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
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
分類:好書分享
2007/03/30 16:32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李俊昌 長庚大學醫學系六年級
還記得半年前在精神科病房的見習,每每都要穿過其他科病房所沒有的兩道上鎖的鐵門,彷彿走進一個全然與醫院不同的世界裡……。
住在精神科病房裡頭的病人,除了幾乎使得醫師束手無策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所謂的情感性疾病(affective disorder)而到這兒--一個提供暫時的安身之所的病房,幫助病人盡快讓鬱症或是躁症的週期度過,而能儘早恢復原本的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動。而自己每 每與病人接觸時,常在捫心自問究竟我能夠瞭解他們的感受嗎?
還是我總是照著DSM-Ⅳ(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Ⅳ,診斷統計手冊)中的各項疾病的準則一項項在病人言談舉止之中去推敲出究竟病人可能罹患哪一種的疾病,而無法以同理心去感受病人心中的苦痛呢?或許是因 為以同理心看待一般的疾病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你也曾經也得過同樣的疾病或是從身邊的親朋好友得知類似的經驗;然而,卻鮮少有人可以細細道來身為一個罹患精 神疾病的病人是如何走過那段天人交戰的日子。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Kay R. Jamison所寫的『躁鬱之心』呢?『躁鬱之心』作者本身便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以其醫學專業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躁鬱症』,並且將與病症搏鬥的心路歷程 仔細描繪,可以說是一部由病人立場看待『躁鬱症』的自傳式病人手誌。然而,或許是因為外文譯作或是因為作者的跳躍式寫作方式,在拜讀之後總覺得自己缺乏心 靈的共鳴,無法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的苦痛。
如今,台灣也有一本類似《躁鬱之心》的著作,自己覺得此書甚至比《躁鬱之心》讓你更能貼近躁鬱症病人的心情,而這本書就是今天所要介紹的《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
看過這本書之後,才會發現原來以前所看的類似書籍都太過生硬(可能是因為語言轉換之後的失真或是作者本身文學表達能力的欠缺),相對地,《三種靈 魂》作者莊桂香女士本身即具有護理背景又加上豐富細膩的〝中文〞筆觸,帶領著讀者嚴肅地看待她的傷口,一同回憶當年罹病過程的種種,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過 程所遭受到的種種煎熬。
作者由丈夫的外遇細細道來整個發病的開始。由於對丈夫十分依賴,當發現丈夫在外另有新歡時,她的心彷彿被挖空一樣,在毫無心裡準備下,一夕之間天地 變色,那年三十七歲的她,終日以淚洗面,哭泣可以從天黑到天明,如同死去最愛的親人。長期自憐自怨、失落產生的敵意和不滿,無處宣洩,自尊和自信在那次事 件裡消失殆盡。之後,她的生活開始在萎靡不振、缺少目標的抑鬱情懷裡,不斷蔓延。
她將自己變成悲劇故事的女主角、外遇事件的受害人。於是,在多年的煎熬之後,她求助精神科門診及前世今生的催眠治療,最後利用百憂解及鎮定劑逐漸控 制原本失控的情緒。然而,卻沒想到百憂解的錯誤使用反將她的情緒帶到最高點,將她體內蟄伏的另一個惡魔引發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撲而來。
經過一年的治療之後,她發現自己每天都快樂得不得了,誰會拒絕快樂?誰又會懷疑快樂?她確信醫師已經完全治好她的病。那時,她在夜間部授課,白天總 是精力充沛,到處拜訪朋友,或四處瀏覽文物,在文物店裡獨自迅速果斷地就下了買單。這時與她長期以來的儉樸生活截然不同,優柔寡斷、軟弱無定見的性格已發 生巨大丕變。
她曾經瘋狂崇拜中國古文物,大肆購買喜好的文物,甚至一口氣買下三幢上海郊外別墅。這些都反映出當時正處在一個躁症的狀態,然而,躁症比鬱症更無法 產生病識感,不僅是自己無法察覺,連身邊的親友也看不出其端倪。因為它是逐漸改變人的思考行為,速度是緩步潛行的,讓病人及身旁的朋友以為這些改變都只是 「個性」的一部份,因而忽略它的存在。
作者自述:「躁鬱症這兩極化的疾病已經使我成為『雙面夏娃』,百憂解的錯誤使用,又把我的情緒帶到最高點,宛如時光倒帶,重回青春,瀟灑走一回,亭亭於美學和靈光的大河,但是這些並不值得豔羨,因為這些歷程讓我不斷在改變面貌,我已經不知道哪一副靈魂才是真正的我了。」
作者也提到一般在臨床上會對於躁症病人監控的症狀,就是對於異性過度親暱。她提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躁的世界看似充滿誘惑,也有非常危險的一 面,就是對陌生人容易產生十足的信任感;高度熱情,難免讓人想入非非,或成了別人眼中招蜂引蝶之人。過躁時候好像在高空上走鋼索,地面沒有張開安全往,叫 人捏一把冷汗」。在書中她也自剖,在躁症時曾經熱切仰慕一位上海的藝文人士,其情感之奔放似乎彷彿回到雙十年華少女情竇初開時。而在脫離輕躁世界後,她斷 然否認這段感情,被深深的罪惡感籠罩著,既然認定它不存在,所以它輕若鴻毛,一切純屬虛幻,有時在夢裡它卻又那麼真實地嵌在腦中。
她後來被正確診斷出為躁鬱症第二型,然而,治療躁症的過程是如此的辛苦。因為忽然由精力充沛、靈感源源不絕的表演家,一墬而下到最深層的谷底,那種 落差曾經讓她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她自述:「拖著凝滯的步伐回家,立即像卸了武裝的將士,病厭厭地躺在床上,我不再與快樂激情相伴,內心寂寂的曠野,叫人無 法忍受,複雜錯愕的心緒繼續撞擊心靈,閉上眼睛看到一大片漩渦,水波漾漾,我在漩渦中載浮載沈,『不能沈下去,不能沈下去』,我在心底默唸不停」。
如今,她正視自己,揭開躁鬱症神秘的面紗,把經驗赤裸地呈現,並且在教育崗位上盡一己棉薄之力,傳授疾病之事,避免別人重蹈覆轍。
正如高雄長庚精神科文榮光主任在序文中所說:「這本書真的是描述躁鬱症很好的範例,不僅具有啟發性,而且增加讀者對精神醫學的常識,更可貴的是它是 台灣土產的病人誌,讀來像是鄰家主婦的心情故事,令人心有戚戚焉。」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因為曾經接觸過躁鬱症的病人,但總是無法深刻感受到他們心中那份 掙扎及苦痛,藉由這本書相信各位讀者一定也可以跟我一樣能夠以較平等及同理心的角度伸出手去幫助身邊深受躁鬱症所苦的親友。
心理與情緒上的「病變」是比較難發現的,而他們真的很需要大家的幫助與重視,讓他們慢慢的可以再重回人群!他們的治療很沉長,很需要關心,希望大家看了這篇能多一點認知。
●關於躁鬱症
四愛一不愛──「愛生氣、愛管閒事、愛說話、愛花錢、不愛睡覺」
所謂「躁鬱症」(manic-depression),一般而言是指個體有時出現憂鬱的症狀,有時又出現狂躁的症狀,此兩種特徵不斷的交互出現之情 形,因此又稱之為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說個體會出現兩極的情緒反應,一為狂躁,另一為憂鬱。
當個體在狂躁階段,其出現的特徵為情緒異常興奮、自我膨脹,睡眠時數減少,非常健談、多話,常常是滔滔不絕講個沒完,另外他們的思考或想法也經常跳 來跳去,稱之為跳躍性思考(flight of ideas),易分心,在行為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常常瘋狂購物,而不管價錢多少等失控行為特徵。當個體處於憂鬱的階段,其特徵又顯示出心情沮喪低沈、對任何 事缺乏反應或興趣、體重改變、產生睡眠困擾、缺乏活力、負向的認知或看法等等的特徵。
當懷疑或本身有躁鬱正的症狀時,首先必須尋求相關的醫療協助,由專家來幫助解決此問題,一般處理躁鬱症的方法是使用鋰鹽(lithium)治療,另外配合其他相關的心理治療流程。
<附件>
走過桃花源 莊女士寧回武陵思索天國的快樂
~~20年躁鬱心路簡述~~
「如果苦難也是一種經驗,我願當成比別人多
了一層人生歷練……,我將伴隨近二十年的躁
鬱症,視之為『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生命因
為有了它,才不至於輕如鴻毛。」
莊桂香女士曾經飽受第二型躁鬱症的折磨,具備護理專業的她,對於自己輕躁發作時展現的異常活力充沛,絲毫沒有病識感,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醫師把她當成憂鬱症來治療,直到九年前才正確診斷為躁鬱症。
五 年前,莊女士將自己罹患躁鬱症的歷程寫成「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一書,其過來人的深刻描述比專業人員的論述更加穿透讀者的心,引起各界熱烈回 響。她說,寫作帶給她的好處實在太多,她從中找到自信,也透過自省來重整自己,她對疾病的記錄更發揮了「病人誌」的功用,幫助醫護人員更加了解第二型躁鬱 症。她鼓勵其他病友們也能透過寫作,釋放自己的能量,不僅抒發情緒,也可能藉此重整更好的自己。
家庭變故引燃躁鬱體質 誤診三年半沒人發現
莊 女士原本擁有人人稱羨的家庭生活,先生和她養育兩個兒子,生活單純又美滿。二十多年前,平靜的家庭生活起了變故,莊女士和先生的感情產生嫌隙,這場變故重 創莊女士的心靈,形成精神醫學上深具意義的壓力或創傷障礙,她淹沒在恐懼、悲傷、哀慟的情緒障礙裡,不知道要掌握治療的先機。十年來她每逢挫折就打電話傾 訴抱怨,不斷的複製自己的悲傷。直到民國八十三年,莊女士因為失眠、健忘、厭食等生理症狀,才去求助精神科,原本只是想請醫師開點鎮定劑幫助她好睡,不料 醫師診斷她罹患憂鬱症,自此開始服用抗憂鬱劑長達三年半。
錯把躁鬱症當成憂鬱症治療,醫學界發現,一味以抗憂鬱劑壓制躁鬱症的鬱症,會引發病人躁症發作。莊女士說,吃了抗憂鬱劑之後,她不再沉溺於哀傷,感覺「快樂的不得了」,她覺得自己已經完全康復,由衷感謝開藥給她的醫師,也認為抗憂鬱劑簡直是仙丹妙藥。
另一副靈魂:社交名媛 一個下午買三幢別墅
其 實,當時的莊女士正走上輕躁之路而不自知。她描述自己服用抗憂鬱劑半年之後,開始熱衷打扮,年屆半百卻穿年輕人的時髦衣裳,造型突出引人側目;更讓人印象 深刻的是,她幾乎有用不完的活力,當時在高中教授護理的她,參加學校各種社團,打起桌球神乎其技,跳社交舞姿態曼妙,上課更是妙語如珠,學生們如沐春風, 她還因此榮獲教育局的教學特優獎。
這時候的莊女士像個人見人愛的安琪兒,活力充沛又幽默風趣,喜愛交友又慷慨大方,經常請客送禮,彷彿變了一個 人。莊女士形容當時有種「重回青春」的熱情,青春年少時對文學和藝術的深情在躁症發作時一一被拾回,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她對古文物深深著迷,光是上故宮欣 賞已經無法滿足她的熱情,她進入瘋狂蒐集的購物狂熱, 從第一件青花,到各式觀音、筆筒、精繡、筆洗、鼻煙壺、各式雕刻…,近百件文物目前還陳列在莊女士家中,她形容這個陳列櫃猶如一座病歷檔案,刻畫著她的躁 鬱病史。
她回顧當時的血拼情況,下手之快無人能阻,腦中似乎有一股強烈的電波,告訴她「快買,趕快買!再不買就買不到了!」這種購物狂熱不僅及於 古文物,最大手筆的是她遊覽蘇州時,居然一時激情買下三幢別墅。當時她完全不知道這是躁鬱症作祟,這個疾病讓患者無法像一般人審慎思考來做重大決定,直到 她病情好轉時,才懊惱當初草率的一擲千金,於是又匆促賣掉別墅。這使得莊女士不像其他投資客等到大陸房市熱絡時大賺差價,一買一賣間,她幾乎沒有獲利。
從雲端跌落凡塵
重 回青春的激情和狂熱讓莊女士不僅博覽群書,而且熱情分享,她名片上的頭銜愈來愈多,認識的人和活動層次也愈廣愈高,如今回顧當時儼然像是社交名媛。在她最 熱情澎湃之時,曾經熱切的與上海知名作家書信往返,大膽表露其愛慕之意,如今想來不可思議,後來她才知道這是輕躁症病人常有的戀情妄想。
民國八十六年底,莊女士還處於熱情洋溢的躁期,有天得知知名作家陳映真經營的出版社就在她任教的學校不遠處,對陳關懷社會的情操懷有感佩的她,不假思索就前往拜訪。見到陳映真的莊女士滔滔不絕,說話急迫且話題跳躍,直到陳另有訪客才先行告辭。
就 在莊女士步出出版社大門,踏下高陡的階梯時,突然間像是醍醐灌頂似的,她猛然覺醒剛剛那個對初次見面的作家熱切講話的女子「不是自己」,「自己再怎麼崇拜 一個人也不至於專程來向他表白」,她回想起自己不久前才大膽向上海作家示愛,凡此種種讓她驚嚇不已,察覺自己軀殼內似乎藏了另一副靈魂!
「我病了」!莊女士當天直奔台大醫院,診斷出躁鬱症,還好她是症狀比較輕微的第二型。在停用抗憂鬱劑,改用其他治療藥物後,莊女士回到現實,面對現實的家庭問題,這段歷程依舊艱辛,但她走過來了!
一星期做五次運動 不讓自己有機會生病
莊女士說,躁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就跟一般的疾病一樣,可以靠吃藥打針治療,但太多人不了解精神疾病,總是勸說病人「想開點就好」,但腦子的傳導物質出了問題,哪是想開點就能好轉?
目前莊女士幾乎已經完全康復,為了避免發病,她力行健康生活,睡眠一定要充足,一個星期要出門五次做運動,打太極拳或打桌球,盡量讓自己流汗;她也特別注意營養補充和飲食均衡,不讓身體因為營養缺乏而出問題。
2001 年,莊女士撰寫了「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一書,她生動詳實的記錄自己的患病歷程,引起各界熱烈迴響,邀約她出席的演講超過三十場,連醫院和藥 廠都請她前往參加座談會,這也創下「病人去給醫師做經驗分享」的難得先例。莊女士說,她記得當時她前往汐止某所國中演講時,看到諾大的看板寫著自己的名 字,激動得流下眼淚,長期以來她在先生眼中是個沒有用的人,如今卻從寫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她說,寫作除了是能量 的釋放,也可以從中洞察自己、反省自己,甚至是打破自己、重塑自己。此外,她認為精神疾患寫作本身就是一種記錄,讓大家不只從「醫師說」來了解精神疾病,也可以從「病人說」來幫助沒有親身經歷的醫師們,了解精神疾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桃花源 不願再走一遭
莊女士回想自己輕躁發作的那段時光,彷彿像是武陵人進入桃花源,也像是艾莉絲夢遊仙境的奇遇,儘管美麗迷人,但走一遭的代價實在太大,她此生不想再回去。
她 說,躁症發作雖然既有活力又有創意,整個人快樂得不得了,但其實那種快樂夾雜著許多紛亂,那時候的自己無法分辨輕重緩急,交遊廣闊卻不切實際,社交場合的 朋友可能一夕間煙消雲散,她把精力放在社交朋友,卻忽略最親密的家人,如今想來不僅失落且遺憾;而且發病之時一擲千金購物,財務上也付出慘痛代價。
CGA-OL-06-006
‧主講人:莊桂香(《三種靈魂— 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一書作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本書呢?莊桂香提到了寫這本書的動機,
莊桂香說,「因為我自己本身是護理人員,這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一直有污衊化的現象,我自己本身也喜歡文學,我一直想寫成一本小說...」,便是這樣的初衷,
有一天無意中,莊桂香致電給天下文化的主編,沒想到主編對莊桂香的故事很有興趣,
這本書也就這樣在莊桂香與天下文化的主編醞釀下,出現在眾多讀者的面前。
莊桂香一開始便詢問現在的聽眾們,「我得過精神疾病,你們覺得我可怕嗎?」
莊桂香的同事曾經對她說,「我一點也不覺得你哪裡不對。」
為什麼大家都看不出來莊桂香是個病人呢?精神疾病其實和內科疾病是一樣的,
精神科和內科掌管的都是人類的器官,祇不過精神科掌管的是大腦,
大腦可以控制一個人的思考和行為,有些人的大腦病了,精神科便是醫療這些人的疾病。
因為太多人不瞭解精神疾病,所以許多人看待精神病患和其他病人的眼光不同,
甚至連醫師也可能認知錯誤,「精神病患在社會大眾異樣的眼光下,
儼然已成了弱勢族群。」莊桂香感嘆的說。
憂鬱症其實簡單點,躁鬱症還更複雜些,莊桂香提到她患躁鬱症的經歷,
其實莊桂香發病的年紀約在三十多歲,然而真正看診的年齡卻是四十八歲,
為什麼莊桂香拖了這麼久才看病呢?為什麼莊桂香不知道自己得了躁鬱症?
其實很多慢性疾病都和基因有關係,
三十七歲那年莊桂香發現自己的先生有外遇,世上遇到外遇的人其實不祇是莊桂香而已,
但是莊桂香的性格要求完美主義,並且感情豐富,愛哭。
而莊桂香的主治醫生便對她說,會患憂鬱症的人大都是感情豐富,心地善良,
這樣的人不習慣把情緒外射,內射的情緒反而傷了自己。
莊桂香先生外遇的時候,她的自尊心一直被傷害,莊桂香有三度離家出家的經歷,
當時莊桂香的母親在美國,莊桂香坐火車的途中用掉了一整包衛生紙,
卻也不敢向家人哭訴,沮喪的莊桂香住進賓館,在賓館的莊桂香不斷哭泣,
在賓館裡打電話給她的弟妹,哭泣一些自己的難過。
為了怕莊桂香會自殺,賓館業者還拒絕莊桂香住宿過夜。
其實莊桂香第一次外遇就應該去看病了。
專家指出,當心愛的人去世,大概需要一年的療傷時間,超過一年都應該要去看病了,
這便是所謂的「創傷壓力症候群」。
其實莊桂香也曾經懷疑自己患了精神疾病,
可是醫院裡的醫護人員都覺得莊桂香並沒有什麼不對勁,
甚至認為莊桂香浪費醫療資源,還不是因為看公保不需要費用的緣故。
而躁鬱症讓一個人外在的改變是相當緩慢的,患者甚至會覺得我這樣做的是對的。
莊桂香患躁鬱症的其中一項症狀便是憤怒,莊桂香甚至開始攻擊自己的先生了。
莊桂香表示,當時的創傷壓力症候全是針對一個事件,
莊桂香坐在家中如坐針氈,兩個人於是有了嚴重的衝突。
莊桂香每十分鐘打電話到她先生的辦公室要他回來,
如果當時莊桂香的先生用言語安撫,或許莊桂香會停止這樣的行為,
而莊桂香的先生卻相當生氣,要莊桂香停止這樣的行徑,
於是莊桂香依舊每十分鐘打一次電話。
不過事過境遷,這六年來,因為《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這本書的發行,
莊桂香先生現在經常打電話給她,甚至演講當天中午之前,還詢問演講的情況。
莊桂香先生看了她的書憶起當時,莊桂香所說的十分鐘打一次電話,
其實約兩分鐘便打一通,尤其可見當時電話頻繁的程度。
莊桂香先生第三次外遇是和高爾夫球的球友,
有一段時間,莊桂香的病情幾乎都隨著莊桂香先生的心情起伏,
那段日子裡,莊桂香72個小時徹夜為眠,即使吃了七顆安眠藥也沒有入睡....。
莊桂香表示,當時她的智商程度已經退化,祇希望丈夫的心能夠回來,
莊桂香沒有找任何人商量,整個人忽然變得果決,
民國83年,莊桂香用麻繩綑綁了60萬的現鈔找上了徵信社,
祇因為徵信社在報紙上刊登的廣告詞,「你要讓你的婚姻挽回嗎?請打電話....。」
以精神疾病的現況,大多數都是藥物治療,莊桂香當初看診,經過診斷僅是憂鬱症而已,
這表示精神疾病並不祇有病人容易忽略,連醫師都會忽略,
這便是精神疾病很難診斷的原因。
莊桂香表示,患了躁鬱症的人,會循著你本身的氣質,去做過度的發展。
莊桂香曾經買了三棟房子,並且變得很喜歡送禮,喜歡送給陌生人。
從心理層面來講,當時的莊桂香逃避著自身的生活。
其實莊桂香的兄長是精神疾病方面的專家,為什麼莊桂香的兄長也不知道她的情況,
「我異常的行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大腦不是我在控制,而是大腦在控制我。」
莊桂香說。
後來莊桂香的兄長發現後,莊桂香的病情已經掉到重度憂鬱,
傷心的莊桂香不是恐懼,就是哭,常常吃了兩三倍的藥劑量。
掉到重度憂鬱並沒有任何預警,莊桂香表示,沒有任何字眼可以形容重度憂鬱,
連打個電話勁都沒有,包括連穿衣服的心情也沒有。
診療時,主治醫生希望莊桂香能夠形容一下自己的心情,
「我像是一名被判死刑的槍決犯,不久之後就要被槍決了;
我像是一名癌症病人,不久之後就要死亡了。」莊桂香是這樣形容的。
許多人大概沒有聽過精神科有人掛急診的吧,然而莊桂香卻是。
「當一個人壓力太大的時候,你第一個要找的人便是精神科醫生。」
莊桂香向聽眾諄諄告誡著。
37歲便患了躁鬱症疾病的莊桂香曾經去找過一個修女,
修女給了她一句話,「要先去原諒妳的先生,
你有錯,你心理上要先認為你錯,你才能原諒別人,你才不會痛苦。」
修女說的話,莊桂香二十年後才做到,
現在莊桂香的先生都經常打電話來,還幫莊桂香銷售書籍,
莊桂香也原諒了她的先生。
● 延伸閱讀 : 讓我們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腦子吧﹗
這本書是談論有關於躁鬱症的相關事情,以往查到有關於躁鬱症的資料多是國外的文獻。這是國內躁鬱症患者真實告白的作品,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大家更明白罹患躁鬱症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及想法,而不至於再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是本不錯的教學參考書之一。
以下是書的內容:
1.婚約,是一種社會契約,它包含社會期待、保護與約束以及傳統價值觀。因此離婚也是一種壓力,來自於自我,也來自於社會。
2.躁鬱症的治療,必須藥物與心理治療兩者兼顧。病人宜強調自我肯定、強化自我調適能力,而身旁的人宜學習如何感同身受,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去同理了解病人的經驗,如此才有利於全方位的治療與痊癒。
3.躁鬱症(Bipolar)症狀:
(1)意念飛躍、情緒愉快亢奮、行為完全不受理性的影響而失控的程度,自己會渾然不知。
(2)七十二小時夜未眠(很長時間),非但不覺得倦怠,反而終日精神亢奮,那種亢奮稱不上是喜樂,比較接近緊張或焦慮。
(3)不停在室內踱步,如熱鍋上螞蟻,空白的腦袋在膨脹,無法做一些思考性的事情。
(4)沒有食慾,體重直線下降,嚴重健忘。
(5)說話會繞圈子,常岔開主題。
(6)躁期無病識感,鬱期則無。
(7)躁症有很多症狀視病情輕重人人不一,只有一樣幾乎是共有的,就是「無節制的購物狂」。
(8)憂鬱症病人多「不想動」,不是不願意而是「動不了」。
4.躁鬱症的原因,雖然可能有遺傳的因素,但是長期的環境壓力,體內神經傳遞物質及荷爾蒙的失控,以及服用藥物的不當。
5.躁鬱症患者的大腦前端及海馬區域,有明顯的萎縮現象及細胞數目變少,治療躁鬱症的三種重要藥物:Lithium、Depakine、Tegretol,可以抵抗這些腦中的異常。
6.躁鬱症在躁症時候的購買慾是一種「不明所以而為之」的理所當然,鬱症時期「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衝動。(腦部細胞發出異常訊息所導致)
7.躁鬱症是生理疾病,卻一直以心理狀態來顯示;它改變人的思考行為,速度是緩步潛行的,讓病人以為這些改變都是「個性」的一部份,也不能像別的病一樣,驗個血就知道,因此常常被忽略。
8.躁的世界看似充滿誘惑,也有非常危險的一面,就是對陌生人容易產生十足的信任感。
9.痛苦是一件十分寂寞的事,因為除非和你一樣有切膚之痛的人,否則一個人再敏感,再有想像力,仍無法做到「感同深受」。
10.重度憂鬱症病患之所以容易自殺,是因為腦中不時發出「非如此不可」的訊息。
11.精神科不同於其他科別,可以靠驗血或掃描之類的實驗診斷,它大部分要靠病人的傾訴描繪,加上醫師專業知識,才能做出診斷。
12.造成憂鬱症可能原因:
(1)一般人神經細胞都具有回收血清素(主管情緒和睡眠)的能力使它濃度保持平衡。而分泌不足會導致憂鬱症。
(2)可能原因是腦部HPA軸的異常,也就是一個人在長期壓力下,導致人體H下視丘→P腦下垂體→A腎上腺素之間的機轉失去平衡,而造成腦部功能紊亂現象。
(3)遺傳基因說:遺傳因子會因挫折壓力等環境因素而誘發成病。
(4)女性荷爾蒙有關,如青春期早發型憂鬱症、經前症候群,以及眾所皆知的更年期憂鬱症等,也易罹患憂鬱症。
13.躁鬱症第一型(包括躁症或/與鬱症表現)和第二型(包括輕躁症或/與鬱症)差別:第一型較為嚴重,會影響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若不治療可能無法工作,或有攻擊他人及自殘等行為發生;第二型症狀輕微,可以照常工作,社會功能和仁價關係也不至於脫序。
14.躁鬱症是慢性病,發病時,至少有兩個星期甚或更長的病程,急不得的。
15.戶外運動對憂鬱症病人格外重要(且要達到流汗的程度才可),因為運動能加強腦中生化物質的新陳代謝,陽光透過眼睛照射促進腦內分泌平衡。
16.「創傷後壓力障礙」,指的是一個人歷經戰爭或大災難後,深受創傷影響而引起種種症狀。病人腦海中反覆在想該事件,或幻想該事情發生了,或成為夢魘,而出現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頓,而對該事件有關的事表現過度敏感及驚嚇
17.憂鬱症人格特質:容易自責,產生罪惡感。
18.自我冥想和放鬆的生物回饋治療技巧,對失眠有所助益
19.精神病人有的症狀一般人也會有,比如正常人也會有幻想、做白日夢的時候,如果程度到達誇大妄想且當成真就是病。
20. 躁鬱症患者怕被人當成可怕的病人,另一方面,在發病期間,不被周圍的人當成病人也是很大的悲哀,因而得不到同情,也無法享有臥床的特權,反被說成無病呻 吟。憂鬱症讓人疲倦、茶飯不思、健忘、萬念俱灰、不想做事、不想動;再加上身上沒有傷口,說不出哪裡疼痛,沒有病理報告可以佐證,它僅以「狀態」存在,常 被人誤為懶散、意志不堅強,做事不認真。
21.長期慢性壓力是無形殺手,將造成精神渙散、悲觀、缺乏自我定見、有退縮自閉的退化行為、對衝動克制力差、腦力不足、不能處理挫折或敏銳判斷問題。
22.躁鬱症病人需要比別人充足的睡眠,而且是深沉、好品質的睡眠。
23.躁鬱症得和其他內科慢性病人一樣,需要生活規律,不能太勞累,避免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茶、酒之類。需要做適量運動,這是永遠的金科玉律。
24.活著的人還是要活在當下,迎接每一個明天。
25.生活中有一種痛苦就是等候,世上有一條最綿長的路,就是思念。
26.也許時光不曾過去,過去的當是我們。
27.當我在原諒別人的同時,禁錮的心靈也完全解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