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卷第四) 智旭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卷第四)

智旭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卷第四】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丙二、廣破餘疑。上文就事顯理。即性具相。圓頓妙理。昭揭無餘。所以當機圓悟。永斷疑情。今則別為二乘之人。法執重者。雙騰二疑。以求答示。兼窮起妄之元。俾知迷悟無性。從此便可稱性起修。修非性外矣。分文為二。初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緣無性。丁初、中三。初疑請。二許宣。三正說。戊初、又二。初敘敬。二歎述。己、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正坐聽法。本皆通肩披衣。今起座問法。故偏袒以表敬順也。右膝著地。名為胡跪。亦表敬順之意。合掌以表一心。以上總是恭敬之儀。

己二、歎述又二。初歎教。二述請。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智能斷惑。故名大威。悲能利生。故名大德。又折伏眾生故言威。攝受眾生故言德。折攝並用。如父如母。故言大威德世尊也。如來第一義諦者。歎前所說就事顯理。即性具相。皆第一義。惟有如來能諦了之。故稱如來第一義諦。

庚二、述請又三。初總述疑情。二別述二難。三請佛開示。辛、今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此先述其疑狀。并出其致疑之由也。聾人。喻聲聞無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界去己甚遠。蚊蚋。喻中道微妙法音。本所不見。喻聲聞慧眼。不見佛中道境。何況得聞。喻無明聾障。不聞所詮實義。此述其疑狀也。阿難一輩。所知障輕。故先開悟。煩惱障重。故習漏未除。我等羅漢煩惱障輕。故盡諸漏。所知障重。故尚纏疑悔。此出其致疑之由。由於所知障重也。

辛二、別述二難又二。初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壬、今初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意謂陰入處界。既皆藏性真理。真不容妄。云何現見種種妄相。此妄從何而生。蓋不達如來指妄即真。無妄可撥之旨故也。

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處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意謂地水火風等。一若周遍。更不容他。蓋不達如來全性即相。全相即性之旨。而妄以堅礙為地性。潤濕為水性等故也。

辛三、請佛開示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攸往。猶言所歸。開我迷雲及諸大眾。猶言開我及大眾之迷雲。

戊二、許宣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有學已悟。故獨告無學人也。前文就事顯理。即性具相。無非勝義。今更破盡事理性相餘疑。名勝義中真勝義性。非於前勝義外別有所加。但令真性倍昭明耳。定性聲聞。偏指不迴心者。未得二空。謂但證人空。未證法空。然肯迴心向大。非定性也。一乘寂滅場地者。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唯一佛乘。本來寂滅。依此為本修因地。方是真正無喧雜處。而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今說此法。無論迴心與不迴心。皆令得悟。正可為法華前陣。若至法華。則已開佛知見。更無不迴心者。亦不勞重開示矣。

戊三、正說二。初答迷真起妄。以釋理違事難。二答相隨性遍。以釋相違性難。己初、中二。初總辨真覺。二別明迷悟。庚初、又二。初直指覺性本來寂照。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辛、今初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此先指出本來覺性。不屬迷悟。以為迷悟之所依也。性覺本覺。祇有二名。終無二體。不改名性。固有名本。妙明明妙。不過交互言之。顯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之所不能減。悟之所不能增也。滿慈雖曰常聞。實未達其旨趣。故佛得以兩關勘之。

辛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此文三節。初佛言下。是以明與不明雙徵。次富樓下。是單領明邊而以不明為非。三佛言下。是雙破明與不明皆非也。舊解紛紛。傷文失旨。今不暇辨。但直釋出。令義昭然。初文不必穿鑿令深。但淺淺問云。汝所稱覺明者。為復性有所明。而稱名為覺。為覺乃不明者。而稱為明覺乎。此故立明與不明兩關以勘驗之。富樓那即便答云。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意顯必有所明。方可稱覺。是竟墮在明之一關矣。佛遂雙破之云。汝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覺性矣。既破其所領之非。恐彼轉計無明。故又牒破之曰。無所又復非明。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有所非覺句。顯此覺性不墮明之一關。無所非明二句。顯此覺性不墮不明一關。惟其非明不明。故本來不屬迷悟。而得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別明迷悟二。初明眾生迷真成妄。二明諸佛悟妄惟真。辛初、中又三。初明所起妄因。二明所感妄果。三結果歸因。壬、今初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此正顯一念無明心中。頓具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因也。性覺必明一句。即前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謂性覺必具真明。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亦不是冥然不覺之無明也。但真如本有隨緣之用。由其無始以來曾未悟故。不覺念起而妄為明覺。是故覺性元非所明。由此妄明。遂立妄所。所既妄立。隨即生汝妄能。於是本無同異法性之中。熾然遂成能所二法之異矣。此非世界相續之張本乎。又復異於彼之所異。因異復立妄同。此非十方虛空之張本乎。又既有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豈非眾生相續之張本乎。夫一念無明不起則已。起則必成能所之異。有異則必有同。有異有同。則必有無同無異。如此諸法。森然頓起。擾亂性真。兩兩相待。安得不生勞慮。勞慮既久。安得不發妄塵。既有妄塵。安得不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豈非業果相續之張本乎。是知三相續因。總不離於一念無明也。此文舊以三細六麤釋之。義亦可然。但令文勢斷續。經旨難明。今故不用。設欲配之。亦無不可。妄為明覺。即無明業相。立所。即境界相。妄能。即能見相。境界是相分。能見是見分。此之二分。起必同時。故起信論先能後所。此中先所後能。各從語便。實不相違。已上是三細也。次相待生勞。即六麤中智相。勞久。即相續相。發塵。即執取相。自相渾濁。即計名字相。塵勞煩惱。即業相及業繫苦相也。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不依本覺。安有無明。不依無明。安有境界。不緣境界。安有六麤。攝六麤。祇歸見相。攝見相。祇屬無明。攝無明。不離本覺。可謂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初牒上略明二相。二廣顯三種相續。癸、今初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承上一念無明。既具三細六麤諸相。由是起為世界。靜成虛空。當知十方虛空。祇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種種世界。祇是妄心中之異相所成。則無情空界。不離妄心明矣。又彼同異發明所立無同無異。即是有情眾生。謂之曰同。則身命各異。謂之曰異。則四大是均。心識亦均。故名無同無異。然此無同異法。乃是因於同異發明而立。的是有為之法。與上文本無同異之覺性。實不侔矣。此可見有情眾生。亦祇是妄心中之無同異相而已。

癸二、廣顯三種相續三。初明世界相續。二明眾生相續。三明業果相續。子、今初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正明世界相續。不離一念無明心也。由妄為明覺。因明立所。因所彰能。能為妄覺。所為頑空。妄覺是明。頑空是昧。二法相待。法爾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可見一切風輪。祇是一念中之動相耳。空既生搖。對動成靜。故曰堅明立礙。謂於妄明之中。堅立一種礙相以與動相對也。彼世界之金寶。即汝妄明覺體所立堅相。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可見一切金輪。祇是一念中之堅相耳。於妄心中。堅覺之寶既成。搖明之風復出。以心中妄動之風。摩心中妄立之金。故有火光為變化性。無而忽有。有而忽無。可見一切火大。祇是一念中之動靜二相所摩成耳。妄心堅覺之寶明。既能生潤。妄心變化之火光。又復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可見一切水大。祇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一念妄心。既已全具四大。於四大中。火性常騰。水性常降。交互發生。立諸堅礙。遂有山河大地。水勝則濕為巨海。火勝則乾為洲潬。大者為洲。小者為潬。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故得火光常起。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故得江河常注也。若妄心中之水勢甚劣。火勢甚勝。則結為高山。由此山石。祇是妄心水火結成。故擊則成燄。融則成水。若妄心中之土勢甚劣。水勢甚勝。則抽為草木。由此草木。祇是妄心水土抽出。故燒還成土。絞還得水。可見地水火風。全是妄心中物。以此妄物。於妄心中交互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妄有世界相續。除卻妄心之外。安有少許實法可得耶。此雖答示迷真成妄。理不違事。而海中火起等義。即可密釋相違性之難端。至後相傾相奪。隨為色空等義。又可兼釋理違事之餘惑。良由諦理圓徹。故使佛語巧妙若此。珍之味之。又復應知。文中似惟顯示同居世界相續之相。而方便實報二種世界相續。亦不外此。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即空。故有同居世界相續。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假名無量。故有方便世界相續。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即中。故有實報世界相續也。此文舊以五行生剋訓之。甚違經旨。經顯一切惟心。乃用世間妄計為解。安得相蒙。且如山石擊燄融水。於五行之說。云何會通。若以石屬金。則金能生水。烏能又生於火。若以石為土。則水火皆不應生。又林燒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絞成水。豈是木反生水。故知世間五行。元無實義。不應以彼而釋此也。然儒宗太極兩儀之說。卻與此經暗合。但彼不說惟心所現。便非正因緣境。今不避繁文。試一點出。經文所稱覺明空昧。即彼所稱太極。太極圖中。半白半黑。黑表空昧。白表覺明也。相待生搖。風輪持世。即彼所謂太極動而生陽。以其周行地外。計以為天也。堅明立礙。金輪持國。即彼所謂動極復靜。靜而生陰。以其成形於內。計以為地也。火光為變化性者。即彼所謂體陰用陽。離之象也。水輪含十方界者。即彼所謂體陽用陰。坎之象也。所以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正彷彿此惟心四大。但不達惟心。故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耳。火騰水降等者。即彼所謂後天八卦。水火為政。故離南坎北。以表騰降之象也。大約儒門。計風金二大為天地之體。計水火二大為天地之用。然後具生後天五行。不知太極動靜。全是當人妄心動靜。依此妄動妄靜。妄有世界相續。豈有五行實法能相生剋哉。惟周子先悟道於東林。故作太極圖說。欲人了知太極本非心外實法。只是無明迷於覺性。妄成阿賴耶識。而此無明。全體虛妄。了無自性可得。故點破云。無極而太極。謂此太極。本無所謂太極。但是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耳。後儒不達。更推無極為太極本。失旨甚矣。又孔子易傳。亦云易有太極。乃密指易理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藏心。特以機緣未到。不得明言。此又菩薩苦心。不可不知。

子二、明眾生相續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此明眾生相續。亦不離一念無明心也。故牒前文而示之曰。復次眾生之明妄非他。即是覺性起於妄明為咎。由其所妄既立。遂使能明之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所中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妄成就。由是分開妄能而為見覺聞知之六根。此即前文所謂結暗為色。後文所謂見精映色。結色成根等也。既有此虛妄六根。則念念執之為我。如頻伽瓶。滿中擎空。遂為生死輪迴之本。必招胎卵濕化之形。胎卵二生。則同業相纏。濕化二生。則合離成化。且如胎生之始。由彼虛妄六根中陰之身。於有緣處。見有一點明相。所欲之色發現在前。依此明見。便成婬欲之想。男見父而憎。女見母而憎。男見母而妄想謂妻故成愛。女見父而妄想謂夫故成愛。流注此愛以為受生種子。納彼妄想於父精母血之中而得成胎。此由男女交遘發生。吸引彼同業有緣之中陰。故有因緣。生初七日之羯羅藍。猶如凝滑。二七日之遏蒲曇。其狀如皰。三七日之蔽尸。猶如軟肉。四七日之羯南。猶如堅肉。五七日之缽羅奢佉。分開四支。名為形位。乃至十月而出胎也。如此胎卵濕化四生。隨其所感業緣而隨應之。卵惟想生。如雄鳴上風。雌鳴下風之類。此與七趣文中情想不同。彼以思善為想。念惡為情。此以男女愛慕為想。綢繆為情也。惟想故藉四緣生。一業。二父。三母。四煖。以羯羅藍為初生相。因情故藉三緣生。一業。二父。三母。以遏蒲曇為胎卵漸分之相。合感故藉二緣生。一業。二濕。以蔽尸為初生相。離應故惟一緣生。所謂業力。以羯南為初生相。眾生無始以來。或情變為想。想易為情。合變成離。離易為合等。更相變易。種種不同。所有受業。無不隨業成報。逐其善業。則四生皆有飛舉之樂。逐其惡業。則四生皆有沈墜之苦。以是因緣。眾生相續。明其但是覺明為咎。更無他因也。此雖但明六凡眾生相續之相。而方便實報土中三乘眾生相續。亦可例知。所謂投真諦胎。投俗諦胎。投中諦胎。出見思卵殼。出塵沙卵殼。出無明卵殼。見思習潤。塵沙習潤。無明習潤。潤即是濕。空觀化。假觀化。中道化。乃至界外情想合離。以理思之。

子三、明業果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此明業果相續。總不離一念妄貪也。真如不守自性。妄為明覺。最初一念貪明。已為眾貪之本。由其所貪益劣。造業益惡。感果益苦。一切瞋癡慢等。皆由貪生。故獨指三貪為業果根本也。十生者。於十二類生中。惟除土木金石。空散消沈。不可食故。互來相噉為盜貪者。不與而取。名之為盜。畜生何嘗肯與人食。橫取食之。盜莫大焉。故約互傷名殺。約互取名盜。此特舉業之最重者言耳。若統論惡業。則有十惡。不止身三。又統論業果。則有善惡不動三業。招感三界有漏苦樂不動三果。故下文云。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也。又偏真業。感方便果。緣了業。感實報果。通前三界業果。總是迷中妄業妄果。如水成冰。惟稱性業。感寂光果。即是悟中真業真果。如冰成水。又婬論事婬理婬。殺論事殺理殺。盜論事盜理盜。以成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業果相續。可以意知。文中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二句。互相影略。結成殺盜二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二句。亦互相影略。結成欲貪。餘並可解。

壬三、結果歸因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前已剋示從因感果。今更結屬果惟妄因。別無實法也。三種顛倒相續者。始則似有世界。乃有眾生。有眾生。乃有業果。後則由業果不斷。故眾生不斷。由眾生不斷。故世界不斷。然皆非心外有實顛倒。不過皆是覺明體中。妄生明了知性。因此妄了。發起所知妄相。從於妄有能見而生耳。此中明了知性。即牒前妄為明覺。是業相也。因了發相。即牒前因明立所。是境界相也。從妄見生。即牒前生汝妄能。從此妄能生一切法。是能見相也。今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不過因此虛妄微細三相為本。遂成六麤諸相。終而復始。豈有他哉。

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二。初領義起疑。二舉喻答釋。壬、今初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此領上文眾生迷真成妄之旨。而翻疑真能起妄也。故曰。若此眾生所具妙覺之體。本來如此之妙。如此覺明。不假修證。與如來心不增不減。而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則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乃與眾生元始一般。不識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時亦當無狀復生耶。據此問意。有二種迷。一者不達只今眾生現行無明。及所見山河大地。元非實有。二者不達生佛雖復理同。一惟性德。一有修德。故佛須以四喻而兼答之。

壬二、舉喻答釋二。初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癸、今初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