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卷第二) 智旭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卷第二)

智旭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文句卷第二】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三。初請問。二說示。三領悟。子初、又二。初阿難密請。二匿王顯問。丑、今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前聞佛訶緣影非心。已自矍然。更聞離塵斷滅。咸皆自失。今知見性本無動搖舒卷。故身心泰然也。念無始來三句。領上破妄之益。追責前非。今日開悟三句。領上顯見之益。慶幸新得。前以父喻本覺。子喻始覺。今以母喻如來。乳喻法味也。合掌禮佛已下。正是心念密請。以如來上文。具有身境生滅失真流轉之責。而猶未知只此身心之中。云何是真。如何是妄。何者是虛。何者是實。何者現前生滅。何者現前即不生滅。何故全真是妄。全實是虛。全不生滅是生滅。發明世間諸性。何故全妄即真。全虛即實。全生滅即不生滅。發明出世間性。此則金沙難辨。水乳奚分。自非如來。誰能顯出。故必更約八番研示。乃至廣歷四科。遍融七大。斯義方得究竟明了。當知密請之文。雖在此間。所請之意。貫於二卷三卷矣。

丑二、匿王顯問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前文借客顯主。借塵顯空。空即是寂。主即是常。則已備顯寂常心性。但時流久習斷滅戲論。故於見無動搖卷舒之處。寂義雖知。常義未領。今更躡此為問端也。迦旃延。及毗羅胝子。二外道名。梵語涅槃。此翻滅度。本是超脫生死之名。彼人邪計。謂死後斷滅。無復苦樂。即名滅度。撥無三世因果。大邪見也。

子二、說示二。初明身有遷變。二明性無生滅。丑、今初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惟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始生曰孩。稍長曰孺。皮表名膚。文理名腠。二十三十曰長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已近衰老。故名為迫。逮。及也。言死期將及也。殂落者。遷謝之義。紀者。一十二年。即所謂且限十年。變其文耳。剎那者。最短之時。一念具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非精細觀察。不能知也。故曰。悟無生者。方見剎那。此一段文。可與人命呼吸為註腳。亦可與四運觀心作先容。真實為生死者。讀此必當惕然。

丑二、明性無生滅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此正於現前生滅身中。顯出真實不生滅性也。變化密移。客也。髮白面皺。塵也。而如主如空之見性。不皺不變。性無生滅。奈何溺於斷見。而不自覺悟哉。末伽梨。亦外道名。與前二種外道。皆計斷滅者也。問曰。今有老眼昏花。觀水不辨清濁者。又云何通。答曰。若領前文盲人見暗之喻。則不須此問矣。故今文中。不惟說見精二字。必云性未曾皺。以精猶帶妄。明昧或殊。性不可改。終非斷滅故耳。細心體會。則見見非見之旨。思過半矣。

子三、領悟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捨生趣生。且約破於外道斷見而言之也。又復應知。正生滅中。性不生滅。而此不生滅性。即舉全體而捨生趣生。已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否則仍是一分無常一分常矣。

癸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二。初疑問。二示答。子、今初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如來所指元無生滅。乃是見聞之性。喻如大海全體。阿難所計見聞之用。依舊局在身中。喻如大海一漚。先須知此問端下落。方知下文答在問處。

子二、示答二。初順世立喻。二正以法合。丑、今初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