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大日本帝国
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大日本帝國
↓ 1868年–1947年 ↓
國旗 國徽
國歌
《君之代》
綠:領土
黄綠色:委任統治區域
蘋果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佔領地
首都 京都→東京
常用語言 官方:日本語
非官方:朝鮮語、臺灣語
主要宗教 神道教
政制 1868年~1890年
無憲絕對君主制
1890年~1947年
立憲絕對君主制
1945年无条件投降
1946年人間宣言
1947年宪法改正
日本天皇
- 1867-1912 明治天皇
- 1912–1926 大正天皇
- 1926–(1989) 昭和天皇
內閣總理大臣
- 1885-1888, 1892-1896, 1898, 1900-1901 伊藤博文 (首)
- 1941–1944 東條英機
- 1945 鈴木貫太郎 (末)
立法機構 帝國議會
- Upper house 貴族院
- Lower house 眾議院
歷史時期 新帝國主義
- 明治維新 1868年1月3日
- 廢藩置縣 1871年8月29日
- 頒布宪法 1890年11月29日
- 宪法改正 1947年5月3日
面積
- 1940年 675,400.78 km2 (260,774 sq mi)
人口
- 1940年估計 103,727,610
密度 153.6 每平方公里 (397.8 /sq mi)
貨幣 日圓(大日本帝國時期)
朝鮮銀行券(朝鮮圓)
臺灣銀行券(臺灣圓)
日本軍用手票
繼承自 繼承國
德川幕府
琉球国
蝦夷共和國
大韓帝國
臺灣民主國
千岛群岛
南萨哈林岛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美國治理琉球時期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中華民國台灣省
萨哈林州
日本在二戰時所統治及佔領的地區,其範圍幾乎擴及整個西太平洋地區
大日本帝國是從1868年到1947年期間日本的正式國號。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歸還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朝廷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領導班子為中心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掌握政治實權。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生效,日本將国号改为大日本帝国,国家元首为天皇,政体为絶對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內閣及國會也漸次設置。
后来,“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都曾经為政府使用過,直到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國」[1]。通用略称是“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战败后的日本新的国家体系形成。
目录 [隐藏]
1 國土範圍
1.1 首都
1.2 內地
1.3 外地
1.4 租借地
1.5 委任統治區域
1.6 間接統治區域
1.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佔領地
2 人口
3 相關作品
4 注释与参考文献
5 参见
[编辑] 國土範圍
[编辑] 首都
规定了国号的宪法京都→東京
明治天皇在1867年即位後,隔年即以「行幸」(天皇出巡)的名義,將皇室駐地由京都遷至江戶(日本歷史上稱為「東京行幸」),以之為行在,並以「在東方的京都」之名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在此之後,日本朝廷及政府也隨之遷移至東京。明治天皇以江戶時代的江戶城為新住所,這個新皇宮曾使用「東京城」、「宮城」等名,二戰後更名為皇居至今。
按照日本憲法的規定,皇室的駐地即為首都所在,但名義上正式代表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高御座」,至今仍位於京都舊皇宮(即今日的京都御所)之內,未隨著皇室駐地遷至東京而有所變動。
[编辑] 內地
與現在日本的領土範圍相同,即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琉球群島(1871-1879年依日本政府的「琉球処分」將琉球王国納入版圖),以及其他附屬島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位於北海道東北方的「北方領土」。雖然日本聲稱自古即為其領土,但二戰結束後,即由俄羅斯佔領並實際統治至今,目前日俄雙方對此仍有爭議。
[编辑] 外地
有別於內地的稱呼,性質類似於清朝的藩部。雖然外地在性質上屬於殖民地,但由於在法理上,外地仍屬於日本國土的一部分,故日本本土的部分法律適用於外地。在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本被迫放棄所有外地的統治權。
台灣:包含澎湖以及新南群島(南海諸島)
1895年由馬關條約獲得,參見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
南樺太:即庫頁島南半部(北緯50度以南)
1905年由日俄戰爭獲得,1942年編入內地。
朝鮮半島
1910年由日韓併合獲得,參見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
[编辑] 租借地
關東州:位於遼東半島南端,涵蓋大連、旅順等地
膠州灣:包括青島等地;日本的統治時間僅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914年 -1922年)。
[编辑] 委任統治區域
南洋廳(南洋群島,包括现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和帕劳):原為德國屬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聯委任日本統治,日本退出國聯後將其併吞。
[编辑] 間接統治區域
南滿洲鐵道附屬地(滿鐵附屬地)
中國各大城市內的租界
天津日租界
汉口日租界
苏州日租界
重庆日租界
另外,日本在上海公共租界和鼓浪屿公共租界内,有一定势力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佔領地
英属马来亚、北婆罗、沙捞越(今馬來西亞聯邦)1941年-1945年參見:日本佔領馬來亞
英屬新加坡(今新加坡共和國)1942年-1945年參見:新加坡日治時期
英屬緬甸(今緬甸聯邦)1942年-1945年參見:日本佔領緬甸及緬甸國
英屬香港(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941年-1945年參見:香港日治時期
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寮國、柬埔寨)1940年-1945年參見:越南帝國
美屬菲律賓(今菲律賓共和國)1942年-1945年參見:日本佔領菲律賓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1941年-1945年
[编辑] 人口
大日本帝国的國土範圍(昭和初期) ①内地、②台灣、②新南群島、③樺太、④朝鮮(以上為正式領土)、⑤關東州、⑥滿鐵附屬地、⑦南洋群島地區 面積
(km²) 人口[2]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日本 382,560.83 55,963,053 64,450,005 73,114,308
台灣 35,961.21 3,655,308 4,592,537 5,872,084
樺太 36,090.30 105,899 295,196 414,891
朝鮮 220,788.44 17,264,119 21,058,305 24,326,327
總計 675,400.78 76,988,379 90,396,043 103,727,610
關東州 3,462.45 688,130 955,741 1,367,334
滿鐵附屬地1 290.30 231,438 372,270 -
南洋群島 2,148.80 52,222 69,626 131,157
1. 1937年行政權返還滿洲国,但实际仍有关东军掌控,满洲国政府实为傀儡。
國立中央博物館藏朝鲜总督府管辖范围图[编辑] 相關作品
《大日本帝国》(东映1982年出品。导演舛田利雄)
《紅色警戒3》(美商藝電於2008年推出的遊戲軟體,遊戲中的「昇陽帝國」以此為藍本。)
[编辑] 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
^ Kojima, Reikichi. Waga kuni saikin no fu ken oyobi to shi jinko, Showa jugo'nen kokusei chosa no kekka ni yoru.
[编辑] 参见
明治天皇
明治維新
大正天皇
昭和天皇
大日本帝國憲法
內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平洋戰爭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軍國主義
武士道
滿洲國
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總督
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日清戰爭)
後藤新平
東鄉平八郎
乃木希典
东条英机
兒玉源太郎
显示▼隐藏▲查 • 論 • 編近代殖民國家
澳大利亚
比利時
库尔兰
英国
丹麥
荷蘭
法国
德國
意大利
日本
葡萄牙
俄罗斯
西班牙
瑞典
奥斯曼
美国
显示▼隐藏▲查 • 論 • 編曾在大日本帝国影响下之国家或政权(“大东亚共荣圈”)
日屬琉球
日屬朝鲜
日屬台湾
满洲国→满洲帝国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
上海市大道政府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
上海(特别)市政府
天津市治安维持会
天津特别市公署
天津特别市政府
日治香港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新馬來日本軍政地
日治荷屬東印度
越南帝国
老挝王国
泰王国
柬埔寨王国
缅甸国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显示▼隐藏▲查 • 論 • 編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