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數學

<style>

</style>

 “百鳥圖”中的數字謎



湖南省城步縣茅坪中學 張開發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相傳有一次他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並且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



歸來一隻複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名.



  這首詩既然是題“百鳥圖”,全詩卻不見“百”字的蹤影,開始詩人好像是在漫不經心地數數,一隻,兩隻,數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煩了,便筆鋒一轉,借題發揮,發出了一番感慨,在當時的官場之中,廉潔奉公的“鳳凰”為什麼這樣少,而貪汙腐化的“害鳥”為什麼這樣多?他們巧取豪奪,把百姓的千擔萬擔糧食據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



  你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不要急,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



1 1 3 4 5 6 7 8



  然後,你動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就會有



  113×45×67×8=100



  100出來了!原來詩人巧妙地把100分成了2134567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實了《百鳥圖》的“百”字.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重刻《安士全書》序一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陰騭文廣義》原序

文昌帝君陰騭文

補缺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未嘗虐民酷吏

救人之難

濟人之急

憫人之孤

容人之過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人能如我存心

天必錫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救蟻中狀元之選

埋蛇享宰相之榮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利物利人

修善修福

正直代天行化

慈祥為國救民

忠主

孝親

敬兄

信友

或奉真朝斗

或拜佛念經

報答四恩

廣行三教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矜孤恤寡

敬老憐貧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家富提攜親戚

歲饑賑濟鄰朋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印造經文

創修寺院

捨藥材以拯疾苦

施茶水以解渴煩

或買物放生

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

禁火莫燒山林

點夜燈以照人行

造河船以濟人渡

勿登山而網禽鳥

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

勿棄字紙

勿謀人之財產

勿妒人之技能

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

勿壞人之名利

勿破人之婚姻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勿恃富豪而欺貧困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常須隱惡揚善

不可口是心非

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

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垂訓以格人非

捐貲以成人美

作事須循天理

出言要順人心

見先哲於羹牆

慎獨知於衾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近報則在自己

遠報則在兒孫

百福駢臻,千雲祥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附:明袁了凡四訓

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重刻《安士全書》序一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猶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跡,廣導群萌。由是尼山(*指孔子)抉誠明之奧,作修齊治平之軌。柱史(*指老子)說《道德》之經,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揮演暢之,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復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誕登覺岸而後已也。

 

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義無盡,誰測淵源?註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同模)。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泗水(*指孔學)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註。理本於心,詞得其要。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既,慈願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又以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土經論,採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回,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不慧)少讀儒書,罔知孔孟之心傳。長學佛乘,未悟如來之性體。迄今年臨知命,見等面牆。徒有樂善之心,毫無利人之力。欲將此書,刊刻流布。無奈貧無卓錐,兼以懶於募緣。因是多年,未償所願。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靈根,篤修善行。企得無上佛法,朝禮普陀名山。於法雨禪寺,偶然會遇。若非宿緣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問法,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倫常,精修淨業,自利利他,唯此為要。若能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倘所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壞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遷者,非無修德遷善之資,乃無良師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贈以此書,令詳悉披閱。務使己之動作云為,與書之指示訓誨,相契相合,無少參差,庶幾可耳。彼遂若獲至寶,慶倖無已,發願刊板,用廣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顛末。其有欲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以希聖賢,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請熟讀而力行之,當不以吾言為謬妄也。(印光法師撰)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餘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歷劫酬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

 

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以戒殺。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之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了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餘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淨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係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較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戚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於蜀,彼即祈余作序。後以因緣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贊成,殆非小緣。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淨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分附於《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省庵《不淨觀》等頌,為滅貪欲魔軍之淨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沈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能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回。面禮彌陀,親蒙授記。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沈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願切,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覲無量光。」餘詳戊申序中,茲不復贅。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釋印光謹述。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陰騭文廣義》原序

 

《易》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書》言:「作善,降之百祥」。左氏言:「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故知福善禍淫,乃宇宙中必然之理。三教宗旨,無異同也(*猶言無異)。儒者聞因果之說,出於釋氏,遂以惠迪從逆、吉凶影響之事,盡歸佛門。謂人死無復有後世,善惡不皆有報。而無忌憚者,遂樂得為小人矣。

 

文昌帝君,現聖賢身而為說法,著《陰騭文》,以訓士子。發端即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後世,未嘗斷滅也。繼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錫(*同賜)福」,明乎善惡必有徵應,纖毫不爽也。迨其篇終,直曰:「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見救世苦心,真誠切摯。非皆吾儒所當奉以周旋,罔敢隕越者乎?玉峰周子,縱觀三教之書,折衷百家之論,為之句詮字釋,縷析條分。而又推廣其未盡之旨,發所未聞,掃盡迂腐之庸談,大破管窺之陋說。滔滔十萬餘言,號為《陰騭文廣義》。蕭子頌僖讀而快之,惜其剞劂(*指雕板)未半,即捐貲(*同資)領袖。又得顧子受祺、金子堯封、羅子允枚,協力襄贊。於是清河昆仲,踵而成之。工既竣,周子索序於余。余讀訖歎曰:「君可謂垂訓以格人非。敝邑諸公,可稱捐貲以成人美。善與善遇,相得益彰。但願見者聞者,身體力行,更相化導罔俾。」

 

元皇寶訓,徒託空言。則相與有成者,又不獨在二三君子矣。跂予望之。婁東唐孫華撰。

 

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棘,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自首句至上格蒼穹皆帝君實事,出《文昌化書》)

 

補缺

 

安士先生,撰輯此書,事理文義,悉皆周到。唯於帝君末後一世,及于公治獄、竇氏濟人、宋效救蟻、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錄。或以他書俱載,後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覽者,不得而知,實為一大憾事。因按《陰騭文註證》,錄而補之於此,則事實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動也。釋印光識。

 

帝君末後一世

 

帝君生於晉,姓張,諱亞,越人也。後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灑落,其文明麗浩蕩,為蜀中宗師。感時事,託為方外遊。及門諸子,建祠祀之,題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顯靈擁護。難平,詔封晉王。後人加稱曰帝,蓋尊之也。(四川七曲山清虛觀碑記)

 

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漢于公,東海人,為縣獄吏。郡有孝婦,寡居守節,養姑甚謹。姑恐妨其嫁,自縊死。姑女誣告婦迫死其母,婦不能辨。公爭之不得,孝婦死。東海旱三年。後太守來,公白其冤。祭孝婦墓,遂雨。凡所平決,民皆允服。公門壞,父老謀治之。公曰:「可高大其門,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並無冤枉,子孫必有興者。」後其子定國,果為丞相,封平西侯。孫永侶,為御史大夫。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五代竇禹鈞,燕山人,年三十外無子。夢祖父告曰:「汝不但無子,且不壽,宜早修德以回天。」禹鈞由是力行善事。有家人盜錢二百千,自書券繫幼女背,曰「永賣此女,以償所負」,遂遁。公憐之,焚券養女,及笄擇配嫁之。同宗外戚,有喪不能舉,出錢葬之;有女不能嫁,出錢嫁之。公量每歲所入,除伏臘供給外,悉以濟人。家唯儉素,無金玉之飾,無衣帛之妾。於宅南建書院,聚書數千卷,延師課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廩餼。由公顯者甚眾。不久,連生五子,皆聰明俊偉。復夢祖父告曰:「汝數年來,功德浩大,名挂天曹,延壽三紀(十二年為一紀),五子俱顯榮。汝當益加勉勵,無惰初心也。」後長子儀,禮部尚書;次子儼,禮部侍郎;三子侃,左補闕;四子偁,右諫議大夫,參大政;五子僖,起居郎。八孫皆貴。公享壽八十有二,無病談笑而逝。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救蟻中狀元之選

 

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學。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後春試畢,僧見大宋賀曰:「似曾活數百萬生命者。」郊笑曰:「貧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動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蟻穴為暴雨所浸,吾編竹橋渡之。豈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當大魁,公終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狀元。章獻太后,謂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謬。

 

埋蛇享宰相之榮

 

楚孫叔敖,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及歸,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兒見之,恐棄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後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必獲善報。汝必興於楚。」後果為令尹,執楚政。

 

集中援引三教書目:

 

《書經》、《禮記》、《周禮》、《周書異記》、《孔子集語》、《左傳》、《列子》、《墨子傳》、《史記正義》、《漢書》、《資治通鑒》、《皇明通紀》、《文獻通考》、《晉書》、《梁書》、《北魏史》、《隋書》、《唐書》、《宋史》、《金史》、《古史談苑》、《史林》、《隋唐紀事》、《夢溪筆談》、《朝野僉載》、《昌黎文集》、《小學》、《蘇州府志》、《松江府志》、《吉安府舊志》、《瑞州府志》、《南昌府志》、《袁州府志》、《崑山縣誌》、《銅仁府志》、《名臣言行錄》、《聖學宗傳》、《韻語陽秋》、《瑣闈管見》、《日知錄》、《學仕要箴》、《繡虎軒次集》、《荒政備覽》、《功過格》、《廣仁錄》、《廣慈編》、《筆乘》、《三教平心論》、《華嚴經》、《大般若經》、《大寶積經》、《楞嚴經》、《大集經》、《大方廣總持經》、《大阿彌陀經》、《法華經》、《三千佛名經》、《大般涅槃經》、《阿闍世王受決經》、《彌勒下生經》、《雜寶藏經》、《賢愚因緣經》、《法句喻經》、《樓炭正法經》、《出曜經》、《折伏羅漢經》、《日明菩薩經》、《業報差別經》、《優婆塞戒經》、《禪秘要經》、《百緣經》、《樹提伽經》、《發覺淨心經》、《五母子經》、《阿育王經》、《正法念處經》、《起世因本經》、《分別功德經》、《盧至長者經》、《雜譬喻經》、《福報經》、《付法藏經》、《大藏一覽》、《四分律》、《沙彌律》、《金剛經解》、《婆沙論》、《大智度論》、《立世阿毗曇論》、《法界安立圖》、《經律異相》、《梁皇寶懺》、《水懺緣起》、《傳燈錄》、梁《高僧傳》、《宏明集》、《佛祖通載》、《法苑珠林》、《金湯編》、《天人感通紀》、《護法論》、《法喜志》、《尚直尚理編》、《漢法本內傳》、《冥祥記》、《冥報拾遺》、《緇門崇行錄》、《竹窗三筆》、《解脫要門》、《現果隨錄》、《文昌化書》、《老子升玄經》、《太上清淨經》、《大權菩薩經》、《靈寶經》、《步虛經》、《上品大戒經》、《上清經》、《道藏法輪經》、《消魔安志經》、《道藏全集註》、《群仙珠玉》、《淨明真經》、《感應篇勸懲錄》、《長生要旨》、《雲笈七箋》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

崑山 周夢顏安士氏述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發明〕(*發明,是周安士對帝君文義的推廣闡發)篇中所言,皆帝君(*即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將吾身中亙古亙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便謂形神消滅,無復來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穀。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

 

人讀善書,每心粗氣浮,不能沈思默會。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蒙籠混看者。若識得「吾」可為「身」,「身」不可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則曠劫長存,無生無死;客則改形易相,乍去乍來。譬如遠行之人,或乘舟坐轎,或躍馬驅車,種種更變,人無更變。舟車轎馬,身也;乘舟車轎馬者,吾也。又如人作戲,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兒,種種改易,人無改易。帝王官吏乞兒,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兒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視聽者,身也;所以視聽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漸昏,耳至老而漸塞。吾唯無生死,故目雖昏,而所以視者不昏;耳雖塞,而所以聽者不塞(若作視聽即吾,又是認賊為子)。是故大人從其大體,身能為吾用;小人從其小體,吾反被身用也。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無量無邊劫;帝君之「吾」無窮,則吾輩之「吾」亦無窮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龍八部、地獄鬼畜「身」,帝君之「身」無定,則吾輩之「身」亦無定矣。且托生既多,則宿世父母六親亦多,帝君宿緣既多,則吾輩宿緣亦多矣。然則「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為」者,機緣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誠難與俗人道也。

 

前世後世,猶之昨日來朝,吾生合下自有,並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竟視為藥籠中物乎?人若無有後世,不受輪回,則世間便有多少不平事,即聖賢議論,亦有無徵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壽,力稱顏子之仁,而顏反夭矣;極惡盜蹠之不仁,而蹠偏壽矣。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何以成其為造物?唯有前世後世以為銷算,而後善有所勸,惡有所懲,上帝不受混帳之名,孔子可免無稽之謗。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說也。

 

虛無寂滅之學,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勸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來者為後世。步步據實,試問「虛無」二字,如何可加?而謗佛者,則以地獄天堂為荒誕,前世後世為渺茫,謂此身來無消息,去無蹤影。靜言思之,恰中虛無二字之病。學佛者之言曰: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者輒云:無有前生,無復後世。夫曰捨一身復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也;若其捨一身不復受一身,則是一寂而長寂,一滅而永滅也。平心自揣,試問「寂滅」二字,畢竟誰當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譏防風氏為短小,亦已過矣。

 

以刀殺人,不過斬人肉軀;若言無有後世,直是斷人慧命。斬肉軀者,害止一生;斷慧命者,殺及世世。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先須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無後世之語,出之兇惡小人,人皆輕而忽之,譬諸投鴆毒於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為害淺;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於膏粱之內,食者必多,故其為害深。苟能侃侃鑿鑿,唯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則其陰功大矣。

 

吾輩一為書生,即有書生習氣。聞三世輪回,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膽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小;今知六道輪回,互為高下,則夫豪貴之途,宿生何者不歷,是能等貧賤於富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昧於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雖橫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戰兢惕厲之想,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後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是能轉愚癡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下附徵事(二十二則,俱出《文昌化書》)

 

天賜興儒

 

帝君曰:予方遊人間,至會稽山陰。見一隱者(即聖父),年五十許,焚香叩天祈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於是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十有七八。一日,有耆舊謁予父,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陳者)。曰:「中國有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於是願學者,從而習之,皆以予為師焉。

 

〔按〕孔子之生也,以聖母禱之於尼山;帝君之生也,以聖父祈之於蒼昊,誕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鐸於周之衰,而顯示微言於萬世;帝君揚文教於周之盛,而陰操黜陟於千秋,豈非為道不同,同歸於治者哉?

 

補袞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時,姓張,名善勳。成王置予於言路。時雖盛明,而憂君憂國,未嘗少懈。方王少時,聽政於周公,後常懷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間也,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而諫草屢焚,人無見者。故公之東征,雖四國流言,召公不悅,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按〕張氏本黃帝後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歲,其後示現,每多姓張。世傳二月初三日為聖誕者,止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若論帝君多生以來,則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聖誕耶?

 

惇睦親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違桑梓。一日,見周公《鴟梟》詩,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歸里,見族人多貧,遂興義莊。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療治之;男女長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養之。聞風者翕然相效,義莊滋廣。

 

〔按〕時帝君以岐黃之術(*指醫術)濟人,經理義莊,皆帝君之子也。

 

初聞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是天竺國,非極樂國),有大聖人(是釋迦牟尼佛,非阿彌陀佛),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無憂喜悲憤之情。蓋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及辭榮歸,道逢隱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歎,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此西方聖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若得到於彼岸,則可成正覺;如中道而廢,猶不失為神仙。」予受教後,塵緣既畢,百慮俱灰。時值仲秋,會集親朋,留頌而逝(頌載《化書》)。

 

〔按〕或疑佛教自漢明帝時,方傳東土,帝君當日,何自而聞方外之言?然歷觀記載,乃知西周之時,此間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為釋迦如來降誕之辰,其時,但見日有重輪,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聖人降誕之相。卻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鐫石記之,置南郊祠前(出《周書異記》及《金湯編》)。至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臺以居之(出《列子》)。故山西五臺山及終南山、蒼頡造書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臺山(在唐時玉華宮南)數處,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跡。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孔子又有一書,名《三備卜經》,次篇幾章,亦言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猶見有人引及此書)。又嘗考秦繆公時,扶風得一石像,繆公不識,置馬廄中。公驟得疾,夢天神謫譴。問諸侍臣,由余答曰:「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作中天臺,高千餘尺,址基現在。又於蒼頡台,造三會道場。君今所患,得毋此耶?」繆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製,今在馬坊,將非此歟?」由余見之,駭曰:「是矣」(高麗、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時,土中有祥雲湧出,皆掘得阿育王塔)。公迎置淨處,像忽放光,繆公以為瞋怒也,宰三牲祭之。時有善神,擎擲遠處,公大懼。以問由余,由余曰:「臣聞佛好清淨,不進酒肉,愛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餅而已。」公大悅,欲造佛像而無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遂於蒼頡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曾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今年老不能,於是復於他村購得四人,造一銅像。公喜,於土臺上建重閣,高三百尺,以供養之。時號為高四台(出《天人感通記》及《法苑珠林》)。而揚雄、劉向尋覓藏書,往往見有佛經。然則孔子所語,及帝君所聞,有自來矣。惜教未東來,言之略耳。

 

情動入胎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繫累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餘,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丈夫)不幸,得罪於君(*君王),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棺材)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姑嫜:婆婆和公公),暮景無依,使得誕生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予在雲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候,五衰相現,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按〕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不覺已墮血食之神矣。至於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業識人!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官名)。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即位,詔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咸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復皇考官,諡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聞於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按〕此即《詩》所謂張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禱於君山之婦。未為母之時,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後,彼復受帝君拜矣。然畢竟誰當拜,誰不當拜?是故觀於儒,而後知五倫之方;通乎釋,而後知五倫之圓。

 

殛罰淫神

 

帝君曰:予既為諸山之王(在周朝末年),凡所部山川,水旱豐凶,妖祥功過,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魚生,悅部民孫滌女,拘其魂而亂之(可以拘其魂而亂之,亦可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則所謂銼燒舂磨,且無所施之說,豈非兒童之見?)。為鄰封白池龍神所察。予覘(*窺視)之,與女俱訊。既伏其辜,歸其魂,女乃蘇。鞭魚生(*高魚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吳宜肩,嘗為父刺血寫《棱伽經》(*《楞伽經》)四卷(觀此,則揚雄、劉向,所謂嘗見佛經之說,益有據矣)。壽終三年,未有所受。予為保奏以代之,帝報曰可。自是大小之神,咸知敬畏。

 

〔按〕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則欲事愈輕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參半者多,悅女拘魂,理所有也。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見秦任酷法,視民如草芥,乃飛章奏帝,願以化身,援天下於塗炭之中,躋(*達到)斯民於和樂之地。奈何帝命,以予為赤帝子之後。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於雲霄間,下視人間,見火秦之後,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晤語。監生謂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縱目間,為監生所擠(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墮於帝側戚姬之懷(凡人託生,必見父母會合。若是男胎,於父生瞋,於母生愛;若是女胎,反此。至於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詳載《藏經》,不能俱述)。恍然而覺。帝以予神骨相似,舉動不凡,甚鍾愛予。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後,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須知張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為率然(大蛇名)之相,盡吞諸呂而後已也(後果化蛇,可見一切唯心造矣)。

 

〔按〕予初讀佛書,見怨親平等,及怨從親起之說,心竊訝之。迨靜觀事理循環,乃知此種議論,非出世聖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呂後為仇,高祖為恩者。然呂後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寵眷。迨寵眷漸深,至於欲易太子,而呂後之隱恨,遂不可復解矣。向使高祖當日,以等閒待之,不至若此寵眷,則戚夫人被禍,夫何至於此極也。然則呂後固戚之仇,而高祖亦豈得遂為恩耶?噫!此即怨從親起之說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學)。夫怨也,而從親起,即欲不作平等觀,不可得已。

 

邛池化龍

 

帝君曰:予自罹(*遭遇)呂禍後,思報宿憤,不顧已往修積。雖諸呂死後,冥間備受苦楚,孽尚未清,然此時已共生於東海之濱,邛池邑矣。邑令呂牟,呂後之後身也。予母夫人亦生於彼,復為戚氏。以前生享福太過,故至此貧悴,所嫁張子,老而乏嗣,以芟刈為業。一日至野外,自傷無子,泣而禱天。乃相與割臂出血,瀝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動物生焉,亦遺體也。」予方感母氏心,不覺神識已經託彼。明日揭石視之,血化為蛇,金色寸長,余所為也。母收養逾年,頂上生角,腹下生足,能變化,每天欲雨,予為助之。身既長大,腹量寬廓,見羊豕犬馬,輒食之。邑令有良馬,呂產後身也,予拘而噬焉。令遂逮予父母入獄,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予化儒生,謁令解之。令曰:「張老夫婦,家養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馬。吾欲為民除害,而不肯放出,是彼自為妖也,必將戮之。」予曰:「物命相償,宿業所致。君欲為畜殺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氣,宜善自愛。」語畢,予隱形不現。左右皆以為妖。予乃奏天稱怨,陳前世母子無辜,死於諸呂,今欲報之。詞上而未報,乃不勝其憤,遂變化風雨,呼吸雲霧,復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載父母而出焉。時孝宣之世,今所謂陷河者,是也。

 

〔按〕帝君雖以累世孝友,積功勵行,然畢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腳不住。幸得後來遭遇釋迦,終成解脫耳。不然,怨怨相報,正無已時。所以菩薩苟欲救度眾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後可入生死之海也。

 

遇佛得度

 

帝君曰:予以呂後怨懟奏帝,未報而擅行之,雖一時快意,然氣平即悔。翌日玉音薦降,以海神晁閎,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餘戶,以口計之,二千餘命,除予前身仇懟,八十幾人外,餘俱夭枉。帝命賜譴,以予為邛池龍,羈囚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八萬四千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齧不已,宛轉困苦,不計春秋(地獄一晝夜,人間五百年)。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發螺旋,金容月瑩,現諸妙相,希有光明。山靈河伯,萬聖稽首,歡喜讚歎,聲動天地。復有天香,繚繞四合,天花紛墮,墮處生春。予乃耳目聰明,鼻觀通徹,心清口潤,聲音發揚,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大丈夫當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東土,汝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踴身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家忠國,作大饒益,特以人我之相,肆興殘害。汝今復有怨親之想,與瞋恚愚癡之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無人無我,諸念頓息。自顧其身,隨念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復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

 

〔按〕龍有胎、卵、濕、化四種,其間苦樂相去,不啻天淵。所以娑竭羅龍王云:「龍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獄者,或有等於人畜餓鬼者,各隨宿業受報。」昔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有一盲龍居熱水中,遍身鱗甲內,為小蟲所唼(咬)食,號呼望救。又有無量餓龍,淚下如雨,各問宿世因緣。佛為一一開導,令其受三歸五戒,而後諸龍得脫苦趣(詳《大集經·濟龍品》)。信乎!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光之所燭,能使盲視聾聞,跛行啞語也。帝君往昔,因聞歌有感,遂至下車投拜,則智慧靈根,植之者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頓捐宿業也。

 

幽明交理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年甫盡,即生於順帝永和間,所謂張孝仲者,即予也。蓋猶不忘其故稱也。雖未登顯仕,然蒙上帝旨,俾予日應世務,夜治幽冥。凡人隱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靈鬼邪祟,無不預焉。

 

〔按〕太倉有人,曾見役於冥。每至丙夜,舉體僵冷,冥司授以一牌一杖。牌上皆列所拘人姓名,杖一入手,頃刻穿山入海,將所拘人負杖頭,雖至幾十,其輕如羽。一至天明,便與平人無異,心甚厭之,百計莫逃。有僧勸以出家,受菩薩戒。從之,而後其役遂絕。

 

流矢集體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漸復神職,而命債未償者,猶不吾置。復生於河朔(經云:宿世身骨,過於須彌山。所飲母乳,多於大海水)。從鄧艾伐蜀時,予為行軍司馬,勸艾從間道出,省鋒鏑之禍。迨其深入,遇諸葛瞻。許以封王瑯琊。瞻不聽。至於交綏,瞻之中堅,予所當也,流矢遍集予體,瞻方就擒。予欲營救之,而予已創甚矣,蓋向者邛池未償之報也。

 

〔按〕《楞嚴經》中,言殺業之報,縱使經於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然則邛池之報,尚屬瞬息間事耳,遂謂從此帳清無欠,恐猶未也。

 

隸掌桂籍

 

帝君曰: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掌也。

 

〔按〕世俗若聞有人將為試官,則鑽營者多方結納,雖昏夜乞哀,弗恤也。然彼試官者,只操一方之柄,不能攬天下之權;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年之外。且典司小試者,不能參鄉會之權;執掌科名者,不能任銓選之務。即或黜陟由我,而亦有時不效。夤緣蓋若斯之難也。乃有一試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憂,不採擇門第,不必費錢財,不必仰情面。自縣試以至廷對,由典史以至台衡,無不經其進退予奪。而鑽營者,反不委心結納,投其所好,可謂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學帝君而已矣,流通寶訓而已矣。

 

當來證果

 

帝君曰:予從釋教,頓超不二法門,居清涼寶山,仍司民疾苦。時蜀患水災,人多飄蕩,又苦疫癘痼瘵癰疽之疾。予化里人,為作篙師,拯合溺者數千人。又化太醫生,親為診候,全活甚眾。會鷲峰古佛,為予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知帝君將來必成佛,則吾輩將來,亦必成佛矣)。

 

〔按〕鷲峰古佛者,即靈鷲山釋迦如來也。釋迦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樂不動聖號,乃帝君將來成佛之稱,正不知尚當經歷若干恒沙劫,供養承事若干佛,而後得證此位也。豈曰現今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坐菩提樹而成正覺哉?帝君位次,尚在玉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薩,猶遠之又遠,況帝君之於佛乎?若云現今即證斯果,則欲尊帝君而適以誣帝君矣。

 

附答問五則

 

〔問〕輪回之說,現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答〕理之所在,便當信受,何論釋典,何論儒書。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則孔子一生言語,得傳於後者,無幾矣(一部《論語》,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記載所無,便為儒者所弗道。則六經(*漢以後指儒家的六部經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四子(*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書中,孔子從無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將身為儒者,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況「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即是輪回之理。《中庸》論誠,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皆寓循環無窮之意。其不能如釋典之詳明者,只因入世聖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何足為病?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煖氣雖遇春始見,然一陽初動,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間萬事皆然,何獨於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學)。

 

〔問〕佛教之來,始於東漢,故輪回之說,多在漢後,唐虞三代時,未之前聞也。〔答〕噫!可謂枉讀古人書矣。且而不聞鯀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出《史記正義》,熊音乃平聲)?不聞衛康叔,見夢於襄公之妾乎(出《史記》)?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不聞杜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傳》)?不聞狐突遇太子於下國,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不聞吳王殺公孫聖於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應乎(出《法苑珠林》)?不聞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出《吳俗傳》)?若是者,試問在漢明帝前,抑在漢明帝後乎?吳季子曰:「骨肉復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問〕忠臣孝子,自當千古不磨。帝君七十餘化,固無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後,魂魄散矣,安在曠劫長存?〔答〕形有大小靈愚,性無大小靈愚。若一為庸夫,遂爾磨滅,則帝君邛池方化時,不過寸許小蛇耳,散莫易散於此,今日何以復有帝君?

 

〔問〕歷觀記載,信知三世之必有,但近見朱子《小學》,謂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是以生疑耳。〔答〕《小學》所引范文正公(*范仲淹)語,謂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客曰:「亦朱子之言也」。答:「然則既已形滅神散,更有誰人羞見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滅,誰復見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後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義,本於空谷大師《尚直編》)。夫啖果者先除其核,食肉者務去其骨。子讀《小學》,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堯舜周孔,儒宗之山斗(*泰山北斗)也。然在《虞書》,則曰:『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夢寐而親姬旦,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也。謂先儒之言當信,則堯舜周孔愈當信。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何有於先儒?況人死果若散滅,則先儒雖賢,今日亦在散滅之數。春秋二祭,可以不設,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則散滅之說,為後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後世乎?孟子讀《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況《小學》?」

 

〔問〕神明不滅,還復受生。既聞命矣。若謂以人化獸,以獸為人,吾不信也。〔答〕形隨心變,一念仁慈,人天儕伍。一念兇惡,鬼畜胚胎。善惡既互為而不純,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為人,獸定為獸,則初分人獸時,不亦偏枯之甚乎?

 

有人問一僧云:「人之體何以直行,獸之身何以橫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獸之前世心橫,故今世之身亦橫。」夫心直心橫,頃刻變異,其形則為人為獸,豈非顛倒無常者乎?又人唯有慚有愧,故人則有衣;獸唯無慚無愧,故獸獨無衣。又人唯有福,故隨冬夏而遞更裘葛;獸因無福,故歷寒暑而止此羽毛。又人於宿世,常發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信三寶語,故今世隨心所發,口中能歷歷道之;獸於前世,常作惡語、妄語、訐人隱私語、鬥構是非語、穢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故今世有口無言,縱饑渴垂斃,而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辯(此亦格物之學)。

 

「未嘗虐民酷吏」

 

〔發明〕此下至「上格蒼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來功行,以為訓人張本也。下六句,是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此一句,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民之稱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則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長然,酷待之則非義。然所謂虐者,非必峻法嚴刑也。或徵取錢糧,而催科無術;或私加色目,而羨耗有餘;或凶荒不能速報;或民隱壅於上聞;或決獄無聽斷之明;或兩造多株連之累;或因小事而化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來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虐也。所謂酷者,非必恣情鞭撲也。或因小失,而誅求;或以過,誤而譴責;或任一時喜怒,而役使不均;或聽萋菲浮詞,而厚薄唯我;或出遠而多隨人役;或驅使而罔察饑寒。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酷矣。噫!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一十七世以來,帝君所未嘗為者,獨此兩端乎哉! 下附徵事(一則)

 

酷虐改行

 

帝君曰:蜀之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小有過,輒笞之。蒞邑逾年,而胥吏無全膚,吏甚怨之。資水邑令,賴恩,性貪吝,以苞苴為常,日用飲食,皆取資於民,恣吏誅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民,遭此荼毒,乃化為蜀郡丞長孫義,行於諸邑,觀風俗,劾武仲之虐吏,賴恩之酷民。二令叩頭乞免。予戒勵之,尋隱而不現。後知郡丞初無行邑事,二邑咸以為神。由是武仲改為忠恕,賴恩亦變為廉焉。

 

〔按〕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則己之於吏民可知矣。讀蔣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條》,可謂字字藥石。居官者當刻於內衙屏牆上,朝夕寓目,永作韋弦,陰功無量。

 

「救人之難」

 

〔發明〕難有多端,約言之,不出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五刀兵、六饑饉、七疾疫也。在水火者,以拯拔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為救;在盜賊刀兵者,以脫離為救;在饑饉者,以財帛為救;在疾疫者,以醫藥為救。救均發於至誠。見人之難,如己之難,盡其智謀,竭其財力,使救之之念,十分圓滿而後已。難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謂「聽訟吾猶人」也。復有一法,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則孔子所謂「使民無訟」矣。何則?人之患難,皆前業所致,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若能勸人不造殺盜淫妄之業,則救人之難亦多矣。是故救難於已然,所救有限;救難於未然,其救無窮。救難於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難於未然,菩薩之修持,二者並行不悖。 下附徵事(二則)

 

奇冤立判

 

帝君曰:龜山之下,有何志清者,生二子,長曰無方,次曰良能。長男娶侯釜女,逾年,釜疾,女請歸寧,與夫偕往,而忘其所欲持歸之金環。正徘徊間,良能持環至,且言「母亦有疾,望兄亟歸」。兄遂囑弟送去,而自亟返省母。移時,嫂悔曰:「吾家不數里可到,何煩叔送」。於是良能亦返。而是夜侯家望女不至。明晨候於途,見女死而無首,釜遂物故。而釜家疑良能之逼嫂不從而殺也,乃控於所治。良能不勝刑,遂誣服,將就戮矣。時龜山神艾敏以冤來告,予察之。蓋其夜有強賊牛資,與妻毛氏有隙,路逢侯氏,劫而逼之,取侯之衣,與毛相易,毛與侯,年相若也,梟毛之首藏之,棄屍於道,而私攜侯氏歸,故人皆莫識。予為追毛之魂,附資之體,借資之口,吐毛之辭,自陳而得實。於是資戮於市,女歸於侯,而良能之冤始釋。

 

〔按〕肉眼但能見人之身,鬼神則能見人之心,故陽法有枉,而陰譴無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