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手冊
--教師用--
精細動作能力
撰修人員(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天苗 王雅蘭 吳亭芳 孟令夫 侯嘉怡 張千惠 陳台瓊 歐千芸 廖華芳 蕭夙娟
蕭 芬
目錄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手冊」(教師用)簡介…..……………….1
「精細動作能力」領域教師用課程指引手冊簡介 ………………....1 課程指引使用說明 …………………………………………..…….…3 課程指引
手部基本動作…………………………….….……….…….…..7 手部操作……………………………………….….……….….47
運筆…………………………………….……….………….….65 居家手操作…………………………….……….……….….…75
美勞活動……………………………….……….………….….87
教育部特教小組
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手冊」(教師用)簡介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教師用)是根據「學前特殊教育課程目標檢核 手冊」(教師用)內的各領域目標所設計出來的課程活動建議,主要目的在提供
特殊教育教師和幼兒教育教師教學上的參考,使教師能依發展遲緩幼兒狀況,安 排適合幼兒個別教育需要的教學活動。
「教師用」課程指引手冊中,包括「一般發展課程」和「特殊訓練課程」二 大部份,其中「一般發展課程」又分為感官知覺能力、粗動作能力、精細動
作能力、溝通能力、認知能力、社會情緒能力和自理及居家生活能力七大領 域;「特殊訓練課程」則分為定向行動訓練、聽讀與說話訓練二大領域。整
體而言,「一般發展課程」每一領域各有一本課程指引手冊,而「特殊訓練 課程」則合併成一本課程指引手冊,因此「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手冊」(教
師用)共有八本,提供老師參考之用。
「粗動作能力」領域教師用課程指引手冊簡介
「粗動作能力」領域課程指引手冊包含「非移位」、「移位」、「平衡」、「丟接 物」、「體能活動」等五項副領域,總共有 53 個課程目標。其中,「非移位」
副領域內包括頭部控制、肢體基本動作、俯臥上半身控制、坐、和站五項次 領域,共計有 14 個課程目標;「移位」副領域包括翻身、俯臥移位、走、上
下樓梯、跑、跳等六項次領域,共計有 20 個課程目標;「平衡」副領域內包 括沿線走、單腳站、平衡木上站走等三項次領域,共計有 7 個課程目標;「丟
接球」副領域內包括丟球和接球兩項次領域,共計有 3 個課程目標;「體能 活動」副領域有 9 個課程目標。「粗動作能力」領域之課程內容見下表。
副領域 次領域 編號 起始頁碼
非移位 頭部控制 肢體基本動作 俯臥上半身控制 坐
1-3 1
4-5 7
6 11
7-10 13
教育部特教小組
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站 11-14 22
移位 翻身
俯臥移位 走 上下樓梯 跑
跳
平衡 沿線走 單腳站
平衡木上站走
15 31
16-17 33
18-24 37
25-27 52
28-29 58
30-34 63
35-37 73
38-39 79
40-41 83
丟接物 丟球
42-43 87
接球 44 92
體能活動
45-53 95
課程指引使用說明
根據「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手冊」(教師用)的編寫架構,有以下幾點建 議,供老師在使用課程指引手冊時的參考:
1. 依學生學習需要,決定需參考的課程指引手冊: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手冊」(教師用)包括「一般發展課程」的「感官知覺」、
「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溝通」、「社會情緒」、與「自理及居家生活」等七
大領域課程指引手冊和「特殊訓練課程」課程指引手冊,共有八本教師手冊。因此,
老師利用檢核手冊評估幼兒能力的結果,並且決定幼兒需要進一步加強的「領域」之
後,就可以先找出該或該些領域的課程指引手冊,作為安排教學活動的參考。換言之,
老師要參考幼兒需要加強的某或某些領域的教學活動建議時,就需要選出某本或某些 本課程指引手冊,以為參考。例如,幼兒僅需要加強「溝通」能力,因此,教師就需
要參考八本課程指引手冊中的「溝通」那本。如果,老師面對的幼兒在各項發展能力
上均有問題,則需要閱讀七本課程指引手冊內的相關內容。對於視、聽障幼兒,老師 可以參考「特殊訓練課程」的那本課程指引手冊。
2. 依據檢核手冊的評估結果,參考適合幼兒學習的課程目標之課程指引內容:
教育部特教小組
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為了方便老師在對照檢核手冊上的目標與課程指引手冊內的課程目標時,能
夠更快速、更方便,因此我們在每一個課程目標的課程指引的右上方,都清楚標 示了該課程目標課程指引所隸屬的「領域」與目標「編號」。例如,粗動 10 就表
示它是「一般發展課程」中「粗動作能力」領域的第十個課程目標「能做出單腳 跪立姿勢」。所以,當老師想要快速尋找某一個課程目標的課程指引時,除了查
詢前頁表內的頁碼外,還可以瀏覽每一頁課程指引右上方的「編號」,就能迅速 找到您所需要的某課程目標的課程指引內容。
等老師找到該課程目標的課程指引後,老師可以由指引內的「領域」、「副領 域」、「次領域」、「課程目標」各欄中,詳細知道該「課程目標」內容及所屬的領
域、副領域和次領域。詳見以下範例: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粗動 10
領域 粗動作能力 副領域 非移位 次領域 坐
課程 能做出單腳跪立姿勢
目標
3. 瞭解與課程目標相關的其他目標:
基於發展領域與發展能力之間的相互關係,老師有必要瞭解與某課程目標相 關的其他目標。這些「相關目標」可能是可以與本課程同時搭配指導的課程目標,
也可能是在進行本課程目標的教學活動之前,幼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所隸屬的 課程目標。此部分資料,除了可以幫助老師瞭解發展領域和發展能力之間的關連
性,而且有助於教學的完整性。
教育部特教小組
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以粗動 10「能做出單腳跪立姿勢」為例,在相關目標欄裡顯示為「粗動 08
(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這表示粗動 10 這個課程目標和粗動作的第八個
課程目標「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相關,老師在指導時可以互相參考與搭配。
不過,極少數課程目標因為是最基礎的能力,因此在「相關目標」一欄內為 空白。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粗動 10
領域 粗動作能力 副領域 非移位 次領域 坐
課程 能做出單腳跪立姿勢
目標
相關 粗動 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目標
4. 參考教具及環境安排的建議,建構出最佳的教學環境:
為了使老師能夠在參考課程指引中的「活動建議」之前,能確實瞭解教學前 的準備工作,所以老師可以參考指引內「教具」和「教學安排」的內容。「教具」
一欄內,說明該課程目標活動進行前,老師應該準備的教材教具。「環境安排」 的內容,則是提供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可以安排的學習環境的建議,使教學
活動的進行能更順利,而且達成課程的目標。
教具 椅子、桌子、可吸引幼兒的玩具
環境 舒適且安全的活動空間
安排
教育部特教小組
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5. 根據課程指引內的教學活動建議,進行個別或團體教學:
為了要使幼兒達成每一課程目標的學習,最重要的莫過於老師要能有好的 教學策略。因此,在每一課程目標的指引中,「活動建議」一欄內就呈現了建議
教師為達成課程目標可以參考實施的教學活動。一般來說,老師可以在「活動建 議」欄內,發現四個部分的資訊:
(1)評估重點:簡要說明幼兒要學習該目標的活動前,老師應該觀察幼兒 的哪些行為。
(2)個別指導:說明了要達成該課程目標,老師可以進行的個別指導的原 則、教學方法及活動設計。活動設計內容僅屬於建議性質,老師可以
依照個人專長與經驗,設計更多采多姿的個別指導活動,以達成該課 程目標。
(3)團體活動:此部分活動建議,是為達成該課程目標的團體指導原則和 活動設計。同樣地,活動內容設計也僅屬於建議性質,老師可以依照
個人專長與經驗,設計更多采多姿的團體教學活動,以達成該課程目 標。
(4)特殊指導:為了使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能顧及不同障礙幼兒的各 種特別狀況,因此在「特別指導」內說明了在進行該課程目標的教學
活動時,老師需要考量指導聽障、視障、肢障等特殊幼兒必須特別注 意的事項,以供老師參考。
教育部特教小組
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1. 觀察幼兒是否能做出單腳跪立的姿勢?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建議
2. 個別指導:
(1)和幼兒面對面坐著,手放在幼兒臀部幫助他雙膝跪立(雙膝跪地、身體直立)。或者,把 矮凳放在他面前,鼓勵他自己用手扶著矮凳跪立起來。
(2)當幼兒可以雙膝跪立後,用手扶住他的雙臂,幫他移動重心到一側,並且要他抬起 另一側腳往前踏成單腳跪立的姿勢。等幼兒能力稍好,就逐漸減少協助。
(3)讓幼兒扶著椅背雙膝跪立著,再移成單膝跪立的姿勢,再放開雙手。等幼兒能力稍 好,就讓幼兒試著不用椅子做動作。
(4)如果幼兒能做出單腳跪立的姿勢,在做活動時,口頭提醒或示範要他做出單腳跪立
姿勢,再以各種方式鼓勵他跪久一點。例如,老師和幼兒一起採單腳跪立姿勢,玩 丟球或擊劍的遊戲。或者,讓幼兒雙膝跪立在矮籃框前,鼓勵他把球由地上撿起,
再採單腳跪立姿勢把球丟入籃框中。
3. 團體活動:
(1)把幼兒分成兩組,以單腳跪立姿勢傳球,看哪一組傳的球最多。
(2)「武術比賽」:要求幼兒兩兩相對,以單腳跪立姿勢拿報紙捲成的紙劍,相互比武。
4. 特殊指導:
(1)對於髖關節或膝關節彎曲有困難的幼兒,不適合要求他們進行單腳跪立的訓練。
(2)對弱視或全盲幼兒,進行單膝跪立投籃的訓練時,應該先在籃框邊緣貼上一圈大的 鈴鐺(直徑約 2
公分),並讓幼兒使用有聲球。老師握著幼兒的手,教幼兒先摸到籃框, 探知距離,並以左手扶著籃框,用另一手把球投入(請選擇幼兒可以用單手握住大小的球)。
6. 實施教學後的學習評鑑:
為了確實掌握教學後幼兒學習的結果,老師有必要實施教學後的學習評鑑。因 此,於每一課程目標的課程指引內,最後一部分即呈現了建議老師「評鑑」的項
目和標準,協助老師根據幼兒個別發展程度及學習情形,進一步瞭解幼兒對該課 程目標的達成程度。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做出單腳跪立的姿勢且維持數秒或一段時間,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1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基礎手部活動
課程 會基本的手部動作:
目標 1. 會注視自己的手
2. 會吸吮自己的手指
3. 會把手中的東西送入嘴裡吸吮
相關 感知 01(對視覺刺激有反應) 認知 01(會專心地看著眼前或周圍的人事物)
目標 粗動 05(仰臥時,手腳會有動作)
教具 1. 各式聲光玩具、魔術帶、黏土
2. 砂糖、果醬、巧克力醬或冰淇淋等類似的食物
3. 長形餅乾、棒棒糖、薯條、奶瓶、奶嘴或有吸管的飲料
環境 1. 個別訓練最好為安靜且四周沒有太多其他物品之環境,以免分散幼兒注意力
安排 2. 利用點心時間做團體訓練
教育部特教小組
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是否會主動看著自己的手?吸吮自己的手指?或會把手中的東西
建議 送入嘴裡吸吮?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訓練幼兒「注視自己的手」:
¬把幼兒的手拉高到幼兒眼睛水平視線上搓揉,引起幼兒注視自己的手。
聲光玩具放入幼兒手中,引起幼兒注視,或使用魔術帶將玩具固定於手 中,引誘幼兒去注視自己的手。
®利用黏土(較軟且較易黏在手上的材質),在幼兒手上搓揉,提供觸覺刺激誘發 幼兒注視自己的手。
¯利用洗手或玩水的活動,誘發幼兒注視自己的手。
(2)訓練幼兒「會吸吮自己的手指」:
¬直接帶幼兒的手放進嘴裡吸吮。
在幼兒的手指沾砂糖、果醬、巧克力醬或冰淇淋等類似的食物放進幼兒 嘴裡吸吮。
(3)訓練幼兒「會把手中的東西送入嘴裡吸吮」:視幼兒能力,將各類形狀大小
不一的食物(如長形餅乾、棒棒糖、薯條、奶瓶、奶嘴或有吸管的飲料等)放入幼兒手裡, 讓幼兒練習把手裡的東西送到嘴裡吸吮。
3.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上肢穩定度不佳,使他不容易做到把手放入嘴裡的動作,這時可 以幫助他托住手肘或把他手肘放在桌面。等幼兒能力改善後,再逐漸減少 協助。
活動 (2)對張力太強的腦性麻痺幼兒,躺著時要用側躺,坐著時需有好的座椅減低
建議 張力,才容易誘發手部基本活動。
(3)要訓練視障幼兒看自己的手,¬可以在幼兒手腕上套一個比嘴巴大的玩具
(避免吞嚥),然後一邊製造聲響提醒幼兒、一邊鼓勵他去看自己手腕上的玩 具。也可以準備一個燈箱,引導幼兒爬到燈箱上面,或是把手放在燈箱
上,在亮光的吸引下,幼兒就會仔細去看自己的手了。®另外,也可以拉 著幼兒的手把他的手指或手裏的東西放到他的嘴裏。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注視自己的手。
2. 會吸吮自己的手指。
3. 會把手中的東西送入嘴裡並吸吮。
教育部特教小組
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2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基礎手部活動
課程 會伸手取物:
目標 1. 會伸手碰觸眼前的玩具
2. 兩手會同時伸出去拿東西
相關 細動 01(會基本的手部動作)
目標 感知 02(能注視周圍的人事物)、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粗動 05(仰臥時,手腳會有動作)
教具 1. 有聲玩具或會發亮的玩具(如鈴鐺、亮亮球等)
2. 只要是幼兒有興趣的玩具或食物(如奶瓶)皆可
3. 氣球、黏貼球、海灘球、籃球等可用兩手抱的球
4. 顏色鮮豔的紙片或羽毛
環境 1. 以有聲玩具吸引幼兒時,在他看得到的視線內最好多放幾個,讓他有機會挑選
安排 最想拿的東西,以提高伸手拿的頻率
2. 在團體遊戲時間進行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是否會伸手碰觸視野內的玩具?會不會兩手同時伸出拿東西或伸
建議 手抓到物體?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訓練幼兒「會伸手碰觸視野內的玩具」:
¬可以用有聲玩具、發亮的玩具或顏色對比明顯的玩具,吸引幼兒的注意 力。
將各式玩具放在幼兒視野內,鼓勵幼兒伸手去拿他想要的玩具。
®若幼兒意願不高,或手臂的移動有困難,則帶動小孩的手去觸碰此玩具 數次,以誘發其主動伸手拿玩具的慾望。
¯把氣球懸吊於幼兒前面,鼓勵幼兒拍面前的懸吊氣球,若幼兒沒有伸手 動作,可帶著他的手做幾次。
(2)訓練幼兒「兩手會同時伸出去拿東西」:
¬用兩手把幼兒拉起來之前,先把雙手放於幼兒前方,鼓勵幼兒主動伸出 手,再將幼兒拉起或抱起。
把奶瓶或其他幼兒喜歡的玩具拿在幼兒面前,鼓勵幼兒伸出兩手去拿,
若幼兒沒有伸手動作,可以帶著他的手做幾次。
®用幼兒有興趣的食物或玩具在他眼前慢慢晃過,讓幼兒有機會伸手拿住。
¯利用顏色鮮豔的大張紙片或羽毛由幼兒眼前輕輕落下,讓幼兒伸手去拿 住。如果幼兒沒有意願或動作有困難,可以先握住幼兒的手去拿,拿住
時要給他鼓勵。
°把球滾到或丟到幼兒前面,讓幼兒主動伸出兩手去接或擋住。
教育部特教小組
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 特殊指導:
建議 (1)對於視覺障礙的幼兒,多利用有聲玩具或顏色對比明顯的玩具,誘發他伸 手的意願,若幼兒仍無意願伸手可以先將玩具放在固定位置,使其習慣位
置而易於伸手抓握。
(2)對於動作障礙的幼兒,需扶持他在一個比較良好的平衡姿勢,才誘發伸手 動作,再配合他進步的狀況,慢慢減少扶持。
(3)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看到東西,會伸手去摸。
2. 看到東西,會兩手同時伸出去抓住。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3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抓放
課程 手會握住東西:
目標 1. 把東西放在幼兒手裏,能偶而握住
2. 把東西放在幼兒手裏,會握住一下
3. 把東西放在幼兒手裏,會穩穩握住一段時間
相關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目標
教具 可以抓握的玩具(如鈴鐺、搖鈴、或擠壓玩具等)
環境 幼兒躺著、被別人抱坐著、或自己坐著
安排
活動 1. 把東西放在幼兒手裏,他會不會握住?是偶而握住?握住一下?還是會穩穩握
建議 住一段時間?依照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幼兒躺著、被別人抱坐著、或自己坐著的時候,大人的手指、鈴鐺、搖鈴、 或擠壓玩具放到幼兒手裏,讓幼兒練習抓握。
(2)如果幼兒完全無法抓握東西,就可以用東西在幼兒的掌心輕輕畫過,誘發 幼兒手抓握的反射動作。使用的東西要多變化,讓幼兒感受不同的刺激。
(3)剛開始,可以握住幼兒的手,幫助他去抓握東西,並握住一段時間。等幼 兒抓握動作逐漸出現後,再慢慢減少動作的協助。
3. 特殊指導:
(1)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大人應該常常把他的手指拉開,或讓手 握住大小適合的圓柱物(如用手帕或毛巾捲成的圓柱、或可握在掌心的小球),讓幼兒
的手指能逐漸練習能開合自如。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自
黏帶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虎口的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支 架」)讓幼兒配戴?
(2)對於沒有手握拿能力的幼兒,可以把玩具貼上魔術帶,讓幼兒戴貼有魔術 帶的手套,手去碰到玩具,就可以把玩具固定在手心,提供他抓握的經驗。
(3)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 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東西的抓握。
(4)對於視覺障礙的幼兒,可以利用有聲音、顏色對比鮮明的玩具來吸引他的
注意力,誘發他去抓握東西。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引 導他去拿玩具並握住它。
教育部特教小組
1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建議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東西碰到幼兒的手,幼兒能偶而握住。
2. 把東西放在幼兒的手裡,幼兒會握住一、兩秒鐘,就放下。
3. 把東西放在幼兒的手裡,幼兒會穩穩握住一段時間。
教育部特教小組
1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4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抓放
課程 手會握著玩具搖動或捏擠
目標
相關 細動 03(手會握住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會發出聲音,而且手容易握住的玩具或樂器(如小搖鈴、鈴鼓等)
2. 可以擠壓的小玩具(如壓下去有聲音會變形的小企鵝或球等玩具)
3. 有手把的東西、有亮麗顏色的彩帶
4. 顏色不同,軟硬度不一的黏土
環境 幼兒躺著、被別人抱坐著、自己坐著、或站著
安排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會不會握住玩具?握住之後,會不會搖動或捏擠它?再依幼兒的起
建議 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如果幼兒不會握住玩具,則應該先進行前一目標「手會握住東西」(細動
03)的訓練,讓幼兒先會抓握玩具再說。
(2) 大人先示範握住玩具搖動或做出捏擠的動作,讓幼兒模仿。如果幼兒無 法做到,可以握住幼兒的手學著做動作,等幼兒能力增進後,逐漸減少協 助。
(3) 剛開始時,可以讓幼兒兩手交叉握住有聲音的玩具或樂器搖動(如:小搖鈴、
鈴鼓、有聲音會變形的小企鵝或球等),等幼兒了解方法後,再讓他用單手握著玩具 玩。
(4) 利用顏色鮮明的彩帶,讓幼兒握在手中甩動,增加學習動機。在握的部 分最好用布或繃帶纏厚一點,讓幼兒容易抓握。
(5) 利用不同顏色及軟硬程度不一的黏土,讓幼兒放在手中揉捏,增加幼兒 抓握的能力。
3. 特殊指導:
(1)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把他的手指拉開,或 讓他抓握大小適合的圓柱體(如:用手帕或毛巾捲成的圓柱、或可握在掌心的小球),讓
幼兒的手指能能張開抓握玩具,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自
黏帶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虎口的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支 架」)讓幼兒配戴?
教育部特教小組
1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2)對於沒有手握拿能力的幼兒,可以把玩具貼上魔術帶,讓幼兒帶著貼有魔
建議 術帶的手套,手去碰到玩具,就可以把玩具固定在手心,提供他抓握的經 驗。
(3)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 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東西的抓握。
(4)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5)對於視覺障礙的幼兒,可以利用有聲音、顏色對比鮮明的玩具來吸引他的 注意力,誘發他去抓握東西。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引
導他去拿玩具並握住它。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在大人協助下,能握住玩具搖動或捏擠玩具。
2. 不需大人協助,能握住玩具搖動或捏擠玩具。
教育部特教小組
1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5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抓放
課程 會自主地放開手裏握住的東西
目標
相關 細動 03(手會握住東西)
目標
教具 小搖鈴、可以擠壓的小玩具、積木
環境 幼兒躺著、被別人抱坐著、或自己坐著時,進行指導
安排
活動 1. 觀察幼兒手裏握有東西(如:鈴鐺、搖鈴等)之後,會不會再主動把它放掉?依幼兒
建議 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如果幼兒無法抓握玩具,老師可以幫他先握拳,然後把玩具放進他的手心, 要求他先把玩具握住,再要求或幫助他把手掌打開,把東西放下。
(2)或者,也可以讓幼兒先握住未完全充氣的氣球,然後慢慢把氣球充滿,讓 幼兒有鬆手的感覺,但要注意不要把氣充的太滿,以免危險。
(3)讓幼兒手握鈴鐺、搖鈴、積木、或擠壓玩具,看他會不會自主地放開手中 的玩具?如果幼兒不會自主地放開手中的玩具,大人可以輕握住幼兒的手
腕,在手背輕輕搓揉、搖晃、拍打或是把手腕彎曲起來,可以使幼兒較容 易把手中的玩具放開。
(4)如果幼兒仍然無法放開手中的玩具,大人可以輕輕地把幼兒的手指頭扳 開,讓手指及手掌心都平放在桌面上,再重新練習。
(5)把幼兒的手心朝下,也比較容易讓他放開手裡的東西。
(6)當要求幼兒放開手裡的東西的時候,要立刻給他另外一樣他喜愛的東西, 不要讓幼兒以為老師是要拿走他的東西,這樣他反而可能抓的更緊。
3. 特殊指導:
(1)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他把他的手指拉開, 或讓他抓握大小適合的圓柱體(如:用手帕或毛巾捲成的圓柱、或可握在掌心的小球),
讓幼兒的手指能容易開合。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自黏帶 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虎口的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支架」)讓
幼兒配戴?
教育部特教小組
1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2)對於視障幼兒,可以讓他抓握有聲音、顏色對比鮮明的玩具,由玩具掉下
建議 去的聲音的線索,讓幼兒熟習放開手的動作。或者,一面告訴幼兒,一面 用手引導他把手裏的東西放掉。
(3)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示範,幼兒比較能夠理 解。
評鑑 如果幼兒不需協助,能自主地放開手裏握著的東西,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1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6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抓放
課程 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
目標 1. 用大拇指外的四個手指耙抓東西
2. 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和手掌握拿東西
3. 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拿起東西,不接觸手掌
相關 細動 02(會伸手取物)、03(手會握住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積木、插棒、小球等各種幼兒有興趣的玩具
2. 如葡萄乾、脆笛酥等幼兒喜歡吃、又適合耙抓及握拿的食物
環境 幼兒趴著用一手撐住一手玩、側躺、被別人抱坐著、或自己坐著時,進行指導
安排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用哪一種方式抓握如手掌大的東西?是用大拇指外的四個手指耙抓
建議 東西?或是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和手掌握拿東西?還是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 指拿握東西,不接觸手掌?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幼兒可以趴著、側躺、由大人抱著、或自己坐著,讓幼兒練習抓握如手 掌般大的東西(如:積木、插棒、小球等)。
(2) 剛開始,大人先示範給幼兒看如何用手指拿起東西,不接觸掌心,要幼 兒模仿。幼兒可能因為手部精細動作還未發展完全,所以無法做到。但是,
大人還是可以握著幼兒的手指去抓物。等幼兒抓握動作逐漸出現後,慢慢 減少協助。
(3) 平日,大人或其他幼兒多和幼兒一起玩,鼓勵幼兒練習去抓拿一些手掌 大的東西,由豐富的練習和鼓勵中,能逐漸學會用手指抓拿東西的能力。
(4) 對於姿勢控制不佳的幼兒,可以由大人抱著或用側躺的姿勢,這樣讓幼 兒比較容易維持姿勢的控制,讓他能專注於手抓握的動作。
(5) 讓幼兒趴著或坐著,在他的前面放喜歡的食物,讓他主動伸出手耙抓東 西吃。
(6) 平日,在幼兒進食時,給他不同大小的食物,讓他多練習抓握食物或食 具(如:杯子、盤子或湯匙等),自然而然地訓練他抓握東西的方式。在他抓握大
一點的東西時,要他用大拇指合併其它手指握。拿小一點的東西時,則要 他東西盡量不接觸手掌。
教育部特教小組
1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 特殊指導:
建議 (1)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他把他的手指拉開,
或讓他抓握大小適合的圓柱體(如:用手帕或毛巾捲成的圓柱、或可握在掌心的小球), 讓幼兒的手指能容易開合去抓握。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
自黏帶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虎口的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 支架」)讓幼兒配戴?
(2)對於手掌心被碰觸會過度敏感的個案,應該提供各種不同的觸覺刺激(如: 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便於抓握的練
習。
(3)「手抓放」的訓練對視障幼兒來說非常重要,關係到將來握筆寫字的能力, 因此要特別加強。可以利用有聲音、顏色對比鮮明的玩具來吸引視障幼兒
的注意力,誘發他去抓握東西。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手引 導他去抓握東西。
(4)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幼兒比較容易 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需協助,用大拇指外的四個手指耙抓東西。
2. 不需協助,用大拇指外的四個手指耙抓東西。
3. 需協助,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和手掌握拿東西。
4. 不需協助,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和手掌握拿東西。
5. 需協助,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拿握東西,不接觸手掌。
6. 不需協助,用大拇指合併其他手指拿握東西,不接觸手掌。
教育部特教小組
1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7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抓放
課程 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
目標 1. 用手指和手掌夾起小東西
2. 用大拇指及食指側面拿起小東西
3. 用大拇指與食指、中指拿起東西
4. 用大拇指及食指尖拿起小東西
相關 細動 06(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綠豆、小紅豆、黃豆、葡萄乾、小饅頭餅乾等食物
2. 小珠珠、小紙片
3. 黏土
環境 側躺、被別人抱坐著、或自己坐著時,進行指導
安排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用哪種方法拿起小東西(如:葡萄乾、糖片等)?會用手指和手掌夾起
建議 小東西?用大拇指及食指側面抓起小東西?或是用大拇指與食指、中指抓起小 東西?還是用大拇指及食指尖抓起小東西?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幼兒可採側躺、被別人抱坐著、或自行坐著的姿勢,讓幼兒抓握綠豆、 小紅豆、黃豆、葡萄乾、小饅頭餅乾、小珠珠、小紙片等小東西。
(2) 平日,多讓幼兒練習去抓拿一些幼兒喜歡的食物或小玩具,由豐富的練 習機會和鼓勵中,能逐漸學會用手指抓拿小東西。但是,要注意的是:避
免讓幼兒誤食。
(3) 剛開始練習抓握時,東西不宜過小,表面最好也不要太光滑,應該讓幼 兒容易抓握為佳。等幼兒抓拿小東西的能力稍有後,再讓他拿一些挑戰性
較高(較小些、滑些)的小東西。
(4) 練習抓握小東西的時候,大人先示範用大拇指和食指尖拿起小東西,讓 幼兒模仿。幼兒可能因為手部精細動作還未發展完全,所以無法做到。但
是,大人還是可以帶著幼兒的手指去抓握,並握住一陣子。等幼兒抓握動 作逐漸出現後,再慢慢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5) 可以用黏土讓幼兒用大拇指及食指尖揉捏及拉撕,練習抓握小東西的能 力。
(6) 讓幼兒練習自己上玩具的發條。
教育部特教小組
1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7
活動 (7)可以把幼兒不需用到的手指(如無名指和小指)用膠帶粘起來,練習用前三指
建議 或前兩指去抓拿小東西。或者,也可以把小東西放在小一點的盒子裡(讓 幼兒無法將 5
隻手指都放進去),讓幼兒練習抓拿,這樣也可以避免物品在大桌面 上滾動而增加抓取的困難。
(8)對於姿勢控制不佳的幼兒,可以由大人抱著或用側躺的姿勢,這樣讓幼兒 比較容易維持姿勢的控制,讓他能專注於手抓握的動作。
3. 特殊指導:
(1)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他把他的手指拉開, 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自黏帶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虎口的
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支架」)讓幼兒配戴?
(2)對於視障幼兒,抓握的小東西顏色應該和背景(如桌面)成明顯之對比,便 於視障幼兒抓握。更需要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手指引導他
去抓握小東西。
(3)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用手指和手掌夾起小東西。
2. 會用大拇指及食指側面拿起小東西。
3. 會用大拇指與食指、中指拿起東西。
4. 會用大拇指及食指尖拿起小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2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8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抓放
課程 能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目標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小塊積木、綠豆、紅豆、黃豆、葡萄乾、小饅頭餅乾等小東西
環境 1. 側躺、被別人抱坐著、或(利用輔具)自己坐著時,進行指導
安排 2. 可利用點心時間或遊戲時間進行活動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建議
2. 個別指導:
(1)大人示範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如:小塊積木、綠豆、紅豆、黃豆、葡萄乾、小饅 頭餅乾等),鼓勵幼兒模仿。
(2)如果幼兒無法一手去撿起兩樣東西,就先看幼兒是不是還不會抓握小東 西?如果是的話,就應該訓練「細動 03」的目標。如果幼兒可以握住一樣
小東西,但是握住兩樣小東西有困難,就需要大人動作上幫助幼兒練習。
(3)剛開始,大人先把一樣小東西讓幼兒一手握住,再把另一樣小東西放入幼 兒該手中,再用手去握住幼兒的該手,幫助他握住那兩樣東西。或是,帶
著幼兒的手去抓拿兩樣小東西,然後手幫忙著握住幼兒的那隻手,使東西 能握穩在手裏。等幼兒抓握能力逐漸增加後,再慢慢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4)剛開始練習抓握時,東西不宜過大,表面最好也不要太光滑,應該讓幼兒 一手就很容易握住兩個。等幼兒一手抓拿兩樣小東西的能力稍有後,再讓
他拿一些挑戰性較高(較大些、滑些)的小東西。
(5)平日,多讓幼兒練習去抓拿一些幼兒喜歡的食物或小玩具,由豐富的練習 機會和鼓勵中,能逐漸學會用一手抓拿兩樣小東西。但是,要注意的是:
避免讓幼兒誤食。
(6)對於姿勢控制不佳的幼兒,可以由大人抱著或用側躺的姿勢,這樣讓幼兒 比較容易維持姿勢的控制,讓他能專注於手抓握的動作。
3. 特殊指導:
(1)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他把他的手指拉開, 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自黏帶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虎口的
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支架」)讓幼兒配戴?
教育部特教小組
2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8
活動 (2)對於視障幼兒,抓握的小東西顏色應該和背景(如桌面)成明顯之對比,便於
建議 視障幼兒抓握。更需要一面告訴幼兒,一面帶領幼兒的手引導他去抓握兩 樣東西,或是給他一樣東西後再交給他另一樣小東西握著。
(3)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這樣幼兒比較 容易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在協助下,可以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2. 不需協助,可以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2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9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雙手協調
課程 會用雙手拿大東西
目標
相關 細動 02(會伸手取物)、03(手會握住東西)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目標 粗動 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14(能站著進行活動)
教具 1. 氣球、海灘球、排球、籃球等較大型的球
2. 杯子、保特瓶、盤子
3. 雜誌、故事書、筆記本
4. 幼兒需用兩手拿的大型積木或保麗龍塊
環境 1. 利用日常生活進行的活動中,隨機指導。例如,幼兒要喝水時,就讓他自己練
安排 習拿奶瓶或杯子。
2. 排除幼兒面前多餘的玩具,只留下一兩樣要用的,以免幼兒分心。
活動 1. 觀察幼兒會不會用兩手去抓拿大東西(如氣球或杯子)?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
建議 指導。
2. 個別指導:
(1)在訓練之前,要先確定幼兒會不會伸出兩手抓握玩具或東西?如果不會的 話,就應該先訓練「伸出兩手取物」的能力再說。
(2)剛開始練習的時候,要用較輕的大型東西(如:氣球、空寶特瓶等),讓幼兒容易 用雙手拿。等幼兒能力增進後,再讓幼兒拿較重的東西。
(3)如果幼兒剛開始沒辦法以雙手拿大東西,老師可以把球滾到幼兒面前,要 幼兒用雙手按住或抱起。老師在他面前示範把球拿起,再要幼兒試試看。
(4)用遊戲的方式,讓幼兒練習用兩手拿起積木或保麗龍塊堆疊城堡或圍牆。
(5)必要時,握著他的雙手幫助他去拿大東西,或引導幼兒去拿大東西。等幼 兒能力改善後,再逐漸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6)平日,要幼兒練習幫忙做簡單的家事(如:練習倒水、擺餐具、收杯盤、整理玩具、 拿書等)。
3. 特殊指導:
(1)對於抓拿能力不好或力氣不足的幼兒,訓練初期,可在物體兩側或下方放 置止滑墊,增加摩擦力,讓幼兒容易拿。
(2)對於視覺障礙的幼兒,可以利用有聲音、顏色對比鮮明的大型玩具來吸引
他的注意力,誘發他拿東西的意願。一面告訴幼兒該怎麼做,一面用手握 著幼兒的雙手幫助或引導他去拿大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2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09
活動 (3)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建議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用雙手拿大東西而且抓得穩、不掉下,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2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0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雙手協調
課程 會把東西從一手換拿到另一手
目標
相關 粗動 05(仰臥時,手腳會有動作)、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目標 細動 03(手會握住東西)、05(會自主地放開手裡握住的東西)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紙捲筒等棒狀物
2. 懸有繩子的小球及其他形狀、大小的玩具
3. 貼紙
環境 1. 安排很多幼兒可以玩的玩具和小東西
安排 2. 無論個別或小組指導的時候,要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增加學習興趣
活動 1. 先看幼兒能不能把一隻手內的東西換拿到另一手?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
建議 指導。
2. 個別指導:
(1)在訓練之前,要先確定幼兒會不會用兩手抓握玩具玩?如果不會的話,就 應該先訓練「兩手同時抓握玩具」的能力再說。
(2)剛開始,最好使用棒狀或比較好握住的玩具,讓幼兒可以兩手同時握住它 們。等幼兒熟練後,再變換各種不同的玩具來練習。
(3)先給幼兒一樣玩具或小東西,讓他握在一手裡,再把另一樣他更喜歡的玩 具或小東西交到已經握有一樣東西的那隻手,告訴他把原來手中的玩具換
到另一隻手拿。也可以,在幼兒一手已經抓握了一樣玩具的時候,拿給他 另一樣玩具或小東西。如果幼兒不知怎麼辦,就握著他的手幫他把玩具由
一手換拿到另外一手,或示範給他看。等幼兒能力改善後,再逐漸減少動 作上的協助。
(4)給幼兒一個連著繩子的小球或其他玩具,告訴他用另外一隻手去拉繩子, 把玩具拉離原來的手。
(5)把貼紙貼在幼兒一手的手心或手背,鼓勵幼兒用另一隻手將貼紙撕下。
3. 團體活動: 利用遊戲時間,讓幼兒圍成圓圈,玩傳接棒之遊戲。邊唱歌邊傳,要幼兒把
棒子從一手傳到另一手,再傳給隔壁的小朋友。
教育部特教小組
2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4.特殊指導:
建議 (1)對於肌肉張力較強或上肢動作控制較差的幼兒,可利用側臥的姿勢,使兩 手較易放在身體的中線,以便幼兒把東西從一手換拿到另一手。
(2)對視障的幼兒,要用顏色鮮豔或有聲的玩具,一面告訴幼兒該怎麼做,一 面用手握著幼兒的手把東西從一手換拿到另一手。
(3)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把一手內的東西換拿到另一手,東西在兩手停留的時間超過一秒,
就算通過。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1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雙手協調
課程 會拍手或敲兩手的東西:
目標 1. 有拍手動作
2. 會敲擊兩手中的東西
相關 粗動 05(仰臥時,手腳會有動作)、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目標 細動 04(手會握著玩具搖動或捏擠)、10(會把東西從一手換拿到另一手)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積木
2. 有聲玩具(如:響板、鈴鼓、裝沙的易開罐或一般有聲音、好抓握的啦啦隊道具)
教育部特教小組
2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環境 1. 老師坐幼兒的對面,讓幼兒容易模仿動作
安排 2. 在幼兒面前放大鏡子,老師坐在幼兒後方提供協助,或與幼兒並肩坐一起對著 鏡子練習
3. 利用音樂課或唱遊課的時候,隨著節拍練習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拍手?會不會敲擊兩手中的東西?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
建議 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訓練幼兒「拍手動作」:
¬幼兒可以坐、躺或側臥,由大人示範拍手的動作,鼓勵幼兒模仿,做出 相同的動作。
如果幼兒無法模仿做出拍手的動作,把他的兩手拉到身體前面,讓他看 自己的雙手,再教他把兩手握在一起。
®等幼兒能把手伸到前面,大人再帶著幼兒做拍手的動作。
¯鼓勵幼兒來拍大人的手,比如玩「我家的、我家的、我家猜」的遊戲, 增加幼兒拍掌的動作。
(2)訓練幼兒「敲擊兩手中的東西」:
¬大人示範雙手各抓握一塊積木互相敲擊,鼓勵幼兒模仿,做出相同的動 作。
如果幼兒不會模仿,則大人可以先拉幼兒的手做,等幼兒逐漸熟悉,再
漸漸減少協助。或者,握住他的手,去敲地面或另一手的東西,由製造 出的聲響,去吸引幼兒敲的動機與興趣。
®讓幼兒練習兩手敲有聲玩具(如:響板、鈴鼓、裝沙的易開罐或一般有聲音、好抓握的
啦啦隊道具),敲擊發出聲音,提高學習動機。
(3)不論拍手或敲兩手中的東西,剛開始先練習一手去拍另一手或用一手的東 西去碰敲另一手的東西,即一手不動,用另一手去拍不動的那隻手或手中
的東西。逐漸,再要求幼兒兩手對稱地由兩側往中間拍或敲。
教育部特教小組
2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4) 只要幼兒嘗試做或做對了,就多給讚美和鼓勵。
建議
3. 團體活動:
(1) 平常上課只要有同學表現好,老師除了口頭獎勵,還可以要求大家一起 拍手鼓勵,多做練習。
(2) 用唱遊課的時間,大人或其他孩子配合音樂節拍來拍手或敲擊響板或鈴 鼓樂器,幼兒可以藉此模仿學習。
4. 特殊指導:
(1)對於動作有障礙的幼兒,可以用側臥的姿勢,使兩手比較容易靠近,誘發 幼兒做拍手、互擊手中物、或其他兩手可以碰在一起的動作。
(2)對於視覺障礙的幼兒,可以利用有聲音、顏色對比鮮明的玩具來吸引他的 注意力,誘發他敲兩手東西的意願。一面告訴幼兒該怎麼做,一面用手握
著幼兒的雙手幫助或引導他去拍手或敲兩手的東西。
(3)對肌肉張力過高、肩胛會內收、手肘易彎曲,而使手很難移到身體前面、 兩手經常握在頭兩側的幼兒,可以考慮幼兒坐著的時候,在肩胛後方放一
個墊子防止肩胛內收,或是在桌面上用一物擋住手肘,不使手肘後縮。這 樣,就可以在大人鼓勵之下,讓幼兒容易把兩手往前面中間移動,做互擊
手或手中物的動作。如果幼兒上肢的張力實在太緊,就必須要請物理治療 師或職能治療師評估,看幼兒是不是需要使用特別的治療設備(如副木、護
木等)?使張力過高的情形可以逐漸改善,同時增加幼兒把手伸出與另一 手互動的機會。
(4)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這樣幼兒比較 容易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在協助下,可以做由兩側往中間的拍手動作或敲兩手中的東西。
2. 可以主動做出拍手的動作或敲兩手中的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2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2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雙手協調
課程 能用雙手拔開和接合兩物:
目標 1. 會把嵌合在一起的兩物拔開
2. 會把分開的兩物接在一起
相關 細動 11(會拍手或敲兩手的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黏土
2. 樂高積木、拼裝地毯
3. 有筆蓋的筆(如:原子筆、彩色筆等)、組合玩具
環境 1. 讓幼兒坐在合他身高的椅子上,把玩具放在桌上方便操作,也比較容易專心。
安排 2. 多利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用到的組合東西隨機指導,既可以讓幼兒馬上應用, 提高學習動機,又可以增加幼兒的功能性能力
3. 利用遊戲時間玩可以嵌合和拔開的玩具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會不會把嵌合在一起的兩物拔開?或把分開的兩物接上?再依幼
建議 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剛開始,可以先利用黏土,示範並教幼兒把黏土拔成兩塊,再拼成一塊, 鼓勵幼兒學著做做看。逐漸地,再增加黏土的硬度,或利用一些需要用力
接上和拔開的玩具(如樂高積木),要幼兒多練習。
(2)如果幼兒不會自己做,可以先幫忙握住他的一隻手固定不動,再握住他另 一隻手做拔開或嵌合的動作,然後讓他自己用另一隻手來練習。等動作逐
漸熟練以後,就不固定他的一隻手了,要幼兒練習用兩手拔開或嵌合兩物。
(3)當幼兒開始學習,老師要提供多一點的動作協助,讓幼兒能成功地做到, 增加自信和學習動機。逐漸再看幼兒學習能力增加的情形,提供的協助就
可以慢慢減少。
(4)平日,利用周遭需要組合或拆裝的東西,讓幼兒隨機練習。例如,要幼兒 拼裝或拆除塊狀塑膠地毯,或讓幼兒練習拔開或蓋上不同的筆蓋或瓶蓋 等。
(5)只要幼兒嘗試做或做對了,就多給讚美和鼓勵。
3. 特殊指導:
(1)對於視覺障礙的幼兒,一面告訴幼兒該怎麼做,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 幫助或引導他去拔開或接上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2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2)對於手部張力低或力量小的幼兒,即使會做把東西拔開和接合的動作,但
建議 是還是可以鼓勵繼續多練習,以提升他的能力。
(3)對於張力過高的幼兒,不適宜要求幼兒用蠻力去做到本課程內的動作,因 為可能反而會造成更不佳的張力或動作情況。因此,應該在職能治療師或
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下,進行訓練。
(4)對肌肉張力過高、肩胛會內收、手肘易彎曲,而使手很難移到身體前面、 兩手經常握在頭兩側的幼兒,可以考慮幼兒坐著的時候,在肩胛後方放一
個墊子防止肩胛內收,或是在桌面上用一物擋住手肘,不使手肘後縮。這 樣,就可以在大人鼓勵之下,讓幼兒容易把兩手往前面中間移動,做拔接
兩物的動作。如果幼兒上肢的張力實在太緊,就必須要請物理治療師或職 能治療師評估,看幼兒是不是需要使用特別的治療設備(如副木、護木等)?
使張力過高的情形可以逐漸改善,同時增加幼兒把手伸到身體前面做動作 的機會。
(5)如果聽障幼兒聽不懂老師所說的內容,老師可以再重複多說幾次,也可以 視需要利用圖片、實物或動作示範等,來幫助幼兒瞭解意思。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可以一手固定,另一手把嵌合在一起的兩物拔開或對準把兩物接在一起。
2. 兩手同時把嵌合在一起的兩物拔開或把分開的兩物嵌合在一起。
教育部特教小組
3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3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雙手協調
課程 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1. 會一手扶著玩具,一手玩
2. 會用手扶著紙畫畫
3. 會用尺畫線
相關 細動 06(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10(會把東西從一手換拿到另一手)
目標 粗動 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各種大小的積木
2. 需上發條的玩具、鈴鼓、三角鐵
3. 削鉛筆機、有蓋子的罐子、茶杯、水壺
4. 紙、筆和尺
環境 1. 在平日進行活動時隨機教學。例如:要吃香蕉時,先教他如何一手拿住香蕉,
安排 一手剝香蕉皮;脫衣服時,一手握住釦子,一手把釦子從洞裏拉出來
2. 利用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會不會一手扶著玩具,一手玩?在畫畫的時候,會不會用一隻手固
建議 定紙張?會不會用尺畫線?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訓練幼兒「會一手固定扶著玩具,一手玩」
¬讓幼兒試著把積木堆疊成高塔,鼓勵他一手扶住積木,一手做堆疊的動 作。如果在動作協調上有所困難,老師可視需要給予動作上的協助。
給幼兒其它需要一手協助固定,一手操作的玩具或物品(如:需上發條的玩具、 鈴鼓、三角鐵等),要幼兒多練習。
®利用日常生活的活動,隨機訓練幼兒。例如:要他自己脫衣服;剝香蕉 皮;用削鉛筆機削鉛筆;轉開罐子的蓋子;一手扶住碗盤,一手拿湯匙
吃東西;一手端茶杯,一手倒水等。
(2)訓練幼兒「會用手固定紙畫畫」: 在幼兒練習一手畫畫、一手固定紙之前,可以讓幼兒先練習一手固定
紙,一手用筆在紙上隨意塗鴉。如果幼兒無法做到,就用手握住幼兒的一
隻手去固定紙,一手鼓勵他自己去塗鴉,等幼兒逐漸熟練,再漸漸減少協 助。
(3)訓練幼兒「會用尺畫線」:
¬先讓幼兒用各種形狀的物體壓在紙上,練習描邊,引起興趣。
把尺固定在紙上,讓幼兒只要輕輕扶住,就很容易畫線。
®給幼兒不同顏色或樣式可愛的尺,引起他用尺畫線的動機。
教育部特教小組
3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3
活動 (4)有些幼兒使用手的方式可能不對,或是常會忘記怎麼做,就需要老師多給
建議 予增強、鼓勵,幫助幼兒建立兩手合作的習慣。
3. 團體活動:
(1)利用午餐時間或慶生會,要求幼兒一手拿茶杯、一手倒飲料。
(2)利用唱遊時間,讓幼兒們使用需一手固定、一手操作的樂器(如:鼓、鈴鼓、 三角鐵等),要幼兒隨著音樂敲打樂器。
4.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握一般彩色筆有困難,可以考慮使用較粗或是圓椎形的筆,易於 抓握。也可以請職能治療師提供適合幼兒使用的握筆器,方便幼兒的控筆。
(2)對肌肉張力過高、肩胛會內收、手肘易彎曲,而使手很難移到需要到的位 置,可以考慮幼兒坐著的時候,在肩胛後方放一個墊子防止肩胛內收,或
是在桌面上用一物擋住手肘,不使手肘後縮。這樣,就可以在大人鼓勵之 下,讓幼兒容易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如果幼兒上肢的張力實在太
緊,就必須要請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評估,看幼兒是不是需要使用特 別的治療設備(如副木、護木等)?使張力過高的情形可以逐漸改善,同時增
加幼兒把手伸到身體前面做動作的機會。
(3)對視障幼兒,一面告訴幼兒該怎麼做,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幫助或引 導他做動作。
(4)如果聽障幼兒聽不懂老師所說的內容,老師可以再重複多說幾次,也可以 視需要利用圖片、實物或動作示範等,來幫助幼兒瞭解意思。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別人幫忙下,會一手固定扶住東西(如玩具、紙或尺等),一手做其他的動作(玩玩具、 畫畫、畫線等)。
2. 不需協助,會一手固定扶助東西(如玩具、紙或尺等),一手做其他的動作(玩玩具、 畫畫、畫線等)。
教育部特教小組
3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4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雙手協調
課程 會用一手把東西撥到另一手或容器內
目標
相關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小紙片、沙子、豆子、珠珠、積木等小東西
2. 小畚基、紙屑桶等小容器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餐點時間後,收拾細小的東西
安排 2. 在遊戲時間或平日生活情境,隨機教學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是不是能在收拾東西的時候,用一手把細小物(如小紙片、沙子、小豆子
建議 等)撥到另一手或容器(如垃圾桶、小畚箕等)裏?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平日,即由大人示範一些用手撥東西的動作(如把桌上小紙屑、沙子撥到手中、紙 屑桶子裏或地上),要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拿不動容器,大人可以幫忙拿。
如果幼兒用手撥小東西有困難,可以從撥較大東西(如珠珠)做起,比較容
易成功。
(2)如果幼兒不會做,老師可以扶著他的手,一手手掌朝上平放著或拿著容器, 另一手做撥入的動作。等幼兒慢慢學會時,再逐漸減少協助。
(3)剛開始,可以先要求幼兒把細小物(如小紙屑、沙子)一手撥到某處(如地上或桌 上的另一邊),然後再要求幼兒用一手把東西撥到另一隻手內,不能掉落。
(4)如果幼兒無法接住所撥的東西,可以用口語提醒幼兒注意自己的手及東 西,或是協助幼兒固定住接東西的那一手,只要注意手撥的動作。等幼兒
動作熟練,再逐漸減少口語提醒與動作的協助。
3. 團體活動:
(1)上完美勞課,要求幼兒們用手撥的方式,清掃桌面上的小紙屑。
(2)吃完飯後,要求幼兒們用手撥的方式,整理桌面上的小剩餘物。
4.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兩手的操作能力都有問題,無法在桌面上完成動作,那麼可以一 手離開桌面但是靠著桌的邊緣,去接另一手撥來的東西。或者,把容器(如
小畚基)放靠近桌緣,用另一手把桌上東西撥入容器裡。
(2)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教育部特教小組
3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對視障幼兒,一面告訴幼兒該怎麼做,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幫助或引
建議 導他做動作。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在口語提醒或動作協助下,可以用一手把小東西撥到地上、容器或另一手內。
2. 不必口語提醒或動作協助,可以用一手把小東西撥到地上、容器或另一手內。
教育部特教小組
3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5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指靈巧
課程 會翻書:
目標 1. 翻書時,會一次翻好幾頁
2. 翻書時,會一次翻一頁
相關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粗動 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紙張較厚之硬版書
2. 一般書籍
環境 1. 一般上課時間
安排 2. 遊戲時間
3. 說故事時間
活動 1. 觀察幼兒會不會翻書?如果會的話,又是如何翻法?是一次翻一好幾頁,還是
建議 一次翻一頁?依照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剛開始,先讓幼兒看厚板做成的故事書,鼓勵他去翻頁或示範翻頁給他 看。等幼兒會一頁一頁翻厚板故事書後,就可以讓他看紙張薄的故事書,
讓幼兒再練習去翻頁。
(2) 看故事書的時候,可以由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看的書,或由大人選擇一本 故事書,唸故事給幼兒聽。每念完一頁,就告訴或示意要幼兒幫忙翻頁。
(3) 為了製造幼兒翻書的機會和興趣,可以在和幼兒一起看書的時候,要幼 兒翻到幼兒熟悉情節的某一頁(即有某圖畫的那頁),或是把貼紙夾在書中,要
幼兒去翻出來。
(4) 如果幼兒因為上臂穩定度不足而無法有效控制前臂的動作,翻頁的動作 不穩時,大人可以幫忙扶住手肘或讓上臂靠在桌上,增加上臂穩定度,讓
幼兒比較容易控制手部的操作,翻頁起來會穩些。
3. 特殊指導:
(1)對於翻書動作有困難的幼兒,可以考慮使用硬板書,或是在每一頁書中加 貼一個有高度的海綿,方便幼兒翻書時能一次翻一頁。
(2)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告訴幼兒、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 他做動作。
(3)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教育部特教小組
3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5
活動
建議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翻厚書時,會一次翻一好幾頁。
2. 翻厚書時,會一次翻一頁。
3. 翻一般薄的書時,會一次翻一好幾頁。
4. 翻一般薄的書時,會一次翻一頁。
教育部特教小組
3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6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指靈巧
課程 大拇指能和其他手指互碰:
目標 1. 大拇指能不依序地和其他手指互碰
2. 大拇指能依序地和其他手指互碰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貼紙
2. 紙(棉紙、白紙)
環境 1. 可利用美勞或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要讓活動盡量活潑,引起幼兒興趣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是不是可以用大拇指去碰觸其他手指?能不能依序地做碰觸的動
建議 作?而且能碰到手指腹?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剛開始,先讓幼兒跟著大人數手指頭,可以用一食指去碰觸另一手的五根 手指頭,或是逐一彎曲十個手指。等稍微會做之後,就可以要幼兒把大拇
指和其他手指互碰。起先只要求能碰到即可,順序並不重要,最後再要求 幼兒要用大拇指依序地碰觸其他手指腹。
(2)在練習的過程中,大人要先示範給幼兒看,再要他跟著模仿做。如果幼兒 不會做,大人就帶著他的手做練習。等幼兒慢慢學會時,再逐漸減少動作 上的協助。
(3)可在幼兒的手指腹貼上貼紙或畫上圖形,吸引幼兒用大拇指去碰觸其他手 指腹。
(4)讓幼兒練習把紙撕成小紙塊的動作,幼兒可以從五指合併撕紙的動作,慢 慢練習更精細地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去撕紙。如果幼兒的力氣不夠把紙撕
開,大人可以握住幼兒的一、二指,幫忙他出力。
(5)等單手的動作熟練之後,可以兩手一同做出大拇指和其他手指腹互碰的動 作,並重複練習。就算幼兒會做,也要多加練習,增加幼兒手指活動的靈 巧度。
(6)可以讓幼兒算一算除了大拇指外,還有幾隻手指頭?這時幼兒自然會用大 拇指去點數。如果幼兒不會做,就可以要求他用大拇指點數看看。
(7)可以配合唱遊,把「頭兒肩膀膝腳趾」的歌改成「食指、中指、無名指、 小拇指」,讓幼兒一面唱一面互碰手指。
教育部特教小組
3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6
活動 3. 團體活動:
建議 可以利用美勞時間作撕貼畫,把撕下的紙片,合併貼的活動,製成一幅畫。
4. 特殊指導:
(1)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告訴幼兒,一面帶領幼兒的拇指依序去碰其他 的手指腹。
(2) 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他把他的手指拉 開,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自黏帶製作或把拇指撐開成
虎口的八字帶?或是製作合適的副木(俗稱「手支架」)讓幼兒配戴?
(3) 有的幼兒無法用大拇指只碰一根手指頭,會一次碰好幾個手指頭。這時, 可以幫他握住其他手指,讓他體會只碰一根手指頭的感覺。
(4) 如果聽障幼兒聽不懂老師所說的內容,老師可以再重複多說幾次,也可 以視需要利用圖片、實物或動作示範等,來幫助幼兒瞭解意思。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一手能用大拇指和其他任何一手指互碰。
2. 一手能用大拇指和其他每一根手指互碰,可以不依順序做。
3. 一手能用大拇指依序地和其他每一根手指互碰。
4. 一手能用大拇指依序地和其他每一根手指互碰,而且可以再倒返著做。
5. 兩手同時能用大拇指依序地和其他每一根手指互碰,而且可以再倒返著做。
教育部特教小組
3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7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指靈巧
課程 會做彈指的動作
目標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6(大拇指能和其他手指互碰)
目標
教具 1. 彈珠、黏土、豆子、小方塊、錢幣等
2. 箱子
環境 1. 可利用美術課玩黏土或其他遊戲時間時,進行指導
安排 2. 在日常生活情境需要此動作時,可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會不會用兩手指彈小東西?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建議
2. 個別指導:
(1)用來練習彈的小東西,先要用一些可以固定不動或較輕的小東西(如葡萄乾、 小黏土塊等),比較容易彈到而且可以彈出去。然後,再用一些圓滑或較重的
小東西(如豆子、彈珠等)或扁的東西(如錢幣),增加手指彈的挑戰性。
(2)把小東西放在幼兒面前,示範用兩根手指頭把它彈出去。再把它撿回來或 在幼兒面前放另一塊,要幼兒模仿做出相同的彈指動作。
(3)剛開始,只要幼兒把小東西彈出去即可,不管任何方向均可。等幼兒彈指 的能力增加後,就可以要求他對準一目標物彈過去。
(4)如果幼兒仍然不會做出彈指的動作,可以教幼兒先把大拇指及食指圈成圓 圈圈狀,再把圍好的圈圈放在小東西前面,兩手指的接合處要正好放在圈
圈的正前方,然後再把食指用力伸直,就可以彈出東西。大人可以一邊口 頭說明,一邊放慢動作,一步步重複示範給幼兒看。
(5)平日,碰到需要用彈指動作解決的事情(如風鈴、螞蟻、鼻屎)或彈東西(如銅板)
聽聲音時,隨機指導幼兒做。
(6)對幼兒任何的嘗試,都要盡量多給鼓勵,增加幼兒的學習動機。
3. 團體活動: 可以利用比賽誰彈的遠或彈中更多個目標物的方式進行,增加競爭性,誘發
幼兒有更好的彈指表現。並且,藉由觀摩,學習其他幼兒如何完成此項技巧。
4. 特殊指導:
(1) 對於拇指仍然握在手掌內的幼兒,可能需要常常幫忙他把他的手指拉 開,或是請職能治療師製作適合的副木(俗稱「手支架」),讓幼兒配戴。
教育部特教小組
3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2) 對於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的觸
建議 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對觸覺的敏感度,有利於手 部的操作能力。
(3) 如果幼兒的手指靈巧度差,不一定要他訓練他做本活動內的彈指動作。
(4)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先告訴幼兒小東西擺放的位置,再帶領幼兒的手先 摸到該物,然後教他做出彈指的動作。
(5)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幼兒經口頭提醒或動作協助下,會用兩手指把小東西向任何一方彈出去、或對 準目標物彈過去。
2. 幼兒不需口頭提醒或動作協助下,會用兩手指把小東西向任何一方彈出去、或 對準目標物彈過去。
教育部特教小組
4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8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手指靈巧
課程 會用手指把橡皮筋套在東西上
目標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大小橡皮筋
2. 圓柱或其他可套的物體
環境 1. 在日常生活情境,隨機指導
安排 2. 利用遊戲或活動角時間,進行指導,安排的活動要能生動、有趣。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能不能用手指把小橡皮筋撐開,再套在物體上?再依幼兒的起點能
建議 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先示範如何用一手把橡皮筋套在另一手的手指,並把橡皮筋撐開,讓幼兒 模仿。
(2)剛開始練習,要選張力較小的大橡皮筋,隨著練習的進步,可以慢慢用比 較小或張力較大的橡皮筋。為了增加樂趣和學習興趣,可以選用不同顏色
或彩色的橡皮筋練習。
(3)如果幼兒力氣不夠把橡皮筋撐開,可以握住幼兒手掌處或套在手指上的橡 皮筋處,輕拉橡皮筋。等幼兒能自行完成時,再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4)等幼兒熟練上面的動作之後,大人就把兩個食指或拇指豎起,要幼兒把橡 皮筋套在兩個手指上,這時,要幼兒先套一隻手指後,再套另一手指。如
果幼兒不太會做,大人就用橡皮筋示範套在幼兒手指上。大人可以配合幼 兒的力道和套的方向,調整手指位置(如兩手指縮小距離或移向幼兒手指),讓幼兒
比較容易套得上,增加學習的自信。尤其,大人在伸縮和移動手指距離的 時候,需要一面和幼兒玩,增加幼兒學習的樂趣和動機。
(5)最後,可以要幼兒用橡皮筋去套一些固定的物體(如圓柱板上的圓柱或日常生活中
如筆、眼鏡盒、小盒子等物體)。例如,把幾枝筆抓成一捆,要幼兒用橡皮筋套住、 不散落。又如,利用圓柱板,要幼兒用不同顏色的橡皮筋,套在不同的圓
柱上,製造出造型來。
(6)如果幼兒因為上肢穩定度不夠,而無法對準圓柱與橡皮筋,大人可以扶著 幼兒的雙肘或讓幼兒的雙手靠在桌子上做動作,增加幼兒手部操作的穩定
性,讓幼兒比較容易控制手部的操作,套橡皮筋的動作會穩些。
教育部特教小組
4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8
活動 3. 特殊指導:
建議 (1)如果幼兒動作協調性不佳,無法用手指將橡皮筋撐開,可把活動改成用一 手固定橡皮筋,另一手將橡皮筋拉開。
(2)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做 動作。
(3)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不需要大人的協助,就可以把大或小的橡皮筋套在兩手指、圓柱、
或其他可以套的東西上,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4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19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掌指協調
課程 能單手撿物並移到掌心:
目標 1. 能用手指撿起一物後,移到掌心
2. 掌心已有一物,能再撿起另一物並移到掌心
3. 能連續撿起三個以上小東西,每次撿起後都移到掌心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08(能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一元硬幣、鈕釦、綠豆、小饅頭餅乾、葡萄乾等小物體
環境 1. 可利用點心、遊戲時間,融入活動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能不能在用手指撿起一小東西後,把東西移到手掌?或是,掌心已
建議 經有一物,還能不能再撿起另一物並移到手掌心?更進一步,能不能連續撿起
三個以上的小東西,每次撿起來之後,都可以把它們移到手掌心?依幼兒的起 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先示範用手指撿起一個小東西(如一元硬幣),再利用大拇指與食指的動作, 把東西移到掌心。接著,在幼兒面前放另一個相同的小東西,要幼兒模仿
做出相同的動作。如果幼兒做有困難,可以一手扶住幼兒的一隻手,另一 手則扶著他的另一隻手去撿小東西,並且幫助他把東西移到手掌心。
(2) 剛開始練習,用比較大的小東西練習(如一元硬幣或大串珠等),然後再逐漸用
比較小的東西(如綠豆、小饅頭、葡萄乾等)練習。尤其這些小東西應該是幼兒喜 歡或有興趣的東西,並且用各種不同的小東西、小玩具讓幼兒練習,增加
幼兒練習的動機。
(3) 等幼兒能用手指撿起一小東西並移至掌心之後,可以接著訓練他掌心已 握有一小物體的時候,還能再撿起另一物並移到掌心的動作。然後,更要
求幼兒在手掌心有物的情況下,再去連續檢物,並且每次都把東西移到手 掌心。
(4) 如果幼兒沒辦法在掌中有東西的狀況下,再去撿東西,大人就可以在幼 兒要撿東西的時候,握住幼兒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幫助他後三指握住
掌心物。等幼兒能自行握住掌心的小東西,並靈活運用拇指與食指後,再 慢慢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5) 當幼兒練習連續撿起小物體時,可以配合數數的活動,數手掌中總共有 幾個小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4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平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活動中,隨機指導幼兒練習。例如,點心時
建議 間,要幼兒用此方式拿小饅頭或葡萄乾。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或做得好的表現,都給予鼓勵和增強,增加幼兒練習動 機。
3. 特殊指導:
(1)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 做動作。
(2)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
度,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 對於手沒有抓握能力或手指屈曲張力強的幼兒,不必進行本活動的訓 練。針對後者,進行本活動會導致張力更強及挫折感,反而不利。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用手指撿起一物後,移到手掌心。
2. 掌心已有一物,能再撿起另一物並移到手掌心。
3. 能連續撿起三個以上的小物體,每次撿起後都能移到手掌心。
教育部特教小組
4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0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基本動作 次領域 掌指協調
課程 會把手掌內東西移到手指處放掉:
目標 1. 能把手掌中的東西移到手指後放掉
2. 掌心已有兩個東西,能把其中一個移到手指處放掉
3. 掌心已有三個以上的東西,能一個個移到手指處放掉
相關 細動 19(能單手撿物並移到掌心)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一元硬幣和存錢筒
2. 鈕釦、綠豆、小饅頭餅乾、葡萄乾等小物和小箱子
環境 1. 利用團體課程時,請幼兒幫忙發東西的機會,進行指導或練習
安排 2. 可利用點心或遊戲時間,融入活動
3. 平日生活情境中,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瞭解幼兒能不能將手掌內的小物體移至手指後再放掉?掌心已有兩小物
建議 體,能不能把其中一個移至手指並放掉?掌心已有四小物體,能不能一個個地 移至手指並放掉?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先示範把一個小東西(如一元硬幣)放在手掌內,利用大拇指與食指把東西 移到兩指指尖處,再把東西放入面前的容器(如存錢桶)中。接著,在幼兒手
掌心裏放另一個相同的小東西,要幼兒模仿做出相同的動作。如果幼兒做 有困難,可以一手扶住幼兒的一隻手,另一手則扶著他的另一隻手把東西
移到指尖處放掉,完成動作。
(2) 剛開始練習,用比較大的小東西練習(如一元硬幣或大串珠等),然後再逐漸用
比較小的東西(如綠豆、小饅頭、葡萄乾等)練習。尤其這些小東西應該是幼兒喜 歡或有興趣的東西,並且用各種不同的小東西、小玩具讓幼兒練習,增加
幼兒練習的動機。
(3) 如果幼兒還是有困難,就可以把小東西放在比較靠近手指末端的地方, 讓幼兒比較容易做到。等幼兒會做後,再把東西逐漸放到手掌心的位置。
(4) 等幼兒能熟練放掉一個東西之後,可以接著訓練他掌心握有兩個東西的 時候,能把其中一個移到指尖處並放掉。然後,更要求幼兒在手掌心有三
個以上的東西的情況下,一個個地移到指尖並放掉。
(5) 為增加練習過程中的樂趣,可以在幼兒練習連續放掉小物體時,配合數 數的活動。也可以,在幼兒手裏放幾個小東西(如黃豆、綠豆、紅豆),然後大
人下口令,要幼兒放掉某一樣或某一種東西(如黃豆)。
教育部特教小組
4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平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活動中,隨機指導幼兒練習。例如,點心時
建議 間,要幼兒用這方法幫忙發放小饅頭或葡萄乾給其他幼兒。又如,平常可
以利用把錢存入存錢筒的時候,指導幼兒把掌內的硬幣移到手指並放掉的
動作,並多加練習。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或做得好的表現,都給予鼓勵和增強,增加幼兒練習動 機。
3. 團體活動: 在團體活動(如點心、遊戲或美勞時間)的時候,要手操作能力較差的幼兒幫忙發
東西(如糖果、小饅頭、小珠子、小紙片、橡皮擦等),增加練習的機會。
4. 特殊指導:
(1)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 去做動作。
(2)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 對於手沒有抓握能力或手指屈曲張力強的幼兒,不必進行本活動的訓 練。針對後者,進行本活動會導致張力更強及挫折感,反而不利。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把掌內的小物體移到手指後再放掉。
2. 掌心已有兩小物體,把其中一個移至手指並放掉。
3. 掌心已有三個以上的小物體,能一個個地移至手指並放掉。
教育部特教小組
4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1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插放敲搥
課程 會把東西放入容器或孔洞裏:
目標 1. 會把東西放入容器裏
2. 會把小東西放進小洞口裏
3. 會把錢幣放入有「一」字形投幣孔的容器裏
相關 細動 05(會自主地放開手裡握住的東西)、06(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
目標 感知 08(會辨認形狀)、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盆子、桶子或盒子之類的任何容器
2. 積木、黃豆、小汽車等任何可以放入容器內的東西
3. 不同的錢幣與可以投幣的存錢桶或自製有「一」字形投幣孔的盒子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時間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隨機指導
活動 1. 觀察幼兒會不會把手上的小東西放入容器內或孔洞裏?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
建議 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進行本活動前,要先確定幼兒具有用手抓拿小東西(如錢幣)的能力。如 果沒有的話,需要回到細動 03、05、06、07
等目標訓練起。等幼兒有手拿 握的能力後,再進行本活動。
(2) 對於還沒有容器概念的幼兒,需要先帶著幼兒的手探索容器,再讓幼兒 練習用球或其他物品丟入容器裏,由東西掉落的聲音或視覺效果,建立幼
兒認識容器是可以裝東西的。
(3) 大人先示範把東西放入容器或孔洞內,要幼兒模仿地做。如果幼兒丟的 動作太大,沒辦法把東西投入容器或孔洞裏,大人就需要拉著幼兒的手,
反覆地練習。等到幼兒能力稍好後,就可以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4) 剛開始,讓幼兒練習把東西放入大容器裏,比較容易成功,建立學習的 動機和自信。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越來越好時,就可以練習更精準地把
東西放進較小的容器或小洞口內。最後,再讓幼兒練習把錢幣投入「一」 字形投幣孔或硬卡片插入「一」字型的插洞內。
(5) 如果幼兒無法把錢幣對準投幣孔,可以教導他一些簡單技巧(例如,把銅板 轉一下)。如果幼兒還是有困難,可以先練習把小球或正方體積木投入有配
對孔的玩具洞盒(邊邊都一樣大,不用翻轉就可成功)。確定沒問題後,再逐漸練習 需要轉方向才能配對成功的形狀積木或錢幣,正確地投入洞孔裏。
教育部特教小組
4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平日,遇到需要把東西丟入容器(把玩具收到籃子裏時)、把小東西投入小洞口
建議 (如把糖粒放入小瓶子裏)、投錢幣(如買捷運車票、打電話時)、或插卡(如進出捷運出
入口時)的時候,交給幼兒來做,讓他能多練習。
3. 特殊指導:
(1)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 去做動作。
(2)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
度,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 如果幼兒可以主動或被動地拿住錢幣,但是由於關節活動的限制,導致 做動作只有一定的方向。這時,要他把錢幣放入洞口會有困難,因此,可
以教他去調整容器洞口的方向,就容易放入了。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把東西放入容器裡。
2. 會把東西放進小洞裡。
3. 會將錢幣放入有「一」字形投幣孔的容器中。
教育部特教小組
4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2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插放敲搥
課程 會把插棒插到洞板裏:
目標 1. 會拔起插在插洞板的插棒
2. 會把小圓柱或其他形狀的插棒插入洞板裏
3. 會把釘狀物插到洞孔中
相關 細動 05(會自主地放開手裡握住的東西)、06(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
目標 西)、21(會把東西放入容器或孔洞裏)
感知 08(會辨認形狀)、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插洞板與插棒(釘狀、圓柱狀與不同形狀的插棒)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時間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不是能握住插在插洞板的插棒並拔起來?會不會把小圓柱或其他
建議 形狀(如方形、三角形)的插棒插到洞板裏?更進一步,會不會把釘狀物(如釘子或牙 籤)插到洞孔中?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進行本活動前,要先確定幼兒具有用手抓拿小東西(如小插棒)的能力。如 果沒有的話,需要回到細動 03、05、06、07
等目標訓練起。等幼兒有手拿
握的能力後,再進行本活動。此外,就算幼兒有手拿握的能力,如果他把 小東西放入小洞口的手部精準能力還是有困難,就需要先從前一課程(即「細
動 21」)開始訓練。
(2) 對於還沒有容器概念的幼兒,需要先帶著幼兒的手探索洞板上的洞,或 讓幼兒練習用小東西丟入洞裏,由東西掉落的聲音或視覺效果,建立幼兒
認識洞裏是可以裝東西的。
(3) 剛開始,插洞板內插兩個插棒,示範給幼兒看拔出插棒來的動作,要幼 兒模仿著把剩下的那個插棒拔起來。然後,可以逐漸把插洞板插滿,要幼
兒逐一地把插棒拔出。
(4) 等幼兒會把插棒從插洞板內拔出來之後,就可以練習把插棒插入洞板的 動作。首先,大人先示範把插棒放入洞內,要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插
的動作太大,沒辦法把東西插入洞裏,大人就需要拉著幼兒的手,反覆地 練習。等到幼兒能力稍好後,就可以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5) 插放插棒時,可以先把插棒放在幼兒手裏,讓他先感覺一下形狀、材質 與大小,做為活動前的準備。
教育部特教小組
4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剛開始,讓幼兒練習插放較粗且圓柱狀插棒(好拿而且不用特別配對就可放入)的
建議 插棒,比較容易成功,建立學習的動機和自信。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越
來越好時,就可以逐漸地練習插放細小的插棒,或者插放三角形、正方形
等需要特定方向才能放入洞板或洞盒的插棒。最後,再練習把釘狀物(如 釘子、牙籤等)插入洞孔裏。
(7)平日,遇到需要把東西插入洞裏的動作(如把筆插入筆筒內、把一枝花插入小孔花瓶 裡、把牙籤放入牙籤盒或小紙袋裏)的時候,交給幼兒來做,讓他能多練習。
3. 特殊指導:
(1)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2)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幼兒 去做動作。插棒和插板的顏色最好是鮮明且明顯對比的,這樣幼兒比較容 易看得清楚。
(3)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 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如果幼兒可以主動或被動地拿住插棒,但是由於關節活動的限制,導致做 動作只有一定的方向。這時,要他把插棒放入洞板會有困難,因此,可以
教他去調整洞板的方向,就容易放入了。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不需要別人幫忙,會自己拔起插在插洞板的插棒。
2. 會把圓柱或其他形狀(如方形、三角形)的棒子插入插洞板裏。
3. 會自己把釘狀物插入洞孔裏。
教育部特教小組
5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3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插放敲搥
課程 會敲槌:
目標 1. 會做敲槌的動作
2. 會用玩具槌把釘柱敲入洞中
相關 細動 04(手會握著玩具搖動或捏擠)、11(會拍手或敲兩手的東西)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不同材質或粗細的玩具槌
2. 適合敲打的釘柱等物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時間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具有用手拿槌子的抓握能力?再觀察幼兒會不會做出敲槌的
建議 動作?或更進一步把釘柱搥入洞裏?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如果幼兒無法拿握槌子,可以回到細動 03、04 等基本的課程訓練,練習 幼兒拿握及搖動槌子的能力。
(2) 先示範做出敲槌的動作,要幼兒模仿著做。並且,在敲之前,可以先讓 幼兒觸摸一下要敲的物體,感覺一下物體和槌子間的距離,或是,以慢動
作,用槌子輕輕地碰觸一下物體,練習敲擊動作的路線。這些在敲之前的 輔助方式可以加強幼兒的印象與增強學習。
(3) 剛開始,只要求幼兒能用玩具槌敲任何一片平面,不需要特定敲到某地 方,等幼兒精細動作能力加強後,再逐漸要求幼兒敲到一塊小區域裏。最
後,才要求幼兒對準釘柱敲,並且要把釘柱敲入洞裏。
(4) 可以利用各種質料的平面(如木板桌子、軟墊等)或可以敲的物體(如鼓、餅乾盒、
紙盒等),讓幼兒練習敲。尤其,先讓幼兒敲一些敲起來會有聲音的玩具(如 音樂墊、琴片等),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
(5) 如果幼兒敲釘狀物太難,敲不準,可以先要幼兒敲較大的柱狀物,也可 以敲球入洞內。等技巧較佳後,再敲較小的釘狀物入洞。
(6) 平日,遇到需要敲搥的動作(如掛畫前,把釘子敲入牆壁內)的時候,雖然不要 讓幼兒做,但是大人可以手握著幼兒的手一起敲釘子,讓幼兒能體會一些
學習的樂趣。
3. 特殊指導:
(1)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教育部特教小組
5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2)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去
建議 做動作。
(3)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 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有些幼兒容易衝動,很快就亂敲或是一直敲桌子覺得很興奮,需事先安撫 一下,拉著他的手或是先讓他觸摸要敲的物品,緩慢敲下的動作。有時,
也需要告知行為規則,或用行為改變技術去增強不衝動的動作、削弱亂敲 打的行為。
(5)有些幼兒用手腕彎曲和前臂內旋的方式握槌子,如果幼兒的手部技巧已經 成熟但是只是沒有經驗,這時候,只要提醒一下用正確的姿勢握槌子就可
以。但是,如果幼兒的手部張力過高(即太緊),除了可以固定幼兒的手肘 外,讓手臂能外張,並且可以調整一下被搥物的位置,讓幼兒容易成功地 搥到目標物。
(6)對於手無法抓握的幼兒,可以把槌子用自黏帶或萬用套固定在手上,就可 以進行敲槌的動作。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可以用槌子敲任何平面或某區域,不需要敲準某目標。
2. 可以用槌子把釘柱敲到洞裏,不要別人幫忙。
教育部特教小組
5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4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堆疊
課程 會堆疊大積木:
目標 1. 會用兩手堆疊兩個大積木
2. 會用兩手堆疊四個以上的大積木
相關 細動 09(會用雙手拿大東西)、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21(會把東西放入容器或孔洞裏)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粗動 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教具 不同大小、可用兩手一起拿的大積木
環境 1. 利用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一般生活情境下,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具有用兩手一起拿大東西的雙側協調能力?再觀察幼兒會不
建議 會堆疊大積木?會堆幾塊?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先讓幼兒嘗試用兩手拿起大積木堆疊,看幼兒的表現,再決定是否有必 要進行本活動或決定教學起點。如果幼兒無法用兩手拿積木,可以回到「精
細 09」的課程進行訓練,讓幼兒練習雙手一起拿大東西的能力。
(2) 先示範做堆疊大積木的動作,要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不會做,大人 可以由背後扶著幼兒的雙手,去拿大積木並堆疊起來。
(3) 練習之初,只要把兩個積木堆疊在一起就好了。等能力增加後,再鼓勵 幼兒堆疊愈多愈好。不過,需要提醒幼兒,在堆疊的時候,把積木的邊對
齊,才能堆得高。
(4) 剛開始,可以讓幼兒拿輕一點但又不會滑掉的大積木(或軟墊),寬度不要 超過兩肩膀的距離(約兩肩膀的一半),讓幼兒練習堆疊。然後,可以讓幼兒逐
漸練習堆疊稍微重些、大些或不同材質的積木或墊子,使幼兒適應不同的 東西。
(5) 在堆疊的過程中,以競賽的方式,看誰堆得最多。然後,可以故意把堆 好的積木推倒,增加玩的樂趣。
(6) 對剛學站或走路的幼兒而言,更可以配合大動作平衡或走路移位能力的 訓練,讓幼兒彎腰拿起地上的大積木,再站起來走到指定的地方堆疊,或
是走去遠處把積木拿過來堆疊。讓幼兒練習兩手拿積木站或走的動作,會 使他在站或走時的挑戰度更大。
教育部特教小組
5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7)平日,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堆疊大東西的動作(如清掃時,把空箱或空盒子堆起來;
建議 把書堆疊起來搬走)的時候,就可以隨機教幼兒做,或讓幼兒嘗試著做,大人
在旁協助,讓幼兒能增加練習的機會或體會一些學習的樂趣。
(8)對幼兒的嘗試,都給予最多的鼓勵,增加學習的動機和自信。
3. 團體活動: 可以分幾組配合走路競賽,看哪組最快堆疊完一堆積木,而且不能倒。
4. 特殊指導:
(1)對於兩手協調有困難的幼兒,可以先將積木固定在兩手的方式,或帶著幼 兒作一遍,讓幼兒感受到兩手同時拿積木的感覺,再逐漸抽離協助。
(2)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大積木的位置和堆疊的方法,一 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去做動作。
(4)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 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5)有些幼兒容易衝動,很快就亂疊或是只推倒別人堆好的積木,需事先安撫 一下,拉著他的手或是先讓他觸摸要疊的積木,緩慢他的動作。有時,也
需要告知行為規則,或用行為改變技術去增強不衝動的動作、削弱混亂的 行為。
(6)如果幼兒兩手無法拿起大積木,也可以試著在拿起放下積木時,用身體頂 住,這樣會較為穩定。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用兩手堆疊兩個大積木。
2. 能用兩手堆疊四個以上的大積木。
教育部特教小組
5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5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堆疊
課程 會堆疊小積木:
目標 1. 會疊兩個小積木
2. 會疊四個以上的小積木
相關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24(會堆疊大積木)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粗動 08(能坐著進行活動,不跌倒)
教具 不同大小、可用一手拿握的積木
環境 1. 利用角落教學、美勞課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一般生活情境下,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具有用一手拿小積木的抓握能力?再觀察幼兒會不會堆疊小積
建議 木?會堆幾塊?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先讓幼兒嘗試用一手堆疊小積木(另一手可以扶著積木),看幼兒的表現,再決 定是否有必要進行本活動或決定教學起點。如果幼兒無法用一手拿小積
木,就需要回到「精細 03、05、06」的課程進行訓練,讓幼兒練習一手抓 放小東西的能力。
(2) 先示範做堆疊兩塊小積木的動作,要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不會做, 大人可以扶著幼兒的一手去固定積木、另一手去拿小積木並堆疊起來。
(3) 練習之初,只要把兩個積木堆疊在一起就好了。等能力增加後,再鼓勵 幼兒堆疊愈多愈好。不過,需要提醒幼兒,在堆疊的時候,要把積木的邊
對齊,才能堆得高。
(4) 剛開始,可以讓幼兒堆疊體積稍大的小積木,比較容易成功,增加學習 的動機和自信。然後,再逐漸讓幼兒練習堆疊較小的積木。不過,可以變
化積木的重量、大小、形狀和材質,挑戰幼兒的堆疊能力。
(5) 如果幼兒的手在懸空的狀況下,會不穩,影響堆疊表現,大人可以用手 協助撐住幼兒的手肘,或讓幼兒的手肘靠在軟墊上,有支撐就比較容易成 功。
(6) 如果幼兒坐著在桌面上堆疊積木,但是因為桌面太高而幼兒坐的太低的 時候,幼兒手腕容易彎曲,會影響手腕的穩定,導致堆疊的表現較差。此
時,就需要調整桌椅的高度。
(7) 在堆疊的過程中,以競賽的方式,看誰堆得最多。然後,可以故意把堆 好的積木推倒,增加玩的樂趣。
教育部特教小組
5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5
活動 (8)為了要把小積木堆疊準確,需要好的手腕控制的能力。因此,有時需要針
建議 對幼兒的手腕控制做練習,或是提醒幼兒的手腕不要太彎。
(9)平日,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堆疊小東西動作(如把小方糖堆疊放入盒子裏)的時 候,就可以隨機教幼兒做,或讓幼兒嘗試著做,大人在旁協助,讓幼兒能
增加練習的機會或體會一些學習的樂趣。
(10) 對幼兒的嘗試,都給予最多的鼓勵,增加學習的動機和自信。
3. 特殊指導:
(1) 對於姿勢不好(如腦性麻痺)的幼兒而言,都應該先調整好姿勢,再進行此 項活動。
(2) 除身體姿勢外,上臂的穩定也很重要,因此針對上臂不穩定的幼兒,需 要給適當的支撐。
(3) 對於手抓握能力困難的幼兒,可以在積木上加上粗糙物(譬如自黏帶),使得 積木的摩擦力較大,會比較容易抓握,增加堆疊成功的機會。
(4)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5)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大積木的位置和堆疊的方法, 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去做動作。
(6)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7) 有些幼兒容易衝動,很快就亂疊或是只推倒別人堆好的積木,需事先安 撫一下,拉著他的手或是先讓他觸摸要疊的積木,緩慢他的動作。有時,
也需要告知行為規則,或用行為改變技術去增強不衝動的動作、削弱混亂 的行為。
(8) 對於單手操作能力有困難的幼兒,在做堆疊的動作時,可以用兩手一起 頂住積木的方式拿放積木。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在別人協助下,會堆疊兩個小積木。
2. 不需要別人協助,會自己堆疊兩個小積木。
3. 在別人協助下,會堆疊四個以上的小積木。
4. 不需要別人協助,會自己堆疊四個以上的小積木。
教育部特教小組
5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6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串珠
課程 會串珠:
目標 1. 會串大珠子
2. 會串小珠子
相關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不同粗細的繩子
2. 串珠用的各種(大、中、小、扁、厚、長、短)珠子
3. 能在手中移動的細長棍子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時間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一般生活情境下,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具有用手拿繩子與珠子的抓握能力?再觀察幼兒會不會串珠?
建議 串珠的大小是如何?串珠的時候,手能不能捏住繩頭並順利地控制繩子長度、 移動繩子?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如果幼兒無法捏起繩頭、拿住繩子或珠子,就需要回到「細動 03、06、07」 等目標做訓練,練習幼兒的捏握能力。在進行前述課程的抓握訓練時,可
以加入讓幼兒抓握繩子與珠子的活動。
(2)訓練幼兒串珠的時候,要先訓練幼兒手能捏住繩頭,再訓練幼兒能把握繩 的手順利移動繩子而且適當地控制穿珠的長度。
(3)剛開始訓練時,對於可以捏繩子但是單手控制能力不好,而無法移動繩子 位置的幼兒,可以允許他以兩手同時做,一手去幫助另一手調整繩子,這
樣就會比較容易做成功。等幼兒單手操作能力改善後,就可以要幼兒只用 一手移動繩子。
(4)練習一手移動繩子時,可以先使用較硬、較粗的繩子去串大珠子,手移位 就比較容易。然後,再逐漸改換成較軟、較細的繩子練習。對於完全無法
用繩子(即使是粗硬的繩子)的幼兒,先用長的細棍子練習手的移位,那就是說 用棍子串珠或用珠子套棍子練習。按照幼兒的能力情形,決定先從棍子、
粗硬繩子或是細繩子開始串珠。
(5)教幼兒串珠的動作是:用一手移動繩子位置,再用另一手移動珠子的位置。 如果幼兒無法一手移動繩子或珠子的位置,除了練習本活動外,也可以同
時進行「手指靈巧」(「細動 15、16、17、18」等目標)與「掌指協調」(「細動 19、20」 等目標)等課程目標的訓練。
教育部特教小組
5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6
活動 (6)教導幼兒時,可以一邊講解、一邊示範動作,之後再讓幼兒自己做。如果
建議 幼兒仍然不會,就帶著幼兒的手一起做。反覆練習,直到會為止。
(7)一般而言,孔比較小、直徑較長、太小、或太細的珠子,比較難串。孔大、 直徑短(或扁)、較大、或較粗的珠子,比較容易串。相對地,用的繩子如果
比較粗硬就會比細軟的繩子容易串。因此,需要針對幼兒的能力情形,選 擇適合的珠子和繩子練習。
(8)有的繩子繩頭太軟,因此可以將繩頭用膠帶綁住繩頭變的較硬容易串入, 有膠帶在繩頭上的長度要夠長,幼兒也較易成功。
(9)盡量讓串珠的活動遊戲化。例如,給不同顏色、不同長短、不同厚度、不 同大小的珠子,要幼兒穿成項鍊,串完之後,帶在脖子上,展示給別人看。
大人或其他幼兒一起參加串珠,會增加更多學習的樂趣。
3. 特殊指導:
(1) 對於姿勢不好(如腦性麻痺)的幼兒而言,都應該先調整好姿勢,再進行此 項活動。除身體姿勢外,上臂的穩定也很重要,因此針對上臂不穩定的幼
兒,需要給適當的支撐。
(2)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珠子和繩子的位置和串珠的 方法,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去做動作。珠子和繩子的顏色
要鮮明對比,最好連桌面的顏色都能夠與珠子、繩子成對比,這樣幼兒比 較容易看得清楚。
(4)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5) 如果幼兒的兩隻手都無法移動繩子,則允許幼兒用兩手合作的方式串珠。
(6) 對於手抓握能力困難的幼兒,可以在珠子或繩子上加上粗糙物(如自黏帶), 使得珠子和繩子的摩擦力較大,會比較容易抓握,增加串珠成功的機會。
如果幼兒依然有困難,就可以用任何可以卡緊珠珠的方式(如用一手壓住珠 珠),固定珠珠後,再進行練習。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雙手移動繩子位置、握繩頭串大孔、直徑短與有菱角形狀(易抓握)的大珠子。
2. 能單手移動繩子位置、握繩頭串大孔、直徑短與有菱角形狀(易抓握)的大珠子。
3. 會一手握珠子、一手握繩串小或直徑長的珠子。
教育部特教小組
5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7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拆裝
課程 會剝或拆開東西:
目標 1. 會剝開糖果紙或拆開禮物
2. 會剝食物的外皮或外殼
3. 會解開單結或蝴蝶結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2(能用雙手拔開和接合兩物)、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不同形狀用紙包裝的糖果
2. 香蕉、橘子、柳丁、葡萄、花生等有外皮的水果或食物
3. 包裝好可練習拆裝的紙盒
4. 打好單結或蝴蝶結的鞋子及練習板
環境 1. 利用點心時間或午餐時或角落教學、自由遊戲等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在一般生活情境下,隨機教學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具有抓握與雙側協調的能力?再看幼兒會不會剝開糖果紙、用
建議 紙包裝的禮物?會不會剝開食物的外皮或外殼?或者,會不會解開單結或蝴蝶 結?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如果幼兒無法抓握起本活動中的物品,就需要回到「細動 03、04、05、
06、07」有關「手抓放」課程做訓練,練習幼兒的抓握能力。如果幼兒雙 手協調的操作能力不好,除了訓練本課程外,也需要回到「細動 09、10、
13、14」等有關課程做訓練,加強練習幼兒雙手協調的能力。
(2) 訓練過程中,讓幼兒從容易的動作做起,逐漸再做些困難的動作。例如:
¬讓幼兒先剝糖果紙包裹地比較鬆的大糖果,再讓他剝開一些裹得比較 緊、比較小的糖果。
選擇比較好剝皮的食物(如香蕉),讓幼兒練習,然後再讓幼兒剝一些較難 剝的食物(如橘子、花生、或瓜子)。
®讓幼兒拆稍微包裹或套住的包裝,再逐漸拆用黏膠或繩子捆緊的包裝。
¯讓幼兒先練習拆活結或蝴蝶結(可以拉線端就解開了),然後再拆繫得很緊的 單結。
(3) 剛開始,大人要先一面示範做給幼兒看,一面講解做法,然後要幼兒模 仿著做。如果幼兒不會做,或雖嘗試了但做不成功,大人就應該帶著幼兒
的手一起去做,讓他感受移動的動作,然後再要幼兒自己練習。或者,大 人協助先拆開、解開、或剝開一部分後,要幼兒自己完成剩下的步驟(例如,
先把糖果紙或包裝紙鬆開、把香蕉皮剝一半、花生殼先捏碎、蝴蝶結先拉開底等)。等幼兒能 力增加之後,再慢慢地減少動作上的協助或口頭的指導。
教育部特教小組
5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4)平日,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剝開、拆開或解開動作(如剝開糖果、拆禮物、鬆開
建議 鞋帶或抽繩的褲頭、吃香蕉、吃瓜子等)的時候,就可以隨機教幼兒做,或讓幼兒 嘗試著做,大人在旁協助,讓幼兒多練習。
(5)對幼兒的嘗試或表現,都要給很多的鼓勵,增加他學習的動機和自信。
3. 特殊指導:
(1)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2)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東西的位置和拆或剝的方法, 一面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去做動作。
(3)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
度,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 對於一邊手的操作能力有困難的幼兒,可以提醒他用該手去固定住物 品,或是使用固定東西的輔助器,將物品固定好,再用另一隻去剝或拆東 西。
(5) 對於兩手操作能力都有困難但是有基本抓放能力的幼兒,可以藉由不斷 練習兩手輪流壓、擠、扭的方式,完成拆剝的動作。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需要別人的提醒或動作上的協助,就可以解開、剝開、或拆開東西。
2. 可以不要別人協助,自己會解開、剝開、或拆開東西。
教育部特教小組
6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8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拆裝
課程 會把東西包裹或捆綁起來:
目標 1. 會包裹東西
2. 能用繩子綑綁東西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不同形狀、用紙包裝的糖果
2. 可以包裝的紙或布、繩子
3. 紙盒或其他常用物品
環境 1. 利用點心時間或午餐時或角落教學、自由遊戲等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在一般生活情境下,隨機教學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具有抓握與雙側協調的能力?再看幼兒會不會用紙或布把糖果
建議 或小盒禮物包起來?會不會用繩子捆綁住如盒子等物品?會打活結或蝴蝶結 嗎?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如果幼兒無法抓握起本活動中的物品,就需要回到「細動 03、04、05、
06、07」有關「手抓放」課程做訓練,練習幼兒的抓握能力。如果幼兒雙 手協調的操作能力不好,除了訓練本課程外,也需要回到「細動 09、10、
13、14」等有關課程做訓練,加強練習幼兒雙手協調的能力。
(2) 訓練過程中,讓幼兒從容易的動作做起,逐漸再做些困難的動作。例如:
¬讓幼兒先練習用比物品大多的包裝紙去包物品,再讓他用比較小的包裝 紙去包物品;先用較長的繩子練習去綑綁物品;®先用活結去綁東西,
再練習用蝴蝶結去綁東西。
(3) 剛開始,大人要先一面示範做給幼兒看,一面講解做法,然後要幼兒模 仿著做。如果幼兒不會做,或雖嘗試了但做不成功,大人就應該帶著幼兒
的手一起去做,讓他感受移動的動作,然後再要幼兒自己練習。或者,大 人先協助包裹或捆上一部分後,要幼兒自己完成剩下的步驟(例如,大人先用
包裝紙把糖果或小東西包起來並鬆鬆地扭轉,再要幼兒固定扭緊;大人先把繩子捆住盒子,讓幼兒
打活結;幫忙交叉繩子,讓幼兒完成打活結的動作等)。或是,先讓幼兒做前部分的動 作,最後由大人協助完成;也可以把中間的步驟讓幼兒做,大人則幫他做
頭尾的動作。等幼兒能力增加之後,再慢慢地減少動作上的協助或口頭的 指導。
(4) 教幼兒打活結或蝴蝶結的時候,可以利用市售教具逐一練習。
教育部特教小組
6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5)平日,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包裹或綑綁的動作(如包糖果或盒子、用活結或蝴蝶結
建議 綑綁盒子等)的時候,就可以隨機教幼兒做,或讓幼兒嘗試著做,大人在旁 協助,讓幼兒多練習。
(6)對幼兒的嘗試或表現,都要給很多的鼓勵,增加他學習的動機和自信。
3. 特殊指導:
(1)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2) 對於視障幼兒:¬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東西(如繩子、包裝紙或需包裹或綑綁 的東西)的位置及包裹和綑綁的方法,更要拉著幼兒的手去做。建立一定
的順序,例如:先將盒子正面朝上(有蓋子的那一面),把繩子壓在盒子下面; 然後抓住繩子的兩端,交叉,再從兩端同時拉緊。每一次都依照相同的順
序進行,幼兒比較容易記住。
(3)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 對於一手操作有問題的幼兒,可以提醒他用該手去固定住物品,或是使 用固定東西的輔助器,把物品固定好,再用另一隻去包裹或綑綁東西。
(5) 對於兩手的操作能力都有困難的幼兒,不一定要會綁,可以用扣環的繩 子,一拉就可。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需要別人的提醒或動作上的協助,就可以包裹(用紙或布包裝糖果或小東西)或綑綁東 西(打活結或蝴蝶結)。
2. 可以不要別人協助,自己會包裹(用紙或布包裝糖果或小東西)或綑綁東西(打活結或蝴 蝶結)。
教育部特教小組
6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29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手部操作 次領域 玩紙牌
課程 會玩紙牌
目標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15(會翻書)
目標 認知 56(有順序的概念)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紙牌
環境 利用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進行指導
安排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會不會把紙牌從盒裡取出或放入?會不會用大拇指指腹與食指側
建議 邊拿牌、發牌和抽牌?會不會用兩手把牌散開,然後一手握著?依幼兒的起點 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教幼兒玩牌,最主要要教以下動作:¬把紙牌從盒裡取出或放入;一張 一張發牌;®把部分牌抽出並疊上;¯把十張以內的紙牌排成扇狀並一手 握牌。
(2)為增加學習的動機,應該製造過程中的互動樂趣,或是選擇各種不同或 幼兒喜歡的圖案的紙牌,讓幼兒練習。
(3) 教幼兒玩紙牌時,一面示範做法,一面口頭說明,然後要幼兒模仿著做。 如果幼兒不會做或做不好,可以帶著他的手去做,或者在過程中幫助他
一點。等幼兒能力稍好後,就逐漸減少提醒和動作上的協助。
(4) 教幼兒「把紙牌從盒裡取出或放入」時,可以:
¬剛開始,紙牌盒裡只放兩、三張紙牌,讓幼兒比較容易取出和放入。 然後,逐漸放入較多但並不滿的紙牌,最後再把所有紙牌放入盒內, 要幼兒練習取出和放入。
只放很少的紙牌在紙盒裡時,可以要幼兒一次拿出或放入。但是,當 要幼兒從一疊緊緊在盒子裏的紙牌拿出和放入時,要幼兒先把盒子裡
部分的紙牌拿出來或先放入部分的紙牌入盒內,這樣就比較容易把其
他的牌拿出或放入了。等幼兒的技巧好些後,就可以要他一次就取出 或放入所有的紙牌。
(5)教幼兒「發牌或抽牌」時,可以:
¬剛開始,只給幼兒兩張牌,教他先把兩張牌稍微分開再發牌,讓幼兒 不致於因為兩張牌難分開而一起發出去。
等確定幼兒可以成功地發兩張牌,再給幼兒較多紙牌,要他練習一次
只能發一張。
教育部特教小組
6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給幼兒一疊牌,要他用一手握住這疊牌,再教他用另一手把部分的牌
建議 抽出並疊上。必要時,幫忙他固定住牌。
(6)教幼兒「把牌散開成扇狀」時,可以:
¬剛開始時,只給幼兒兩、三張牌,讓他用兩手把牌散開。等幼兒學會 可以用兩手把牌攤成扇形之後,再逐漸增加牌的數量(十張以內)。
等幼兒會用兩手散開紙牌後,就可以教他學習用一手拿一疊牌,另一 手分開牌。
(7)對幼兒的嘗試或表現,都要給很多的鼓勵,增加他學習的動機和自信。
3. 團體活動: 把幼兒兩人一組或三、四人一組,一起玩簡單的紙牌遊戲。
4. 特殊指導:
(1)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2)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紙牌的位置及玩牌的方法,一面 拉著幼兒的手,幫助或引導他去做動作。
(3)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 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如果幼兒一隻手有操作問題,無法抓握紙盒或一疊紙牌,可以使用比較小 的牌。或是,把紙牌放在桌上,要他用該手去固定住或擋住桌上的紙牌,
讓另一隻好手去拿牌、發牌,或讓他練習只用一手把牌散開成扇形的動 作。如果真的無法固定或擋住紙牌,可以選擇讓紙牌靠住牆壁固定著。
(5)對於兩手操作能力不佳的幼兒,可以選擇較有彈性與厚度的紙牌,就比較 容易操作。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在大人提醒或協助下,能一張張發牌、抽出部分牌並疊上、或把牌散開成扇狀。
2. 會自己一張張發牌、抽出部分牌並疊上、或把牌散開成扇狀。
教育部特教小組
6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0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運筆 次領域 塗鴉
課程 會塗鴉
目標
相關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31(會正確握筆)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繪畫用具(如:蠟筆、彩色筆、鉛筆、圖畫紙等)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或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當幼兒拿起筆的任何時候,都可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有基本握筆的能力?給他紙筆後,他會不會自己塗鴉?還是別
建議 人畫給他看時,會模仿著塗鴉?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平日,只要幼兒有興趣拿起筆來,就立刻鼓勵他畫畫,只要幼兒有任何 嘗試(如筆碰在紙上、或在紙上連續點),都給很多的讚美。
(2) 剛開始,可以在他面前塗鴉給他看,再要幼兒畫畫看。如果幼兒沒反應 或不會做,就需要握著他的手一起塗鴉,然後再讓他自己畫。
(3) 有的幼兒不用畫的方式,而是握筆用力在紙上連續點。這時候,除了鼓 勵他繼續外,要握著他的手或口頭要求他把筆停留在紙上的時間久些,並
且引導他畫出東西。
(4) 為了要引出幼兒的學習動機,在教導過程中,要製造歡樂的氣氛。如果 有另一、兩位幼兒加入,在他旁邊畫畫,並帶領他畫,這會激發出他求表
現的天性,由模仿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5) 在幼兒常活動的範圍內,擺放好筆與畫紙,當幼兒自行活動時,也許就 自然地會拿起筆與畫紙塗鴉。
(6) 不必特別考慮幼兒的握筆姿勢,只要能握住筆畫即可。不過,要注意的 是,給他的筆最好要夠粗(如彩色筆)、顏色要多,引導幼兒的興趣。
(7) 如果幼兒握筆有困難,也可以暫時不要用筆,而先用手沾顏料在紙上塗, 感受塗鴉的動作和樂趣,然後再用筆畫。
3. 特殊指導:
(1) 對聽障的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練習過程中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2) 對於視障幼兒,需要一面口頭說明,告知紙筆的位置,一面拉著幼兒的
手去塗鴉,讓幼兒感覺手腕和手指的移動。
教育部特教小組
6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 對於手掌心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
建議 同的觸覺刺激(如輕拍手心、用毛巾輕輕搓揉手心等),降低手掌心對觸覺的敏感度, 有利於手部對東西的操作。
(4) 如果幼兒兩手操作能力都有問題,可以不強迫他一定要用哪種握筆姿 勢,只要幼兒習慣的姿勢即可。可以選用圓錐型的筆,比較容易握。如果
圓錐型的筆也無法握,可以使用萬用套固定在幼兒手上,再將筆套入萬用 套中讓幼兒能塗鴉。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模仿或自行(含使用輔具的狀況)在紙上塗鴉,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6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1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運筆 次領域 握筆
課程 會正確握筆:
目標 1. 會用手掌握筆
2. 會用後四指握筆
3. 會用前三指握筆
4. 會自行調整握筆位置
相關 細動 19(能單手撿物並移到掌心)、30(會塗鴉)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繪圖用具(如蠟筆、.彩色筆、.鉛筆、圖畫紙)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當幼兒拿起筆的任何時候,都可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會不會握筆?握筆的姿勢是什麼?是用手掌握筆?後四指握筆?
建議 還是正確地用前三指握筆?拿起筆來後,會不會用雙手或一手調整握筆的位 置?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平日,只要幼兒有興趣拿起筆來,或者大人拿筆給他,他會接下,這時, 就應該立刻誇他「長大了」。即使握筆不正確,也要給予鼓勵。
(2) 幼兒畫畫時,一定要先調整好座椅,讓他能以適合的高度與身體姿勢從 事此活動。因為,不好的姿勢會影響幼兒的握筆(如:太駝背時,會使孩子的手腕
過於彎曲)。所以,如果幼兒手指握筆的動作比較不順,就需要先觀察幼兒的 身體姿勢對不對?桌椅高度合適嗎?如果是因為姿勢不對或桌椅高度不合
造成握筆的問題,就需要調整過來。同時,也需要觀察幼兒握筆的手指是 不是離筆尖太近或太遠?如果是,就要協助他修正過來。
(3) 整體而言,握筆並不需要特別訓練,而且握筆姿勢往往在幼兒手精細動 作成熟後,就容易正確。如果幼兒手的精細能力尚未發展或發育不全,就
不適合用手指握筆,強迫他去做,不見得有幫助。但是,有的幼兒可能雖 具有手的精細能力,可以用手指握筆,但卻沒有人提醒,因此還停留在較
原始的握筆方式。這時候,就可以藉由適當的教導與提醒,引導幼兒用適 合自己能力的方式握筆。
(4) 不過,為了使幼兒容易握筆,剛開始要給幼兒較粗的筆(如彩色筆)畫畫, 再逐漸要幼兒拿較細的筆(如原子筆或鉛筆)畫畫。
教育部特教小組
6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5) 讓幼兒拿筆畫畫,觀察幼兒會不會在拿起筆或給他筆後,能把筆移到手指
建議 的位置而握住?再看他會不會用手指把筆上下移動,調到合適的握筆位
置?如果幼兒習慣用另一手幫忙或靠著身體來移動筆的位置,就可以提醒
他只用一隻手試試看,或者輕輕按住幼兒的另一手,要他用一手練習看看。 更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給幼兒聽,再讓幼兒練習。
(6) 為了讓幼兒練習拿起筆旋轉到握筆的方向時,可以:¬對右手拿筆的幼兒, 老師可以在把筆放在桌上時,把筆尖朝向右側;對左手拿筆的幼兒,則把
筆尖朝向左側放,這樣會使幼兒拿起筆後,比較容易把筆旋轉到用手指拿 住的姿勢。等幼兒手的控制能力稍好後,就可以逐漸練習拿起放在各個 方向的筆。
(7) 在幼兒常活動的範圍內,擺放好筆與畫紙,當幼兒自行活動時,也許就 自然地會拿起筆與畫紙畫畫,這樣會有更多機會指導他正確握筆。
(8) 如果進行教導時,要使整個過程趣味化,例如用玩遊戲或變魔術的方式進 行。例如,告訴幼兒「我手中的筆要不見了」或「筆會突然冒出來了」,讓
幼兒覺得有趣,藉此增強幼兒的學習動機。
3.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兩手的操作能力有問題,可以:¬不強迫一定要用哪種握筆姿勢, 用幼兒習慣的姿勢就可以。也可以選用圓錐型的筆,比較容易握。®如果
圓錐型的筆也無法握住,可以使用萬用套固定在幼兒手上,再把筆套入萬
用套中,讓幼兒感受握筆的經驗。
(2)如果幼兒沒有明顯的手功能障礙,但是發覺他在握較細的筆時需要很用力 或操作不順,就可以使用較粗的筆或在筆桿上加筆套,使幼兒比較容易握 筆與控筆。
(3)許多手功能不好的幼兒(如腦性麻痺兒),很難做到只用一手就能握筆或移動筆 的位置。因此,可以讓他們用另一手來幫忙或用身體頂住筆調整,更可以
考慮用特殊的筆替代。
(4)對於聽障幼兒,練習過程中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幼 兒比較容易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用手掌握筆。
2. 能用後四指握筆。
3. 能用前三指握筆。
4. 能用身體或另一手幫忙,從桌上拿起筆而不掉落。
5. 能用一手拿起筆,而且把筆調整到適當的位置。
教育部特教小組
6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2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運筆 次領域 控筆
課程 能描畫線段:
目標 1. 能描畫線段
2. 能描畫曲線圖形
3. 能描畫直線圖形
相關 感知 04(會追視視線內移動的物體)、08(會辨認形狀)、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目標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30(會塗鴉)、31(會正確握筆)
認知 03(能專心玩玩具)
教具 繪圖工具(如:蠟筆、彩色筆、鉛筆、圖畫紙等)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當幼兒拿起筆的任何時候,都可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會不會握筆?然後看他控筆的能力如何?會不會描畫線條、曲線圖
建議 形或直線圖形?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教幼兒描畫的過程中,先讓他學描畫如│ 、─ 、十、⊥ 、┬ 、╱ 、╲ 、
╳ 等的線段,再讓他學著描畫如○ 和橢圓形等的曲線圖形,最後再讓他練 習描畫如□ 、Δ 、▽ 、◇ 等的直線圖形。
(2) 依照幼兒的能力情況,老師可以採取以下的教法:
¬剛開始,扶著幼兒的手,協助他描畫,並一面說明畫法。
以「連連看」方式,要幼兒把虛線連成線條或圖形。必要時,扶著他的 手畫或提醒他畫法。
®老師示範畫法,畫完了,要幼兒照著畫。
¯給幼兒看圖上的圖形,要幼兒模仿著畫。
(3) 如果幼兒在老師的口頭說明和示範下,都沒辦法畫,就需要用實線或虛 線連起的線段或圖形,讓幼兒直接描畫在線上或圖形上練習。
(4) 剛開始,老師要給多一點的動作協助、示範、口頭說明或提醒。等幼兒 能力稍好後,就逐漸減少協助。
(5) 對於需要利用實線或虛線描畫線條或圖形的幼兒,可以從市售的練習本 中,選擇幼兒需要學畫的線條或圖形,或老師自行製作線段或圖形的範例,
每次影印讓幼兒畫。此外,也可以用護貝機把範例製成護貝,讓幼兒用彩 色筆在線條或圖形上描畫,畫完後,要他用紙巾擦掉。如此,可以節省影
印的紙張、增加重複練習的機會、及練習擦的手部動作。
教育部特教小組
6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2
活動 (6)讓幼兒練習描畫的同時,可以讓幼兒爬行或穿越幾何形狀的遊戲(如鑽籠、
建議 繞呼拉圈跑、走曲線等)。由動作過程中,建立幼兒對形狀的概念,可能間接對 描繪圖形有幫助。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或表現,都多給鼓勵和讚美,以增加幼兒的學習動機和 自信。
3.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無法用普通方式握筆,則可以考慮使用輔具協助幼兒握筆。
(2)對於弱視幼兒,要讓他用與畫紙背景顏色明顯對比的筆畫,並且讓他描畫 的線條或圖形的線條要夠粗。對於全盲的幼兒,除了口頭解說外,剛開始
要帶著他的手去描畫,或利用凸出物(如有各種形狀洞的尺或 CD 盒子等物),要幼 兒沿著邊描畫。
(3)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幼兒比較容易 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不需別人幫忙或在輔助器的協助下,會自己描畫線條。
2. 不需別人幫忙或在輔助器的協助下,會自己描畫曲線圖形。
3. 不需別人幫忙或在輔助器的協助下,會自己描畫直線圖形。
教育部特教小組
7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3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運筆 次領域 控筆
課程 會連點成線或圖形
目標
相關 感知 07(會逐一點看,不遺漏)、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目標 細動 31(會正確握筆)、32(能描畫線段)
認知 03(能專心玩玩具)
教具 繪圖用具(如:蠟筆、彩色筆、鉛筆、圖畫紙等)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當幼兒拿起筆的任何時候,都可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會不會把點連成線或連成一圖形?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建議
2. 個別指導:
(1) 教幼兒「連連看」的過程中,先讓他在兩點間畫直線,再讓他練習連三 點、連四點、…,直到連多點成一圖形。
(2) 剛開始,兩點間的距離要短些,原則上以不超過幼兒手腕可移動的範圍。 然後,慢慢再增加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因為,如果兩點距離太遠,幼兒會
不瞭解意義或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把兩點靠近些,使幼兒較易成功。
(3) 依照幼兒的能力情況,老師可以採取以下的教法:
¬剛開始,扶著幼兒的手,協助他連線,並一面說明方法。
老師示範把線條或圖形連給幼兒看,然後要幼兒用其他顏色的筆,在已 經連好的線條或圖形上照畫一遍。在幼兒描畫前,可以用粗筆把每一點
特別標出來。幼兒在描畫時,要一面特別提醒他慢慢地描畫出「兩點間」 的線或連續的線來。
®老師先用虛線在兩點間連起來,要幼兒在虛線上描畫。不過,依然要特
別標出每一點,要幼兒慢慢地描畫出「兩點間」的線或連續的線來。
¯連點之前,可以先用手指頭連著點走一遍,藉觸覺與運動覺加深學習印 象。
°老師示範連線成形狀或圖形,要幼兒模仿著做。
±等幼兒會連了,就可以給幼兒「連連看」的練習本或老師製作的練習紙, 要他自己多練習。
(4) 如果幼兒在口頭說明與示範下都沒辦法做,就可以讓他按照實線或虛線 的描畫開始。
(5) 剛開始,老師要給多一點的動作協助、示範、口頭說明或提醒。等幼兒 能力稍好後,就逐漸減少協助。
教育部特教小組
7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讓幼兒練習連線之前或練習同時,可以讓幼兒做一些相關的遊戲。例如,
建議 用手沾水彩把點連起來,或在空間中用繩子把兩點或兩點以上連接起來
(如:把繩子接上一端,再連到另一端)。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或表現,都多給鼓勵和讚美,以增加幼兒的學習動機和 自信。
3.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無法用普通方式握筆,則可考慮使用輔具協助幼兒的握筆。
(2) 對於弱視幼兒,要讓他用與畫紙背景顏色明顯對比的筆畫,並且用大頭 針或圖釘等固定物標出目標「點」。對於全盲的幼兒,可以讓他先用毛線做
練習,依序將毛線繞在大頭釘上。等熟練了之後,再帶著他的手用筆連線, 兩點兩點地連線。
(3) 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幼兒比較容 易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把兩點連起來。
2. 能把三點以上的點連成線。
3. 能把三點以上的點連成圖形。
教育部特教小組
7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4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運筆 次領域 控筆
課程 會在兩條線段內畫線:
目標 1. 會在兩條直線或曲線內畫線
2. 會在兩條有角度的曲線內畫線
相關 細動 31(會正確握筆)、32(能描畫線段) 認知 03(能專心玩玩具)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繪圖用具(如:蠟筆、彩色筆、鉛筆、圖畫紙等)
環境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或需用到筆的課程時,進行指導
安排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在兩線段間畫線?再看他能在兩條直線間畫線?還是在兩條
建議 曲線或有角度的曲線間畫線?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訓練幼兒在兩條線段內畫線時,讓幼兒先在兩條直線間畫線,再讓他練 習在彎曲的線段間畫線,然後再進一步讓他練習在兩條有角度的曲線間畫
線。
(2) 剛開始,幼兒手的控筆能力不佳,所以兩條線的距離要大些,最好大到 讓他比較容易能成功地在其間畫線,建立自信和學習動機,不過要讓幼兒
確知他在兩線中「過河」。等幼兒控筆能力稍好後,就可以逐漸減小兩線間 的距離。
(3) 為了增加幼兒的注意力和視覺提醒,練習之初,兩邊線段最好比較粗、 顏色比較深(如用黑彩色比畫線)。此外,為了增加樂趣,線段兩邊最好各畫上
一樣常見且色彩鮮豔的東西,鼓勵幼兒從一邊走到另一邊(如小狗去找骨頭、 牙刷去找牙膏)。兩邊東西可以選擇具有關係的,使此活動不但訓練幼兒的控
筆能力,而且也可以同時訓練幼兒對「東西間關係」的推理思考能力。
(4) 依照幼兒的能力情況,老師可以採取以下的教法:
¬剛開始,扶著幼兒的手,先用他的手指頭在兩線段間走一遍,藉觸覺與 運動覺加深學習印象。然後,再扶著他的手用筆畫線,並一面說明方法。
老師示範在兩線段間畫線給幼兒看,然後要他模仿著在另兩條線間畫線。
®老師可以先用虛線或細的實線畫在兩條粗的線段間,要幼兒利用虛線或 實線畫在兩線中間。不過,幼兒畫線時,要提醒他虛線是在兩線中間的。
¯等幼兒會畫了,就可以製作多一些的練習紙,要他自己多練習。老師在
旁口頭提醒或稍微幫忙一下。
教育部特教小組
7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5)剛開始,老師要給多一點的動作協助、示範、口頭說明或提醒。等幼兒能
建議 力稍好後,就逐漸減少協助。
(6)讓幼兒練習在兩線中畫線之前或練習同時,可以讓幼兒做一些相關的遊 戲。例如,要幼兒走在兩竹竿中間,或幼兒用手拿著玩偶在梯子中間移動。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或表現,都多給鼓勵和讚美,以增加幼兒的學習動機和 自信。
3.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無法用普通方式握筆,則可考慮使用輔具協助幼兒握筆。
(2) 對於弱視幼兒,要讓他用與畫紙背景顏色明顯對比的筆畫,並且兩線段 要畫得粗黑些。對於全盲的幼兒,可以先用兩把尺當成兩線段,要幼兒在
其間畫線,然後再要他在固定的兩條繩索中間畫線。教他的時候,除了口 頭解說外,要先帶著他的手去畫線,然後再讓他自己試試。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不需要別人協助或利用輔助物,自己會在兩條距離較遠的直線或曲線內畫線。
2. 不需要別人協助或利用輔助物,自己會在兩條距離較遠的有角度的曲線內畫 線。
3. 不需要別人協助或利用輔助物,自己會在兩條距離較近的直線或曲線內畫線。
4. 不需要別人協助或利用輔助物,自己會在兩條距離較近的有角度的曲線內畫 線。
教育部特教小組
7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5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居家手操作 次領域 開關容器
課程 會開關盒子:
目標 1. 會開關一邊固定的盒蓋
2. 會打開盒子
3. 會蓋上盒子
4. 會打開盒裝牛奶或果汁盒
相關 細動 12(能用雙手拔開和接合兩物)、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認知 20(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各種不同種類、緊度的盒子(如:一邊固定的盒蓋、盒蓋蓋不緊或較緊的紙盒或鐵盒)
2. 紙盒包裝的牛奶或果汁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如吃點心時),隨機教學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不是知道要開蓋盒子?會不會打開或蓋上盒子?會開關的盒子
建議 是哪類的?是一邊固定的盒蓋?還是不緊或比較緊的盒蓋?尤其,有沒有足夠
的力量去打開或蓋上一些蓋得比較緊的盒子(如餅乾鐵盒)?還有,會不會打開 紙盒包裝的牛奶或果汁盒?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讓幼兒依以下順序練習開關盒子:¬開關一邊固定的盒蓋;開關盒蓋蓋 得不緊的盒子;®開關盒蓋蓋得比較緊的盒子;¯打開紙盒包裝的牛奶或
果汁盒。
(2) 練習「開關一邊固定的盒蓋」時:選擇一邊固定、一邊很容易就可以掀 開的盒子,裡面裝著玩具,讓幼兒自行打開盒子得到玩具。通常這個動作
對幼兒而言是很容易的,如果幼兒不知道如何打開,可以把掀起的面朝著 幼兒,就比較容易打開。如果仍然不會,可以給他一些提示(例如:「試試看轉
個方向再打開」)。如果經由提示之後還是不會,可以實際示範,或帶著幼兒的 手做。
(3) 練習「開關盒蓋蓋得不緊的盒子」時:在遊戲時,把盒蓋蓋得比較鬆的 盒子給幼兒,要幼兒自己打開,如果他打開了,就可以得到裡面的玩具。
如果幼兒不知道如何打開紙盒,而有亂撕、亂丟的動作或情緒不穩的情形, 可以教幼兒不要急,試試看轉個方向再打開。如果經過提示後還是不會,
可以示範或帶著幼兒的手做。
(4) 練習「開關盒蓋蓋得比較緊的盒子」時:教幼兒打開較緊的餅乾鐵盒前, 首先要確定幼兒的手部力量夠不夠?如果力量不夠而且需要一段時間力量
才能改善,就不一定非要堅持練習此活動,可以進行一些類似開關動作的
教育部特教小組
7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5
活動 活動(例如捏黏土、推物等活動)。不過,依然可以讓他練習,不過老師先替他稍
建議 微開一點,讓他比較容易打開,或是要他蓋上盒蓋,但是幫他蓋緊。等幼 兒力量改善後,再讓他練習開關較緊的鐵盒。
(5) 練習「打開紙盒包裝的牛奶或果汁盒」:要幼兒打開盒裝牛奶或果汁盒, 可能很難做到,因此不必太急著要幼兒做。通常,可以在喝牛奶或果汁時
順便練習。要注意的是,對某些幼兒而言,此動作太難可能會造成挫折, 影響喝牛奶的意願,因此可以使用已開過的紙盒,用漿糊黏回原狀,讓幼
兒練習,因為比較好開,所以可以增加一些幼兒練習的動機。
(6) 盒子裏放些新奇或幼兒有興趣的玩具或食物,並且變化種類,增加幼兒 練習開關的學習動機。
(7) 平日,遇到要開關各種不同種類或緊度的盒子,就讓幼兒做,增加幼兒 練習的機會和生活經驗。
3.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一手操作有問題,可以視其表現或配合復健活動,要他用有問 題的那隻手固定盒子,再用另一手操作。
(2) 對於視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再依照一定的順序,輕拉幼兒的手一 起做動作。例如:先找到盒蓋與盒身的接縫處,一手扶著盒身,一手摳住
盒蓋往上拉起。每次都依照同樣的順序教導,幼兒比較容易記住。
(3) 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幼兒比較容 易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掀開或關上一邊固定的盒蓋。
2. 會開關盒蓋蓋得不緊的盒子。
3. 會開關盒蓋蓋得比較緊的盒子。
4. 會打開盒裝牛奶或果汁盒。
教育部特教小組
7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6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居家手操作 次領域 開關容器
課程 能開關瓶罐:
目標 1. 能開關大瓶蓋
2. 能開關小瓶蓋
相關 細動 12(能用雙手拔開和接合兩物)、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39(開關門把)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34(能平順地做連續動作)
認知 20(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教具 1. 各種大瓶罐(含旋轉式瓶蓋,如保特瓶)或小瓶罐(含旋轉式瓶蓋,如空的眼藥水瓶或空膠水罐)
2. 各種罐頭(含旋轉式瓶蓋,譬如花瓜罐頭)
環境 1. 利用美勞課、角落教學、或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如吃點心時),隨機教學
活動 1. 觀察幼兒的手指靈巧度夠不夠去旋轉開或關瓶蓋?可以開關比較大或比較小
建議 的瓶蓋。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將不同的瓶子讓幼兒嘗試旋開與旋上,如果幼兒的能力不錯,僅需給予 旋轉不同瓶子的經驗,讓幼兒自己去經驗與體會。
(2) 如果幼兒無法旋轉瓶蓋,需要瞭解原因是瓶蓋太緊?或是幼兒的動作真 有困難?也有可能幼兒並不懂得要旋轉瓶蓋。對於力量較弱的幼兒,可以
先幫他轉鬆一些,讓他試試。如果幼兒仍然無法在瓶蓋較鬆的狀況旋開蓋 子,就要示範做給他看,並一面告訴他開瓶蓋的時候,手要朝外旋轉,而
關上的時候,則手要往身體內側旋轉。如果幼兒在老師的解說和示範後, 仍然不會,就需要帶著他的手做。要注意:不要讓幼兒開關有突出、鋒利
的瓶蓋,以免孩子受傷。
(3) 剛開始,讓幼兒練習開關幼兒手能輕鬆握拿的大瓶罐(如果汁罐或礦泉水瓶 蓋),比較好抓握。然後,再視幼兒手操作能力情形,逐漸讓幼兒嘗試去開
關小瓶蓋(如眼藥水或膠水罐瓶蓋)或比幼兒手掌大的瓶蓋(如花生醬瓶蓋)。
(4) 對於完全沒有旋轉瓶蓋概念的幼兒,可以先把瓶蓋旋到只要動一下就會 掉下來的程度,然後叫幼兒去碰或帶著幼兒的手去碰,碰倒了,就做出誇
張的動作和製造聲音,讓幼兒能慢慢建立開關的概念。
(5) 練習開關瓶蓋時,需要配合其他有趣的活動進行。例如,要幼兒開關瓶 蓋,放進或取出珠珠、葡萄乾或糖果等東西。又如,要幼兒用瓶子裝水。
(6) 平日,遇到要開關各種不同瓶蓋時,就讓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 和生活經驗。
教育部特教小組
7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建議 信。
3.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兩手都無法操作,可以視其狀況或配合復健活動,提供開罐輔 具,讓他在輔具的協助下,練習旋開瓶蓋。
(2) 如果幼兒有一隻手無法操作,但是有一手可以用,就可以選擇固定瓶子 或可套住瓶蓋的輔具,使幼兒可以用一隻手旋轉瓶蓋。必要時,可以要
幼兒用嘴巴旋轉。
(3) 針對弱視的幼兒,可以使用顏色對比明顯的瓶子與瓶蓋,讓他容易抓到 目標(瓶蓋),不至於可能花很多時間對齊瓶蓋與瓶口。對於全盲的幼兒,
則需要一面解說,一面帶著他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做。例如:先找到蓋子 和罐身的接縫處,握住蓋子,必要時可以把罐身夾在兩腿大腿內側,然
後轉動瓶蓋。每次都用一定的順序教導,幼兒比較容易記得起來。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不需要別人幫忙,會自己旋開或旋上大瓶蓋。
2. 不需要別人幫忙,會自己旋開或旋上小瓶蓋。
教育部特教小組
7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7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居家手操作 次領域 舀擠
課程 會舀東西:
目標 1. 會用鏟子剷
2. 會用杓子舀湯水
相關 細動 06(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34(能平順地做連續動作)
認知 12(會用不同方法玩玩具)
教具 1. 桶子、盆子或其他小容器(如塑膠杯、辦家家酒的容器、摔不破的玩具碗)
2. 杓子、湯匙、與鏟子
環境 1. 利用遊戲、角落教學、自由遊戲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生活情境中(如吃點心、吃飯或洗澡時),隨機教學利用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有握鏟子與杓子的能力?如果有,再看他會不會用鏟子和杓子
建議 去剷或舀東西?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鼓勵幼兒用鏟子或杓子把豆子或沙子從一容器(如桶子、盆子、或盒子)裏剷 到或舀到另一容器裏。如果幼兒手的控制不好,豆子或沙子很容易掉出來,
這時,除了提醒幼兒要小心拿鏟子或杓子,盡量不要讓沙子或豆子掉出來, 也可以:¬要幼兒舀少一點,如果幼兒無法自己控制沙子或豆子的量,老
師可以幫他控制。看幼兒的鏟子或杓子是否不合手或太重,無法控制力
量?如果是,就需要換成比較輕或比較好握拿的鏟子或杓子練習。
(2) 可以用各種不同的鏟子、杓子或容器,練習把不同東西(沙子、豆子、水、芝 麻等)舀到容器裡。尤其,如果幼兒大杓子使用的不錯,可以換成小杓子或
湯匙,讓幼兒學習需要比較精細與準確的舀的動作。此外,幼兒練習舀沙 子或豆子之外,還可以練習舀水。
(3) 訓練時,要配合其他遊戲進行,才能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例如,進行 幫娃娃洗澡的辦家家酒遊戲,在盆子裏放入小娃娃或玩偶,跟幼兒說「我
們來幫娃娃洗澡」,鼓勵幼兒從盒裡用鏟子舀豆子到盆裡,再用湯匙舀豆子
(假裝是水)幫娃娃洗澡。
(4) 平日,遇到要舀東西的時候,就讓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和生活 經驗。例如,幼兒洗澡時,要他自己用杓子舀水到身上。又如,吃東西的
時間,要幼兒舀起部分菜或湯放入自己或別人的碗裏。
(5) 如果幼兒的手臂不穩,可以扶住幼兒的手或讓他把手靠在桌上,使幼兒 在練習的過程中較平順。
教育部特教小組
7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建議 信。
3. 團體活動: 把全班幼兒分成兩組或三組,要每組幼兒用接力的方式,把一桶豆子或沙輪
流用杓子盛至盆子裏,看哪一組最先完成。
4.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兩手均無法抓握,可以使用輔具(如萬用套),幫幼兒固定住杓子 或湯匙。
(2) 針對視障幼兒,可以使用顏色對比明顯的東西、容器、和杓子,讓他容 易掌握到目標。在讓幼兒舀東西之前,先要讓他熟習用具以及東西擺放的
位置,讓他摸一摸,然後用右手鏟豆子,左手放在容器口當作路標,則當 右手鏟起東西之後,只要接近左手的位置,就可以把豆子裝到容器裡了。
(3) 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之外,還要強調動作的示範,幼兒比較容 易瞭解。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用鏟子或杓子把東西或水舀到大容器裏。
2. 會用湯杓把湯或菜舀到碗裏。
教育部特教小組
8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8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居家手操作 次領域 舀擠
課程 會扭擠東西
目標
相關 細動 04(手會握著玩具搖動或捏擠)、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海綿、水彩、娃娃、圖畫紙
2. 孩子的自備毛巾
環境 利用洗手臉、清洗東西、或洗澡時,進行指導
安排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有抓握海綿或毛巾的能力?再看幼兒會不會扭轉海綿或毛
建議 巾,擠出水來?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如果幼兒的抓握能力不好,可以讓他練習相關抓握的動作,例如要他抓握 很軟但會響的玩具,或讓他玩黏土等活動。
(2)洗手臉或洗澡時,可以讓幼兒自己擰毛巾。如果幼兒缺乏扭轉能力,可以 只要他用手握緊海綿或毛巾擠出水即可。對力量較弱的幼兒而言,要他擠
海綿比較容易做,也比較不需要扭轉的動作,讓他有成就感。等幼兒能力 逐漸改善,再要他練習兩手一起扭轉的動作。
(3)練習扭毛巾的動作時,老師先示範,要幼兒跟著模仿著做。如果幼兒有困 難,就拉著幼兒的兩手扭轉,並且解說兩手要朝反方向扭轉。等幼兒的能
力稍好,就可以減少動作上的協助和口頭提醒。
(4)洗澡時,在盆子裏放入小娃娃或玩偶,跟幼兒說「我們要幫娃娃洗澡,洗 完後,要幫娃娃擦乾」,這時讓幼兒自己用海綿擦肥皂給娃娃洗澡,並擰
毛巾給娃娃擦乾。
(5)訓練時,可以配合其他遊戲進行,才能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例如,可以 用海綿沾水彩,擠在圖畫紙上當作美術作品。
(6)平日,遇到要有扭擠的動作的時候,就讓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和 生活經驗。
(7)如果幼兒的手臂不穩,可以扶住幼兒的手或讓他把手靠在桌上,使幼兒在 練習的過程中較平順。
(8)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教育部特教小組
8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 團體活動:
建議 (1) 團體活動課時,可以把幼兒分成兩組,分別拿海綿從一桶滿滿的水中沾 濕,再把海綿的水擠到另一個空的水桶裡,比賽看哪一組先把空水桶裝
滿。
(2) 在唱遊課時,練習「洗澡歌」,做出洗澡的動作外,也重複做出擰毛巾的 動作。
4.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真的無法抓握扭擠,可以讓幼兒改成用手掌或拳頭壓的方式,一 樣可以壓乾毛巾或海綿。
(2)對於只有一手可以操作的幼兒,可以把濕毛巾套在龍頭上,用單手扭擠毛 巾。
(3)本課程對於視障幼兒手部功能的增強非常重要,因此一定要確實讓幼兒學 會。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用一手或兩手將海綿擠出水而且海綿不再滴水。
2. 會用一手或兩手將毛巾擠出水或用兩手扭擠出水,但不夠乾。
3. 會用兩手將毛巾扭擠出水來,而且夠乾。
教育部特教小組
8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39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居家手操作 次領域 開關門
課程 開關門把
目標
相關 細動 06(會用手指拿起手掌大的東西)、36(能開關瓶罐)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認知 20(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教具 家中或學校的手把狀、旋轉式或其他各種不同的門把(如手握住長桿後用大拇指按壓)
環境 平日生活中藉出入教室或其他地方,隨機指導或加強練習機會
安排
活動 1. 觀察幼兒會不會拉一般門的手把,把門打開?遇到旋轉式的門把時,會不會扭
建議 轉而打開門?更會不會用按壓的方式打開門?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通常只要有機會,幼兒就會很快地學會拉手把式門把,把門打開。但是, 對於旋轉式的門把,就需要手的握力與旋轉技巧才行。因此,如果幼兒的
握力真的太弱,可以先訓練手部抓握與旋轉的力量,等力量夠了,再讓他 有機會開關旋轉的門把。
(2) 旋轉式門把需要手的握力,而且需轉左邊或轉右邊才能打開門,所以也 需要手腕的外旋與內旋動作。如果幼兒無法用手旋轉門把,就需要看幼兒
的握力與旋轉的力量是否足夠,如果不行,就需要進行手握力與手腕旋轉 的訓練,或是選擇一個較鬆、較容易打開的門把,當做剛開始的練習。
(3) 觀察幼兒是否能用手按壓手把,如果有問題,給予口頭上的提示,如果 還有問題,則可以示範給幼兒看,之後再讓孩子做一次,或是帶著幼兒的
手體驗按壓手把的動作經驗。
(4) 有的門把需要四指握住直的把手,然後大拇指要從上往下輕按就可以打 開,也可以提供給幼兒這樣的經驗。但是當幼兒無法單獨用大拇指按壓時,
也可以用整隻手或拳頭去按。
(5) 平日,遇到要開門的時候,就讓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和生活經 驗。
(6) 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 自信。
3.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無法用手旋轉門把,可以把旋轉門把加上手把裝置或換成手把 狀門把,讓幼兒能自己開關門。
教育部特教小組
8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2)有時旋轉式手把太滑,不易抓握,可以嘗試把旋轉式手把黏上較粗糙的東
建議 西,產生摩擦力就容易旋轉。
(3)對於視障幼兒,¬先要跟他說明門的形狀與結構。接著再教他把手杖平 舉,向左右各畫出 45-60 度的圓弧,等手杖碰到門把之後,再用手去轉動
門把。告訴幼兒不要直接用手去找尋門把,以免手指頭被門夾到。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不需別人的協助,就可以扭開手把式、旋轉式或其他種類的門把,
把門打開,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8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0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居家手操作 次領域 開關門
課程 會用鑰匙開門
目標
相關 細動 21(會把東西放入容器或孔洞裏)、39(開關門把)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認知 20(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教具 1. 家中或學校各種鑰匙、鎖、與鑰匙孔
2. 練習用的門鎖(含各種鑰匙與鑰匙孔)
環境 1. 平常有機會開關門並需要使用鑰匙的時候,隨機指導
安排 2. 遊戲或個別指導時,可以選擇練習用的鑰匙練習
活動 1. 先確定幼兒是否有用手指拿鑰匙的精細抓握能力?有把鑰匙放入鑰匙孔中所需
建議 的手眼協調能力?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如果幼兒不知道如何把將鑰匙放入鎖中,可以先從一般沒有門的鎖與鑰匙
(如:玩具鑰匙和門、腳踏車鑰匙)開始,先練習放入與旋轉打開的動作。動作控 制較差的幼兒,可先使用較大好握的鑰匙與鎖,再逐漸使用較小難握的鑰
匙。
(2)沒有用鑰匙旋轉經驗的幼兒,依狀況可以用口語告知手要轉一下才能打 開,也可以示範給幼兒看,或直接用手帶幼兒體驗旋轉的動作。
(3)由於鑰匙旋轉後,需要維持旋轉後的位置並同步將門推開,因此需要練習 把鑰匙旋轉後與推門連在一起的動作,可以經由實際生活中的門或玩具門 多練習。
(4)平日,遇到要用鑰匙開門的時候,就盡量讓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 和生活經驗。
(5)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3.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的手眼協調很困難,可以讓幼兒多用觸摸的方式,把鑰匙放入鎖 中。
(2)如果幼兒無法使用一般指握的方式拿住鑰匙,則可以調整鑰匙的把柄使鑰 匙容易握住。例如,把鑰匙頭加寬、把鑰匙頭變成十字型等。
教育部特教小組
8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對於視障幼兒,依照細動 39 的特殊指導方式教幼兒找到門把和鎖頭之
建議 後,提示他用食指摸索鑰匙孔,然後把手指放在鑰匙孔旁,再用另一手拿 鑰匙靠近之前的手指,把鑰匙插進鑰匙孔開門。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把鑰匙放入鑰匙孔中並旋轉,但不會配合轉鑰匙的動作開門。
2. 會把鑰匙放入鑰匙孔中並旋轉,而且也可以成功地打開門。
教育部特教小組
8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1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黏土
課程 會玩黏土:
目標 1. 會用手掌壓平黏土 4. 會用單手掌心把黏土在桌上搓成球
2. 會把黏土搓揉成長圓條狀 5. 會用大姆指和食指捏扁黏土
3. 會用兩手手掌把黏土搓揉成球形 6. 會用手指腹把黏土搓揉成球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1(會拍手或敲兩手的東西)、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認知 12(會用不同方法玩玩具)
教具 黏土(各種顏色與各種軟硬度的材料)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或其它遊戲時間(如扮家家酒時),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是否能用手掌抓握黏土?用手指拿捏黏土?及用兩手去揉搓黏土?
建議 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讓幼兒玩彩色的黏土,或是,把不同顏色的幾種黏土放在桌上,讓幼兒 自己選擇他喜歡的那一種來玩。剛開始,可以先用較軟的黏土,再看幼兒
表現,給較硬的黏土讓他玩。
(2) 老師先示範各種揉捏黏土的動作,要幼兒模仿著做。由於揉捏黏土涉及 幼兒手部精細能力的發展能力,所以可以大致依以下順序逐步指導:用手
掌壓平黏土、把黏土搓揉成長圓條狀、用兩手手掌把黏土搓揉成球形、用 單手掌心把黏土在桌上搓成球、用大姆指和食指捏扁黏土、用手指腹把黏
土搓揉成球。照幼兒手操作能力的情形,逐步由按壓到揉搓的動作、由手 掌到手指的動作、由雙手到單手的動作。不過,不一定拘泥於此順序。
(3) 為了使教導過程趣味化,一面教幼兒揉搓黏土,一面告訴幼兒要做出餅 乾、麵條、湯圓等東西。並且告訴他「在桌子上做球球」、「在空中做球球」、
「用手指頭做小球球」,讓幼兒模仿著做。
(4) 如果幼兒有困難,可以扶著他的手幫他做,讓他感覺不同揉捏黏土的動 作(給予觸覺、運動覺等的線索),並且一面解說。等幼兒能力稍好後,再逐漸減
少動作上協助和提醒。
(5) 幼兒搓揉黏土(如揉長圓條狀)時,可以把尺或筆放在面前,用尺或筆的長 度為標準,製作出一樣長的麵條。
(6) 如果幼兒兩手的協調不好,無法在空中兩手一起揉搓黏土,可以先只用
一手的手掌上方搓揉黏土,等兩手協調較佳時,再進行兩手在空中搓成長 條或小球的動作。
教育部特教小組
8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7)平日,如果有需要做出揉搓或按壓的動作,可以盡量要幼兒做,增加幼兒
建議 練習的機會和生活經驗。例如,包餃子、桿餃皮的時候,讓幼兒幫忙按壓 和揉搓餃皮,或讓他在一旁自己玩餃皮。
(8)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3. 團體活動: 老師設計好團體的黏土創作,但要刻意設計好某些特定步驟讓需要訓練的幼
兒來做。例如,大家合做一個由平底與許多條狀組合成的花瓶,平底部份雖較簡 單,但是可以交給尚不會揉成條狀且需要訓練用手掌捏平黏土動作的幼兒做。
4.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兩手都無法操作,可以視其狀況或配合復健活動,僅給予按壓 黏土的動作,也可以扶著他的手做動作,讓他有機會接受觸覺刺激和感覺
手部的動作。
(2) 如果幼兒只有一手不能活動,則該手手應視作輔助手,盡量在兩手搓揉 黏土時也一同參與,可以將此手放在桌上,黏土在手掌上,再放另一手在
上來完成活動。
(3) 本課程對視障幼兒精細動作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一定要確實讓幼 兒學會每一個步驟。
評鑑 依照幼兒發展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雙手或單手掌按壓黏土。
2. 會用雙手或單手搓成條狀。
3. 會用雙手或單手搓成球狀。
4. 會用大姆指和食指捏扁黏土。
5. 會只用手指搓成小球狀。
教育部特教小組
8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2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撕
課程 會撕紙:
目標 1. 會兩手反方向撕紙成兩片
2. 會把紙撕成小片
3. 會把紙沿著線撕開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2(能用雙手拔開和接合兩物)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白紙、彩色紙、圖畫紙、報紙等紙張
2. 漿糊、筆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撕紙成兩半?會不會把紙撕成小片?會不會把紙沿著線撕
建議 開?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教幼兒撕紙的動作,是為了讓幼兒能做出兩手反向的動作,對日常生活中 能做如扭毛巾的動作有幫助。在教幼兒練習的過程中,可以依照幼兒能力
狀況,依序練習以下動作:¬兩手反方向撕紙成兩片;把紙撕成小片;®
把紙沿著線撕開。
(2)剛開始,如果幼兒兩手的協調不好,不會兩手一起做反方向撕紙的動作, 就可以:
¬先讓幼兒練習兩手在空中一起做反方向撕紙的動作。做的過程中,要製
造歡樂氣氛,可以教他唱自編的「扭扭」歌或「洗澡」歌,要幼兒模仿 做動作。
可以扶著他的手幫他做,讓他感覺撕紙的動作(給予觸覺、運動覺等的線索),
並且一面解說。
®要幼兒一手固定紙,用另一手撕。等兩手協調較佳時,再要他練習兩手 撕紙的動作。
(3)老師先示範撕紙的動作,要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有困難或做不好,老 師就一面解說,一面拉著他的手去做。等幼兒稍會做後,就逐漸減少動作
上的協助或口頭的提醒。
(4)為了使教導過程趣味化,而且不是教破壞性的動作,需要配合摺紙或黏貼 的動作一起訓練。一面教幼兒撕紙,一面要他把撕成一片片的紙片黏貼在
已塗有漿糊的圖形(可以由老師幫他先塗或由他自己塗漿糊)上。此時,可以先示範, 再要幼兒自己做。
教育部特教小組
8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5)教幼兒「把紙沿著線撕開」的時候,可以先把線畫得很粗,讓幼兒比較容
建議 易撕得準,然後再逐漸把線畫得細些,要幼兒沿著紙上的細線撕。同時, 幼兒在撕的時候,要不斷提醒他看著線,撕得越準越好。
(6)剛開始,讓他練習撕薄的紙。等撕薄紙沒問題了,就可以換成較厚的圖畫 紙讓幼兒撕。為了增加樂趣,最好讓幼兒撕各種不同顏色的紙。
(7)平日,如果有需要做出撕的動作,可以盡量要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 會和生活經驗。例如,看完信要撕掉信、整理東西要撕毀文件時,讓幼兒 幫忙撕。
(8)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3. 團體活動:
(1) 要全班的幼兒自己決定圖案造型,要大家把不同顏色的紙撕開後,再黏 貼到自己的圖案上。
(2) 把全班幼兒分兩組或三組,各給他們一張大的海報紙,要他們分工合作, 有些人負責構圖,有些人塗漿糊,有些人撕紙,有些人負責檢查把撕得很
大的紙片再撕小些。這樣,讓不同能力的幼兒得到練習的機會。成品完成 後,要大家一起評審哪一組做得最好。
4. 特殊指導:
(1) 對於觸覺過度敏感的幼兒,可以利用減敏感的方式,提供各種不同的觸 覺刺激(如輕拍手、用毛巾輕輕搓揉手等),降低對觸覺的敏感度,有利於進行手
操作活動。
(2) 對於視覺障礙幼兒,¬因為缺乏視覺學習的經驗,看不到別人作反向撕 紙的動作,因此老師可以一面口頭說明,一面輕拉幼兒的手,帶他完成動
作。如果幼兒有較佳的剩餘視力,可以用粗的白板筆畫線,讓幼兒沿著 線把紙撕開。®至於全盲幼兒,則可以把毛線貼在圖畫紙上,讓幼兒用觸
覺線索,沿著毛線把紙撕成兩半。
(3) 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4) 對手操作能力有問題的幼兒,如果一手無法握紙,可以改用一手壓住紙,
另一手沿著邊緣撕。如果幼兒兩手操作都有問題,不需要求完美,只要兩 手壓在紙上互相拉扯把紙扯裂開即可。
評鑑 如果幼兒不需要別人的協助,自己就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兩手反方向撕紙。
2. 會把紙撕成小片。
3. 會把紙延著線撕開。
教育部特教小組
9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3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摺
課程 會摺紙:
目標 1. 會模仿摺紙動作 4. 會對角摺紙
2. 會用手指把紙摺出摺痕 5. 會把信紙摺好,放入信封
3. 會對齊邊,把紙對摺 6. 會摺出有造型的摺紙作品
相關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33(會模仿做連續的手部動作)、34(能平順地做連續動作)
目標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15(會翻書)
認知 03(能專心玩玩具)、34(會分辨形狀)
教具 白紙、彩色紙、圖畫紙、報紙、信紙等紙張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摺紙?摺紙的動作是什麼?是只會模仿出動作,但不能摺出
建議 摺痕?是會用手指把紙摺出摺痕來?是會把紙對半或對角摺?會不會把信摺
疊好,放入信封?還是會摺出有造型的摺紙作品?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 指導。
2. 個別指導:
(1) 教幼兒練習摺紙的過程中,依照幼兒能力狀況,依序練習以下動作:¬
只模仿做出摺紙動作,但不要求摺出摺痕;用手指把紙摺出摺痕;®把 紙對齊,對半摺;¯把紙對角摺;°把信摺疊好,放入信封;±摺出有造型
的摺紙作品。
(2) 剛開始,如果幼兒兩手的協調不好或不確定要如何開始,就可以扶著他 的手帶著他做,讓他感受到觸覺、壓覺和運動覺,並且一面解說。
(3) 先讓幼兒選擇他所喜愛的紙,老師再示範摺紙的動作,並口頭說明,要 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有困難或做不好,老師就一面解說,一面拉著他
的手去做。等幼兒稍會做後,就逐漸減少動作上的協助或口頭的提醒。
(4) 教幼兒「對齊邊摺紙」的時候,可以先把邊用粗筆沿邊畫線,讓幼兒比 較容易對齊邊,然後逐漸把線畫得細些,最後就不畫線了,要幼兒自己對
齊邊。幼兒在對邊摺的時候,要不斷提醒他看著紙邊摺。
(5) 為了使教導過程趣味化,告訴幼兒要一起摺出東西來。例如,告訴幼兒
「我們做一隻鳥好不好?」,把成品展示給幼兒看,以增強幼兒的動機。剛 開始,做些簡單的造型,然後再逐漸增加難度。在過程中,可以先讓幼兒
做前一個或前幾個步驟,再替他完成作品。等幼兒能力好些後,就盡量讓 他自己摺,口頭提醒他即可。
教育部特教小組
9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 剛開始,讓他練習摺比較大的紙。等能力稍好後,就可以讓他摺比較小
建議 的紙。為了增加樂趣,最好讓幼兒摺各種不同顏色的紙。
(7) 一些生活上需要摺的動作,盡量要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和生活 經驗。例如,寫完信要摺起來、整理報紙要摺疊時,讓幼兒幫忙做。
(8) 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 自信。
3. 團體活動: 要全體幼兒依造範例或自行創作方式,摺出自己喜歡的造型。老師可以特別
設定一些要摺的形狀,讓不同需求的幼兒得到練習的機會。
4. 特殊指導:
(1)對於視覺障礙幼兒,需要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引導他 去做動作。¬在教他摺紙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比較厚的紙,要幼兒先握住
左上角和右上角,然後把兩個角疊在一起,再用手壓一壓對摺的線。在 教他裝信封的時候,可以先讓幼兒摸一摸信封,然後再拉著他的手,帶他
一起把信紙放進信封裡面。
(2)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如果幼兒一手動作不方便,可以教幼兒把不方便的手變成輔助手,可以做 按壓的動作,另一隻手來做摺的動作。如果幼兒的一隻手完全沒有功能,
可以利用桌子靠著的牆壁,用牆壁頂住紙張或信紙,用另一手摺。
(4)對手指協調有問題的幼兒,無法細膩地摺紙,只要他能粗略地對齊,用手 掌或拳頭方式壓出摺紋,就可以了。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自己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會模仿做出摺紙動作,但是不會摺出摺痕。
2. 會用手指把紙摺出摺痕。
3. 會把紙對齊,對半摺。
4. 會把把紙對角摺。
5. 會把信摺疊好,放入信封。
6. 會摺出有造型的摺紙作品。
教育部特教小組
9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4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剪
課程 會開合剪刀:
目標 1. 會兩手拿剪刀開合
2. 會單手拿剪刀開合
相關 細動 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33(會模仿做連續的手部動作)
教具 1. 一般安全剪刀、掌握式剪刀、桌面按壓式剪刀、左手用剪刀
2. 彩色紙、圖畫紙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拿剪刀?是用雙手拿、還是單手拿剪刀?會不會開合剪刀?
建議 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先觀察幼兒用兩手還是一手拿剪刀?讓幼兒選擇他所喜愛的剪刀,老師 再雙手或單手示範開合剪刀,並一面說明。如果幼兒用雙手拿剪刀,老
師就可以先教雙手握剪刀開合的動作,然後再視幼兒能力情況,慢慢教 他用單手握剪刀開合。如果幼兒可以用單手握剪刀,老師就可以教他用
單手握剪刀做開合的動作。
(2)如果幼兒在口頭說明或示範的狀況下,仍然無法開合剪刀,就需要扶著 他的手開合剪刀,並做出剪的動作。如果幼兒稍微能做出開合的動作,
就多用提醒的方式,讓他自己練習,逐漸減少動作上的協助。
(3)練習開合剪刀的時候,要配合剪紙的活動進行,增加學習樂趣。但是此 時,不要求幼兒非要會剪,只要能把紙剪一缺口即可。對於需用兩手開
合剪刀的幼兒,老師可以幫他拿著紙,讓幼兒用兩手剪。對於可以用一 手開合剪刀的幼兒,就可以視需要幫他調整紙張的位置或拿剪刀的姿
勢。紙張用稍大一些的,讓幼兒比較好控制。
(4)幼兒如果偏用左手(即左撇子),就可以要他用左手專用的剪刀。不要強迫 他非用右手不可,以免造成抗拒學習或心理上的問題。
(5)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 自信。
(6)用剪刀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問題。
教育部特教小組
9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4
活動 3. 特殊指導:
建議 (1) 對於視覺障礙幼兒,可以先跟幼兒說明剪刀的外觀,讓他摸一摸,然後 再一面告訴幼兒如何開合剪刀口,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引導他去做
動作。
(2) 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 如果幼兒手腕太過於屈曲或前臂太過於內旋,但是幼兒又可以自己控制 動作時,可以示範並教導幼兒用較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剪刀(手腕翹起與前臂
不內懸的方式剪)。
(4) 如果幼兒無法學會用手指握的方式開合剪刀,可以改用掌握形剪刀剪紙 或暫時先用兩手開合的方式。
(5) 如果幼兒只方便用一手,可以考慮用紙張固定器把紙固定好,方便一手 剪。或者,用桌子靠著的牆壁頂住紙張,用一手剪。不過可以提醒幼兒
要常用另一隻活動不方便的手,去調整紙張位置,讓兩手能一起活動。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用兩手或單手(包括使用輔具)開合剪刀,並剪出缺口,就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9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5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剪
課程 會剪直線:
目標 1. 會沿直線剪一刀
2. 會沿著直線連續剪
相關 細動 44(會開合剪刀) 認知 03(能專心玩玩具)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33(會模仿做連續的手部動作)、34(能平順地做連續動作)
教具 1. 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掌握式剪刀、桌面按壓式剪刀、左手用剪刀
2. 彩色紙、圖畫紙、卡紙(紙上有粗或細的直線)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拿剪刀?會不會用剪刀剪一刀或連續剪直線?再依幼兒的
建議 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依照幼兒手部精細能力的情形,先只要求幼兒可以沿著直線「剪一刀」即 可,然後再要求幼兒沿著直線「連續剪」。
(2)準備一些上面畫有直線的紙,要幼兒練習剪。剛開始,紙上畫的線要比較 粗、線與線間的距離要寬些、線要短些,慢慢地再讓他練習剪比較細、比
較長、距離比較近的直線。同時,應該按照幼兒的能力,決定給他適合厚 度的紙剪,慢慢再讓他剪較厚的紙。
(3)讓幼兒選擇他所喜愛的剪刀和顏色紙,老師一面示範,一面口頭告訴幼兒 要沿著線剪。如果幼兒在口頭說明或示範的狀況下,仍然無法剪,就需要
扶著他的手剪。等幼兒能力稍好,除了視需要,幫他調整紙張的位置或拿 剪刀的姿勢,還要多用提醒的方式,讓他自己練習。然後,逐漸減少動作 上的協助和提醒。
(4)讓幼兒練習剪直線的過程,盡量配合做出簡單的造型(如把紙下方剪成條條,成 娃娃的草裙;或剪成星星),要幼兒著色,黏貼在自己的作品欄上,以增加活動的
趣味和學習的動機。
(5)幼兒如果偏用左手,就可以要他用左手專用的剪刀。不要強迫他非用右手 不可,以免造成抗拒學習或心理上的問題。
(6)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7)用剪刀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問題。
教育部特教小組
95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 團體活動:
建議 (1) 利用美勞課來剪貼作品(如做罐頭鬚鬚帽子),讓幼兒們一起剪或分開剪。如
果幼兒無法剪成直線做成鬚鬚頭髮,則可以剪成缺口做別的東西(如剪一 塊缺口當做眼睛)。
(2) 把全班幼兒分成兩組或三組,要各組自行設計剪貼作品,然後一起評審 各組作品。過程中,老師協助剪能力較差的幼兒,讓他做比較簡單剪的 動作。
4. 特殊指導:
(1)對於視覺障礙幼兒,需要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引導他 去做動作。一開始可以在圖畫紙上黏粗鐵絲線,然後讓幼兒將剪刀口沿著
鐵絲線的邊緣直直剪過去,並提醒幼兒「如果剪刀口碰到鐵絲就表示剪歪 了」。等幼兒熟練之後,再減少協助,讓他直接剪。
(2)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如果幼兒手腕太過於屈曲或前臂太過於內旋,但是幼兒又可以自己控制動 作時,可以示範並教導幼兒用較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剪刀(手腕翹起與前臂不內懸
的方式剪)。
(4)對無法手指握剪刀的幼兒,可以改用掌握式剪刀或桌面按壓式剪刀剪紙。
(5)如果幼兒只方便用一手,可以考慮用紙張固定器把紙固定好,方便一手剪。 或者,用桌子靠著的牆壁頂住紙張,用一手剪。不過可以提醒幼兒要常用
另一隻活動不方便的手,去調整紙張位置,讓兩手能一起活動。
評鑑 如果幼兒用普通剪刀、特製剪刀、或利用輔具,能沿著直線剪一刀或連續剪,就
算通過。
教育部特教小組
96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6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剪
課程 會剪圖形:
目標 1. 會沿著半圓形剪 4. 會沿著有角度的直線圖形剪
2. 會沿著 S 型線條剪 5. 會剪下複雜圖形
3. 會沿著圓形剪
相關 細動 45(會剪直線) 認知 03(能專心玩玩具)、34(會分辨形狀)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34(能平順地做連續動作)
教具 1. 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掌握式剪刀、桌面按壓式剪刀、左手用剪刀
2. 分別畫有半圓形、S 型、圓形、有角度的直線圖形(如△ 、□ 、◇ 等)與複雜圖案 的彩色紙、圖畫紙或卡紙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剪出半圓形、S 型線條、圓形、有角度的直線圖形(如△ 、□ 、◇ 等)
建議 或複雜的圖案?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依照幼兒手部精細能力的情形,要幼兒練習:¬沿著半圓形剪;沿著 S 型線條剪;®沿著圓形剪;¯沿著有角度的直線圖形(如△ 、□ 、◇
等)剪;° 會剪下複雜圖形。基本上,可以按以上順序練習,但是不一定要完全依照
這樣順序,有時可同時學或跳著學。不過,如果幼兒控制剪刀轉角的能力 不太好,就可以先從較大的圖形及轉折較平順的圖形(如半圓形、彎度較小的 S
型線條等)開始練習,再逐漸增加難度。
(2)準備一些上面畫有半圓形、S 型、圓形、有角度的直線圖形(如△ 、□ 、◇ 等) 的紙,要幼兒練習剪。剛開始,紙上的線或圖形的邊要畫得比較粗,慢慢
地再讓他練習剪比較細的線或圖形。同時,應該按照幼兒的能力,決定給 他適合厚度的紙剪,慢慢再讓他剪較厚的紙。
(3)讓幼兒選擇他所喜愛的剪刀和顏色紙,老師一面示範,一面口頭告訴幼兒 要沿著畫好的線剪。如果幼兒在口頭說明或示範的狀況下,仍然無法剪,
就需要扶著他的手剪。等幼兒能力稍好,除了視需要,幫他調整紙張的位 置或拿剪刀的姿勢,還要多用提醒的方式,讓他自己練習。然後,逐漸減
少動作上的協助和提醒。
(4)讓幼兒練習剪線段或圖形的過程,盡量配合做出簡單的造型(如房子、衣服、 水果),並要幼兒著色,黏貼在自己的作品欄上,增加活動的趣味。同時,
也可以融入故事或有趣的圖案,誘發幼兒的學習動機。例如,告訴幼兒: 讓我們一起剪下屋頂(半圓形)。
教育部特教小組
97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5)幼兒如果偏用左手,就可以要他用左手專用的剪刀。不要強迫他非用右手
建議 不可,以免造成抗拒學習或心理上的問題。
(6)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7)用剪刀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問題。
3. 團體活動:
(1) 利用美勞課來剪貼作品(如剪月亮,太陽等),讓幼兒們一起剪或分開剪。
(2) 把全班幼兒分成兩組或三組,要各組自行設計剪貼作品,然後一起評審 各組作品。過程中,老師協助剪能力較差的幼兒,讓他做比較簡單剪的動 作。
4. 特殊指導:
(1) 對於視覺障礙幼兒,需要一面告訴幼兒,一面用手握著幼兒的雙手引導 他去做動作。一開始,可以準備粗鐵絲,彎成各種形狀(如 S 形、圓形、正方形
等)之後黏貼在圖畫紙上,然後讓幼兒沿著鐵絲剪,並告訴幼兒「如果剪刀
口碰到鐵絲就表示剪歪了」。等幼兒熟練之後,再減少協助,讓幼兒直接剪。
(2) 對於聽障幼兒,除了口頭說明外,要強調動作的示範。
(3) 如果幼兒手腕太過於屈曲或前臂太過於內旋,但是幼兒又可以自己控制 動作時,可以示範並教導幼兒用較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剪刀(手腕翹起與前臂不
內懸的方式剪)。
(4) 對無法手指握剪刀的幼兒,可以改用掌握式剪刀或桌面按壓式剪刀剪紙。
(5) 如果幼兒只方便用一手,可以考慮用紙張固定器把紙固定好,方便一手 剪。或者,用桌子靠著的牆壁頂住紙張,用一手剪。不過可以提醒幼兒要
常用另一隻活動不方便的手,去調整紙張位置,讓兩手能一起活動。
評鑑 如果幼兒用普通剪刀、特製剪刀、或利用輔具,能沿著粗線或細線框做出以下任
一種剪的動作,就算通過:
1. 會沿著半圓形剪。
2. 會沿著 S 型線條剪。
3. 會沿著圓形剪。
4. 會沿著有角度的直線圖形剪。
5. 會剪下複雜圖案。
教育部特教小組
98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7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貼
課程 會貼貼紙:
目標 1. 會把大貼紙黏貼在圖案框內,稍微露出框外
2. 會把小貼紙黏貼在圖案框內,稍微露出框外
3. 會把貼紙黏貼在圖案框內,不露出框外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13(會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25(會堆疊小積木)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各種圖案的貼紙
2. 配對貼紙的圖紙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把貼紙隨處貼在紙上?或是可以貼在圖案框線內,不露出框
建議 外?能控制貼上的貼紙大小是如何?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把一些幼兒可以用手拿起的貼紙給幼兒,讓他選擇喜愛的貼紙,練習把 貼紙貼在圖案上。
(2) 老師一面示範,一面口頭告訴幼兒要把貼紙貼在框框。如果幼兒無法自 己捏起貼紙,老師可以幫忙捏起再給他,只讓他把貼紙貼到圖案框內。如
果幼兒在口頭說明或示範的狀況下,仍然無法貼或貼不好,就需要扶著他 的手貼,或者只要求他把貼紙隨處貼在紙上。等幼兒能力稍好,再要求他
把貼紙貼在框線內。除了視需要,幫他調整紙張的位置或拿貼紙的姿勢, 還要多用提醒的方式,讓他自己練習。然後,逐漸減少動作上的協助和提 醒。
(3) 剛開始,讓幼兒練習用較大的貼紙(非超過他手大小範圍外的貼紙)貼在框線較 粗的圖案上,讓幼兒容易做到,增加自信和練習動機。然後,再讓他用較
小的貼紙或框線較細的圖案練習貼。
(4) 讓幼兒練習貼貼紙時,盡量要使過程有趣味性。例如,選擇幼兒熟習或 有趣的造型(如房子、衣服、水果),在做完後,把成品貼在自己的作品欄內。
或者,貼出故事人物,做完就說故事給他聽。
(5) 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 自信。
(6) 平日,有任何用貼紙貼的機會,要盡量讓幼兒做,增加練習的機會生活 經驗。
教育部特教小組
99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3. 特殊指導:
建議 (1) 如果幼兒是弱視,需要使用大貼紙、粗框框與顏色對比分明的貼紙,同 時背景的圖紙要與貼紙的顏色對比,能明顯區分。或者也可以用毛線沿
圖案框黏,讓幼兒可以依靠觸覺來黏貼。
(2) 對於手操作有困難的幼兒,可以使用厚一點的塑膠貼紙(如用厚紙板自製成的 貼紙),便於幼兒抓握。
評鑑 視幼兒狀況評鑑學習效果。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把貼紙貼在粗或細的圖案上,但貼紙稍微露出框外。
2. 把貼紙貼在粗或細的圖案上,完全沒有貼出框外。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0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8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貼
課程 會用漿糊黏貼:
目標 1. 會把漿糊塗在紙上,並用棉花或紙片貼在上面
2. 會把紙片塗上漿糊後,翻過來黏在紙上
3. 會把圖案用漿糊黏貼在圖案框內
相關 細動 07(會用手指拿起小東西)、47(會貼貼紙)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色紙、圖畫紙、已裁好的圖案
2. 棉花、木屑、紙片、漿糊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沾漿糊、以手指握紙翻面?或把紙片或圖案用漿糊黏貼在圖
建議 案框內?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讓幼兒選擇他所喜愛的色紙和圖樣,進行本課程目標的活動。
(2)依據幼兒的能力狀況,要幼兒依序練習:¬把漿糊塗在紙上,再把其他的 東西(如木屑、棉花等) 黏在上面;把紙片塗上漿糊後,翻過來貼在紙上;®
把圖案用漿糊黏貼在圖案框內。如果幼兒還無法做出握紙翻面的動作,就 可以讓他練習把漿糊塗在紙上,再把其他的東西(如木屑、棉花等) 黏在上面的
活動(即第¬項動作)。如果幼兒無法把塗上漿糊的圖案對準圖框貼好,就要幼 兒先練習把紙片塗上漿糊後,隨處貼在紙上的動作(即第項動作)。
(3)老師一面示範,一面告訴幼兒塗漿糊、翻過來貼或對準圖框的方法,要幼 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在口頭說明或示範的狀況下,仍然無法做或做不好,
就需要扶著他的手去做。視需要,幫他調整紙張的位置或手的姿勢,還要 多用提醒的方式,讓他自己練習。然後,逐漸減少動作上的協助和提醒。
(4)如果幼兒無法完成所有動作,老師就可以要他練習某一動作(如塗漿糊、黏東 西在紙上、翻紙貼、對準框線貼等動作),而幫他完成其他的動作。例如,只要幼兒
把棉花或紙片黏在紙上即可,老師或其他幼兒幫他完成其他的動作。等幼 兒會做基本動作後,就讓他自己練習,使動作更熟練、更精準。
(5)教他「把圖案用漿糊黏貼在圖案框內」時,先讓幼兒練習黏貼較大的圖案
(非超過他手大小範圍外的貼紙)在框線較粗的圖案上,讓幼兒容易做到,增加自 信和練習動機。然後,再讓他用較小的圖案或框線較細的圖案練習黏貼。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1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8
活動 (6)讓幼兒練習用漿糊黏貼時,盡量要使過程有趣味性。例如,選擇幼兒熟習
建議 或有趣的圖案造型(如房子、衣服、水果),在做完後,把成品貼在自己的作品 欄內。或者,貼出故事人物,做完就說故事給他聽。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8)一些生活上需要用漿糊黏貼的動作,盡量要幼兒做,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 和生活經驗。例如,寫完信要黏封起來時,讓幼兒幫忙做。
3. 團體活動:
(1) 利用美勞課,讓幼兒們一起或分開做黏、剪的動作,然後共同完成一張 海報紙的設計成品。
(2) 把全班幼兒分成兩組或三組,要各組自行設計作品,最後大家一起評審 各組作品。過程中,老師協助黏貼能力較差的幼兒,讓他做比較簡單的動 作。
4. 特殊指導:
(1)如果幼兒是弱視,需要使用較大、粗框框與顏色對比分明的圖案,同時背 景的圖紙要與紙片或圖案的顏色要對比,能明顯區分。另外,也可以在紙
片正面黏上觸感鮮明的材質,然後告訴幼兒在摸到材質之後,要把紙張翻 過來再塗漿糊,以免幼兒貼錯面。一開始老師可以帶幼兒一起做,等幼兒
熟練之後,再讓他自己黏貼。
(2)對於手操作有困難的幼兒,如果無法翻轉一般紙張,可以使用厚一點的紙
(如用厚紙板),便於幼兒抓握。
評鑑 依照幼兒的發展能力狀況評鑑學習結果,如果幼兒能做到以下任一動作,就算通
過:
1. 會把漿糊塗在紙上,把其他的東西(如木屑、棉花等) 黏在上面。
2. 會把紙片塗上漿糊後,翻過來貼在紙上。
3. 會把圖案用漿糊黏貼在圖案框內。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2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9
領域 精細動作能力 副領域 美勞活動 次領域 著色
課程 會著色:
目標 1. 能在粗輪廓的大幾何圖形內著色
2. 能在粗輪廓的小幾何圖形內著色
3. 能在粗輪廓的不規則圖形內著色
4. 能在細輪廓的不規則圖形內著色
相關 細動 30(會塗鴉)、31(會正確握筆)、32(會描畫線段)
目標 感知 18(能接受各種觸覺刺激)
教具 1. 有粗細輪廓的圖畫紙(簡單與複雜的輪廓均有)
2. 不同粗細、形狀的蠟筆或水彩筆
環境 1. 利用美勞、角落教學時間,進行指導
安排 2. 平日,有機會時,隨機指導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3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1. 先觀察幼兒會不會在圖框內著色?是在粗輪廓、細輪廓的幾何圖形或不規則的
建議 圖形內著色?再依幼兒的起點能力,進行指導。
2. 個別指導:
(1) 讓幼兒選擇他所喜愛的筆與喜愛的圖案,進行本課程目標的活動。
(2) 依照幼兒的能力狀況,要幼兒依序練習:¬在粗輪廓的大幾何圖形內著 色;在粗輪廓的小幾何圖形內著色;®在粗輪廓的不規則圖形內著色;¯
在細輪廓的不規則圖形內著色。原則上,讓幼兒先在框線較粗、圖案較大、 較簡單的圖內著色,讓幼兒容易做到,增加自信和練習動機。然後,再讓
他在框線較細、圖案較小、較不規則的複雜圖形內練習著色。
(3) 老師一面示範,一面告訴幼兒要看著圖形邊的框框,塗色的時候不要超 出線外要幼兒模仿著做。如果幼兒在口頭說明或示範的狀況下,仍然無法
做或做不好,就需要扶著他的手去做,或要他塗中間的部分,扶著他的手 完成線框邊部分的著色。視需要,幫他調整紙張的位置、手或頭的姿勢,
還要多用提醒的方式,讓他自己練習。然後,逐漸減少動作上的協助和提 醒。
(4) 進行著色練習時,盡量要使過程有趣味性。例如,選擇幼兒熟習或有趣 的圖案造型(如房子、衣服、水果),在做完後,把成品貼在自己的作品欄內。
或者,著色出故事人物,做完就說故事給他聽。
(5) 對握筆與運筆能力不好的幼兒,或當幼兒著色大範圍的中間部分時,可
以讓他用粗筆桿或圓錐狀的彩色筆或蠟筆。在著色較小範圍或在框框較細 的邊著色的時候,要教幼兒練習用筆較細的筆著色。要注意的是,最好讓
幼兒有用蠟筆著色的機會,因為蠟筆畫起來比較有阻力,比彩色筆更能提 供好的本體感覺和回饋。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指引 編號:細動 49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4
學前特教課程
王天苗等編著
活動 (6) 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
建議 自信。
(7)對幼兒任何的嘗試和表現,要多給鼓勵和誇獎,增加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自 信。
3. 團體活動:
(1) 利用美勞課,讓幼兒們共同完成一張海報紙的著色成品。
(2) 把全班幼兒分成兩組或三組,要各組自行設計作品,最後大家一起評審 各組作品。過程中,老師協助著色能力較差的幼兒,讓他做揮動比較大、
簡單的著色動作。
4. 特殊指導:
(1) 如果幼兒老是將蠟筆弄斷,可以選擇不易斷又可抗阻力的蠟筆,或是比 較平滑的紙。如果幼兒實在無法用蠟筆,再考慮用彩色筆(不需較大的力量就
可成功)。如果幼兒無法握普通蠟筆或彩色筆,則可以使用圓錐彩色筆、加 粗筆套、握筆器或萬用套等輔具。
(2) 如果幼兒無法用手著色,則視狀況給予輔具、用口或用腳畫。
(3) 對於視障幼兒,可以在輪廓外圍貼上粗毛線,並告訴幼兒只能在毛線輪 廓的範圍內著色,然後再帶著幼兒一起著色。
評鑑 如果幼兒可以做到以下的任一情形,就算通過:
1. 能在簡單不規則的粗輪廓圖形內著色,不塗出框外。
2. 能在簡單不規則的細輪廓圖形內著色,不塗出框外。
3. 能在簡單不規則的粗輪廓圖形內著色,不塗出框外。
4. 能在簡單不規則的細輪廓圖形內著色,不塗出框外。
教育部特教小組
1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