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第十三章 三法印

第十三章 三法印
  很多人都知道「三法印」這個名詞、名相,但是現在來看這裡經文所講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這裡告訴我們:無常、苦、無我,要好好進入深觀、深入去體悟,這樣才叫做真正的真實正觀。所謂修行,不是說在那裡參一個問題,參一個話頭或是參一個公案,在那裡一直參,參到最後說我開悟了、我突破了。
  如果你的突破能夠真正了悟「無常、苦、無我」三法印,這樣是可以;如果你參了那些公案,還是沒有讓你真正徹證無常法印,以及更重要的,沒有讓你真正體證到「無我」,那些的參,只是讓你心攝下來,更深入去找問題、去「觀」而已,它只是一個過程,不是說這樣就到達了,我們要知道下一步怎麼樣再繼續深入。無常、無我,是實相、是真理,遍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眾生若對無常、無我,不能如實深觀就會背道而馳,就會與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抗爭,苦於是產生。苦諦,它是來自於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背道而馳。
  (第二節)「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無常是實相真理,這裡所講的「色」,它只是一個代表,「五陰」也就是我們的身心,而且又是要推論到其他的六界--地、水、火、風、空、識,還有內六根、外六塵、內六入處,還有根、塵、識,這些全部都包括在內。我們身體的這些色身,包括我們的心理,都是因緣聚合之後而生,這就是緣起,它的元素、它的原因,本身就是無常生滅變化,它組合起來的這些色身,怎麼會是恆常不變呢?所以,由變動不羈的原因、元素,所組合起來的成品,也必然是緣生緣滅。
  無常、無我是實相真理,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受、想、行、識都是無常,也就是我們整個心理,整個感覺、覺受,它都是無常生滅變化,「識」也是無常,「識」是因緣而生,產生了「識」,這裡面要慢慢去體會,很多人又在:這是第幾識、那是第幾識,要去抓第幾識,要去找出第幾識,不然就是換另外一個名詞,要找出自性,要找出不生不滅的佛性……。佛陀一直告訴我們「無我」、「無我」的實相真理,這個「我」是緣生緣滅,它都是一直剎那變化,但是我們偏偏一直要去找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無我」是「無我」啦!但是我們要去找一個「真我」出來,我們要去找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出來,因此印老就把這些解析出來說:你如果沒有深入法義的聞思基礎,很容易落入「真常唯心」,跟佛陀所講的「無我」法印背道而馳而不知道,因為這個很深,大家要慢慢深入就可以體證到。
  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體悟「無常」,第一個要貫徹無常法印之後,再來要體悟到無我法印,這些都是實相的存在,你不了解、背道而馳才會有苦,苦就是這樣產生。如果真正體證、體悟到「無我」,就會更深一層去體悟「無我所」,現在大家慢慢聞、思、修,當「無常」體悟越來越具體,「無我」也會體會越深,包括你的身心柔軟,都是「我」已經慢慢在軟化了,本來這個「我」硬梆梆的,現在開始柔軟、柔軟,因此身心的柔軟,都已經漸漸慢慢去體悟「無我」,慢慢去體證「無我」,但還不是真正做到「無我」,只是這一個過程,你一分的體悟「無我」,你那個「我所」、抓取,所謂「我所」就是我所抓的那個「我所」,你就會體會到「無我」,你就可以體會到自己本身都作不了主,你怎麼又能夠去主宰別人呢?!所以,對那個「我所」的抓取,就會越來越放鬆;本來放不下的,你也漸漸能夠放下。
  能夠進一步體悟「無我所」,能夠真正身心柔軟,你對別人的主宰、對別人的掌控、對別人的抓取,就會漸漸放下、柔軟,會尊重、尊重,一方面比較會隨順因緣,本來的「自我」的意識很強、要主宰,認為「我」的意思就是這樣,要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但是當你慢慢體會無常、無我,一方面你會尊重對方,一方面你會隨順緣起,但是處理的過程,你也不會說做事情就是打迷糊仗、含含糊糊,又不是這樣,那是沒有智慧啊!那是不知道緣起。
  【法義分享】不明實相,一抗拒無常,苦就產生。能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法則,就會厭離往昔愚痴的抓取與貪愛,不抓取、不貪愛、不叫流水逆流而上以符合己意、不與無常法則抗爭,「苦」就消失而解脫自在。你本來都一直要叫流水逆流而上,我這裡是寫的比較明顯,讓大家去體會啦!你們要慢慢去體會,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是想要去改變無常的法流,都是想去改變無常的法印,事實已經發生,我們偏偏不願意接受事實,想要叫流水逆流而上,但是偏偏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天不從人願。事實上,不是老天在跟你作對,而是你不願意接受無常的法流、流動變化,你就是有你的「要」,有你的「不要」,你想要去掌控、想去主宰、想去改變。
  所以,有的人就想「好!我修得神通廣大,就可以去扭轉,就可以去做一些神通啦!奇蹟啊!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如果是這樣,佛陀神通這麼廣大,他的祖國怎麼會滅亡?佛陀這麼神通廣大,他怎麼可以讓他父親死掉?佛陀這麼神通廣大,他自己怎麼可以離開這個世間?所以,這個都是告訴我們,佛陀就是了悟無常的真理實相,也告訴眾生你的苦就是來自於你不明瞭,然後就是要跟無常法流對抗,這樣苦就會產生。
  (第三節)「闡陀語諸比丘:『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人家告訴他說:你這樣不對啦!他第二遍還是這樣講,第三遍也是這樣講,這裡有講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法義分享】「無常、苦、無我」這是處在苦海中的三法印,這是此岸眾生通用的法則。「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是永恆存在的真理。這是究竟解脫者所契入的實相世界、亦稱彼岸的世界。注意這二個法印,有什麼不同?一個是無常、苦、無我,這是處在苦海中的眾生的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解脫者的世界,裡面就是他了悟實相之後,不再背道而馳,不再逆流而上,於是苦諦、苦消失了,出離了苦海,因此處在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是代表極樂世界、解脫的世界,不是一個人坐在那裡,像木頭人一樣不會動,才叫做涅槃寂靜,不是這樣!而是代表一個心境,一種安樂、安祥、柔軟,沒有苦的世界,了悟實相、了悟真理,遠離顛倒夢想。
  很多修行人,闡陀所反應出來的心態,是歸納在第三點,很多修行人、很多學佛者,雖然知道「無常」,也很會宣說「無常」,但是內心深處卻是很怕「無常」;雖然很會宣說「無我」,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無我」,雖然很會談「空」,包括涅槃寂靜都是;雖然很會談「空」,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空」,主要都是深層的「自我」、我慢在作祟,那個「自我」抓得很緊,很怕「無我」、很怕消失,這方面要聞、思、修、證,不斷慢慢深入,才能夠去體悟到像闡陀比丘,他所提到的問題,這是非常切實、也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的修行人,很認真在修、在修,但是卻沒有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因此他很認真在修,但卻是落入在「世間法」裡面在修,而不知道。
  闡陀比丘是有要走向「出世間法」,但是他卻是在「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之間掙扎,這已經很微細了,不是在欲界與色界抓取而已,已經是進入到深層的「自我」生死存亡。闡陀比丘就說:理論上我可以了解啊!我可以知道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無常,我都知道啊!他體悟到無常法印,但是「無我」方面,卻是理論上他可以接受,理論上他可以知道,然而他看到他的內心裡面卻是在抗拒,他看到他內心裡面,「自我」還是一直要在抓,要在抗拒無常、怕無常,這是他有如實認真而如實回來反觀自己,才會這樣講。你不要以為說:我沒有這回事啊!我沒有這問題啊!證到初果的人,還沒辦法去看到內心裡面在抗拒「無我」,這是已經有證果以上的人,繼續又如實回來看到內心在拉扯,他想跳進去、但是又怕,就認為說如果說「無我」,誰來證果?誰來見法?誰來體悟呢?
  他的這些心態,都是代表很多眾生、學佛者,很深的心理問題。什麼叫做「我」?「我」要成立的幾個條件?以前講過了,在此就不再重複講,這裡是讓大家知道什麼叫做「三法印」?苦海中的眾生,「三法印」就是無常、苦、無我,眾生只要還沒有解脫,苦都存在著,只是你有沒有回來如實回來面對自己而已?你是在逃避呢?在麻醉呢?一般眾生是這樣,那個苦是存在的,但是都設法逃避、設法麻醉,讓自己看不到那些苦,讓自己不去接觸那些苦。但是,佛陀知道說我這樣再怎麼做,我都逃避不了的。不管我逃到哪裡,那個苦、不安,永恆都存在著。
  所謂「中道」是你要看到味、患,你要看到正、反面,然後才會有一個客觀、超然的智慧,叫做「中道」,實相是你要看到「無常」,看到「無我」,你要看到「苦」,你要看到集、滅,你要看到味、也要看到患。實相是你要面面都要去看到,叫做實相觀,能夠看到正、反面,能夠看到味與患,才會有超然的智慧出來,才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才叫做「中道」的智慧。
  (第四節)這是從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羅漢的整個心歷路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佛陀就說:好!我現在要跟你們講「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你們要洗耳恭聽,要好好去體會,要用心聽。「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佛陀就講:如果有修行人說還沒有體證到空三昧(空性),但是卻已經體悟到、做到無相、無所有,我已經離開「我慢」了。佛陀說:這是錯誤的,這是不正確的,你不要有這一種顛倒夢想的說法。「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佛陀就講:如果沒有見到空性(法性),也就是無常法印,如果還沒有體證到空性,就說已經體證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佛陀說:沒有這回事啦!你所說的無相、無所有,都只是世間禪定裡面的一種禪相而已,四禪八定裡面的一種禪相,只是一種「世間定」,只是一個「自我」,所想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境界而已。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佛陀就講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得空」,體悟到空性、體悟到法性,有見到法,他有體證到無常,有體悟到無常,有體悟到法印,那麼能夠「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空性之後,能夠繼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離開種種慢,有這一種智慧見解,佛陀說:這是正確的。
  「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一個人要真正見法,才能夠真正做到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前面只是講個概略,後面「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什麼叫做見解?也就是見法,「見」是包括見法、知見,知見不是用理解的,而是要去體悟、體證的,怎麼樣才叫做見清淨呢?這個「見」都是包括要開悟啊!你要見法啊!也就是「法眼淨」。怎麼樣才能夠法眼淨、見清淨呢?佛陀你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請佛陀繼續深入開示,我們會如是的去做、去體悟、去實修實證。
  佛陀就告訴大家「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這裡開始越來越深入了,佛陀這裡就提到,你要在禪修、止觀雙運的情況之下,深度的去善觀色無常,深度去體悟色界一切的無常、磨滅、離欲之法。這裡的色無常,包括要大家溶入各種的聲音裡面,所謂「觀音法門」。你要去體會色界的一切無常,聲音一樣都是一直在無常生滅變化,即生、即滅,你要去體會「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
  我們所講的「觀音法門」,跟外面一般修法的「觀音法門「」」不一樣,我們是你要慢慢去體會,當你心寧靜的時候,你去放空,體悟大自然各種聲音,然後讓它穿流而過,這些聲音都是在告訴你,即生、即滅啊!即生、即滅啊!都在告訴你無常的法印,所有的聲音都是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所有的色界都在告訴你「無上甚深微妙法」、無常的法印。如果你這樣慢慢去體悟、去體證到,當你有所體悟了,見到法了,這時候你心樂啊!內心感到很快樂啊!很清淨啊!一直都浸泡在無常的法印裡面,這時候你有解脫的覺受。在這一次禪修的時候,就有人體會到那一種情況,覺得那一種解脫樂就會產生,當然這是一時解脫,還沒有究竟解脫。
  「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這裡所講的「空」,是講體證到空性了。注意!很多不了解就以為說這已經是涅槃、無為、空,那個空是不一樣的,這是體悟到空性,也就是體悟到法印,體悟到法性。我們講說明心見性,「見性」是指見到無常法印,體悟到空、空性。「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但是就算你體悟到這樣,還是沒有離開「我慢」,你的知見還沒有真正清淨,我們可以暫定證到初果。如果一個人能夠見到法、見到空性,能夠斷三結,叫做證到初果。要證初果的人,一定要體證到無常法印,要見到空性,如果能夠斷三結,包括身見結、疑結、戒進取結,這些三結能夠斷除,才叫做證初果。但是你不要以為說,我這樣就已經大事已了了,要知道「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那個「我慢」還沒有斷。
  這一次有引導、協助大家,要慢慢去看到意念、起心動念、「自我」,就是要讓你能夠慢慢去深入、去看到。「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你又繼續再用功、繼續再深入,然後你已經觀到色相斷,色、聲、香、味、觸、法這些相已經斷,是名無相。什麼叫做無相?這裡的含意很深,所謂「無相」,不是說我都沒有看到什麼東西,是包括你說聽的聲音,鳥叫聲、蟬鳴叫聲,它這樣聲音一直穿流而過,一直流過、流過。以前你會很喜歡聽鳥叫聲,然後你會一直在抓著鳥叫聲,鳥叫聲的相就在你腦海中,就有「相」烙印在你的腦海中,你會覺得鳥叫聲好好聽,然後希望牠沒有叫了,你又在等著牠叫。你去抓那個相,那個相就是一個現象界的產生,那個相產生,現在當牠沒有叫的時候,你會希望牠有,當牠有的時候,你會在那裡陶醉,你會在那裡抓取它。
  如果火車聲太大聲,也是一個相,你一開始會很不喜歡那個聲音又來了,覺得這麼吵,它是一個相過來,一個聲音過來,然後你就會覺得火車聲音,對你是一種干擾,你會不喜歡,於是也是一個相的產生。那個相只是不可意境,於是你又被這個相所礙著,那個相對你來講,在你腦海中裡面烙一個不可意的相又產生,當它火車聲音太大聲的時候,又在那裡起抗拒的心、起煩惱,要去體會到、要去看到,叫做你不被種種相所束縛住。如果你有迎有拒,你迎就是喜歡,你要去找你的要,鳥叫聲你很喜歡;你拒,就是去抗拒火車聲。如果你能夠真正放空、不迎不拒,鳥叫聲過……過、讓它過,火車聲也是讓它過,這樣有相、也是無相,才叫做色相斷、聲相斷。那個境界沒有礙著你,你也不會去黏著。
  所以,不是說那個相都沒有出來,不是說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叫做聲相斷,當我搬入一個黑壓壓的地方,都沒有種種色叫做「無色」,不是這樣啊!一個人能夠慢慢進入到「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你能夠真正進入到止觀雙運,然後空的世界,你讓種種境界穿流而過,你不迎不拒,這時候聲音,以前可意的境界,現在也不會干擾你;以前不可意的境界,也不會阻礙你。所以,這時候種種的相,有存在、也等於沒有,叫做聲相斷,其他以此類推。但是你證到這種情況,還是「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還是沒有斷我慢,還沒有真正證到「無我」,還沒有知見清淨。這裡我們可以暫定說,如果一個人能夠穩定在這種情形之下,隨時他可入可出,隨時能夠體悟到、體證到這種無相方面,叫做證到二果,我們把它暫定,因為這樣大家比較容易了解。
  一個人如果能夠進入在這種無相世界,他的貪、瞋也會淡薄,而且身見的我執、我是、我能、我慢那些,都是大大的降伏、柔軟,因為他已經進入在無常法印裡面,疑結也都破除了,因為他就浸泡在無常法流裡面,他深深的體悟到,整個現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在流動,都在變化啊!能夠了解到已經不錯了,因為你有禪修,已經有體驗到部分,這一次禪修已經有人能夠有少分的體悟,但是還不穩定,這都是要慢慢繼續再下工夫。
  這次禪修就有人覺得他能夠體悟到空,覺得說那個聲音這樣的進入到有覺,就是保持明覺,然後放空的情況,各種聲音就穿流而過,他覺得說那一種世界真的很好,體悟到那種法流、三法印。這一位同修來小參,就提到說我到後來敲磬的時候,就噹了一聲,一聲讓他產生像觸電的感覺,他問我說這是為什麼呢?當時我就回答說:因為那個聲音,它去撞到牆壁啊!沒有禪修過、沒有實修的,就不容易體會。當你有進入那種情況,當我一講說因為他撞到牆壁啊!這一位學員就一直笑。但是,能夠測試的出來那些,都是屬於「世間定」,能夠用儀器測試那些,是屬於「世間定」,反正你能夠用測得出來的那些,儀器不可能測到精神「無色界」方面的,儀器只能夠測到「色界」方面的。
  因為「無色界」、心方面的這些,你有沒有我慢?還有沒有「自我」?它是很微細的,你一定要實際進入裡面,當你還有「我」,「自我」還在,當一些境界進來,有時候比較大衝擊時,你就會又起比較明顯的反應,就是撞到牆的意思,也就是說還沒有真正的空,還沒有真正的「無我」,也叫做「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那個「自我」還在。
  能夠用儀器測得出來的,因為很多微妙的精神,很多微妙的這些「無色界」,儀器是你沒辦法測出來的。世間法的定,世間法的禪定,你心進入到什麼樣的情況,你腦波進入到什麼樣的情況,這可以測啦!但這些只能夠測世間法的定,我也曾經遇到一個人就拿一種儀器,然後說可以測腦波,可以測一個人進入到什麼樣的定的狀態狀況,你能夠測、能夠解析,又代表什麼意思?代表怎麼樣?你解脫了嗎?因為當你越寧靜的時候,敏感度會越高,如果我比較靠近,我走過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磁場,講比較具體一點,我如果翻紙張,或者是拿紙張的聲音,你本來聽不到,但是當你在禪修的時候,我一稍微一點點聲音,你就很清楚。本來你不會感覺到,但是當你在禪修的時候,我走過你附近、走到你旁邊,有一股熱能、有一個磁場,你就會感受到。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提高敏覺度、明覺度,就是這樣。因為我們平常的心是這麼粗啊!原來我的我執、我慢這麼強啊!都是大家有如實回來認真在看自己,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明心」、止觀,讓你的心靜下來,讓你開發你的明覺,正知你當下的這些動作,都是屬於明心的過程而已。磨那面鏡子,讓那面鏡子能比較清明,因為本來我們的感覺都很粗鈍,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夠明,我們心的覺察力夠敏銳,這樣再來你才能夠去見到法性,才能夠去見性,是見到法性啊!見到實相啊!見到真理啊!不是去見到一個我裡面的一個自性,要去看到那個「自我」,要去看到那個影子,再看到那個本尊啊!這個很深喔!能夠去體證到法印,能夠體證到實相,你才會遠離顛倒夢想。
  「復有正思惟三昧」「正思惟三昧」都是止觀雙運,你一定要「正思惟三昧」,就是告訴你要止觀雙運,而且要在初禪,至少要有初禪的情況,昧就是定,三昧就是定、「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這時候一個人又繼續用功、繼續深入,然後覺得我的貪、瞋、痴,都已經有看到了,然後我已經斷了,記得!在還沒有證初果以前,你有貪、瞋、痴,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當你有如實回來反觀自己,如實回來面對自己,你才能夠看到貪、瞋、痴,這只是看到貪、瞋、痴,再來你要能夠繼續用功,要能夠斷掉貪、瞋、痴。證果的次第就是這樣,十個結一個一個結慢慢的斷掉。一個人他覺得能夠觀察到他的貪、瞋、癡已經斷了,所以「是名無所有」,就進入到無所有的世界,進入到無所有的境界、情況,因為他已經覺得說:沒有貪啊!沒有瞋啊!沒有痴啦!
  「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這就很深了,佛陀前面有講到貪、瞋、痴斷,貪、瞋、痴永盡無餘,就是涅槃解脫、就是阿羅漢,有沒有,但是這裡有提到,一個人能夠觀察到「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他是觀察到貪、瞋、痴斷,但是他還沒有到達貪、瞋、痴的永盡無餘,永盡就是盡除、斷啦!貪、瞋、痴要永盡無餘。他看到貪、瞋、痴斷,但事實上還沒有徹底的斷,只是說我這一段期間,都沒有貪、瞋、痴;我已經一個禮拜,都沒有貪、瞋、痴;我一個月都沒有展現貪、瞋、痴啦!他覺得說已經是解脫自在啊!但是佛陀講這是進入無所有,更具體指出「猶未離慢」,還沒有「知見清淨」,為什麼呢?一個人是五下分結已經斷,到這裡算是證到三果的人。
  證到三果的人,自認為說貪、瞋、痴已經斷,已經沒有這些問題啊!因此我是梵行清淨者,我是理當受人頂禮,受人恭敬啊!我是修行者,然後我應該要受人的頂禮,我是人天師表啊!我是人家的模範啊!……這裡面他認為已經斷這些,但是深層的我慢卻還沒有斷,「自我」影子,「自我」還在背面作祟,還沒有看到,這就是「五上分結」還沒有斷的意思,五上分結後面兩個結就是我慢與無明結。縱使證到三果的人,「自我」的本尊還沒有清楚看到。初果到三果,都還是用「自我」在修行的世界,所謂「以慢斷慢」,前面講說「我貪、瞋、痴都斷啦!我覺得我斷貪、斷瞋、斷痴啊!」那就是一種「以慢斷慢」。
  因為我認為這算是很深的地方,大家要慢慢認真用功深入,你就可以知道前面的「五下分結」種種的身見結、貪、瞋、痴這些,你都要去斷,但是你要去看到背後還有「自我」,還有「慢」,這些都是告訴你「自我」、還有我慢。另外,還是在「有為法」啊!還是在有修、有證、有得的階段,到這種情況他最高的境界,可以證到三果,但是他也頂多是看到「自我」的影子,「自我」本尊還沒有清楚看到。本尊就是這個「慢」,他用本尊在斷那些影子,影子就是貪、瞋、痴,慢、疑、五蓋,這樣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也就是「五上分結」還沒有斷。所以,最後「本尊」這個問題,就是「五上分結」要斷的。他現在是斷前面的貪、瞋、痴、慢、疑那些。因為大家有禪修過,就可以講更深一點,大家就可以了解,這就是「本尊」,這邊的五蓋還是影子。
  從初果、二果、三果,證到三果的人,如果沒有繼續用功,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用慢斷慢,還在「自我」有為法,有修、有證、有得的世界,所以你才會認為說「我的修行境界很高,我理所當然受人家供養,我理所當然受人家的頂禮膜拜,我是聖者,我是梵行清淨的聖者……」如果你還有認為說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是梵行清淨的聖者、是聖人,你要去看到那個「自我」的影子。但是,因為這已經是證到三果的境界,「五下分結」都要斷掉了,再來要繼續用功,大家要有非達目的、絕不終止的決心,要有佛陀那一種魄力、決心啊!這樣才不會到最後,還是又卡住了。因為這個算是很深的地方,不容易看到!我們這一次禪修,也有用一些方法,讓大家慢慢去看到那個影子,再進一步深一層去看到:只要你的心夠寧靜,就可以去看到那個本尊漸漸出現,你能夠清楚看到,才有可能斷。因此佛陀就告訴大家,這種情況上來,就算你證到三果,但是你還是沒有離慢,還沒有知見清淨,此處有一句話,他能夠已經做到法空,但是怎麼樣?有一句話叫做「法空,但是我還不空啊!」他已經證到法空,但是這個「我」還不空啊!「自我」還沒有死啊!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又繼續再深入了,這時候是要來面對這個本尊,這個「我」一直了解無我、無我,但是我卻一直發現那個「自我」還是存在啊!那個影子還是存在啊!因為只要你「自我」還存在,那個苦、那個不安,它就一定存在,唯有你真正做到無我啊!才會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會跟整個實相、整個宇宙合為一體啊!只要你還有「自我」,頂多你是怎麼樣呢?萬法歸一啊!你還不知「一」歸何處,因為那個「一」還沒有消失,那個「自我」還沒有消失啊!所以,你就算能夠「萬法歸一」,這些全部都斷掉啦!歸一啦!但是你還是不知一歸何處啊!所以,那個不安,那個苦,都還繼續存在著。
  所以,就算你證到三果,「五上分結」還是沒有斷,因此要繼續用功,再來就是要面對、如實再去找尋,怎麼樣才能夠真正證到阿羅漢?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無我、做到無我?於是繼續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然後「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一方面就是狄卡兒所講的「我思故我在」,亦即我是、我能、我慢,是要在歷緣對境裡面,它處處會顯露出來。從見、聞、嗅、嚐、觸,都是在歷緣對境顯現出來,你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好啦!你開始領眾了,人家開始向你頂禮啦!向你跪拜啦!然後你成為一個大師啦!但是你有沒有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你認為「我是修行者,我是梵行清淨者,我是聖人,我理所當然受人家頂禮……」你沒有去看到我是、我能?
  這都是在歷緣對境,見、聞、嗅、嚐、觸、識而產生,如果你沒有如實回來反觀自己,是看不到這個本尊的,是看不到深層的那個慢的,唯有你真的願意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繼續用功、繼續深入,才能夠去如實的看到。「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這時候已經去看到那個本尊了,去看到深層那個「識」啦!然後一方面又去體悟到「哇!它也是緣生緣滅」這個「我」能夠存在,原來是很多的因緣聚合之後,才有啊!為什麼要跟大家介紹「大地風雲經」,就是要讓你慢慢去體會,以後還會再讓大家慢慢去看到越深入的,讓大家去了解緣生緣滅,這個「我」的存在,是很多很多的因緣聚合之後,才產生的,不是我能、我是、我能啊!
  這一次禪修,我們有安排禮佛的早晚課,讓大家慢慢去體會、培養感恩的心,體會這個「我」的存在,是需要很多很多因緣聚合之後,才產生的。當你越體會一分,我是、我能、我慢,就會斷一分,由於你體會到這眾多因緣,才成就你,當你體會到這些之後,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就會自然的流露啊!慢慢的,他就會越深入去體會,就是因緣所生啊!所以,更深一層去體證到無我。「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這個「我」,它就是很多因緣聚集之後,才產生啊!就算我修行到成佛、解脫,成為阿羅漢,我還是要依靠世間的種種因緣啊!我還是需要大地的支撐啊!我還是需要空氣的供養啊!我還是需要喝水啊!我還是需要陽光啊!所以,你慢慢的去體會,然後你的身心就會越柔軟,到最後自我、我慢、我是、我能就會斷除,包括本來你很懼怕大地震,結果大地震它就告訴你「無上甚深微妙法」,深層的那個「自我」才會斷除。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就是要去深觀無常,深深的去體悟無常法印,慢慢的進一步去體悟到緣起法印、緣生緣滅,然後進一步就能夠去體證到「無我」。
  【法義分享】本經探討聖法印、見清淨、空三昧、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這是比較深層的法義與修證。佛教界卻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常把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空三昧、空無邊處定,與宇宙本體的「空」混為一談。必須深入剖析、分開,才有可能體證到「空」是什麼。以後我們慢慢的再深入。「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本段所講的「空」是指見到「空性」,也就是見到法、見到法性。見法、見到空性的人,能夠斷三結,就是初果須陀洹,但還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因為他是證到法性、空性,就是有徹證無常法印。
  能觀察到色相斷……法相斷,是名「無相」,但猶未離慢。再深入觀察到貪、瞋、痴相斷,是名「無所有」,但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這是「法空」,但「我」仍未空。也就是深層的「自我」、我慢仍緊抓不放,這是三果聖者,但五上分結仍未斷。
  什麼叫做法空、我不空?「法空」就是包括貪、瞋、痴,貪、瞋、痴那些都是「法相」,四念處裡面的身、受、心、法,「法念處」就是要去觀貪、瞋、痴展現的種種法相,那些都是屬於「法相」,所以這是屬於「法空」,這時候他認為說「我不需要修行,我沒有貪、瞋、痴,我不需要修行啊!我理所當然是人天師表,我可以領一大群的眾生……」這時候他還是「法空」,但「我」仍未空,也就是深層的「自我」、我慢仍緊抓不放。他來到萬法歸一,但是還是不知一歸何處,那個「自我」還是怕無我啦!還是不敢放,沒有全然的死掉。
  再深入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從若見、若聞……若識而生。也就是「我」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從見、聞……的覺受中,意識到「我」的存在啊!也就是在歷緣對境中,那個我是、我能、我慢,很容易就跑出來,你就能夠看到啊!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滅,根、塵觸所生的「識」,怎會恆常不變異呢?由此深入去體悟無常與無我,對於斷除我慢有很大益助。這都告訴我們怎麼樣去逐步的深入?實修上要斷五上分結的「我慢與無明」沒那麼容易啊!一把劍再怎麼銳利,劍本身沒辦法「自我」砍斷的,「自我」沒辦法砍斷「自我」,這一部份比較深,我們到卅一章「最後的五大關卡」會再續論。
  實修上要斷五上分結的「我慢與無明」、沒有那麼容易;一把劍再怎麼銳利,劍本身沒辦法「自我」砍斷的,這個很深,大家能夠有正確的理解,以後在實修實證方面,就可以避免掉很多的岔路。「以慢斷慢」是過程,但不管你再怎麼認真的斷,這個「慢」都還在,「自我」沒辦法斷「自我」,這一把劍再怎麼銳利,它沒辦法斷劍本身的,要怎麼樣斷這個劍本身?一把劍放在那裡,它怎麼自盡?一般的自盡、自殺,也是一樣用慢在斷慢,也是一樣用我慢在殺自己。有的人認為自殺的人就是斷慢,絕對不是的,他是用「我慢」在斷的,只是在摧殘身體而已,「自我」那個心,都沒有放啊!這方面比較深,至於怎麼樣去斷那深層我慢?以後我們會再跟大家來分享,大家慢慢上來、慢慢上來,如果你真正願意如實去面對這個「自我」,真的願意慢慢去看,你認為說「我已經空了,我已經證到無相啦!無所有了,我已經斷貪、瞋、痴了……」你會認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了,這時候如果有因緣,我會跟你講那個自我的尾巴在哪裡。
  但是,要你願意如實回來面對,否則我沒辦法告訴你,因為像這一次的禪修,有的人他身心滿柔軟,覺得他體悟這些情況不錯,然後我就告訴你,因為是那聲音讓他撞到牆壁,一提他就知道、就體會很多。
    【幻燈片】
  現在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帶大家到海邊看看這些海濤、海浪,以及海濤聲,它們都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都在告訴我們無常的法印、無常的實相,一切都一直在變、在動,整個海洋都一直在變、在動,海浪不斷在宣說無常、無常、變異、變異,所以我們現在就到海邊來看,讓大自然的「大地風雲經」來告訴我們。海浪一樣,其他的地、水、火、風,都是相同的,你聽聲音,其他的色、聲、香、味,觸、法,你都可以去理解,其他的你都要慢慢去求證、去印證,都在宣說無常,大海從來沒有一分一秒停止不動的,都是不斷的一直在動、動、動,變化、流動、變化,海浪都是一直在流動變化,如果整個的這些水完全都不動,裡面會有動、植物嗎?會不會有那些魚啊?魚是不可能存在的,死掉啦!因為這些有在流動,魚才能夠在裡面游啊!而且牠才會有氧氣啊!
  如果真正不動,牠會死掉的,因為沒有氧氣,它的流動也是讓氧在交換,不要以為池塘的池水沒有流動,風也在幫他們流動啊!在吹動啊!大地也在移動啊!也在幫他們震動啊!它整個都在動的、都在動的,只是說動的比較明顯,或是不明顯,這樣而已,一定都有在動。你看這個浪花,它就在告訴你無常生滅,而且浪花的產生,也是在告訴你緣起。這是在佳洛水、墾丁附近拍攝的,你看這個海洋、海浪,都在一直在告訴你,從最小到最大都是無常生滅,人生也像一個波浪、一個起伏,它都是這樣生、住、異、滅,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這是在墾丁那邊,從貓鼻頭的高處,然後向下拍攝的,這是佳洛水旁邊附近的途中,海浪都不斷在告訴我們無常、無常、無常,人生也是一樣,一切現象界也是一樣,萬事萬物都是一樣,你從一個現象、一個點,就可以慢慢去觀察到其它的,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
  你在人生的旅途裡面,會常常經歷到一些大風大浪的,你要了悟這個實相啊!了悟無常法印啊!你要真正徹證無常,才有可能坐在無常的法流上面,我們這一次禪修,就是讓大家慢慢回來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讓你慢慢能夠活在現在,坐在無常的法印、法流上面,這都在告訴我們一直無常生滅變化,因此我們講說無常是中性,你不了解無常、去抗拒它,才會苦啊!你一方面看到美麗浪花,如果我們沒有學法,你是看到「味」、看到美,看到浪花、你要去抓啊!但是你卻沒有看到它的滅啊!看到它的「患」啊!於是你又會去抗拒無常,它會告訴你就是自然現象,就是生滅啊!生滅變化啊!所以,你要去看到它的「味」,看到它的「患」,這樣才能有中道的智慧。
  客觀的觀察,就是要去看到它的正、反面,味、患也要能夠看到,深層的智慧才會出來。你看浪花的生起,很漂亮啊!但是。沒多久它也會消失啊!下一個浪花起來,漂亮!已經不是前面原來的浪花了,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你看這一浪下去之後,然後後面的這一浪已經又在那裡了,人家說長江後浪推前浪,整個人世、整個人間也都是一樣,有一句話「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你看這些浪,都在告訴我們實相,你若是誇說「我修行很厲害,我現在一直唸佛、一直持咒,要讓這個浪不要升起來……」很多的修行,他要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就是要壓制掉那個浪,讓它不要起來,這是一個比喻,其他要以此類推,那個我是、我能、我慢,就是要對抗那個無常啊!所以,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個浪花的生成,是浪花本身它自己在決定要這樣嗎?浪花的形成也是因緣啊!因緣聚合之後,它才形成啊!所以,處處都要去體悟無常法印,處處都在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我們要去看懂「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這都是實相、真理啊!其他的人事物,都是一樣啊!
  這是尼克森,有沒有像?尼克森的鼻子,因此這個石頭叫做尼克森石,它本名叫做帆船石,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帆船,從另一邊看像尼克森。縱使你當個總統,然後你面對這個茫茫的大海,現象界都在宣說無常生滅變化,你有體會到嗎?如果你沒有去體會到,就算你登到最高權位的總統,你還是茫茫然啊!已經在天國了。所以,一件事情,你要看到它的「味」,要看到它的「患」,你要能夠看到多重層面,你都要能夠看到啊!從不同角度看,就不一樣啊!這就是我面對人生大海,處處都要去看到一切都一直在生滅變化,都在生滅變化,這是前浪已經生、住、異、滅了,這已經異滅了,這已經變異了,這已經在生嘛!這是滅、這是異,這是在生,生、住,後面是在生,這是住、這是異、這是滅,空檔它一樣啊!但是它一樣就是一波一波的,有一句話叫做「非常非斷」,它是不斷一直在變化、一直在變化,都是告訴我們,都是一直在變化、生滅變異。
  這是在屏東叫做白灣的海灘,這個足跡是某人走過的,走過之後,然後回頭來看,漂亮的足跡,於是就把這個拍照下來,可以體會一個仙人道跡,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如果世間方面,你所走過的、你所抓取的,要知道你不要去抓取啊!當下你該做什麼,你就全然的去做,但是你不要在那裡抓你的種種、你的要。如果你有所抓,就會有很多的苦,一樣都會被海水所淹沒,會被海水所淹沒,包括說仙人道跡也好,阿含解脫道也好,還是一樣會在歷史時空裡面淹沒掉,因為佛法落入在世間,一樣會受世間的無常法流在流動變化。所以,當以前我看到印順長老講一句話,「我們要以佛法來研究佛法」啊!那一句話很深,深深的啟示著我,原來解脫道是這一生、這一世,要去修、去證、去達,但是演變到後來,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都是解脫道在人間的一種荒蕪啊!一種變化啊!我們要用佛法來了解佛法,一樣啊!解脫道也是會荒蕪掉啊!
  坐看雲起時,前面是到海邊,現在來看雲,海浪是在告訴我們無常。解脫道經典這些,它會荒蕪、會被冷落,但是整個大自然的實相、無常的法印,整個的法界、整個的法印,不會變化的、不會消失的,因此不會有所謂「末法時期」,因為法就是真理實相存在,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只是解脫道有沒有荒蕪掉,這樣而已。如果荒蕪掉,眾生要成就解脫之路,就更是遙遙無期,或是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精神,才能夠找到。
  坐看雲起時,「大地風雲經」的雲一樣都是在宣說無常生滅變化,這些雲都一直在飄,一直在宣說無常生滅變化,這是故宮博物院,一朵雲都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它本身在變、、在移動,包括雲本身的產生,都不是雲本身自己決定,要這樣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啊!今天我們有緣在中鼎來上課,不是我所能、一個人所能決定的,都是需要很多因緣。你們的因緣不成,你們沒有心要聽,我要講給誰聽呢?所以,都是緣起、都是因緣,這些都是在宣說緣起、緣生緣滅,這些雲都是在告訴我們,它一直在變動、變動、飄動。整個雲層的變化,包括本來太陽沒有出來,現在太陽出來了,這些都一直在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在流動變化、變化,都在徹徹底底的宣說無常法印。
  這是淡水夕陽,這二張的雲層跟太陽的高低,這是同一個時間,前後一兩分鐘這樣不同,這裡的雲層,角度這些都一樣,一個太陽的高度、雲的變化,它都是剎那剎那一直在流動變化,雲在流動變化,海水也在流動變化,整個人世間,我們身體裡面的這些色、受、想、行、識,也是一樣,都是一直在流動變化、流動變化。這些雲層都在告訴我們一直變化,它會從無變成有,從有又會變成無,海浪也在變化流動,雲也在流動變化,一方面我們欣賞風景,又可以去體悟「大地風雲經」。這是士林官邸,這些雲也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在告訴我們一切人、事、物,這裡的主人也都換人了,雲在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這邊也是在無常生滅變化,裡面的人、事、物也是一樣,都是在無常生滅變化。
  萬事萬物都一直在生滅變化,你要從去看雲、看海、看海洋、看海浪,處處你都要去看到緣生緣滅,整個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一直在緣生緣滅,當你慢慢了解、徹底了悟無常之後,你就會珍惜每個緣起,你的生命會全然的活在當下,該做什麼,我們就全然去做,上班該做什麼,我們就是盡心盡責在做,不會投機取巧,你是全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所以,了悟無常是讓我們能夠漸漸去坐在無常法印上面,珍惜每一個緣起,雲就在告訴我們一直在變化。
  大地風雲經,處處都在告訴我們要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整個人、事、物都在告訴我們活生生的佛法,多采多姿的彩雲,一樣在告訴我們緣生緣滅,一直在變、一直在變化,前面是海浪、還有雲也是一樣,再來這裡的大地,我們東海岸這邊,是靠地震慢慢擠壓、慢慢擠壓,然後陸地一直升上來,本來的海平面是到這裡,幾萬年前的海平面是在這裡,幾萬幾千年來,陸地這樣板塊的擠壓,我們台灣的陸地就越來越上升,這就在告訴我們無常生滅變化,無常它是中性、地震也是中性,地震它有破壞、也有建設。所以,你看這一尊像一座佛,像一個人頭端坐在椅子上面,如果你端坐在這無常法印上面,了悟你的後面、你的前面,你的上面全部,身心內外、宇宙人生實相,都徹證到無常法印,這時候你會開發智慧,包括體證到「無我」,這時候你會像佛陀一樣,端坐在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上,就是解脫者的世界。
  無常與無我,是宇宙存在的實相真理,但一般眾生因為無明遮障,「無明遮障」就是你對這個實相,對這個現象界不了解,因此導致常常跟無常在對抗、然後要去抓常,再跟「無我」的法則在對抗,都在抓我,因為跟實相是背道而馳,這是真理、這是實相,卻跟這個真理實相背道而馳,於是就產生苦諦。一般講說三法印的無常、苦、無我,它的關聯性就是這樣,這是一般眾生的三法印。但是真正宇宙的存在實相是無常跟無我,這個苦不是真理,苦它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無常跟無我是真理,它是實相、也是中性,這個苦是因為眾生不了解,然後背道而馳。這個苦是眾生因為無明抓取所產生的,所謂要修行,要到達解脫,就是去了悟宇宙存在的實相,我們人、我們的身心,也是算大自然的一份子,也是跟整個宇宙的運行法則都一致的、都完全相同的。
  所以,不管你從身心內外、遠近、大小一切,都去體證到無常與無我,去確認、去證實,確實這是真理、這是實相,當你了解這是真理實相,知道如果背道而馳,就只有苦啊!當你體證到「無我」,就會完全跟這個實相完全溶為一致,跟這整個宇宙大自然法則,跟大自然運行法則完全是溶為一體。所以,這時候當你了悟真理了悟實相之後,你就能夠契入涅槃寂靜,所謂涅槃寂靜不是死的,不是消極、悲觀,那些都是從語言、文字上,去推理、去理解,那都是錯誤的。涅槃寂靜是代表你不會背道而馳,不會在胡作妄為,你的所作所為呢?這時候是從原來的「無明行」,扭轉為「明行」。
  所以,一個解脫者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無為是阿羅漢解脫者的世界,「無為」是代表他不會去背道而馳,不會在那裡顛倒夢想。佛陀有另外一個名號叫做「明行足」一般眾生是在無明的情況,大家不要把無明想像得那麼抽象,把它冠上一個原罪、罪惡,不是這樣的一種解釋,「無明」就是我們對這個實相不了解,智慧眼沒有打開,沒有去看到實相,因此背道而馳,於是苦就產生。解脫者就是把「無明」,對真理實相的不了解,扭轉為「明」,清清楚楚地知道,然後你就不會背道而馳,你這時候是「明行足」,你的所作所為,會順乎天、應乎人,會跟整個的大自然運行法則一致的。所以,這就是解脫的整個關鍵,如果你聽懂、了解,修行的重點就抓得到,你就不會去求什麼神通廣大啦!要求什麼異象啦!求在禪坐裡面要看到什麼相,要看到什麼佛性啦!看到什麼自性啦!如果在禪坐裡面看到那些,都只是禪相啊!
  事實上,我們學佛、解脫,就是要從無明的情況,對實相愚昧無知的情況之下,覺醒過來,讓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存在的實相,存在的運行法則,這時候我們必然會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顛倒夢想」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背道而馳,如果你了解之後,然後再來就是「明行足」,涅槃寂靜就是不會去做顛倒夢想的那些事情,然後你的所作所為都是一方面減少世間,減少眾生的苦,你會知道怎麼樣去做,對自己、對眾生有益助,過去的那些顛倒夢想,它會消失。所以,一個解脫者絕對不是消極悲觀,不是不作為的人,而是他有所取捨,哪些方面他不會去做,哪些方面他會認真積極地去做,但是他的作為的價值觀,跟一般眾生的以名利為著眼的價值觀,絕對不同,絕對沒有個人的私心私利,沒有為個人方面的,因為他已經真正體證到無我。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就是解脫者的三法印,解脫者所溶入所契入的三法印。事實上,一實相印就是一個解脫者,他了解、了悟真理實相,看到真理實相,然後溶入整個的真理實相之中,以上是我們把前面的「三法印」,做一個總結歸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