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稱佛名號品第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稱佛名號品第九
科註云:「前來諸品,或發明六道差別之 相,或讚歎地藏威神之力,或廣明利益存亡之輩。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則初地藏救拔之心,期與眾生同成佛果之願未滿。欲成佛果,必須稱佛,故有稱佛名號品之 來也。」稱,是呼的意思。佛,具名佛陀(Buddha),譯為知者,佛對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了了覺故。或譯覺者,佛具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僧肇法師 云:「佛者,何也?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夫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其唯佛乎!」名者召體也,號者表德也。言名則別指一佛,言號則通指諸聖。故一 切諸佛,各具自名,但皆具十號,響頒人天。禪秘要法經,禪難提比丘請問世尊滅罪之法,世尊告禪難提及敕阿難言:「汝等當教未來眾生,罪業多者,為除罪故, 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諸業障,報障,煩惱障。念佛者,當先端坐,叉手閉眼,舉舌同齶,一心繫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當觀像。」又云:「佛 滅度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者,欲滅罪者。佛雖不在,繫念諦觀形像者,諸惡罪業,速得清淨。」念佛三昧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 川,念佛名者,必成三昧,一言以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 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如懷感法師一向稱阿彌陀佛名號,而得三昧,現前見佛。慈雲懺主云:「言念 佛者,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故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 前。」然而稱佛名號,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繫緣名號,無間無歇。口中聲聲喚佛,心內字字分明。若一聲,乃至百千萬億聲,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並須 字字清楚,心口相續。念念不絕,日久自然成片,三昧現前,故得一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科註云:「若言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貴,此指世間因緣之 法,名物皆妄,兩不相到,故云然耳。今夫諸佛名號,名實皆真,故纔舉鴻名,萬德全備,一稱嘉號,眾罪皆消。」「但此經別立諸佛之名,諸經皆讚阿彌陀佛。以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若專阿彌陀佛,即與稱諸佛等。亦隨人所樂,豈可局定。良由諸佛名號,皆是萬行萬德所成,若念若稱,或事或理,盡脫苦輪,同生淨土 者。故云稱佛名號品第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此下分為三大段:第一地藏為說利益。第二 如來許救罪苦。第三大士正稱佛名。這是第一段文。科註云:「大士特說此佛名品者,由前來多番說稱念佛菩薩名,不問有罪無罪,悉皆消滅,得生人天,乃至畢 苦。今故略出十名,以為杓鵠。次顯多佛,以至河沙也。為未來眾生有二意:一體佛天宮咐囑之心,二顯己南洲救拔之念。佛慈未艾,我願無窮。良由過去者,已獲 超淪。現在者,今沾至化。唯是未來眾生,罔知出要,遍造惡緣。若不垂超脫之方,乃甘與淪胥之苦,如治厥孫謀,所慮深遠,故云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佛菩 薩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生死事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佛菩薩為欲眾生開佛知見,悟入佛之知見,了脫生死苦患,故出現世間。所以說於生死 中,得大利益。四不可得經云:「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一曰年幼顏色煒曄,髮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遊,上車 乘馬,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柱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 自恣。莊嚴頭首,謂為無比,張弓捻矢,把執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衝口,謂為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 搒,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惡露自出,身臥其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於病死,命既甚短, 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樂自恣。放心逸意,殺盜婬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希望豪富,謂可 久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推步,慕於世榮。不識天地表裡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化。不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倡導。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 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四謂父母兄弟家室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 官爵俸祿。騎乘遊觀,妻妾子息,以自憍恣,飲食快意。兒客僕使,趨行綺視,顧影而步。輕蔑眾人,計已無雙。奴客庸罵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 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陽消雪。心乃懷懅,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翕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皆自獨留, 官爵財物僕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不可得也。佛告比丘: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於世,設無此難,不現身相教化群 黎。」佛出世間,以度脫眾生為本,度生之方甚多,但最為簡捷了當者,首推稱佛名號。故大經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一切眾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 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鍛金為人,車馬運載,乃至眾寶,各滿百數,以用布施。不如發一心向佛,舉足一步,所得功德,無量無邊。」科註亦云:「蓋由淨土 法門,能橫截惡道,直造本源。是故西天東土,咸稱異妙方便,功德不可思議,誠非餘行可及。然須諦信不疑,精勤無間,行住坐臥之中,春夏秋冬之內,穢心滌 蕩,淨念聯綿。有不脫苦超昇者,佛祖皆為誑語矣。故今地藏,說此救世妙法,令未來眾生,出苦有方也。」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這是佛慈許說,文分為二:初敦勸速說,次 從吾即涅槃下,是讚慰無憂現未一切眾生。世尊上昇忉利,為母說法,一以報慈恩於萬一。一以救拔六道一切罪苦眾生。今聞地藏菩薩,欲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 於生死中得大利益。故佛告言: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蓋利生事,不容稍延,況如來化緣將盡,故敦勸速說。涅槃 (Nirvana)新稱波利暱縛喃(Parinirvana),譯為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寂滅 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大患永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故。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故。安樂者,永處安穩快樂故。解脫者,永離生死 患難諸纏縛故。或譯為圓寂,如來於因地之中,廣修眾德,盡除諸垢,是以德無不備,障無不盡,故稱圓寂。華嚴疏鈔云:「譯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 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瑜伽論云:「又諸菩薩,觀一切行,先因永斷,後無餘滅;其餘畢竟不起不 生,說名涅槃。」雜集論云:「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永離一切色等諸想,究竟寂滅,大安樂住,所緣境界,故名涅槃。」佛地論云: 「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大毘 婆沙亦謂:「永出諸趣故,永無臭穢諸煩惱業故,永離一切三災三相諸蘊稠林故,永無煩惱業縷,不織生死異熟果絹故,說名涅槃。」這裡所說:「涅槃」,是指釋 迦世尊一期化緣終結也。如長阿含經云:「佛般涅槃已,時諸比丘,天龍八部,悲痛殞絕,自投於地,宛轉號咷,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 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催折。」所謂即涅槃,如來自說化緣將息也。使汝早畢是願,亦是安慰地藏的縱辭,事實 上地藏菩薩誓願宏深,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又何能早畢是願。不過地藏菩薩,既然為未來眾生,演是稱佛名號利益之事,是為最 為不可思議之事,因為稱佛名號,簡捷易行。倘若未來眾生,人人能依教奉行,則個個決定不墮惡道,故說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此下正稱佛名,分而為十:這是第一無邊身 佛。過去無量無數劫的佛,雖則久遠,都是指地藏發心已來所值的佛,由是知其聖號及功德利益。佛出世間,甚難值遇,如優曇華,時一現耳。故知「有佛出世」四 字,亦是慶幸之語也。如觀無量壽經疏云:「若佛出世,方能聞智慧日,識三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生解,於寶適悅。故喻如優曇華,時一現 耳。」無邊身者,由於世界無邊,眾生形類無邊,眾生的心行差別亦復無邊。為度脫彼輩,故佛的身量廣大,亦復無邊。或說為欲度脫無邊世界無邊心行差別的無邊 眾生,故佛現無邊的身形,是故此佛聖號名無邊身。起信論云:「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此佛因是發 心,故曰無邊身。科註云:「無邊身者,三身皆有此意。唯識論云:『一自性身,謂諸如來清淨法界,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平等實性,即自性身,亦名法 身。』此法身之無邊也。又云:『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習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此報身之無邊也。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 一切。』應,即應身,一切,即無邊,此應身無邊也。故知三身即一,一即三身也。」若有男子女人下,顯聞佛名而生敬信,即得無量利益也。佛陀歷劫以來,積修 功德,無量無邊,故能加庇未來世一切眾生。聞名暫生敬信,即得超越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佛名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讀誦恭敬禮 拜,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苦,得除瞋恚愚痴。滅百劫重罪,常生十方淨佛國土。設復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一百歲中常用布施,猶不如誦持禮拜二十五佛 名功德,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十誦毘婆沙論云:「若有人得聞,說是諸佛名,即得無量福,如為寶月說。我禮是諸佛,今現在十方,其有稱名 者,即得不退轉。」大悲經謂:「佛告阿難:南無佛者,此是決定諸世尊名號音聲。故稱言南無諸佛故。過去有大商主,將諸商人,為摩竭大魚欲來吞舟,由三稱南 無佛名,並皆免難。魚聞佛名,以善心故捨身,後世出家得道。何況有人得聞佛名,聽聞正法,親於佛所,種諸善根,而不畢定利益。」除障滅罪經亦云:「若有善 男善女,受持此佛名,生生世世中,得他人愛敬,光明威力故,生處為人尊,於後得成佛。」塑畫佛像者,或用泥塑,或以木雕,或鎔金銀等鑄造,或紙緞等繪繡, 總之依佛相好而作佛像,功德廣大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作佛形像經云:「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 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之家。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 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 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 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 道。」觀佛三昧海經云:「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大悲經亦云:「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 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若有造立形像塔廟,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以此善 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得聞聖號,暫生恭敬的心,尚且能超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何況塑繪佛的聖像,至心供養,歌頌讚歎,所得福德,更加不可限 量,故說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又於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這是第二寶性如來。寶性,即如來藏性,亦 即妙真如性。這個妙真如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雖則流轉三途,經無量劫,而此妙性,不變不易,不磨不滅。在凡夫地,為諸無明煩 惱垢穢之所障蔽,雖有同無,不能發勝妙作用。迨至成佛,如鏡明淨,自然可以出生恆沙功德。譬如真金在糞土中,其性不變。如來藏性,在眾生煩惱垢穢之中,不 失真如清淨之性,故真如妙性,名曰寶性。為示一切眾生,同具此性,是故如來聖號,名曰寶性。若有男女,聞是佛名,於一彈指頃最短的時間裏,發心歸依,即得 於無上道,住不退地。顯示功效奇速希有也。為何一聞佛名,發心歸依,即獲如是勝妙利益呢?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云:「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二萬歲中,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雖得無量無邊不可算數福德。猶不如有 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喻不能知及。」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 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其供養,乃至 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田中,唯三寶勝故。」阿含亦云:「諸有歸依佛,不墮三惡道,盡漏處人天,便 當至涅槃。」梵語阿毘跋致(Aviaivarti)或稱阿維越致(Avaivarti),譯為不退轉;即是說:所修功德善根,愈增愈進,更不退失轉變也。 根據淨土法門,一得往生,即得不退。如淨土十疑論云:「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釋曰:得生彼 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 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得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 等,故不退也。」這裡所說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即是於無上正等菩提,愈增愈進,永遠不會退轉變失也。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這是第三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勝,似是梵 漢並舉的名稱。梵語波頭摩,亦名缽特摩,或譯缽曇摩(Padma),此方譯為赤蓮華。波頭摩華,不但在青黃赤白色華中最勝,而且在紅蓮中亦最上,所以叫做 波頭摩勝。佛的性德,猶如蓮華芬芳馥郁,處污泥而不染,不減清潔之色。佛處塵世,化度眾生,能轉一切物,而不隨物所轉,威嚴顯赫,如閻浮檀金,映奪日月之 光,尤勝赤蓮華,故云波頭摩勝。為示一切眾生,同具此性,所以佛名波頭摩勝。若有下顯益。所謂「一歷耳根,永為佛種」,是以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 根,即復千返生於六欲天中。聞名尚且得如是大利益,何況志心稱念,所得利益,那就更加不可限量也。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這是第四獅子吼如來。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 劫者,用通常的言語不能說得到的時間劫數,故云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獅子為獸中之王,一吼,百獸莫不驚伏。佛為聖中之聖,能於眾中說法,無所畏懼,而能 降伏一切,以故佛的聖號名獅子吼。長阿含經云:「迦棄,所謂獅子者,是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於大眾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故號獅子。」又說:「如來在大眾 中,勇捍多力,能獅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聞是佛名,一念歸依,即得無量諸佛,摩頂授將來作佛的記別,可謂利益殊勝也。摩頂, 佛為囑累大法,或授尊記現大神力,以右手摩弟子的頭頂也。授記,梵語和伽羅(Vyakarana)佛對發心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的記別,故云授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這是第五拘留孫佛。拘留孫,或名迦羅鳩餐 陀(Krakucchanda)等,譯為所應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當於過去七佛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尊,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 若有下,顯益。志心,屬意。瞻禮,屬身。讚歎,屬口。聞佛洪名,三業清淨,而修供養,故得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大梵王,即大梵天王 (Mahabrahman-尸棄,-Sikhin),為娑婆世界之主,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來請轉法輪。既是千佛會中,均為大梵天王,請轉法輪,故得 佛佛之下,蒙授上記。大悲經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至終涅槃。」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這是第六毘婆尸佛。毘婆尸 (Vipasyin),或名毘婆沙,維衛等,譯為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過去莊嚴劫千佛之第九百九十八尊,七佛之第一。又名弗沙,或名底沙。釋迦菩薩第 三阿僧祇劫滿時,遭遇此佛,初修百大劫種相之福,勇猛精進,翹一足七日七夜,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 偈,讚佛相好,功超九劫而速成佛道。由此故知毘婆尸佛出世,是在九十一大劫以前。若有下顯益,一聞佛名,永離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一顯佛慈威神之 力,一顯聞性銳利,故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科註云:「聞是佛名,即不墮三惡道,此非易事。準論:釋迦世尊,初阿僧祇劫,從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準妙玄釋 籤:第三僧祇,始離五障,方乃不墮。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種功德:一生人天,二生貴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句云:『不生三惡,位不 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故知不墮惡道,常生人天,誠非易易者。今圓根最利,故纔開佛名,即解自性,故能頓 得。」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這是第七寶勝如來。寶勝如來,秘藏記謂: 即南方寶生佛。以誓願力故,專度餓鬼,是以聞其聖號,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瑜伽燄口軌儀經云:「若聞寶勝如來名號,能令塵勞業火,悉皆消 滅。」大悲經云:「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報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雖餘不善墮在三途,以本善根,佛知是已,從彼拔出,置 無畏岸。令彼憶識所種善根。息一切苦,得一切樂。」科註云:「寶之勝者,必是何物,華嚴云:『如海中有四珠,一切眾寶皆從之生。若無此四珠,一切寶物漸就 滅盡。諸小龍神,不能得見。唯娑竭羅龍王,密置深寶藏中。此深寶藏,有四種名:一名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此雖寶中之勝, 然是世寶,次第以對常樂我淨出世之寶。此之四德,唯佛與佛,乃能證得。如娑竭羅龍王,密置寶藏是也。餘人未證,如小龍神,不能得見是也。此四德出生不訾, 如一切眾寶,皆從之生是也。故光明玄云:『如世珍寶,凡情所貴。乃至如理究竟可貴之寶,名於凡情可重之寶。』故佛號寶勝也。顯益,大意如前。光明流水品: 十千魚得聞寶勝之名,尚盡生忉利,況男女聞名,寧有不得勝妙樂者。」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這是第八寶相如來。如來百劫修相好,萬德莊嚴,故得三十二相,八十殊妙,此相歷劫熏修,眾德成就,超過一切世間,最尊最貴,故名寶相。聞是佛名,只生恭敬之心,不久即得阿羅漢果,倘加禮拜讚歎,執持稱念,萬德洪名,所得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這是第九袈裟幢佛。此佛德號,由譬喻而 得。袈裟,亦名福田衣,亦名解脫幢相。由服此衣,而得解脫,證一切智,一切世間梵魔人天,莫不知之,為幢幡高豎,故名袈裟幢佛。大乘心地觀經謂:「袈裟, 是佛淨衣,是人天寶幢相,見者歡喜,遠離邪心,生梵天福。能令一切眾生滅諸罪垢,廣植眾德,猶如良田,善能增長菩提之芽,圓成佛道。猶如甲冑,煩惱毒箭, 所不能害。是故三世諸佛,皆共服之。」由於如來因地廣修六度萬行,成就此果德莊嚴高標之相,故能令眾生聞其名者,即得超脫百大劫生死重罪。彌勒上生經云: 「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卻百億生死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佛名經亦云:「聞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讀誦,恭敬禮拜,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 道苦。得除瞋恚愚痴,滅百劫重罪,常生十方淨佛國土。」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這是第十大通山王佛。科註云:「山王,即 須彌山(Sumeru)。七金(1、佉提羅,Khadiraka,擔木,高四萬二千由旬。2、伊沙陀羅,Isadhara,持軸,高二萬一千由旬。3、遊 乾陀羅,Yugamdhara,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4、蘇達梨舍那,Sudarsana,善見,高六千由旬。5、安濕縛竭拏,Asvakarna,馬 耳,高三千由旬。6、尼民陀羅,Nimimdhara,持邊,高一千二百由旬。7、毘那多迦,Vinataka,象鼻,高六百由旬。)環拱,峙立海中,故 特稱王。大者,八萬四千由旬。通者,光明四面照映。此喻報身佛也。小般若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大師云:『此即非 果而因,因大故果大。得法五陰,成就法身,故言大須彌山,以譬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習果既圓,報果亦滿,故言大身。』則大通是般若因, 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顯益中:凡有聞此佛名者,得遇恆河沙佛為說法者,因聞大通之般若,故感諸佛為說般若,令全性以起修。既聞山王之果體,故感 諸佛授記,令從因而至果。聞一佛名,而得修性一如,因果成就,佛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矣。」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這是總列諸佛。梵語戌陀戰達羅 (Sudhacandra),譯為淨月,佛相圓滿,光明皎潔,猶如清淨之月,故名淨月。又月是清涼皎潔的意思,佛已消滅一切煩惱垢染的熱毒,還返究竟清淨 輕安之境地,如月之明,如月之涼,故名淨月。科註云:「淨月者,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月喻佛身,法身如空,心光皎潔。從真垂應,影現 水中。此明三身一體也。」
山王者,喻佛的功德巍巍,超過一切,為諸山中,最高勝者,故曰山王。無量壽經云:「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智勝者,即是說佛的智慧,超勝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等智慧,因此故說智勝。
淨名王者,王,自在義,超勝義。佛由於五 住究竟,二死永亡,於三界中,無拘無束,無罣無礙,任運自在,超勝二乘菩薩,故名淨名王。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謂:「去此三十二佛剎,有世界名曰普無垢,佛號 淨名王,釋尊於久遠阿僧祇劫,為最勝仙,從彼佛聞集一切福德三昧,後生彼國,乃至於今,得成佛道。」
智成就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權智實智等,種種智慧,均已證得,故名智成就。
無上者,唯我獨尊,上更無上。極尊之稱號也。九界眾生,雜染未能盡除,尚有所斷,名為有上。佛已斷盡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無明,塵沙,更無可斷,故名無上。華嚴大疏云:「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淨土論註云:「無上者,此道理窮性盡,更無過者。」
妙聲者,佛說法的音聲微妙幽雅,能令一切眾生,聽者無厭無倦,如迦陵頻伽音,故名妙聲佛。
滿月,月面,意義相同。佛面猶如淨滿月。清涼皎潔無等倫,圓光普照於十方,誓願度脫無量眾,故名滿月,與月面。
如是等不可說佛者,佛名甚多,舉不勝舉,縱經塵劫,說不能盡,故以「有如是等不可說佛」,而概括之。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此下結益,這是約一況多也。法苑珠林云: 「諸佛名號,稱揚禮敬,獲福無量。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美在俗,濟度為先,有心希仰,無不蒙益。或以口稱,或以心念,或以身禮,三業加敬,三毒清 涼,漸拔有根,出於界繫。有斯大德,故稱得福。」又云:「如西云釋迦,此云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云阿彌陀,此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如東方 善德佛,乃至下方廣眾德佛,豈有一佛非善德非廣德也。只可題名同異,據其功能力用齊等。但心思佛名號,目睹金容,敬心信禮,得福無量。」佛佛功能既然齊 等,稱念一佛名號,即獲無量恆沙功德,倘若普遍稱念多佛的聖號,所得果報,更加不可思議。故地藏十輪經云:「若念一佛,則見一佛。若念多佛。則見多佛。若 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是說生死時得利也。利註云:「圓澄法師 云:『六道凡夫,三乘賢聖,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但此心不守自性,隨迷悟之緣,作業受苦,名曰眾生。修道證真,遂名諸佛。佛愍眾 生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猶是稱法界性,說念佛門。倘得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門,則徒修因於曠劫。』故凡眾生於生死時,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 各得諸大利,終不墮於惡道。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親承供養,得諸利益。然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裟婆,願力遍重。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若 人於生死時,果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豈由他法。諦信力行,自見功程耳。」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這是敘述臨終稱名,即得滅罪。為臨終人, 乃至最少一人,高聲念一佛名,令命終人應墮五無間地獄之罪,悉得消除。極重五逆之罪既能銷除,其餘中下等業報,故悉得除滅。金剛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 智慧,深心隨喜,不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無邊。」大悲經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作 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科註云:「昔大智律師,發願常生娑婆,作大導師。復見慧巿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由是於淨土門,略無歸 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神識迷茫。頓覺前非,深自剋責。乃覽天臺大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又智論云:『具縛凡夫,有十 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又唐法照大師, 往五臺山竹林寺,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眾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諸修行門, 無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這是敘述他人,代為稱念佛名,尚且能滅無 間極重之罪,何況自己稱念,故能滅罪無量,獲福無量。觀藥王藥上經云:「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 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 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始從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於莊嚴劫,得成佛道;即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從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於 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始從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世界各得成 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聞是五十三佛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 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名者,除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經,皆悉消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科註云:「疑云:無間業 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如增一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故知 無間罪業雖重,經劫難出。承臨終念佛之力,則倒惑不起,法性現前,故能滅也。故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況今眷屬,信 心為稱佛名,豈有不滅者乎!譬如獅子筋為琴絃,一奏,一切餘絃悉斷。亦如牛羊驢馬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獅子乳投之,悉化為水。今既行菩提心,為其念 佛,消滅重罪,何俟致疑。」又云;「何況眾生下,正勸人自念為勝。以他人代念,滅罪尚爾,何況自念者哉!故大論二十四問:『臨終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 力行?答:是心雖少,而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念佛時,罪皆成福。 如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病。釋摩男所執一切砂礫,皆變為寶。……』故言自稱自念,獲福滅罪,尤勝於前倍倍矣。」上稱佛名號品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