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原夫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第以眾生之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法門雖浩若塵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歸元,皆證即心自性。然于塵沙法門之中,求其不離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濁者,無如淨土持名念佛之殊勝超絕也!誠所謂: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萬水之朝東也。
  這段文,可作全部文鈔的綱要看。一部文鈔中,所有闡揚念佛法門的開示,總不出此。              複高邵麟居士書一  
閣下欲了生死,況複年臨知命,來日無多。又無知識益友之可親近,而不專修淨業,一心念佛;而欲泛泛然研究諸經奧義典句,似未深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者。宜閱淨土十要,及淨土聖賢錄,息心祥閱,自知所趣。
  學佛目的在斷煩惱、了生死;若不專修淨業,怎能了生死?如筆者年逾知命,來日明知無多,卻仍然還在[鑽故紙],真是[入海算沙徒自困]!病在生死心不切,所以因循空過。注意呀!臘月三十日就要到啦!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殺而食之,何能下嚥?若知此義,即喪身失命,亦不能吃一切肉矣。然、佛之教人,循循善誘,上根則令其全斷,中下則令其漸減,而遂至於全斷耳。
  梵網菩薩戒輕垢第三雲: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楞伽經: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如雲:眾生從本以來,常為六親故;不淨氣分所生長故;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狗見驚吠故;……楞嚴經雲:食肉之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刹。雲何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蓮池大師曰:[世人食肉,或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知覺。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又雲:[人之食肉,是大怪事,然不以為怪者,良由家世襲而為常,鄰里比而成俗,習而既久,不覺其非,反以為是,又奚怪乎?今有殺人而食者,人必大駭而亟誅之,不習行故也。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見戒殺文)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幾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要生西方,怎可怕死?報盡必死,怕之豈能不死?臺灣在日據時,某地有個日本淨土真宗的布教所,供一尊阿彌陀佛像。有一位老太婆,每日早晨五點鐘就來布教所禮佛,跪在佛前,大聲祈求:[阿彌陀佛啊!這個世間太苦了!我要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呀!請您大慈大悲,趕快接引我去西方呀!]天天如是。有個看守布教所的年青人,把佛座下麵的地方作臥榻,清晨被老太婆求生西方的聲音吵得不能安睡;有一天早晨,那位老太婆又來[求生西方]了。這青年突然想出一個辦法,待老太婆正在求[阿彌陀佛啊!快快接引我去西方呀!]那青年在佛座下就說:【好──吧,明──天──我就來──接──你──去!】那老太婆一聽,怕死了!拔腿就跑,再也不來了!那個青年也就從此得安睡到日頭出了!一笑!
喻如無足之人,一步難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達家鄉,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達家鄉。而歸家之人,斷不以彼之不能行,並其言而廢之也。    
這段是印祖的謙虛話。但也可以借來看作:有正知正見的人,他自己雖未必能一一如法行持;但他能正確地指示人們歸家的大道,聽者只要依其所示的光明大道邁進,決能到達目的地(生西方、成佛道)啊。
        複高邵麟居士書二
來書言禮法華經、攝心念佛,及欲寡其過而未能,擬欲依功過格、日常檢點。足見汝近來操修,實屬為已之學,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譽、自欺欺人之可比也。幸甚、幸甚!
  [為已之學],謂是真正為自己求了生死而修學。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當以此意,普告同儕,俾修須真修,行須實行,則其利溥矣。
  印祖要其普告同儕,亦即要使一切人:當生解脫、究竟成佛。即此可見祖師之徹底悲心也!我等如不真修實行,辜負祖師多矣!
所立拜經規矩,理固無礙;若依事相論之:若儱侗通拜,當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拜下,想禮經偈雲:[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皈命禮]。想全經放光,及經中所說佛菩薩、各各放光,照觸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禮拜,當念[一心頂禮大乘妙法蓮華經、某字法寶]。拜某字,則念某字;從如是我聞,至經盡,皆如此念。然、觀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誠紛亂,或致起諸魔事。但以至誠恭敬為主,能觀則觀,否則竭誠致敬,驀直拜去,亦自功德無量。
  此示拜經方法。一字一拜,則每一字皆稱法寶,如雲:一心頂禮,大乘妙法蓮華經,如字法寶。拜下,起來,拜第二字,則雲:一心頂禮,大乘妙法蓮華經,是字法寶。……如是而拜[][]字,直至作禮而去,例此可知。
若汝所立章程,對經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觀佛;固不若供經佛前,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致。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徧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凡夫著我,總是在一不及多的數目字上轉,那曉得[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一即一切,一攝一切,故禮一佛即禮多佛,一多不二。
若久修大士,緣境下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誠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感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專修念佛,一門深入,才能到[含元殿],才可謂[浴百川]
至於止惡修善,刻實檢察,雖莫善於功過格;然使心不主於誠敬,縱日記功記過,亦是虛文。
  閱雲棲大師自知錄序,知有[太微仙君功過格]。若欲檢察善惡功過,宜依雲棲蓮池大師[自知錄]。此書,最近明倫有印送。
若約予所見:但當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倘或宿習所使,偶爾忽生,而誠敬忠恕在懷,自能念起即覺,覺之即失,決不至發生滋長,舉三業而隨之矣。
  祖師之意:只要常存誠敬,忠恕在懷,其止惡修善之功用,當勝過記功過格耳  
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已不知則可耳;已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見先哲于羹牆,慎獨知於衾影,猶是約世間情見而淺近言之;
  [見先哲于羹牆]: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舜坐則見堯於牆,食則見堯於羹]。(後漢書卷六三)[慎獨知於衾影]:大學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宋史、蔡元定傳:貽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宋史卷四三四)
實則我心與十方法界,覿體吻合。由我迷故,共知局在於一身,彼十方法界聖人,徹證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何以故?以同稟真如,自他無二故。若知此義,自能戰兢惕厲,主敬存誠;初則勉力息妄,久則無妄可得矣。(惡念原屬妄想,若不覺照,便成實惡;倘能覺照,則妄想滅而真心現矣。)
  古德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能時時覺照,妄念自息,而真心顯現矣。如何覺照?妄想起時,猛念一聲佛號;或觀妄想起處,了不可得,諸妄自滅。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己愚見,測度如來不思議大法,遂致北轅適越,不能了脫。今生尚無正見,況來生乎!萬一複得人身,而被今生所修之癡福所迷,安望其更加精進以求出離也耶?
徹底道破一般修行者的病根!
佛說一切大小權實法門,皆須仗己功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若惑業有一絲毫,生死決定難出;是以從生至生,從劫至劫,輾轉修持;或有力量充足,直進不退,即能了脫者。多皆旋覺忽迷,暫進久退,經塵點劫,不能出離;所以爾我今日尚為凡夫,皆坐不知如來普被三根、至極圓頓之淨土法門故也。
  縱然知有淨土法門,如果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也是不能當生解脫。世有幾人能像印光祖師勇猛精進,當生成就?然而、[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欺而退屈],我們得趕快努力修學。[有志者,事竟成]
佛湣眾生無力斷惑,雖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嚮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若心識不迷,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聲,或止一聲,當下命終,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觀經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誠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預海會,永出輪迴,漸次進修,以圓佛果。若此逆惡罪人,不聞此不思議法,經塵點劫,難出地獄;餓鬼畜生尚難得,況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
  據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五逆十惡的大罪人,只要臨終之時心識不迷,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決定得生。這是世尊金口所說,理應深信。但難在[心識不迷]耳!別說造五逆十惡的重罪,就是普通常人,到臨終時,多是糊裏糊塗,心迷識亂,縱有善知識教之,亦未必能念,況善知識難遇乎!
當鬚髮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
  有這麼堅定的志向,決定[萬修萬人去]
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餘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複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學佛先從做人起;三皈五戒,就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修淨業者,必須受持三皈五戒,如觀經三福中說。
汝日暮途遠,宜從徑直之法,且專門讀誦淨土三經及普賢行願品,研究淨土諸經注疏。若諸語錄、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以事宜急先,心無二用故也。
老年人,宜先儲備往生資量,所謂[急先務]也。
至於寡過一事,實為儒佛切要工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謂其欲寡其過而未能。此實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動輒有過也。
蘧伯玉,名瑗。孔子弟子。見論語衛靈公。
在家居士,日與常人酬酢,固宜刻刻堤防,否則不但意業不淨,即身口亦或污穢不淨。欲其自他兼利,莫過於多識前言往行,以存高抬貴手。安士全書,實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詳示因果報應、及修持方法之導俗奇書,宜常翻閱,庶無疑不釋、無行不謹矣。
[安士全書]:清初.周夢顏著。周夢顏,一名思仁,號安士。昆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淫、戒殺二書,曰:欲海回狂,萬善先資。又嘗輯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西紀一七三九)正月,與家人訣雲:[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淨土聖賢錄八)安士全書,即:陰騭文廣義節錄、萬善先資、欲海回狂、西歸直指。;
法苑珠林,更加闊大;雖非甚深經典,然初心由淺及深,則無誤會之失。若不先悉罪福因果,便擬直探第一義諦實相妙理,或恐見地不清,錯認消息,則以迷為悟,求升反墜矣!
法苑珠林,參閱一九八頁。
汝既專修淨土,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省庵語錄下卷,有此願文注解,閱之自知其妙)。以彼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所有淨土發願文中,印祖最推崇蓮池大師著的[西方發願文]。于擬答某居士書中亦雲:[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曆觀汝書,似是真實在心地上用功;然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邀譽以求體面,並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聖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
今時[說假話]者、多矣!安得  印祖之當頭一棒、腦後一槌以警之!嗚呼!
又、自既修持淨業,(謂改過遷善及念佛,即生即願往生西方。)亦當教一切相識者,亦修淨業。宜依龍舒淨土文普勸門,令其隨分隨力,種此不思議善根。然既欲教人,須由親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
處處不忘利人,菩薩道,應當如是。
汝專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著衣吃飯、屙屎放尿,一切時、一切處,皆當以六字洪名,置之心口之間。但于如法時處,聲默隨宜;若大小便、睡眠,則只許默念,切勿出聲;默則功德齊等,聲則不恭;睡則又加傷氣,不可不知。
  這類文字,鈔中多有,讀者或致厭繁,似不必再抄了。惟筆者覺得[一番提起一番新],真是百讀不厭;以多讀此類文字,尤感印祖之徹底悲心也!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往生論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謂極樂淨土是大乘不思議境界;所以彼淨土中,無女人,亦無五根不具者。
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接手書,知居士近來修持親切,自訟、寡過,希聖希賢,非徒博一修行之虛名而已,欣喜無量!
  自訟:猶自責也。論語、公冶長:[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集注:[內自訟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
 寡過:少過失也。論語、憲問:[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博一修行之虛名:參閱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邪、正、真、偽]等義,可知自己是否有患[博名]之病。
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止惡修善,即自訟寡過,克己復禮。若能自訟,自然寡過;寡過,即克己之實行;既能克己,自然複禮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