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遊走於歷史的傳奇遷徙者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時間:2010-12-9
據傳,早年間美國的間諜衛星在中國福建西南部發現了一群或方或圓形的奇怪建築,認為這是中國的核武器基地,引起了美國社會上下的恐慌。
事後,經秘密調查才明白,那原來是福建客家人居住的土樓,雖然也帶著古代軍事防禦的味道,但與老美們所關心的那個“軍事設施”相差甚遠,美國人那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雖然這個傳聞多少有點演繹的成分,但客家土樓和客家文化從此便走進了世人的視野。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但歷史學家似乎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彼時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裏有陽光,哪裏就有客家人;哪裏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裏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人們常常讚歎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她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她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係及社會人際關係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一支穿越歷史的遷徙者
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裏),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此後,經過其他五次大規模南遷,到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佔漢族人口的5%。
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北韓,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臺、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