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宋美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美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美齡

宋美齡
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任期
1948年5月20日 – 1949年1月21日
繼任 郭德潔(代理)
任期
1950年3月1日 – 1975年4月5日
前任 郭德潔(代理)
繼任 劉期純
出生 1897年3月5日
大清帝國上海
逝世 2003年10月23日 (106歲)
美國紐約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父母 宋嘉澍 (父)
倪桂珍 (母)
親屬 宋靄齡 (姊)
宋慶齡 (姊)
宋子文 (兄)
宋子良 (弟)
宋子安 (弟)
配偶 蔣中正 (1927年-1975年)
信仰 衛理宗
宋美齡(1897年3月5日[註 1]-2003年10月23日)中華民國前第一夫人,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妻子。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指導會議指導長、輔仁大學復校第二任董事長及名譽董事長。宋美齡在近代中國歷史與對美關係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目錄 [隐藏]
1 生平
1.1 早年(1897—1926)
1.2 第一夫人(大陸時期,1927—1949)
1.2.1 初期
1.2.2 西安事變
1.2.3 抗戰時期和中美關系
1.2.4 國共內戰時期
1.3 第一夫人(台灣時期,1950—1975)
1.4 晚年(1976—2003)
2 家族
3 身後各界反應
3.1 台灣
3.2 中國大陸
3.3 美國
4 評價
4.1 自己
4.2 他人
5 逸聞
6 注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9 參見
[編輯]生平

[編輯]早年(1897—1926)
1897年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日),宋美齡出生於中國清朝上海虹口朱家木橋(今東餘杭路)。她的父親宋嘉澍是中國海南文昌縣人,曾經擔任美南監理會(今衛理公會)的牧師,後來離開傳教職務經營出版業致富;母親倪桂珍則出身上海本地的名門富裕家庭,其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學士徐光啟(羅馬天主教基督徒)。宋美齡是兄弟姊妹6人中第4個出生的,2個姐姐宋靄齡、宋慶齡分別比她年長8歲和4歲,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長3歲,2個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則分別比她年幼2歲和9歲。


威斯里安女子學院
1903年,6歲的宋美齡進入上海三一堂女塾就讀。1908年,11歲的宋美齡與二姐宋慶齡同時赴美國留學,先後在紐澤西州薩米特鎮以及喬治亞州梅肯市的皮德蒙特學校、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就讀,1912年進入麻薩諸塞州的威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 MA),1917年回到中國。這時,她必須努力學習漢語,並重新融入華人社會。回國前,宋美齡已經與哥哥宋子文的好友劉紀文秘密訂婚。
1920年,蔣中正與宋美齡在上海初次見面,立刻展開了熱烈地追求。由於蔣介石已經結婚,並且信仰佛教,倪桂珍強烈地反對他們的交往,要求蔣中正先行與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約才答應他的追求。
[編輯]第一夫人(大陸時期,1927—1949)
[編輯]初期


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和宋美齡舉行婚禮。
1927年12月1日,蔣宋兩人於上海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69號的宋家和靜安寺路戈登路口(今南京西路江寧路口)的大華飯店舉行結婚儀式,此一結合曾被一語雙關的稱為「(蔣)中(正)(宋)美(齡)合作」。
1930年,在宋美齡的促使下,蔣中正在上海虹口崑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禮,成為基督教徒。1931年10月26日時代雜誌美國版封面人物為蔣中正與宋美齡夫婦。
宋美齡對中國空軍的現代化作出重大貢獻。1932年,宋美齡擔任中國航空委員會祕會長,並曾經負責當時中國空軍之組建,日後被空軍譽為「中國空軍之母」。
至1935年,在宋美齡的促成下,中國成了美國武器和飛機的最大進口國。1937年,蔣中正授權宋美齡掌握空軍;宋美齡聘請陳納德將軍整頓中國空軍。
1934年,國民政府在蔣中正與宋美齡的主導下開始推行「新生活運動」,宣傳新政內容;秋天,隨蔣中正作了1個月的西北考察。
[編輯]西安事變
主條目: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楊虎城與張學良扣押蔣中正,實行「兵諫」,發生了舉世聞名的西安事變。蔣中正在西安被扣押的消息傳出後,宋美齡大為震驚。她當時正在上海養病,沒有隨行。聞訊後,顧不得身體不適,急忙趕回南京同政府有關人員,商議解救辦法。宋美齡竭力陳說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安事變營救蔣中正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面「檢束與忍耐,勿使和平絕望」,「推進軍事之前,先盡力求委員長出險」。隨後,宋美齡、宋子文等於12月15日飛往西安,代表蔣中正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正式進行談判,進展順利。最後達成協議。12月25日下午,蔣中正偕宋美齡等人飛離西安,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編輯]抗戰時期和中美關系
1938年,宋美齡的《戰爭與和平通訊》出版;組織婦女工廠和戰時學校,以「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工作指導委員會」為全國婦運最高指導機關。同年影響非常大的美國《時代》周刊把蔣中正和宋美齡作為一九三八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評選他倆為1937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並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國家是中國。在陸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國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尤其是在上海,中國軍隊連續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進。在這個關鍵時刻,領導這個國家的是一位最能幹的領導人蔣中正和他的傑出夫人宋美齡。」


蔣中正宋美齡夫婦
與史迪威將軍於緬甸(1942年)
1943年,為了取得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更多支持和同情 ,宋美齡作為蔣中正的特使,於該年二月訪問美國。她成為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夫人的貴賓,在白宮住了十一天。她那優美的儀態、高雅的風度和適度的言談,贏得了羅斯福夫婦的敬佩。在此期間並完成對美國募款的任務,並於2月18日在國會發表演說,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中國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蘭女王),勸說美國將注意力從歐洲戰場轉移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中國贏得了美國的同情,隨後,宋美齡又去美國各地發表演說,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總計有超過25萬人聽過她的演說。3月1日,宋美齡首次單獨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封面人物,這也是她第三次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前兩次是與夫婿蔣中正共同被選為封面人物,其中有一次是1937年與夫婿蔣中正共同被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當時,美國朝野對日本空襲珍珠港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所遭受的重創還記憶猶新,所以對中國艱苦抗戰的英勇表現產生了由衷的敬意。他們把這種敬意集中表達在對宋美齡的歡迎上。加以宋美齡有著在美國接受教育的背景,美國人覺得這是自己國家培養出來的高雅人才,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因此,美國一時掀起「宋美齡熱」,傳播媒介大量報導她的行涵,許多雜誌以她的肖像作為封面。她所到之處,人們鼓掌歡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美國國會更順勢廢除實行已有60年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提高美國華人的地位。接著,宋美齡又去加拿大訪問,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
戰時,她為國軍縫製軍服以及在醫院探望國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許多中國人民的愛國心。


宋美齡與埃莉諾·羅斯福
1943年11月,宋美齡隨蔣中正出席中、美、英三國首腦開羅會議,穿梭於蔣中正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之間,充分顯示了外交才幹。由於蔣中正不會說英文,居中翻譯協調的工作全部由宋美齡負責,羅斯福事後說:「我對蔣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現在想想,我對蔣先生的認識,幾乎全部是透過他的夫人。」事後,邱吉爾對羅斯福說:「這位中國女人可不是弱者」!
[編輯]國共內戰時期
1946年,為調停國共衝突,美國派遣特使馬歇爾來華,接受蔣中正夫婦招待,由於接受西方美國教育,宋美齡與馬歇爾在各方面的交流反應,引起民情不同的中國人及部分美國人批評。
1946年10月,蔣中正夫婦首次造訪台灣,參加「台灣光復一周年紀念」活動,兩人皆對台灣留下深刻的印象。
戰後,宋美齡姐夫孔家與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團在政治力的默許下,在貿易特許權、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許多近代史研究者認為是導致當時中國國民黨形象敗壞的主因之一。台灣公視「世紀宋美齡」第二集「奮起與挫敗」中,曾描述宋美齡親人孔宋家族以權勢謀私利,蔣經國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打到宋美齡的姨甥孔令侃,但在宋美齡干預下,蔣中正還特地發了一封電報給當時上海市長吳國楨處理此事,暴露出內心的掙扎。[2]
1948年底,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一路失守,蔣中正為了爭取美國對他再次的支持,再度派遣宋美齡前往美國,然而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冷淡處理,在美國無能為力。
[編輯]第一夫人(台灣時期,1950—1975)


晚年的蔣公與夫人
1950年宋美齡來到國民政府的台灣與夫蔣中正會合,開始了在台灣的生活。她基於宗教信仰與認知,反對共產主義,反對共產黨,支持「反共復國」活動,並創辦中華民國婦女反共聯合會、華興育幼院等等。
1967年擔任在台復校的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病逝於台北,中華民國政府舉行國葬,宋美齡旋於隔年離開台灣,定居美國。
[編輯]晚年(1976—2003)
1979年中(共)美關係正常化後,宋美齡在美國仍堅持反共復國的理想,並曾發表「給廖承志的公開信」、「為勸告鄧穎超信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公開信。
1981年5月29日宋美齡二姊宋慶齡過世,華盛頓的中國大使館曾向她發訃聞,並希望她能夠回國赴北京祭拜,宋美齡在幾經考量後,拒絕了這項請求。
1986年宋美齡返臺,發表了「我將再起」演說,引起臺北政壇議論。同年參與出席「蔣中正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上台發言說出「我只希望,讓三民主義的光輝,普照大陸」。
1988年蔣經國過世,國民黨擬推李登輝代理黨主席之前,宋美齡致函當時的國民黨祕書長李煥表達異議,認為此事不宜過急。7月,國民黨13全大會,通過李登輝總統為黨主席,宋美齡以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身分發表「老幹與新枝」演說,這是她在台灣公開政治場合最後一次發表演說。
1991年再次離台赴美,並從官邸帶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之後除了孔家甥輩過世外,不再回過台灣,1994年後長居紐約。
1995年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十周年,宋美齡接受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杜爾及參議員賽蒙,分別代表共和黨及民主黨的邀請,出席美國國會為她舉行的盛大致敬會,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中美關係所做的貢獻。
2003年10月23日北京時間5時17分於紐約逝世,享壽106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領袖及夫人中最長壽者[2]。
[編輯]家族

她的2位姐夫分別是孔祥熙和孫中山。
[編輯]身後各界反應

[編輯]台灣
人民多表達對蔣夫人過世感到難過,並肯定她對中華民國的貢獻。眾多百姓主動前往設在台灣的簡易靈堂,向這位「永遠的第一夫人」致敬。
中華民國政府通過總統頒布褒揚令給予褒揚,褒揚令原文為:
「 故總統 蔣中正夫人宋美齡女士,資賦穎秀,維四岳之通靈;才慧雙修,隨百花而誕降。早歲負笈遊美,卒業麻州衛斯理女子學院,學貫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瀝膽披肝,歷經開國、靖難、剿共、抗戰、戡亂等諸役,尤以西安事變,蹈危履險,深入虎穴,厥績至偉。抗日戰爭期間,週旋壇坫,應邀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演講,蜚聲海甸,鞏固中美邦誼,終至勝利。出席開羅會議,確保我國領土完整,盛譽揚輝,貢獻至鉅。為我國空軍建軍,展佈新猷;創辦華興育幼院,施愛遺孤;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恢弘婦權;籌設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澤惠群民。綜其生平,跨歷三世紀,惠愛在朝野,簡冊留芬,允垂世範。上壽歸真,殊深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
總統 陳水扁。

除了頒發褒揚令外,中華民國政府還致送國旗覆棺。由於家屬認為宋美齡已經入殮,致送之國旗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致送之黨旗到紐約後,家族並未為此舉行覆棺儀式。宋美齡與宋子文、宋藹齡、孔祥熙都安葬於紐約馮克里芬墓園(Ferncliff Cemetery)。
在紐約的宋美齡告別式上,可以說是蔣家多年來的大集合,除了身體健康不佳的蔣方良沒能前去外。包括蔣孝文遺孀徐乃錦、蔣孝章俞揚和夫婦、蔣孝武前妻汪長詩、遺孀蔡惠媚、蔣孝勇遺孀方智怡、蔣緯國遺孀丘如雪,子蔣孝剛以及第三代的蔣友梅、蔣友蘭、蔣友松、蔣友柏、蔣友常、蔣友青等皆出席。
[編輯]中國大陸
官方與民間均肯定她在抗戰時對中國的貢獻。
《新聞聯播》在報導宋美齡逝世時,讚揚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到美國遊說聯合對抗日本以及後來在台灣為反對台獨的貢獻。
[編輯]美國
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表示:「蔣夫人是美國人民的親密朋友,為她的過世感到難過。」
[編輯]評價

[編輯]自己
「The only thing Oriental about me is my face」[3]
[編輯]他人
國際推崇她為「中國空軍之母」,中國民間也有「永遠的第一夫人」的稱謂。[來源請求]
美國將軍史迪威說:「直率、堅強、有活力。喜歡權力,愛拋頭露面……」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埃利奧特·羅斯福說:「蔣夫人多年來始終是以一種征服人的魅惑與假裝對她的談話對方發生興趣的方式來應付人——尤其是男人,這已經成為她的第二性格。我怕看她的第一性格發作,說實話,那會嚇壞我。」[4]
[編輯]逸聞

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演講被胡適評為「不像樣子,不知說些什麼」,但仍然引起轟動。[5]
在白宮餐桌上,羅斯福總統談到令人頭疼的礦工罷工問題,問宋美齡應該如何處置工運領袖,她很自然地舉起手,在喉嚨上一划。[6]
抗日中訪美,生活仍然極為奢侈。在白宮對服務人員頤指氣使,引起美方反感。[7]
宋美齡請美國時代周刊女記者安娜莉賈克貝在重慶一家西餐館吃飯,飯後宋美齡拿起駱駝牌香煙說要抽煙,她問安娜莉賈克貝:「妳抽不抽煙?」安娜莉賈克貝說不好意思,因為她看到牆壁上有標語說「請勿抽煙」,標語裡面還有一個句子說,種煙草經費要省下來種田,增加糧食生產。宋美齡就不客氣自己一個人抽。她們聊天,聊美國的文化、聊好萊塢的文化,然後美國電影明星,聊了一兩個小時以後,安娜莉賈克貝煙癮大發,忍不住了,她對宋美齡說:「夫人,我是抽煙的,剛剛因為我看到牆壁上那張標語,我不好意思抽」。那個宋美齡就說,「那個標語是寫給老百姓看的。」[8]
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回憶,宋美齡曾要召見陣亡將領的遺孀,以示宣慰,但在眾寡婦到總統府後,久等不來,最後託病未見,使未亡人們倍感寒心。[9]
溥儀在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其實就是指宋美齡。
[編輯]注釋

^ 有關宋美齡的出生日期尚存爭議。《宋家王朝》(The Soong Dynasty, Sterling Seagrave, 1985)一書說她出生於1897年3月5日。宋美齡首次赴美的護照則顯示她出生於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二日(轉換為公曆是1898年3月4日)。而《紐約時報》則在她的訃文中說她出生於1898年3月5日。[1]
[編輯]參考文獻

^ 宋美齡生日之謎. 日本新華僑報網 [20100430].
^ 2.0 2.1 蔣宋美齡辭世!生前不作傳 一切留待歷史還原. Nownews今日新聞. 2003-10-24 [2010-02-01].
^ Chiang Kai-shek's widow dies. BBC. 2003-10-24 [2010-02-01].
^ 汪榮祖,李敖《蔣介石評傳》
^ 《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15冊
^ 羅斯福總統夫人回憶錄This I Remember 284頁
^ 羅斯福總統夫人回憶錄This I Remember
^ . 鳳凰網. 2004-3-16 [2010-12-18].
^ 蔣介石愛將張靈甫遺孀:對宋美齡沒好感. 鳳凰網. 2008-09-27 [2010-02-01].
[編輯]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宋美齡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宋美齡
世紀宋美齡(上)
世紀宋美齡(中)
世紀宋美齡(下)
人民網:宋美齡走完106歲人生路
[編輯]參見

美齡號

榮銜
首任 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1948年5月20日 - 1949年1月21日 繼任:
郭德潔
(代理)
前任:
郭德潔
(代理) 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1950年3月1日 - 1975年4月5日 繼任:
劉期純
教育職務
前任:
田耕莘 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1967年-1992年 繼任:
單國璽
檢 • 論 • 編
宋嘉澍家族














韓鴻翼

























































































韓政準

韓教準
(宋嘉澍)

倪桂珍

韓致準




































































































宋靄齡

孔祥熙

宋慶齡

孫中山

宋子文

張樂怡

宋美齡

蔣中正

宋子良

宋子安

胡其瑛






























































































孔令儀

孔令侃

孔令偉

孔令傑

宋瓊頤

宋曼頤

宋瑞頤








宋伯熊


宋仲虎

檢 • 論 • 編
蔣中正
家族
蔣斯千(祖父) · 蔣肇聰(父親) · 王太夫人(母親) · 毛福梅(元配) · 姚冶誠(側室) · 陳潔如(再娶) · 宋美齡(三娶) · 蔣經國(長子) · 蔣緯國(次子,養子)

國家、主義及政黨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憲法 · 中華民國國軍 · 三民主義 · 反共主義 · 國民政府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 國民革命軍 · 中國國民黨(同盟會 · 國民黨 · 中華革命黨)
軍事
辛亥革命 · 二次革命 · 護法運動 · 東征 · 中山艦事件 · 北伐 · 中原大戰 · 剿共 · 八年抗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國共內戰 · 八二三砲戰 · 國光計畫 · 特級上將
政治
寧漢分裂(清黨) · 訓政 · 新生活運動 · 西安事變 · 廬山聲明 · 開羅會議 · 重慶談判 · 政治協商會議 · 制憲國民大會 · 行憲 · 國民大會 · 二二八事件 · 動員戡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戒嚴(台灣省戒嚴令) · 白色恐怖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冷戰 · 國共關係(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 兩岸關係 · 聯合國
選舉
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196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196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197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相關人物
孫文 · 陳其美 · 汪精衛 · 胡漢民 · 杜月笙 · 陳果夫 · 陳立夫 · 張學良 · 李宗仁 · 閻錫山 · 馮玉祥 · 孫科 · 何應欽 · 胡宗南 · 戴笠 · 戴季陶 · 孔祥熙 · 宋子文 · 白崇禧 · 胡適 · 陳誠 · 孫立人 · 嚴家淦 · 毛澤東 · 周恩來 · 林彪 · 楊虎城 · 史迪威 · 陳納德 · 馬歇爾 · 羅斯福 · 杜魯門 · 麥克阿瑟 · 艾森豪 · 邱吉爾 · 史達林 · 赫魯雪夫
其他相關
中山陵 · 中華民國總統府(南京 · 台北) · 奉化故居 · 中正紀念堂 · 士林官邸 · 草山行館 · 蔣公行館 · 慈湖 · 慈湖陵寢 · 中正區 · 中正路 · 介壽路 · 中正公園 · 國立政治大學 · 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 · 國立中正大學 · 中正嶺 · 蔣公誕辰紀念日 · 蔣公逝世紀念日 · 蔣公紀念歌 · 桃園國際機場
檢 • 論 • 編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查爾斯·林白 (1927) · 沃爾特·克萊斯勒 (1928) · 歐文·D·揚 (1929) · 聖雄甘地 (1930) · 皮埃爾·賴伐爾 (1931) ·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2) · 休·薩繆爾·詹森 (1933) ·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4) · 海爾·塞拉西一世 (1935) · 華里絲·辛普森 (1936) · 蔣介石 / 宋美齡 (1937) · 阿道夫·希特勒 (1938) · 約瑟夫·史達林 (1939) · 溫斯頓·邱吉爾 (1940) ·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41) · 約瑟夫·史達林 (1942) · 喬治·馬歇爾 (1943) · 德懷特·艾森豪 (1944) · 哈利·S·杜魯門 (1945) · 詹姆斯·F·伯恩斯 (1946) · 喬治·馬歇爾 (1947) · 哈利·S·杜魯門 (1948) · 溫斯頓·邱吉爾 (1949) · 美國戰士 (1950)
全部 · 1927–1950 · 1951–1975 · 1976–2000 · 2001–目前
29個分類: 1897年出生 | 2003年逝世 | 自2010年一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 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 中國女性政治人物 | 台灣女性政治人物 |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 行憲前立法委員 | 中國國民黨黨員 | 冷戰人物 | 國共戰爭人物 |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 第二次世界大戰女性人物 | 西安事變人物 | 中華民國空軍人物 | 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 | 衛斯理學院校友 | 中華民國基督教人士 | 在美國的中華民國人 | 移民美國的中華民國人 | 孔宋家族 | 蔣氏家族 | 台灣外省人 | 上海人 | 文昌人 | 中華民國人瑞 | 宋姓 | 人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