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玄義) 智旭大師著 大佛頂經玄文序 玄義卷上并序 玄義卷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玄義)

智旭大師著

大佛頂經玄文序
玄義卷上并序
玄義卷下

大佛頂經玄文序

性相二宗。猶波之與水。從來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飲水。此豈文殊彌勒之過。亦豈馬鳴護法之旨哉。謂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虛空安得獨冷。謂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時。虛空何嘗爛壞。故知得其語脈者。合則雙美。失其宗趣者。離則兩傷。觀大佛頂經第四卷云。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只此一言。兩疑冰釋。善夫智者大師有言。偏執法性生一切法。何異自生。偏執梨耶生一切法。何異他生。例而推之。縱謂法性梨耶和合生一切法。何異共生。縱謂非法性非梨耶生一切法。又何異無因緣生。繇此觀之。四句無非是謗。倘能妙達無生。不起性計。則四句雖不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謂真如不思議熏生一切法。謂梨耶是可熏性生一切法。皆無不可。吾乃知智者大師。真悟權實祕要。故能於大佛頂經未來之時。懸合其旨趣若此。此經來時。智者不可復作。習台宗者。昧於唯識。習法相者。迷於圓理。所以眾解紛紛。咸失綱要。究義理之攸歸。大似蚊咬鐵橛。判文字之下落。亦如鑿孔栽鬚。旭於未薙髮日。即曾研究此典。每翻舊註。迷悶實多。後因雙徑坐禪。始解文字之縛。復因數番講演。深理葛藤之根。並探二宗。融以心鏡。直至溫陵弘法。方得取筆疾書。脫稿未幾。剞劂旋畢。板留甘露戒壇。不能攜至江外。茲者幻遊普德。略露贓私。諸友固追不已。頓公發意重刊。爰述片言。以為弄引。剖千古未破之籓籬。犯從來嚴設之禁忌。位卑言高。安免於罪。然在出世君子。諒不以人廢言也。

甲申春日古吳藕益智旭書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卷上并序】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撰述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體也。隨緣不變。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變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濕性。譬太虛之群相。不拒發揮。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遍攝遍含。一境三諦。橫辨與豎歷。非並非別。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即此為化他因果。故名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因果妙修。全歸性具。化他力用。寧隔體宗。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義決而華屋有門。圓通既陳。信方便之無非聖性。圓根既選。知耳門之獨利此方。明誨殷勤。戒乘俱急。道場安立。顯密互資。無漸次而立漸次。能歷之正助圓彰。即位次而非位次。所歷之轉依如幻。精研七趣。祇因迷此大佛頂理而妄受輪迴。誰達空華無別體。詳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頂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祕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滅業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觀掌果。智者大師。聞名遙禮。不憚其勞。般剌尊者。剖膊遠傳。不辭其苦。智旭生逢像季。獲遘雄詮。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圓義妙。旨遠趣深。註疏雖多。宗極未立。悲了義之尚隱。痛迷津之孰告。不辭固陋。聊殫隙明。遍採眾長。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與前人苦較是非。但自向斯經深求脈絡。願我同仁。虛心著眼。必有知其同異淺深。違順得失者矣。

時崇禎已卯春三月二十有七日下筆故序

將釋此經。五重玄義。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辨用。五教相。釋此五重。有通有別。通釋七番。具如法華玄義。茲不復出。今別釋中。釋名為二。先就經中所結五名彰存略。次就今題通別諸字正解釋。

初彰存略者。按經中佛答文殊問名。共有五句。一曰。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今僅存三字略去十八字。以大佛頂三字。全示此經正體。是故須存。此體即是顯密圓詮之所依。亦即顯密圓詮之所顯。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密詮不離此體也。十方如來清淨海眼。顯詮不離此體也故但存三字。而顯密二教之體。攝盡無遺矣。二曰。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名全略。以其單從用立。近而復狹。阿難性尼二人。可以攝入諸菩薩中。菩提遍知二法。可以攝入首楞嚴中。蓋首楞嚴三昧。為能得能入。菩提心遍知海。為所得所入。能所原自不二故也。三曰。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名全存。以是一經宗要故。四曰。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此亦從體與宗立名。單約密詮。是故俱略。實則還是大佛頂如來密因義耳。顯密本無二體。亦無二宗。故得以顯攝密。五曰。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此十二字從用立名。略四存八。亦是以顯攝密。

次正解釋為二。初通別合釋。次分句各釋。

初合釋者。一切諸經。皆有通別二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今大佛頂等一十九字。名異眾典。故教別。同名為經。故教通。依教起行。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故行別。會同常樂。故行通。理雖無名。因門名理。理隨於門。四教一十六門入理。故理別。門隨於理。一門所入之理。即一切門理。一切門所入之理。即一門理。故理通。此約一化以論通別。次約一經。前後諸文能詮相異。故教別。所詮理一。故教通。二十五聖方便多門。故行別。同證圓通。故行通。二十五門各具全理。故理別。一門全理融攝諸門。故理通。更約一題。大佛頂即理。了義即教。首楞嚴即行。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以對經字。任運有通別意。又約一字。所言大者。梵語摩訶。具含三義。謂大多勝。大即是理。多即是行。勝即是教。又理大故。教行亦大。行多故。教理亦多。教勝故。理行亦勝。一字中無量義。一一義中義復無量。況一句。況一題。況一經。況一切經耶。通別合釋竟。

次分文各釋為二。初釋別名一十九字。次釋通名經字。
釋別名為二。初揀定。二正釋。

揀定者。一切諸經。別名無量。取要言之。不出七種。一單法。二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法喻。六人喻。七人法喻。今經正以人法為名。略兼於喻。法則有性有修。人則有因有果。大佛頂。性法也。密因修證了義萬行首楞嚴。修法也。如來。果人也。諸菩薩。因人也。略兼喻者。佛頂現化。表示眾生本具性德。是故顯詮名大佛頂經。密詮名大佛頂咒。從所表以立稱。亦得名為喻也。

正釋為二。初分句廣釋。二合辨大途。
初中三。初釋大佛頂。次釋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後釋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初釋大佛頂復為三。初約心法略釋。次約佛法廣釋。三約眾生法例釋。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性。即是大佛頂性。此之理性。在迷不減。在悟不增。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隨釋一法。遍能通一切法。胡須作此三釋耶。特以性德在纏。人莫能曉。如暗室中寶。誰能知者。故必約佛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獨讓能於佛。故必更約九界三性以驗其同。十界並陳。理事悉等。而猶不知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便疑眾生法廣。佛法太高。故必近約一念三因以識其要。若知心佛眾生。的無差別。則言言顯諦。句句知宗。為不了者。作此三番解釋。又恐滯句乘言者眾。說食數寶者多。故今先從近要指南。庶可隨文入觀。

初約心法略釋者。此大佛頂三字。直指眾生現前心性。全彰一經所談理體也。以吾人現前一念。實無分劑。亦無方隅。無有初後。并無時劫。豎窮橫遍當體絕待。不可思議。故名為大。經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云。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又云。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乃至又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等。皆直指此現前一念。當體常遍。無欠無餘。譬如一剎那中所見明月。即是亙古亙今之月。不可謂是月之少分。又如一點水中所現之月。即是天上月之全體。不可謂是少分月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了了常知。不可昏昧。故名為佛。佛者。覺也。經云。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當知聞覺知性。亦復如是。又云。頭自動搖。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卷。又云。覺所覺眚。覺非眚中。又云。聞實云無。誰知無者。乃至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等皆是顯出現前一念之覺性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不可蹤跡。不可名狀。離過絕非。用無窮盡。貴極無為。不墮諸數。故名為頂。譬如佛頂。雖是妙相。而不可見。經云。惟心與目。今何所在。又云。以何為心。當我拳耀。是故七處無所。相想非體。不可指是。不可指非。既非明暗色空。亦非覺聞知見等。皆是顯此現前一念。本自離一切相故也。從來釋此三字。或單約法。謂此法是大覺最勝之頂法。或單約喻。謂喻之以佛頂。使不滯於見相。或單約事。謂繇如來頂中化佛說咒。故得大佛頂名。或單約理。謂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譬如擔板。各見一邊。若知全喻顯法。全事表理。則群說紛紛。合之雙美。蓋如來頂中所現化佛。亦名無為心佛。正表眾生本具性德。而此性德。本極尊貴。如轉輪聖王。夢為蟻子。雖昏妄顛倒。尋羶階下。而床上王體。依然如故。又此性德。既非有相。亦非無相。喻如佛頂。雖不可見。而非無頂。非無頂。即如實不空義。故能從頂發輝。現光現化。不可見。即如實空義。故能超諸戲論。離即離非。空與不空。義似有二。體實無二。即空不空圓融無二義。故能非遮非照。遮照同時。然則不離一喻。三法宛然。法身大。故無所不統。般若大。故無所不照。解脫大。故無所不融。覺於真諦。故一空一切空。覺於俗諦。故一假一切假。覺於中諦。故一中一切中。一空一切空。空無空相。故無有一法出過於空。一假一切假。假無假相。故無有一法出過於假。一中一切中。中無中相。故無有一法出過於中。三字共顯三德而非縱。一字各具三義而非橫。不縱不橫。名祕密藏。七趣迷此而沈淪。迷亦不失。二乘昧此而枯寂。昧亦不減。如來證此為極果。果亦非果。菩薩悟此為真因。因亦非因。善讀經者。能向此三字中識取自心。則無上寶王。不求自致。善觀心者。能向一介爾心中識此妙理。則無邊法藏。觸處洞明。故先約心法略釋也。

次約佛法廣釋者。心法圓具。何所不周。迷強不知。更觀果德。驗果知因。令自薦取。所云廣者。不過廣其所略。非謂心外更有佛法也。復為四意。一約事釋。二約理釋。三約法釋。四約喻釋。雖似遍用古釋。有二不同。一者若但遍用古釋。不能相融。今四釋各列。而義實融通。二者就今四釋各論。則名與古同。而義味迥別。讀者當自詳之。

一約事釋者。經初卷云。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加趺坐。宣說神咒。第七卷云。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又云。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乃至化佛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然後宣說神咒。又云。亦說此咒名如來頂。而結名中。直云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故可約事直釋。謂此咒既是大佛頂咒。此經即名大佛頂經也。夫事相法門。必有所表。且此神咒。釋迦何不自宣。乃現頂光化佛。又此化佛。何故名為無為心佛。良以釋迦如來。既已示現出家修道。方證菩提。眾生習見。謂是從父母以生身。從修證而剋果。條然與我輩有殊。曾不知其心性平等。故今頂現化佛。表其非屬修成。祇是即心自性。方是法身無為天然妙覺。尊勝第一。應化之本。法身故稱大。妙覺故稱佛。尊勝故稱頂。此大佛頂。的是十界同具之心源耳。近有解者。因見經文頂光化佛。遂欲以大佛頂如來五字為句。殊覺割裂文旨。不知只此三字。已足攝於化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