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良醫而非名醫
據悉,由於醫學發達一般人可活至七、八十歲。一個從事生產的年輕人,就要負擔四個無力生產的老年人。贈與稅與遺產稅減低後,更增加貧富的差距,因為有財產「贈與」與「遺產」留存下一代的人,都是有錢的人,窮人家何來「贈與」與遺留下一代呢?
台大醫院VIP景福門診,是專看有錢的人。媒體報導掛號費一千元,若診察費和醫藥費算起來,看一次門診沒有五千,也得三千元。這筆錢對低收戶而言可是大數字。若看病後生活費無著,就只有等著餓死,誰敢上門求診?或謂:「沒有錢看一般門診即可,何必看景福門診?」話是說得不錯,但為何要為有錢人大開方便之門?好的醫生都往景福去,好藥都流向景福之病患,一般醫師那有心看一般沒錢的病患?
台灣醫界最孚眾望的魏火曜教授說:「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良醫而非名醫」,也就是說名醫或具「仁術」,而良醫則「仁術」之外更具「仁心」。二者不一樣的問診態度,當然帶給病人卻有不一樣的感受。台灣早期的蔣渭水、西方醫生史懷哲,不計名利的「仁術與仁心」,為何今日已蕩然無存?我想衛生署與各大教學醫院,皆須檢討改進。
還有一項少為人知之陋習,就是有錢的人可以一天九百元,來換取輕刑之自由,這印證了「有錢萬事俱能」的社會通病。
孟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現在的社會是個不均與不安的社會,建議主計、衛生、法務等部門多行仁政,對違反常情、常理、常法之措施,予以取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