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看名醫,還是良醫?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內科癌症臨床副教授,在台行醫十二年餘的張之申出版【一定要看名醫嗎?】之新書,筆者以為,這似乎牽涉到兩個不同領域的議題:其一,書籍出版之後的銷售狀況觀察,究竟是「暢銷書」還是「長尾書」,不過會引起媒體注意,大概比較會是「暢銷書」,畢竟「長尾書」出版時多半不會引起媒體注意;其二,是台灣社會對「名醫」與「良醫」的認知、態度,這就比較有意思了。
從專業的角度看,筆者認為醫療的相關現象也是值得探討的,而且這種探討可能不侷限在醫學領域,一般而言大概分兩種:一種是醫生、病患、護理人員、醫院行政人員、醫院董事會、助產士、開藥負責人之間在醫院、診間、病房的互動乃至人際關係網絡,另外一種是上述各種職業的社會形象、認知、態度和角色期望,以及醫院與鄰近社區之間的互動交流。這位張姓醫師的新書,同時涉及上述兩者。
簡單來說,這位張姓醫師的新書大概包含以下兩個,牽涉醫療與社會之結合的議題: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和人際關係網絡、醫師的形象塑造。其中,筆者發現現在開始重視前項議題的醫學院校或科系有增加的趨勢,至於後項議題,當然,絕對跟前項脫離不暸關係,因為病患可能會跟他們的親朋好友、師長等等人際關係網絡的成員,講述醫師看病的情況以及內心對醫師的認知與態度。
如此一來,如果某位醫師成功醫好某人的病,或者在與病患接觸的過程中,持續跟病患做友善的、對等的互動,那麼病患就會把這些正面的感覺,去跟所有人際關係網絡的成員述說,而這些成員可能也有另外一系列的人際關係名單,如此一來,即有可能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集體溝通效果,醫師的口碑與形象於焉而生
另一方面,醫師本身如果還透過傳媒、網路來行銷自己的話,那麼醫師口碑、風評或形象的塑造可能就會更快,畢竟,這兩種訊息媒介的使用者之眾,向來讓人驚奇,不過似乎多數的醫師,還是在與眾多病患互動的過程當中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因此,「名醫」與「良醫」之評價、認定,除了自己院內的同事之外,眾家病患極其親朋好友,大概就是最具影響力的,「名醫」之權威的認定也會來自這裡。
但筆者以為,「名醫」的知名度建立可能相對複雜,因為還要看醫師任職的醫療院所之社會聲望如何,所以筆者以為,「名醫」與「良醫」的不同點,最主要就是在於,「名醫」的知名度可能也來自傳媒、網路、醫療機構,或者權力、社會地位、財富雄厚之人物的背書。
然而,「良醫」可能就幾乎來自平常與病患的互動所獲得之正面評價的累積,比較不像「名醫」那樣複雜,這也難怪,台大醫院內科的張姓醫師表示比較喜歡「良醫」的稱呼,且從其他幾位「重量級醫師」受訪的談話內容,也可知道「名醫」往往都有相對大的工作量,以及可能更加複雜的醫病關係,以及其他醫療領域內外的人際關係,然而,「良醫」出現相同情況的可能性,或許會比較小。
另外,雖然醫師與病人互動的時候,由於醫學知識、疾病判斷技術的落差,使得醫師存有對病人展示權威的可能,不過從這位張之申醫師的新書看來,好像「名醫」比一般醫師更容易對病人展現權威的樣子,這也滿有意思的,有些人覺得名醫本該如此,但有些人又覺得,名醫如此實在很不親民,這當中的意義,筆者以為都可做進一步的討論。
不知各位對「名醫」與「良醫」的看法怎麼樣?
( 知識學習|其他 )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1669675
引用者清單(1)
2008/03/21 17:59 【Love!】 就醫漫談(一):醫師說的話, 我們聽到多少?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catl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台灣看病啊~真的一腳入棺材啊~
2008/03/06 14:14
管他名醫,還是良醫,
只要去看病時不碰到[庸醫],就是祖上積德,大難不死啦!
最近看到網內許多網友和網友親友在台灣看病,卻碰到[庸醫]誤判、診斷錯誤,還要硬抝瞎掰,害得病患重則喪命,輕則去掉半條命!
台灣的醫療制度和醫護人員的專業和敬業程度,都跟國外[如美、日]有段距離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