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第六章 樂見聖賢

第六章 樂見聖賢
  樂見聖賢,是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生做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世、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法義分享】:以佛陀的要求標準是:要證到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才有資格當眾生的「善知識」。這裡的經文是敘述阿難跟佛陀反映,有修行證果、證到阿羅漢的人,太少了!認為「無魚、有蝦也好」(將就將就),只要具足一些正知正見,或是初果、二果,這樣也可以做善知識。佛陀就講:不可以這樣!因為佛陀要求是高標準,真正要做眾生的善知識,是要成就證阿羅漢,這樣才最好啦!佛陀就說不是半梵行者,不是一半這樣就可以,解脫道要走完,這樣是最好。因為「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有沒有斷除,還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是初果到三果,都一樣有在尋尋覓覓的階段。初果到三果,雖然已經走在正法的解脫道上,但是初果、二果、三果,都一樣在尋覓的階段,也因為對「無常」跟「無我」的體證,還沒有到達阿羅漢的深度,也就是對生命核心的執取,還沒有完全破除,雖然理解上可以知道「無我」,但是還沒有真正做到,因此佛陀就以高標準的要求,認為要成就阿羅漢,才能夠成為眾生的善知識。
  佛陀就講:以我為例,我常為諸眾生做善知識,本身就是走過這一條解脫道,了悟生死大事的人,「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因為眾生「有生」的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因為佛陀了悟、體證到「無我」、「無生」,所以佛陀以高標準來看就是說:「有生、有死」都是凡夫,還在苦海中浮浮沉沉、頭出頭沒。因為眾生「有生」,還在生死苦海之中浮浮沉沉,所以才會有如來、世尊來說正法,讓眾生「現法令脫於生」,「現法」也就是現世、這一世、現在,你就可以去逐步的見到法,這一世就可以解脫自在。
  所以,原始佛法都不是講未來、來世怎麼樣,那種說法是不得已的,當你根基因緣不成熟,才講來世,不然都是講這一生、這一世,亦即「現法令脫於生」,因為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了悟「無常」跟「無我」,於是對生命的執取就會全然的放開,就能夠脫離生死輪迴,亦即「令脫於生」。因為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有這些種種苦,眾生被這些苦,逼得在苦海中浮沉、不安,只要好好聽聞佛法,聞、思、修逐步上來,就能夠「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
  你要出離苦海、到達究竟涅槃彼岸,是「不待時節」,不用再等到「三大阿僧衹劫」,或是要等到未來佛誕生才有,那都是後來的說法,原始佛法沒有這樣的說法。佛陀就跟我們講:因為法它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都是存在的,只要你好好靜下來去現觀,就能夠「不待時節」,「現令」就是現在就令脫惱苦,而「見通達」就是你現在就能夠通達,了悟、徹悟、徹證佛法,徹證真理、自覺證知,自己有沒有體證到,可以親自去覺知到、證悟到。「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如果是真正走過來的人,他會有能力引導你,實際去體證到;如果他本身沒有親證走過來,不管他再怎麼講,都只是還在「知識」的層面,「知見」的層面上而已。所以,佛陀能夠引導眾生,然後去親證、親見,亦即「自覺證知」,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善伴黨。
  (第二節)只要你能夠按照解脫道的次第逐步上來,在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這樣就進入「聖者之流」,也就是「如來」的聖眾--四雙八輩,如果能夠進入「聖者之流」,就是屬於世間的福田,因為他已經知道解脫道怎麼走了,就值得眾生恭敬,慢慢跟他學習走上解脫道。親近具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培養恭敬心與柔軟心,將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與浪費,培養恭敬心跟柔軟心非常重要,有的修行人並沒有很重視這方面,當他要跟人家學習,也是抱著一種「我慢」心,好像來這裡學習一個功夫,學好之後就走人,或是有一天學得比你厲害之後,青出於藍、更甚於藍,可以江山換人,江湖那一套越修越厲害的心態。
  真正的「出世間解脫法」,絕對不是這樣!如果以如此心態學習,是沒辦法學到「出世間法」的心法。因為你的心不柔軟,就沒辦法契入;心不柔軟,就沒辦法見到法。所以要有柔軟心、要真心。
  (第三節)「弟子敬奉師長」有哪些要注意的?師長要對弟子有哪些注意的?這裡的經文大家自行參考,因為文字比較容易瞭解。【法義分享】: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要先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而且身心柔軟,明眼善知識才會出現。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如果沒有要邁向解脫的決心,沒有決心要學習,縱然有解脫者出現,他也沒辦法協助你。所以,你如果沒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沒有虛心學習之心,善知識就不會出現。縱然有解脫者在你面前出現,如果你帶著我慢之心在看,或是說你想跟他較量功夫,有這種較量之心,真的解脫者很少很少會出招讓你看的。你真心、誠心、柔軟心,才能夠找到真正的善知識。
  (第四節)如果一個人能夠奉侍善知識,他會怎麼樣?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這在修行解脫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環,等於說一環一環這樣下來。如果能夠侍奉善知識,「便習奉事,若習奉事,便習往詣」會漸漸喜歡聽聞佛法,什麼時候要上課了,大家就會把時間騰出來,除非天大地大的事情,不然一定設法克服,然後過來聞法,就會熱衷於聞法。
  當聽聞到善法之後,「便習耳戒」,本來對正法無法了解、體會,當你慢慢聞思之後,法喜就會漸漸產生,因為常常在聞思,體悟就會越來越增加,在聞思的過程會「習觀法義」,「止觀雙運」去體會法義。「觀」是你的心要寧靜下來,做有深度的體悟。當你慢慢進入有深度的體悟之後,就會「便習受持法」,這時候也漸漸進入實修,向你講述無常、苦、無我,是真、是假?你會不斷去求證、求證、求證。
  有的人認為《阿含經》,或是佛陀所講的法、佛法,是屬於佛教的,其實這樣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正確,像我們這樣幾堂課下來,大家可以慢慢體會到,我們所講的這些法,並不專屬於任何一個宗教、一個宗派,因為這些都是眾生通通有的共同問題,任何宗派、任何宗教的眾生都有,不是說你基督教徒,就沒有這些問題;不是說你是信奉一貫道,就沒有這些問題,都有啊!所以,我們講的就是眾生共通的問題。
  當慢慢去「受持法」之後,你會「習翫誦法」,不斷在咀嚼、反覆思惟,好像把它當個「玩具」這樣,本來以為學佛好像很苦,你會抗拒嘛!當你慢慢產生法喜、樂趣之後,會在那裡不斷咀嚼、反覆推敲,在那裡思維、求證,那種法喜就出來啊!所以,當一樣事情你把它當作苦差事在做,跟把它當作一種遊戲在玩,心情就不一樣嘛!當你產生這種法喜,會常常不斷很喜歡去「玩弄「,很喜歡去咀嚼。
  所以,「習翫誦法」,這時候已經會從原來的被動,慢慢變成主動,如果能夠去「習翫誦法」,就會漸漸去「觀法忍」,「忍」就是本來對於法義還不是很清楚,或是容易受人家的左右,人家三言兩語就把你的信心動搖,說你這是小乘啦!你這是不了義啦!……很快就把你拐走了。當你慢慢進入深度的聞思,體會到重要法義之後,已經慢慢生根下來了,於是慢慢有定力出來,不會被人家三言兩語就把你吹走。所以,「忍」就是已經有見法的力道,「觀法忍」這時候你的信心漸漸成長,然後更進一步「正思惟」,再者「正念、正智」,當然就會水漲船高一直上來。再來進入實修,就會守護六根,「護戒、不悔、歡悅」,跟前面所講過的步驟有相同之處,其餘……以此類推。所以,就能夠進入「定」,「止觀雙運」之後,就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就能夠邁向解脫。
  真正的善知識,每一腳步都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協助你逐漸獨立,協助你親自去體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而達到究竟解脫自在。所謂的「奉事善知識」是怎麼樣呢?真正的善知識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親近一個善知識,不是要你對他抓取越緊,或是說他對弟子抓取越緊,如果他有想牢牢抓住你,或是多收一個弟子、多剃一個頭,他又多一個勢力、多一個得力助手……,都不是正確的觀念,在抓取弟子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多,都不是這樣。真正的善知識是宣說正法、真理實相,只要你有心要學習,他是逐步協助你去看到現在當下的法,看到在你身心裡面的法,看到在大自然的法,協助你逐步的獨立,依法不依人。
  (第五節)這一經內容很深、也很有意思。「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須菩提在羅闍城偏遠的山中,亦即鄉下的山側那裡縫衣裳,為什麼他們要縫衣裳?不是他們沒錢在做副業加工,因為以前的出家人所穿的,幾乎都是廢物利用,人家不用的、淘汰掉的,他們儘量做一些廢物利用,很多所穿著的都是拼拼裝裝,而且都是要自己縫補。我個人曾經在1989年到泰國阿姜查的道場去參訪,也都是實行這樣的制度,穿的衣服都要自己去車縫,連比丘也一樣要練習自己去做。在那裡縫衣裳,就是製做他們自己要穿的衣裳。
  「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佛陀今天會來到閻浮里地,附近的修行人、出家眾,或是一般百姓,大家聽到佛陀要來,都很高興的想去晉見佛陀、頂禮佛陀。所以,此時須菩提就想今天也應該要去問訊頂禮我的老師,應該要去禮拜如來,於是「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須菩提放下他的工作,然後站起來準備出去見他的老師了。
  「是時,彼復作是念」這時候須菩提突然停下來沉思,「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等於說須菩提又有很大的體會、突破,他本來想說聽到佛陀要來到,我們身為弟子的,應該要趕快去晉見佛陀、頂禮佛陀,但是當他做如是想,踏出腳步之後,這時候體會「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我到底要去看什麼樣的世尊呢?「為是眼、耳、鼻、舌,身、意乎?」我是要去看祂的眼睛呢?還是耳朵?還是鼻子?口、身、意,到底要看哪一部分呢?
  「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我去看的不是一堆地、水、火、風,這樣而已嗎?裡面的含意很深,我到底是去看祂六根的哪一部分呢?事實上,他已經有進入「界分析」方面的解剖,已經看到緣起,是一些因緣、一些眾生的組合而已。所以,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事實上就是一些眾生的組合而成,到底要去看哪一部分呢?或是去看一些地、水、火、風?因為我們的身體組成元素就是地、水、火、風,我只是去看一些地、水、火、風種,這樣而已啊!當他體會到這裡的時候,變成怎麼樣?破除一切的形象,「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這時候體證到「空」、體證到「無我」,因此他已經不著重在身相、外相了。
  這時候再去體會世尊的開示,以前佛陀曾經開示過的,但是當時他們未必體會得到,今天他終於有所體會,於是再去咀嚼佛陀所開示的那一句偈:「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佛陀曾經開示要去頂禮佛陀、恭敬佛陀,其中最重要、最好、最殊勝的是什麼呢?「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這一句話很重要,何謂「陰持入諸種」?雖然都是言簡意賅,但是含意都很深,「陰」是代表什麼?就是五陰或是五蘊。「持」是什麼?是六界。「入」呢?六入處。所以,蘊、界、處,為什麼用「持」來代表?因為它襯托出很重要的一個字眼,所謂「四界」地、水、火、風,地就是大地,地球是不是支撐、承載著所有的眾生,以及所有的動物、植物?
  地球、地界支撐承載著所有的動物、植物,於是以此來襯托出它的深義,「持」代表大自然這些地、水、火、風,它在支撐著眾生的的生命。你的慧命,都是地、水、火、風在支持著、在支撐著,因此「持」有很深的含意存在,生命能夠存在,背後的支撐力,都是地、水、火、風,四界或是六界來支撐著、支持著。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這一句話很重要,不管你從蘊、界、處,哪一個角度去看,都要看到「無常」。事實上,這裡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要把我們的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做實相的解析,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要能夠去看到「無常」,第一個「無常法印」。
  「曩習過去佛,以及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都要去體悟到「無常法印」。「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注意!真正的禮佛,過去、現在、未來,你都要體證到「空」。「空」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空性」,「當觀空」含意很深。「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的「當計於無我」,就是要深刻去體證到「無我」,這幾句偈已經標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陀不是要來讓你膜拜啊!佛陀是要來協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脫自在。要如何解脫自在呢?一定要從各種角度,蘊、界、處,現在的術語就是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現象界一切裡面,去體悟到「無常」、體悟到「無我」、體證到「空」,也就是解脫自在。
  所以,真正對佛陀最大的頂禮、最大的禮敬、最大的誠意,就是解脫自在、依法去修行,然後真正去體證到,才是對佛陀最大的回饋。它這裡所講的深義,就是不要只是外相在佛陀面前頂禮、恭敬,像是很禮敬、很恭敬,佛陀不是要你展現形式上的禮敬、恭敬,是要你真正的去體悟法,然後實證出來,才是真正「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
  「此中無我、無命、無造作」,就像《金剛經》所講的「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所以當我看到這一經,認為是《金剛經》的原始胚胎,《金剛經》是從這一經慢慢再去演化,做更深度的解析、更具體的說明,大乘般若的味道很濃,這一經很深、很深,要慢慢去體會。
  「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我今天終於體會到什麼是實相?什麼是如來法身?因為他見到實相、見到真理,真正體證到無為、無我、還有空。「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當他體會到這些之後,哇!他整個人有很大的的突破,這時候就再坐下來,繼續做我的工作,所以他沒有出去了。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覲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優缽花色就是蓮花色比丘尼,在佛陀弟子裡面算是很有名的一位弟子,蓮花色比丘尼就怎麼樣呢?人家說搶頭香,像初一的凌晨、半夜,有人去朝天宮搶頭支香,佛教也是一樣,當佛陀要來,大家都要搶頭香,表示對佛陀的恭敬,於是蓮花色比丘尼搶到第一位,因此趕快說「我今禮最勝尊」今天我搶到第一個。佛陀怎麼回答?「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善業已先禮』」善業就是須菩提,須菩提已經是第一位,你不是頭一個。「最初無過者」沒有一個比他還更先,「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意」佛陀就進一步解釋,真正體證到「空」,體證到「無為」而解脫自在,才是真正的禮佛。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如果要真正頂禮佛陀,就是要去體證到「空」,體證到涅槃、體證到無為,這樣才是真正的禮佛。這一經的含意很深,《阿含》裡面一樣有很深的般若、空方面,大乘般若系統其實不是另外獨創,都是在闡揚《阿含》裡面的深義。但是真正要體證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必須要逐步上來,慢慢要進入去體會什麼叫做「無常」,體證到「無常法印」,然後再進一步體證到「無我」,然後再體證「緣起性空」、「緣起甚深」。當你體會到「緣起甚深」,再來才能夠體會到涅槃、無為、空,又是甚深極甚深。
  有關於神通方面,有的人可以看出他的不究竟,有的人卻很著迷,如果沒有去試過,你就是不會死心,像佛陀祂本身擁有很多神通,但是祂很少很少用神通去度化眾生,祂會看因緣,如果有眾生需要,會耍一些花招讓你看,不然佛陀很少用神通的。為什麼要有神通呢?因為有些人很鐵齒硬牙,有時候沒有讓你這樣耍弄過,很難死心啦!
  我們常常會聽到說大陸有一些特異功能,現在沒有針對任何人,而是針對這些事情,但是很多的大陸特異功能,後來被什麼樣的人拆穿?被魔術師拆穿,那些大陸特異功能在還沒有被拆穿之前,一些學者、一些專家都還在幫他們背書,因為那些學者專家他們也很驚訝,認為這麼神奇、這麼偉大,依照他們的理解,就會覺得說不可思議,沒辦法理解啊!於是就幫他們背書,覺得他們真的很厲害,但是魔術師卻把他們拆穿了。為什麼魔術師能夠拆穿他們?因為是同行,你玩什麼花樣,我很清楚啦!魔術師會跳出來拆穿。
  魔術師與假的特異功能兩者之間,有哪些很重要的不同點?魔術師是正當的一個職業,你們也知道我玩的是假的,我也知道這些是假的,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我用一些很奇特的花招,讓你們看得目瞪口呆,這裡面是一種有娛樂性,但是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只是說我們要看他很技巧的一種方式,等於說就是顛倒你的視覺,這其中有沒有欺騙的心?大家都很真誠、很如實,所以這裡面沒有欺騙的心。
  但是那一種以特異功能作幌子,不是真的,卻強調是真的,這裡面是什麼樣的心態?就是有欺騙的心態,因此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不同,魔術師他就看不慣,明明知道你這些騙術,但是你卻不老實,所以就要把他拆穿。所以,這讓我們再更深層去體會,多少宗教師用類似的手法在欺騙眾生,知道嗎?因此大家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只要我們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他說有多高的神通奇蹟,我覺得都要保留,不要一聽了、一看了之後,就盲信迷信,大家要有求真求證的功夫。
  「輪迴是否有現世當下,以及前世、來世之分?」事實上,我們不要把輪迴又當作很玄的解釋,只要你還沒有解脫,我們每天都是在貪、瞋、癡裡面頭出頭沒的輪迴,你每天的心情,苦受啊!樂受啊!不苦不樂啊!有時候心情很高興啊!有時候心情又掉入谷底啊!心情很不好、很鬱悶,生氣、暴怒,就是落入地獄啊!當你的心情很安祥、很祥和,心胸很開朗,你的心胸無限,當下就是在天堂。所以,不要把輪迴想得很抽象,你每天的情緒都是在起起浮浮,就是一種輪迴。
  「轉世活佛與彌勒菩薩,是否也是人心所造?」有些方面,我們不便於說得太明,只能夠說有什麼樣的眾生、市場需求什麼,就會有這樣的一種商品出來,我們點到為止就好。
  「佛說法滅盡經,是否為偽經?」所謂的真偽方面,我們不去做一個論斷,如果我們說這是偽經,認為真的人,他就會跟你吵。所以,真偽方面,我們不去做論斷,只是說這一部經有沒有幫助你見法?有沒有幫助你解脫自在?如果沒有,這部經我們可以把它保留,這算是屬於一種方便法。如果這部經能夠幫你見到法、解脫自在,就沒有真偽之分,它就是闡述著宇宙的真理實相,幫助我們解脫自在。因此有關真、偽方面,不在於斤斤計較,而是在於有沒有真的幫助我們。
  「正業、定業如何不得轉?」正業、定業不能轉,是後來的一些說法,我們大家不要被正業、定業侷限住了,只要大家能夠歸零,你就是無限的可能。你能夠歸零,身心能夠柔軟,你就有無限的可能,這一生這一世就有可能解脫自在。如果你去抓著很多過去的觀念,抓著很多過去的包袱,於是你所抓的包袱把你拖拉著,你認為自己命苦啦!業力重啦!那是因為你抓著不放,只要你願意放、隨時歸零,都是有無限的可能。所以,不要被那些種種業束縛住了,《阿含經》裡面很少講定業那些,都是講怎麼樣讓你的身心柔軟下來,現在回到當下來,好好去體會法,好好去現見法,現世解脫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