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驚嘆號!兒童腦部及脊髓腫瘤照護宣導手冊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ar 25 Fri 2011
第4章 兒童腦瘤及脊髓腫瘤手術治療
第4章 兒童腦瘤及脊髓腫瘤手術治療
中樞神經腫瘤(Tumor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大致可分為顱內腫瘤(intracranialtumor,簡稱腦瘤 brain tumor);及脊椎腔內腫瘤(intraspinal tumor),又稱脊椎瘤(spinal tumor) 或脊髓瘤(spinal cord tumor)。中樞神經腫瘤的治療分手術、化學藥物、及放射治療三部分。本文就腦瘤及脊椎瘤手術簡略介紹。
腦瘤的手術治療
腦瘤按病理組織結構,可以粗略分類為良性瘤及惡性瘤。除了特殊部位的腫瘤,如視神經徑路星細胞瘤(optic pathway glioma/astrocytoma) 及瀰漫性橋腦瘤(diffused pontine tumor)、或部分的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 不必要或不適合進行切除手術。一般來說,無論良性瘤或惡性腦瘤,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在不影響病童的情況下盡量切除。這樣,良性瘤可以獲得近乎治癒的效果;以惡性瘤而言,手術後若能接受必要的放射線治療及/或化學藥物治療,對預後亦有正面的影響。倘若腦瘤位於危險性高或掌管重要功能之部位,勉強做全部的切除手術,則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此時則只能做部分切除手術、切片檢查、甚至選擇不進行手術治療。因為手術觀念、手術器械、及術後加護照顧的進步,近年兒童腦瘤手術之安全性極高。手術死亡率低於百分之一。
腦瘤手術治療種類
腦瘤手術可分腫瘤切除及腦瘤性水腦症(tumoral hydrocephalus) 處理兩部分。腦瘤切除就切除程度分為切片檢查(biopsy)、小部分切除(partial resection,殘餘瘤大於原來一半)、大部分切除(subtotal resection,殘餘瘤大於1.5 公分少於原來一半)、次全部切除(near total resection, 殘餘瘤少於1.5 公分)、及全部切除(grosstotal resection,手術後影像檢查無殘餘腫瘤)。
腦瘤切除手術
腦瘤切除方法有開顱手術(craniotomy)、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urgery)、框架式或無框架式立體定位切片(frame or frameless stereotactic biopsy) 或放置治療性儲液球管至腫瘤水囊(Ommaya catheter reservoir) 等類型。
開顱手術,是根據不同部位腦瘤,在計劃位置切開頭皮、顱骨、腦膜、大腦組織,從而分離、摘除腫瘤。腫瘤能夠切除的程度,由手術醫師在手術前計劃或手術中實際情形決定。切除腦瘤的輔助工具,最常使用的是切片鉗(biopsy forceps)及超音波抽吸器(ultrasound aspirator)。為加強手術精確性及安全性,鎖定腦瘤及功能性腦皮質區域位置,可以使用電腦影像手術導引系統(computerized image guidedsystem navigation) 及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 技術及設備。
內視鏡手術,是在內視鏡視野之下直接摘除腦瘤或取得腦瘤切片,主要分為經鼻腔蝶鞍及經腦室內視鏡手術兩種。兒童腦瘤中,腦下垂體瘤、脊索瘤、部分顱咽管瘤或蝶鞍部位生殖細胞瘤適合使用內視鏡方式切除。腦室內腫瘤除腫瘤切片外,還可以利用內視鏡進行第三腦室切開術或放置治療性歐氏儲液球管(Omayashunt)。腦室內視鏡腦腫瘤切片手術,最常用於位於三腦室後方的松果體部位腫瘤。
立體定位腦腫瘤手術,分為框式立體定位手術或無框式影象導航系統輔助兩種。前者用於深位腫瘤切片及植入儲液球管至腦瘤囊腫。除此之外,以立體定位伽瑪射線手術刀治療腦瘤,亦屬於一種外科治療方法,可應用於少部分兒童原發性或復發性腦瘤。後者目前廣泛使用於各部位的腦瘤及癲癇手術,以提高手術的精確
度。
最近有結合顯微鏡或內視鏡進行縮小開顱範圍的微創手術(minimal invasivesurgery)。腦腫瘤手術的重點是適當選擇手術方法,避免腦組織傷害,因此,所謂微創,並不在強調開顱範圍大小,主要目的在於保護腦組織功能。
腦瘤性水腦症的處理
約一半以上的兒童腦瘤會併發水腦症,臨床上稱為腦瘤性水腦症(tumoral hydrocephalus)。在處理上,以手術切除腦瘤,重建腦脊髓液流通管道為主,如果不可能,便需要做腦脊髓液分流手術,如內視鏡三腦室造口(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 或分流管植入手術(shunt insertion)。ETV 適合松果體部位腫瘤併發阻塞性水腦症病童。而最常用的分流管植入手術,為腦室腹膜腔引流管(ventriculoperitonealshunt, V-P shunt ),但引流管植入之後可能會發生種種分流管合併症(分流管依賴、阻塞、感染),增加治療的不確定性,因此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建議,若非必要則應盡量避免。
腦瘤若合併水腦症,在手術治療時常會置入暫時性的腦室外引流短管(shorttract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手術完成後兩天至一週內拔除。原因是一方面在手術時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組織;另一方面則是在手術後數天內維持正常顱內壓,降低手術後急性水腦症的危險。如果預期需要腦室外引流情況超過一週,醫師會考慮植入腦室外引流長管(long tract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以降低EVD 感染機會。
脊髓腫瘤的手術治療
兒童脊椎內腫瘤屬罕見腫瘤,佔兒童中樞性腫瘤約4∼10%。依據腫瘤的橫向發生部位而區分為硬脊膜外瘤(epidural tumor)、脊膜內脊髓外瘤(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tumor)、脊髓內瘤(intramedulary tumor)、及蛛網膜下腔瘤(subarachnoid tumor)。文獻報告中常見的硬脊膜外瘤為肉瘤(sarc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及轉移性腫瘤;臨床上我們最常見的是組織細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常見的脊膜內脊髓外瘤是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神經鞘瘤(schwannoma)、及脊膜瘤(meningioma)。這些腫瘤的發生,與第一、第二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type I and type II) 體質有關。兒童脊髓內腫瘤多數是星細胞瘤(astrocytic tumor)、神經節細胞性神經膠質瘤(ganglioglioma)、及室管膜細胞瘤(ependymoma)、偶爾會有血管母細胞瘤(hemangioblastoma)病例。脊椎蛛網膜下腔瘤的來源是惡性腦瘤的脊椎內蛛網膜下腔散播(spinal leptomeningeal seeding),如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室管膜細胞瘤(ependymoma)、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及星細胞瘤等,均有可能發生脊椎內散播。臨床上散播性的蛛網膜下腔瘤通常不列入脊椎內腫瘤統計。
脊椎內腫瘤可以發生於頸部至薦部,大部分分佈於頸部、胸部、及腰部。脊椎內腫瘤使用手術治療的一般性的原則是:
一、脊髓腫瘤,如星細胞瘤、室管膜細胞瘤、及血管母細胞瘤可以從脊髓背側中線縱向切開,手術切除的程度,依據腫瘤與脊髓分界情況及醫師經驗而決定。有些醫學中心應用「術中神經監測技術」,以降低脊髓傷害的風險。
二、脊膜內脊髓外腫瘤,如脊膜瘤、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等,均能以手術切除,但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的切除,必須衡量所屬神經根傷害及功能影響,或做人工脊膜擴大及椎板切開擴大手術減少脊髓神經壓迫。
三、硬腦膜外瘤,以減壓或切片診斷為主,如果腫瘤深入脊椎腔及神經孔外,不易全部清除腫瘤。部分病童由於病灶壓力,需要做椎板切除減壓手術。
四、蛛網膜下腔瘤,除個別案例,通常不適合手術治療。
經鼻內視鏡手術—治療蝶鞍部腦腫瘤之新式微創手術
顏玉樹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部
經鼻內視鏡手術,原為耳鼻喉科醫師用以治療副鼻竇炎,以取代傳統大切口手術的一種微創術式。使用內視鏡經過鼻腔之氣道,將最深部之蝶竇打開,即可進到顱底的蝶鞍部,從而摘除蝶鞍部附近的腦內病灶,稱為經鼻內視鏡之腦手術。這種內視鏡手術,外表無切口,術後幾乎無疼痛,手術時間短,不經過腦部,對神經損傷之危險性極低,堪稱蝶鞍部腦腫瘤之新式微創手術。
蝶鞍部約位於頭部的中心,因是形似蝴蝶的蝶骨中間,像馬鞍的構造,故稱蝶鞍,正常蝶鞍部為腦下垂體所在位置,又稱腦下垂體窩。蝶鞍部常見的腦瘤有腦下垂體瘤,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腦膜瘤,脊索瘤及癌病等;成人最常見為腦下垂體瘤,兒童的腦下垂體瘤少見,以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脊索瘤等為蝶鞍部較常見的腦瘤。早在一百年以前,開腦手術尚非常落後的時代, 醫生即嘗試避開腦部,經過蝶竇,來進行蝶鞍部腦腫瘤,特別是腦下垂體瘤的摘除手術,稱之為”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但當時死亡率及併發症極高,甚至高過開腦手術,所以當時絕大多數的神經外科醫師,均相繼放棄這種手術;直到六零年代,因腦部疾病的生理,診斷,以及手術無菌觀念、手術顯微鏡、手術中定位之X- 光機等等的進步,才又使這種小切口,不經腦部的經蝶竇手術重獲青睞且大放異彩(參考圖示)。
以顯微鏡輔助進行的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大多由口腔內上唇與牙齦間行切口,經剝離鼻中隔黏膜進入蝶竇進行手術,術後因傷口在口腔內,病人飲食受限;因剝離鼻中隔黏膜,術後鼻部需使用鼻墊塞住;且手術傷口易傷及皮神經,造成唇上部位之麻木,及術中唇上部位之牽引造成數後之腫痛等,成人病人仍感相當不適,對兒童病患而言,並非十分理想的手術方式。內視鏡在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的應用,正好改進了上述”唇下經鼻中隔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的缺失。內視鏡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係使用內視鏡直接由鼻腔之空隙間,伸到蝶竇前,直接在蝶竇黏膜上行切口進入蝶竇進行手術,此種手術方式口腔內無傷口,術後無須限制飲食;因未剝離鼻中隔黏膜,術後鼻部不需使用鼻墊塞住;術中上唇不需牽引,術後無唇上部位之麻木,及腫痛等不適,由於這些優點,內視鏡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已成為一種微創性,及高舒適性的新式蝶鞍部腦瘤手術。
內視鏡比顯微鏡更優異的另一特色是廣角鏡頭及斜角鏡,可看到大範圍的手術視景和側面的構造;此外,內視鏡的放大倍率和光源亮度也高於顯微鏡。利用這些特色,鼻腔內視鏡手術近來漸被應用於非腦下垂體瘤,但主體長在蝶鞍部或蝶鞍部附近的腦瘤的手術治療,例如兒童腦瘤中,有些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脊索瘤,生殖細胞瘤等,如果腫塊主體在蝶鞍部,可考慮以內視鏡經蝶竇手術加以治療。
台北榮總從1998 年起發展鼻腔內視鏡的腦瘤手術,目前累積約三百例手術的經驗,其中近二十例為兒童腦瘤病患,其中有些是以這種手術為主要治療,有些是配合其他開腦手術,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手術,或化學治療等,腦瘤的種類包括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生殖細胞瘤,脊索瘤及癌病等都有。最小的五歲小朋友也可以這種手術治療。
鼻腔內視鏡腦瘤手術雖然是一種微創性,且高效率的手術方式,但並非所有腦瘤均適合採用,而必須依腦瘤的種類和部位不同,審慎選擇,而且需以腫瘤治療的整體考慮為前提加以考慮;此外,任何手術治療均有其風險,醫師和家長必須一起以專業、嚴謹和關懷之情,為小朋友找出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案。
轉載自: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協會「腦力激盪」第十期會刊
~~ 本文引用於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92)
個人分類:生命的驚嘆號!兒童腦部及脊髓腫瘤照護宣導手冊
Mar 25 Fri 2011
第3章 與醫療團隊建立夥伴關係
第3章 與醫療團隊建立夥伴關係
不同於其他疾病,腦瘤的孩子要進進出出醫院許多次,治療時間又得花上數天、數月或數年。父母對腦部腫瘤與相關檢查有些概念後,要如何與孩子的醫療團隊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此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互動與互信,藉由雙方良性的溝通與關懷,可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仰賴父母帶孩子定期回診、遵照醫院排定流程接受治療、定時服藥,並對孩子服藥後有無副作用、病情變化等情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以確保治療成效;而父母則需要依賴醫生提供最新的醫療資訊、專業素養、精準的判斷力及清晰的表達,來掌握孩子的疾病狀況與治療方向。畢竟,在疾病治療的奮鬥過程中,營造雙贏的合作氣氛,對醫病雙方都是十分重要的。
阿苓的爸爸回憶起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他說「醫院的人對我的孩子非常關心,做完第一次化療之後,我們沒有按照原訂計畫繼續化學藥物治療,醫院的醫師和社工打了好幾次電話,還寫信給我們,分析正統醫療跟中醫治療的利弊得失(我們當時選擇中醫治療);最讓我們難忘和感動的是,他們沒有忘記我們、掛念我孩子的健康,並且保證我們隨時可以回去找他們⋯⋯」。知道醫療團隊沒有因病人家屬的選擇而生氣,使得在往後的醫病關係更加信任和緊密。
醫院
如果孩子在住家附近的地區醫院被診斷腦瘤後,大多數的醫師會將孩子轉介到有治療兒童腦瘤的醫學中心接受後續的其他檢查和治療,那裡才能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與照護。
兒童腦瘤醫療團隊
住院後除了要面對腦瘤症狀外,許多醫護人員也隨之進入孩子的生活圈。要知道何人負責醫治你的孩子就必須先瞭解整個醫療團隊的成員。
大多數的腦瘤兒童會先接觸到兒童神經外科醫師或是神經腫瘤科醫師;在整個檢查與治療過程中,腦瘤兒童因個別狀況不同,可能還會接觸到下列醫師:
神經影像醫師:判讀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影像掃描結果。
病理科醫師:化驗分析切片之組織細胞並判斷腦瘤的種類。
放射腫瘤科醫師:安排並執行整個放射療程。
眼科醫師:評估視神經功能及治療眼部疾病。
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監測及治療荷爾蒙失調或生長障礙的問題。
兒童外科醫師:植入Port-A導管,作為化學治療之用。
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負責化療與癲癇症狀治療。
青少年心理衛生醫師:兒童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或各治療階段產生之行為問題與學習障礙,需要接受心理評估及治療。
復健科醫師:針對身體、職能及語言方面的評估與治療。
兒童骨科醫師:監測脊髓腫瘤手術後可能發生之脊柱側彎或任何脊柱變形。
兒童牙科醫師:執行化療前須先治療牙疾。
耳科醫師:化療前評估及治療耳疾,化療後監測聽力狀況作為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調整化療藥物劑量之參考。
許多醫院都實施醫師輪調制度,住院醫師通常花很多時間在病房,負責監控孩子治療狀況,然而卻也會經常輪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病情或治療有任何疑問時,應該向主治醫師尋求解答。畢竟醫病的溝通就像雙線道,無法單向進行,醫師與家屬互相尊重,反而更容易建立關係,並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獲得最好的醫療品質。
兒童腦瘤整合醫療小組病情諮詢會議
理想中兒童腦瘤整合醫療小組病情諮詢會議應定期(每週)舉行;小組內有各種專業人員(如上述各類專科醫師、護士等),會議中可藉由磁振攝影掃描結果互相討論,並對孩子擬定周詳的治療計畫。在台北榮總的模式,參加的成員除了孩子的醫療團隊、病童家屬之外,還包括兒童癌症基金會護理師、關懷腦瘤兒童協會社工、志工和喜願協會社工等,在會議上提供立即性的情緒支持和資源介紹,父母也可以在會議中向醫師詢問心裡的各種疑慮。
擁有一個非常棒的醫療團隊,對我們來說是很幸運的事!他們總是隨時解答我們的疑問,並且耐心的陪伴。這群醫師為了病人互相緊密合作,對我們的關懷,遠超出了一般醫師應有的治療範圍,看他們為了孩子盡力,是給我們父母最大的信心。
護士
一般來說,在孩子住院期間,接觸最多的應該是醫院裡的護士阿姨,他們會為孩子測量生命徵象(量心跳、血壓、脈搏、呼吸)、遵從醫囑給予藥物、靜脈注射及監控各種治療儀器之運作等。一般醫院設有全責護士與護理師制度,協助醫師進行傷口更換,他們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解說艱澀的醫學術語,並負責醫療小組與病童家屬之間的連繫與溝通,使父母與整合醫療團隊之間關係更順暢。
護理長
護理長是負責病房行政工作的資深護理人員。如果父母與某位護士對於如何照護孩子,在觀念上、溝通上有困難的話,解決的第一步就是誠懇的找全責護士談談;如果仍然無法解決,就必須找護理長來,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
在我孩子就醫的醫院裡,我們接觸到許多不同的護士阿姨,每一位都棒極了。她們非常喜愛孩子,為孩子辦聚會,安排夢幻旅遊行程,既是醫療顧問也是最好的朋友。她們擁抱、安慰父母、一同哭泣。我非常尊敬她們,因為她們能把辛苦的工作做到如此完美的地步。
建立醫病夥伴關係
醫病關係的類型
孩子罹患重症,無論對孩子或是對父母而言,都是人生中的一個段落。每個父母都有屬於自己原先的社會角色(例如:公司的主管、業務員或是送貨司機),或家庭角色(像是:嚴厲的父親、倚賴長輩出主意的兒子),通常父母會帶著這些原本的性格進入醫療系統,與醫療人員產生交流;而醫療體系也有它既定存在的文化、習慣與模式;兩相交會互動,形成不同的關係面貌。瞭解病童父母與醫師之間的關係型態,期望能幫助父母調整醫病溝通的方式,製造雙贏的醫病關係。
父系關係
這類性格的人,視醫師為無上的權威,病童父母對醫師所說的一切,採取順服的態度。但其實父母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也很清楚孩子對藥物及治療的反應;只是有許多父母因為害怕孩子受折磨,所以不敢向醫師提出任何的疑慮。
敵對關係
這類關係或許是源自於指責型的性格,或是不信任的特質,父母親認為孩子生病接受治療,好像一切都是醫護人員的錯,遇到任何障礙時就歸咎於醫療人員。有些父母採取「我們就是要多提防他」的不信任態度,這樣將導致負面的治療效果。這種關係將破壞孩子對醫師的信賴感,而醫師卻是能否治癒孩子疾病最關鍵的一環,輸了醫病關係等於輸了孩子恢復健康的機會。當然,有可能某些醫院對孩子及家屬不夠友善,父母亦需要謹慎考慮是否需要重新選擇。
同夥關係:
這是最佳的醫病關係模型。父母親與醫師站在同一陣線,互相尊重彼此的領域及專業,在這種關係中,醫師認同父母親是處理自己孩子問題的專家,能代替孩子發言,且遵守與醫師間的約定;父母親則尊重醫師的專業素養,並且能自在的與醫師討論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或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等。不但孩子對醫師產生信賴感,父母也因為得到醫師的支持而減輕壓力,而醫師進行治療時也會因為家屬完全配合而更加盡心盡力。
有一位母親描述他兒子與醫師取得信任關係的特殊訣竅:
我兒子楷楷十歲時第一次發病,對住院以來所發生的所有事情,感到十分不安,直到他聽到要為他動手術的兒童神經外科醫師的名字「啊?怎麼有人的名字叫果凍啊!哈哈哈哈⋯⋯」他笑彎了腰,好像忘記第二天即將手術的害怕。「果凍叔叔」成了孩子與醫師之間的神奇小祕密,它帶給孩子如魔術般的神祕力量。和醫師建立一個和諧信任的關係,受惠最大的一定是孩子。
醫病溝通
醫師與家屬之間藉由頻繁的溝通,增進關係。醫師在說明病情或是解釋治療時,要盡可能詳盡,用家屬能懂得語言,並仔細聆聽,才能聽見、看見家屬的猶豫或困惑,父母親除非被清楚告知醫療訊息,否則是無法放心讓孩子接受療程;然而,唯有雙方清楚而正確的溝通,才是醫病關係雙贏的法則。
以下是對於如何建立及維繫良好的醫病溝通所做的建議:
有些父母會以為醫師會報喜不報憂,因此很多人會跟醫師說「請告訴我們實情」;實際上,一般醫療人員不會向病患家屬隱瞞病情。
告訴醫療團隊成員孩子的特殊脾氣及喜好,讓醫護人員能在最快的時間,熟悉孩子的習性。
小宗很特別的地方是非常敏感於別人碰觸他的身體,因此,媽媽在孩子住院時都會親切的提醒護理人員,希望他們在進行檢查或任何醫療步驟前,先聲跟他說一下,這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哪怕僅僅是調整點滴。
尊重孩子,不要無視於孩子的存在,這是醫護人員與父母都需要努力的目標。
對於兒童及青少年,應該視他們為醫療團隊的一份子;讓他們對治療及排程可以表達意見,並且做出合乎年齡的選擇。
當孩子回到地方診所或區域醫院 時,父母要請後來照顧的醫師與原主治醫師維持暢通的溝通管道,以便讓他獲得最適切的照護。
看診時別忘了帶事先準備的問題,避免遺漏了一些重要事項。
當父母聽到不熟悉的醫療術語時,最好能複述所聽到的資訊,並確定已經完全明瞭;如果沒有把握自己所聽的訊息,可以先徵詢醫療團隊許可後錄音,而後反覆聽取,或再問詢問他人。
有些父母親希望保有孩子的病歷紀錄,或是藉由影像檔案再去諮詢第二意見。父母可以誠實地向醫療團隊表達自己的期望和想法,醫院方面有一定的申請程序,允許監護人影印病歷或檢查報告。
如果父母親有任何疑問或憂慮,請與醫師或護理師商議。
不要讓問題日積月累,有疑慮就該即時澄清;時時留意並記錄孩子治療狀況。
如果父母與醫師所要討論的事情需要花上一段時間,那麼由醫院社工或是主治醫師事先安排合適的場地和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在走廊上抓住忙碌的醫師討論病情不僅對醫師不公平,父母也未必能得到一個
滿意的答案。
為了預防與醫師會談時遺漏了要討論的事項,我先列了一張簡表,也給醫師一份。這樣讓我能放鬆心情專注於議程,也能讓討論的事項能保有一份書面記錄。
避免醫病關係衝突發生
孩子生病時父母的心理處於偌大的壓力狀態;而醫療系統行事快速匆忙。當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家屬激動的情緒,加上時時得面對不熟悉的醫院體制,有時(並非刻意)衝突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或是任何角落裡。
以下是父母們對解決衝突問題所做的建言:
與醫療人員保持互敬互重的關係。不需要用強硬的態度,但也無需卑微求助。
期望醫護人員能多些感性。有時候(看起來已經過了診斷的衝擊時期,進入風平浪靜的調適期),父母會出現一陣突如其來的、莫名的焦慮,未必有什麼道理可言;醫療人員用更多的瞭解,和更大的包容心情來對待他們,才是明智之舉。
雖然父母親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醫師和護士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孩子的病痛而責怪他們或亂發脾氣,你所作的是一個代言人而非敵人。有一個家長以同理
心說出他對主治醫師的觀感:
醫師們每天重複不斷的面對這種疾病,除非更換職業否則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許多時候,他們還要面臨無法救活病人的情況。我們髓母細胞瘤的療程就算要一年吧,雖然潛意識裡存在著恐懼,但至少去醫院看診和治療是有時限的;即使孩子無法救活,所歷經的苦痛也總有結束的一天。而醫師卻必須周而復始的面對這種傷痛,他們的壓力和苦楚可想而知,所以醫師在我心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我十分敬重他們的工作。
各醫院均設有社工人員,他們的 職責是做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溝通橋樑,如果有溝通困難的狀況發生時,可以找他們諮詢,或是抒發情緒、尋求資源。
萬一有解決不了的衝突,尋求醫院內部有關的溝通管道是明智的選擇。可以從意見箱或院長電子信箱進行反應;只要是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惡意中傷或
人身攻擊,父母不必擔憂如此直言會影響到孩子所要接受的治療。
控制一下父母自己的憤怒和害怕的情緒,不要把負面的情緒發洩在醫療人員身上;反過來說,父母或孩子也不該遭受醫師或護士的不當對待。
徵詢第二種意見
因為治療腦瘤存在著一些灰色地帶,此時醫師的判斷及經驗往往與知識一樣重要,而且必須不斷與其他同僚進行諮商。得到另一個意見的方法有二:到另一家醫院找另一位專科醫師看診,或者要求主治醫師安排整合醫療團隊給予第二種意見。為了讓給予意見的醫師能透徹分析,應該事先準備所有的檢查記錄、磁振掃瞄、病理檢驗等報告副本做參考。
神經腫瘤專科醫師在不同的治療階段也會徵詢神經外科醫師是否有再動手術的必要。父母親通常擔心如果尋求第二種意見,會冒犯主治醫師並產生對立的狀況。事實上,有職業道德的醫師是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悅,如果他真的拒絕這項提議,那麼只好更換醫師了。畢竟罹患腦瘤事關生死存亡,沒有機會再重新來過。通常在疑慮獲得解答並得到多方意見後,應儘快開始進行療程,延誤治療的後果有時也會讓父母罪咎許久。
就我個人來說,向其他醫學中心尋求第二種意見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喜歡並且能放心交由目前的醫療團隊治療,那是最好不過的了。當然我絕對無法接受醫師對病人說「沒有理由去別的地方」或是「我們做不到的他們也沒辦法」等等的說詞。許多人在第一位醫師判斷無法動手術、沒有治癒希望後,選擇向外求診,通常都有意想不到的進展。很多人寧願選擇較遙遠的醫院就醫,只因為彼此理念相近。有時候你花了很長的時間找到另一個醫師,他看著孩子磁振造影影像說「你們醫療小組的治療方向是正確的,就照著他們所告訴你的安排去做吧」;或許你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意見。至於該聽信那一方?就需要由你自己作決定了。無論如何,面對像腦瘤如此嚴重的病症,多聽取其他醫師的意見絕對是明智的。
困難的抉擇—我需要更換醫師嗎?
得到腦瘤可能是人一生中所面臨到最艱難的困境,從疾病治療、到追蹤檢查,甚至發展上延遲性影響等問題,都需要維持一段長時期的醫病關係。如果你的醫師非常可靠,你完全相信他會盡力治療,彼此溝通順暢,並且他在對待孩子時,能給予友善的建言和鼓勵,這將大大減輕父母的身心煎熬。倘若你的醫師不僅未能舒緩你的焦慮,反而會加深你不安的情緒,那就更換醫師吧!當然,父母不必要只為了尋求更樂觀的診斷結果而更換醫師,如果有二位聲譽卓著的醫師或一個治療團隊,對於診斷結果及治療方式有一致的看法,立刻進行治療是最有利的。
許多父母親即使對某位醫師沒有信任感卻仍選擇留下來,或許有其他的考量(如方便就近照顧,或是已有人情請託而不好意思)。如果決定不更換醫院或醫師,父母則需要努力溝通以改善醫病關係,畢竟不需要讓孩子因為醫師和父母之間互動不良而多承受苦楚。倘若決定更換醫師,父母一定要坦誠,以口頭或書面說明,並提出影印病歷到新的醫院的要求,依法醫師不能拒絕這項申請。
總而言之,醫療團隊與醫病關係是為「病人」而存在的,建立良好的醫病夥伴關係,讓孩子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是所有父母及仁心仁術的醫師所樂意見到的結果。
有許多父母不避諱的表達說他們是以高標準來要求醫師,希望醫師在照顧孩子、進行治療時能保持最佳狀態,因為沒有人輸得起孩子的健康!當這些家屬日以繼夜在醫院照顧生病的孩子時,他們也看到了醫師們經常工作超時、筋疲力竭,幾乎天天要面對新病患和家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於他們的辛勞、犧牲和堅守崗位,多數的家屬都是心存感激的。
有時候我會寫卡片表示我的感激之意,看到醫師辦公室後面牆上歪歪斜斜掛著孩子和其他家屬寄給他的感謝及耶誕卡片,心裡很感動;我也愛做些小餅乾給醫護人員品嚐;我女兒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最後一天,看到她親手畫的感謝卡時,好幾位醫護人員都激動的落淚,那是對具有良好醫德及醫術的好醫師的肯定。
~~ 本文引用於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33)
個人分類:生命的驚嘆號!兒童腦部及脊髓腫瘤照護宣導手冊
Nov 16 Tue 2010
第2章 兒童腦瘤常見的醫療措施與檢查
第2章 兒童腦瘤常見的醫療措施與檢查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對於兒童腦瘤的診斷,和隨之而來的檢查也更加多樣。本章即在簡單介紹各種常見的檢查,期使父母有充分的瞭解,才能學習建立安撫孩子的一套方法,也能幫助孩子為即將進行的檢查做準備。
一般在進行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前,醫療人員會對所要做的醫療措施作解釋。內容包括:為何要作這個治療或檢查、這項檢查或治療可能的副作用和併發症,以及有何危險性等。父母應將有疑問的部分盡量在檢查前詢問醫護人員,也要注意所有的準備程序和時間安排,以減少讓孩子重覆接受檢查或治療的次數。
父母不需要因為檢查或治療,與孩子成為敵對狀態,讓孩子在痛苦的醫療措施中失去依靠。身為父母,在孩子接受檢查時,可以盡量提供他心理的支持和轉移注意力;如果需要幫忙約束,則盡量不要增加孩子痛苦和不舒適的感覺。最好的位置是在孩子頭部眼睛的位置,但要在檢查與治療的範圍區域之外;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些安慰的話,或稱讚他的好行為,但如果有問題發生,也不要苛責他。當在執行任何醫療行為時,如果父母無法冷靜的面對並安撫孩子,這時寧可要求父母先迴避,改由熟悉的護理師、社工師或志工來協助陪伴孩子。
對於施行檢查或治療的醫護人員,父母也應採取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如果遇到過程不順利或不理想的情形,父母應該私下與醫護人員溝通,避免在孩子面前有不悅或爭執發生,否則會更加增孩子對醫療措施的緊張和排斥感。如果在進行檢查之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演練一遍,使孩子對於將發生的事能有一些自主性,那麼將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或是準備個小禮物作為檢查或治療後的獎賞,也會有助益。
疼痛處理
有些檢查或治療會帶來身體上的疼痛感或是心理的恐懼感,父母可以和醫療人員一起協商,採用適合的方法降低孩子的痛苦感受。畢竟腦瘤的治療十分漫長,為孩子奠定「不懼怕」的信任感,是順利完成醫療過程的重要步驟。以下分為心理方面與藥物給予兩個方法,來說明如何減輕檢查過程中孩子的疼痛問題。
心理方面
在檢查或是治療進行前,依照孩子的年齡,用適合的方法,適當的說明所要進行的醫療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寧可花長一點的時間溝通,取得合作,遠比讓孩子整天處於緊張備戰狀態更為理想。
對於年幼的兒童,最好能在病房內或遊戲室,以講故事的方式說明,或是讓他用娃娃扮演整個檢查和治療程序,事先瞭解可以免去未知的焦慮感;也可以帶孩子先去看一下要作檢查和治療的房間(像是安排探險一樣),增加想像的樂趣,可以有效降低恐懼感;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可採用讓他觀察別的孩子接受檢查的情形、或是觀看衛教影帶等方式,重要的是能讓他提出問題,傾聽他的感受,在心理上獲得十足的重視感,也能讓他增加對抗疼痛的能量。
「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可以被運用在所有年齡層的孩子身上。例如,嬰兒會被彩色的、會動的東西所吸引;對於學齡前期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看有圖畫的書或錄影帶、講故事、唱歌等方法,度過檢查的時光;大多數的孩子,會喜歡抱著他的布偶娃娃得到安撫;學齡期的孩子則可以運用看電視、影片或聽音樂的方式達到鎮定和舒緩壓力。
藥物方法
大多數的醫院會提供鎮靜或麻醉來順利執行會引起疼痛的治療和檢查,或是不會引起疼痛但需要孩子完全躺著不動的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理想的兒童止痛藥物應該是容易服用的、效果是可預期的、能提供足夠的止痛效果、時效短且副作用少。外用的麻醉止痛藥膏如: Xylocaine oint. 被廣泛地被利用在兒童醫療措施。鎮定的藥物是由口服或
靜脈注射給予包括:
10% Chloral hydrate sol.(水合三氯乙醛):口服或經直腸灌入吸收,在醫療措施前30 分鐘服用,25∼50mg/kg/time,最多 1gm,作為安眠和鎮靜劑。
Dormicum(midazolan) :需要在醫師的專業監測之下才能使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給藥,因回復的時間較短常作為影像檢查時的鎮靜安眠劑。
Valium(diazepam) :這種藥物給予,需要注意觀察呼吸,因為這類藥物有使呼吸減慢甚至停止的可能,因此需要有專業人員在旁監測及備有急救設備。
Propofol :它是一種全身麻醉劑,乳狀液體,低劑量由靜脈注射給予,它作用得快也很快就代謝掉,但藥物給予及監測均須要由麻醉科醫師或是重症照護的醫師來執行,以維持孩子的呼吸道通暢。
在施行所有種類的麻醉鎮靜的前後幾個小時內,孩子不能吃東西(包括喝水在內),必須等到孩子作完治療或檢查後清醒了,可以吞嚥後才能吃東西。所有的麻醉鎮靜都可能造成合併症,主要是呼吸道方面的問題。麻醉鎮靜必須由受過訓練、有經驗的人員來執行,有時必須會診或諮詢麻醉科醫師,讓孩子接受鎮定監測,直到完全從麻醉中清醒。
常見的醫療措施
常規性醫療措施
量體溫
治療的過程中,發燒多半是感染的第一個徵兆。體溫可以由舌下、腋下、或是用耳溫槍測量,但不建議量肛溫,因為會有撕裂傷及感染的危險。以下有幾個建議:
尤其是在血球數下降的時候:
玻璃體溫計:由舌下或腋下測量。
電子溫度計:有電子顯示和響聲提示。
耳溫槍:是用紅外線波測量,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中耳發炎或裝耳膜切開引流管的話,耳溫槍就不準確。
如果發燒超過攝氏38.5 度時應到就近的醫療院所就診,或打電話詢問治療的團隊,這樣可以讓醫師判斷是否是感染?是否需要做治療?這對於裝有引流導管的孩子的父母尤其重要。如果你在打電話告知醫師孩子發燒的問題時,能有孩子最近的血球計數將會很有幫助。
抽血
血液標本有幾個目的:
血球計數(blood cell count, CBC):測量血液中的血球種類及數量,它能告訴醫生孩子是否有感染的可能,也能做為是否需要施打白血球生成素(G-CSF)、是否需要輸紅血球或輸血小板的參考。
腫瘤指標:主要有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HCG),常作為生殖細胞瘤的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評估。
抗痙攣藥物濃度:藥物劑量是否達到治療濃度,需不需要增量或減量。
血液培養:則有助於評估孩子是否有細菌或黴菌感染。
生化檢驗則是測量血漿中所含的物質,以便判斷肝臟及腎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及化學治療的藥物是否需要做調整。
如果只需做CBC,扎耳根血或指頭血就能提供足夠的血液了;血中化學物質、抗痙攣藥物濃度及血液培養,則需要由手部靜脈或是中央靜脈導管抽出一管或更多管的血液標本。
扎指頭血或耳根血
扎指頭血或耳根血和抽血不同,所使用的針較細,在收集血液時比較不會痛,所以當只需檢查CBC 時很多醫院會採行這樣的採血法。
Port-A 注射
Port-A 是一種中央靜脈導管,提供孩子接受化療時,注射化療藥物或抽血檢查,每次治療前須先消毒並扎上角針再連接靜脈輸液。這項措施最常用在作化療的時候。
靜脈注射
孩子的靜脈注射是醫療過程很費功夫的一環,也是最常需要重覆施行的一項。有些醫院會有一組專門執行靜脈注射及抽血的技術員,如果沒有則多半由有經驗的護士或醫師來施行。靜脈注射通常會選擇下臂或是手背的血管,首先用鬆緊帶綁在注射部位的上方,使靜脈能夠脹大,比較容易看到和觸及,技術員感覺到靜脈後,就將這個部位清潔消毒,之後將針頭插入。有時針頭會留著,有時則拔出留下塑膠導管在血管裡。技術員會再一次確定針頭在正確的位置後,用透明的敷料覆蓋,再用膠帶固定。有一些方法可以讓點滴注射更為順利:
保持鎮靜:激動或恐懼會引起皮 膚表面的血管收縮。可利用玩具、卡通等轉移其注意力。
保持溫暖:溫度低會造成體表血管收縮。將孩子用毯子包裹,然後用熱水袋或熱敷墊敷(小心燙傷)在手臂上,這樣可以使血管擴張。
喝很多水:脫水會減低靜脈中的液體,所以要鼓勵多攝取液體。
讓地心引力幫忙:如果你的孩子躺在床上或坐在你的腿上,讓他將要打點滴的那隻手垂下,以使血管脹大。
如果有問題發生則最好暫停: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十分焦躁不安,暫停一下。或再尋求其他醫護人員的支援,可以使過程順利些。
皮下注射
需要接受皮下注射例如白血球生成素(G-CSF) ;若要減少因皮下注射引起的疼痛,可以在事前一個小時塗抹Xylocaine 止痛軟膏,父母也可以在打針前藉由冰敷的方式,在注射部位搓擦,使那個部位麻木,來減低孩子注射時的疼痛。
收集尿液
如果孩子已受過大小便訓練,那就在他解小便的時候留下一些,也可以在馬桶坐墊下放一個淺淺的尿盆來收集尿液。如果孩子還不會自己大小便,可能需要用導尿管或是貼尿袋的方式來收集。但如果懷疑有感染,則需要無菌技術收集尿液標本,先用肥皂將孩子的會陰部輕柔地清潔一下,然後尿在一個消過毒的小容器裡。一般來說,女孩的尿道感染比男孩常見,因為女孩的尿道比較短。
如果沒辦法取得清潔的尿液標本或是孩子無法解尿,會需要醫師或護理人員作導尿;導尿必須將一根細小的橡膠管放入尿道裡,再深入膀胱中。如果孩子對導尿很焦慮,可以考慮要求在導尿前給孩子一點鎮靜或肌肉放鬆的藥。
影像學檢查
傳統X 光檢查
傳統X光檢查是一種利用輻射線所做的檢查。快速、簡單地看到孩子身體裡器官及結構的方法,常用在手術前評估心肺狀況、確定中央靜脈導管位置是否正確、檢查腦脊髓液導管的位置、診斷是否有肺炎的情形,以及評估腹部內腸氣與排便情形等。
技術員會幫孩子擺好姿勢,以方便取得清楚的影像。作胸部X光時,孩子可能會被要求吸氣後閉住呼吸,然後保持不動數秒鐘。在拍攝X光片時,技術員會離開檢查室。如果你打算留在檢查室陪孩子,必需穿鉛衣來防止輻射線,孩子可能也需要用鉛衣來保護身體的特定部位(如:睪丸);懷孕的媽媽在X光照射時不可以留在檢查室內。
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如同一次照了非常多的X光片。再經由電腦將影像組成二度或三度空間的影像。它的機器看起來像一個很大的甜甜圈,孩子會躺在那個圈圈的中間。電腦斷層影像能讓醫師看到中樞神經系統詳細的結構,也可以用來看腫瘤與骨骼之間的關係。目前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個好又快速的篩檢工具。
檢查腦部腫瘤時會經由靜脈給予顯影劑。當開始攝影時,技術員不會留在檢查室。如果父母打算留在檢查室陪孩子,就必須穿上鉛衣保護,避免不必要地曝露在輻射線之下。在作電腦斷層的過程中,讓孩子保持不動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有些較年幼的小孩無法維持數分鐘不動,就必須在檢查之前給予鎮靜麻醉。
核磁共振 (MRI)
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場內的水分子共振來產生腦部或脊髓橫斷面的二度空間影像。可以作出橫切面、冠狀切面、矢狀切面三種不同影像及許多特殊功能造影。用於鑑別診斷不同的中樞神經疾病,準確度和精細度都很高。孩子在作檢查前也可能需要注射顯影劑。他會躺在一個平台上,然後平台會滑行進入一個類似隧道的機器中,在隧道管裡面是一個甜甜圈型的磁鐵,由這個特殊的裝置環繞著所要拍攝影像的身體區域。
當核磁共振的機器在攝取影像時,會發出很大的敲擊聲,孩子或許要帶上耳塞,以阻絕這些聲音嚇到他們。年幼的孩子或是有密閉空間恐懼症的人,在作核磁共振前需要先給予鎮靜,因為核磁共振檢查比電腦斷層更耗時,而且孩子需要完全靜止不動,如此才不會影響影像的品質。核磁共振目前被認為是評估中樞神經腫瘤的標準影像檢查。
血管攝影
血管攝影是一種特別的X 光檢查,用來評估腦部或脊柱腫瘤部位的循環及血管供應情形。檢查時會將一個導管由鼠蹊部放進血管中,一直放到需要評估檢查的部位,接著將顯影劑注射進去,然後醫生就能看到頭部或脊柱的血管供應及分佈。依照孩子的年齡及配合度,可能需要鎮靜麻醉或是全身麻醉。檢查前要空腹不能吃任何東西。檢查完成後,孩子會先送到恢復室,等到他醒過來再送回病房。
對於血液供應極豐富的腫瘤,有些醫師會選擇手術前作血管攝影,並將主要供應腫瘤的血管栓塞,以減少手術中的腫瘤出血量。也可以幫助孩子減少輸血的併發症。
瓦達試驗 Wada test
瓦達試驗用來協助找出大腦語言及記憶中心的位置,決定病灶的部位是否在優勢大腦的檢查。醫師會將一種藥物由頸動脈注射進入腦部,如此一來半邊的腦部會進入睡眠的狀態,讓醫師在孩子只使用一側腦部的狀況之下進行語言、記憶及其他功能的測試,有時在做瓦達試驗的過程中也會同時作腦波圖。
正子掃描 PET
正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是利用短效性放射線同位素連結在一種糖fluorodeoxyglucose(FDG) 注入組織後,由腦部不同部位的代謝狀況,間接測得腦血流在腦不同部位的差異,以偵測不同腦部病灶與正常腦組織的變化。
單光子掃描SPECT scan
單光子掃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是一種檢查,用來測量腦部中不同部位的代謝情形,可以用來區分腦細胞、腫瘤細胞及結痂組織。
核醫鎵掃描(Gallium scan)
鎵掃描(Gallium scan) 是核子醫學部門施做的檢查。檢查前,會先注射一種具微量放射線(檸檬酸鎵)的藥物,注射24 到48 小時後開始進行檢查。鎵會顯示在注射部位及有惡性組織的地方。這個檢查大約耗時30 分鐘,孩子需要平躺在檢查台上,機器會在上方偵測,並發出一些噪音,但不會造成任何疼痛,檢查過程中父母可以在孩子身邊陪伴。
骨頭核醫掃描
骨頭核醫掃描是一種評估特定腫瘤有無轉移到骨骼的檢查,由核子醫學部門施做。雖然腦部腫瘤很少有轉移到骨頭的情形,但仍是有可能的。檢查時,孩子會先經由導管(如port-A)或是靜脈點滴注射放射線同位素鎝(99-technetium),透過血液流到骨頭去,大約兩個小時後,孩子會再回到核醫部門,躺在平台上,由一台機器在他身體上面移動偵測而完成檢查,只需要幾分鐘而且不會痛,過程中你可以在旁邊陪著孩子。
放射線同位素腦池攝影術(radioisotope cisternography;RISA)
是研究腦脊髓液流動與吸收功能的技術。把放射線同位素(131-I-RISA 或99mTc-DTPA),自腰椎穿刺注入腰池後,定時(3、6、24、72 小時後)掃描孩子的頭部,以觀察同位素在腦脊髓液流動與吸收的情況。
骨齡檢查(Bone Age)
骨齡檢查是一種單純的X光檢查,照攝的部位是非慣用手的手腕骨,放射科醫生在核對標準圖譜後,判斷孩子骨骼的生長(骨齡)是否符合他的實際年齡,這將有助於決定日後是否需要做內分泌評估及檢驗。
腰椎穿刺
就和其他檢查或治療一樣,孩子的年齡及個性,會影響到孩子是否需要先鎮靜,如果孩子不需要被鎮靜,也可以在一到兩個小時前,在腰椎穿刺的穿刺處塗上Xylocaine 藥膏,讓局部的組織麻醉,減輕疼痛。
在做腰椎穿刺時,醫師或護士會請你的孩子側躺、然後將頭盡量靠近胸部,並將膝蓋彎曲往胸部靠近,呈蝦米狀。執行過程中,護士或父母通常會協助孩子保持這個姿勢;這項檢查孩子必須全程保持不動。醫師會將一根細長中空的針頭推進兩節脊椎骨間的空隙,常在第三、四腰椎間,然後腦脊髓液會由中空的針頭流出到我們準備的試管中。
收集到少量的腦脊髓液後,如果是要作腦脊髓腔內化療,醫師會將一個針筒接到針頭上,慢慢地將藥打進去,打藥時孩子的腳會有冷或壓力的感覺;然後再將針頭拔掉,穿刺部位用紗布覆蓋。做完腰椎穿刺後,偶而一些比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會有嚴重頭痛的情形,所以需例行性地要求孩子在做完後平躺六至八小時,以預防這類情形發生。
腦波檢查 (EEG)
腦波檢查是來診斷腦部不正常放電最常用的方法,許多腦瘤病患常合併表現抽筋也要用腦波檢查來評估。
作腦波檢查之前的準備包括:幫孩子洗頭,但要避免用潤絲精、乳液、噴霧髮膠、髮油、髮膠或是做髮型,檢查的前一天也要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雖然這個檢查不會痛,可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事前可能還是需要給予輕微的鎮靜。
最常見的腦波檢查是頭皮腦波,由技術員將二十一個電極用黏的、味道有點重的黏膠貼在頭皮上,每一個電極都會很仔細地貼上,以捕捉從腦部不同部位產生的腦波活動。因為心臟的電波活動會影響腦波檢查的結果,所以通常還會在胸部另外再貼一個電極。每個電極上會有電線接到腦波機上,機器能放大所感受到的微小活動,然後畫成圖形,腦波機會將孩子腦部的電波輸出呈現在紙上或電腦螢幕上。
基本的腦波檢查約耗時半小時至二小時間,檢查過程中神經科醫師或腦波技術員會嘗試一些誘發痙攣的方法,例如:閃光刺激或是深呼吸幾分鐘(以達到過度換氣)。
錄影腦波檢查則是在監測腦波的同時也作錄影,藉著比較孩子所呈現的症狀和當時錄影的腦波資料做比較,來瞭解孩子抽搐和腦腫瘤之間可能的關係。
腦皮質腦波檢查(ECoG) 是先將頭顱骨打開,將一片列陣式的電極片或長條狀的電極片放在腦部的表面,直接紀錄腦皮質的腦波。這種檢查通常用在癲癇病童大腦部位,評估痙攣區域是否在重要功能部位(語言或運動中樞)。
視力檢查
如果孩子的腦部腫瘤有牽涉到視神徑路徑或是腦部掌管視覺的枕葉,視力檢查就非常重要。視力檢查包括視力、視野、眼底視網膜、視乳突和動眼功能等,這些需要由眼科醫師或是兒童眼科醫師定期的追蹤,因為視力減弱或喪失,可能是腫瘤生長復發的徵象及指標。
聽力檢查
有些患有腦部腫瘤的孩子因位腫瘤本身或手術造成神經損傷而喪失或影響聽力,也有些是接受的化學治療藥物導致聽力減退,因此安排聽力測驗也是追蹤的一部分。
在作聽力圖時,孩子會在一個隔音的檢查室中做測驗以避免外界的噪音干擾,在做測驗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待在房間裡。孩子會戴上耳機,然後會播放一些聲音,例如嗶嗶聲或不同聲調的聲音。他們會請孩子在聽到聲音的時候舉手或是按鈕,每隻耳朵都會分別測試。聽力圖的結果多半會以圖形的方式呈現,聽力喪失的程度會以分貝表示。
神經心理學測驗
神經心理學測驗含蓋範圍甚廣,包括口語測驗(oral)、紙筆測驗(written) 及行為表現測驗(performance),這些測驗能協助確認及描述出孩子的功能程度。一般希望手術前就作這些測驗,但常常不容易做到。手術後或治療後,每幾年要再重作測驗,這樣才能記錄孩子認知功能的變化。
兒童腦部血管攝影檢查及血管內治療
張豐基 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放射線部
兒童的腦部血管與成人近似,但有某些差異性,加上小兒腦部結構較成人脆弱,所以在小兒神經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上,與成人的考量並不相同。
頸部的動脈主要有四條,前二條動脈稱為頸動脈,供應腦的前2/3,後二條動脈稱為椎動脈,供應腦的後1/3。而腦部之內則共有6 條血管來供應,左右各有三條,稱為前、中、後腦動脈。原則上,上述動脈的近端,血管較粗,可用非侵襲性的方式,如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就可看得清楚,但對於遠端小動脈,如腫瘤血管或較細的血管,最清楚而明確的診斷仍仰賴血管攝影檢查。
什麼是血管攝影檢查
所謂血管攝影是將一細小的診斷導管由身體表淺動脈(如股動脈)穿刺置入,因血管互有相連,此一細導管可送至人體其他血管部位,如腦部血管或心臟的冠狀動脈,再將對比劑沿此一細導管注入所選擇的血管,即可顯示此一血管的詳細影像及動態血流,因為是對血管內部所進行的直接檢查,所以是評估血管疾病最清楚的方法。
血管攝影檢查發展至今已超過50 年,第一位研究者甚至須以自己的身體來進行這項試驗,由於前輩的努力,這項檢查拯救無數病童,且已成為醫學中心不可或缺的診斷利器。
小兒血管攝影的術前準備
血管攝影雖然是一項成熟的檢查方式,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必須按照侵入性檢查方式加以準備。
首先要填寫同意書,同意書會載明血管攝影的風險及併發症。統計上,腦部血管攝影引起神經方面併發症如中風等的機會約為0.3%,發生率極低,但發生的嚴重程度則是可輕可重,其他非神經方面的併發症則包括傷口出血或感染等,然而相較於正確診斷的好處及延誤診斷的風險,這項檢查的風險也顯得微不足道。
其次要空腹至少6小時,如果是小於12歲的小朋友,建議以全身麻醉的方式受檢,以維護檢查的安全性及品質,因為檢查的時間約1~2小時,如小朋友不能全程合作,將有危險,且全身麻醉亦可減少小朋友受檢時的恐懼感。此外,年紀較大的病童也必須將鼠蹊部的體毛剔除,以避免穿刺血管的困難。
所有的受檢者都必須打上點滴,最好是打左手,這會比較不干擾右鼠蹊部的手術部位。
術中的檢查方式
病童被送到放射科的血管攝影室,檢查時家長必須在外等候,在麻醉完成後,神經放射科醫師會根據病童不同年紀體重選取適當的穿刺針及導線置入鼠蹊部的股動脈;再沿導線送入導管至腦部血管進行檢查,在未全身麻醉的情況下,病童可感覺到輕微的導管移動及注射對比劑的灼熱感,病童只須保持不動,任何不適均可以口表達,操作醫師會予以處置,當然上述問題在全身麻醉下均不存在。
小兒神經血管的血管攝影檢查多半可由有經驗的神經放射醫師順利執行,但操作時仍可能有以下困難:
(1) 股動脈血管太細:此時穿刺及置入導管將極困難,有時要以超音波幫忙,才可完成血管穿刺。
(2) 血管形狀異常:多是一些先天性變異,須靠主動脈造影協助診斷。
合併血管內治療:
有許多血管相關疾病,可由血管攝影做精確診斷,當然也可一併治療,常見的血管內治療疾病如下:
腦腫瘤術前栓塞術:許多小兒腦瘤本身是高血流,因此可能合併手術時大量出血或手術時間的明顯延長。小兒因體重關係,全身血液量較成人為少,如體重5 公斤的小朋友,全身血液量約只有400c.c.,而許多複雜的腦瘤術可能有超過3000c.c. 的出血,此時,良好的術前腫瘤栓塞,可降低手術的出血風險,方法是將一細導管送至腫瘤之供應血管,再將栓塞物質(固體顆粒或液體黏膠),注入該血管;以使腫瘤血管阻塞消失
(2) 動靜脈畸型栓塞術:動靜脈畸型是一種動脈血流,未經微血管而直接匯入靜脈的血管異常,這種血管性異常輕則因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而使腦部微血管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流供應,可造成缺血性中風,重則靜脈可能因不耐動脈血的高壓而破裂,造成顱內大出血,可致生命危險。而栓塞術則是治療這類血管病變的良好選擇之一,因為小朋友的腦部未完全發育,常用的放射治療,可能造成腦部的永久性傷害。
(3) 血管成型術及支架置放術:
小兒的血管狹窄疾病較成人為少,但部分疾病如動脈剝離合併狹窄,可以支架置放的方式,將狹窄血管撐開,以暢通血管並防止腦中風的發生
結論
血管攝影檢查是一種具有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也是目前公認診斷腦血管疾病最精確的方式,在過去數十年,這項技術的應用(如心導管),造福了無數的病人,未來由於非侵入性檢查的逐漸改良(如MRA 磁振血管造影檢查),它的功能將被部分取代,但血管攝影在血管疾病的「最精確」地位,至今仍無可動搖。也因為血管攝影檢查數十年來的發展,使神經放射科醫師多具有成熟的技術及經驗,將這項檢查的效果發揮到最大而併發症降低到最小,所以它是一項可信賴且有價值的檢查方式。另外,可在檢查中同時合併血管內治療,更是它的最大優點。在許多材料科學的進步下,未來血管攝影檢查必定更簡易及安全。
~~ 本文引用於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64)
個人分類:生命的驚嘆號!兒童腦部及脊髓腫瘤照護宣導手冊
Nov 15 Mon 2010
第1 章 兒童腦瘤的種類、部位分佈與症狀
第1 章 兒童腦瘤的種類、部位分佈與症狀
兒童腦瘤
兒童腦瘤發生機率及分類
兒童腦瘤發生率僅次於白血病及淋巴瘤,是常見的兒童癌症前三名,也是最常見的兒童固態腫瘤。歐洲及北美15 歲以下兒童腦瘤之發生率為2.1∼2.5/100,000,最近的報告為2.35∼3.45/100,000。兒童腦瘤發生於18 歲以內的各年齡層;國內統計,18 歲以內兒童腦瘤平均診斷年齡為7.8 歲,男女比例1.4/1。
最常見的兒童腦瘤分別是:
星狀細胞瘤(astrocytic tumor,總共31.2%)含:
毛狀星細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
星細胞瘤(astrocytoma)
退行性星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
胚胎性瘤(embryonal tumor,合計16.6%)含:
髓母細胞瘤 (medulloblastoma)
非典型畸胎/桿狀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
原始性神經外胚細胞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室管膜母細胞瘤(ependymoblastoma)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總共14.2%)含:
胚芽瘤(germinoma)
卵黃囊瘤(yolk sac tumor)
絨毛上皮癌(choriocarcinoma)
胚胎癌(embryonal carcinoma)
混合性生殖細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
非成熟型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
成熟型畸胎瘤(mature teratoma)
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共占8.4%);
室管膜瘤(合計5.6%)含:
室管膜瘤 (ependymoma)
退行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
發生率較低的腦瘤依多寡順序分別為:
神經原/混合神元神經膠質細胞瘤(neuronal and mixed neuronal glial tumor,2.2%)
腦膜瘤 (meningioma,2.0%)
脈絡叢瘤(choroid plexus tumor,1.8%)含:
脈絡叢乳突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脈絡叢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
周邊神經瘤(peripheral nerve tumor,1.3%)如:
神經鞘瘤(acoustic schwannoma)
寡樹突膨膠(oligodendroglioma, 1.2%)
腦下垂體瘤(pituitary tumor, 1.1%)
松果體實質瘤(pineal parenchymal tumor,1%)含:
松果體母細胞瘤 (pineoblastoma)
松果體細胞瘤(pineocytoma)
混合型神經膠質瘤 (mixed glioma, 0.7%)
脊索瘤(chordoma, 0.5%)。
兒童腦瘤部位分佈
兒童腦瘤一般分為上顱窩(supratentorial fossa) 及後顱窩(infratentorial fossa)腫瘤,國內統計的比率為58.3% 及41.1%。腦瘤就其發生部位又可以細分為:
小腦瘤(cerebellar tumor,總共23.9%)含:
小腦蚓部瘤(cerebellar vermis tumor)
小腦半球瘤(cerebellar hemisphere tumor)
小腦臂瘤(cerebellar brachium tumor)
蝶鞍區域瘤(sellar region tumor,總共19.4%)含:
蝶鞍瘤(sellar turcica tumor)
蝶鞍上位瘤(suprasellar tumor)
視神經徑路瘤(optic pathway tumor)
三腦室前部瘤(anterior third ventricle tumor)
下視丘瘤(hypothalamic tumor)
大腦半球瘤(hemispheric tumor,19.4%)含:
大腦葉瘤(cerebral lobes)
深位大腦半球瘤(deep hemispheric tumor)
基底神經節部位瘤(basal ganglia tumor)
(部分深位大腦半球瘤發生於基底神經節區域而稱之。)
腦幹瘤(brainstem tumor,總共19.4%)含:
中腦瘤 (midbrain tumor)
橋腦瘤 (pontine tumor)
延髓瘤 (medulla tumor)
松果體區域瘤(pineal region tumor, 8.5%)
腦室瘤(ventricular tumor,合計8.1%)含:
側腦室瘤(lateral ventricular tumor)
三腦室瘤(third ventricular tumor)
四腦室瘤(4th ventricular tumor)
視丘瘤(thalamus tumor,4.8%)
腦實質外腫瘤(extraparenchymatous tumor),如:
顱神經瘤(cranial nerve tumor),如許宛氏細胞瘤(schwannoma) 或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1.9%
腦膜腫瘤(dural tumor,1.5%)
兒童腦瘤的症狀
兒童腦瘤的病發症狀與腫瘤發生部位、生長速度快慢、腫瘤出血、及顱內壓情況有密切關係。臨床症狀有急性與慢性表現,症狀時間亦有長短。兒童腦瘤亦有可能與癲癇症或母斑症有關。兒童腦瘤的症狀大致分為五個類型︰顱內壓增高症狀、局部性腦神經症狀、癲癇發作、顱內出血、及母斑症眼底及皮膚表徵。
顱內壓增高症狀
腦瘤本身體積、腦瘤性水腦症(tumoral hydrocephalus)、或腦瘤出血(tumoral hemorrhage) 均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的顱內壓增高症狀(signs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顱內壓力升高主要的臨床症狀是:嬰兒患者前囪門未關閉,顱骨縫容易張開,會發生前囪門(anterior fontanel) 緊張隆起及大頭(enlarged head,頭顱快速增長)症狀。前囪門已經關閉的幼童,症狀是視力模糊或短暫失去視力(transientloss of vision)、視乳頭水腫、內斜視(esotropia)、頭痛、及嘔吐,從睡眠中驚醒之頭痛及嘔吐,或晨間起床後之頭痛及嘔吐,均為典型之顱內壓增高症狀。有生命危險的顱內壓增高症狀包括頸部僵硬、肢體僵直、神智改變、意識反應遲緩、昏迷、單側或雙側瞳孔放大,顯示可能發生腦顳葉海馬旁迴溝(uncus)、小腦扁桃體(cerebellartonsil) 移位(uncal or tonsillar herniation) 或大腦深部與腦幹損害現象。兒童有上列之症狀時,必需儘快接受更進一步之檢查,以確定有無腦瘤,或有無其他顱內壓力性病灶。
局部腦神經症狀
兒童瘤腦可能因腫瘤擠壓或破壞局部之腦組織或腦神經,造成不同部位腦瘤各有其特殊的局部性神經症狀。舉凡漸發性或突然發生的症狀,如人格變化、記憶力減退、情緒改變、言語障礙、內分泌功能障礙、長不高、早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如:肢體無力、運動不協調、步態不穩、或測距不良等)、肢體感覺功能障礙、顱神經功能缺損(如:視力衰退、視野缺損、眼球轉動異常、斜視、複視、聽力衰退、顏面肌肉麻痺、容易哽噎)、眼球震顫、視幻覺等,均應予以儘速重視就診。
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也可能是大腦腫瘤之最早期症狀,偶發性的發作(sporadic seizures)或慢性與頑固性(chronic or intractable seizures) 的發作均有可能,癲癇發作類型多數屬於局部性發作(partial seizure),但亦有次發性全身性發作(secondary generalizedseizure)。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可以呈現短暫的單側局部性顏面或肢體抽搐,也可能呈現對稱性或非對稱性的全身性肢體抽搐。局部性發作可能保持意識清楚。全身性抽搐患者及部分局部性發作患者,在癲癇發作時失去意識,發作後回復。
顱內出血
蜘蛛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腦室內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hage)、或腦內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等各型態之顱內出血均可能是兒童腦瘤之先發症狀,為腦瘤出血所造成。患者會發生突發性厲害的頭痛、嘔吐及昏迷症狀。
母斑症的皮膚表徵與視網膜病灶
多數的母斑症屬於遺傳性疾病,有特定的基因異常,有高自然突變(spontaneousmutation) 率及高度之遺傳特質表現頻度(high degree of penetrance)。有些母斑症病童可能發生腦瘤。母斑症的特徵是皮膚表徵與視網膜病灶。不同類型的母斑症各有不同皮膚表徵、視網膜病灶、腦瘤或脊椎內腫瘤。國內統計約4% 腦瘤病童分屬數種母斑症體質。
與兒童腦瘤相關的母斑症有:
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
結節樣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視網膜、小腦及脊髓血管瘤(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基底細胞斑症侯群(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神經與皮膚的黑變病(neurocutaneous melanosis)
神經纖維瘤病又分為第一型(NF1) 及第二型(NF2)。第一、第二型患者之皮膚有咖啡牛奶(Café-au-lait) 色斑,皮膚或皮下有大小不等之神經纖維瘤。第一型患者可能發生的腦瘤如:神經膠質瘤及視神經瘤等。第二型病童常發的腦瘤為生兩側性聽神經瘤,其他顱神經腫瘤、多發性腦膜瘤等。
結節性硬化患者的皮膚有去色素母斑、面上有皮脂腺瘤、視網膜可能有晶狀體瘤(phakoma)。患者之腦室內可能有巨大細胞星狀細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astrocytoma)。
Von Hippel-Lindau 氏病,在病童之視網膜可能發現有血管瘤(retinal emangiomatosis),最常見之腦瘤為小腦囊性血管母細胞瘤(hemangioblastoma)。此種腫瘤可能為多發性,亦可能發生於脊髓。
基底細胞母斑症候群(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病童可能發生之腦瘤為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神經與皮膚的黑變病(neurocutaneous melanosis) 患者可能發生軟腦膜黑色瘤(primary leptomeningeal melanoma) 等。因此兒童若有上述母斑症的皮膚及視網膜之特徵,需要評估顱內是否發生相關腫瘤並定期追蹤。
常見之兒童腦瘤
星狀細胞瘤 Astrocytic Tumors
星狀細胞瘤(astrocytic tumor) 屬於神經膠質細胞瘤(glioma) 的一個大類,是最常見的兒童腦部腫瘤,可能長在大腦、視丘、下視丘、視神經徑路、腦室、小腦、腦幹的任何一個地方,也是兒童脊髓內腫瘤中最常見的。國內統計,星細胞瘤約佔兒童腦瘤總數的40%(含無病理組織診斷之視神經徑路瘤、視丘瘤、及腦幹瘤,這些部位的腫瘤絕大多數是星細胞瘤)。
常見的兒童星細胞瘤包括:
毛狀星細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
星細胞瘤(astrocytoma)
退行性星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室管膜下巨大細胞(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較罕見的星細胞瘤為:
多樣性黃色星狀細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PXA)
其中毛狀星細胞瘤、星細胞瘤、及室管膜下巨大細胞星細胞瘤,屬良性瘤,若能手術完全切除,治癒機會極高。不適合手術大部分切除的腫瘤,如視神經徑路瘤,可以先用化學藥物治療。退行性星細胞瘤及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屬惡性瘤,不管手術能否切除,需要合併放射線與化學藥物治療。腦幹瘤從發生部位分中腦瘤、橋腦瘤、及延髓瘤三類,多數屬於星細胞瘤(astrocytic tumor) ;一般而言中腦瘤及外長型(exophytic) 延髓瘤大部分是良性星細胞瘤,預後較佳;瀰漫性橋腦瘤則多屬惡性瘤,預後極差。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髓母細胞瘤是生長於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的惡性瘤。國內統計約佔所有兒童腦部腫瘤的13%,平均發病年齡為七歲。髓母細胞瘤在臨床上可分為一般危險型(averagerisk group,大於3 歲且手術切除後殘餘腫瘤小於1.5 公分、及無顱內或脊椎內腫瘤轉移者)及高危險型(high risk group,小於3 歲,手術切除後殘餘腫瘤大於1.5 公分、或有顱內或脊椎內腫瘤轉移者)。髓母細胞瘤屬惡性瘤,手術切除後需要配合放射線治療,也有治療程式合併放射線治療與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範圍要含括顱脊軸線及腫瘤部位。過去放射線治療適用於大於三歲病童,目前已下修為兩歲以上。兩歲以下病童術後單獨使用化學藥物治療。
與髓母細胞瘤同屬於胚胎性瘤的腫瘤包括:
非典型畸胎/桿狀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
原始神經外胚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PNET)
室管膜母細胞瘤(ependymoblastoma)
這些腫瘤的治療原則與髓母細胞瘤相同,但治療效果都遠較髓母細胞瘤為差。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
兒童原發性顱內生殖細胞瘤多數發於男性。國內的平均診斷年齡為10.7 歲、男女比率達3.4/1、佔腦瘤總數14.2%,接近日本及韓國的發生率,遠較歐美國家高。顱內生殖細胞瘤有三個好發部位︰松果體區、蝶鞍區、和基底節區。松果體部位腫瘤的臨床症狀常表現水腦症狀、眼球不能往上凝視(limitation of upward gaze)、性早熟等。蝶鞍部位腫瘤最常表現的尿崩症與視神經症狀。基底神經節部位腫瘤的症狀為肢體運動障礙。
在病理上診斷上,顱內生殖細胞瘤分為︰
胚芽瘤(germinoma)
卵黃囊瘤(yolk sac tumor),又稱為內胚竇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
絨毛上皮癌(choriocarcinoma)
胚胎癌(embryonal carcinoma)
混合性生殖細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
非成熟型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
成熟型畸胎瘤(mature teratoma)
除胚芽瘤或成熟型畸胎瘤外,其他類型生殖細胞瘤的腫瘤組織可以產生α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 AFP) 或β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 等物質,並能在血清及腦脊髓液檢測其含量。這兩種物質被視為生殖細胞瘤的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其血清含量用於顱內生殖細胞瘤的臨床診斷、治療效評、與腫瘤復發之偵測。
顱內生殖細胞瘤的治療與腫瘤類型直接相關。良性畸胎瘤只需要手術切除。其他類型生殖細胞瘤無論手術切除與否,還需要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血清中α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 AFP) 或β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 含量異常的腫瘤,可先經過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治療後的殘餘腫瘤再用手術切除或使用伽瑪射線手術刀(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或其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技術治療。所有的顱內生殖細瘤以成熟型畸胎瘤及胚芽瘤(germinoma) 的治療效果最好,其他腫瘤如果經過適當的治療,仍然有不錯的治療機率。
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顱咽管瘤屬良性上皮瘤(epithelial tumor),生長於蝶鞍區,依據發生部位分為:
蝶窩瘤(intrasellar tumor)
蝶窩上區瘤(suprasellar tumor)
infundibulotuberous region(發生於下視丘漏斗結節部位)
發生於上列兩個部位的顱咽管瘤均有可能延伸至視神經交叉前後,蝶鞍上區域、三腦室底、三腦室內、甚至腦葉內(如額葉底部)及後顱窩。
兒童的顱咽管瘤屬齒釉質瘤類型(adamantinomatous type),多數具有含膽固醇黃色液體的腫瘤性囊腫(cyst)。國內兒童顱咽管瘤佔兒童腦瘤總數8.4%,臨床症狀包括視神經症狀、腦下垂體功能不足症狀、及水腦症症狀三類。常見症狀為頭痛、視力障礙、視野缺損、身高發育遲緩、青春期遲緩(delayed puberty)、劇渴多尿(polydipsia/polyuria) 等。
雖然顱咽管瘤是良性瘤,但是它的治療並不簡單,治療觀念亦逐漸有所改變。目前的治療觀念是分階段開顱手術及經鼻內視鏡手術輔助,剩餘腫瘤使用放射治療。現代放射治療技術(如伽瑪射線手術刀)較過去精確而有效,更能夠保護腫瘤周邊腦神經組織及腦血管。
顱咽管瘤內囊腫大小不一,巨大的水囊,可植入儲液球管(omaya shunt) 抽取囊液或注射藥物(bleomycin) 讓囊腫收縮。
室管膜瘤 Ependymoma
國內統計,室管膜瘤約佔兒童腦瘤的5.6%,平均診斷年齡為10.7 歲,是由室管膜瘤細胞發生的腫瘤。病理診斷分:
室管膜瘤(ependymoma)
退行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兩種。
約有2/3 室管膜瘤是發生於後顱窩第四腦室,1/3 偶爾會長在大腦半球。手術切除是室管膜瘤的首要治療。上顱窩瘤完全切除後,仍有局部復發之可能,建議定期檢查觀察,不一定需要立刻放射治療,復發的上顱窩腫瘤可以再次切除。生長於四腦室邊緣的室管膜瘤很難完全清除,因為它很靠近腦幹,手術切除後,仍建議給予放射治療。
脈絡叢腫瘤 Choroid plexus tumor
脈絡叢瘤發生於腦室脈絡叢,多數是良性的脈絡叢乳突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s),少數是惡性的脈絡叢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s)。脈絡叢瘤主要發生於嬰幼兒,較為罕見,只佔兒童腦瘤之1∼3%,國內平均診斷年齡為2.3 歲。脈絡叢是產生腦脊髓液的主要組織,脈絡叢瘤常常因為產生大量腦脊髓液而導致水腦症。脈絡叢瘤最最常生長在單側側腦室及三腦室,但少數病例具有雙側側腦室瘤。發生於四腦室的腫瘤亦屬罕見。良性脈絡叢乳突瘤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脈絡叢癌瘤則需在手術後再加上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 本文引用於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引用(0) 人氣(365)
個人分類:生命的驚嘆號!兒童腦部及脊髓腫瘤照護宣導手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