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對台灣生物醫學的影響
健照所 護理組 TA8961047 張麗娟
前言
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U. 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 NAMRU-2)主要在研究遠東地區的熱帶傳染病,是美軍曾經為台灣基礎醫學留下貢獻的研究機構。此機構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隸屬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研究機構,跟隨艦隊推進沒有固定的研究所,1943年脫離艦隊進駐關島,因為補給業務困難,1955將總部設在台北,當時所址位於台大醫院(今日臺大舊醫院後面,現為臺大牙科病房)。NAMRU-2在經濟上,是由美國海軍資助;於醫學研究上,則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支援,在台最盛時期,是全太平洋地區最優秀的醫學研究所,也是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可惜1978年12月中美斷交, 1979年3月底,NAMRU-2在台總部正式關閉。但是NAMRU-2在台二十幾年,發展了許多適用於亞洲地區的醫學技術,對台灣及整個西太平洋的基礎醫學貢獻極大。以下就NAMRU-2對台灣生物醫學的影響進行介紹。
NAMRU-2對台灣生物醫學的影響
一、防疫研究
針對瘧疾、血絲蟲病(象皮病)進行研究但是對台灣助益不多。第三任NAMRU-2所長馮比南博士(Dr. Van-Peenen,)對恙蟲病展開研究,並分離立克次小體、使用螢光抗體法鑑定協助診斷。同時也進行與疾病有關的昆蟲研究,如蚊、蠅、蚤、螨、白蛉子等。經連日清博士發現在台灣,傳播日本腦炎病毒的蚊子是三斑家蚊和環紋家蚊,在野外,環紋家蚊分布廣、數量大,所以比三斑家蚊重要,有了這些基礎研究,台灣進行防治工作時才有所依據,因此,這些研究對台灣的貢獻極大。也監測流行性感冒病毒,中美斷交後轉交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
二、寄生蟲研究
流行病學上協助本土寄生蟲的新發現,如毛線蟲病、利什曼原蟲病、黑熱病。也發現台灣許多不同的釘螺(Onchomelania),對不同的血吸蟲有不一樣的感受性。
三、病毒研究
NAMRU-2在台灣最大的貢獻除了日本腦炎之外,B型肝炎的研究使台灣揚明國際。台大林家青教授與NAMRU-2的畢斯禮教授(Dr. Palmer R. Beasley)合作在台灣進行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長期追蹤研究,探討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發現B型肝炎慢性帶原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比較高;這是首次以世代研究方式闡明慢性B型肝炎會誘發肝癌的研究,他們的論文刊登在英國〈Lancet〉期刊上,是台灣所有醫學論文中被引用最多的一篇。因為B型肝炎預防接種實驗的效果不錯,開始施行全面性預防接種,使小兒肝癌發生機率下降70%。這個從 1970 年開始,經過十多年即解決 B型肝炎問題的研究,深受世界衛生組織矚目,把B 型肝炎疫苗納入全球預防接種計畫中。
四、動物分類與研究
NAMRU-2在台灣工作期間,其動物學家將台灣的哺乳動物重新整理,發現好幾種新種,使台灣的動物分類資料更完備。NAMRU-2撤離後,台灣大學附屬醫院將其留下來的設備成立了實驗動物中心,供給研究人員實驗動物。
五、烏腳病的研究
NAMRU-2率先對台灣的烏腳病展開研究, 1960年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布萊克威爾(R.Q. Blackwell),在台灣醫學會發表烏腳病流行地區居民砷攝取量,以及頭髮與尿液檢體之砷含量等報告。隨後,1961年,台大醫學院內科的曾文賓教授,發表烏腳病的臨床研究,詳盡描述該病的臨床症狀和診斷依據,使得烏腳病研究有一致的診斷標準。接著,台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拱北和吳新英兩位教授,在同年也開始發表一系列的烏腳病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首見描述烏腳病的盛行率、發生率及其地理分布。
六、研究經費的支援與學術交流
當時臨床醫學較受重視,研究經費多,而基礎醫學的研究經費較少,所幸有NAMRU-2的支援才使基礎醫學的研究繼續運作。例如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提供單純庖疹病毒與子宮頸癌關係的探索研究經費。學術交流方面,例如1968年國防醫學院戚以徵教授和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的布萊克威爾,共同進行的烏腳病對照回溯研究。結果發現,飲用深井水10年以上者發生烏腳病的相對危險性,是未達10年者的2.6倍;而且烏腳病病例的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也較低。此外,國內研究人員與NAMRU-2研究人員合作,從中學習基礎生物醫學技術,因此NAMRU-2撤離後,台灣研究人員仍可以參考NAMRU-2已建立的本土資料繼續研究。
結論
由上述可看出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對台灣生物醫學的貢獻,主要在地方流行病的調查與研究、基礎生物醫學技術與人才的養成。感謝NAMRU-2投注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支持台灣的基礎醫學研究。若是三十年前這個機構沒有撤離,今日台灣生物醫學的發展會是什麼光景呢?
本文的撰寫主要出自有台灣抗瘧之父、蚊子博士之稱的連日清博士二十八年前的訪談稿,相關資料甚少,難免有個人偏見,應還有其他貢獻未列出。
參考資料
1.吳惠國、曾惠中、江建勳(1980) ‧訪連日清博士 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科學月刊130,2008年6月15日取自
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1980/00100130/0004.htm
2.陳建仁(1989) ‧烏腳病的奧祕──多階段、多因子致病機轉的探討‧
科學月刊238,2008年6月15日取自
http://210.60.224.4/ct/content/1989/00100238/0010.htm
3.張志玲(2006) ‧揹十字架走苦路的流行病學家陳建仁教授‧科學發展,397,68-74。http://www.nsc.gov.tw/files/popsc/2006_11/68-75.pdf
4.蒲冠君、郭蕙菊(2007) ‧謙遜平實、樂天知命-- 專訪謝長堯副院長‧
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通訊,26,2008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nhri.org.tw/nhri_org/ca/news/art26.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