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基百科的醫學類別條目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醫療意見。
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的醫護人員。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USA)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ICD-10 F90.
ICD-9 314.00, 314.01
OMIM 143465
DiseasesDB 6158
MedlinePlus 001551
eMedicine med/3103 ped/177
MeSH D001289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WHO,1992)稱此症為“過度活躍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類編號為F90,一般又俗稱為「過動兒」。由於對這種病症的認識增加,最近大家才發現這種病症同樣在成年人身上出現。
現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但過去曾經推測味精可能是一種誘因。但隨著醫學界發現成人亦患有這種病以後,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禦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實只是多種精神失調的合稱。因此,要正確診斷這一病症,不能依靠單一測試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測試配合去確認。
對ADHD比較確切的定義,記載於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徵是:
注意力散渙(inattentive)或 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
活動量過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
自制力弱(impulsive)
而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優勢,再把ADHD細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注意力散渙主導型(mainly inattentive)
活動量過多或自制力弱主導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combination)
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ADHD是由一種發生於腦前額葉的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認為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新陳代謝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參看Krause et al,2000)但由於這些最新研究都有藥廠在背後資助,其中立性尚有待確認。
目录 [隐藏]
1 名稱
2 症狀
2.1 在教室內的行為觀察
3 20世紀歷史
4 個案數字
4.1 美國的數字
4.2 香港的數字
4.3 數字背後的意義
5 以磁共振顯像解釋ADHD成因:腦內燃料分佈
6 遺傳
7 治疗
7.1 医药治疗
7.2 行为干预
7.3 教育疗法
8 參考書目
8.1 英文版原文參考
9 參看
10 外部連結
[编辑]名稱
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這個名詞首先於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現。在1987年出版的修訂本中,才改用現在的名稱。這個病症在台灣被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香港被稱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注意欠陷多動性障害。在韓國則被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剩行動障礙(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
除了ADHD或ADD以外,過去也曾採用過度活躍症或多動症候群(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HKS);微細腦損傷、微細腦機能障礙(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簡稱MCD)等各種名稱。此外,外國出版物有時為了迴避“disorder”這一個比較負面的詞語,會改稱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簡稱ADS)。
[编辑]症狀
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
在大人,主要問題則常在於ADHD患者無法計劃好他們的生活與每日簡單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與坐立不安的情況常是次要的問題。
診斷ADHD的標準係依據DSM-IV-TR的標準,可以連結至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查詢。美國疾病管制局強調診斷ADHD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提供者才可,否則容易被誤診與處方,這是相當危險的。
[编辑]在教室內的行為觀察
一個有ADHD的學生,在課室內可能有以下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不能作為其患病的確診,因為其他病症的患者亦會出現類似的病徵,但可以作為轉介與學校社工的指標。這些行為的部份列表如下:
有「手腳搖動」的行為,即俗語所謂的「坐立不定」。
[编辑]20世紀歷史
1902年,英國兒科醫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項與ADHD近似的病徵。
1937年,一家醫院首次採用安非他命來治療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兒童接受治療後,行為有改進。不過,這種治療法在1950年代以前都不太普遍。
1957年,利配酮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治療。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研究人員對這種病症的名稱開始由“微細腦創傷”改為“微細腦功能失常”。改變名稱的原因,是因為不少病童都沒有發覺有受過任何創傷。
1960年代,“過度活躍兒童候群”這名稱首次出現。當時專家認為這些症狀並非由損傷引起。到了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過度活躍”這名詞已在歐美社會變得很普遍,但醫學上普遍採用“MBD”來稱呼這些症狀。
1980年代,這種病症開始在亞洲得到注意,主要是因為當時亞洲的新興經濟勢力地區開始發現當地兒童的飲食轉變,特別是食物中味精的份量,可能與過度活躍兒童的增加有關。當時南華早報曾就此事件發表專題報導,並把這種病症取名為「中國餐館綜合症」(MSG Syndrome 或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而這報導後來成為了香港某一年高考英語運用科的題目取材。
另一方面,在西方有研究員發現維生素B6能夠使有學習困難的兒童在課堂上更能專注,而這種處方對於注意力不足的學童有同樣的療效。其後,再有研究指鋅能對注意力不足及患自閉症的學童有所幫助。之後,多樣維生素成為了部份醫生對這些病童的處方。不過,這些研究在事後發現可信程度不太高。
[编辑]個案數字
[编辑]美國的數字
根據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國大概有3%-7%的兒童有ADHD。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於2004年出版的美國健康訪問調查年報,美國大約有400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有ADHD。不過,有關評估的比率差異極大,有些校區甚至有60%的兒童被診斷為ADHD患者。現時美國全國有超過100萬成年人及小童因為這個病症而需要服用處方的藥物。[1]
根據2002年的統計數字,被診斷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兩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對於這個性別上差異的成因,我們仍然未知確切原因。不過,有專家指有可能由於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輕微,在診斷時亦同時較男童難於察覺,所以較少被家長及老師發現而作出轉介。
[编辑]香港的數字
在香港,現時由於過去資源分配的問題,教統局(現教育局)一直都未有抽撥任何資源去探究這個問題。直到2004年11月到12月,教統局才首次在全香港進行系統性的普查,研究在實施融合教育之後,每一家學校的弱能學生所佔的比例。不過就部份現職老師非正式從各自學校的觀察,亦發現一項與美國的研究類似的結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為高,而女童通常都較遲才被發現有這個問題。老師們推斷這可能與香港的女童普遍較男童表現文靜有關,但仍需要研究去確認。
[编辑]數字背後的意義
就現狀而言,雖然在美國的病例較其他國家頻繁,ADHD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编辑]以磁共振顯像解釋ADHD成因:腦內燃料分佈
利用磁共振顯像技術(MRI)對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患有ADHD和正常孩子的圖象有分別。不少科學家認為這足以證明ADHD是和腦部創傷有關。但另一方面,根據腦部的正電子造像顯示,這種分別很可能只說明了ADHD患者的問題:因為他們並不能專注於一件事情,所以腦部影像只說明了作為腦內燃料的葡萄糖的分佈,在兩組兒童之間的分別。在成人患者的腦掃描中,控制專注力的部份由於葡萄糖水平較低,所以顯得不太活躍(Zametkin et al.)。 不過,沒有證據顯示低葡萄糖水平與低注意力有關連。
[编辑]遺傳
根據NIMH的答問集,茲引文如下:
“研究顯示ADHD會在家族中出現,所以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影響。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親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長大成為父親後,不少於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一個更有說服力的遺傳聯繫,就是同卵雙生兒如果當中一位被診斷為ADHD患者,另一位同時亦是患者的機會非常高。”
[编辑]治疗
目前可用于治疗ADHD患者的数种方案包括各种医药治疗、行为干预、以及教育疗法。
[编辑]医药治疗
针对ADHD的一线药物为兴奋剂,其中包括诺华公司的立达宁(Ritalin,台灣譯作利他能,学名为哌甲酯(methylphenidate))、沙尔公司的Adderall(安非他明产品,主要成分为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laevoamphetamine salts)、Ovation制药公司的Desoxyn(学名为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等。由于几乎所有针对ADHD的药品都被美国缉毒署划分为二级管制品(Schedule II,即指有高度滥用可能性的药品) Alza Corporation公司的Concerta(台灣譯作專思達,有18MG和36MG兩種規格)),在台灣被列為第三管制藥品,以防濫用
但concerta有很大的副作用,如:頭痛、胃痛、喪失食慾、失眠等,6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宜服用。
Eli Lilly台灣禮來公司的思銳(strattera,有效成份為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為非中樞神經刺激藥物(興奮劑) 主要副作用有:胃腸不適、食慾不振、疲倦、情緒變化等。
一般來說,以藥物治療注意力不全過動症的效果相當顯著。使用此類藥品的小朋友,八成以上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人際衝突的症狀。而且小朋友的社會性互動及人際關係也都會有改善。
[编辑]行为干预
對於各種感覺過敏的患者,可以透過測試患者的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由內耳控制身體的平衡感之類的能力)發現,並透過感覺統合訓練治療。
應用行為分析(ABA,applied behavior ananysis)被認為是對ADHD孩子進行行為介入具有實證性效果的方法.透過系統化的行為分析,了解孩子犯錯的模式,並且配合後果增強與削弱的方法,以及教導他正確的行為模式,例如:懂得等待,輪流等觀念,減少他衝動,過動而引起的人際衝突.
[编辑]教育疗法
Mulligan(2001)的一项对老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了哪些课堂方法正在被实施, 并能帮助提高注意力困难儿童上课时的注意力。教师们发现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坐的过程中提供活动可以提供持续的活动输入,而不用频繁的离开座位. Occupational therapy方面的文献建议,在教室中采用动态座位系统是可以改善学生感觉调节和注意力的一种方法。(Kimball, 1999)
[编辑]參考書目
^ 服用ADHD藥 心臟病風險增,《快線周報》2006年2月11日號,第10版,香港:星島報業集團。
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成人自测计分1.1 版(ASRS-V1.1) 检测表》,http://www.hcp.med.harvard.edu/ncs/adhd/6Q-Chinese-Mandarin.pdf ,瀏覽日期:2004年9月30日。
翁士恆,(2003年),《停不了的小馬達: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親子諮詢中心,http://www.cmuh.org.tw/HTML/dept/1500-1/03/htm/adhd.htm,瀏覽日期:2004年10月11日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3年),《今後の特別支援教育の在り方について(最終報告)》:(参考3) 定義と判断基準(試案)等。http://www.ne.jp/asahi/hp/keyaki/NEW/sp_sp_ed/208.html,瀏覽日期:2004年10月11日
[编辑]英文版原文參考
Understanding ADD by Dr Christopher Green & Dr Kit Chee, ISBN 0-86824-587-9, Doubleday 1994
The ADHD-Autism Connection: A Step toward more accurate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by Diane M. Kennedy, ISBN 1-57856-498-0 (The aim of this book i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tha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shares with a spectrum of disorders currently known as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Krause, Dresel, Krause in Psycho 26/2000 p.199ff
[编辑]參看
ILAUGH
強迫症
感覺統合訓練 - 感統失調 (SI)
[编辑]外部連結
DSM-IV-TR Criteria for ADHD
ADHD Discussion Forum
NIH Consensus Statement, 1998
ADHD questions and answers
A view that ADHD is a desired quality
CDC's ADHD page
http://www.nimh.nih.gov/publicat/adhd.cfm 美國國立精神健康機構有關ADHD的網頁。本網頁的內容為public domain resource
ADD and ADHD: An Overview for School Counselors. ERIC Digest.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ERIC Digest.
ADHD and Children Who Are Gifted. ERIC Digest.
CHADD - A large US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viding education, advocacy and support for individuals with AD/H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tudy linking TV at ages 1 & 3 to less attentiveness derived from hyperactivity (PDF)
ADD/ADHD From a Parent's Perspective
Mental Health Matters: ADHD Information Page
Concerta medication for ADHD child
A paper on using Bayesian probablity for better ADHD diagnosis
The History of ADHD: 1798, Alexander Crichton, with pictures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sources. ADHD och ADD Uppmärksammas Koncentrerat Digest
The History of ADHD: 1902 with some original pictures of Sir George Frederick Still and his work. ADHD och ADD Uppmärksammas Koncentrerat Digest
显示▼
查 • 論 • 編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 精神及行为障碍(F00-F98)
4个分类: 心理疾病 | 精神病 | 特殊教育 | 注意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