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台 灣 人 醫 界 專 刊 Taiwanese Medical Community

台 灣 人 醫 界 專 刊 Taiwanese Medical Community
目錄:
1)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物
2) 醫界人文
3) 醫界溫馨
4)台灣及台美醫界人物
5) 有證據的醫學
6) 一般醫學的討論
7)台灣醫界的報導及討論
8)台美人醫界的報導及討論
9)醫界特別事件
10)其他
台大醫學院及景福會:JINGFU EXTRA 景福外訊
Link to: TAIWANESE MEDICAL COMMUNITY 台 灣 人 醫 界 專 刊
Link to: HAKKA TAIWANESE SPECCIAL PUBLICATION 客 台 語 專 刊 各 期
Link to:TAIWANESE HAKKA 台 灣 客 家 (ENGLISH)
Link to:HAKKA TAIWANESE RESOURCES 客 台 語 資 料 庫
Link to:HAKKA TAIWANESE HAKKA CULURE 台 灣 客 家 文 化 專 刊
Link to: TAIWAN SPECIAL PUBLICATION 台 灣 專 刊

[1A].《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物》
[A]系列原載 《台灣醫界》,2000年六月開始連載
(一)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師: 前言
(二) (1)拓荒者: 蔡阿信醫師(上)
(三) (1)拓荒者: 蔡阿信醫師(下/迴響及補遺)
(四) (2)劉清風醫師:第一位美國醫學院畢業生
(五) (3)戰後首先留美並歷劫於中國的鄭翼宗教授(上)
(六) (3)戰後首先留美並歷劫於中國的鄭翼宗教授(下)
(七) (4)第一位官派到歐美的杜聰明博士
(八) (5)早期留美醫師經驗談--記黃世惠先輩的演講及感想)
(九) (6)其他幾位戰前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
(十) (7)早期堅毅超人的醫界女傑

[1B]《台大醫學中心早期留學歐美人士》
[B]系列原載 《景福醫訊》,2002年3月開始連載
(一) 前言及介紹洪文治教授大作
(二) 耳鼻喉科新技術的引進 洪文治
(三) 第一位來美發展有成的景福校友:林炯東(安息)前輩

[1C]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人士(不限醫界人士)》
[C]系列原文散載各報刊雜誌
1)最早期的台美人及日據時代留學北美人士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物
(一)前言
朱真一*
--------------------------------------------------------------
*朱真一現任職於美Missouri州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Cardinal
Glennon兒童醫院小兒科血液癌瘤組。通信地址:J.Y. Chu, P.O.Box 22,
Chestertield, MO 63006。傳真:314-268-4081。 電話﹕314-577-
5638(辦公室)。Email:chuj@slu.edu及aljychu@yahoo.com(都可通中英
文,但請送一處再copy到 另一處因可方便不同版的Window)。
--------------------------------------------------------------

自己一向對歷史及人物傳記有興趣。我們從小受大中國的教
育,對自己台灣的歷史文化人物知道得反很少,最近幾年開始去探討
台灣的歷史文化,才知道台灣有豐富又引人入勝的歷史文化,愈去鑽
研愈有興趣。

台灣醫學史也一樣,一向少人去研究發揚,出版的有關書籍
非常缺乏。台灣醫學史的人物傳記一樣少人知曉。偶然被人問道一些
問題,譬如誰是最早到美國習醫或執業的先輩等等,不但是我,不少
前輩們也不知道。所以不久前決心去挖掘探討這些歷史人物。鑽研中
發現不少很珍貴的資料,先把鑽研過程寫在此前言中,詳細的個人的
事蹟將陸續寫出。

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一年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搬到我
們St.Louis來,我被委任協助編輯會報,每季一期,正好那時想挖掘
早期留學歐美醫師,所以廣為宣傳,希望有人來稿。由北美醫協來當
媒介發掘早期留學歐美的台灣人醫師是最洽當不過,發掘的資料又可
登載於會報上。那兩年八期的會報,就有好幾篇文章報告有關早期留
學歐美的醫師。

真出乎我意料之外,許多珍貴而不被人知的人物像寶藏一件
件地出土。我們發現有十多人在戰前就到歐美留學。我曾將早先發現
的情形,簡單地寫出以「掘寶記:台灣早期留學歐美醫生傳記」發表
於自立晚報(一九九○年九月廿八日)。為了想找更多的資料,又寫
了篇簡介,以「台灣早期留歐美的醫師」登在「台灣醫界」一九九一
年十二月(卅四卷十二期)上。登在台灣醫界請求大家幫忙提供資料


找資料首先向醫界前輩林宗義教授請教,他那時要來St.
Louis演講,他首先給我兩位留學歐美前輩的姓名。我還託人回台時
去台南這兩位前輩故鄉打聽而無甚結果。後來登報在北美台灣人社區
的報刊像太平洋時報、公論報、自立周報等等,請求知道的前輩或其
子女親友來報知資料或文章。結果有幾人來信提供資料,並有人寫文
章投稿於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會報上發表。

除了醫界人士,也向各地各前輩請教,像我們此地最早來美
的王茂修先生就供給一些線索,幾年後王先生逝世,本有些仍待他去
連絡的工作不能繼續下去。同樣情形下好幾次本想有機會去訪問的一
些前輩,有事情不能造訪或先輩生病,時間一錯過,前輩就過世了。
所以現在更有迫不及待,希望有能力供給資料的前輩多做些口速歷史
,不然以後會更困難或不可能。

去同鄉會的夏令會,我也經常準備一些宣傳單,列出想找的
資料給與會的人士。相信也有人看到到名單以後來信。有次還碰到老
前輩鄭德和醫師,他看那名單中的李奧就說是他的同學。他也說他只
知道他去了法國,但其他詳情就不知道了。我們也曾在夏令會上以及
校友會上舉辦討論會,研討前輩的事蹟行誼。在場也偶爾會有人提供
資料,這些討論會每次都有熱烈的討論。


因提供資料而認識(只在信中或email中)不少的朋友。提
供最多資料及線索的反是從法國來的。廖雪美博士在法國留學,研究
戰前台灣的女性社會運動,她每看到有關的資料就寄給我。她特別影
印吳文星教授(現師大歷史系系主任)的博士論文稿「日據時期台灣
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中,有關到外國留學的名單給我。她後來轉到
日本研究仍有連絡,可惜最近又失去連絡,她一定還有更多資料可供
參考。不知她的論文或書已完成否?出版否?有她新地址者也請來連
絡 。

當然以後直接跟吳文星教授連絡,他也提供不少有關的資料
,我也跟他互換並提供他我收到的資料。他說他後來更正並增補些他
的博士論文,也出版那本書(正中書局出版),他說我提供給他的資
料也很有用。那本書最近已售完,吳教授修訂版正增修修中。

另外自立晚報社出版的「台灣近代名人誌」五本當然是最有
用的資料來源。這些由莊永明先生著作的書以及他後來出版的「台灣
第一」都是最好的台灣史料。從其中都得到不少有用的訊息 。

杜聰明先生是最重要的人物,上述幾本書寫得簡單些,有關
杜先生的文章雖多,但有關到歐美留學的就不多又不全。在St.Louis
的朋友中,邱泰茂醫師家有本葉炳輝及許成章兩先生著的「南天的十
字星」一書,很有用,但是對留學部分還不夠詳細,所以一直託人找
杜先生的回憶錄,卻仍買不到。兩年前去Florida州的Orlando開會,
去台灣同鄉會演講,碰到多年不見的朋友林朝彥及陳婉容夫婦,他們
跟杜先生兒子是親戚,委託他們代問問看,幾個月後寄來杜先生的回
憶錄 , 真是「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其他幫忙探討供給資料的前輩及朋友很多,像東方白(林文
德博士筆名)寫作的「浪淘沙」小說。這本巨著可說是我找這些資料
的最早線索。他在巨著出版前曾在「台灣文藝」及「文學界」連載,
看到連載中有「丘雅信」醫師來美加留學開業行醫的故事,去電話給
他而得到蔡阿信醫師的自傳。還有顏格明、張瑞珍、張淑容等先生女
士提供郭松根前輩的資料。劉清風前輩的子女劉俊宏、劉真真及女婿
陳紹紀醫師也一樣幫忙。謝淑媛教授也提供她叔公王受祿前輩的資料
。楊鏡汀先生及成大林瑞明教授也幫忙影印些資料給我。

除了台灣人的資料,也該去找國外的資料。不能親訪前輩就
讀或研究地方,但有時去信一些機構也有人願提供資料。像Indiana
大學醫學院校友會,當我去信訊問劉清風前輩的消息,他們很熱心把
當年同時畢業校友們的地址給我。我去信給劉前輩的同學,還有三人
寫信回來,詳細情形在報導劉清風前輩的那一篇再詳細報導。可是去
信問林德翰前輩在Pennsylvania(賓州)大學的就仍無頭緒。可能是
我給的資料太模糊不全。

想不到因對此有興趣而跟文學前輩林海音前輩連絡上,也承
蒙她回信。她一篇文章「番薯人」提到以前在北京的台灣人中有早年
留學德國的牙醫。但她去求證後才知道不是去德國而是在香港跟德國
人習牙醫。這以後也會有較詳細的報導。

這裡的主題要強調的是早期,也許不應該只限戰前,戰後早
期去歐美留學的拓荒著也該是報導的好材料。他們早期該有許多可歌
可泣的事蹟讓後輩知道。其中最多彩多姿的該是鄭翼宗前輩,他是戰
後第一批從台灣到美國留學的,他的生涯最值得大家一讀再讀。二二
八事變中扮非常重要角色的謝娥醫師,二二八事變後在台灣消聲匿跡
,原來她到美國去。她後來當紐約州衛生機構的高級主管。目前台灣
實業界的重要人物黃世惠先生也是早期來美留學的醫師。其他早期到
國外或留外國或返台也一定有不少可向大家報導他們奮鬥的經過,或
各種可使後輩學習的拓荒故事 。

記得在中學及大學時,因父親是開業醫,記得偶而在台灣醫
界(早些年好像不叫台灣醫界)及學校的雜誌(如青杏)上看到前輩
及師長寫到海外的報導,一向看得津津有味。對葉曙教授 寫他到St.
Louis華盛頓大學進修的報導也一直記憶深刻。那年代前輩及師長很
多進修回來後,正好從日文轉換成中文時,寫作可能不方便,現在早
期來美進修的師長前輩大概都已退休,用中文來寫作應更熟練,希望
會有更多的前輩來寫從前拓荒的事蹟。不然也可先口述錄音或錄影帶
,以 後再來整理。

順便一提的是台灣人在一九五○年代早期也有到蘇俄去留學
的醫師,這是從鄭翼宗教授處得知,這線索正追求中,希望會有更多
資料。從這也想起二二八事件後台灣醫界精英被迫害犧牲或逃亡的醫
師的歷史也應有人去整理報導。像台大眼科那時有些教授逃亡,後來
重現於中國醫界,有些坐牢有些死亡,這些醫學史,真值得大家去研
究討論。

我收集這些資料後,一有機會到各地開會,常常拿此題目來
講,主要是想趁此收集更多線索。有次去到華盛頓開會,在當地醫學
會演講,台灣文化界文學界的鍾老(肇政)前輩正在那兒,順便也來
聽,後來也督促我把這些資料寫出來,這幾年因資料不全,一直不敢
動筆。最近返台 一行才又激起寫此欄的念頭。

一九九九年九月返台時,應邀到馬偕醫院演講,心想馬偕醫
院跟去留學歐美醫師關係淵源深,所以又拿此題目來講。李鎮源教授
及楊東傑前輩也在場,他們又提供一些線索,更有人督促我把這些資
料寫出。收集整理資料絕無完工的一日,也許借此「台灣醫界」專欄
報導可促使更多資料的收集及整理,順便可懇求大家來參與,那將是
更有意義的事。

再度懇請有資料的前輩、同事或朋友請用任何方法來聯絡。
地址及連絡方法請看文前作者通信處。也可用錄音帶、錄影帶。用
任何台灣通用語言如福老及客家台灣話、華語(北京話、國語),英
語都可以。日語雖有困難,也可找人幫助。我在此先謝謝大家,尤其
希望有人提供高敬遠、林德翰、郭松根、王通明(祖檀)、蔡愛禮、
劉聰慧、李晏、蔡陽昆、劉禎祥諸先輩的資料。


(二)拓荒者:蔡阿信醫師(1)
1.《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物》 系列原載 《台灣醫界》,2000年六月開始連載
1.《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物》 系列原載 《台灣醫界》,2000年六月開始連載

<序言>
誰是台灣人醫師第一位在北美當住院醫師?誰是北美第一位
正式開業看病人的台灣人?誰是台灣的第一位女醫師?誰是台灣第一
位女共學生(coed)?誰是台灣第一位女士在公共場合演講?誰有能力
私人興辦助產士訓練學校,訓練出五百多助產士?誰是台灣第一位
有麻醉專業訓練的醫師?當您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同一個人:蔡
阿信醫師,相信您大概會嚇一跳,不太相信,其實她擁有更多的其他
的「第一」頭銜。

如此有傳奇的拓荒者,十年前可能沒人知道她的這些前進又
很特殊的事蹟。可是現在不少台灣本土歷史文化的書籍中如「島國顯
影」、「台灣第一」(聽說也有錄影帶)等書都有登載她的生涯及照片
。她的事蹟已廣為出版,也漸漸多人知道她,她被肯定及「出土」,
最主要可說是東方白小說「浪淘沙」的出版,那也是我最初的消息來
源。

東方白是林文德博士的筆名,他這本巨著首先在「台灣文藝
」連載,後來在「文學界」繼續,後來再回到「台灣文藝」完成。讀
這兩本雜誌的人不多,醫界中更少。我也是到美國後對台灣歷史文化
有興趣之後才去找來閱讀。這巨著連載約十年,我後來看到小說女主
角「丘雅信」醫師到北美的種種情節。她在太平洋戰爭發生前到北美
各大醫學中心旁聽觀摩,也曾註冊入學。後來日本突擊珍珠港後回不
去日本及台灣,在北美待了六年。小說中也寫到她當實習、住院醫師
,當日人集中營醫師,也曾在溫哥華(Vancouver)唐人街開業行醫等
等,情節都非常逼真,想此小說一定有其人其事,不然很難寫得那麼
「實在」。剛好那時被問到誰是最早來北美當住院醫師及開 業行醫


因自己也參加那時北美的「台灣文學研究會」(現已解散),
從名冊中找出電話號碼,打電話去問他,果然丘雅信就是蔡阿信醫師
的代名。東方白說她曾用英文寫份自傳「Pioneer Doctor's
Adventure」,東方白自己還親自訪問過她兩天,用筆記用錄音帶記
錄訪問的經過。東方白根據此自傳以及訪問她的資料為根據,另外加
上其他兩家族的故事,寫成了二千頁的「浪淘沙」巨著。這連載的小
說,多年後於一九九○年出版,由「台灣前衛出版社」及美國「台灣
文庫」共同出辦。由於這巨著得到不少獎,也被不少社團或個人推薦
的好書的名單中。由於這些獎及好書名單,媒體報導了不少「浪淘沙
」的消息,蔡阿信醫師許多拓荒的事蹟才讓人知道。

十年多前,雖然那小說已連載多年,知道蔡阿信醫師這些拓
荒事蹟的人仍很少,找遍出版的雜誌及書籍,後來在「台灣文藝」一
九九○年九月新第一期終於看到一篇報導,很簡單的短短小傳也是根
據蔡醫師的英文自傳,這小傳有一兩處可能誤印也略有錯誤,連帶以
後他處的記載也有錯誤。後來從林和惠醫師處知道她主持的「世紀生
涯」第十期也有篇她的資料,除此以外就找不到。

若不是靠東方白的小說,她的傳奇定會完全被埋沒。她早年(
一九五三年)就離台到加拿大定居是被埋沒原因之一,但台灣社會對
女性的歧視也是一大主因。像研究台灣日據時代或戰後初期的論文,
也很少人詳細報導過她。查日據時代及戰後幾年的「台灣人士鑑」、
「台灣時人誌」或「台灣風雲人物」等刊物就很少有女士被列入。從
那些名冊去搜尋寫論文,自然就容易遺漏了 蔡阿信醫師。

在幾年台灣或海外研究台灣日據時代領導階層及醫師地位研
究中,對蔡醫師記載及討論也不多。像一本論文稿列出戰前曾到歐美
留學的台灣人名單中,就漏列她的名字。但是她從前一向聲譽很高,
她自己很謙虛,她自己在自傳中就沒提到這些榮譽。從其他書中看到
,在一九三○年到三一年間,「台灣新民報」所舉辦的模擬選舉中,
她以最高票「當選」台中市市議員(台灣新民報三百四十八號頁五)。
日本皇室對她工作大概印象深刻,由宮內省頒獎給她,是由昭和天皇
皇后 頒賜獎金二百元,她得獎好幾次。

以下的傳記最主要靠她的英文自傳以及東方白的「浪淘沙」
。小說總歸是小說,會加油加醋,尤其是一些故事的小節。若大事項
不相符合,向東方白求證,在文中會聲明。像上述皇后賜獎一事,自
傳中沒有,東方白不但親自聽到她講,還影印證書給我看,用來證實
其言不虛。此文目的在強調她去北美留學的背景及動機,她留學北美
的經過,以及討論她的留學對以後有否貢獻上。她的自傳及小說有些
描寫當時生活情況及不少很有價值的討論,不在此詳細報導。因為文
長 ,將 分四次刊出。

〈上學前的背景〉
蔡醫師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她的祖父是新竹的大地
主,外祖父一家是讀書人而又有錢,住在基隆。外祖父一家是馬偕牧
師來台宣教最先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一批台灣人。她母親也曾在馬偕牧
師在淡水創辦的聖經學校就讀。

蔡醫師的祖父在一八九五年日本來台佔領之時,「被迫」支
持抗日游擊隊而被日軍逮捕被關。家人聽說馬偕牧師有辦法可營救她
祖父,託人請馬偕去向日政府說項,果然過後被釋放。她父親整家也
因此成為基督徒。可見蔡醫師家庭背景與基督教跟馬偕牧師有密切的
關係。她父親從他哥哥(蔡阿信的大伯父)是中醫處學中醫,也從馬偕
牧師處學些西醫。馬偕是牧師不是醫師,不過他可能懂些醫學,他替
人拔牙不少,馬偕對想當牧師者,除神學教育外,更教些醫藥教育並
需到 「醫館」見習。

她父親後來在板橋當牧師及行醫。蔡醫師五歲時父親因肺結
核去世。母親那時才廿四歲,又另有一更小的女兒。她母親曾把蔡醫
師送給另一牧師收養為女兒,但是她經常逃回家,那牧師不堪其擾,
蔡醫師後來回到母親那裡,她母親後來改嫁有錢的蔡家。

繼父蔡家對她很好,送她上學,她改姓蔡。十五歲時繼父又
過世。另一重要的一點也需提及,再婚蔡家時,蔡家讓她母親去助產
士(產婆)學校受訓。她母親是台灣第一批接受訓練過的助產士,她文
中沒記載這助產士訓練是何種性質,這事也許對蔡醫師以後的生涯有
影響,她後來當婦 產科醫師又辦助產士學校。

〈上學到讀醫的經過〉
她小時候很得人喜歡有「小天使」的綽號,連日本警察及鄰
居都很喜歡她。她八歲時上公學校,那時代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可
上學,尤其是女孩子。公學校是日政府辦理給台灣人念書的小學程度
的學校,日人另有「小學校」。上了三年公學校後,教會剛好第一次
開辦教會女學校。這學校本需十二歲才能入學,後來因第一次招不滿
學生,她未達十二歲即入學。這女學校的前身是她母親曾讀過的聖經
學校。這學校在淡水,六年制,學生必需住校。

學校老師有加拿大、日本及台灣人。若繳多些學費可以從加
拿大籍的老師學英語及音樂(風琴)。全班廿四人只有她一人堅持學英
語,其他人後來都放棄了。這堅持學英語影響她一生很大。以後會一
再地提到。她因學會英文,老師鼓勵她寫信給捐款成立學校的
MacKay先生,那MacKay先生還寄卡片給她並加上$20美金。這MacKay
先生應不是捐款成立馬偕醫院的馬偕船長。這船長一八八○年馬偕醫
院成立前即已逝世。不知是否同一家人。

這學校六年制,是小學高年級及中學的合併。管理很嚴格,
又受很好的教育,以後聲名很好,以後年年都招足學生。她要畢業前
,因台灣沒有女性可受更高等教育的學校,日本老師建議她去日本東
京讀醫。一九一三年十七歲時,她離開台灣到日本去,去日本東京女
子醫專訊問,學校建議她先去念日本其他學校讀讀看再考。所以她先
進入了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Mission)的St. Margaret 學校。

她在這St.Margaret學校讀了二年,也要住校。她說是她一生
中很艱苦的歲月。因為要適應日本人的生活。不管氣候、食物、生活
習慣、語言都很不一樣。她說幸而有這兩年,使她受了很好的教育尤
其是化學,使她進醫學校就讀毫無問題。

〈東京女子醫專就讀〉
一九一五年從St.Margaret學校畢業,她考上東京女子醫專。
同學們都很認真很有野心,大家都不太打扮,不帶裝飾品,全付心力
讀書。她說她很用功,總坐在教室第一排中間上課。原來同時進入的
一百廿七人中只有七十八名畢業,她第廿五名畢業,還得到日本內務
省大臣獎,她是唯一非日籍的學生。她若不是因病返台,她成績會更
好。

她返台休養期間又創了另一個「台灣第一」。她說她四年級
時,她讀書讀得太用功,她得了氣喘病,病嚴重到必須休學暫返台灣
一學期休養。她怕會因此慢了一年畢業,她特別找台灣醫專的校長(
從另書看來應是堀內次雄)請求准許旁聽。因為從未有男女共學的習
慣,校長堅決拒絕她與男學生混在一起上課。她一再請求,終於得到
校長的批准,所以她可說是台灣第一個女共學生( Co-ed)。她從旁聽
學到的回去東京應考,也通過而未耽誤一年。

她畢業時,台灣人在日本的學生會邀請她去參加在上野公園
的聚會。後來在「西洋軒」吃飯拍照片,她是唯一的女生。她一九二
一年畢業,確知是台灣第一位女醫師,不知在此前有其他女士畢業於
大學或專科學校否。不知她是否也是第一位女大學生?

〈返台當受訓醫師、開業及結婚〉
畢業後返台當受訓醫師,她只說是台北政府的醫院中就職,
東方白的小說用「台北醫院」。台北病院是台大醫院前身,她很可能
不是在台北病院而是「日本赤十字在台灣支部病院」,當時簡稱「日
赤病院」(在今國民黨中央黨部現址),不知何處曾看到此記載仍需待
查。她本想當婦產科不成,因為沒缺,只好先當一年眼科,第二年再
轉入婦產科。她說在眼科學到不少精細手術的能力並沒有浪費時間。

她說她因為很努力工作而氣喘病又變壞,她母親勸她趕緊結
婚,以便有人會照顧她的病及事業。一九二四年她跟彭華英先生結婚
。東方白的小說用彭英之名。彭華英在台灣歷史上有其地位。「台灣
第一」那本書就用他是「台灣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的號稱。他是生在
南投國姓鄉的客家人,父親自新竹竹東搬去。一向是台灣的民族運動
健將。結婚前彭先生曾到中國去發展,返台後跟蔡醫師結婚。結婚後
彭華英仍熱中於台灣民族運動,活躍於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
後 來跟其他人理念不同而退出。

東方白的小說「浪淘沙」把彭英寫成逃到中國,客死異鄉,
那只是為小說的方便。根據其他書像「台灣第一」,彭華英逃走到中
國後曾到中國東北及其他地方。戰後又回台,曾幫楊肇嘉(曾當民政
廳長)及黃國書(後來當上立法院院長),但仍不得志,政治上沒有地盤
發展,一直到七十六歲才在台灣逝世。

順便一提的是小說中彭英要逃離台灣到中國的前一晚替兩個
小孩量身高那一筆,明眼的人一看就會覺得是很熟悉的故事。這一筆
在彭明敏那本「自由的滋味」中就有類似的寫法,這就是用小說寫的
好處,可以移花接木,寫得更動人,可說是神來之筆亦不妨,彭華英
及彭明敏要逃走前是有類似的地方。

彭華英熱中於民族運動,帶來困擾給蔡阿信,日本警察經常
來找麻煩,蔡醫師自傳中也說到這也是促使她離開台灣到北美留學的
原因之一。小說中彭英不敢從前門後門逃走,而是翻牆逃走,為了逃
避日警的監視。翻牆逃走一事自傳沒寫,東方白講確有此事,所以與
彭明敏要逃離台 灣前的確有類似的地方。

不只是丈夫參與政治帶來的困擾,她懂得英文也帶來麻煩。
她受訓那醫院共有六十五名日、台醫師,只有她一人會講英文,可當
翻譯。凡有外國人只會講英文者由她接待翻譯。基督教教會在戰爭愈
接近時,跟日本政府關係就會愈麻煩,教會外國人常找她幫忙。日本
警察又懷疑她是 英美加諸國的間諜,監視她得更厲害。

就是因懂英文,在很多場合中她認識不少人,其中一位從美
國來的Mrs. Foster。蔡醫師替她翻譯而成好朋友,以後繼續有連絡
。這位Mrs. Foster後來幫忙蔡醫師去美國進修,替蔡醫師拿 到去哈
佛大學觀摩的證明信,後來還接待蔡醫師住在她家裡。台灣北部教會
加拿大人較多,後來戰事吃緊,很多被日本遣回,不少人是住在
Toronto地區,所以後來應邀去Toronto讀書,教會人士給她不少幫忙
。她懂英文的確改變了她的人生。

她的經歷很特殊,一結婚後,因丈夫彭華英的關係,他就到
上海一陣子,雖未開業但卻實際上執業婦產科一陣子。她專替一位有
錢婦人做產前檢查、接生及產後照顧而得到一大筆報酬。她自傳及東
方白的小說中沒提及她曾在台北開業,但「島國顯影」一書就有記載
在「台灣民報」第二卷第五期(1924年三月二十一日)報導她在台北
日新町開業婦產科醫院。這大概是在她去中 國回來之後。

一九二五年到台中開業婦產科。她開業一定很成功,清信醫
院最多時有卅二個房間,又設有助產士學校。聲譽很好,台中市內知
道她的人不少,所以可以在模擬選舉中得最高票「當選」市議員。她
開業十五年,她跟別人很不一樣的是想法設助產士學校。她一九二八
年創立這學校於醫院內。學校有宿舍,學生先學會如何照顧產婦再學
接生。醫院設有所謂「慈善」產婦。只繳一點點錢甚至不要錢,可免
費住院又可得到兩套衣服,由學生照顧產前產後,甚至學生要做家庭
訪問教育產婦如何照顧小孩。這種面面俱到的學校十年間訓練出五百
名助產士。每人訓練期間一年,一直到一九三八年戰爭吃緊,學校才
關門。

她名聲好善事做得多,以前也提過連續多年得到皇后頒獎賜
獎金。但是日政府找她麻煩也愈來愈厲害,警察監視很厲害,所以到
一九三九年就決定要離開台灣。她連絡上面提到的Mrs.Foster, Mrs.
Foster願資助她來美進修並提供證件。

她在台灣申請到了去美國的護照及到美的簽證,突然間日本
警察又吊銷她的護照使她不能成行。但是她要離開台灣的決心很強,
帶著二個小孩先到日本東京去。她的人生充滿不少戲劇性的變化,沒
有護照走不成,但「吉人天相」,在東京碰到St. Margaret時期的同
學,那同學的丈夫在外交部作事,又在送侄子去學校的車上碰到那學
校的校長,那校長的同學在財政部門當大官;如此護照及簽證問題在
東京又馬上解決。

〈北美讀書觀摩行〉
一九四○年九月十八日,她小孩那時十六及十五歲,她委託
朋友照顧子女。就從橫濱坐船去舊金山。經過二星期才到舊金山。坐
橫貫的火車先到紐約去看一展覽會才到Boston去。她跟十六年前在台
灣認識的Mrs. Foster碰頭,並住在她們的家中。Mrs. Foster帶蔡醫師
去找哈佛大學的婦產科主任,並得到允許去觀摩。蔡醫師很高興得到
這著名的醫學院參觀,能看到最新的儀器及漂 亮又特別的建築物。

剛到美國又來自東方,她特別感觸西方紳士們對待女士的態
度。她認為美國男人對女士有「武士風度」及尊敬,女士可以先被服
務或先得到東西,也可走在男人前面。她開始時感覺很不自在,因為
在東方,女人總是走在男人後面。

她離開台灣幾個月後,在台灣的加拿大教會人士全部回到加
拿大,大部分在Toronto附近。他們跟蔡醫師講長老教會的婦女傳道
會很希望她去Toronto,他們會招待她。Toronto那時有廿幾位她認識
的朋友,所以一九四一年三月她經過Niagara瀑布到Toronto去。在
Toronto,她去那裡的婦女醫院觀摩,到了九月她就在Toronto大學的
公共衛生學院(School of Hygiene)註冊上學 。

這公共衛生學院她不是第一個註冊上學的台灣人。顏春輝先
輩早在一九三○年年代就來此進修,並獲公共衛生博士學位(DPH)。
她只讀了幾個月,因美日兩國衝突愈來愈多,戰爭眼看就要爆發,她
變成很心急,深怕戰爭一發生,她會和家人分住太平洋兩岸,患了極
度懷鄉病。婦女傳道會人士雖很失望她不能繼續學業學更多東西回台
去,還是很理解地買了十二月十五日回台的船票給她。她坐火車到了
Vancouver,準備回台。她暫住當地一長老教會人士家中等船期,想
不到卻被那家人虐待,等待那期間,那女士要求她做家務苦工。像一
大早要生火在廚房做麵包煮食物洗 碗等等雜物。

〈落難溫哥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星期日,她到當地一教會做禮拜,教友
都很高興見到她,認為她是加拿大傳教會在台灣傳教的成果。教會禮拜
將結束前,有人遞給牧師一張紙條,禮拜完後牧師念紙條說日本突擊珍
珠港。這事件使她不能返日,因為船不能開,從此就在加拿大的Van-
couver再多留了近五年 。

蔡醫師暫住等船期的教會人士更對她虐待,其他的教友都看不
過去,幫她搬出去另租了一房間。首先只好靠變賣一些從台灣日本帶去
值錢的東西。最痛苦是跟台灣日本音訊斷絕,不能把自己情形轉告台灣
日本的親友。她開始天天到附近的車站看看有沒有可能有東方人會去台
灣或日本一行,帶些她的消息到日本台灣的親友。

她也曾向溫哥華總醫師(General Hospital)申請工作,可是
醫院行政人員一看到是敵國日本的醫學院畢業生馬上就拒絕。為了生活
,她甚至看報紙廣告去應徵當女傭,因為她手太細嫩,一握手後就被人
拒絕不要她,知道她不是做過粗工的人。

就是因為天天跑車站,有人問她為什麼如此,當她告訴那人自
己的詳情,那人告訴她,有不少醫院缺醫師,告訴她先去醫師公會申請
認定資格,並給了她地址。她一去申請就被核准,在當地St. Vincent
醫院找到工作。一九四二年一月開始當醫師工作。開始時因被醫院認定
是「畢業後學生醫師」(實習醫師)一個月只有廿五元。她是這醫院唯
一住在醫院的醫師,每天廿四小時值班。要幫其他醫師手術,看住院的
病人,又要看急診,苦不堪言,所以一個月後,就辭掉這工作。

辭掉St.Vincent醫院工作後,就到Vancouver的總醫院去觀摩手
術。想不到十天後,醫院人員問她要不要當實習醫師,她又再開始每天
廿四小時值班工作。不久就因工作過度在病房昏倒而離開這工作,這醫
院也只給她一個月七十五元薪水而已。

就這時候,加拿大政府發現她懂得日文,就問她要不要去郵局
當翻譯及檢查一些日文的文件工作。這郵局給她一個月一百六十五元薪
水。她不久還是辭掉這工作,因為郵局的男同事們抽雪茄煙使她嘔吐。
她又回去Vancouver總醫院。這次去跟麻醉學家Freeze醫師專心學了三
個月。她大概是台灣第一個有麻醉訓練的醫師,甚至可能是北美最早的
幾位女麻醉醫師之一。在一九四○年代女醫師少,女醫師在開刀房工作
更少,去學麻醉的更是少之又少。

後來有個場合有人跟她接觸拜託她去當加拿大日本人集中營的
駐營醫師三個月。這工作有月薪二百元外又可免吃住的支出,她只答應
做三個月。那地方又冷又下雪多,尤其困難的是沒儀器設備,她總要自
己克難來解決。她說若早知道船不會出航,也許該留在集中營當駐營醫
師一直到戰爭結束,那就會有不少的積蓄。

從集中營回到溫哥華,船期又遙遙無期,她又去醫師公會申請
在華埠開業。她的申請通過但不能開麻藥。她去市政府申請到開業執照
。租了房子開業。因為不會講廣東話,只看帶有翻譯來的人,所以一天
只有幾個病人。這些又多是窮老人家,她只好讓他們自己決定給診治費
,有的甚至不給。雖然有些人有工作,還是只給一點點而已。她省吃儉
用,還能打發過去。

附近的醫師因為她搶了他們的生意,向加政府檢舉她是日本間
諜,使到那裡的居民對她反感,甚至還被誣告了。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三
日,溫哥華警察局送了傳票給她,有人檢舉,所以醫師公會告她無照執
業。一直延到三月卅一日,法官沒問就判她有罪,罰她一百元及緩刑一
年。一位年輕的律師在這期間從報上看到消息,自己免費要替她辯護。
判刑後蔡醫師拒絕簽字而被帶到市立監獄去。那律師也要上訴。更奇怪
的是她在監獄中還有人送電報及花去。原來這法官弄錯了,先是無故一
延再延才審判,又毫無申訴下判刑。她的被誣告一事早在報紙上有報導
,有位退休的警察法官威廉先生,還特地去市政府複印所有有關的文件
像醫師會准許開業等等。反而這同一醫師公會告她無照執業,法官後來
就知道弄錯要放她出來。

她被關在監獄消息當天也在廣播中也播出,先是只要求簽名自
白書就可放行,她拒絕,監獄官員只好拜託她出去,不必簽名也可以。
但是天已黑,她又拒絕,監獄最後只好護送她回到她居住的旅館。旅館
同伴大家還在大廳歡迎她回來。同伴大家都聽到廣播及報上報導的消息
,報紙還登上她的照片。他們雖然建議蔡醫師去告醫師公會,她說她原
諒他們,做個好基督徒不應該如此。她甚至感謝這事件讓她有許多新朋
友以及同情者。一直到她一九四六年三月離開加拿大為止。

她的自傳中沒有交待很清楚的是她跟住加拿大的英籍丈夫如何
認識而結婚的。原來也是因上述被誣告誣判誣關有關。東方白說他依照
蔡醫師口述的歷史來寫,小說基本上是事實。蔡阿信醫師因被誣告而坐
牢一事在報上登出後,有些人去她診所致意,其中一位是Gibson牧師。
他對蔡醫師寧願坐牢而不肯簽名認罪很表佩服。兩人相談甚歡而後經常
來往。當她被醫師公會非難時,她的朋友告訴她何不妨把身份改成中國
人,這樣他們就沒有理由說她是敵國日本人了。當她向溫哥華的中國領
事館接觸訊問,那領事館處處刁難,就是不肯。

甚至她後來聽人建議花了六十五美金打電報向當時在重慶外交
部做事的黃朝琴請求幫忙。雖然黃朝琴出了證明又講好話,那時的總領
事厲昭(她本來文中用「殘酷的厲昭」)就是不肯。就是後來戰爭結束
,她向理事館申請中國的護照,那厲昭還是不肯,她只好到紐約去。

<第二度訪問美國醫界>
為了回台要護照,溫哥華的厲昭總領事幾度不肯下,她只好到
紐約去,她找到紐約領事館的張群大使,跟他解釋她在溫哥華的困難,
大使馬上就給了她一本中國護照。那時紐約沒有船開往東方,而必需回
到舊金山,舊金山海員罷工三個月,所以她就趁此機會又去美國各地訪
問各地醫學中心。她首先去訪問Boston,訪問她以前待過的醫院的醫師
及朋友們,對這此Boston之行,她沒詳述。但紐約時她先主要訪問紐約
一家朋友Warner時,他們邀她住在他們在Central Park的公寓,她住了
三個月,她去了Colum-bia大學及其Presbyterian醫院學習三個月 的麻
醉課程。加上她以前在溫哥華的三個月麻醉學訓課,她是台灣第一個有
專業訓練過的麻醉專家醫師是當之無愧。

她非常用功,那時紐約的醫學研究 院(Academy of Medicine)每
晚八點會將紐約的各大醫學中心手術時間表列出來,訪問的醫師可去各
中心參觀其手術。她不但到一醫學中心參觀,她自己說她像「狂人」一
樣,有時一天參觀三家中心的手術。那時她只能坐地下鐵車從一個醫院
到另一醫院。她說從參觀中可學習不少技術,比看書有用得多。一九四五
年夏天她從紐約去Baltimore的 John Hopkins醫院,這醫院有幾位到
過北京協和醫學院回來的醫師,他們對她特別好,特別安排她住到實習
醫師宿舍。她本來住在Y.W.C.A.吃飯不方便外,晚上來回又危險。 他們也
送她一些舊的儀器及病床,因為想運費會很貴而未接受。她說回到台灣
才後悔沒有運回來,台灣戰後因為日軍徵用很多鐵器,病床儀器非常缺
乏。

在東方的「浪淘沙」小說中,大概是為了方便把John Hopkins
醫院改成診所,而且又把這診所寫在Boston市區內,從哈佛大學醫學院
坐計程車就到。明眼的醫學界人士一看就知道,她應該是去Baltimore
的 John Hopkins大學的醫院,這醫院在Baltimore市區內,晚上從YWCA
到醫院來回走的確不安全。

從John Hopkins醫院訪問後,她就去Minnesota州的Mayo診所參
觀訪問。她主要是看他們的手術,但她不能像紐約那樣一天趕三家不同
醫院,這裡醫院分散又沒有地下鐵車,來訪者很難找到醫院所在。她說
這裡的醫師幫她買了不少儀器。

然後她就前往舊金山準備搭船回台灣,想不到海員罷工延期,
她又前往市立醫院觀摩。那時有人介紹她去訪問舊金山的公共衛生局。
這局有不少教育公共衛生的影片,他們給了不少這些教育用影片給她。

(待續)
-----------------------------------------------------------------
《也參考陳君愷著「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
」(師大歷史研究所發行),卓邦宏主編的「寧願燒盡」(馬偕醫院創設
一百零五年週年紀念冊),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的「台灣醫學50年
」(前衛出版社),莊永明著「台灣醫療史」(遠流出版公司),創意力文
化有限公司出版的 「島國顯影」等書的一些資料。》

再度懇請有資料的前輩、同事或朋友請用任何方法來聯絡。
地址及連絡方法請看前頁下作者通信處。也可用錄音帶、錄影帶。用
任何台灣通用語言如福老及客家台語,華語(北方話、國語),英語都
可以。日語雖有困難,也可找人幫助。我在此先謝謝大家,尤其希望
有人提供高敬遠、林德翰、郭松根、王通明(祖檀)、蔡愛禮、劉聰慧
、李晏、蔡陽昆、劉禎祥諸先輩的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