢想,以前的各種結取--我見、我慢、身見結,漸漸地都會破除掉。當你能夠見法,然後把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這三個結破除掉,叫做證到初果,也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須陀洹果」。
不要認為自己沒有這些結縛,都有啦!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再者,就算你已經很有修行,認為自己的修養各方面都很好,也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差,除非你是解脫者。如果你是解脫者,我這麼一講你會就很震憾,也早就相應了,不會懷疑的。
如果你繼續用功、繼續深入,能夠把第四結貪欲和第五個結瞋恚這兩個結,慢慢地淡薄、慢慢淡薄,這叫做來到證到二果的世界,也就是斯陀含果的世界。如果你繼續再用功,繼續再深入聞思修,把我們內心的結縛,又一一的把它斷除,貪、瞋…貪結斷了,也斷除瞋恚結,來到沒有瞋心的世界,這時候你就證到三果的世界,也就是來到阿那含果的世界。
證到三果的人,在這人間已經算是相當不容易,可以算是人間的一些聖者、聖賢了,他已經慢慢具有大慈大悲憫眾生這一種心,已經來到超人格的層次層面,但是要知道後面還有更微細的,也就是我們心靈深層潛伏的心態,潛意識裡面的那些執取、抓取,那些結縛還沒有解開,不要得少為足,後面還有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尤其是我慢跟無明最不容易斷除,要繼續用功把後面深層、很微細的這些結縛一一的照見到,而且也下決心斷除之後,這時候算是來到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
所以得到什麼果、證到什麼果,不是因為用錢的多少來衡量,也不是你有多少官位、多少什麼名利權勢來衡量,都不是的。是因為你多麼神通廣大,或是你有幾個頭、有幾隻手,不是用那些來衡量的,是看你斷多少結縛,來衡量一個人的證量的高低。證果是一步一步這樣上來,這樣的人他是身心越來越柔軟,我慢越來越少。
世間法一般眾生、欲界的世間法,如果說柔道、劍道、跆拳道啦,它是二段的比初段的要厲害,對不對?四段的比二段的更厲害。如果你修行認為說:我證到二果,比你證初果要厲害、要更高,這樣就很糟糕,你是我慢在增大,走偏了你不知道。你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你證果越深,是會越謙虛、越柔軟、越慈悲、越有慚愧心,而且慈悲心自然的在流露,絕對不會說我證果越高,然後我看不起別人、瞧不起別人,不會這樣的。所以這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
《金剛經》裡面有提到說,一來果這些,如果他界定說,到底是七次往返一來果或是不來?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修行,修到你在往生的那一剎那,以證到幾果來界定你要邁向到究竟解脫還有多久?這樣知道嗎?如果說某甲他證到初果,在他要往生的那一剎那,他是來到初果的證量,像他這樣的人要來到究竟解脫,也就是成佛成道、究竟解脫的境界,大概還要多久呢?佛陀就講:像這種人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之後,會來到究竟解脫。如果這個人在往生的時候,他是證到二果這種證量,然後沒因緣再繼續突破而往生了,像這樣的人他會一來果,也就是一次的往返,他會往生到天界之後,然後下一次來到人間,就會來究竟解脫,這叫做一來果,也就是他會往返一次,這樣知道嗎?這是佛教裡面的專有名詞。
再來,什麼叫不來果?就是三果的阿那含,證到三果的人,他在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因緣證到阿羅漢果,還沒有因緣來到究竟解脫,但是當他要死亡、要大般涅槃的時候,他因為機緣、因緣具足了,包括黑洞死神的逼臨,讓他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讓他徹證無我,以前雖然對「無我」了解,但是還沒辦法真正徹證「無我」,因為只要你還有我慢,你就還沒有真正來到、做到「無我」,你只是理解而已,我、我所那些抓取是漸漸淡薄、漸漸淡薄,但是深層的那個「自我」還是沒有放開,所以還有無明、還有我慢的情況之下,當他要往生的時候,被死神黑洞把他的我慢、自我那些都粉碎掉,讓他徹底的體會什麼叫做「無我」?這時候他溶入法界,所以在他往生的那一剎那,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這樣知道嗎?但是他已經證悟到的那時候,因為剛好就是在斷氣前後,他也沒辦法再站起來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四果阿羅漢的世界?沒辦法再講,所以叫做不來果。
現在大家有概略的觀念印象,以後當你真正證悟到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那就是什麼了。但是佛陀從來不會鼓勵大家,你只要證到初果、二果就好了,不是這樣的,都是鼓勵大家有因緣要好好邁向究竟解脫,非達目的絕不終止。因為只要你後面這些結縛還沒完全解開的話,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會存在,所以鼓勵大家繼續深入,繼續把深層的那些結縛打開、解開。當你繼續用功把深層的這些我慢、無明都破除掉之後,這時來到阿羅漢果的世界,你活著的時候就證悟到阿羅漢果。
三果的人是在死亡往生的那一剎那,證悟到阿羅漢果,如果你活著的時候就能夠把這些深層的結縛都去除掉,你就稱為活著的阿羅漢,阿羅漢他是來到無生。因為這是不可言說的世界,問題是「不言說」,你又沒辦法真正的理解,所以,好吧!勉強講出來。但是眾生就從文字上面去推理,解讀說:證到三果的人他就不來了,所以這個人修行、修到後來死掉之後,他就不來人間度化眾生了,這樣他就沒有慈悲心,他不會倒駕慈航啦!
這是錯誤的解讀,《金剛經》裡面有講到一句話,一個人「若實不來,而實無不來」,含意很深。如果是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一般眾生看到這個「無生」,就認為他這樣生命就了無生趣呀!就沒有什麼意義啊!這樣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就罵阿羅漢是焦芽敗種,這根本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完全錯誤!根本不了解什麼叫做「無生」?不了解什麼叫做阿羅漢?佛陀本身都是自稱自己是阿羅漢,阿羅漢他就是貪瞋癡、我慢、煩惱全部止息的人,苦海消失、止息的人,苦海不會再生出來,他是來到超越六道、跳脫六道。
這個「無生」,不是從文字上面去解讀說,這個人就是斷滅、灰心滅志啦,然後他死的時候全部就消失掉了,不是這樣的啦!眾生是從很膚淺的角度來理解這個「無生」,《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一句話非常好─「若實無生無不生」,這含意很深,所以絕對不是你從文字上面所能夠理解,你一定要實際的去體悟、體證,包括什麼叫做涅槃寂靜?什麼叫做解脫者他們所體悟到那種「常樂我淨」的世界?那不是眾生用語言名相所能夠理解的常,不是恆常不變的常。
證到初果有講到說是「入流而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什麼叫做入流?什麼叫做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不了解的話,很多人修行修到後來,我們一直要收攝六根,所以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什麼都不可以做,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去咀嚼那個味道,要食不知味,你這樣一直修、修到後來,會變成木頭人,真的是有這樣的人。
證果之後還會不會退失?一般來講,你證到初果之後就是來到不退轉位了,這樣知道嗎?佛經裡面所講的不退轉位,就是來到證初果,只要你有證到初果之後,你就不會退轉,到你證到初果之後,要來到阿羅漢、究竟解脫的世界,大概還要多久呢?頂多、最多七次的人天往返。玩久了之後,你也會不好意思,還是會邁向解脫的,因為當還沒究竟解脫的時候,你還是會有苦、還是會有不安。
每個人都在找究竟的解脫,每個人都在找安心之路,每個人都在找出離苦海的方法,所以一般來講,當他證到初果之後就不會退轉,只是勇猛心有沒有繼續?如果他繼續持續再深入的話,會二果、三果這樣一路一直上來,如果你真的來到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就沒有所謂退不退轉的問題。
何謂「身見結」?如果你是個當父親的人,你就認為我是一家之主,當太太的妳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我這個姓楊的,你就要隨楊,你希望太太所做出來的要符合自己的意思,如果沒有的話你就生氣,認為她沒有柔軟、她沒有隨順,認為我是個男人、我是一家之主,那個「身見」就出來。或是說:我是一家之主,小孩子是我養育長大的,所以小孩子要聽父母親的話,這樣才乖;小孩子要順從父母親的話,這樣才是正確的,但是父母親看不到,你很可能用很多的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導你的小孩子符合你的意思去做,你看不到,你套上我是父親、我是為人母親,小孩子是我的,你要聽話…。
現在刻意再把它講鮮明一點,因為你在做的時候,你不會說小孩子是我生的,你是我的,你不會這樣,但是你的作為裡面是有那些心態的,所以這就是一種「身見」。再者,如果說你的小孩子跟別人起衝突的時候,通常你馬上會站在一個立場,認為這是我的小孩子,你在審判是非、好壞、對錯的時候,很難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因為你會有所偏袒。如果你是個法官,如果你的至親好友犯法,跟別人起衝突,你在審判這個案件的時候,很難不偏心。
所以這就是我們被我們的「身見」所束縛住,如果你有這個身見結的話,你做事情很難公平、公正,很難大公無私,很難做到無我、無私的境界。只要你不公平、不公正,會結下仇怨、結下不滿,這就是在你不公平、不公正之下,會結下的惡因、惡緣,但是你不知道你用命令式的、權威式的,希望你太太要符合你的意思的時候,這個當下表面上太太是順從你的意思,但是她私下心裡面是極為不滿,夫妻之間的感情,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你用權威式來命令你的小孩,不知道小孩的自尊受損,小孩子的尊嚴被壓榨,小孩子的內心又會有不滿,你的無明就是小孩子犯些錯,然後你用一種暴力來教育他、打他巴掌,你可以打他,但是你打在他的身上,痛在他的心裡,如果不是他明顯的錯,他會懷恨的。
這就是你在「身見結」的情況之下,做很多的事情,你不知道當下在種惡因,你不知道、不清楚,這就是在惑業苦的世界,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來到把無明轉為明,為什麼我們要禪修?禪修就是開發明心的階段,讓你在各種結縛展現的當下,讓你能夠清楚的看到。
當你清楚看到之後,就好辦了,你就會去淨化,因為你知道如果我去種惡因的話,我會得到惡的果報;如果我多種善因,就會得到善果,所以你真的要把各種結縛一一的破除,你才能夠來到阿羅漢的世界,無我無私、以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慈悲善待家人。
我們現在來講述六根跟六塵。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們這個身心,我們可稱為主體。我們的這個身心,依它的功能器官分為眼睛,眼根就眼睛,耳根、舌根、鼻、身、意。我們這個主體有這個器官功能,它可以做什麼作用呢?它可以看、可以聽,它相對應的那些對象,我們稱為六塵。
六根對六塵,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睛看這個物質界的色塵,就是物質界的一切─你可以看得到的一切都是。耳朵就是聽這個「聲」塵,鼻子聞「香」,舌頭嚐這個「味」道,身體皮膚它是透過接觸來覺受,「意」就是透過法塵。
當你的眼睛,你有這個主體跟這個客體接觸之後,它會產生「眼識」。如果耳朵,耳根跟外面的聲塵接觸之後,你會產生「耳識」,這個識不是很抽象,是我們的心理變化。譬如你的耳朵聽到一句別人在罵你的聲音,耳朵這是主體,罵你的這個聲音是客體,這是聲塵,從外面進來,耳朵聽到罵你的聲音之後,內心裡面就產生了不可意境,內心就開始要蘊釀生氣,要反擊、要罵人,這個就是你的耳識在運轉,你的心的這個主體,被外面的聲塵把你牽引著鼻子走。
外面的聲塵、外面的六塵,常常都牽引著你在走,一句好聽的話讓你很爽、很高興、很快樂,一句罵你的聲音就讓你下地獄,就讓你瞋恨、生氣,一句好聽的話讓你上天堂,一句不好聽的話就讓你下地獄。所以不要以為六道是外面的六道,六道講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你每天是在天堂的世界、還是在地獄的世界?你每天心情的起伏就是在六道裡面輪轉,常常不由自主被境界所牽,這就叫做在六道裡面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是每天都在展現,不是死後,如果你沒有修行的話,你的六根六塵,你的身心就是成為境界的奴隸,都在六道裡面浮浮沈沈,當你真的透過聞思修證、有修行之後,你了悟六塵的實相,也了悟身心的實相,這時候當你透視之後,就不會被這些六塵把你牽著鼻子走,這時候就體悟到什麼叫做跳脫六道輪迴?這個很深,以後大家慢慢去體會。
這裡講到證到初果的人,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不入」,我們就好好去體會,一般人提到「不入」就想說:我是眼睛不能看,我們修行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我才叫做證到初果。所以我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或是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吃飯菜的時候,明明是很好吃,但是我要證明我是修行人,我要能夠食不知味,我要修到食不知味,問你這個好不好吃?不知道!如果告訴你說:我覺得這個很好吃,就判定你是貪、欲貪,你的舌根被騙走,你還會以為那種修的麻木不知,才是對的。
事實上,這是沒有正確的理解什麼叫做不入。「不入」並不是說,我們的六根跟六塵都不可接觸,你六根跟六塵都不接觸的話,你不是變成一個死人?活死人,變成一個麻木不仁,不管怎麼修,你的六根跟六塵不可能不接觸,你每天一定是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斷在接觸的,所以這個「不入」並不是說不要去接觸,不可以去接觸,而是說一般眾生,是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了之後就黏著了,被黏住了,一句好話就讓你在那裡樂個半天,一句不喜歡聽的話,就讓你在生氣個好幾天,這就是你的心被境界牽引著走,你的心被境界黏住了,這樣知道嗎?
境界就像穿牛鼻這樣,穿著你的鼻孔、牽著你的鼻子走,這就叫你不但「入」裡面,而且還被牽引著走、牽著走。「不入」並不是我都不看,不是這樣子,你都不看、不聽、不接觸,你的生命是死的、是僵化的,真正的正確「不入」是說,我的眼睛一樣在看色塵,耳朵一樣可以聽聲音,但是我會來到:不管你講我好話,我也清楚知道,但是我內心沒有那些我慢,當你在批評我、批判我的時候,我也清楚的知道,但是我的內心不會被你那些批判而牽引著走,這個叫做「不入」。
當然你要來到這種境界,必須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這不是用壓抑的,不是說我現在要生氣,但是把它壓下來不可以生氣,不是這樣子。「不入」它是來自於你的身心是來到空明覺的世界,你讓這個聲塵穿流而過,讓色塵穿流而過。舌頭,在吃這些飲食的時候,我也知道酸甜苦辣,我也清楚的知道、有接觸,但是我不會去黏著那些美味,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觸而無觸、入而無入,這樣知道嗎?這個滿深的。而且這是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如果錯誤的理解,你沒辦法來到正確的「不入」。所以證到初果的人就名為須陀洹,他是入流而無所入,它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為什麼「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呢?你從文字上面去解讀,沒辦法正確理解裡面的深義,斯陀含就是證到二果的人,稱為一來果。證到二果的人,當他往生之後,就會升到天界,哪一個天界?不一定,看個人的因緣,如果以佛經來講,像彌勒佛在兜率天,他下一世來人間的時候,會來人間成佛,就是說,現在他是證到二果的情況,然後下次來人間的時候,他會邁向究竟解脫,不是等到幾十億年之後才會有一個彌勒佛來,那時候才可以成佛,在他還沒有成佛之前,我們都要排排隊,不可以超前,不是這樣啦!
這是一個形容、一個敘述,如果你證到二果的人,這世你一樣好好精進努力用功,在你往生的時候,如果你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你頂多往生天界之後,下一世再來到人間的時候,因為你八識田、意識田裡面,都種有正知正見的種子,所以下一世你來的時候,從小你就會很自動自發的要找尋解脫道,不用人家推、不用人家勸,都不用!在你的成長過程,慢慢智慧開發的時候,你就會不斷地在尋找解脫道,所以修行之路都是自動自發的,不用任何的勉強,那一世他就邁向究竟解脫,叫做一往來,也就是一來果。
為什麼說一往來的人,證到二果的人,他實無往來呢?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當真正深入聞思,然後又有實際修證體悟之後,你會來到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而且你會體會到每一個起點就是終點,終點也是起點,如果以我們商業場合來講,每一天我的帳冊都很清楚,收支都算得清楚,每一天都結帳,這樣知道嗎?我每一天做什麼事情之後,就是誰也沒欠誰,我要做什麼事情也是心甘情願的去做,他是每一個點就是一個句點,這一點要好好的聽清楚。
真正有修有證的人,他的每一個點就是一個句點,做了這件事情,就是大家彼此沒有恩怨,沒有誰欠誰,如果覺得我有欠你,該還的我馬上補償、馬上清還,如果別人欠我的還不還,那是對方的事,對我而言,我內心裡面了無牽掛,所以他是每一個點就是個終點,是起點也是終點。到哪裡,那裡就是他的境界、他的世界、他的淨土,所以對證到二果證量的人,他的內心沒有我要往往返返那些─「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因為他每一個點都是句點,沒有我現在要往生了,跟大家說拜拜,然後幾十萬年之後,我會再來到這個地球出生,那個時候才算,我往生到他方世界的時候,那個不算,不會這樣子。
他的每一個過程、每個點都是個句點,至於他要邁向究竟解脫時間有多久,那是法界的因緣,所以在他的內心世界裡面,假名稱為一往來,權稱一往來,但是他內心世界裡面「實無往來」,這樣可以了解喔?這個含意很深,包括你要慢慢去體會,如果你的目標跟起點有很大的距離的話,你整個過程是苦的,如果你的起點跟目標是合一的,你每一個點都能安心,而且都是珍惜當下的因緣,隨時走、了無遺憾,這樣知道嗎?但是有因緣,他不會浪費生命、不會消極悲觀,珍惜當下的因緣,所以每一個點都是個句點。
各位要靜下來反觀,我有沒有什麼牽掛?有沒有什麼不安?有沒有什麼放不下?要把那些整理出來然後清除,能夠來到:我每一天所有的是非、恩怨都了結,沒有任何人欠我什麼,沒有牽掛,要做到我沒有虧欠別人什麼,要做什麼事情我們歡喜做,歡喜做、甘願受,這樣你的生命都是很生龍活虎、很灑脫、很自在的,能夠來到這樣境界的人,會沒有因果觀念嗎?因果觀念都是很清楚的。
怎麼樣能夠做到當下安心自在呢?每一點每一個當下,都做到沒有瞋心,不去虧待眾生,每一個當下,都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來到了無牽掛。只要還有瞋心的展現,都會有瞋心的迴向,內心的苦、不安會存在,沒辦法是個句點,所以這個含意都很深。
佛陀就繼續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證到三果的阿那含,可以把權稱為「名為不來」,很多人就認為他已經是不來;不來人間是沒有慈悲,沒有像我們發願生生世世要怎麼樣…,我們比他偉大,我們發願生生世世要怎麼樣…,證到三果就不來、不慈悲,修這樣不好、不要修這個…,真的都是錯誤,錯誤的很離譜。
所以《金剛經》裡面就講的很好,真正證到三果的人,是來到不來的世界,不是一般眾生所體會那種單行道的不回來。《金剛經》講述證到三果的人,雖然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在這一生這一世,因為是在證到三果的時候往生,當要大般涅槃、往生的時候,才證悟到四果阿羅漢,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但是因為因緣不具足,沒辦法活起來告訴大家什麼叫做無學位的世界?什麼叫做無修無證的世界?所以這一生一世跟大家無緣介紹四果阿羅漢的世界,沒辦法回來告訴大家,叫做「不來」。
但是對當事人而言,他的生命因為是回歸到整個宇宙、整個法界,對他的生命而言,沒有所謂來或不來的這回事,整個生命是以整個宇宙為舞台,至於下一世是會用什麼樣的形態出現?那不是我的因緣,是法界的因緣,是整個大自然的因緣,至於下一世我要到哪個星球誕生?那是整個法界的因緣,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這個星球的眾生是長什麼樣的形態,來這裡就是入境隨俗。所以,證到三果的人是很瀟灑的,是以整個宇宙為舞台,稱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佛陀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是怎麼樣呢?依你的理解,你認為一個證到阿羅漢的人,會宣說自己已經得到阿羅漢嗎?須菩提說:不!不會的!為什麼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真正證悟到阿羅漢的人,體悟到無所得,包括佛陀也一樣告訴大家,他成道、成佛不是用世間的語言去理解,事實上是無所得。但是「無所得」,很多人又會認為這樣幹嘛還要修行?我頭殼壞掉,還在那邊修行幹嘛!其實你的無所得與佛陀所講的無所得不一樣。跟你講述「有所得」,但是你卻用你的「有所得」來理解,佛陀所講的「無所得」,又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你真的要透過有次第的聞思修證逐步上來,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從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才真正知道什麼叫做無所得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你是要有所得的,從有所得逐步邁向無所得,從有為法來到四果阿羅漢,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非常好,起文開始就是「絕學無為閑道人」,但是你如果沒有下功夫,沒有用生命去修行、去找法,沒有認真修行,你的絕學無為就是用我慢在撐。你是用我慢在展現你的絕學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真正的絕學,你一定要用很多的功夫去修、去證,去聞思修證之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絕學無為。
四果阿羅漢的世界,要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會到,一般眾生不了解,都從語言文字名相上面理解,結果就認為阿羅漢是沒所得,沒有得到什麼、阿羅漢是無生啊!對阿羅漢有很多錯誤的解讀。為了讓大家對阿羅漢有比較深層的理解,現在稍為解析阿羅漢。佛陀一樣有講:為什麼佛陀說祂在然燈佛所?事實上那時候世尊本身對法並沒有所得,大家不要把「然燈佛」想得太抽象,「然燈佛」就像是燃起一個世界的明亮之燈、光明之燈。
如果我們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語言角度來講,「然燈佛所」就是整個的大自然、整個的法界、整個宇宙、大地風雲經的啟示,這就是然燈佛的啟示。有的人不了解,有的人不以為然,沒關係!你暫時保留、慢慢去求證,就會知道空海所講的是真、是假?當佛陀大徹大悟之後,一樣告訴大家,事實上大徹大悟來到的是無所得的境界。
我們現在跟大家講述:阿羅漢。事實上,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你要把他稱為什麼名稱,重不重要?不重要啦!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你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他?那不重要啦!你要稱他為阿羅漢也好,稱他為大徹大悟的人也好,稱他是真人也好,稱他是大菩薩也好,稱他為佛、佛陀也都可以。所以佛陀釋迦牟尼就有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一個解脫者所展現的一些特徵,所以你用什麼名稱都可以。大家不要在那裡分辨阿羅漢跟菩薩不一樣,跟那些大菩薩不一樣,這都是在名相上面比較,會浪費我們很多的生命。
真的要解脫的話,放下那些語言名相的爭執,直接契入實修實證,會很快證悟到阿羅漢,你才會體會到什麼叫解脫者的世界?證悟到阿羅漢的人呢?祂是斷除十個結縛,就算證到三果的人,後面的幾個結、五上分結都還沒有斷,要繼續用功,努力用功之後,後面的五上分結,包括無明跟我慢斷除之後,你才能夠來到阿羅漢的世界。
如果你在批判阿羅漢的話,那問我們自己,這些結縛斷除了嗎?如果你真的斷除,絕對不會批判阿羅漢,因為你跟他是心心相印,完全來到心靈相交流的世界,完全心心相印,你的頻率跟他完全是相通的,如果你真的已經斷除十個結。
如果我們沒有斷除那些結縛的話,那你後面的結縛都沒有斷,我慢、我見、無明都沒有破除,只要還有我慢、還有自卑、還有無明的話,嚴格的講,那都還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你處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卻在批評這個醒過來的人,這樣是不客觀的。很多方面,我們沒有如實的了解,包括佛陀都自稱自己是阿羅漢。
什麼叫阿羅漢?就是斷除十個結縛,而祂也說是貪瞋癡、我慢都止息的人,而這個止息不是一時的解脫,不是一下子而已,祂是斷除淨盡的。在還沒有斷除淨盡之前,這叫做證初果、二果、三果,在這個過程就是看你斷了多少?他是還沒有完全斷除淨盡。
但是要是真的來到四果阿羅漢,那是完全斷除淨盡,你看一個真正的阿羅漢,祂本身對世間沒有貪染、沒有黏著、沒有抓取,對別人沒有主宰欲,充分的尊重每一個人,這樣的人有什麼不好?再來,瞋心完全斷除,這樣的解脫者,他對任何眾生都不會有任何的瞋心,眾生不了解他、罵他、批評他,他一樣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有不好嗎?問問我們自己,我們能夠做到嗎?
所以我們要見賢思齊,貪瞋癡就是無明,把那些無明都破除,把無明行、無明衝動轉為明行,我慢也都完全的止息,沒有自卑也沒有我慢,體悟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佛陀跟一切眾生都完全平等,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他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眾生,這樣有什麼不好?充分的尊重每一個眾生,包括六道的所有眾生,他都以平等心來尊重。
《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有講:「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真的覺醒之後,你沒有那些分別說這個不好,這個很卑微、瞧不起他,他出生為狗,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就踢他一腳,或是向他吐痰,或是以不屑的眼光看他,不會這樣的,那是我們人類不平等的心。如果你能夠以平等心,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真的會來到用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這個叫做「醒後空空無大千」。
但不是說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進入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幻世界,不是這樣子!正是從夢幻世界裡面醒過來,了悟了真理實相之後,慈悲善待一切眾生,所以像這樣有什麼不好呢?再來,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是來到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但是這含意都很深。
能夠來到無為的人,老子有講:「無為而無不為」,但不會為非做歹。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他有道共戒,做什麼事情是從他的良心為出發、沒有瞋心,所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會有拿捏,而且他能夠知道說,做這件事對眾生有益,他就會去做,如果做這件事情對眾生無益,他就不會去做,所以這是「無為而無不為」。
透過有修來到無修的世界,透過有證來到無證的世界,透過有所得來到無所得的世界。為什麼他會來到無所得呢?因為他是徹證真理實相之後,遠離顛倒夢想,在這個過程大徹大悟,他體悟的是「三法印」,體悟到大自然存在的真理實相,所以他的悟道是體悟真理,然後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在這個過程他有沒有得到什麼?他只是醒過來,了解已經存在的事實,對他來講真的沒有增加什麼。
可是一般人、一般眾生,沒有體悟到的時候,你是活在背道而馳的世界,當他了解之後,他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沒有真正得到什麼。因為這些真理實相本來就存在,法爾如斯的在運轉,所以悟道,事實上就是體悟到真理,他並沒有得到什麼,所以就是無所得。再來,在這個過程,因為悟道的深入、越深之後,他斷的種種結縛越來越深,把種種結縛都斷除掉。
所以證果的過程是斷除種種結縛,把以前我們內心裡面綑綁的種種結,錯誤的偏見、我見,錯誤的種種見解照見到之後,把那些結縛打開、打開,當打開一個結縛,你就會解脫一分。你打開多少結,你就解開多少,那只是打開、打開,打開我們心裡面那些結縛。事實上,他並沒有說真正得到什麼,但是當他打開之後,內心卻是充滿著安祥、充滿著快樂。所以外表有形的物質上面,他並沒有得到什麼,但是得到的是內心的安祥、內心的法喜快樂,這樣知道嗎?所以說「無所得」。
再來,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是來到無生的世界,但是請你不要光從文字上面去解讀,認為「無生」就是斷滅空,錯誤了!不是這樣子。為什麼一個人他能夠來到無生的世界呢?因為他徹證到無我,真的要體悟到無生,就一定要徹證無我。無我,是佛陀所講「三法印」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法印,是宇宙存在的真理實相。
很多人認為說「無我」?這我知道啊!我會啊!這個我早就知道啊!這沒有什麼神奇啊?眾生很容易被這個「自我」所欺騙,你錯把知見當證量,以為你會講「無我」、會解析「無我」,就是做到「無我」,不是這樣的啦!不是的啦!你要真的做到「無我」,真的證悟到、真做到「無我」,才算是真的懂「無我」,不是用嘴巴講。
如果你很會宣說「無我」,但是你展現出來卻是有自私的心態、有我慢的心態,只要你還有一點點的自私、我慢心,你就不算真正了解「無我」。所以初果、二果到證到三果證量的人,都還沒辦法真正做到「無我」,他是理解「無我」,也慢慢地趨向「無我」的境界在做,但是還沒有真正完全做到,真正完全做到的就是四果阿羅漢的人。
如果一個人能夠來到真正「無我」境界的人,他做事情就是沒有私心,無我、無私,所以他是秉公處理,是大慈大悲善待一切眾生,他跟普天下的眾生,來到大家就是一家人,以愛己之心來愛護一切眾生,真正體悟「無我」的人,絕對不會有任何的瞋心,你還有瞋心,就是因為你跟眾生還有距離,這樣知道嗎?
一個真正「無我」的人,他絕對不會有瞋心,所以真正體悟「無我」的人,因為他那個「自我」粉粹了,「自我」消失了,所以用世間的語言來講,就是他跳脫了六道輪迴,不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輪迴,因為他沒有貪生怕死、他徹證,已經徹底的了解生死大事,來到大安心大自在。
「自我」消失之後,他不會貪生怕死了,至於我以後的生命會是怎麼樣的形式,將來會是怎麼樣的變化,那不是我的事了。生不是我的事,死不是我的事,那是整個法界、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的因緣,那是整個世間、整個眾生的事情。就像說空海要來到高雄這裡上課,跟大家講經說法,也不是我單一在決定,那是要很多的因緣,你們如果不來聽,我勉強你們來聽,那也沒意思呀!你們在這裡也會像坐在針氈一樣。包括說,空海要到大陸去弘法,也不是我在決定我個人要去,或是我選擇哪個地方,不是這樣,而是因為眾生有需要,他們希望空海過去,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到哪裡。
我們要好好去體會,一個真正來到「自我」消失的人,那個「我」放掉了,所以不在六道裡面輪迴,但是生命不是斷滅空,真正體悟「無生」的人,他是來到「無不生」。《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的那一句話非常好,若實無生無不生。若真的體悟到無為,你可以來到無不為,證悟到阿羅漢的人一樣,有需要掃廁所,我就去掃廁所,而不是包裝個很好的金身,然後在那裡被人抬轎,不是這樣的。
哪裡有需要?我就到那裡,需要做什麼?對世間有益我就去做,就這樣。所以跟大家簡單的敘述阿羅漢的世界,我們要了解,為什麼佛陀講說:成佛事實上我無所得?大家慢慢去理解,因為我所體悟到的真理實相,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我佛陀去創造的,不是我去發明的,我只是發現而已,發現了之後,然後我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這對佛陀、對那些解脫者而言,不增一分啊!因為這些你本來都存在啊!只是你有沒有發現而已,你有沒有了解而已,所以說「本自具足」。問題是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就是在背道而馳。
「而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固定的一個名稱,可以稱為阿羅漢,不是用世間人的絕對標準,是來到無所得的世界,有這樣證量的人,我們權稱為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相」,如果一個人說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已經證悟到阿羅漢,佛陀說這樣的人還是落入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裡面。如果你自認為證悟到最高境界,來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心態表示還在人我相的世界裡面,因為這其中是含有我慢、我見、身見的,含有我是、我能。
一個真正走在解脫道上面的人,我慢是越來越少,錯誤的修行方法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越修越厲害,才會自認為自己證悟到什麼、得到什麼。「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相」,有的人自認為證悟到阿羅漢,然後一直到處強調,要別人證明他、肯定他,但是如果你是真的阿羅漢,還需要別人肯定嗎?就如同本來肚子很饑餓,我現在肚子吃飽了,難道我肚子吃飽之後,還要你來跟我證明、要肯定,我已經吃飽了?你要相信我已經把肚子填飽了,你要證明我、你要肯定我,難道還需要這樣嗎?
因為你還不是,所以才需要別人的肯定,如果真的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所有這些痛苦、憂悲苦惱消失止息之後,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你還需要去跟別人講:你要相信我喔!我的內心憂悲苦惱已經止息了,還需要嗎?你只要如實展現出來就好嘛!展現出你的安祥、展現出你的慈悲,這樣就好了。
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太陽,難道你還要去跟月亮、或是去跟地球講:你們要相信我哦!我是太陽喔!你還要去跟其他星球或是其他眾生講:你要相信我哦!我是太陽!還需要這樣嗎?如果你真的是太陽是不需要去強調、講那些,就只要把你的光芒散發出來,把你的生命意義散發出來,眾生自然感受得到,不必用太多的言辭去強調我得到什麼、證悟到什麼,你只要把它的實質發揮出來。因為你還不是、信心不夠,所以你才需要更多的肯定。
「若阿羅漢作是念」,一個真正證悟阿羅漢的人,然後說自己得到阿羅漢,會這樣強調就表示還不是,因為你還是在人我相裡面分別,還是在我慢的世界裡面。「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須菩提講:佛陀您說過我得到了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意思就是你肯定我這個菩提,已經來到無諍三昧,是在所有群眾之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陀肯定須菩提的證量,但是須菩提就講:我不做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不錯!因為須菩提是佛陀的學生,佛陀肯定他,但是對須菩提而言,他沒有那些我慢,不會說佛陀頒發證書給我,就趕快拿個證書到處去向人炫耀,他反而是更加的謙虛。所以須菩提就說:世尊!如果我有已經得到阿羅漢的念頭,世尊就不會幫須菩提來印證了。
不會說:須菩提啊!你是很喜歡清淨梵行的、很喜歡修行的、是離欲阿羅漢,你的修行境界很高…。佛陀就不會跟須菩提做這些肯定,因為「須菩提而實無所行」,他真的來到沒有我慢、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所以佛陀才肯定須菩提的修行證量。
【幻燈片】
幻燈片是為了協助大家再理解《金剛經》裡面的深義,我們現場講經,然後配合幻燈片,在拍攝製作的過程都是屬於比較高難度。現在看這一張,台灣話叫做「菜頭」,在春節或是競選期間當贈禮,要討個「好彩頭」。事實上本來是沒有名稱,就因為我們台灣人講「菜頭」,國語叫做「蘿蔔」,如果說送一個「好蘿蔔」給你,就沒意思,如果說送一個「好彩頭」給你,對方就會很高興。你看同樣的這個,它本身沒有名稱,要稱為蘿蔔、菜頭,或是用英文、日文,用不同的語言稱呼都可以,但是如果你送給日本人,或是送給外國人說:我送你一個「好彩頭」,他也不知道什麼意思,聽不懂啊!也不知道為什麼稱做「好彩頭」,還認為「蘿蔔」放沒多久就會壞掉。
事實上因為我們語言的發音:菜頭--好彩頭,就這樣而已。所以,本來實相是沒有名稱的,眾生把它貼上名稱,然後就認為:我送這給你就是大吉大利。如果有人在辦喪事,你送這個給他,他會很火大呢!喪事怎麼是「好彩頭」?!我本來是好意,認為你們需要一些蔬菜,所以送一些蔬菜給你們,但是他反而會不高興呢!
下面這幾張幻燈片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說佛法即非佛法,法無定法」?到底一個現象,你稱它為生?還是要稱它為死呢?一個現象你要稱它是好現象?還是不好現象呢?我們現在來解析。
我本來是空中的一朵白雲,到處在飄啊!到處在流動、在空中飛啊!飛過各大山頭,在大自然中翱翔。有一天風雲變化,開始烏雲密佈了,這是無常、無常,無常在變化,這個無常是好?還是不好呢?以大自然來講,沒有所謂的好或是不好,天氣快下雨、烏雲密佈,沒有帶雨傘、帶雨衣的人認為不好,但是如果中南部缺水,他們就認為可以普降甘霖了。如果他需要陽光普照,要曬什麼東西,認為下雨天對他們來講是不好的。
所以,好不好有沒有絕對的標準?沒有絕對的,這叫做「法無定」。現象界、大自然界存在的一個現象,但是眾生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從你的好惡來界定這個好不好?但是你都只看到片面而已。烏雲一直在密佈、密佈,這是無常法印,一直在變化,到後來是下大雨!烏雲密佈之後,再來就是下大雨,你認為下大雨好不好呢?不喜歡的人就認為怎麼這麼倒楣,把我淋成落湯雞,但是這些雨是可以普潤萬物、滋潤萬物啊!萬物如果沒有這些雨水,它怎麼成長呢?
我本來是在空中的雲,降為雨下來,然後變成為溪水。那些雲變成為降雨,然後變成為水,對雲來講是生還是滅?對雲來講,是滅、是減少、是一種死亡,我們可以把它權說是一種死亡,但是我這樣的變化過程,對水而言是什麼?是「生」。所以,同樣一個下雨的現象,這是雲的滅、水的生,到底要稱它為生?還是滅?你認為這個現象是好?還是不好呢?一般眾生都只喜歡:我要生,生什麼?升官、生小孩。看到滅、看到死亡,就很不高興、很不喜歡,因為眾生都是從一個片面的角度來看,卻看不到現象界背後的當下,它卻同時蘊藏著生、也蘊藏著滅。
這些雨水降下來之後,可以滋潤萬物,我以前在空中飄的時候很瀟灑啊!當後來我變成雨、變成水的時候,也不認為我的生命死亡,生命只是做一個轉化,而且又可以滋潤萬物。我們現在比喻:當我原來是雲的時候,就好像在天上、在天界,現在降到凡間,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到凡塵,這有什麼不好?我今天降到這個地上來,就好像從天界來到人間,一樣啊!我繼續在扮演我當下的角色,來滋潤萬物。
所以並不是說:很倒楣啊!我前世是在天界,我是雲呢!現在是很倒楣,業力深重才降到這個地面上來,實在是很倒楣、很不得已啊!…。法界不會這樣大小眼,但是人就會在那裡怪東怪西。接受我當下的因緣,至於我從天上的雲,變成為地上的水,也不是我單一因緣在決定,那是各種氣候因緣條件,也就是「緣起」,要各種因緣具足,我才會降為雨水,當我從天上的雲變為雨水之後,我一樣繼續滋潤萬物。如果稻米沒有這些水來滋潤,人類哪裡有稻穀可以吃?有食物可以吃呢?哪一樣食物不需要水的滋潤呢?
當這一生一世扮演是水的角色,我就好好扮演著水的角色,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回饋這個世間。所以,從一個很廣泛的立場來看,你就會超越生死,如果你從片段來講,就會認為:我很倒楣啦!我從天上不小心,然後掉到人間來受苦受難,你的生命就會覺得過得很苦,這樣你的生命就沒辦法發揮出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去了解,因為有這些雨水的滋潤,青菜才能夠長大讓眾生食用,能夠養育眾生。
當有因緣的時候,眾生把我這個水拿去結成冰,水變成冰的過程,對水來講是怎麼樣?它是一種死亡,是從液態變成為固態,對水來講,這是一種權說它是死亡。但對冰來講,它是一種「形成」--生命的形成,大家要推理到其它的。這個型態變化的時候,就代表某一種型態的消失、死亡,以及某一種型態的形成,但是如果你從整體的立場來看,我有因緣從液態變成固態,然後眾生把我變成冰,當下我就發揮冰的角色,你要把我拿來當城牆拱門,也好啊!可以莊嚴法界。你把我拿來建築出一個皇宮,也很漂亮、很好啊!我當下也全然接受,沒有抗拒這些因緣。
當下的因緣形成這樣,我們就好好扮演當下的角色,不要總是在那裡哀聲怨氣,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充分把我們的生命發揮出來,所以水變成冰,也沒有事、沒有好壞啊!也不是壞事,當下一樣可以莊嚴法界。如果有因緣,當我要扮演彌勒佛的時候,也好好扮演彌勒佛的角色,你們要來膜拜我,那是你們眾生的事情,因緣就只是這樣,我就扮演彌勒佛的角色。所以,冰也可以變成彌勒佛,只要把它雕成這樣,本來是一大塊的冰,放在那裡你不會去拜,但是當我把它雕塑成一個像出來之後,眾生就會對他一直膜拜了。
因緣改變之後,眾生很容易被這個外相又卡住了,好!要膜拜是你的事,我還是一樣在宣說無常法印、無常法流。當沒多久因緣改變的時候,我又會溶解成為水。冰溶解成為水,對冰來講是一種什麼?是一種消失、一種死亡,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它是不好的現象,一種消失、一種死亡,認為我所崇拜的偶像消失了。但是因緣條件改變的時候,我變成為水,水有什麼不好呢?這時候冰變成水,對水來講又是一種生。
到底這個過程是生?還是死呢?是生、還是滅呢?這叫做「法無定法」,你不能光從片面的角度來看、來衡量,認定這個現象是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眾生很容易從片面的角度來看,如果你一直執著在彌勒佛的形象,當它溶解為水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是很不好的現象、很不喜歡,因為我的偶像怎麼可以消失呢?怎麼可以溶解呢?但是當因緣條件改變的時候,它一樣繼續在流動、在變化成為水,它慢慢在流動、流動到河流,一直的化成為水,然後又一直流、流到海洋,你認為水一直的流,流到這個海洋,到底是生、還是死?是生、還是滅?
如果以一個人的生命來講,他從成年、壯年,然後老死,就好像一條河流游、游…,游到這個大海,快接近海口、出海口,它快消失、死亡了,如果我們從河流、河水本身來講,我們認為它流入大海就代表死亡,代表著它即將消失了,好像被吞噬掉了、被吞滅掉了。但是當它慢慢的流、流到大海,它有沒有真正的消失?它是溶入大海,跟大海又是溶為一體。對河流來講,它好像流出、流出,但是對大海而言,你是流進來,到底這個現象是要算作出、還是算做入呢?是要稱為生?還是稱為死呢?所以這叫做「法無定法」。
當我溶入海水之後,我一樣不會哀怨啊!不是說:我這麼倒楣!我生命快消失、快結束了,已經河流流到這個海口,我生命快消失、死亡了,就變成灰心滅志,不會這樣啊!當我有因緣流到大海,我就跟大海一起脈動嘛!所以一樣溶入大海,大海就是我的家,跟大海就是一體,如果你抗拒那個變化,一直堅持我要扮演的是河流的角色,我要的是河流、河水,不要變成海水,如果這樣的話,你落到大海裡面就會很苦的,就像一個石頭掉到大海裡面,跟大海沒有辦法溶為一體的時候,會被海浪不斷的沖擊,你會很苦、覺得事事不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為你沒辦法溶入那個境界裡面。
如果我們能夠溶入當下,跟整個大海一起脈動,超越生死啊!我河流的消失、河水的消失,但是事實上我是變成為跟大海一體,沒有所謂的生死,從這裡大家慢慢去體會,包括體悟到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死?這些幻燈片都是協助大家去體悟那個深義。當有因緣形成美麗浪花的時候,我就扮演美麗的浪花,在人生激起美麗的浪花,也就是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但是要激起美麗的浪花,也不是我個人在決定,也是要有因有緣。
有一天當因緣又具足的時候,太陽把我從海平面慢慢的吸上來、吸上來,然後又成為空中的雲,我沒有抗拒因緣情況變化,就隨順當下的因緣,從海水變成為空中的雲,到底是生還是死呢?如果你從片面的角度來看,你就會有生有死,如果你從綜觀整個全面來講,就是變化、變化、變化啊!這個變化現象,你也不用馬上下論斷:是好或是不好。當我成為空中的雲的時候,我一樣又可以翱翔在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中,你能夠全然接受整個法界的因緣的時候,你的生命會很有活力的,你的生命才會活出來啊!我當下成為雲的時候,我又在大自然中翱翔,然後飄到最需要的地方。
以上是跟大家分享生滅變化的過程,什麼叫做生死?什麼叫做「法無定法」?協助大家去理解,破除我們原來只是看片面角度的那一種觀念,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不生不死。
再來看的是一堆牛糞,你說它是好?還是不好?你說它是淨?還是不淨?一般眾生很習以為常的認為這是牛糞嘛!這是不乾淨的、這個是不好的,我們不喜歡的啦!如果腳踩到牛糞的話,就覺得好倒楣啊!你看到這個牛糞就會不喜歡,但是包括這個牛糞本身都是中性的。不淨?那是人類從人類的立場來看它,如果遇到滾糞龜或是牛屎龜,當牠看到牛糞,就會把它當做是牠的美食耶!
人類認為牛糞是不好的,那是因為你不喜歡它,但是對這些花草植物而言,這是它們的什麼?養分呢!有機肥料耶!有機肥料很貴呢!現在提倡有機食物、有機的農作物都很貴耶,回歸自然,所以你看牛糞到底好?還是不好?請不要從人類片面的角度,去界定它骯髒或是不好,佛陀要喚醒我們「法無定法」,請大家拉開我們的心胸、拉開我們的視野,來了解《金剛經》裡面有很多無上甚深微妙法。
《金剛經》真的是非常深奧,大家要用心來聆聽、用心來體會,你要真的能夠體悟到,都要累積相當多的聞思修證。《金剛經》不是空談、不是空論,都是對實相世界的描述,對實證世界的敘述,如果你沒有深入聞思修證,沒辦法了解《金剛經》的深義,就算你整部經都會背誦了,但是它還是它、你還是你,還是不容易化為一體,現在講述《金剛經深義》,就是協助大家逐步的去體悟,然後能夠體證到。
莊嚴淨土 第十
(這是有關於四果阿羅漢的世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注意這幾個字: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呢?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以前在聞思修證下功夫的時候,我是在然燈佛的地方,我對法有所得嗎?「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一個人得道、成道、開悟,那都是一種權說。事實上真的跟眾生有不一樣的體悟,但是他是來到無所得,因為他所體悟到的那些法,都是法爾如斯、本來就存在,沒有一樣是我創造出來的,沒有一樣是我發明出來的,我只是體悟到這個已經存在的真理事實,我只是覺醒過來,然後看到眾生在苦海的世界,看到眾生處在無明的世界裡,心生不忍,大慈大悲憫眾生,再倒駕慈航回來協助眾生醒過來、醒過來,遠離顛倒夢想,協助眾生體道、悟道、行道、與道合一、解脫自在,就這樣。大家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無所得?含意都很深。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一節裡面蘊藏很多的深義,第一點: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大家以為說他得道了、他成佛了,但是佛陀還是跟大家澄清:佛陀他於法還是無所得。而「然燈佛」,我們要比較清楚正確的理解,真正是在點燃「宇宙的燈」,開始的是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整個宇宙,所以「然燈佛」講的就像每天最大的燈是什麼燈?是太陽啊!我們地球最大的燈就是太陽,你把這裡的「然燈佛」理解成太陽,就更容易理解到《金剛經》裡面的深義,就更容易看到實相,不是抽象的。這裡講的都是整個大自然,佛陀就是現觀大自然的實相,然後徹證「三法印」。
佛陀就繼續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菩薩莊嚴佛土不?」一個人真正有修有證,可以稱為他莊嚴佛土嗎?或是一般人在修行的過程、在服務的過程,或是在欲界裡面,你認為種種的莊嚴,這樣有在莊嚴佛土嗎?須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此處開始慢慢導引《金剛經》裡面很深奧的深義,如果用唸的把它很快唸過去,你以為了解了,反正「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好像在繞口令,但是這裡面的含意卻是非常深,一般人所說的「莊嚴即非莊嚴」,以為是知道了,但是裡面所講的莊嚴跟非莊嚴,含意非常的深。
一般眾生所認為的莊嚴,不是真正的莊嚴。解脫者、智慧者所認為的莊嚴,眾生卻不認為、不以為那是莊嚴,這樣就會構成很多知見上,以及認知上的差距。現在是講個概略的原則,我們再來去細分。很多人認為:我家裡要怎麼樣擺設?怎麼樣佈置?要裝潢得美侖美奐,哪裡要擺什麼?要買多少的花瓶、藝術品?然後要買價值很高的藝術或是山水畫,一幅山水畫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這樣才叫做莊嚴。
但是對一個真正重視修行的人,看到你家裡擺設這麼多,你認為說很莊嚴,但是他不認為那叫莊嚴,反而是更多的累贅。而且你是佔用了更多的空間,讓家裡的空間更小而已,這不叫莊嚴。一個真正重視修行的人,他家裡擺設得會很簡單,裡面很清爽、很空曠、很簡單,但是一般人進到這個地方,覺得這也沒什麼啊!都好像很簡單、很樸素,裡面沒什麼。一般認為道場的設備是五星級的設備,才覺得那種道場才叫做莊嚴。
但是佛陀就告訴我們,真正重視智慧、有智慧、實修實證的人,他們所重視的莊嚴,不是一般眾生所認為的那種角度。一般眾生所認為的莊嚴,對實際的大自然而言,不叫做莊嚴,但是真正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是非常的莊嚴,但是眾生卻不以為然、不知道,不懂得去欣賞。
如果真的打開智慧眼,真的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之後,每天隨時都可以看到法界非常莊嚴,而且非常深的藝術,當你真的看懂大地風雲經、活生生的佛法之後,不會去執著幾十萬或是幾百萬的名畫,不錯!當然會欣賞也會看,但是你一看就知道大地風雲經的藝術,真的是無價啊!不止價值幾百萬、價值幾千萬。當你慢慢聽聞解脫道課程之後,可以得到很多的無價之寶,你真的不用花費好幾十萬或是好幾百萬去買那些藝術品,就能夠欣賞到真正非常深奧的藝術。
「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什麼叫做莊嚴、非莊嚴?如果以當今南傳、上座部地區佛教所重視修行的叢林道場,大部分都是在山坡地區或是郊外。很明顯的特色是跟森林、大自然做完整的結合,禪修道場就在森林中,向大自然借用一個地方,建造一處可以遮風避雨的禪堂及小茅棚。真正重視修行的人,硬體設備都很簡便,所花費的錢不用很多,但是所發揮出來的效果卻是非常大。
我在西元一九八九年,也就是民國七十八年到泰國參訪佛使比丘的道場,也到阿姜查的道場參訪,那些能夠吸引國際修行人的道場,其特徵在於沒有用富麗堂皇的外貌、禪堂,沒有富麗堂皇的五星級住宅。在佛使比丘道場,當時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木板,我們去的地方就在林中,也有到海邊。
在椰子樹下的幾間小茅棚,如果以台幣來講,一間茅棚的成本只要五千塊、一萬塊就夠了,但是卻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十幾個國家以上的歐美人士去參訪、禪修,為什麼呢?真正要修行的人,他們重視心靈的淨化,所要追求的是單純樸實、返璞歸真的人生。所以,包括我們未來想要建設道場的趨向,都要重新思考,北傳地區每一提及道場的建設,常常都是在比較誰蓋的比較大、比較豪華,誰裝潢得比較富麗堂皇,用來吸引信徒,但是很容易就淪為觀光道場,這樣很難留住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很難吸引真正想要淨化心靈、提升心靈的外國人士。
建造一個富麗堂皇的道場,一方面對大自然的破壞力、殺傷力很大,一方面真正能夠發揮淨化人心的效果,不會比一個簡單樸素的叢林道場來得好。像我以前有一些外國朋友,他們也曾經到世界各國參訪,當來到台灣,卻質疑台灣的佛教怎麼會變成這樣呢?他們要來台灣找法、修行,卻怎麼都沒有呢?真的很感慨。因為當時我在就讀研究所,對整個南北傳佛教的優缺點,也都清楚的了解,因為他們都有到過南傳地區參訪,所以後來就鼓勵我,並且介紹我到南傳地區的幾個道場去參訪。
一般人所認為的莊嚴,對於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卻不認為是莊嚴,但是返璞歸真的禪修環境,也會有很多人不認為是莊嚴。然而佛教的素質要提升,佛教真的要來到智慧型的佛教,一定是要返璞歸真的。
真實人間的佛陀有四個很重要的階段。依照經典上的記錄,佛陀是在他媽媽要返回娘家的途中,在樹下所誕生的,而佛陀在哪裡修行?也是在樹下修行。佛陀講經說法,大部分也都在樹下、林中。包括佛陀要大般涅槃的時候,以世間法的講法就是快要往生的時候,他選擇在哪裡?雙樹林中的樹下。不是在某個大道場裡面,佛陀很重要的過程階段都是在樹下、森林中,這告訴我們大自然就是最莊嚴,眾生不認為莊嚴的,但是在有智慧者的心目中,真的就是莊嚴的地方,所以我們要體會「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
刻意人為的要去莊嚴佛土、莊嚴道場,刻意要用人為去莊嚴大自然,你越裝就越假,返璞歸真是真的最莊嚴,大家要好好去體會所謂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超越我們以前對於「莊嚴」的看法、認知,重新自一個更高的境界來看、來體會。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年六祖惠能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很震憾啊!各位有沒有很震憾呢?如果你所醞釀的因緣足夠,一聽到這一段話就會很震憾,但是這個含意很深,要做到很不容易。如果你沒有實際聞、思、修,再講個一百遍、一萬遍還是一樣,都只是一個標語而已。
說要「應無所住」,還是一樣處處在住、處處在黏著,不然就是自已處處在住、在黏著,但是自己卻不知道,都在指責別人、責罵別人,真的要做到不容易,你要聞思修證逐步上來。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真正要成為一個大修行者,你要生起這樣的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配合前面所講的「莊嚴即非莊嚴」,一般眾生常常用眼睛去看外面的色塵,以凡夫一般人的眼光所認為的「莊嚴」,如何的穿著、打扮才叫做體面,才叫做富貴人家,如何的打扮就是很粗俗(土),或是如何的打扮或是建築,才叫做美侖美奐,怎樣的建築就很土…,一般眾生是這樣的在衡量,你的眼睛跟色塵在接觸的時候,都被這個「色塵」吸引走,「色塵」就是你所看到這些現象界的物質方面,眾生常常從外相、從外表來衡量,什麼叫做莊嚴?什麼叫做好看、不好看?你的心常常被「色塵」牽引著走、吸引著走,這就叫做你的心常常住在「色塵」上面。今天我們真的要來到不應住在色界上,而產生種種妄想、產生種種心態。
不要從外表來判斷來衡量,不要執著在外表、外相上面,眾生所看的角度都滿膚淺的,佛陀就是要喚醒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要從外表來衡量,不要以習慣性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做莊嚴?什麼叫做好看、不好看?然後在那裡起貪、起瞋。如果你能夠看到實相,就不會黏著在色界上面,「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的「色界」就是物質方面的,或是外相方面的,後面的聲香味觸法,著重的是心理、心靈方面的。有的人不著重外表、外相,但是卻很重視心靈的感受、那一種feeling,非常重視那一種感受、感覺,像一些詩人或是藝術家、音樂家,他們就很重視那一種聲塵,或是那一種觸覺,或是那一種心靈的感受。雖然他不注重外表,但是如果是注重心靈的話,你的心還是一樣被各種境界牽引著走。
有的人很執著在雕刻方面,所以他用畢生的生命練習雕刻技術,然後在那裡鑽研雕刻,但是他的生命就整個被所喜好的吸引住,不是說藝術雕刻不好,而是你能不能有一種超然的眼光胸襟,有因緣我就雕刻,但是這個雕刻藝術不會牽引著我,不會把我的生命繫縛在上面,有因緣我也會畫畫,來跟眾生結緣,但是我不是以畫畫為目的,我不是把整個生命都投入在畫畫上面,這就是「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要怎麼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前面是告訴大家不要用過去六根接觸六塵的那一種習性來做反應,要來到應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這一句話含意很深,一般眾生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常常都成為境界的奴隸或是跟境界打結,「打結」就是黏著、 被境界牽引著走,這叫做處處住在境界上面。要來到「無所住」,不錯!這句話絕對沒有錯!問題是談何容易!真的要做到「無所住」,你必需要能夠來到「無我」的境界,來到「心能夠與空相應」,心能夠來到「空、明、覺」的世界。
不但來到「空、明、覺」,而且又了悟身心內外的這些實相,也溶入法流裡面,讓這些六塵穿流而過,你不會住在那個境界上面,不會被境界所卡住,但是有的人會錯意,認為修行就是要來到六根跟六塵都不可以接觸、不可以看、不可以聽,然後吃飯也不知味,這樣就變成是跟境界產生很大的抗拒,也還是一種住,也還是一種黏著。再來,有的人認為修行有起心動念就是錯誤的,所以認為要修到「無念」,「無念」就是無所住、無我…,這是錯誤的,很多修行人修到後來,就變成什麼也不敢做、不敢看、不敢聽,然後要修到「無念」,認為這樣才叫做涅槃。
其實這樣就是沒有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注意「生其心」,是一種起作用,我可以聽、可以看,但是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不會被境界牽引著走,因緣聚合的時候,我一樣可以去做,但是當下去做或是不做,我都是從慈悲出發,從能夠利己利人的立場出發。修行不是到後來變成消極悲觀、自我封閉,不是這樣的,不是到後來對生命否定,那是錯誤的理解。這一句話「無所住」,你應該要「無所住」,我們應該要來到這種階段,但是因為「無所住」是比較偏於一種消極方面的,所以你又要能夠「生其心」,「無所住」是能出,能夠出來、出離、出三界,但是你又要能夠入三界。「生其心」代表是能夠入三界,「無所住」是代表出離三界。要來到這種境界已經不容易,要能出又能入,所以含意很深。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一句話把它很快唸過,你每一字都看得懂,每一句、每一段也都看得懂,但是它真正的含意卻很少人能夠懂,空海所講的都不是依文解字,也不是參考別人怎麼講、別人怎麼說,然後綜合起來,集諸家之大成,再來一個「空海說」,不是這樣的。所講的這些都是來自於體悟、體證,所講的這些都是屬於實相方面,協助大家去看到實相。
這兩段佛陀就講:「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如果有一個人的身體大到像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我們地球上喜馬拉雅山是最高,包括整個喜馬拉雅山山脈都是最龐大。有人的身體大到像喜馬拉雅山身體,你認為這樣的身體是不是很大呢?須菩提就回答:不錯!確實是很大。
「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前面還容易理解,後面就很不容易理解,現在舉個例子來講:人類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下,以人類跟喜馬拉雅山來比,就好像一隻螞蟻,站在你的前面、站在你的腳底下,你身體的龐大,對一隻螞蟻來講,就像人類心目中的喜馬拉雅山。這個比喻大家好好去理解,因為這個要引申出很深的含義。「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因為以人類的知見,不管是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這樣上來,或是成為生物學家,但是你要體會到「非身是名大身」不容易,因為人類很習慣性的用人類這一種二元對立的眼光來看。看起來會動的才叫做動物,看起來它不會動的,你就認為它不是動物。
有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有六根,這才叫做人、才叫眾生,那些狗貓牠們才叫眾生,植物不會動,就認定植物不是眾生,那是人類錯誤的判斷。對於植物,人類給予很多錯誤的判斷,認為它們不是眾生,其實它們也一樣是眾生啊!再來,人類所認知的就是要怎麼樣的某種形態才叫做眾生、才叫做動物,如果它的形態大到像一隻螞蟻來看人類的話,就像我們的毛髮對螞蟻來講就像森林、樹木,牠只是在森林裡面跑來跑去,尤其牠到你的頭髮裡面,就像是在很茂密的森林裡面,牠會繞得很苦,對螞蟻來講牠感受不到是在人類身上爬、在一個人身上跑,牠感受不到。
而人的智慧也是這樣,你所否定的,卻不知道它是蘊藏著非常高的生命、非常高的智慧;人類認為的無情,卻不知道它正在孕育著你的生命,這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夠體會到的話,會對整個大自然深深的感恩,而且我慢消失會很快。
我們現在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解析,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的血管,把這個血管放大,血管裡面有很多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每個紅血球就是一個眾生,就是一個生命體。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受過高等的教育,都可以了解每個紅血球本身就是一個眾生,它一樣有生老病死。而且紅血球出生之後,它漸漸長大,然後可以工作的時候,就一樣默默的在做它的工作,紅血球的工作、任務是輸送養分,所以紅血球本身就是一個凹盤,就好像一個卡車這樣,上面可以載送東西,紅血球可以運送養分進到肌肉組織裡面,它運送營養素進來,然後又把廢物又帶出去,它們一樣在工作,在我們身體裡面就像卡車不斷地在運來運去、運東西。不要以為它們沒有生命,每一個紅血球都是有生命。
白血球一樣就像警察在負責我們身體裡面的治安,如果有病毒病菌進來,白血球就會離開血管,然後出來把病毒、細菌圍起來,然後跟它一起死掉。所以我們會流膿、有膿,那個膿就是我們的白血球吞噬掉那些細菌,然後自我犧牲,把這個廢物流出來,它是壯烈成仁啊!我們有感恩過嗎?很少!我們現在再把身體裡面的紅、白血球,把它擴大到這邊來,血管裡面有這麼多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以血管裡面的這些血球而言,昨天流到這裡來,這個血管壁一樣是固定在那裡,這裡有洞,我跑出來到組織、肌肉裡面,然後把養分輸送出來之後,又再運送一些廢物,流到靜脈來,然後又流到我們心臟、肺臟。
相對於紅血球、白血球而言,是不是覺得血管壁是不動的,血管就好像是一條公路、一條管道,這些紅血球認為我昨天來,你們是在這裡;今天來,你們也是在這裡,是我跑出來,然後我進進出出,所以是我會動。相對於紅血球而言,這些血管它們就好像不動。紅血球它們跑出來,一樣會跑到骨頭或是肌肉裡面,昨天我穿到骨頭裡面,你一樣在那裡,一樣是這樣不動,我敲你、踢你,你也沒反應,我今天又跑來,再敲你、踢你,骨頭你還是一樣沒有反應,所以對於紅血球而言,認為骨頭是無情的、不會動的。所以,以紅血球的智慧而言,它們體會不到血管壁或是骨頭是有生命的,而且不容易體會到紅血球、白血球它們能夠存在,跟血管跟骨頭的完整體有密切的關係,它們體會不到。相對立場來講,認為只有我在動、你卻沒有在動。
我們再來把它擴大解析,現在你就假設穿紅衣服的你是紅血球,穿白衣服的你就白血球,把你縮小到身體裡面的紅、白血球上面來,現在就把你想為:我就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紅血球或是白血球,一樣喔!你每天在血管壁、在肌肉、在骨頭跑進跑出,但是你認為我會動,我是動物,看到那個不會動的,就認為它是沒有生命、是無情的。但是以智慧者眼光來看,一般眾生智慧都停留在一個狹窄的範圍裡面,理解力也是停留在一個狹窄的範圍裡面,而沒有真正的開啟智慧,因為以眾生的眼光來說,我紅、白血球體會不到血管壁有在動,我昨天來踢它沒反應,踢骨頭也沒反應,它是無情的,我踢自己還會覺得很痛呢!
所以,當人類踐踏在大地上面的時候,你認為它沒有在動,就會認為它是無情的,這樣可以了解嗎?慢慢去體會。有的人認為為什麼要感恩大地?為什麼要感恩那些水?如果血管壁裡面沒有那些水、液體,這些紅血球、白血球怎麼存活呢?我們現在慢慢再理解。我們現在聯想自己變成地球跟太陽,這整個太陽系就變成一個大身,那你呢?就是身體裡面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眾生很難理解到地球、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如果沒有這個身體,紅、白血球怎麼存在?如果這個身體是個死亡的身體,你裡面的紅白血球還能夠活著嗎?這樣可以了解嗎?紅、白血球你的養分來自哪裡?還是這整個身體的供應,萬物之靈的人類,你的生命能源來自哪裡呢?所以大家好好去體會。
你體會不到的「大身」、「非身」,「非身」是相對於人類的體會,人類認為要有幾尺之軀,才叫做身體,但是更大的身體或是不是按照人類所體會的那種形象、那種身體,人類就體會不到,然後就認為那叫做「非身」,你就否定它的生命存在,就認為那是無情的。但是佛陀說「非身」,人類體會不到的那個「身」,事實上叫做「大身」,如果你能夠真的好好去體會,你的我慢會很快的減少減少,也會很快的消失止息。
我們再解析「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或是很容易錯解。一般眾生常常是一直在追逐金錢,認為沒錢不容易辦事,認為有錢就很好辦事,造成很多人把他的生命目標,放在追逐更多的金錢、累積更多的財富,如果他能夠金玉滿堂,就覺得非常的光采、非常高興,認為很有成就感,不知道他的生命都一直放在追逐金錢上面,就是在欲界裡面打滾。
一般人都是在欲界裡面打滾,有的人後來想說要修行,要放下這個欲界,堅持要清修、要持戒精嚴,十戒裡面就有一條「不持金銀戒」,有的人就堅持是個標準的修行人,是個持戒精嚴的人,我不可以碰觸到錢、不可以持錢、不可以拿到錢,所以他對金錢就是會設法排斥、撇開,如果我的手有碰觸到那些錢、拿那些錢,就認為是一種污垢,或是持戒不清淨,當然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如果他以那一種認為說:這才是他的目的、這才是他所要的,這樣就不知道他是從一端跑到另一端,這邊是一端,為了要樹立他是一個清淨的修行者,他是從一端然後跑到另一端。為什麼說跑到另一端呢?因為有的人認為持戒清淨的人,他對這個不是很能認同,認為我們照戒律做啊!這樣才是應該啊!才是正常啊!但是這裡面沒有正確理解佛陀所講的「不住」、「無所住」、不持不觸。
「不觸」,事實上你的心對金銀有沒有在住?他自己會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認為我身上沒有拿到錢,我不碰觸錢,就是「不住」。有的人甚至會認為說,因為有些團體,尤其是有些南傳地方,認為是持戒清淨的團體,他們不拿金銀,如果北傳的人有碰觸、有拿金銀的人,就認為你是持戒不清淨的,就不跟你共修,有的會這樣,認為你持戒不清淨,就不跟你共修。因為他認為你身上有碰觸到錢,就是染污的、不清淨的、污垢的。但他不知道就算你身體上都沒有碰觸到錢、沒有拿錢,但是你這錢的問題,在你心裡是不是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說,錢對這樣的人還有沒有腐蝕性?還是會有!只是他不敢去碰觸而已,所以他認為這個錢方面是具有腐蝕性的,是具有讓人墮落的,所以他發出一股很大的離心力來抗拒它。
當事人他對這個錢還有沒有在用力?還有沒有在出離的那種力量?他是有,這是有為有修的過程是不錯,但是這不是目的。因為錢本身它並沒有罪惡,它只是一個工具,而且是中性的,有的人不知道它是個工具,就一直追逐它,把工具變成目的。就像把方便法變成究竟,結果一直被這個金錢卡住了,這個是一端。但是有的人認為這個金錢就是罪惡,碰觸到它就是不應該、不好、不對,所以就變成把它貼上一個罪惡的名稱,你內心裡面沒有用平等心來對待它?你是設法避開,但你內心裡面對錢的陰影,還是一個很深的陰影。
這個錢對當事人來講並沒有說解脫自在,因為錢對他來講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只是用很強的離心力來對抗它。所以「不持、不觸」,並沒有來到《金剛經》所講的「不住」。《金剛經》所講「不住」的境界很高,了悟錢的實相,知道它是個工具,當沒有因緣接觸到錢的時候,我沒有遺憾。兩袖清風,我一樣瀟灑自在。如果有因緣接觸到錢,他也透視了解這個錢的作用,要善加應用,可以發揮錢的效果來利益眾生,善加應用這些工具可以利益眾生,但當事人他對這個錢沒有任何的黏著,可有、可無,有就發揮這個工具的效果來利益眾生。沒有,我也不必刻意去追逐;沒有,我也不會自歎自艾自憐,不會這樣。所以我身體上有沒有帶著錢,不重要!不是說我身上有帶錢,就叫做有染污,不是這樣的。
最主要是你的心態、你的心裡對錢有沒有黏著性?這是滿重要的一個觀念,如果你對金錢有黏著性,就是對你有很強的吸引力。如果你認為金錢是骯髒醜陋的、污垢的,它在你的心裡面還是一樣是黏著的,並沒有從金錢解脫出來。真正能夠從金錢裡面,是你要透視了解金錢的性質,它是個工具,然後我觸不觸都無所謂,因為我內心沒有黏著,有錢、無錢都解脫自在,這叫做「不住」,有錢我能夠生其心,這個心不是貪染的心,而是善加應用這些來做利益眾生的事情。
舉個例子來講,空海出來弘法三年,這幾年來從各方贊助的各種款項,大概將近五百萬左右,我們三年用五百萬,結果這些錢發揮出來,製做很多的VCD、錄音帶、MP3,以及光碟、還有書本,然後流通到國內外、流通好幾個國家,我們把它善加應用,然後可以發揮利益眾生的事情,錢有沒有罪過?沒有罪過啊!最重要是我們的心不要黏著、不要貪染。如果大家有正確理解之後,知道金錢的正確定位,人生的目標會重新調整,不會被錢賺走,一方面又能夠善加應用這樣的因緣。
【幻燈片】
空海以前上山下海、天南地北到處去蒐集的一些材料,為了幫助大家慢慢去體會到活生生的佛法、很深奧的佛法,協助大家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以拍攝了不少的幻燈片,慢慢地來跟大家分享。
這張幻燈片是蕃茄、Tomato,還有甘仔蜜、“臭柿”啊!大陸有些人稱為“西紅柿”,最初他們講說西紅柿,我聽不懂,因為我沒看過啊!後來把那個拿過來之後,原來這個就是那個。你看喔!這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同樣的一個東西,它本來有沒有名稱?沒有!實相本來沒有名稱,是人類為了溝通方便起見,把它貼上去一個名稱,但是每個民族、種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來稱呼這個相同的內容的時候,他們用的語言不一樣,當我把它稱做“甘仔蜜”-有蜜,有人把它稱做“臭柿”-有臭,大家就不要在那裏見諍:怎麼可以把這麼好吃的東西稱為臭的東西呢?所以不要在名相上面見諍,事實上實相是一個,但是名稱就是「道本無名」,沒有名稱。實相,你看要用什麼名稱都可以。
我希望大家要超越過去對語言名相的抓取,不要一聽到說:阿羅漢跟菩薩有什麼不一樣?就在那裡見諍;阿羅漢跟佛陀有什麼不一樣?就在那裡見諍,那是沒有意義的,浪費我們很多生命。如果你認為有什麼不一樣,當你證悟到之後再說嘛!等你先把病醫好了再說嘛!所以我們不要在名相上面見諍,我們看到那個實相。
這個是“匏仔”,但是你講“匏仔 ”,大陸同胞他們聽不懂,這套課程內容未來還要播放到大陸去,稱它為“匏仔”?聽不懂!說是葫蘆瓜,它又沒有葫蘆形,匏瓜?不對!讓我想到電視主持人胡瓜,你稱它“匏仔”也好,稱它& ldquo;匏瓜”也罷,事實上它本來沒有名稱,這個名稱是人類把它貼上去的,但是人類往往因為貼上去的名稱不同,結果就見諍不斷,這樣你會慢慢發現人類真的很可愛。有人說“種匏仔,生菜瓜”,這句話是形容什麼?很倒楣的意思,人如果在倒楣的時候就“種匏仔,生菜瓜”,這句話我們就要翻譯一下,因為聽不懂台語的人會不知道意思。
但是你認為這樣是倒楣嗎?以現在來講,如果能夠種匏仔,卻可以生出菜瓜出來,這是奇蹟耶!這樣會有很多人來參觀、來觀摩,還會研究為什麼會這樣?而且你賣出來的東西會很有價值、很昂貴。所以,你若能“種匏仔,生菜瓜& rdquo;,那不得了!太棒了!以前認為是倒楣,事實上你能夠真的這樣,也就是說能夠轉念的話,會倒楣嗎?你會財源滾滾、很多的名利雙收。如果能夠 “種匏仔,生菜瓜”,如果不在名相上面爭執,而能夠去看到實相,你會法喜充滿的,這裡面都還有很深的含意。
這個稱作鳳梨,但是如果你送東西給人家說我是送鳳梨給你,對方不覺得有什麼特殊意義,一般現在我們台灣民間都有送這個鳳梨,象徵什麼意思?『旺來』!因為台語叫做“旺來”,“旺來 ”是取其音-財源滾滾旺旺來,旺來真旺。但是你要知道“旺來”,是台灣人在講、閩南人在講,你用國語來稱呼,就不叫旺來,它叫做鳳梨。你用英文、用日語,也不叫“旺來”。
所以,台灣人對名稱有特別的喜好,因為那個名稱剛好就符合你內心所要的,所以你就認為送鳳梨就是討吉利,眾生有沒有被這個名相所卡住、所吸引?被一些人類所設計出來的語言名相卡住了?如果你送人家一把傘,人家就會認為是不好的徵兆,因為& ldquo;傘”表示散開。眾生就是這樣,人家好意送一把愛心傘給你,你卻認為別人不懷好意,很多的是是非非就這樣出來。人家送你一個水梨,以前也有人送水梨給我,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妥,說不可以送給老師水梨,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因為你送什麼給我,我看情況就接受,讓眾生隨喜。但是後來我後來問他為什麼又把水梨拿回去?他說人家說送水梨代表是分離、跟老師無緣,這不可以,不可以這樣。
眾生就是被語言名相卡住了,被這個聲塵所吸引住了,被這個色塵所卡住了,所以眾生常常成為色聲香味觸法的奴隸。
這個叫做菜瓜花,一般看這個絲瓜花、菜瓜花,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有什麼新奇,但是如果你真的好好聞思,你就處處見法、心花朵朵開,不是看到蓮花才心花開,不是看到玫瑰花才心花開。我看到菜瓜花也是一樣心花朵朵開,讚歎整個大自然的奧妙,裡面具足了「三法印」-無常、緣起、無我,這個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看。
如果你真的會看,從這一朵花裡面就能夠體悟到「三法印」,你真的就是心花朵朵開。這是一個蜜梨,然後這是芒果,但是那都是人類貼上去的標籤。如果你送這個蜜梨給別人,有的人又會被名稱所卡住了,就不喜歡。你跟人家說我送一個芒果給你,是你生了個芒果,不喜歡啊!讓你生芒果很多,讓你果實纍纍他不喜歡,因為很容易被那個名相卡住了。所以,人家講一句話,未必是不懷好意,但是眾生常常從自己的角度片面斷章取義,然後就去解讀別人的意思,世間的很多是非恩怨就是這樣出來的,常常你聽話都只聽一半,後半呢?你就自己作文章,然後自己編出很多的顛倒夢想,編出很多的故事出來,這都是沒有必要、都是自討苦吃。
這是火山爆發,要拍攝到這個火山爆發的景象,很不容易!這裡要讓大家來看,這個景象到底代表的是好還是不好?這要看眾生從什麼角度來看,要讓大家體會什麼叫做「法無定法」。「法無定法」就是一個現象的產生,你不能夠說它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不好,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如果你能夠站在越高遠、越超然的立場來看,你的體會就會越深,就不會在那裡跟眾生見諍這個絕對好或絕對不好。
火山爆發之後,你看這是什麼?火山口。陽明山大油坑的火山口,前幾天禪修的時候,也帶領大家去看這個火山口,但是因為我們這一次距離上一次拍攝,已經事隔一年,。年之後,這邊被很多噴出來的硫磺堵住了,所以這邊高起來,出口變成是在那一邊。它一樣在無常改變,這個硫磺口、火山口,是以前爆發過的火山口,現在剩下兩個火山洞、兩個噴口,它一樣不斷的在噴出熱氣出來,這是在告訴眾生,一般眾生看到或提到地震、火山爆發,就認為是不好的現象,但是對科學家、天文學家來講,火山爆發、尋找星球有沒有火山,是科學家很重要尋找的證據,某個星球有沒有火山的存在,對科學家、天文學家來講,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示,如果星球有火山活動存在,代表這個星球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極有可能有眾生的存在,有生命體的眾生存在。
所以,火山爆發、有火山口的存在,表示這個星球是活的,對生物學家、科學家來講,都是好的現象。再者,很多人都不喜歡地震,一提到地震都認為殺傷力很大、破壞力很大,一提到地震,大家就想到無常、人間的悲劇,是很不好的事。不錯,地震有殺傷力的一面,但是我們能不能站在更超然、更客觀的立場,來了解這個事實呢?台灣的地形是在弧陸碰撞下產生的,這是在告訴我們:台灣是因為板塊的擠壓,也就是透過地震,因為板塊擠壓一定會產生地震,台灣的地形是透過地震板塊的擠壓,慢慢的形成起來、隆起來。
如果沒有板塊的活動、沒有地震的產生,會不會有台灣?沒有台灣這個地形。因此,地震對總體來講,對台灣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們不能夠從片面的角度來說,地震就是絕對不好,當然我們也不期待地震,但是因為要不要有地震,不是我修行境界很高就能夠決定的,不是我們在決定的,那是整個大自然的運轉。當地球地殼累積到相當能量的時候,它就要發洩出來,能量就要釋放。
或許有的人認為他們的上師修行境界很高,只要他在哪裡,那個地方就不能有地震、就不敢有地震,我是覺得這裡面要做相當大的保留。因為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你認為我的修行境界很高、德行很高,我到哪裡就可以把它震伏住,這個地方就不能有地震。現在假設這個地區本來每年固定要釋放一些能量出來,你在那裡坐鎮十年,現在假設你真的很厲害,坐鎮十年,十年也都沒有地震,好啦!等到你一走的時候,結果會怎樣?產生更淒慘的大地震,它有階段性的釋放還好喔!知道嗎?如果你一直把它壓抑、壓下、壓下,讓它不釋放,等到有一天它忍無可忍了,實在沒辦法了!就爆發出來,那種殺傷力更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