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僅具有一部分地區的觀點或資訊,無法完整表達普世通用,並包含廣泛區域的觀點。請協助補充以避免偏頗。
歡迎改善本文,或討論本文任何問題。
客家
Hakka
由上至下左起:孙中山
邓小平 李光耀 游锡堃
范文芳 曾志伟 罗大佑
總人口
全世界約有6000~8000萬人。[1]
分布地區
江西、廣東、福建、廣西、四川、重庆、湖南、贵州、海南、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柬埔寨
語言
客家话、當地國家或地區的語言
宗教信仰
大部分為大乘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相對少數的其他宗教人口。
相關種族
汉族、赣民系、畲族、闽南人、京族、瑤族
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中国河源 - 2010年11月29日
本屆大会已圓滿闭幕
以當地時間計算
客家,或称客家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汉族特征的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唐末宋初,中原漢族居民再次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穩定的客家人。此后,大量外迁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梅州、赣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而被称为“世界客都”[2]。
目录 [隐藏]
1 起源
1.1 名称的由来
1.2 六次中原迁徙说
2 文化
2.1 風俗
2.2 信仰
2.3 語言
2.4 音樂
2.4.1 傳統音樂
2.4.2 流行音樂
2.5 服飾
2.6 民居
2.7 飲食
2.8 表演藝術
2.9 武术
2.10 旅遊景點
3 客家人的分布
3.1 中國大陸客家人分布
3.2 港澳地區客家人分布
3.3 臺灣客家人分布
3.4 世界各地客家人分布
3.4.1 亚洲
3.4.2 美洲
3.4.3 欧洲
3.4.4 非洲
3.4.5 大洋洲
4 中華民國(臺灣)客语媒体
4.1 客家廣播電台
4.2 客家網路電台
4.3 全國客家聯播網
4.4 客家電視台
5 註解
5.1 註解一
5.2 註解二
5.3 註解三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链接
8.1 學術網站
[编辑]起源
客家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或「次民族」。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於唐末宋初的南迁汉族人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融合了部分的畲族、瑶族、南越等東南亞土著居民。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了中古時期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混合了南越文化,進而形成特別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乃文化的概念。
[编辑]名称的由来
在客家话中,普通话的「客人」被称为「人客」,客家人中的「客人」并非单纯的Guest含义。[3]
「客家」之稱出于清代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土客械斗,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江门地区(时称四邑)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广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客家」這個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人並不喜歡這個名詞。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据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閩籍」。
[编辑]六次中原迁徙说
綜合海內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漢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總計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說法,參見註解二)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派遣了大批军民到粤北。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广东东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北部;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區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川渝;尤其以川东地区重庆居多。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广东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況日趨嚴重,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湾等地。
[编辑]文化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山区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台灣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4]。
[编辑]風俗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客家人與明清时代的其他漢族人不同,歷來從沒有裹腳的習俗,窮人家女子一般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
客家人有在清明節做艾粄的習俗,各地的掃墓時間不同(見掃墓條)。
客家人有拾骨葬的習俗,拾骨葬是客家文化繼承百越文化的一部份。
[编辑]信仰
三山國王
義民爺
三界爺:即三官大帝[5]
土地伯公:即土地公[5]
龍神
五顯大帝:閩南漳州詔安客家人的信仰,現今在台灣的彰化、台中、雲林、屏東、台北、宜蘭、台東等18個縣市,共有從詔安分香的五顯宮或五通宮,目前彰化大村鄉、員林鎮、埔心鄉、溪湖鎮等4個鄉鎮,共有10個庄頭,為輪流值年爐主,故依帝別劃分奉祀區域[5]。
慚愧祖師
定光佛:閩西汀州客家人的信仰
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明閩西永定客家人的信仰
保生大帝
[编辑]語言
客家人使用的語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客家語、客語、客話,在廣西也叫作「涯話」、「新民話」、「麻介(gai)話」、「艾話」,在四川則被稱作「土廣東話」,在江西、湖南等省有「棚民話」等俗稱。在臺灣,教育部命名為臺灣客家語[6]。
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7]。
客家話有一種由西方基督教傳教士於19世紀創立,使用羅馬字母拼寫的文字,由閩南語白話字改造而來。傳教士用這種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現代這種文字已經少有人會用,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漢字。
[编辑]音樂
[编辑]傳統音樂
主条目:客家山歌
主条目:客家八音
[编辑]流行音樂
主条目:客語流行音樂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更活潑生動;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更增加了可聽性。代表作品:客家世界、客家本色。
[编辑]服飾
客家傳統服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8]。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
[编辑]民居
振成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
客家人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福建客家土樓群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建築是以永定、梅州與南靖、平和這一交界地區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專有,也不是閩南人所專有。[9]
围龙屋
客家土樓:福建、廣東一帶。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圍屋(围龙屋):「圍龍屋」在台灣南部較多,在中部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作「圍屋」。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家廟(公廳):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
[编辑]飲食
主条目:客家菜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香油鹹為特色),為下飯以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芥菜、福菜)作為食材入菜。
[编辑]表演藝術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戏
广东汉剧
山歌剧
客家布袋戲以客語發音的布袋戲,其中台灣雲林縣為最著名
詔安客家開口獅
九腔十八調
客家嗩吶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编辑]武术
客家龍形拳
客家流民拳
布雞拳
金鷹拳
[编辑]旅遊景點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新竹縣竹東竹東鎮
新竹縣北埔新埔
新竹縣湖口老街
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
苗栗縣大湖鄉
苗栗縣南庄鄉
苗栗縣三義鄉
苗栗縣銅鑼鄉
台中市東勢石岡新社
高雄市美濃
屏東縣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花蓮縣鳳林鎮煙樓
龙岩市永定县承启楼
龙岩市永定县振成楼
梅州市大埔县花萼楼
河源市东源县南园古村
河源市东源县苏家围
赣州市龙南县关西围屋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客家祖地
深圳市龙岗区鹤湖新居
深圳市龙岗区大万世居
[编辑]客家人的分布
中國大陸及臺灣客家地區
[编辑]中國大陸客家人分布
赣闽粤交界客家地区,客家原鄉被分三省而治(客家中心区)
客家地区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由于属于阶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广东:
梅江、梅县、大埔、饶平、蕉岭、平远、兴宁、五华、豐順、揭西、源城、东源、紫金、龙川、和平、连平、陆河、新丰、始兴、南雄、仁化、乐昌、陆丰、普宁、惠城、惠阳、惠东、博罗、龙门。
韶关市曲江(含下属乡镇)、韶关市翁源、深圳市龙岗、盐田、石岩街道办、观澜街道办、龙华街道办、西丽街道办、罗湖区、宝安西乡福永部分区域、福田区大部分区域、东莞市樟木头镇、清溪镇、凤岗镇、塘厦镇部分区域、厚街镇部分村庄、虎门镇部分村庄、香港广九铁路以东、中山五桂山地区、台山市的赤溪镇为客家地区,另外,云浮市、肇庆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等各地均有客家村镇分布。
福建:
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
非纯客家县市:詔安、雲霄、南靖、平和等4个。
江西:
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广昌、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铜鼓等18个。
非纯客家县市:赣州市区、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莲花、横峰等。
广西:
非纯客家县市:博白县、陆川县、防城港市、合浦县、浦北县等15个。
海南:
非纯客家县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琼中县、万宁市、陵水县、屯昌县、海口市、
贵州:
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
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耒阳、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州、宜章等18个。
四川:
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合江、泸县、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州、什邡、西昌、会理等32个。
重庆:
非纯客家县市:重庆、巴县、涪陵、合川、荣昌
河南:
非纯客家县市:信阳
[编辑]港澳地區客家人分布
香港原屬廣東省的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佔領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10]。一直到1930年左右廣州移民人數才漸漸多於客家人。目前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约占当地居民十分之一。
[编辑]臺灣客家人分布
臺灣客家人來台相當早,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發現:荷蘭人來台與原住民溝通時,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11]。客家人後來因施琅憚於東南省份之客家人在明鄭尚存時期常義助明鄭軍隊並記恨其攻台時東南省份客家人常消極抵制清兵,因此嚴禁粵中惠、潮之民渡台,人口數逐漸不如閩籍,而在閩客械鬥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12]。於是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地區的客家人在人口數居上風,得以居住在平原或沿海鄉鎮。主要客家地區為桃竹苗、高屏六堆、花東縱谷(客家庄分佈圖、客家人口分佈圖)。 詳細分佈如下:
臺灣客家語詔安腔
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
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部分地區。(前議員廖學澍、前議長張廖貴專.現任議員張廖乃綸.張廖萬堅家族)《張廖家族族譜》
桃園縣:八德市部分地區、大溪鎮的黃興村,大溪南興的黃姓。
新北市:新店區的安坑庄。
南投縣:中寮鄉部分地區。
嘉義縣:中埔鄉境內的詔安厝。
宜蘭縣:部分地區[5]。
臺灣客家語大埔腔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
臺中市:豐原區部分地區、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除了新五村以外),和平區部分地區。(前縣長.人事行政局長陳庚金、前立委林豐喜家族)
臺灣客家語饒平腔
桃園縣:中壢市(芝芭里、興南庄、三座屋、過嶺里)、平鎮市(南勢庄)、新屋鄉(犁頭洲)、觀音鄉(新坡村);八德市(宵裡)。八德關路缺袁、張、邱姓,大園鄉許姓、邱姓,南崁、中壢南勢、大崙王姓,中壢、芝芭里(前縣長劉邦友、劉興善家族)、雙連坡劉姓(劉璞珍、劉奕坤家族),中壢鄧姓,國立中央大學三座屋邱姓(現桃園縣議長邱奕勝家族)、張姓,過嶺、新坡、芝芭里許姓(前縣長許信良、前內政部次長許應深家族),新屋冨源陳姓,新屋劉姓,楊梅、山子頂許姓,龍潭邱姓,龍岡後寮陳姓的饒平話。
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上山地區。竹北市六家地區。
苗栗縣:卓蘭鎮(老庄)。
彰化縣:永靖鄉、員林鎮多數邱姓人為福佬客。
雲林縣:斗六劉姓、莿秱鄉饒平村。
花蓮縣:部分地區。
臺灣客家語永定腔(汀州腔):散居各地。
新北市:三芝區。
彰化縣:員林、永靖、溪湖。
桃園縣:龍潭,觀音江姓(前國大代表江瑞添家族),中壢吳姓(前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家族)、胡姓。
嘉義縣:部分地區("劉文科公"派下)
臺灣客家語平和腔
台中市:北屯區賴姓來自福建省平和縣。
桃園縣:桃園市呂姓、黃姓。
臺灣客家語海陸(海豐、陸豐)腔
桃園縣:觀音鄉(沿海鄉鎮、平原地形)、新屋鄉(沿海鄉鎮、平原地形)、楊梅市富岡地區。
新竹縣:全縣(除了關西鎮部分地區)。
花蓮縣:花東縱谷平原,鳳林鎮、吉安鄉、壽豐鄉、新城鄉、玉里鎮、瑞穗鄉部分地區。
臺灣客家語四縣腔
桃園縣:中壢市、龍潭鄉、平鎮市、楊梅市。
新竹縣:關西鎮部分地區。
苗栗縣:不靠海的內陸地區,苗栗市、公館、頭份、大湖、銅鑼、三義、西湖、南庄、頭屋、卓蘭(大部份)、通霄、後龍(部份)。
高雄市:六堆地區的美濃平原、杉林、六龜。
屏東縣:六堆地區的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花蓮縣:部分地區。
台東縣:花東縱谷部分地區,台東市、池上、鹿野、關山、成功、太麻里、卑南。
混合區域
彰化縣二林鎮、竹塘鄉、埤頭鄉: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種植甘蔗招募苗栗、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前來移墾,而形成的客家新聚落,雖然聚落頗多,但都在源成農場範圍的七界之內,因此,這些客家庄,才都被稱為「七界內」。
南投縣國姓鄉:來自台中東勢、苗栗卓蘭和新竹等地前來的客家人,佔了境內族群的75%。
南投縣埔里鎮:一百年前,來自台中東勢、苗栗、桃園和新竹等地移居來的客家人,佔了鎮內人口結構的80%。
花蓮縣鳳林鎮:是一個客家鎮,目前全鎮客家人口約占百分之八十,係一百年來,相繼自西部的台北、宜蘭、新竹、苗栗等地遷入者。
未知區域
彰化縣溪洲鄉部分地區。
南投縣的魚池、水里、信義。
嘉義縣的中埔鄉境內中埔、牛稠埔等地,還有枋子林、詔安厝、海豐厝、客庄等地,尚有疏疏落落的客家人。
臺南市白河區:相對於白河大排竹村民以「福佬庄」自稱,白河店仔口村民以「客庄內」自稱。
宜蘭縣的員山鄉及三星,蘇澳、冬山、礁溪、羅東部分地區。
花蓮縣:花蓮市部分地區。
其他區域
桃園縣:桃園市,呂姓(前任副總統呂秀蓮家族)南靖話。
早期影響台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及樟腦採集,客家人並沒有來台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13]。道光十年(1830年)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客家人人數較少械鬥失敗,被迫遷至開墾較晚、較貧瘠的山麓與丘陵地帶。美濃平原,則是客家人在原漢械鬥中,從平埔族手中得來的。新屋鄉屬沿海鄉鎮、平原地形,原有平埔族及泉州人先後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鄉鎮,永安漁港亦成為台灣唯一以客家籍為主體的漁港。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業盛行時,自臺灣西部遷居,臺南市楠西區亦有同例,南投縣埔里鎮在一百年前台灣日治時期,來自台中東勢、苗栗、桃園和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從事樟腦業因而遷徙,佔了境內族群的80%。
原本嘉南平原也零星分布著許多客家聚落,但由於被閩南族群聚落包圍,形同「語言孤島」。經過數代之後,不少人已只講閩南語而不通曉客語,也可能影響到文化認同,成為被閩南人(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習稱「福佬客」。另外,遷居到大台北、臺中市、高雄市等都會區的客家人,因為沒有說客語的環境,往往到了下一代,即被閩南化,變成僅使用閩南語的「福佬客」。客家委員會曾於2004年舉辦「福佬客文化節」,活動地區以全台福佬客聚集最密集的雲林縣、彰化縣兩縣為重點,並增加宜蘭縣、台中縣及南投縣等三個縣[14]。
1950年代以後,由於國民黨政府大力消滅「方言」,推廣國語,年輕一代客家人的母語表達能力大幅衰退。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客家人,有相當大的比例係直接以國語作為「母語」,造成更大的客家語言危機。
依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年的調查,在「多重認定」的條件下,台灣的客家人占18.6%,約427.6萬人,其中新竹縣68.4%、苗栗縣64.8%是客家人。其次桃園縣37.6%、花蓮縣31.9%、新竹市29%、屏東縣23%、台東縣22%、台北縣16.7%、台中縣16.2%、台北市15.8%、高雄縣14.3%、台中市、基隆市皆14.1%。南投縣13.9%、高雄市12.1%、嘉義市10.3%,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15]。
[编辑]世界各地客家人分布
1994年中國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国内6107·8万人,国外454·629万人。
[编辑]亚洲
國家 人數(萬)
印度尼西亚 120
马来西亚 100
泰国 21
新加坡 12
菲律宾 0.68
越南 15
國家 人數(萬)
缅甸 5.5
柬埔寨 1
印度 2.5
老挝 0.5
沙特阿拉伯 0.22
日本 1.2
文莱 0.9
巴基斯坦 0.2
國家 人數(萬)
尼泊尔 0.24
斯里兰卡 0.017
科威特 0.017
朝鲜 0.1
韩国 2
土耳其 0.05
孟加拉国 0.05
[编辑]美洲
國家 人數(萬)
美国 11.4
牙买加 5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2
巴拿马 0.12
哥伦比亚 0.01
危地马拉 0.01
多米尼加 0.12
國家 人數(萬)
加拿大 2.1
玻利维亚 0.01
秘鲁 11
巴西 0.24
智利 0.12
圭亚那 0.6
阿根廷 0.05
國家 人數(萬)
古巴 0.81
厄瓜多尔 0.02
苏里南 0.41
委内瑞拉 0.02
墨西哥 0.01
[编辑]欧洲
國家 人數(萬)
法国 1
荷兰 0.21
俄罗斯 0.12
丹麦 0.12
挪威 0.03
英国 6.2
國家 人數(萬)
德国 0.5
意大利 0.1
瑞士 0.1
比利时 0.043
葡萄牙 0.05
瑞典 0.24
國家 人數(萬)
南斯拉夫地区 0.24
捷克 0.01
奥地利 0.05
冰岛 0.01
西班牙 0.02
卢森堡 0.02
[编辑]非洲
國家 人數(萬)
马达加斯加 0.02
莫桑比克 0.03
尼日利亚 0.02
塞拉利昂 0.006
赞比亚 0.006
國家 人數(萬)
加纳 0.02
留尼旺 1.8
毛里求斯 3.5
肯尼亚 0.01
南非 2.5
國家 人數(萬)
民主刚果 0.02
安哥拉 0.02
塞舌尔 0.05
[编辑]大洋洲
國家 人數(萬)
巴布亚新几内亚 0.12
瑙鲁 0.12
腊色尔 0.12
所罗门群岛 0.12
國家 人數(萬)
澳大利亚 4.3
新西兰 0.1
塔希提 1
斐济 0.5
國家 人數(萬)
马绍尔群岛 0.05
西萨摩亚 0.03
[编辑] 中華民國(臺灣)客语媒体
[编辑]客家廣播電台
財團法人寶島客家廣播電台FM93.7(收聽範圍:大台北地區以及桃園、基隆和宜蘭局部地區。)
中廣客家頻道AM531(收聽範圍:台北、桃園。)
新客家廣播電台FM93.5(收聽範圍:桃園、新竹地區及部分苗栗、台北地區。)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FM91.7(收聽範圍:北起楊梅、湖口,南至三義、大湖。)
大漢之音調頻廣播電台FM97.1(收聽範圍:桃園、新竹、苗栗。)
全球之聲廣播電台FM92.5(收聽範圍:台中地區。)
高屏溪廣播電台FM106.7(收聽範圍:高雄、屏東及部分台南。)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编辑]客家網路電台
好客ING-客家影音網路平台可上網即時收聽客家廣播,現有高屏溪電台、新客家電台、寶島客家電台、大漢之音電台。
[编辑]全國客家聯播網
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高屏溪廣播電台、花蓮之聲電台聯合播出[16]。
《大家恁早》:每天早上七點
《輕鬆生活家》:每週一~週六傍晚五點
[编辑]客家電視台
台灣客家電視台是目前全球唯一以客語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視台,該電視台提供網路節目觀賞服務(Hakka Television)。
[编辑]註解
[编辑]註解一
先前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其說法不盡正確,幾近「神話」,主要有中原说和土著说
中原说[來源請求]认为現代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後代,與南方土著民族無關,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人。
土著说。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17]。
[编辑]註解二
另有五次中原迁徙说。
1930年代的客籍民族學家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发展而来。这五次大迁徙的大致过程是:
第一次在两晋时期,始於永嘉之亂,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始于唐代,大批汉民为躲避安史之乱,由長江流域迁往相对安宁的闽粤赣交界地区;
第三次在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入侵,又有一批汉民迁往赣闽粤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渐交融,最终在宋朝後期定型,發展成為客家民系;
第四次是清朝初年,赣南由于满族统治者的蹂躏以及瘟疫发生,人口锐减,加之闽西和粤东人口膨胀,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一部分沿海客家人又回迁赣南,另有一部分由粵東迁往四川;
第五次在清朝中後期至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大量移居海外。
[编辑]註解三
尹章義(1989,358-66;1991,212-4),認為客家人與福佬人幾乎是同時抵達台灣,甚至於可能更早。
[编辑]參見
客家地區
客家文化
客家人物列表
臺灣客家語
客家基本法
客家方言
客家基因族譜
[编辑]參考文獻
^ 湯錦台,千年客家,臺灣:如果出版社
^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简介. 中国宁化在线. 2008-12-29 [2010年7月26日] (简体中文).
^ 傳統客家話僅稱「客人」,翻成普通話會與來訪之客混淆,故多個「家」字。
^ 農曆正月廿日 全國客家日
^ 5.0 5.1 5.2 5.3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討論區
^ 于侑妏,《客家心--藍衫情》,台北大學客家文化研究網站
^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陳支平 第一版 台北市:臺原 民87頁146 承啟樓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 邱彥貴、吳中杰,2001年,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
^ 客家人是什麼時候來台灣的?為何大多分布在丘陵?參見客家地區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
^ 2004福佬客文化節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 2010客家桐花祭 《大家恁早》、《輕鬆生活家》帶您「桐」遊客家!
^ 转引自辛德勇,《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
[编辑]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客家语维基百科
相關的维基共享资源:
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编辑]學術網站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立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
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客語教師進修網
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
显示▼
查 • 論 • 編
台灣各主要族群
广东诸民系
粤语族群 閩语族群 客语族群 其它
广府 | 五邑 | 粤西 | 疍家 | 其它 潮州 | 海陸豐 | 雷州 | 其它 客家 | 东江本地| 涯
海外华人主要族群
福建 | 潮州 | 客家 | 广府
显示▼
查 • 論 • 編
四川族群
显示▼
查 • 論 • 編
重庆族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